野生水稻如何被驯化?中国科学家揭示水稻十万年连续演化史

“这是一次科学的突破,更是一次文明的启示。”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所长底青云表示。该研究成果得到评审专家的高度评价,认为这一创新性发现对人类与水稻协同演化研究具有重要贡献,对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农业文明的起源有着深远影响。

关于水稻起源,学术界先后有印度起源说、东南亚起源说、阿萨姆和云南起源说等。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河姆渡遗址、上山遗址以及长江中下游许多遗址水稻考古证据的发现,国际学术界才开始认同长江中下游地区可能是世界水稻的重要起源地之一。能否在长江流域末次盛冰期(发生在距今约2.65万至1.9万年前,那时全球气候寒冷,平均气温比现代要低5至10℃,海平面可能比现代低120—135米)找到可以长期保存且能够区分野生水稻和驯化水稻的鉴定指标,从而揭示人类从采集到驯化野生稻的过程和可能的机制,是研究取得突破的关键。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吕厚远科研团队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临沂大学、上山遗址管理中心等全国13个单位的专家紧密合作,将地质与考古的研究方法结合起来,充分利用最前沿的高精度光释光测年、植硅体分析等技术手段,开展上山文化区水稻起源研究。

科研人员进一步利用植硅体分析方法,结合孢粉、炭屑、土壤微形态、粒度、磁化率、地貌调查、考古遗址碳14人口概率密度分析和考古发掘等手段,对上山文化遗址区中的浦江县上山遗址和龙游县荷花山遗址考古地层的自然剖面开展系统研究,建立起距今约10万年以来连续的年代地层序列。通过对地层序列样品的系统分析,揭示了上山文化遗址区地层中水稻从野生到驯化的连续轨迹及其与人类活动、气候环境变化的关系。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张健平研究员为第一作者,吕厚远研究员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吕厚远研究员、张健平研究员、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蒋乐平研究员以及临沂大学的于禄鹏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北京大学、福建师范大学、山东大学、云南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大学、浦江县上山遗址管理中心、浦江县博物馆、龙游县博物馆、中国科学院大学等专家学者参加了合作研究。

THE END
1.上山文化遗址新发现!科学家揭示水稻从野生到驯化的10万年连续演化我国科研团队日前利用植硅体微体化石分析等方法,在浙江上山文化遗址开展水稻起源研究,揭示了水稻从野生到驯化的10万年连续演化史。这项研究进一步确认了我国是世界水稻的起源地,有助于更好理解人类社会发展、农业文明起源。https://news.cctv.com/2024/05/24/ARTIay4Aa85UGxexrglrll6n240524.shtml
2.进一步确认,起源于中国!5月24日,《科学》在线发表了一项关于水稻起源的重要研究成果。来自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等单位的科研人员,利用植硅体微体化石分析等方法开展了浙江上山文化区水稻起源研究,揭示了水稻从野生到驯化的十万年连续演化史。 长江下游地区三万年以来水稻由野生到驯化演化的概念模型 。图片来源: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7493433
3.水稻的起源与驯化——来自基因组学的证据科技导报 2015,33(16) www.kjdb.org 水稻的起源与驯化 ——来自基因组学的证据 景春艳,张富民,葛颂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系统与进化植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93 摘要 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约 1 万年前开始被驯化.由于水稻与其祖先野生种存在一定的遗传分化,水稻的起源 和驯化问题长期存在争议.http://www.kjdb.org/CN/article/downloadArticleFile.do?attachType=PDF&id=12956
4.上山文化遗址新发现!科学家揭示水稻从野生到驯化的10万年连续演化史上山文化遗址新发现!科学家揭示水稻从野生到驯化的10万年连续演化史 -我国科研团队日前利用植硅体微体化石分析等方法,在浙江上山文化遗址开展水稻起源研究,揭示了水稻从野生到驯化的10万年连续演化史。http://www.zj.xinhuanet.com/20240525/ce9042ea8a104f008f83de7faa0fb93c/c.html
5.水稻栽培学1水稻栽培学 1--水稻的起源 关于水稻,它起源的准确时间和地点不得而知。然而,可以肯定的是水稻进化过程中的驯化是一个重要的历史发展阶段。目前已知的最早非洲栽培稻,考古学家认为起源于非洲西部的尼日利亚,最早可追溯到3500年前,亚洲栽培稻要比非洲稻早得多,长期以来学术界大多认为印度是亚洲稻的起源中心,印度曾发https://www.meipian.cn/4zqit46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