巢湖简介一、巢湖流域自然环境概况(一)地理位置巢湖流域位于安徽省中部,地理纬度大致为东经116度24分30秒~东经118度零分零秒、北纬30度58分40秒~北纬32度6分零秒内,处于长江、淮河两大水系中间,属于长江下游左岸水系,东南濒临长江,西接大别山山脉,北依江淮分水岭,东北邻滁河流域。
巢湖湖区位于合肥市南15公里,属合肥市内湖。
地理位置为东经117度16分54秒~东经117度51分46秒、北纬30度25分28秒~北纬31度43分28秒之间,属于长江下游的左岸水系,为我国第五大淡水湖。
巢湖流域面积13486平方公里,其中,巢湖闸以上面积9130平方公里,跨越合肥、肥西、舒城、庐江、巢湖、肥东等6个县(市);闸下面积4365平方公里,涵盖无为、和县和含山三县。
巢湖东西长54.5公里,南北宽21公里,湖岸线长170多公里。
水位8米时,面积755平方公里,容积17.17亿立方千米,深度2~5米(水位为水面的海拔高度,水深为水面到水底的高度)。
中庙三面环湖,处于巢湖区域中心。
湖心岛姥山、孤山镶嵌湖区的中、西部。
以中庙—姥山—齐头嘴为界,将巢湖划分为东、西两大湖区,现由合肥市的巢湖市、庐江县、肥东县和肥西县四县环抱。
西半湖区面积约为250平方公里,东半湖区面积约为500平方公里。
(二)地形地貌巢湖流域地处江淮丘陵地带,四周分布有银屏山、冶父山、大别山、防虎山、浮槎山等低山丘陵,并形成东西长、南北窄的不规则形状,地形为西高东低、中间低洼平坦。
巢湖湖泊形态呈东西两端向北翘起,中间向南突出,成凹子形,状如鸟巢。
按流域地貌成因,巢湖地形地貌可以划分为如下几种类型:中切割低山区、浅切割低山区丘陵区、丘陵岗地区、岗冲地和冲积平原。
1、构造侵蚀地形中切割低山区,主要分布于西部大别山区,北部浮槎山区,东部及东南部凤凰山、银屏山区等。
海波高度一般在400~500米,河流上游最高峰海波1539米(万佛山主峰老佛顶)。
低山区分布面积为1768平方公里,该区地貌特点是山岭纵横,河谷发育,多为河流上游地段,属于中切割构造侵蚀地形。
2、侵蚀剥蚀地形主要可分为两种类型,即浅切割低山区丘陵区和丘陵岗地区。
其中,浅切割低山区丘陵区主要分布于流域东南部耙耙山,南部冶父山以及中部与中切割低山区的接壤地区。
海拔高度一般为200~300米,面积472.5平方公里。
其地貌特征为山坡较缓,沟谷较开阔,多为支流、小流交汇地段。
丘陵岗地区主要分布于流域西部防虎山并零星镶嵌于低山丘陵外侧。
海拔高度一般为100米,面积416.5平方公里。
其地貌特征为缓坡宽谷,主、干河流基本形成,为河流的中上游地段,属于侵蚀剥蚀地形。
3、侵蚀堆积地形主要可分为两种类型:岗冲地区和冲积平原区。
其中,岗冲地区主要分布于低山丘陵与冲击平原之间广阔过渡地带。
海拔高度50~100米,地形多呈现平缓状的波浪式起伏。
分布面积3953.3平方公里,多为二级阶地或部分一级阶地。
冲积平原区则主要围绕巢湖沿岸及主、干河流中下游河段两侧分布。
海拔高度在几米至十几米之间,面积为3761.3平方公里,为河流下泻泥沙冲积而形成,开阔平坦,属侵蚀堆积地形。
(三)母质、土壤及岩性巢湖流域内的几条主要河流的成土母质大致情况为:位于杭埠河上游的低山丘陵区其成土母质大都为花岗岩、片麻岩以及紫红色碎屑岩等;而位于派河、丰乐河以及南淝河的上游地区的成土母质基本为下蜀黄土。
巢湖流域内所包含的土壤类型相对来说是比较复杂的,大致可以归纳如下:位于丘陵岗地的土壤类型为棕壤或紫色土;低山区和低山丘陵区的土壤类型包含有紫色土、棕壤、黄壤以及石灰土;在岗冲丘陵的发育地带或高垮之间的小冲地带分布有黄棕壤和黄褐土;在冲积平原区、丘陵岗冲平缓处以及低山区底部平坦处则分布有侧渗型水稻土;流域内丘陵岗地下冲及低山区山间谷地则分布有浅育型水稻土;巢湖沿岸及主要河流的沿岸两侧分布有储育型的水稻土。
巢湖流域的矿区包含的矿石类型主要为磷灰岩,而直接覆盖于这些磷矿上部的土壤大多为普通黄棕壤。
(四)巢湖流域含磷地层地质概况磷对水体富营养化的作用磷在水体富营养化中的作用已被普遍认可。
大量研究表明,氮、磷等营养物质浓度升高,是藻类大量繁殖的原因,其中又以磷为关键因素,湖泊富营养化的主要限制因子是磷。
由于过度的矿山开采,大量储藏在地球表层的磷被挖掘出来作为原料制造成化肥,这些化肥在世界范围内过度地使用。
此外,还有大量的磷是以动物粪便的形式施加到土地中去的。
在很多地区,这些以化肥或动物粪便形式施加到土地中的磷远远超过了土地中产出的磷,因此,这些多余的磷累积在土壤中,然后再通过地表径流进入到地表水中。
巢湖流域含磷地层地质概况巢湖流域由于特殊的地质构造,天然的磷背景值很高,如巢湖流域北岸的肥东县和巢湖市的居巢区一带,广泛分布着古老的含磷变质岩系,含磷变质岩系中的含磷层位在多处构成了中、小型的工业磷矿床,是安徽省重要的产磷层位和产磷区之一。
其分布范围南起孤山,北至文集,西自南淝河,东到苏家湾—柘皋一线,总面积达500km2以上,大小磷矿星罗棋布。
该区分布着三种类型的磷矿石:磷灰岩、硅质磷灰岩和钙质磷灰岩,三种矿石的P205含量分别为:20.30%,10.20%和20.33%。
巢湖地处富磷地质区,周围几乎全部被磷矿资源所包围,流域内矿产资源比较丰富,无论西部、西南部或北部,都具备成矿地质背景,Fe、S、明矾石以及各类石灰岩是四种主要矿产资源,并且分布相对集中,容易形成矿业基地。
岩源磷的流失巢湖流域降雨充沛,周边地形起伏不定,多陡坡。
这种环境特别利于富磷地层侵蚀与磷素的快速运移。
流域内天然水体发育完整,这就为岩源磷向巢湖的输入提供了有利条件。
巢湖汇水河流有30多条,有些河流直接流经已开采磷矿区,或富磷地层的出露区经地表径流进入河流水体,导致大量磷素随河流进入巢湖。
巢湖流域磷矿低效率开采等人类干扰活动将显著加速流域内磷矿资源的耗竭速率,其产生的高通量物质隐流可对巢湖水体造成潜在的影响。
由于地质构造、地形地貌的影响,从磷矿区和含磷地层发源的水系大部分都汇入巢湖。
其中从磷矿和含磷地层出露区起源的河流有店埠河、歧阳河、炯炀河、山王河、桐荫河、柘皋河等。
磷质绝大多数是通过河流带入湖泊的,首先在入湖口处沉积下来,从而导致这些河流入湖口处底泥总磷含量要高于南岸河流入湖口处的总磷含量。
(五)矿产资源区内主要为沉积作用有关的沉积矿产。
矿产有煤、白云石、化工石灰岩、熔剂石灰岩、水泥石灰岩、耐火粘土、陶用粘土等,其中石灰岩、白云岩的储量均属大型,在安徽省占有重要位置,是华东地区水泥、化工、溶剂、建材原料的重要基地之一。
虽然区内矿产丰富,但煤、铁矿等因其矿层(体)规模小,厚度不大,均无工业价值;区内主要开采矿种为石灰岩、砂岩、粘土。
(1)石灰岩与白云石矿:区内石灰岩发育较好,分布很广,主要成矿时代为石炭纪、二叠纪、三叠纪,矿层多、厚度大,是本区主要矿产之一。
根据工业用途不同可分为:化工原料矿产、冶金辅助原料矿产、水泥原料矿产及建筑石料矿产。
(2)耐火粘土、陶用粘土:此类粘土矿层位较多,分布较广,主要含矿地层为上泥盆统五通组、下石炭统高骊山组及下二叠统银屏组。
五通组粘土矿:晚泥盆世五通期是区内较好的粘土矿成矿期,粘土矿层较厚,质量较好,但沿走向稳定性较差。
以巢湖市狮子口粘土矿为例简介如下:位于巢湖市北部狮子口,俞府大村向斜北翼,出露地层为五通组,地层产状倾向南东,倾角60度左右。
含矿岩系为五通组上段,中薄至薄层状石英砂岩,含铁石英砂岩及粘土、粉砂质粘土岩等,共有九层粘土岩,以粉砂质粘土为主,层位稳定,厚度变化不大,一般l~3m,其中有两层厚度较大,质量较好,为本区主要粘土矿层。
一层为褐黑色粘土岩,厚6.72m,另一层为褐黑色粘土岩、灰白色粘土岩,厚3.56m。
矿石成分主要为高岭石、伊利石,其他少量次要矿物为石英和微量褐铁矿。
含粉砂泥状、泥状结构,块状、薄层状构造。
物理性能耐火度1650℃~1710℃,可塑指数13%~17%。
该类型粘土矿属滨岸、湖泊沼泽相沉积类型。
按化学成分及工艺性能标推划分,可作为:三级耐火粘土和陶瓷原料,现有当地群众土法开采利用。
高骊山组粘土矿:由于沉积环境复杂,故仅在曹家山见工业矿体。
曹家山粘土矿位于巢湖市西北曹家山、平顶山向斜北西翼,出露地层有五通组至船山组,地层倒转,倾向320度~330度,倾角50度左右。
含矿岩系为高骊山组粉砂质粘土岩、粘土岩、杂色页岩、泥灰岩等组成,粘上矿物在该组下部。
矿层厚3.32m,不稳定,走向延伸1500m。
矿体由灰黑、灰红、浅黄、灰白色粘土岩组成。
底部为含褐铁矿泥岩,顶板为紫红色泥岩。
矿石物理性能:耐火度1580℃~1710℃,烧结度1205℃,烧结范围1205℃~1330℃,白度53.7%。
该类型粘土矿可作为三级耐火材料,经工业试验可作粗陶瓷原料。
现有当地群众开采利用。
(六)地震巢湖市位于郯城一庐江地震带东侧,处于华北地震区长江中下游地震带内,该区地壳相对不稳定,历史上曾发生多次地震。
据史料记载,自1339年至1989年间,影响本地区的地震计有63次。
(其中破坏性地震有1585年巢湖南部发生的5.75级和1654年庐江至枞阳间发生的5.2级地震)。
2005年l1月26日,受九江地震影响,本区西部庐江县也有较明显震感。
根据1/400万《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l8306.2001)》,本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分区绝大部分为0.05g,地震烈度Ⅵ度区;局部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0g,地震烈度Ⅶ度区。
研究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09,相应区域地震基本烈度为7度。
(七)河流水系巢湖流域河流水系发达,自古号称“三百六十汊”。
水系密度较大,纵横交错,共有大小河流33条,并呈放射状直接或间接汇入巢湖。
上述河流可以划归为7个相对较小的河流水系,及杭埠河—丰乐河、派河、南淝河—店埠河、柘皋河、白石山河、裕溪河、兆河等,见下图所示。
巢湖流域水系图在上述7个主要水系中,裕溪河是连通巢湖与长江的唯一通道。
杭埠河—丰乐河、派河、南淝河—店埠河、柘皋河、白石山河等5个水系年径流量分别为26.83、1.88、4.50、1.57、3.89亿立方米,约占流域径流量的80%。
下面简单介绍这5个水系的情况。
杭埠河位于巢湖西南部,由南西向北东流。
其源头为大别山北坡低山区,蜿蜒曲折于山谷之中。
上游坡陡流急,冲刷剧烈;中下游河床开阔,但河道弯曲。
河床宽200~300米,最宽达500米。
杭埠河属于游荡性河流,河床截流沙量高,流量变化幅度较大,河道几经改道,改道后的河床普遍加宽而水浅。
因上游龙河口水库有效阻截泥沙,并调节水量,从而缓解了中下游河床与巢湖的淤积速度,但是缩短了水库寿命,库容日益减少,蓄水能力下降。
丰乐河汇水面积2080平方公里,总厂101公里。
丰乐河有三个源头。
分别发源于大别山北坡及余脉丘陵岗地。
上游河槽比较大,河宽约30米,中下游为冲击平原,河宽约100米。
丰乐河位于巢湖西部,由西向东和杭埠河在三河汇合后入巢湖。
2、派河水系流域面积571平方公里,全场60公里。
其上游为防虎山北麓丘陵岗地,河槽深而坡陡,下切身为剧烈,中下游以冲积平原为主,河宽30~70米,高程5~7米。
3、南淝河—店埠河水系该水系位于巢湖西端北部,流域面积1700平方公里,南淝河源头位于肥西县将军岭等丘陵地带,长70公里,其主要支流有店埠河、四里河、板桥河、二十埠河等。
店埠河是南淝河最大支流,发源于肥东县元町乡丘陵岗地,全长48.5公里,沿途与10余条小溪性河流汇合后于肥东汊口与南淝河交汇流入巢湖。
老河道沿岸崩塌严重,新河道基本无崩塌。
4、柘皋河水系流域面积541平方公里,全长37公里,处巢湖北东部,由北向南流向,发源于低山区浮槎山东麓。
柘皋河流经地区以丘陵岗地为主,下游柘皋镇南部以下为冲击平原,河流高程50~65公里,河床宽40~60米,最宽处达百余米。
老河道河岸崩塌严重,入湖河口因淤积堵塞而多次改道。
5、白石山河水系流域面积840平方公里,主干河道长12公里。
处于巢湖南部,自南向北流向。
上游有罗埠河、金牛河、马槽河三河由西向东汇于白石山河,呈爪状。
上游三条河流发源于冶父山北坡丘陵岗地及岗冲地区。
该河流经冲积平原区,河宽100米左右。
(八)气象气候巢湖流域属亚热带和暖温带过渡性的副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湿润。
年平均温度15-16度,1月平均气温2-3度,7月平均气温28-30度。
极端最高气温39.2度,极端最低气温-20.6度。
无霜期224-252天,大于10度积温4900-5100度。
历年土壤最大冻结深度9-11厘米。
春季3-5月降水占年降水量的28%,夏季6-8月占年降水量的39%,秋季9-11月占年降水量的21%,冬季12-2月占年降水量的11%。
尤其是每年6、7月份由于副热带太平洋高气压与北方冷空气交锋而形成的梅雨季节,雨量集中,局部地区5-9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65%,从而形成了较大的地面径流。
降水在流域内空间分布也不均,西部降947.0-1596.5毫米(最大年降水均量),最高降水量2248.8毫米。
夏季暴雨特别多,以1954年为例,30天降水高达629毫米,形成大面积洪涝灾害。
1991年春夏之交又发生历史上罕见的大水灾,盐湖地区灾情十分严重,也导致了部分地区水土流失严重。
流域主导风向,夏季为东南风,冬季为东北风,历年最大风速18m/s,多年平均风速4.1m/s,年大风(≥18m/s)出现日数为20.8天。
多年均湿度77%,最大湿度81%,出现在3月,最小湿度70%,出现在10月。
多年平均气压为1014.0百帕,最高达1044.8百帕。
(九)植被巢湖流域内原生植被基本已不复存在,现在植被基本为人工林和次生林,以及大范围分布的种植农作物。
森林植被主要分布于舒城、庐江、巢湖、肥东等县(市),森林覆盖率为15.2%。
流域内森林类型和种类较为单调,主要包括职业林、阔叶林、经济林以及杂树灌丛林等。
其中针叶林主要树种为马尾松、黑杉、杉木、水杉等,在低山区与丘陵区呈疏密不等片状分布,是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森林植被类型。
阔叶林以槠类、栎类、枫香、化香为主,主要分布于流域西部及西南部低山区,多以零星夹于针叶林中。
经济林包括茶园、果园、竹林等,其分布零星,面积不大;茶园主要分布于舒城县南部丘陵高低,竹林主要分布于舒城南部杭埠河两岸及村落四周,其他经济林分布零散。
杂树灌丛主要分布于舒城、肥西两县西部丘陵岗地,面积小且分布零星。
巢湖流域农业种植作物主要有水稻、油菜、棉花、小麦、大豆、薯类、花生、西瓜、黄麻等,一蔬菜类为主。
巢湖目前为富营养型蓝藻型湖泊,湖区有浮游植物85属227中,其中蓝藻数量占95%以上。
浮游动物35属46种,原生动物数量占90%,底栖动物河蚬、淡水壳占绝对优势。
湖区水生维管束植物油42属50中,主要是挺水植物,以芦、荻等占优势。
(十)巢湖湖泊水文特征1961年东口门建闸之前,巢湖属于过水性河流型浅水吞吐湖泊,水量吞吐能力较大。
交换水量陡然下降88.24%,湖泊换水周期达133d,几乎丧失了原来的自然吞吐能力。
巢湖水量和水位常受河流水情所控制,入湖径流的补给系数(流域面积除以湖泊面积)为12。
地面径流量占入湖水总量的74.55%,而湖面降水面积占14.35%。
流域内各河流水量主要由雨水补给,因年际和年内降水分配不均,产水量波动较大,因而水旱自然灾害时有发生。
巢湖湖流因受闸坝控制,除汛期开闸泄洪时湖水有梯度流(吞吐流)外,非汛期主要是风生流(吹流),流速很小,一般仅0.02~0.10m/s。
(十一)巢湖湖水理化特征巢湖是一个蓝藻型富营养湖泊,湖水具有如下理化特征:(1)水温分布均匀巢湖多年平均水温17.3℃,水平分布均匀,东、西湖分别为19.9℃和20.6℃。
夏季水温最高为32.6℃,且无明显分层现象;冬季水温最低为5.2℃,一般年份仅出现岸冰,冰期短、冰层薄。
水面下0.5m的次表层水温年际变化为15.3~19.8℃。
(2)透明度低湖水中总悬浮固体为40~l000mg/L,浊度为28~162度(比浊法浊度单位),并含有大量带负电荷的粘土矿物胶体微粒和外来的腐殖质,后者溶解成胶状分散于水中。
由于悬移质泥沙含量高,藻类遍布全湖,对太阳光的散射和吸收强,水呈褐色,透明度只有0.16m,冬季低至0.13m。
(3)pH值偏碱性据1984年测定,巢湖pH的范围值为7.55~8.22,年平均为7.9l,其四季变化为:春季7.81,夏季8.09,秋季8.18,冬季7.57。
湖水pH值波动与蓝藻生物量变化规律十分吻合,“水华”大量发生时,pH值明显升高,最高值可达10.2。
(4)矿化度低可溶性固体含量为150mg/L,总硬度(以CaO计)为37.2mg/L,总碱度(以CaC03计)为56.7mg/L,矿化度约72.13mg/L,属低矿化度湖水,这与流域地表径流丰富,地表可溶性盐分少有一定关系。
因此,巢湖为碳酸盐、钙组I型淡水湖泊。
年平均电导率为166us/cm,西湖189us/cm,东湖140us/cm。
(5)营养盐负荷率高据2002年监测,湖水总氮的年平均值为2.38mg/L,总磷的年平均值为0.17mg/L,加之有机污染物浓度较高,如高锰酸盐指数为5.09mg/L,促进了湖水富营养化。
(6)溶解氧含量高一般情况下湖的上、下层均为好氧状态,DO年平均值为9.21mg/L,饱和度达98.3%。
秋、冬季高于春、夏季。
冬季温度低,大气复氧增强,DO高达12.12mg/L,而夏季藻类“疯长”,在夜间黑暗条件下消耗水中大量氧气,加之有机物好氧分解等,造成局部水体出现氧亏,鱼类窒息死亡现象时有发生。
二、巢湖的形成与变迁1、民间流传的观点关于巢湖形成,流传最广的是“陷巢州(县)”的神话。
《青琐高议》称“今巢湖即古巢州也”。
宋代乐史《太平寰宇记》载:“巢湖……,一名焦湖。
云巢县陷为湖。
”唐代著名诗人罗隐《登巢湖圣姥庙》,也有“借问邑人沉水事,已经秦汉几千年”的诗句。
在巢湖和合肥,民间更有“陷巢州,长庐州”之说。
20世纪70年代末期,庐剧《陷巢州》进入艺术舞台,陷巢州的传说更加具有艺术魅力。
2、地质学的解释然而,神话中的“巢湖”,与地理上的“巢湖”,并不是一回事。
经过现代科学考察和研究,证实巢湖并非传说中陷巢州或陷巢县所形成的,而是地壳运动的结果。
巢湖及其流域主要轮廓是由中生代燕山运动和新生代喜马拉雅运动奠定与形成的。
而巢湖是一个横跨郯庐断裂带的大型湖泊,是由于断层陷落而形成的湖泊。
巢湖流域的地质构造单元,恰为塔里木—中朝板块和华南—东南亚板块的交汇地带。
这两大板块于距今约1.95亿年左右的三叠纪末的印支运动会聚,拼合造成了今天的安徽大陆。
巢湖流域又正好处于这两大板块的分界部位。
在印支运动以后的燕山运动期间,在燕山运动的影响下,今巢湖地带下降形成盆地。
喜马拉雅运动期,从第三纪开始,巢湖流域再度下降,这一带进一步陷落,沿着一组北西走向和另一组北东走向的断陷、断裂面,使大别山北麓的流水在这里受阻滞,形成断陷湖。
3、巢湖的变迁巢湖雏形大约在晚更新世开始沉降形成,至晚更新世末,奠定了巢湖的基本形态,距今已有一万余年。
断裂构造控制着巢湖湖盆的形状,在巢湖东北部发育北西—南东经长丰岗集、合肥、巢湖及含山县一线长约95km的巢湖断裂;与之平行的有经炯炀、复兴一线长约43km断裂;在巢湖的西南部与之平行的还有经盛桥、白山一线长约60km断裂。
在北东—南西向还发育着池河—太湖深断裂、嘉山—庐江深断裂、黄果树—破凉亭断裂以及经苏皖交界的亭子山北西麓、和县石杨、含山县仙踪、巢湖大尖山一线长200km的滁河断裂。
在巢湖西北部发育自西向东经六安、肥西防虎山至肥西县南东与郯—庐大断裂相交的长140km的六安深断裂。
这些断裂在卫星相片上线性特征清晰,可以明显看出它们对巢湖湖盆形状的控制。
据考证和推测,古巢湖面积约2000km2。
古巢湖湖盆比今天湖区要大得多,并且是西半湖的面积远大于东半湖的面积,西可能到六安的双河镇,北近合肥大兴镇,南到庐江金牛镇,东到巢湖夏阁镇。
经过漫长岁月,随着湖盆本身发育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形成了鸟巢状的现代湖盆形态。
在地质构造控制下,现代巢湖湖盆仍在变化中,主要表现在北岸、东岸崩塌扩张,西部湖盆淤积抬升,原来平直陡峻的岸带正逐渐演变而失去断陷湖盆的形态特征。
4、巢湖流域开发史巢湖流域是古人类重要的活动区域,历史研究和现代考古资料证明,5500年前流域开始迅速出现较多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主要分布在含山、肥西、庐江等地,其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凌家滩遗址是5300多年前的一个繁华的古聚落遗址,它的玉石器制作技术与太湖流域的崧泽晚期的良渚文化有密切联系;商周时期巢湖流域古文明达到繁盛,已发现遗址分布的密度很大,史载这一时期有居巢国(又称南巢、巢伯国),是商周时期的重要方国,青铜器《班簋》、《鄂君启节》的铭文都记载有“巢”国。
春秋时期,巢湖区域为吴、楚边界的一段,处于吴、楚夹击、争战之下的巢国逐渐衰弱,周敬王二年(公元前518年),巢国终于被吴国所吞灭。
战国初期,楚军北上,重新夺回江淮地区,强势的楚文化也很快覆盖江淮地区。
楚、吴在江淮之间交兵百余年,对这一带人民的生产和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和破坏,以至先秦时尚未见有使用铁犁、铁农具的记载,在司马迁的笔下更是一块缺少生气的土地:“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果隋蠃蛤,不待贾而足,地埶饶食,无饥馑之患,以故呰窳偷生,无各聚而多贫。
西汉时期,巢湖区域的社会经济相对于中原地区而言,显得较为落后。
汉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食邑于舒的羹颉候刘信,在今舒城县西南公里的七门山下的下阻河筑堰,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