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水稻,这些你应该知“稻”

“百谷自生,冬夏播琴”,这是《山海经》中对稻的最早记载。水稻是我国第一大口粮作物,也是世界三大主粮之一。尽管我们每天都在吃稻米,但你真的知“稻”吗?

人类最早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开始种稻子、吃稻谷,发展出稻作农业?

据新华社消息,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吕厚远研究员科研团队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临沂大学、浙江省浦江县上山遗址管理中心等全国13家单位的专家紧密合作,在上山文化的多个遗址联合开展水稻起源研究,揭示出一段长达10万年的水稻从野生到驯化的连续演化史。

▲资料图片。

研究结果表明,早在约10万年前,野生水稻就已在长江下游地区分布;约2.4万年前,人类开始采集并利用野生水稻;约1.3万年前,人类有意或无意地对野生水稻进行驯化前的栽培;约1.1万年前,东亚稻作农业起源。

水稻飞天,奔赴星辰大海

通过揭秘饭碗里这粒米的“前世今生”,进一步确认了我国是世界水稻的起源地,有助于更好理解人类社会发展、农业文明起源。如今,种子不仅在广袤田野间生根发芽,更有机会遨游太空。

2022年12月,中国水稻在空间站问天实验舱完成了萌发、幼苗生长、开花结籽全生命周期的培养,这在国际上还是第一次,航天育种意义非凡。

从1987年我国第9颗返回式卫星首次搭载农作物种子飞向太空至今,我国航天育种已走过30余年。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科学家利用航天育种技术培育出水稻新品种超过125个,这些品种在产量、品质、抗性上表现突出,得到了广泛认可,如培杂泰丰、Y两优1173、特优航1号、II优航1号等超级稻品种,华航48号、软华优1179、新泰优航0799等特优质品种,花香7号、野香优航148、华航香银针等香型水稻品种。

“我国航天育种始终强调走产业化道路。”航天育种专家、陕西省航天育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郭锐认为,只有重搭载的同时重选育,重示范的同时重推广,重科研的同时重产业,我国航天育种事业才能更好助力端稳“中国饭碗”,再现十万年前稻谷飘香好“丰景”。

“让天下没有难种的地”

超长的稻米变迁史,以及踏上太空之旅的“天选之种”,都是社会发展的不断折射,也是人们探寻美味的不变初心。到了现代,小种子迸发大能量,紧密连着“国之大者”。

古今农耕文明交相辉映,川地种业力量蓬勃崛起。位于天府之国腹地的成都,沃野千里,物产丰饶,自古便是全国有名的“鱼米之乡”,这里更不缺改革创新的基因,以振兴种业和科技创新为龙头,助力四川成为全国三大育种制种基地之一。

欲建高地,先起高峰。发轫于成都的四川万德科技有限公司,动作频频、动力强劲,迅速崛起为行业的新生力量。该公司优选水稻穗子大、抗倒伏能力强、抗病性好、分蘖能力强的高品质稻种,先后打造了“川康优6150”“旌优润丝”“甜优107”等超级大单品。

“既要把饭碗端稳,还要让饭碗更丰富。近年来,‘川康优6150’等稻种,在云、贵、川、渝、陕等西部地区表现优异,受到广大农友的信赖和支持。”见到记者,四川万德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甘静透露,“我们计划在今年6月22日启动2024年万德科技‘亿’计划战略暨爆品启动会,壮大‘芯’力量,成就‘谷子里的米味儿’。”

▲6月5日,四川万德科技有限公司参展第10届成都种业博览会暨西部农资博览会/西部现代农业设施设备展。

THE END
1.家乡水稻种植的调查报告调查对象:家乡水稻种植 调查方式:查资料,实地考察 调查目的:了解家乡水稻种植 在农村家乡的周围会有一大片田地种满绿油油的水稻,水稻对于土生土长的老一辈人有特殊的意义。水稻的历史来源是什么?一般农民是如何种植?带着关于水稻一系列问题进行调查 水稻的来源和历史 https://www.meipian.cn/4wspjgh6
2.且看粤稻百年正风华!省农科院水稻所《所史》将发行南方+如今,省农科院水稻所已经走过了115个年头,经丁颖和黄耀祥院士等几代广东水稻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在水稻育种、栽培技术研发、稻种资源收集保存利用、成果推广与应用和人才培养等方面交出了满意的答卷,展示了“粤稻研究”的辉煌历史。 粤稻百年风华,都凝聚在一本名为《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发展史(1908-2020)https://static.nfapp.southcn.com/content/202306/01/c7746227.html
3.中国杂交水稻发展史杂交水稻的历史时期是1973年。1964年,袁隆平率先在我国开展杂交水稻研究,1973年以他为首的科技攻关组完成了三系配套并成功培育杂交水稻,实现了杂交水稻的历史性突破。袁隆平也因此获得了“杂交水稻之父”的称号,而且获得多项国际大奖。https://m.tuliu.com/jxwd/detail-29823.html
4.怀化问“稻”——稻源篇水稻在人类文明发展历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今天,稻米仍是全世界的主要食物之一。湖南怀化稻作文化源远流长,在历史悠久的中华稻作文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上下七千年,古今两神农”,位于五溪大地的洪江市安江镇,孕育了绚烂多姿的农耕文化。在安江镇境内的高庙文化遗址中,发现了7400年前的碳化稻谷粒,将中华文明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7025091312126603916&cdn=https%3A%2F%2Fregion-hunan-resource
5.中国稻田渔业起源与历史分析水生探索倪达书认为稻田养鱼技术来源于池塘养鱼。《中国古代动物 学史》认为,我国是世界上池塘养鱼最早的国家。早在公元前13至公元前11世纪中国就开始池塘养鱼,《诗经》的“大雅·灵台”中有“王在灵沼,于牣鱼跃”的记载,即反映了周文王开挖池塘养鱼,距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公元前460年左右的春秋晚期,范蠡《养鱼经》已详细介http://www.yc6318.cn/wsz/aritcle180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