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天吃的米饭最早是从哪里来的?米饭,水稻,大米,——快科技(驱动之家旗下媒体)

一日三餐,我们每天都会与谷物见面;离开餐桌,谷物似乎离我们很遥远。许多久居城市的朋友们,甚至渐渐变得“五谷不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谷物是如何从野草进化成今天的样子?从一粒种成长到一株谷经过了哪些历程?谷田里会有怎样的动物世界?中国的耕地能养活14亿人吗?江南大学食品工程博士,《中国食品产业地图》主编崔凯老师,将结合自然、科技、历史、诗歌和野趣,将用生动幽默的语言谈谈“盘中餐”和4000年的华夏农耕文明,讲述一段别开生面的《谷物的故事》。

谷物的起源

这个时代被称为狩猎采集时代。不过也有好处,疲于奔命的远古人类没有肥胖症,不用花钱办健身卡。

第一位农民

01

在远古年代,谷物的祖先只是路边的狗尾巴草那样的植物。1万多年前,地球经历最后一次冰期,当时依靠采猎维生的人类渐渐发现,周围能采集到的果实和能捕猎到的动物越来越少。饿极了的远古先民开始尝试未被驯化的野生谷物,果实里富含能量的糖类物质给他提供了奔跑的力量。日久天长,对能量深深的渴望逐渐刻在DNA的记忆中,也塑造出人类喜欢甜食的天性。

有一天,一位先民把野草的种子收集起来拿回到定居点。他的本意也许只是做冬储粮,但零星洒落地面的种子却在来年给了他一个惊喜——长出新的植株,结出了果实。我们不知道他的名字,但他是历史上的第一位农民。那年头也不懂知识产权保护,这位先民顺手就把这个发现发了朋友圈。很快,更多人开始效仿他的创新之举,你有我有全都有。就这样,我们的祖先学会了将野生植物驯化成为可以栽培的农作物。土地上第一次出现大面积的谷田,并向四周延伸。古人逐水而居,有些村落和耕地远离水源,人们会建立引水灌溉系统。

有了种植谷物,一日三餐有了着落,人类逐渐进入到一种定居的生活方式,并开始驯化畜禽等动物,这个时代被称为农耕时代。人类在几百万年的进化过程中,饮食结构其实一直以肉类为主,也就是以脂肪和动物蛋白作为主要能源。进入农耕时代,人类的食谱开始出现大量的谷物。碳水化合物在饮食结构中的占比猛增到60%,而脂肪的占比则大幅度下降到20%。简言之,谷物吃得多了,肉吃得少了,这与过去几百万年发生了颠倒。这并非都是好事,多素少肉,加上熟食烹饪,人类牙齿的咬合力明显下降。随着糖类和碳水化合物摄入的增多,容易在酸性环境中生存的致龋细菌在口腔中“安营扎寨”,蛀牙率要高于原始人。

谷物的驯化

02

被驯化以后,本是“同宗兄弟”的谷物和野草的命运开始分化。野草是没人管的流浪儿,苦出身,只能自谋生路。种子离开植株后,随风顺水,听天由命,存活概率低。所以,野草一般会以种子数量取胜,一粒野草种子能够结出成千上万个后代种子。数量多,体积小,多子多福,总有几个能够落地生根活下来,繁衍生息。而谷物被驯化以后,则过上了“小少爷”一样的生活。农人会为它们播种、耕地、浇水、施肥、除草。有了人类的精心呵护,谷物不再像野草那样拼命“生娃”,开始优生优育,生出来的米娃娃数量少,个头大。

野生植物有一种很特别的落粒基因。种子在成熟之后,会从植株上自然脱落,掉落到地上,待到来年再萌发生长。这一过程对于世代繁衍至关重要。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一句台词:我命由我不由天。每1万-10万棵野生植物中,就会有一株标新立异的“哪吒”,不走寻常路,落粒基因发生突变,变为不落粒基因。这次让植物“断子绝孙”的基因突变,却是人类的重大利好。

大家都听说过“针尖对麦芒”这句成语吧?其实很多谷粒上都长着芒刺,有着独特的功效。其一,谷物碰到天敌时不能像动物一样迅速逃跑,但位于谷粒尖端的芒就像骑士的长枪,鸟吃了以后会扎到喉咙,它就会去选择偷食其它物种的种子。其二,芒刺可以缓冲谷穗之间的碰撞,减少掉粒,而且在叶片间隔出空隙,便于空气流通,增加产量。芒刺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帮助籽粒附着在穿行而过的人和动物身上,“搭顺风车”去感受诗和远方,也许有机会飘落到一块肥沃的土地上落地生根。看起来,尽管谷物不会思考,但它们还是很聪明的。

古人的食谱

03

“五谷”之说始于春秋战国,后来逐渐形成约定俗成的版本,即指稻、黍(shǔ)、稷(jì)、麦、菽(shū)五种作物,分别对应着今天的水稻、黄米、小米、小麦和大豆。秦汉以前称大豆为菽,英语的soybean,俄语的соя,法语的soya等都是“菽”的译音。在2500年前,因为抗旱、耐贫瘠、生长期短,黄米和小米曾是当时独领风骚的主粮。

到了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终于统一六国。回望历史,你能想象在2200年前的秦朝,人们都吃些什么吗?炊具多为陶器,将小米放入陶罐中煮熟就是一餐。别在厨房里找铁锅和钢勺,那年头根本就没有铁器,连青铜器都是奢侈品。老百姓的主食是小米,土豪家才有大米——当时在秦岭以南,才有水稻种植。餐桌上有鸡鸭鱼肉,但调料很稀缺,只有花椒和盐,可以做极简版的盖浇饭。别谈什么色香味,能吃饱就不错了。

主食没有包子和面条,因为一直到东汉末年(约公元200年),磨盘传入中国,小麦才被磨成面粉。也没有西红柿炒蛋和四川火锅,因为西红柿和辣椒直到16世纪末才传入中国。别想着喝52度的老白干,白酒蒸馏技术直到北宋才传入中国,秦朝时候的酒不会超过10度。绝对不敢有酱牛肉,因为在牛耕时代,牛是干活的主力,绝对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杀耕牛轻则充军流放,重则杀头治罪。

大家想想,今天我们一餐简单的饭食,可能聚集了数千年来世界各地的驯化谷物:从西亚出产的麦类、葡萄,到美洲的玉米、西红柿和辣椒,再到非洲的西瓜和咖啡,以及中国的稻米、大豆和粟、黍等。这不仅仅是食物的汇聚,更是世界文明的嘉年华。

谷物与价值观

04

种植水稻让人们团结,而种植小麦让人们孤立——这就是大米理论。

起源地之争

05

如何确定一种谷物的起源地呢?中国的汉字始于3500年前,最早的古埃及文字始于5000年前,没有文字记载的年代被称为史前文明。谷物起源时,当然还没有文字记载,流传至今只有一些语焉不详的神话,像神农种谷、大禹治水等。相对于文字史料,考古发掘可以考证更久的年代。比如:很多学者坚持认为中国是水稻的起源地,依据是在浙江的河姆渡遗址,我们发掘出了7000年前的稻谷堆积层,据此认为早在7000前华夏先民就开始种植稻谷了。然而也有国际学者认为印度发现了很多野生稻种,水稻应该起源于印度。

河姆渡遗址发掘出来的的稻谷堆积层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今天我们知道,无论是漂亮的或者难看的,物种的性状都是由它的基因(DNA)决定的。大家在电视上经常看到寻亲节目:有些小孩从小被拐卖了,他们长大之后寻找生父生母。尽管并不知道出生地和父母的名字,通过基因检测,哪怕隔着千山万水,也依然能找到自己的生父生母。今天我们进入基因工程时代,也可以把水稻的种子拿过来分析它的基因序列。2018年,国际顶级期刊《NATURE》刊登了中国学者领衔完成的一项研究成果:他们对亚洲3010份水稻品种进行基因测序,代表了全球水稻种质资源约95%的遗传多样性。这项研究为育种专家提供了一份优良稻种的“基因地图”,也可以藉此推断谁是爷爷、谁是爹。研究结论是:籼稻和粳稻(水稻的两大亚种)在东亚(中国)、南亚和东南亚等地域是独立的多起源。

谷物的起源地在育种领域非常有价值。中国在杂交水稻领域能够处于国际领先地位,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们有着很丰富的野生水稻种质资源。大家知道,我们中国有个“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1970年,他在海南发现了一株很特别的雄性不育野生稻种,终于实现了水稻“三系”杂交育种方案,培育出第一代杂交水稻。

育种专家希望培养出不同的作物品种,有的产量要高,有的是口感要好,有的能够抗旱、抗冷、抗病虫。要培养出这样的品种,需要找到具备相应性状的DNA。我们来打个比方:这是一个大型的汽车改装厂,如果是“发源地”,车库里有成千上万台不同款式的汽车。想让一台车具备某种性能,可以比较容易的在其它汽车上找到你所需要的零部件。如果说不是“发源地”,车库里都是拖拉机、自行车、坦克,你的汽车是绝版孤品,就很难找到匹配的零部件。所以一个谷物的发源地对一个国家的育种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假如把地球46亿年的历史比作一天24小时的话,那么13:00植物在海洋里开始出现,并在21:30爬上陆地。22:10分,种子植物开始出现。200万多年的人类历史相当于最后的38秒,而人类种植谷物的1万年只是最后的0.2秒。悠悠岁月,沧海桑田。感恩厚德载物的大地和养育人类的谷物!

*本文根据作者在“杭州科学大讲堂”的科普讲座文稿整理修改而成。

THE END
1.文化中国行·长江之歌丨稻之道,目击一粒稻的10万年水稻田考古演(原标题:文化中国行·长江之歌丨稻之道,目击一粒稻的10万年) 目击一粒稻的10万年 (来源:视频综合) 2024年5月24日,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科学》(Science)在线刊发了来自中国科学家团队的论文。 研究告诉我们,水稻从野生到驯化的这条证据链,在长江下游地区钱塘江流域找到了。这粒米,走过了漫长的10万年连续演化史https://www.163.com/news/article/JKQDUE8C000189FH.html
2.水稻演变的历史我听村里的老年人讲过,有一阵子,政府经推广旱稻,一些外行要求“密植”,让老百姓把50公斤稻谷全撒进一亩地里,不育苗不插秧,就像种谷子(即小米)一样撒播,结果长出来的禾苗瘦小枯干,比狗尾巴草都矮。亩产是多少呢?只有50公斤!播种50公斤,收获50公斤,力气白白浪费,肥料白白浪费,到头来什么都没有。http://www.360doc.com/content/17/0218/11/36465141_630013341.shtml
3.狗尾巴草和野糜子原来就是水稻和谷子的祖先来自养的鱼最后都狗尾巴草和野糜子原来就是水稻和谷子的祖先 ?收藏 转发 评论 ?赞 评论 o p 同时转发到我的微博 按热度 按时间 正在加载,请稍候 ü 简介: 多喝热水 更多a 微关系 她的关注(362) 哈尔滨校园 超机智小吱不给原图 因为太杂食被驱逐出同人界 新月同行 她的https://weibo.com/7059201399/NrZm1zqy4
4.路边野花草和狗尾巴草一样,白茅也是一种常被人叼衔现在嘴里的草,这种草的花果成熟之后,会出现柔软的白毛,远远看到一片白茅的话,还是十分有意境的。 这是一种菊科的植物,在乡间田野、草地、路旁都是十分常见的,也有人工栽培作为药用。这种花的名字虽然奇怪,但一看到它的花朵相信大家都是有着深刻的影响的,闻起来是有些菊花https://www.meipian.cn/2r4u8khq
5.北方称谷子,曾是五谷之首,最早的酒用它酿制,如今常用来煮粥后来北方地区,也因为麦子的地位不断提升。之前以小麦、小米为主要粮食作物的结构就被打破了,演变成为了水稻、麦子为主的粮食结构,并且一直延续到今日。小米的发展现状,小米既然是由狗尾巴草经过漫长的过程杂交、选育而来的,大家都知道狗尾巴草有着极强的耐旱、耐贫瘠和超强的生命力。而小米也延续了这些优势https://cj.sina.com.cn/articles/view/6902281329/p19b6874710010118m0
6.保护生物多样性刻不容缓,为什么说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水稻的祖先叫作普通野生稻 『小米的祖先就是狗尾巴草』 浙江省余姚市有一个叫河姆渡的地方。在远古的时候,那里养育了一种非常重要的作物,它就是水稻。 水稻属于禾本科大家族。在禾本科中有一个小家族叫稻属,共有20多种野生稻,分布于世界各大洲。我们的祖先非常幸运地选中了一种野生稻,把它培育成了今天的栽培https://www.shobserver.com/staticsg/res/html/web/newsDetail.html?id=413160
7.狗尾巴草是中国较常见的一种植物,但在大约6000年前,半坡原始居民狗尾巴草是中国较常见的一种植物,但在大约6000年前,半坡原始居民将其驯化成北方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这种作物是A.粟B.水稻C.高粱D.小麦的答案是什么.用刷刷题APP,拍照搜索答疑.刷刷题(shuashuati.com)是专业的大学职业搜题找答案,刷题练习的工具.一键将文档转化为在线题库https://www.shuashuati.com/ti/2fee81ef18ad40a186040393a4833df0.html?fm=bd1599f0c1570136202f249442405a16dd
8.《芽》教学设计田间调查结果发现 (图1) , 杉木苗圃杂草类型较多, 包括马唐 (Digitaria sanguinalis (L.) Scop) 、牛筋草 (Eleusine indica (L.) Gaertn) 、狗尾巴草 (Setaria viridis (L.) Beauv) 、小飞蓬 (Conyza canadensis (L.) Cronq) 、车前草 (Plantago asiatica L.Plantago major L.) 、马齿笕 (Portulaca olerhttps://www.360wenmi.com/f/file4n552ek8.html
9.远古的祖先:狗尾巴草,能治眼疾,又称“光明草”所以这狗尾草就这么的从俗名到正名, 主打一个“直不起腰”, 不过倒是应了“贱名好养活', 狗尾巴草的足迹几乎遍布全球。 狗尾草之“恶草”称号 这个“莠”呢,一看就是个古称, 早在《诗经》里就有出现: 无田甫田,维莠骄骄。 无思远人,劳心忉忉。 https://www.360doc.cn/mip/11305593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