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某日,一位母亲对其28岁儿子的死亡提出质疑,认为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的外科医生李某存在消极治疗行为,诱导移植器官的不当获取。患者未经脑死亡诊断程序,便被医生主观宣布脑死亡后撤掉呼吸机死亡。2024年7月,该事件在公众讨论中和媒体报道中不断升温。
据悉,死者杜某,因脑部外伤前往武汉同济医院求医,并于6月16日去世。死者母亲认为医生李某未经过正规流程,未完成医生签字、心电图没有人名等材料,仅凭个人判断就宣布患者脑死亡,同时存在诱捐器官的嫌疑。
脑死亡
脑死亡(BrainDeath):指包括脑干在内的全脑功能不可逆转的丧失。这一概念强调的是大脑所有功能的永久性终止,包括维持生命所必需的不受意志控制的生理活动。与其他状态(如持续性植物状态或昏迷)不同,脑死亡意味着个体无法恢复意识或自主呼吸。
脑死亡的判断标准
Criteriaforbraindeath
国内外判定脑死亡通常需要遵循以下主要标准:
1.昏迷状态:患者必须处于深度昏迷,无法对外部刺激作出反应。
2.无自主呼吸:通过呼吸停止试验确认,即使在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到一定水平时,仍然没有自主呼吸。
3.脑干反射消失:包括瞳孔对光反射、角膜反射、咽喉反射等均消失。
4.确认试验:可通过电生理检查(如脑电图)和影像学检查(如经颅多普勒超声)来进一步确认脑功能的完全丧失。
脑死亡界定的演变历史
脑死亡的界定是一个复杂且不断演变的过程,涉及医学、伦理学和法律等多个领域。以下将从历史背景、重要定义、医学标准及其社会影响等方面详细探讨脑死亡界定的发展历程。
1968年,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首次提出了“脑死亡”的概念,并将其定义为“全脑功能不可逆丧失”,为后来的脑死亡标准奠定了基础。在1981年,美国神经病学会(AmericanAcademyofNeurology)发布了关于脑死亡诊断的指导方针。这些指导方针强调了临床评估的重要性,包括意识状态、反射活动和自主呼吸能力等方面。
进入21世纪后,国际上对脑死亡的认识逐渐趋于一致。世界卫生组织(WHO)和其他国际机构开始推动全球范围内对脑死亡标准的统一。
讨论
Discussion
1.判定人员
脑死亡判定医师均为从事临床工作5年以上的执业医师(神经内科、神经外科、重症医学科医师、急诊科医师和麻醉科医师)经过规范化脑死亡判定培训。脑死亡判定时,至少有两名临床医生同时在场,分别判定,意见一致。在实际无外界监管的操作过程中,是否一一落实,值得访查。
2.器官捐献伦理
器官捐献涉及一系列复杂的伦理问题。即在何时开始摘取器官,何时放弃仪器的被动生命支持。明确并统一死亡标准对于确保器官获取过程中的伦理合规至关重要。
3.伦理审查
有效的伦理审查机制能够保障器官捐赠过程中的透明度和公正性。然而,目前许多国家和地区在这一方面仍显不足。一些医疗机构缺乏独立且有效运作的伦理委员会,从而无法全面评估每个案例是否符合伦理标准。因此,加强伦理审查机制,提高透明度,是提升公众信任的重要措施。
对养殖场及周边环境进行定期的监测和全面的清洁消毒,以2023年10月20日国务院第17次常务会议通过《人体器官捐献和移植条例》,自2024年5月1日起施行。
参考文献
[1]Gang,Li,Yapeng,Lin,Jie,Yangetal.IntensiveAmbulance-DeliveredBlood-PressureReductioninHyperacuteStroke.[J].NEnglJMed,2024,390:0.
[2]Amrou,Sarraj,AmeerE,Hassan,MichaelG,Abrahametal.EndovascularThrombectomyforLargeIschemicStrokeAcrossIschemicInjuryandPenumbraProfiles.[J].JAMA,2024,331:0.
[3]中国成人脑死亡判定标准与操作规范(第二版)[J].中华医学杂志,2019(17):1288-1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