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知识点总结(15篇)

2、组成:由A—北海道、B—本州岛、C—九州岛、D—四国岛等四个大岛、数千个小岛及其周围海域组成,其中面积最大的是本州岛。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神户和横滨是日本最大的两个对外贸易港口),对日本的渔业、造船业、海上运输和对外经济联系十分有利。(将位置和组成中的海洋和岛的名称在书上P18图7。2找到位置并记住)

3、多火山、地震:原因:日本处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相互交界地带,地壳活动频繁,即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被称为“地震国”和“世界火山博物馆”。防震减灾方面有关的知识(会判断某些做法的对错)。

4、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平原面积狭小。富士山是日本国的象征,是一座活火山,也是全国的最高峰。山麓樱树成林,景色迷人。最大的平原为关东平原。

5、气候:温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特征:(具有海洋性特征),冬季较为温暖,夏季较为凉爽,降水较为丰富,太平洋沿岸夏季多台风。

6、经济类型:日本发达的加工贸易经济产生的背景:日本地域狭小,资源贫乏,是一个资源小国,有优良港口方便运输,所以形成了以加工贸易为主的经济(“进口——加工——出口”型经济模式)。特点:对外依赖严重,对外进口原料和燃料,出口工业品。对外贸易对象主要有美国、西欧、东亚和东南亚地区。

7、工业分布:集中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原因:①原料、燃料主要依靠进口②港口条件优越,巨型船舶可以停靠③产品主要出口④沿海多平原⑤城市和人口集中,是国内最大消费地。

主要工业区:有以东京、横滨为中心的.京滨工业区,以名古屋为主的名古屋工业区,以大阪和神户为中心的阪神工业区,濑户内工业区,以北九州为主的北九州工业区(将工业区和所在的城市在书上P23图7。13中找到并记住)

日本发展经济的不利条件。日本地域狭小,铁矿、石油、煤炭等矿产资源贫乏,绝大部分依赖进口。国内市场狭小,产品大部分靠出口。

日本发展经济的优势:a、岛国多港湾,海运便利;b、劳动力素质高;c、科学技术先进,管理效率高。

日本经济的'有利和不利影响:日本经济对外依赖严重,有利的影响是可促进日本科技水平的迅速提高,可促进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从而使日本的工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更具有竞争力;不利的影响是世界经济危机的发生,必然使日本的经济受到沉重的打击。

日本加速扩大海外投资,建立海外的生产与销售基地。日本投资建厂的主要对象是美国、西欧、东亚和东南亚地区。

好处:

①利用发展中国家的廉价资源和廉价劳动力,降低生产成本;

②加入国际经济技术的合作和国际市场的竞争;

③保护本国的自然资源,减缓资源消耗,保护本国资源;

④减少运输成本的投入。

对其它国家的影响:

①日本把污染严重的企业移到海外,会使其它国家的环境受到污染,导致环境质量的下降;

②日本从本国利益出发,保护本国资源的意识很强,但是大量进口木材或远洋超量捕捞,将导致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资源严重破坏,进而导致全球生态环境失调。

8、东西方兼容的文化:民族构成单一,以大和民族为主,既有大和民族的传统色彩,又有强烈的现代气息,是东西方文化兼容的典型

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3月21日前后到6月22日前后在北半球且向北移动(由赤道到北回归线)。6月22日前后到9月23日前后在北半球向南移动(由北回归线到赤道)。9月23日前后到12月22日前后在南半球且向南移动(由赤道到南回归线)。12月22日前后到第二年3月21日前后在南半球向北移动(由南回归线到赤道)

②太阳直射点的位置、移动方向;晨昏线与经线和昼夜的位置关系;昼夜长短的变化;

③北半球的四个重要节气:3月21日春分,6月22日夏至,9月23日秋分,12月22日冬至

一、四季的判断

天文方面:从光照图上判读: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晨昏线与经线和昼夜的位置关系;昼夜长短的变化;

从天文现象上判读: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极昼、极夜、极光的出现的半球。

气候方面:气团活动;锋面活动;特殊天气的产生;气温中心的.变化;气压中心的盛衰;季风(东亚、东南亚、南亚、澳大利亚北部等)方向的变化;干湿季节;等温线的弯曲;气压带的断裂等。

河海方面:河流汛期;河流补给;河流封冻、解冻的时期及冰期、凌汛的出现;季风洋流等。

生物方面:草木枯荣,开花结实,动物迁徙、繁殖等

农业方面:作物生长、黄熟、收摘;植树;渔汛;山地牧场的放牧;黄淮海平原的水盐运动特征;澳大利亚墨累—达令盆地的农事活动等。

其他方面:雪线升降;登山佳期;极地考察;海岸晒盐

二、常考的季节现象

北半球春季的地理事物或现象:

东北地区河流的春汛(季节性积雪融水)黄河在一年中第一次出现凌讯;

江南姑娘采茶正忙(雨前茶最好)华北平原出现春旱,长城以北种春小麦;

我国北方出现大风或沙暴天气长芦盐场忙于晒盐(雨季未到,气温高,蒸发大)

北半球夏季的地理事物或现象:

尼罗河处丰水期塔里木河水位最高的时期(冰川融化)

北印度洋的洋流顺时针流动(沿岸海水向东流)我国低温中心在青藏高原

驯鹿自针叶林带迁向苔原带天山牧民在森林带以上的草场放牧(夏季牧场)

北极考察最佳时期(极昼现象)大陆等温线向北凸出

地中海沿岸国家炎热干燥好望角、开普敦沿海风浪大

长江中下游一带出现伏旱天气亚洲低压势力强盛

南部沿海地区物体影子有时朝南北半球热带草原区和季风区正值雨季

喜马拉雅山的雪线升高地球公转速度最小时期(七月初,远日点)

我国南方赛龙舟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有台风、暴雨袭击

南亚、东南亚、我国西南地区吹西南风东亚季风区盛行东南风

潘帕斯草原一片枯黄(南半球热带草原)

北半球秋季的地理事物或现象:

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地球公转速度居中华北平原种冬小麦,棉花收摘

一场秋雨一场寒我国秋高气爽,北雁南飞

香山红叶,北半球温带森林(东岸35°N、西岸40°N以北)开始落叶

北半球冬季的地理事物或现象:

地球位于近日点附近(一月初)北半球大陆高压强盛,大洋低压强盛

南极考察最佳时期北半球昼短夜长,北极极夜、极光

途径北印度洋西行的船只顺风顺水澳大利亚袋鼠繁殖旺盛

我国常遭寒潮影响好望角、开普敦一带炎热干燥

大陆等温线向南凸出我国秦淮以北河流有结冰现象(冰期、冰层)

总结:希望大家在高三阶段不要慌张,好好复习。也希望小编为大家推荐的高三地理知识点总结全可以帮助大家。

地球的运动

1、地球运动的特点:

地球运动

围绕中心

方向

周期

速度

自转运动

地轴

自西向东

北逆南顺

恒星日(真正周期)

太阳日(昼夜更替的周期)

角速度:15°/小时

线速度:赤道,向两级递减

公转运动

太阳

恒星年(真正周期)

回归年

近日点:(1月初)快

远日点:(7月初)慢

2、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书本18页图1-3-5)

黄赤交角:概念:黄道平面和赤道平面之间的夹角度数:目前是23°26′

产生的.影响: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

3、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示意图(图自画)(书本19页图1-3-6)

…………………………………………23°26′N

………………………………………23°26′S

1、地球运动规律

(1)注意从绕转中心、方向、周期、速度和地理意义等方面比较自转与公转的差异,侧重理解太阳日与恒星日的差异、地球公转速度的变化等难点内容。

(2)地轴北端指向北极星附近,因此能看到北极星的地点必定在北半球,且看北极星的仰角等于当地纬度。

(3)地球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虽然从南、北极上空看地球自转的时针方向不同,但都是自西向东。

(4)注意地球公转轨道上近日点(1月初)与冬至日(12月22日)、远日点(7月初)与夏至日(6月22日)的区别。

2、正午太阳高度

(5)注意区别正午太阳高度和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是特殊时刻(地方时为12时)的太阳高度。太阳高度与物影长度的关系:太阳高度越大,物影越短;反之,物影越长。

(6)任意一天,与太阳直射点纬度差相等点的正午太阳高度相等;正午太阳高度数值相同的两条纬线关于直射点所在纬线对称。

(7)注意极昼区极点的太阳高度的日变化特征:太阳高度无日变化,其数值等于当日太阳直射点纬度。

(8)判读光照图和统计图时,要注意利用图中的各种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如光照图中的晨线和昏线、太阳直射的纬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中央经线,统计图中的横坐标名称和纵坐标名称、数值的正负、线条的升降等。

(9)一般而言,凡涉及到日出时刻、日落时刻、正午时刻、昼长、夜长等则为地方时的计算;凡没有特别说明的都为计算区时。

(10)北京所在的时区(东八区)、伦敦所在的时区(零时区或中时区)要当常数记忆。

(13)在进行新旧一天的计算时,新旧一天可结合地方时的早晚来判断,建议画出极点俯视图来辅助计算,以避免混乱。在计算区时时,直接按照区时计算公式进行计算即可,不需要考虑日界线。

(14)要明确季节与节气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能混淆,南北半球的季节永远相反,但是节气是相同的,审题和答题时一定要特别注意。

(15)在利用昼弧和夜弧所跨经度计算昼夜长短时,一定要注意相邻两条经线的经度间隔是多少,不能习惯性地以为是30°或者45°。

(16)掌握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北半球,夏半年时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极点附近出现极昼,夏至日时昼最长夜最短,极圈以内出现极昼;冬半年时相反。南半球反之。两分日时全球昼夜平分;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

(18)任意地点,其一年中的最长昼长与最短昼长之和恒为24小时;任意一天,分别位于南北半球且纬度相同的甲、乙两地,甲地昼长=乙地夜长。

(19)由于地球自转和公转而带来的季节变化是地球最重要的变化规律,许多自然现象以及人类生产、生活活动也因此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所以要注意总结具有季节变化规律的自然现象和人类活动及其形成原因。

青藏高原位于我国西南部岷山—邛崃山—锦屏山以西地区,介于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与喜马拉雅山之间,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是世界上海拔的大高原,其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号称“世界的第三极”。青藏高原所在地区本是古地中海海底的一部分,后来到上新世—更新世时,在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板块的相互作用下,由不断扩张北移的印度洋推动刚硬的印度板块,沿雅鲁藏布江地缝合线向亚洲大陆的南缘俯冲挤压大幅度抬升形成。

隆起的青藏高原也深刻影响着我国的气候。

(一)、青藏高原对西风气流的`阻挡作用

青藏高原阻挡了我国低空的西风气流,使之分为南、北两支气流(分支点在60°E),北支气流经我国西北、华北、东北和华东等地区流向太平洋;南支气流则在流过青藏高原南侧后转变成了温度较高、湿度较大的西南气流,影响我国四川、贵州、云南、华南及长江中下游地区,这两支气流最后在青藏高原东部110°E附近汇合。如图1所示。

冬季,我国近地面的西风急流南移,其北支气流会因在近地面受到青藏高原的阻挡势力减弱,使我国北方广大地区气候寒冷干燥;而其南支气流则会增强并在昆明、贵阳与南下的冷空气相遇,形成昆明准静止锋,使四川、贵州、汉水流域乃至山东、辽宁一带出现大量降雪。

夏季,我国近地面的西风急流北移,其南支气流会因在近地面受到青藏高原的阻挡势力减弱,使喜马拉雅山南缘一些地区风力最小,天气最稳定;其北支气流则刚好相反。随着西南季风势力的增强,西南暖湿气流会为我国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等地区带来大量降水。青藏高原北部气流对我国影响较明显,如春季我国西北气旋活动多。

四川盆地一带冬季由于受青藏高原阻挡作用影响较大,风速较小,空气湿度较大,加上地形的影响,易出现云雾天气;夏季由于处于青藏高原“背风坡”,若西南暖湿气流偏南流,东南季风西进势力减弱,就易出现干旱。

(二)、青藏高原对冷暖气流的屏蔽作用

冬季,由于来自较高纬度地区的空气很难越过青藏高原,青藏高原以南的地区受冬季风影响就较小,气温下降幅度就不大;夏季,由于来自印度洋的西南季风极少能越过青藏高原进入我国西北地区,甘肃、新疆一带气候就会干旱。

(三)、青藏高原对我国冬、夏季风的促进作用

青藏高原的隆起,使我国东部地区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气候单元,使我国的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表现得极为明显。由于地势高,夏季,青藏高原上空大气受热快,气流上升,气压降低,这加速了陆上低压的形成,使由海洋吹向陆地的夏季风势力增强甚至影响到青藏高原的东部和南部。如图2所示。冬季,青藏高原上空大气降温快,气流下沉,使陆上高压势力增强,促使气流由陆地吹向海洋。如图3所示。

(四)、青藏高原对我国华南地区降水的影响

由于青藏高原的隆起,我国东部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季风气候区,加上台风的影响,我国华南地区的降水极为丰富,摆脱了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下变成沙漠的厄运,成了北回归线上的一片“绿洲”。

总之,青藏高原的隆起不仅使青藏高原形成了独特的高原气候,也对我国气候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我国气候复杂多样。

亚洲的东南亚

1、主要国家: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缅甸、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文莱(属于东盟国家)、东帝汶。共11国

2、地理位置:在亚洲和大洋洲,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十字路口。

3、地形:中南半岛:山河相间,纵列分布;马来群岛:山岭众多,地形崎岖。

4、马六甲在马来半岛和苏门达腊岛之间,他是从欧洲、非洲向东航行到东南亚、东亚的最短航线的必经之路。新加坡是咽喉要冲。

5、

6、①新加坡处于物产富饶、人口众多的东南亚地区中心,地理位置优越,港口优良。

②通过对外开放、吸引外资,引进先进技术,进口原料,并发挥本国的技术力量。

③发挥本国风光优美,交通便利,服务周到的长处,迅速发展旅游业。

7、中南半岛:北部地势高峻(是我国西南南北走向的横断山系向南的自然延伸,与我国西南地区的山水相连),高山大河自北向南延伸,形成山河相间、纵列分布的形势。上游河段落差大,切割成“V”形谷,水利资源丰富;中下游地区多形成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

地理学习方法

地理学习的灵魂-地图的运用

学习高中地理,如果你不熟悉地图,甚至看不懂地图,那就有点难了。因此,高中地理学习必须能够使用地图,良好的地图。

地理学习的支柱——对教材的理解

任何学科的学习都离不开教材,地理是一样的。教材从目录到每一章到附录,都有其重要的作用。目录可以帮助你一目了然地理解整本书。每一章的标题是每一章的知识点。仔细看一看附录可以帮助你理解和扩展教科书的知识。因此,我们没有理由不使用好的`教科书。

地理学习技巧

要点一:要明确学习的内容。是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内容,还是人口、城市等人文地理内容还是一个区域或是一个国家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综合情况

要点二:要知道所学习的那个区域在什么地方这就要充分利用地球仪和地图,知道所学上述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和空间联系。

要点三:要了解所学地理事物产生的原因。比如,为什么一个地区同另一个地区有差别,为什么有些地区又很相似

要点四:要了解所学地理事物带来的影响。是有利,还是不利。

大家好,我是印度,是南亚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据说还是经济实力最强的。我东临孟加拉湾,西临阿拉伯海,南临印度洋,位于亚欧大陆南部。

我身体北部是喜马拉雅山脉,中部是恒河平原,南部是德干高原。所以,我身上的河流也大多自北向南流。

我绝大部分地区处于热带和亚热带,以热带季风气候为主,分旱、雨两季。每年10月至次年5月盛行东北季风,是旱季,气候干燥、降水稀少。6月至9月盛行西南季风,是雨季,降水丰沛。

每年的西南季风会给我带来丰沛的雨水,这是农业生产的.主要水源。但同时,由于它不稳定,有时来得早,退得晚,易形成洪灾。有时来得晚,退得早,易行成旱灾。这使得粮食生产很不稳定。

我身上种的粮食主要是水槽和小麦。水稻种在我东北部和西部沿海地区,这些地方降水多。而小麦则种在西北部干旱少雨的地区,这些地区降水较少。

同时,除了农业,我身上这些人服务外包产业也很发达。许多跨国公司为节省成本,就将软件设计交给了其他专业团队(这可不是黑人呀)。信息技术含量高,利润大,资源消耗较少。而我身上这些人的发展优势有:人力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较低,英语普及率高,信息技术发展较早。班加罗尔是软件外包产业的发源地,被称为“印度硅谷”。我也因此被称为“世界办公室”。

第一节、中国的疆域

1、中国地理位置:

⑴、从东西半球看,位于东半球;

⑵、从南北半球看,位于北半球;

⑶、从濒临的大洲和大洋看,中国位于亚洲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

2、中国的陆地面积达960万平方千米,差不多与整个欧洲的面积相等,居世界第三位。

领土四至:

⑴、最北: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中心。

⑵、最南: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

⑶、最东:黑龙江与乌苏里江的汇合处。

⑷、最西:新疆的帕米尔高原。

3、从五带来看,中国大部分领土在北温带,少部分在热带,没有寒带。

4、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大陆海岸线长达18000多千米。

⑴、四个近海(从北到南,依次为):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太平洋的一部分)。

⑵、两个内海:渤海(辽东半岛的山东半岛之间)、琼州海峡(雷州半岛和海南岛之间)。

⑶、两个海峡:台湾海峡(福建省和台湾省之间)、琼州海峡(雷州半岛和海南岛之间)。

⑷、三大岛屿:台湾岛、海南岛、崇明岛。

5、众多的邻国:我国陆上国界线长达2万多千米,共有15个陆上邻国,6个隔海相望的国家(陆上邻国和隔海相望的国家在八年级地理(上册)P7图1—5《中国行政区划》上来识记它)。

第二节、中国的行政区划

1、我国现行的行政区划基上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县(自治县、县级市)、镇(乡)三级。

2、我国共有34个省级行政单位,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注:34个省级行政单位的名称、基本轮廓、位置、简称、行政中心,在八年级地理(上册)P7图1—5《中国行政区划》上来识记它)。

第三节、中国的人口

1、到第五次人口普查为止,中国共有亿人口,占世界人口总数的.%,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

2、我国人口的突出特点: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人口分布特点:将(云南省)腾冲和(黑龙江省)黑河,用一条直线连起来,可以看出我国人口分布是东部地区多,西部地区少。

3、为了控制人口数量的增长,我国政府把实行计划生育作为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是我国人口政策的基本内容。

第四节、中国的民族

1、我国共有56个民族。其中,汉族人口最多,占全国总人口的92%;其他民族占8%,称为少数民族。

2、我国共有55个少数民族,其中壮族人口最多。

3、各民族的分布特点:“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居住。(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东北部地区,汉族分布最广,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中部。)

4、民族风情:如:傣族的泼水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汉族的赛龙舟。

我们生活的大洲----亚洲

(一)自然环境

1.半球位置:亚洲大部分位于东半球、北半球。

2.濒临海洋:亚洲北部为北冰洋,东部为太平洋,南部是印度洋。

3.相邻大洲及分界线:亚洲西北以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黑海和土耳其海峡与欧洲为界;

亚洲西南以苏伊士运河与非洲为界;

南面隔海与大洋州相望;东北隔白令海峡与北美洲相望。

4.亚洲是世界上面积的洲,也是跨纬度最广、东西距离最长的一个洲。

5.亚洲分区:按地理方位将亚洲分为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中亚、北亚。

6.亚洲地形特点:地面起伏大,中间高,四周低;地形复杂多样,以高原、山地为主。

7.主要地形区:青藏高原西西伯利亚平原

8.主要河流及注入海洋:鄂毕河、叶尼塞河、勒拿河注入北冰洋;黄河、长江、媚公河流入太平洋,恒河注入印度洋。

9.河流分布特点:大多发源于中部山地、高原的河流,呈放射状流向周边的海洋。原因是亚洲地势中间高、四周低。

10.湖泊:里海~~世界的湖泊,咸水湖;贝加尔湖~~世界最深、蓄水量的淡水湖;死海~~世界陆地的最低点。

11.气候特点: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大陆性气候分布最广。

12.主要气候类型:热带雨林气候,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热带亚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高原山地气候,寒带气候。

13.温带大陆性气候:它是亚洲分布范围最广的气候类型,它覆盖了亚洲的中、西部,其气候特点是冬季寒冷而漫长,夏季温暖而短暂,全年降水稀少。

14.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亚洲东部、南部,其特点是一年中风向随季节发生大规模变化,降水季节变化大。不足之处是易发生旱涝灾害。

15.非洲气候分布特点:以赤道为中心,气候类型南北对称分布;以热带气候为主,热带雨林、热带草原气候分布很广。

(二)人文环境

1.20xx年,世界总人口共70亿,亚洲是人口最多的大洲

2.世界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中国、印度、美国、印度尼西亚、巴西、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俄罗斯、日本,尼日利亚、墨西哥

其中亚洲有六个: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日本。

3.除南极洲外,世界各洲人口数由多到少依次是:亚洲、非洲、欧洲、拉丁美洲、北美洲、大洋州

4.除南极洲外,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由高到低排列依次是:非洲、拉丁美洲、亚洲、大洋州、北美洲、欧洲

5.亚洲众多的人口,对资源和环境产生了沉重的压力。

6.亚洲大小民族共有1000个左右,约占世界民族总数一半。其中汉族是世界人口最多的民族。

7.亚洲三个人类文明发源地: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印度河流域地区;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两河流域)。原因:适宜的温带(或热带)气候;丰富的水源;肥沃的土地。

8.不同地区的`民族在建筑、服饰、音乐舞蹈、礼仪等方面都表现出不同的文化艺术风格和不同的民族风俗。

9.不同地区的文化与当地自然条件的关系。

湖北省地质构造复杂,岩浆活动频繁,具有完备的沉积地层,并有经区域变质而大面积分布的变质岩系,成矿条件优越,矿产资源丰富。已发现131种重要矿产,其中磷、红金石、硅灰石、石榴石、泥灰岩居全国首位,铁、钢、石膏、岩盐、重晶石、萤石、石墨、金、汞、锰、钒、镍等储量亦很丰富。在矿床的组成成分上,一般伴生或共生有多种有益成分,如大冶铁矿还伴生有可供综合利用的铜、钻、金、银等矿产,但煤炭资源较少,质量较差。江汉平原一带另发现储油构造数十个。

湖北省水力资源居全国第4位,拥有占全国第10位的地表水体积。长江由西向东横贯全省。汉江全长的3/4流经省境,与源出边境山地的众多河流共同汇注长江。省内中小河流共有1193条,总长度达3。5万多千米。

此外,全省过境容水量约有6338亿立方米,因而有丰富径流量可供调蓄利用。水力资源丰富,可开发水能达3308.1万千瓦。湖北境内有众多的'淡水湖泊,素有“千湖省”的美称,多分布在江汉平原上。其中洪湖、梁子湖面积均在200平方千米以上。省内浅层地下水估计为2650亿立方米,可开采储傲每年约为355。7亿立方米,储藏量极其丰富,且水质清洁,储量稳定,略等于全省多年平均地表径流童的36%。

湖北境内植被具有南北过渡特征,既有大量北方种类的落叶阔叶树,也有多种南方种类的常绿阔叶树,同时又处在中国东西植物区系的过渡地区,便于邻近地区的植物成分侵人,是中国动植物资源较丰富省份之一全省树种有1300余种,其中用材林约占一半。主要有马尾松、栋类、杉木、桦、掩竹等,经济林甚多,有油桐、油茶、乌柏、漆树、核桃、板栗和果树等。此外湖北有野生动物570余种,其中20多种被列为国家保护对象,包括金丝猴、闽中羊、苏门羚、金钱豹、毛冠鹿等珍稀动物;药用植物1300多种,以党参、黄连、天麻、贝母等产量,包括多种名贵药材,是国内外重要的中草药生产基地。

地球运动围绕中心方向周期速度自转运动,地轴自西向东,北逆南顺

恒星日(真正周期)

太阳日(昼夜更替的周期)

太阳自西向东

恒星年(真正周期)

近日点:(1月初)快

远日点:(7月初)慢

2、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关系:(书本18页图1—3—5)

产生的影响: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

3、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示意图(图自画)(书本19页图1—3—6)

4、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晨昏线晨线:由到

1)产生昼夜更替昏线:由到

昼夜更替周期:

意义:使地面白天增温不至于过分炎热,夜晚冷却时不至于过分寒冷,保证了地球上有机体的生存和发展。

2)产生地方时

①定义: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叫地方时。同一条经线上,地方时相同。

②特点:东早西晚15°/时4°/分钟

③计算公式:求地方时=已知地方时+/—时差(东“+”西“—”)

④区时:①定义:每一时区,以该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该区区时。

②计算公式:求区时=已知区时+/—时区差(东“+”西“—”)

3)使物体水平运动方向发生偏转

偏移规律:沿运动方向,南半球左偏,北半球右偏,赤道无偏转

4)地球呈椭球体也和地球自转有一定关系

5、地球公转与自转共同作用下产生的地理意义

1、描述大气与地面的热量传递过程(图)

2、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

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和地面辐射(大气的直接热源)。

大气的削弱作用:吸收和反射;晚上的保温作用:大气逆辐射。

3、高低纬度间的温度差异(根本原因)——水平气压差——水平气压梯度力(直接原因)——大气运动

4、热力环流:热低冷高(高低压是相对水平方向而言的);画图(海陆风)

注意:实验及步骤

5、三圈环流:(重点是气压带与风带)

季节移动:7月北移、1月南移。

6、东亚季风环流:

(1)成因: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2)陆地:1月是亚洲高压,天气:寒冷干燥;

7月是亚洲低压,天气:高温多雨

7、亚欧大陆两岸气候差异:会考纲要

8、热带雨林:受赤道低压控制(上升气流),

气候:全年高温多雨

温带海洋性气候:盛行西风则终年湿润

地中海气候:受副热带高压带与西风带的'交替控制,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湿润

过境时天气

过境后

冷锋

冷空气强大

大风、下雨、降温(锋后下雨)

气温下降、气压升高、天气转晴

暧锋

暧空气强大

连续性降水(锋前下雨)

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

准静止锋

冷暖气团相当

如5、6月份长江:梅雨天气

10、气旋(低压):气流辐合上升,阴雨天气;

反气旋(高压):气流下沉辐散,天气晴朗

11、台风(热带气旋):西北太平洋频率强度;灾害由狂风、暴雨和风暴潮造成。

寒潮:冬半年,尤其是秋末和春初农作物易遭冻害

12、全球气候:历史时期(1万年)气温是波动上升,近代时期气温升高(近50年来主要是人为造成的)。影响:海平面上升;低纬农业减产,高纬农业增产;影响水循环过程。

1。巴西概况:⑴巴西是拉丁美洲人口最多,面积的国家。国土面积居世界第四位。

⑵位置:海陆位置――濒临大西洋,是一个临海国。

纬度位置――巴西绝大部分国土位于南回归线和赤道之间,地处热带,是一个热带国家。

2。巴西地形特点:主要是平原和高原

巴西气候特点:以热带气候为主,主要的气候类型有热带雨林气候和热带草原气候。

植被特点:热带雨林和热带草原分布广泛。

⑴亚马孙平原:世界面积的平原,该地区是常年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这里有世界上的热带雨林区(被称为地球之肺),有世界动植物王国之称。

⑵巴西高原:世界上面积的高原,该地区是热带草原气候。

⑶亚马孙河:由西向东注入大西洋,是世界上第二长河,也是世界上水量、流域面积最广的河流。

3。发展中的工农业大国:

⑴是南美洲经济实力的国家。

⑵巴西主要工业部门和分布:巴西有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工业发展水平较高,钢铁、机械、食品工业较发达。

工业分布:巴西的重工业多分布在东南部邻近铁矿和海上交通便利的圣保罗,里约热内卢地区,工业分布不平衡。农业区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

分布在东南沿海的原因:气候温和湿润、交通便利,人口集中,有充足的劳动力,开发较早。

⑶农业机械化程度较高:是世界的咖啡生产国和出口国;蔗糖、香蕉、剑麻的产量居世界首位,牛肉大量出口。

⑷丰富的资源:铁矿丰富;水能资源丰富(世界水电站———尹泰普水电站)。

4。热带雨林的.危机:

⑴亚马孙热带雨林的作用:

A、调节全球气候;

B、为全球提供新鲜的空气;

C、涵养水源,保护淡水资源;

D、保护土壤,防止水土流失;

E、提供良好生境,维护生物多样性;

F、提供木材。

———被称为“地球之肺”、“空气净化机”

⑵亚马孙热带雨林遭受破坏的原因及产生的后果:

破坏的原因:

A、为了兴建亚马逊横断公路等数条干线公路,许多受雇于外国公司的伐木者,把公路沿线的优良木材席卷而去。

B、为了发展采矿业,开辟大型农牧场,人们不惜把大片的森林化为乌有;

C、本国垦荒的贫苦农民,采用原始的刀耕火种的方法,在公路两旁肆意砍倒数木,开垦种地。

产生的后果:森林遭受破坏,水土严重流失,珍贵的野生动物遭劫,全球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威胁。

洋流的分布规律

规律一:在热带和副热带海区(中低纬度),形成了以副热带海区(30°)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流动。

规律二:在中高纬度海区,形成了以60°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半球呈逆时针方向流动。

规律三:在南极大陆的周围,陆地小,海面广阔。南纬40°附近海域终年受西风影响,形成西风漂流(寒流)。

规律四:北印度洋海区,受季风影响,冬季洋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夏季洋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作用,形成了实际的大洋洋流分布,

地理洋流知识点总结:重要的洋流

①太平洋:北太平洋暖流、日本暖流(黑潮)、千岛寒流(亲潮)、加利福尼亚寒流、秘鲁寒流、东澳大利亚暖流。

②大西洋:北大西洋暖流、墨西哥湾暖流、拉布拉多寒流、本格拉寒流、加那利寒流、巴西暖流。

③印度洋:西澳大利亚寒流、北印度洋季风洋流。

④环球:西风漂流(寒流)。

高中地理必修2知识点归纳总结

第一章人口

一、人口增长

1、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生产力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和教育程度影响到人口的死亡率和出生率,进而影响到人口的增长模式。此外,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灾害等也会影响到人口的增长。

2、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再生产模式):原始型:高低高(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现代型:三低(发达国家)、传统型:“高低高”向“三低”过渡(水平较高的发展中国家)。

3、世界人口增长: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欧洲最低;亚洲净增人口数量最多。

4、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压力大——控制人口(中国实行计划生育)

人口增长过慢:人口老龄化——鼓励生育、接受移民(中国靠发展生产力)

二、人口迁移

1、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经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政治(政治迫害、战争、国家有组织的人口迁移)、社会文化(宗教迫害、民族歧视)、生态环境、其他因素(家底和婚姻、投亲靠友、逃避歧视)。

2、人口迁移的意义(效应)

(1)利:①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融合②加强文化交流③减轻迁出地的人口压力④为迁入地提供廉价劳动力。

(2)弊:①造成迁出地人才外流②给迁入地社会管理增加了难度

三、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

1、人口环境承载力:一定时期,某一地域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人口承载力。

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的因素:资源状况、生产力水平、开放程度和消费水平。

第二章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化

一、城市的空间结构

1、城市功能分区——相同的城市用地类型发生集聚

(1)商业区:位于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交通便利,通信发达,人流量大;付租能力强。

中心商务区(CBD):建筑密集、高楼林立、交通便捷——面积有限,但需求量大

(2)工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边缘,交通便利,大多有河流或铁路、公路经过。

(3)住宅区:是城市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4)文化区:一般要求环境优美,远离工业区和商业区。城市建设要注意保护文物古迹。

2、城市地域功能分区形成的原因: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行政因素

3、城市规模与地域结构、服务范围

小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不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少、级别低,服务范围小大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大。

二、城市化

1、城市化的标志:①城市人口增加、②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上升、③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其中最重要的指标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百分比。

2、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城市化特点:①大城市发展速度超过小城市;②大城市数目不断增多;③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发展快。——大城市化趋势

3、发达国家的城市化

①特点:起步早,水平高,速度慢,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②逆城市化的原因: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以及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4、发展中国家城市化

①特点:起步晚,水平低,速度快,大城市化趋势明显。

②我国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③城市发展不合理:大城市迅速膨胀,中小城市发展缓慢,人口集聚于少数大城市。

5、城市化的一般规律:城市化——郊区城市化——逆城市化——再城市化

四、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城市化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对气候的影响:热岛效应、雨岛效应、城郊热力环流、大气污染严重

(2)对水文的影响:对地下水——下渗量减少、地下水漏斗区范围和深度增大。

对水质——城市工业废水、生活污水造成城市水源的污染。

(3)对生物的影响:草坪和人工林品种单一;破坏生物栖息地,生物的多样性减少。

2、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生态城市”

①建立卫星城,开发新区,分散城市职能。

②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环境。扩宽主干道,建环城公路,建高架公路、地铁、轻轨交通。

③保护和治理城市环境。大力加强绿化建设。

第三章人类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

一、农业区位因素

1、自然因素(气候、水源、地形、土壤):改造——温室农业、梯田、施肥、浇水。

2、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地租、政策、劳动力)

市场决定着农业的类型和规模。

交通条件(特别是保鲜和冷藏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扩展。

3、技术因素(育种、机械、化肥、农药)

培育良种(高产、耐旱、耐寒、耐储存等品种):有利于扩大种植面积。

机械化: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施用化肥、农药等:可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

1、商品谷物农业

(1)分布: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俄罗斯等国。

(2)主要品种:小麦、玉米(旱地作物,便于机械化生产)。

(3)形成条件(区位优势):自然条件:地势平坦,耕地广阔,地广人稀。

社会经济条件:交通发达,技术水平高

技术条件:机械化程度高。

(4)特征: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家庭农场为主

2、水稻种植业:

(1)分布:东亚、东南亚、南亚季风区

(2)区位条件:①气候:季风气候,雨热同期,适合水稻生长②地形:河流下游平原或河口三角洲,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利于耕作③劳动力:(属劳动密集型农业)人口密集,劳动力丰富,利于精耕细作④历史:种植历史悠久,传统经验丰富

(3)特征:①小农经营②单产高,商品率低③机械化水平低④水利工程量大

3、混合农业

(1)主要是牲畜和谷物的混合农业。我国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主要是渔业与林业的混合农业。

(2)分布:欧洲、北美、澳大利亚(“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坐在矿车上的国家”)等。

(3)特点(墨累—达令盆地的“小麦——牧羊带”为例)

①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

互惠互利:种植业为畜牧业提供饲料,畜牧业为种植业提供肥料

休耕和轮作、(有利于恢复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种植、牧场。

②有效合理的农事安排:小麦农忙(播种5—6月、收割11—12月)正式放牧的闲时。

③灵活的生产选择:根据市场确定是多种植小麦还是多牧羊。

(4)区位优势:

自然因素:①气候:气候温暖湿润②地形:平坦开阔③土壤:土壤肥沃④水源:灌溉条件好

社会经济因素:①地广人稀,农场规模大②交通便利③市场广阔,面向国际市场④机械化水平高⑤科技水平高⑥政府鼓励扶持

4、大牧场放牧业

(1).分布地区(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南非等国)。

(2).特点:生产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商品率高。

(3).区位条件:①气候温暖、草类茂盛;

②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

③距海港近、水陆交通便利。

(4)措施:①培育良种牛,加强对牛群病害的研究②围栏放牧,划区轮牧③开辟水源,种植饲料④改善交通条件

4、其他农业地域类型

地域类型

分布地区

形成原因

主要特点

迁移农业

某些原始部落地区

生产力水平低,“刀耕火种”

影响生物多样化;气候恶化

乳畜业

发达国家,我国大城市周围等

发达国家城市化水平高,大城市经济发达,人口集中,对牛奶及其制品的需求量大

商品率高;机械化水平高;

受城市分布的影响大;

集约化程度高等。

第四章工业地域的形成与发展

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

自然因素:原料、土地、水源

社会经济因素:劳动力、市场、交通、政策、技术、动力(能源)工农业基础

4.1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

1、经济效益

从经济利益看工厂应选择在具有明显区位优势的地方,以花费最低的`生产成本获得最高利润。[记忆]

类型名称

典型工业部门

优势发展地区

原料指向型工业

制糖业、水产品加工业、水果加工业

所需工业原料丰富的地区

市场指向型工业

瓶装饮料业、家具制造业、印刷工业

接近产品消费市场的地区

动力指向型工业

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化学工业

能源供应充足的地区

廉价劳动力指向型工业

普通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伞、制鞋工业

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区

技术指向型工业

集成电路、航天、航空、精密仪表

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的地区。

2、社会效益[了解]

国家政策变化的影响:国防的需要:

个人偏好的影响:工业惯性的影响:

3、环境效益[理解+记忆]

读课本《污染严重的工业的区位选择图》,分析污染严重的工业的区位应如何选择分析过程:某工厂——污染类型——如何治理

4.2工业地域的形成

一、工业联系——工业集聚——工业地域[理解记忆]

1.工业联系

(1)投入——产出的联系

第一种是甲企业的产出是乙企业的投入。如纺纱——织布——印染——服装制造。同一工厂中不同工序之间的联系也属于这种联系方式,如生产流水线。

(2)非生产上的空间联系

有些工厂相互之间并没有生产工序上的联系,却在地理空间上联系在一起,工厂之间这种空间联系有的为了共同利用基础设施,有的为了共同利用廉价劳动力等,如某些经济技术开发区中的不同工业企

3)信息联系

1、工业集聚和工业地域的形成

(1)导致集聚的主导因素: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廉价劳动力;资源和能源分布等。

(2)集聚的效益(作用)——规模效益——(降低成本,提高利润)

①可以加强企业间的信息交流和技术协作;

②降低中间产品的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

③共同利用工业区的道路、供水、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节约生产建设投资;

④有利于集中处理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

2、工业分散和工业地域联系

(1)工业分散的原因:为了充分发挥不同地方的区位优势(如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寻找最佳区位)。

(2)工业分散的条件:①现代化的交通运输方式——方便、快捷、廉价;②现代化的通信技术和手段——世界的“同时性”。4.3传统工业区和新工业区

一、传统工业区[理解记忆]

1、主要分布:德国鲁尔区、英国中部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我国辽中南工业区等。

2、传统工业区的特征[记忆]

⑴一般是在丰富煤、铁资源基础上,以纺织、煤炭、钢铁、机械、化工等传统工业为主;

⑵以大型企业为轴心,逐渐发展起来的;

二、鲁尔区的发展、衰落与整治(读课本图)

1.发展的区位特点[记忆]

(1)丰富的煤炭资源(2)离铁矿较近(3)充沛的水源(4)便捷的交通(5)广阔的市场

2.衰落的主要原因[记忆]20世纪50年代以后,经济开始衰落,其原因是:

(1)生产结构单一鲁尔区的五大传统工业部门:煤炭、电力、钢铁、机械、化工(2)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3)世界性钢铁过剩(4)新技术革命的冲击(5)用地紧张、环境污染严重

3.综合整治措施[记忆]凡世界区域的传统工业都可借鉴

20世纪60年代,鲁尔区开始实施综合整治的总体规则,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综合整治。

A、调整工业结构(扩大单个厂矿的生产规模,新建或引入技术水平高的中小型企业)

B、调整工业布局(向西部和南部拓展;钢铁工业向沿海转移)

C、发展第三产业(发展科技和教育、工业旅游、金融服务业)

D、优化环境

4、资源枯竭型城市(工业区)的转型:对于资源枯竭型城市来说,城市的发展历程和城市资源(无论是矿产、土地和人力资源)都各不相同,因此不能走一条固定的模式,要按照自身的特点进行经济转型。如山西大同转型的方向主要集中在旅游、煤炭的深加工和新兴工业,河南平顶山的转型方面除煤化工外海发展盐化工。

这类型的城市或区域转型出路:可以借鉴德国鲁尔区的整治措施,一般的规律:(1)优化产业结构,(2)立足本地区位优势,培育优势产业(3)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和旅游业

三、新兴工业区的概念、分布[理解记忆]

1、概念:新兴工业区是指20世纪50年代之后,在发达国家的一些乡村地区,逐渐形成了以灵活多变的中小企业为主的工业地域。

2、主要分布:在意大利东北部和中部地区,德国南部地区,以及美国“硅谷”等,日本的“硅岛”(九州岛)

四、意大利新兴工业区(读课本图)

1.意大利新兴工业区发展的主要条件[记忆]

①大批廉价劳动力是发展的当地条件;

②20世纪70年代原料和能源大幅度涨价是发展的国际条件;

国内条件

发达的信贷体系

④意大利高度开放的经济

⑤政府的大力支持

2.独特的发展模式—工业小区

(1)概念

指一个地区的中小企业(生产企业和生产企业之间、生产企业和非生产企业之间)以一项经营活动为中心,根据现代经营需要,逐步建立起来的一种相互信赖、比较稳固的协作关系和产供销体系。

(2)作用

有助于加强专业化,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强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

3、温州工业可以借鉴的地方:(1)企业间相互交流与协作(2)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3)提高生产和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

五、美国“硅谷”(读课本图)——微电子工业为主导[理解记忆]

1.特点

20世纪中、后期以来,在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一些科技含量很高的新兴工业迅速发展起来。

(1)人才:从业人员水平高

(2)产品:研发费用高;

(3)增长和更新速度快;

(4)产品面向国际市场

2.崛起原因[记忆]

(1)位置优越,环境优美。旧金山东南部

(2)气候宜人。这里属于地中海气候,温暖湿润。

(3)高等院校。斯坦福大学

(4)便捷的交通,通达速度快。主要是高速公路和航空运输(航空港)。

(5)军事订货:特殊的条件!(美国国防部)

世界区域内的高科技产业的区位因素:(1)地理位置(2)环境因素(3)交通因素

(4)科技人才因素

第五章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影响

一、主要运输方式及其特点:[理解记忆]

运输方式

优点

缺点

铁路运输

当代最重要的运输方式之一。运量大,速度快,运费较低,受自然因素影响小,连续性好

修筑铁路造价高,消耗金属材料多,占地面积广,短途运输成本高

公路运输

发展最快、应用最广、地位日趋重要的运输方式。机动灵活,周转速度快,装卸方便,对各种自然条件适应性强

运量小,耗能多,成本高,运费较贵

水路运输

历史最悠久的运输方式,运量大,投资少,成本低

速度慢,灵活性和连续性差,受航道水文状况和气象等自然影响大

航空运输

速度快,运输效率高,是最快捷的现代化运输方式

运量小,能耗大,运费高,且设备投资大,技术要求严格。

管道运输

运具和线路合二为一的新型运输方式。货物主要是原油、成品油、天然气、煤浆及其它矿浆。气体不挥发,液体不外流,损耗小,连续性强,平稳安全,管理方便,而且可以昼夜不停,运量很大。

管道运输要铺设专门管道,设备投资大,灵活性差。

二、交通运输网的形成与发展趋势:

分一种运输方式形成的运输网、两种以上运输方式形成的运输网及不同地域的综合运输网。

发展趋势:交通运输不仅日益网络化、国际化,而且日益高速化、大型化和专业化

三、[理解记忆]

交通运输线、站的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地形条件和地质条件)2、社会因素(人口和城市)

3、经济因素(主导因素和决定性因素)4、技术因素(作保障)

a.影响铁路的建设的区位因素:经济、社会因素成为决定性因素。以京九铁路为例(1、合理布局交通网,2、促进沿线经济的发展,3、维持香港的长期稳定和繁荣,4、先进的科学技术是保证)

b.影响公路的建设的区位因素:修筑公路,1、要充分利用有利的自然条件,避开那些地形、地质、水文条件复杂的地段。2、尽量少占农田耕地,处理好与城镇发展的关系。

e.港口建设的条件:港口的区位不仅要受到水域条件(如航行条件、停泊条件)的影响,还要受到陆域条件(如筑港条件、腹地条件)的影响。上海港的主要区位因素主要有:一是上海港是长江三角洲的一个河口港,兼作海港,主要港区沿黄浦江分布,三角洲地势平坦开阔,为港口建设提供了条件,长江一方面为港口提供了淡水,另一方面保证了船舶航行的空间,但是三角洲坡度小,泥沙容易沉积淤塞河道;二是上海港的经济腹地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三是上海港以上海市为依托。

四、重要的交通运输网[记忆]

1、铁路网(文科要求)

五横:

京包—包兰陇海—兰新线

沪杭—浙赣—湘黔—贵昆滨洲—滨南昆

七纵

京沪京九京哈京广焦枝—枝柳宝成—成昆兰青—青藏

2、修建铁路的意义作用:

政治战略意义——(1)有利于人民的交往和文化交流,促进民族团结;(2)有利于巩固国防安全。

经济意义——(1)促进资源开发,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2)促进商品生产和流通,促进沿线经济发展。(3)完善交通铁路网

四、如何解决城市交通拥堵的状况:(1)合理规划城市道路,完善道路网(2)以自行车代步出行(3)禁止大货车进市中心,在市中心小汽车实行单双日行驶制

第六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6.1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一、人地关系的历史回顾:[记忆]

时期

人类思想

人地关系

采猎文明

崇拜自然

人地基本协调

农业社会

利用自然

对抗性增强,环境受到破坏

工业革命

征服自然

人地关系全面不协调

新技术革命

人类谋求协调发展

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二、直面环境问题

1、环境问题的产生[理解记忆]

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排泄物具有一定的容纳和清除能力(环境自净能力)。当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或者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时,就会出现环境问题,

2、环境问题的表现:[记忆](1)资源短缺(2)生态破坏(3)环境污染

当今世界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噪声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海洋污染、放射性污染)和生态破坏(包括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土壤盐碱化、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多和臭氧的破坏、资源的枯竭、生物物种的减少)两大类。

3、环境问题的分布:[记忆]

城市地区主要表现为环境污染,乡村地区主要表现为生态破坏。发展中国家环境问题较发达地区严重(其原因是:环境承受发展和人口的双重压力;经济、技术水平落后;发达国家污染严重的工业转移)。

三、可持续发展

环境问题的防治:[理解记忆]

从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人口压力、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片面追求经济的增长);从总体上,环境问题的本质就是发展问题,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必须在发展的过程中解决

2、可持续发展

(1)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它既满足其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它的内涵概括为:生态持续发展(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条件)、社会持续发展(目的),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共同组成一个系统。(课本图)

(2)原则: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

6、2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实践

1、必然性:[记忆]

1)大的人口压力2)资源短缺3)深刻的环境危机

2、途径——循环经济是重要途径。[记忆]

循环经济以环境无害化技术为手段,以提高生态效益为核心,以环境友好方式利用经济资源和环境资源,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

1)循环经济在工业中的表现形式是清洁生产。

清洁生产从原料开采—生产制造—消费使用—废弃物处理的全过程来评估产品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克服了传统工业生产只重视末端治理的弊端。能带来良好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2)循环经济在农业中主要表现为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将农业生产和生态平衡纳入协调一致的轨道。它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形成经济上和生态上的良性发展。留民营村是“中国生态农业第一村”

所采取主要措施:调整产业机构,开展综合利用,广开源流,开发利用新能源

3、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1、控制人口规模:减轻人口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协调人口发展与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2、转变发展模式

①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以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产品产量和提高消费水平为目的。后果:使人类的社会生产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形成一种不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使人类陷人严重的资源、环境危机。

②可持续经济发展模式:强调环境承载能力和土地、水、森林、矿藏等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改变传统的以“高投人、高消耗、高污染”为特征的发展模式,通过引人市场机制,平衡需求与供给的矛盾,以实现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减少经济活动所造成的环境压力和资源消耗。

3、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绿色食品市场应采取什么措施前景才会更广阔:(1)加强对绿色食品的宣传和扶持(2)努力提高生产技术水平,降低产品价格(3)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健康观念、消费观念,促进绿色食品的发展

THE END
1.日本是怎么收割水稻的?一台机器开过,连收割带捆扎一同完成日本是怎么收割水稻的?一台机器开过,连收割带捆扎一同完成声明:个人原创,仅供参考小李去旅行 广东 0 打开网易新闻 体验效果更佳国外男子锯树全过程,和我们的完全不一样 动物英雄汇 打开APP 美国人为什么在庄稼地大面积种草?种粮食难道不行吗? 布负责科普 1跟贴 打开APP 春笋开始长了起来,钻进竹林到处都,根本https://m.163.com/v/video/VJK1QRM52.html
2.忆乡村农忙收割情景记得当年我刚初中毕业时,正赶上双季稻收割季节,那时农村还是大集体生活,只要到了农忙的季节,村里的男女老少,都要下田帮忙抢收抢种,人人拿了一把带齿的镰刀来到稻田埂旁,排列整齐地开始弯腰下田收割。记得当时收割稻时的情景也非常有趣,当时大家好说是步调一致,同时下田弯腰收割,左手一把抓住一棵稻秸,用右手握住齿http://m.jsly001.com/wap/thread/view-thread/tid/3945018
3.水稻收割方式的变迁今天仅编辑一组水稻收割方式变迁的图片,来佐证农业发展的步伐。几千年来,农民收割水稻基本上都是用镰刀https://bbs.rednet.cn/thread-49107590-1-1.html
4.水稻栽培方式的演变与发展水稻栽培方式的演变与发展 水稻是我国主要农作物之一, 对解决人们的粮食问题和改善城乡居民生活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如何优化水稻栽培方式, 提高水稻产量成为了水稻生产的重点目标。为顺利实现这一目标, 相关学者加大了对水稻栽培方式的研究力度, 从降低劳动强度和生产成本2个方面出发, https://www.360wenmi.com/f/f384v1nvf4sw.html
5.水稻演变的历史据后人考证,麋鹿的麋字之所以带一“米”字底,极有可能跟上述种植方式有关。 先民种稻,刚开始都是撒播,大概要等到汉朝才出现育苗和插秧的种植技术。四川新津县出土过一块陶制的水田模型(现藏于广东省博物馆),模型上有个农夫正坐在秧马上插秧,反映的正是东汉人民种植水稻的场景。http://www.360doc.com/content/17/0218/11/36465141_630013341.shtml
6.休闲以下哪一个是太阳系最大最重的行星,被称为“行星之王”解析:民谚“芒种忙,下晚秧”说的就是芒种是插秧的忙碌时节,芒种时节,水稻等农作物生长旺盛,需水量多,适中的降雨对农业生产十分有利。 更新于2024.6.3 以下那种食物富含胡萝卜素,大量使用可能会使皮肤变黄 A、沙糖桔 B、香蕉 解析:沙糖桔中含有胡萝卜素,过度摄入会导致胡萝卜素不能正常代谢,堆积在体内导致皮肤变https://blog.csdn.net/qq_41539778/article/details/135125608
7.某农场有180台收割机,每天可收割x吨水稻。现将y台收割机更换为某农场有180台收割机,每天可收割x吨水稻。现将y台收割机更换为新款收割机,生产效率比之前高40%;剩余的收割机进行升级,生产效率可以提高20%。如要求升级后的收割机每天水稻收割总量不低于2/3x吨,新款收割机每天水稻收割总量不低于3/5x吨。则y的取值有多少种不同的可能性?https://www.shuashuati.com/ti/87de532a2557422cbfef3300943114d3.html?fm=bdc929f455d8dbd14f8717945178dab7d1
8.学术成果第三代耗时四年,采用气流吸运,并创制出一系列与之配套的新型工作部件,构成了“割前脱粒”水稻收获机。可收倒伏水稻、谷粒损失又少是其突出的优点,但不能在脱粒的同时收获稻草。为此研发了与之配套的能收割稻草并放铺整齐、同时能将粮袋运出田间的多功能自走式底盘,与前者构成了“割前脱粒”水稻收获机器系统。https://gcxy.neau.edu.cn/ysfc/xscg.htm
9.耕作制度论文范文9篇(全文)重点:中国古代农业三种主要耕作方式及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历程。难点: 理解生产力的发展是农业耕作方式形成及土地制度演变的根本原因。教学形式 对教材的处理方面:全课突出一条主线——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决定力量,生产力最活跃的因素是生产工具的变革,是耕作方式的进步推动了土地制度的演变。 本课内容抽象,https://www.99xueshu.com/w/filex0byacj4.html
10.作物的驯化与育种(上)世界主粮作物主要有三大类:玉米、水稻和小麦。人类祖先对这些植物成千上万年的驯化,实际上就是一个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品种选育过程,而驯化的过程往往伴随着基因的改变。植物考古学家认为,在植物驯化初期,人们的选择通常是无意识的,这与野生环境中自然选择的作用方式一样,只是在人为设置的栽培环境中开展而已。当时的人们http://www.pesticide.vip/zgny/jiangt/content/c5e7bba8-d893-4806-bee1-5641fb241857.html
11.水稻收割工具的变迁的手抄报交通工具手抄报水稻收割工具的变迁的手抄报 交通工具手抄报 小麦与水稻的区别手抄报手抄报简单又好看 手抄报作品纪念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手抄报图片 交通工具的演变手抄报 水稻收割工具手抄报交通工具手抄报 未来的交通工具手抄报交通工具变迁史手抄报交通工具手抄报大全新中国https://www.puchedu.cn/shouchaobao/2662713.html
12.取水机械原理动画(取水机械原理动画讲解)除进一步缩小孔径之外,还有一个方法就是改变孔的形状(从最初的圆形孔逐渐演变成矩形或方形孔)。GF可以通过无热量、无接触的飞秒激光快速而精确地去除材料,且不造成任何热损伤或机械损伤,无需其他后处理,2秒之内即可轻松获得一个35μm 5、机械方式补漏水水管: 6、旋耕开沟施肥一体回填除草: 7、水稻收割神器https://edu.xinpianchang.com/article/baike-726183.html
13.农村振兴战略现代水稻种植技术探究随着科技的进步,农业生产方式也在不断地演变。尤其是对传统作物如水稻的种植技术,其发展速度之快,让我们不禁思考:如何通过学养殖技术来推动农村经济的振兴?这一问题,不仅关乎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更是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二、现代水稻种植技术概述 https://www.cjan6a6c.cn/ke-yan-cheng-guo/338080.html
14.水稻水稻(拉丁学名:Oryza sativaL.),别名稻、稻子、稻谷,禾本科稻属谷类作物。水稻秆直立,高0.5-1.5米,叶鞘松散,两侧基部下延成叶鞘边缘。圆锥花序疏松,小穗矩圆形,两侧压扁,含3小花,两性小花外稃常具细毛,有芒或无芒,雄蕊6枚。颖果长约5毫米,宽约2毫米。是亚洲https://baike.sogou.com/v9472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