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栽培史

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中国是亚洲稻的原产地之一,其驯化和栽培的历史,至少已有7000年(见彩图)。起源、分布和发展在中国,已发掘的新石器时代稻作遗存已近80处,分布于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南、湖北、福建、广东、云南、山东、河南、陕西、上海等省市和自治区。其中最早的是湖南澧县彭头山遗址发掘的水稻遗存,属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具体年代尚未确定。

稻(OryzasativaL.)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中国是亚洲稻的原产地之一,其驯化和栽培的历史,至少已有7000年(见彩图)。

在中国,已发掘的新石器时代稻作遗存已近80处,分布于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南、湖北、福建、广东、云南、山东、河南、陕西、上海等省市和自治区。其中最早的是湖南澧县彭头山遗址发掘的水稻遗存,属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具体年代尚未确定。其后是浙江罗家角的稻作遗存,距今已有7100多年,籼型和粳型并存(见图1)。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大量炭化稻谷(见图2)和农作工具,尤为引人注目,距今已近7000年。它们都是世界上最早的稻谷遗存之一。黄河流域也发现了不少距今已有四五千年新石器时代的水稻遗存,如河南渑池仰韶文化遗址、河南淅川黄楝树村和山东栖霞杨家园遗址,充分说明黄河流域稻作栽培的历史也很悠久。

图1浙江桐乡罗家角出土稻米

图2河姆渡第一次发掘出土的稻谷

稻字,最初见于金文。《诗经》中涉及稻的诗句不少,如“十月获稻”、“滮池北流,浸彼稻田”等等,说明早在3000多年以前的商周时期已有不少稻的明确记载。战国时的《礼记·内则》中有“陆稻”,《管子·地员》中亦有“陵稻”,二者都是旱稻。《礼记·月令》和《氾胜之书》中还有“秫稻”的名称,是糯稻。中已出现了“秔稻”的名字。《说文解字》中除了有“秔”字外,还有“稴”字和“稬”字,前者是籼,后者是糯。

野生稻在中国境内也有广泛分布,这在很早以前的古籍中就有记载。战国时的《山海经·海内经》中就指出“西南黑水之间,有都广之野,爰有膏菽、膏稻、膏黍、膏稷,百谷自生,冬夏播琴。”说明至迟在公元前3世纪前已在南方发现了野生稻。另外,《说文解字》中的“秜”,以及三国时《埤苍》中的“穞”字等,都是指今年落、来年自生的野生稻。现在查明的野生稻共有三种,即普通野生稻(O.rufipogonW.Griffith)、药用野生稻(O.officinalisWall.exWatt.)和疣粒野生稻(O.meyerianaBaill)。其中普通野生稻是栽培稻的祖先,其分布的最北地区在北纬28°的江西省东乡县,在此以南的广东、广西、云南、台湾等省区都有分布。

关于中国稻的起源地问题,国内外学者仍有不同的见解,大致有起源于云贵高原、起源于华南、起源于长江中下游和起源于黄河下游诸说,也有人主张多处起源说。这一问题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中国稻的向外传播,大致从周代起,开始北传朝鲜和南传至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地。日本考古学界近年来较一致地认为日本绳文时期(距今3000年前)的稻作,是由中国长江下游东传到日本的。

稻在中国古代的分布和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在新石器时代,稻在南北均有种植,主要产区在南方。自夏商至秦汉期间,除南方种植得更为普遍外,在北方也有一定的发展。《史记·夏本纪》说禹“令益予众庶稻,可种卑湿”,说明夏初就在北方的某些低洼泽地推广种稻。《诗经》的不少有关稻的诗句,反映当时在黄河流域有不少地区也种稻。《周礼》不仅指出当时全国的九州中,除位于南方的扬州、荆州“其谷宜稻”外,还指出北方的豫州、冀州、青州、兖州、并州所宜的谷类作物中亦包括稻在内,特别是该书还指出“稻人掌稼下地”,反映当时已有专职管理水稻种植事宜的“稻人”。其他如《左传》、《战国策》、《管子》、《吕氏春秋》、《淮南子》、《汉书》等史书,都有不少反映北方种稻的记载。后汉《异物志》还说“稻,交趾冬又熟,农者一岁再种”,反映在当时包括今广东、广西大部地区在内已有双季稻出现。

中国古代在稻的栽培技术方面也有很多经验,最突出的有以下几项。

参见。

在稻田轮作方面,有些学者认为后汉张衡《南都赋》中的“冬稌夏穱”,就是稻麦轮作,但也有人反对此说。唐代《蛮书》则明确记载云南“曲靖州已南,滇池已西”地区,“于稻田种大麦”,“收大麦后还种粳稻”。说明至迟在9世纪以前已出现了稻麦轮作。宋代更有迅速发展,据《宋会要辑稿》、《宋史》等记载,宋太宗时曾在江南、两浙、荆湖、岭南、福建等地推广种麦,促进了稻麦两熟制的发展。南宋时因北方人大量南迁,需麦量激增。政府以稻田种麦+收租的政策,鼓励种麦,故稻麦轮作更为普遍。还总结说收稻后“随即耕治晒暴,加粪壅培,而种豆、麦、蔬茹,因以熟土壤而肥沃之,以省来岁功役,且其收又足以助岁计也”。明清时期发展更快,如稻后种豆,收豆种麦、双季稻后种麦或豆或蔬菜、双季稻后种甘薯或萝卜、双季甘薯后种稻等三熟轮作制已相继出现,有些三熟制形式还由两广福建逐步向长江流域推进。记载上海等地出现了稻棉轮作制。清代《齐民四术》、《三农纪》、《致富纪实》及不少地方志中记载了在稻田套种泥黄豆的经验。

育秧移栽技术,始见于汉代文献。五月条说:“是月也,可别稻及蓝,尽至(夏至)后二十日止。”“别稻”就是移栽。此外,广东佛山澜石出土的东汉陶水田模型,也有移栽秧苗的反映。宋代陈旉《农书》十分重视培育壮秧,指出:“欲根苗壮好,在夫种之以时、择地得宜、用粪得理,三者皆得,又从而勤勤顾省修治,俾无旱干水潦虫兽之害,则尽善矣”。强调只有掌握好播种适时、选地得宜、施肥合理、管理精细、防止灾害这几个关键,就能育出好秧。明代《沈氏农书》还指出“今人密密布种”,原因是“恐草从间生”,如“果能刮尽面泥,草种已绝。不妨少疏,欲其粗壮”。这是用稀播方法培育壮秧的最早记载。该书还指出“若秧色太嫩,不妨阁干,使其苍老”,主张用轻烤秧田的措施使秧苗老健。认为“若亢旱之年,又不可早将秧壅兴,恐插莳迟,而秧蒿败也”,说明干旱年份不能多施肥,以免因栽插迟而秧苗徒长不适用。

中就指出“始种稻欲温,温者缺其堘,令水道相直,夏至后大热,令水道错”。这是用控制进水口和出水口位置的方法以调节稻田水温。明代《农政全书》和清代福建《屏南县志》等也介绍了用泉水灌田时,要通过延长进水道或先将泉水放入贮水处,经日晒增温后再放入稻田。在具体灌溉技术上,《沈氏农书》指出单季晚稻“自立秋以后,断断不可缺水,水少即车,直至斫稻方止。俗云稻如莺色红,全得水来供”。否则“若值天气骤寒霜早,凡田中有水,霜不损稻。无水之田,稻即秕矣”。这些都是很好的经验。烤田是中国古代非常重视的问题,早在《齐民要术》中就指出“薅讫,决去水曝根令坚”。《沈氏农书》还指出“立秋边或荡干或耘干,必要田干缝裂方好。古人云‘六月不干田,无米莫怨天’,惟此一干,则根派深远,苗秆苍老,结秀成实,水旱不能为患矣”,而“干在立秋前,便多干几日不妨;干在立秋后,才裂缝便要车水。盖处暑正做胎,此时不可缺水”。另外明代《菽园杂记》和清代等还指出冷水田要进行重烤,可“任烈日暴土拆裂不恤也”。重烤冷水田,可促进稻苗生育,这是历史上的普遍经验。

中国是世界上水稻品种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中国的水稻分布,南起热带、亚热带的华南,北至温带的黄河流域,空间上从低洼的平原至海拔2000米的山地都有种植,复杂的地理气候条件和几千年的持续种植,形成并积累了众多适应各种环境条件的生态类型和品种。在《管子·地员篇》中即记载了10个水稻品种的名称及其适应的土壤条件,以后历代农书以至诗文中都有水稻品种的记述。到宋代,已经明确有籼,粳、糯品种的名称和早稻、中稻、晚稻的品种名称。北宋记载了江西水稻品种46个,明代记载了太湖地区水稻品种35个,清代《古今图书集成》收载了16个省的水稻品种3400多。中国现在保存有水稻品种资源约3万多份,它们是长期以来人们种植、选择的结果。其中有适于酿酒的糯稻品种、特殊香味的香稻品种、特殊营养价值的紫糯和黑糯、特别适宜煮粥的品种、适于深水栽培不怕水淹的品种、茎秆强硬不会倒伏的品种、特别适于盐碱地种植的品种、适于山区种植且多芒不怕野猪的品种等等。糯米在古代除作为主食、酿酒、制作糕点以外,还是重要的建筑原料,古代人用糯米和石灰等筑城墙、筑坟。历代一些本草书中,常根据糯、粳、籼的食性寒热不同,以之入药,治疗某些疾病或调理脾胃性能。

THE END
1.中国杂交水稻发展史杂交水稻的历史时期是1973年。1964年,袁隆平率先在我国开展杂交水稻研究,1973年以他为首的科技攻关组完成了三系配套并成功培育杂交水稻,实现了杂交水稻的历史性突破。袁隆平也因此获得了“杂交水稻之父”的称号,而且获得多项国际大奖。https://m.tuliu.com/jxwd/detail-29823.html
2.水稻栽培方式的演变与发展摘要:一直以来, 水稻栽培方式的改进与完善都是各级农业部门所面临的一项重大课题, 栽培方式是否合理, 直接关系着水稻产量。就我国水稻栽培方式的发展来看, 经历了从直播到育苗移栽的历史演变。所以, 首先对水稻栽培方式的演变历史进行介绍, 并在此基础上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详细探讨。 https://www.360wenmi.com/f/f384v1nvf4sw.html
3.这里的水稻有“故事”新华社南昌3月28日电(记者范帆 周密 郭丰庆)春耕时节,农事渐忙,记者来到江西省万年县,探寻这里水稻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一次考古,让人类稻作历史推移到12000年前 我国最大淡水湖鄱阳湖东南岸的江西省万年县,河网密布、农田肥沃,自古就是粮食产区,水稻种植历史悠久。 https://m.gmw.cn/2021-03/28/content_1302195269.htm
4.中国历史研究院以考古学为基础,多学科联合攻关,在充分吸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过程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的综合研究,对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与早期发展的历史进行科学研究与论证,总结早期中华文明的发展道路与特点及其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地位和贡献,为人类文明发展进程及其多样性的研究做出中国学者的http://hrczh.cass.cn/sxqy/zgs/202303/t20230317_5634523.shtml
5.水稻演变的历史但是他没有考虑到农业科技的飞跃发展——仅仅依靠杂交水稻的研究和推广,我国每年增产的大米已经可以多养活6000多万人。21世纪到来了,中国不但没有变成缺粮大国,还成了举足轻重的粮食援助国。 截至今天,普通水稻每亩产量已经超过400公斤,而超级杂交稻的亩产则超过1000公斤,这组数据放到以前是不可想象的。http://www.360doc.com/content/17/0218/11/36465141_630013341.shtml
6.海南种稻已有3000年历史改写世界水稻育种史海南新闻海南岛的水稻栽培历史不可谓不悠久,大约在三四千年前就有稻谷栽培,是我国栽培稻种起源地之一;海南岛野生稻资源也丰富,是我国水稻育种的资源库;海南岛长夏无冬的独特气候条件,更是我国少有的一年能种三造水稻的地区。 1月,中国粮食主产区的土壤已经进入“冬眠”,而在海南三亚,一粒粒稻秧正在从土壤中“伸出头”来http://m.hkwb.net/content/2015-02/02/content_2479263.htm
7.2014年中国世界古代中世纪史学科发展综述[14] 赫梯文明是西亚地区一个重要的古代文明,但是多年来在国内没有得到足够关注,本年度刘健通过两篇文章详细介绍了赫梯学研究的主要内容、赫梯历史发展的脉络及国内赫梯学研究的现状,期望通过这类介绍能够吸引更多的学者和史学爱好者研究这个文明、关注这个文明。[15]http://iwh.cssn.cn/xscg/sjgdzsjs/201503/t20150310_5225026.shtml
8.读书笔记(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与水利事业的发展)书评唔···上课作业,姑且发一下吧23333《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1]读书笔记1934年,正在哥伦比亚大学学习经济学,后来成为我国著名经济学家的冀朝鼎用英语完成了《中国历史上的基本经济区与公共水利事业的发展》一书,并以此获得了经济学博士学位。1936年,此书在伦敦出版,霎时享誉海内外,各方不吝溢美之词,得到了包括https://book.douban.com/review/93917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