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探究玉米驯化史

科学家通过在玉米中添加一个细菌基因,从而使其在成熟后含有了仅在肉类中才有的必需氨基酸。该研究成果可以让玉米这种世界上最大的商品作物产生蛋氨酸,将有助于发展中国家数百万依赖玉米为主食的人改善营养状况,并能降低动物饲料开支。该研究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报》(PNAS)上。蛋氨酸是人类健康必需

美国研究人员11月19日宣布,他们已经完成了玉米的全基因组测序工作,这一成果有望用于培育更高产的玉米品种。来自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亚利桑那大学等机构的150名研究人员历时4年多完成了这一项目。他们以代号为B73的玉米品种为研究对象进行测序。结果显示,玉米共有10对染色体,约3.2

附属设备烘干机要完成好烘干作业,必需配备一些附属设备。连续式烘干机在储粮段应设上下料位器(或溢流管等),流程中的暂存仓应设满仓料位器,提升机应有自动停机及堵塞报警装置等。电机应设有过载保护装置,并能实现手动和自动连锁控制。排粮机构应能实现调速或无级变速。温控仪表应能显示热风温度及各段粮温,并

加热特点1、高效率定向辐射以红外电磁波辐射的形式对物体进行定向加热,热源所产生的电磁波经中间吸收体和反射体的反复吸收、反射、激发所形成的热光子束流在被加热物体内部分子的高速震动、转动(不产生跃迁)产生热能,已达到物体内外多层次同步加热的目的,有效地利用了能源。2、最佳匹配加快加热通过对吸

1、班前应检查保养运动部件,轴承、输送带、三角带是否有损坏损伤,要及时保养紧固更换。2、润滑保养,热风机每工作100小时,冷风机每工作400小时补加润滑油。电动机每工作1000小时,保养更换黄油。提升机和输送机轴承每班保养加注润滑油。3、维修易损部件:提升机轴承、轴承座、提升斗、提升斗螺

应用领域玉米淀粉水分仪可广泛应用于一切需要快速测定水分的行业,如食品、水产、粮食、玉米、谷物、淀粉、木薯、面粉、面条、农林、茶叶等行业中的实验室与生产过程中。产品特点1、卤素加热均匀、科学;2、检测速度快、穿透力强;3、体积小、重量轻;4、全自动测试、用途广泛;5、操

1、称重范围:(一般情况下)0-90g2、称重最小读数:0.001g3、样品质量:0.5-20g4、加热温度范围:室温-205℃5、水分含量可读性:0.01%6、显示参数:7种7、通讯接口:RS2328、外型尺寸:380×205×325(mm)9、功率:270W(

SFY-60A型玉米水分测定仪可广泛应用于一切需要快速测定水分的粮食行业实验室与生产过程中。另外也可用到医药,粮食、饲料、种子,菜籽,脱水蔬菜、烟草,化工,茶叶,食品、肉类以及纺织,农林、造纸、橡胶、塑胶、纺织等行业中的实验室与生产过程中。

1、将玉米快速水分测定仪放置在稳定的实验室台面,依次放入三角支架、托盘及样品盘后,连接电源线,开机;2、仪器校准:按“校准”键后,把20g砝码放入仪器样品盘,待仪器显示为20.00或20.000时,取下砝码。(注:校准期间,不能盖下加热筒)3、取样测试:将粉碎后的玉米样品,用样品勺

玉米主要用作动物饲料,也可供人类食用,一小部分用于生产生物燃料。世界范围内,玉米年种植面积达1.8亿公顷,年产量接近10亿吨,是全球种植量最大的农作物。由于全球变暖以及极端天气状况对农业影响范围越来越广,研究新型玉米品种对保障充足的玉米产量极为重要,而通过选取促生长基因,育种者可以培育出改良的农作物

玉米是全球第一大粮食作物,也是我国种植面积最大、总产量最高的粮食作物。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主任赵久然从事玉米科学研究30多年,培育出100多个优良玉米新品种,累计推广面积超过3亿亩,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帮助农户增产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谈到玉米育种研究,他说,“既要顶天,就是在国际前沿要占有一

近日,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国家玉米改良中心王向峰教授在《科学通报》(英文版)(ScienceBulletin)上发表了方法学研究论文。农作物种质资源精准鉴定与基因挖掘是从源头上实现种业创新、保障粮食安全的根本路径,是生物育种重点攻关的关键技术之一。全基因组关联

中文名称玉米黄质二葡糖苷英文名称zeaxanthindiglucoside定义玉米黄质素和葡萄糖形成的一种糖苷。应用学科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一级学科),糖类(二级学科)

香蕉、芦笋、椰子这样的重要园艺作物亦或是水稻、小麦、玉米等大宗粮食作物,它们都属于单子叶植物。单子叶植物是被子植物重要的分支之一,约占被子植物物种多样性的五分之一。近日,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研究团队与法国合作者公布了单子叶植物最早期分支菖蒲目中的重要水生药用植物石菖蒲的基因组,研究揭示了单子叶植物祖

冠亚牌CS-系列卤素水分检测仪应用于青贮饲料、动物饲料、蛋白质饲料、生物饲料、青饲料、能量饲料、粗饲料、发酵饲料、饲料添加剂、豆粕发酵、羊饲料、畜禽饲料、水产饲料、DDGS饲料、猪饲料、鱼粉、牛饲料.配合饲料、浓缩饲料、块根块茎类饲料、微生物饲料、颗粒饲料、宠物饲料、玉米饲料、畜禽饲料、粉状饲

玉米和水稻趋同选择的分子机制受访者供图基因编辑KRN2可以同时提高玉米和水稻的产量受访者供图玉米、水稻和小麦是迄今驯化最为成功的三大农作物,为全人类提供了50%以上的能量摄入。它们的

新京报讯针对此前网络曝光拍卖储备玉米出现质量问题事件,7月14日晚,中储粮官方微博发布调查结果称,经初步核查,视频反映的这批玉米数量质量问题与事实基本不符,仓内个别点位的质量问题不代表整仓玉米质量状况,第三方检测机构已鉴定该批玉米提报拍卖标的时质量指标基本一致。不过,青冈荣昌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近日,农业农村部发布品种审定公告。山东省农科院玉米所高产育种创新团队育成的早熟、耐密、抗倒、籽粒机收玉米新品种“鲁单608”通过国家审定。“鲁单608”山东省农科院供图玉米是我国第一大粮食作

1、危害严重由于玉米赤霉烯酮对育种的家畜和家禽危害很大,常常可以导致一个育种基地一年内恢复不到原有的水平,而且造成大面积的品质下降。因此,对玉米赤霉烯酮的毒害作用应给予积极防治,减少畜产品的损失。另一方面,可以利用玉米赤霉烯酮在农作物生产方面的调控作用,开发出高产高质的新产品。2、禁止饲

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玉米专家薛吉全教授为首席专家的课题组,在多年玉米高产栽培理论和技术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以“玉米宽窄行+双株密植”为主体的玉米高产栽培技术,今年与陕西省农业技术推广站、陕西榆林市农技中心等单位合作,在陕西定边县实施的5.8亩高产攻关田,近日经农业部玉米专家指导组、全国玉米栽培学组12

RNA编辑广泛存在于植物的线粒体和叶绿体中。RNA编辑作为一种RNA转录后加工机制,对于调控基因表达具有重要意义。RNAC-U的编辑是胞嘧啶(C)经过脱氨转变为尿嘧啶(U)的过程。在此过程中,PPR(pentatricopeptiderepeat)结构域通常负责识别编辑位点,而DYW结构域

我们都知道,农作物的生长环境是复杂多变的,有时候遇上不好的气候条件甚至颗粒无收。如果我们能够自己控制农作物的生长环境,把其种植在我们理想中的环境中,不是能够避免自然环境下给农作物带来的危害以及损失?如今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工气候培养箱就能满足我们这一愿望。人工气候培养箱就是在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的基础

THE END
1.水稻驯化史:干饭人是怎么养成的视频在线观看水稻驯化史:干饭人是怎么养成的 举报 科普大求真 关注9,283 信息 分享: 直播热点 下载APP领会员 直播中 小言儿~ 直播中 丽丽感谢家人宠爱 直播中 悠然~ 千帆直播 人气主播 直播0 小舞想宝宝们了 百变舞姬在线热舞 点击观看 直播0 桃1234567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点击观看 直播0 曦兮贺阿禄哥天圣 优点很多https://www.56.com/u35/v_MTkzOTExNjMy.html
2.上山文化遗址新发现!科学家揭示水稻从野生到驯化的10万年连续演化我国科研团队日前利用植硅体微体化石分析等方法,在浙江上山文化遗址开展水稻起源研究,揭示了水稻从野生到驯化的10万年连续演化史。这项研究进一步确认了我国是世界水稻的起源地,有助于更好理解人类社会发展、农业文明起源。https://news.cctv.com/2024/05/24/ARTIay4Aa85UGxexrglrll6n240524.shtml
3.上山文化遗址新发现!科学家揭示水稻从野生到驯化的10万年连续演化上山文化遗址新发现!科学家揭示水稻从野生到驯化的10万年连续演化史 【简介】我国科研团队日前利用植硅体微体化石分析等方法,在浙江上山文化遗址开展水稻起源研究,揭示了水稻从野生到驯化的10万年连续演化史。 记者:张泉、冯源 新华社国内部出品http://news.cqnews.net/1/detail/1243648412442382336/app/content_1243648412442382336.html
4.文物TalkShow河姆渡骨耜:中华先民是世界稻作农业的发明者水稻传播影响世界文明的格局 稻的驯化、稻作农业的起源发展,直接影响了早期中国的文明进程,稻作传播也对整个亚洲乃至全世界的文明发展及其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现在,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一条历史轨迹:稻作农业经由朝鲜半岛向日本传播,直接促成了这些地区的社会复杂化和国家化进程,成为汉字文化圈(东亚文化圈)形成的经济https://wxrb.com/doc/2022/12/10/228294.shtml
5.文献解读亚洲水稻的多重驯化然后,利用全基因组SNP重建了野生和驯化水稻谱系之间的种群结构。NJ树和PCA都表明,驯化水稻并没有形成一个单系群,而是分成了几个不同的类群,这些类群与不同的野生水稻谱系关系密切,这与之前基于全基因组中性标记的研究结果一致。具体来说,籼稻(indica+aus)与南亚和东南亚的一个O. nivara亚系(Niv2)形成一个群,https://www.jianshu.com/p/0b24ca9dd5e6
6.水稻的起源与驯化——来自基因组学的证据科技导报 2015,33(16) www.kjdb.org 水稻的起源与驯化 ——来自基因组学的证据 景春艳,张富民,葛颂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系统与进化植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 100093 摘要 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约 1 万年前开始被驯化.由于水稻与其祖先野生种存在一定的遗传分化,水稻的起源 和驯化问题长期存在争议.http://www.kjdb.org/CN/article/downloadArticleFile.do?attachType=PDF&id=12956
7.水稻产量相关性状驯化研究进展植物学报 Chinese Bulletin of Botany 2017, 52 (1): 113–121, www.chinbullbotany.com doi: 10.11983/CBB16148 ·专题论坛· 水稻产量相关性状驯化研究进展 刘玉良, 郑术芝* 河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河北省分子细胞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石家庄 050024 摘要 水稻具有悠久的栽培历史, 是重要的粮食作物, 养育了1https://www.chinbullbotany.com/EN/article/downloadArticleFile.do?attachType=PDF&id=3183
8.[小红猪]动植物驯化的演化,后果与未来让我们剥开科学的坚果作为全新世人类史中最重要的转变,驯化令我们很感兴趣。为什么驯化会发生在如此狭小的地理区域和如此狭小的野生物种范围内?人类究竟为什么要去驯化?为什么会选择接受这样的驯化成果?这一成果又是如何传播开去的呢?这些问题的答案对于现代世界的重构起了决定性作用,因为农业人群由此扩散到全世界,替代了狩猎——采集者和其https://songshuhui.blog.caixin.com/archives/54767
9.历史常识水稻演化史公元前8500年,野生水稻在长江中下游被驯化成粳米稻,这种水稻经由商人、农民通过云南传到印度,与恒河流域的野生稻杂交变成籼米稻,再次传回中国。 11世纪,在交州杂交诞生的占城稻传入宋国,与本地晚稻配合种植成为双季稻,使得宋朝人口突破上亿,南方人口与经济规模由此开始压过北方,到元末已经远超过北方,这也是朱元璋北伐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146177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