场馆预订

安江农校杂交水稻纪念园位于湖南省怀化市安江镇溪边村,与岔头高庙遗址仅一河之隔,占地面积250余亩,建筑面积4万多平方米。校园内古树参天,绿叶成荫。世界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带领他的助手们在这里一边教学,一边从事科研工作长达37年。"一粒改变世界的种子"--杂交水稻就是在安江农校这个神奇的地方经过艰难探索取得突破、成功并走向世界。安江农校杂交水稻纪念园已经成为隆平精神和杂交水稻研究历程的大型物证。

历史沿革

纪念园的前身--安江农校始,安江农校前身为国立第十一中学职业部,1939年建于湖南武冈,因日寇南侵,抗战时内迁于此。校址是闻名湘西的佛教古刹--胜觉寺。1950年2月,更名为湖南省安江农林技术学校。1953年,从重庆西南农学院毕业的袁隆平来此任教。1958年,学校下放黔阳专区,更名为黔阳专区农学院。1962年,学校收归省农业厅管理,恢复湖南省安江农业学校校名。2001年,因当时安江交通不便(沪昆高速尚未开通),学校将教育教学、行政办公区域迁至怀化市河西,升格为怀化职业技术学院。安江老校区用于科研培训、学生实习、杂交水稻研究之用。

2008年,安江农校老校区更名为"安江农校杂交水稻纪念园",集科研、教学、文物展示、人文景观、旅游休闲与爱国主义教育于一体,保存了具有一定规模的、1939年至1986年间特定历史时期修建的、时代特征明显的各类建筑及科研设施。如旧式办公楼、校训牌、袁隆平旧居、鱼鳞板教学楼、杂交水稻温室、鱼塘、早期杂交水稻试验田、捞禾深井、玻璃温室、高温抗病鉴定圃等。这里见证了袁隆平及其团队的科学研究奋斗足迹,是人类稻作文明阶段性历史发展的载体,是我国教学与科学实验相结合,教育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的典范,为杂交水稻的研究推广及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作出了重要贡献。安江农校杂交水稻纪念园空间格局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环境风貌协调。文物专家对其的评价是:符合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原真性、唯一性和完整性原则,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和利用价值。

评价

发展规划

如今,纪念园按照规划要求投入资金近千万元,重点对袁隆平旧居、科研楼、原教学办公楼、木板房等文物建筑实施抢救性维修及加固处理,对环境进行整治,加强日常管理和开放工作。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将"安江农校杂交水稻纪念园"建设成全国乃至世界第一流的科研教育基地、稻作文化展示基地、全国著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文物保护与利用的示范基地。

THE END
1.[今日环球]亩产1326.77公斤杂交水稻单产创新纪录[今日环球]亩产1326.77公斤 杂交水稻单产创新纪录选集 更多 《今日环球》 20250106 《今日环球》 20250105 《今日环球》 20250104 《今日环球》 20250103 《今日环球》 20250102 《今日环球》 20250101 《今日环球》 20241231 《今日环球》 20241230 《今日环球》 20241229 《今日环球》 20241228 《今日http://m.app.cctv.com/vsetv/detail/VSET100439687580/86d46f91b0544b438c9df5eb30e05f90/index.shtml
2.文化中国行·长江之歌丨稻之道,目击一粒稻的10万年研究告诉我们,水稻从野生到驯化的这条证据链,在长江下游地区钱塘江流域找到了。这粒米,走过了漫长的10万年连续演化史。 9月13日,国家文物局在京召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通报了浙江衢州皇朝墩遗址等3项考古最新进展。 皇朝墩遗址发现了9000年前的水稻田,是迄今世界发现年代最早的水稻田。 https://www.ishaanxi.com/c/2025/0101/3328996.shtml
3.湖湘一万年丨全国每9碗米饭就有1碗来自湖南文体动态一系列湖湘稻作考古成果以清晰的证据链和时间表,基本解密了长江中游地区人类驯化水稻的历史进程。从万年以前到今天,从玉蟾岩的先民到安江农校的袁隆平院士,这片浸透古稻醇香的原野,还在创造着奇迹。目前,湖南的水稻种植面积常年位居全国第一,全国每9碗米饭就有1碗来自湖南。 https://www.hunantoday.cn/news/xhn/202501/21590132.html
4.中国杂交水稻发展史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研发和推广杂交水稻的国家,随着杂交水稻的应用推广,使单位面积产量得到提高并减少用种量,那中国杂交水稻发展史是怎样的? 最佳答案: 杂交水稻的历史时期是1973年。1964年,袁隆平率先在我国开展杂交水稻研究,1973年以他为首的科技攻关组完成了三系配套并成功培育杂交水稻,实现了杂交水稻的历史性突https://m.tuliu.com/jxwd/detail-29823.html
5.历史学:自然科学发展简史测试题(考试必看)考试题库173、单项选择题 杂交水稻培育成功的是()。 A、陈景润 B、吴文俊 C、袁隆平 D、郭沫若 点击查看答案 174、单项选择题 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被称为是20248、单项选择题 在近代以来的世界文明史中,科学的进步和()的发展总是相伴而生。 A、经济 B、民主 C、宗教 D、军事 点击查看答案 249、单项选择题 http://www.91exam.org/exam/87-3536/3536460.html
6.温家宝总理《政府工作报告》(摘要)温家宝说,我们制定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对2006-2020年的科技发展作出全面部署,启动一批重大专项。这对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有着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得到加强,取得高性能计算机、第三代移动通信、超级杂交水稻等一批重大创新成果,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竞争力http://zqb.cyol.com/content/2008-03/06/content_2090426.htm
7.石元春:从农业发展历史看科学与人文的互动再一个就是生物学,就是XXX的细胞学说,这个是1838年出现的,还有大而文达尔文德的进化论是1895年的,还有孟德尔的遗传学是1866年的,所以生物学有很巨大的突破,因此有了现在的育种科学技术,而且1913面年美国出现了杂交玉米,1968年在中国出现了杂交水稻,1962年第一台拖拉机就出现了。这个是一开始的农业科技革命,接着https://www.cas.cn/zt/jzt/ltzt/zgkxyrwlt/dwdy/200512/t20051206_2670921.shtml
8.中国杂交水稻发展简史中国杂交水稻的发展 作者:中国农业科学院 ISBN:7109019977 出版社:农业出版社 出版年:1991 杂交水稻 作者:杂交水稻 ISBN:10053956 出版社:全国杂交水稻研究协作组 出版年:1986 杂交水稻 作者:湖南省杂交水稻研究协作组 出版社:农业出版社,湖南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1976 滇型杂交水稻 作者:李铮友 ISBN:16116.210 https://www.las.ac.cn/front/book/detail?id=d290296b020e5f622e0113542b46d280
9.中国杂交水稻发展简史本书汇聚了袁隆平院士毕生研究心血,展示了中国杂交水稻科技工作者呕心沥血60余年的科研成果,是我国杂交水稻事业从无到有、从有到强,逐步实现国际化合作的科研总结。书中还有大量珍贵照片和论文资料,多角度呈现该领域科研发展各阶段的重要技术成果。 点击查看馆藏信息https://www.hzlib.net/bookWK/546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