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党中央根据世界科技发展潮流和我国现代化需要,及时提出并实施了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等多项战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跨世纪发展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1995年5月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加强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
科教兴国是指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加速实现国家繁荣昌盛。科教兴国战略明确将科技发展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成为促进经济建设的重要动力,这是新中国科技史的第三个重要里程碑。
重大科技事件
1、“3+2”新型科技计划管理体制
3是指3个主体科技计划,即国家科技攻关计划、863计划、973计划;2是指两大类科研环境建设计划,即研究开发条件建设计划、科技产业化环境建设计划。
2、973计划
1998年12月,正式开始实施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即“973计划”,是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对我国未来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具有战略性、前瞻性、全局性和带动性的基础研究发展规划。
3、“211”工程
1991年,提出的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建设工程。图为部分“211”工程大学。
4、“985”工程
1998年5月,提出的为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而实施的建设工程。
5、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改革
1999年,国家科技奖励制度实行重大改革,国务院发布实施《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包含: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6、载人航天技术
1992年9月,中央决定实施载人航天工程,并确定了我国载人航天“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发射载人飞船,建成初步配套的试验性载人飞船工程,开展空间应用实验。第二步,突破航天员出舱活动技术、空间飞行器交会对接技术,发射空间实验室,解决有一定规模的、短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第三步,建造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
1999年11月20日,“神舟一号”飞船顺利升空,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迈出重要步伐,对突破载人航天技术具有重要意义,是中国航天史上的重要里程碑;2001年1月10日,“神舟二号”飞船顺利升空,2002年3月25日,“神舟三号”飞船顺利升空;2002年12月30日,“神舟四号”飞船顺利升空,在半年运行中,初步探明飞船运行轨道的空间环境状况,为中国下一步载人飞船的安全出行成功绘制了“安全路况图”。
7、“神威”计算机
1999年9月,“神威Ⅰ”计算机由国家并行计算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牵头研制成功,通过了国家级验收,并在国家气象中心投入运行。“神威I”的峰值运算速度为每秒3840亿次,在世界已投入商业运行的前500台高性能计算机中排名第48位,其主要技术指标和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它标志着我国继美国、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三个具备研制高性能计算机能力的国家。
8、两系法杂交水稻
20世纪90年代,科学家发明了两系法杂交水稻,利用光温敏不育系水稻为基本材料培育的这种水稻在夏季,长日照、高温下,表现为雄性不育,这时所有正常品种都能与其生育,生产杂交种子,这个种子就是两系杂交水稻的种子。
9、人类基因组计划
1999年9月,中国加入人类基因组计划,是参与这一研究计划的唯一发展中国家。
10、北斗一号
2000年10月31日,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颗导航定位卫星—“北斗导航试验卫星”发射成功。中国成为继美、俄之后,第三个拥有自主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2003年5月25日,我国成功将第三颗“北斗一号”导航定位卫星送入太空。第三颗北斗卫星的发射升空,标志着我国成为继美国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和前苏联(俄罗斯)的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NASS)后,在世界上第三个建立了完善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
11、龙芯1号
2002年8月10日,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研制出我国首枚高性能通用微处理芯片—“龙芯1号”CPU,是我国首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通用高性能微处理芯片。
12、TD-SCDMA方案
2000年,中国提出的、以中国知识产权为主的、TD-SCDMA方案在世界无线大会上被选作国际第三代移动通信无线传输技术主流标准之一,改变了我国以往在移动通信技术方面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