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起源丨浙江大学生命演化研究中心

说到主食,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要属稻米(Rice,Oryzaspp.)。根据颜色,我们可以将稻米分为白米、红米、紫米、黑米;根据口感,我们有糙米、东北大米、泰国香米等;根据生态型,分为栽培稻、野生稻、杂草稻;根据育种方式,分成常规稻和杂交稻;根据种植条件,可分为水稻、陆稻、海水稻等等。还有一些,看着像米,但不一定是稻米,如市面上宣传具有很好保健功效的“野米”并不是来自野生稻米,而是来自菰属(Zizania)的菰米,江浙一带的食用蔬菜茭白的种子。

作为最重要的主粮和植物科学基础研究的模式物种,稻米如何起源及演化一直是被广泛讨论的话题。在种(Species)的水平上,目前学界并没有太大争议。世界上广泛种植的稻米有两个种,属单子叶植物纲禾本目禾本科稻属,分别为亚洲栽培稻(Asiancultivatedrice,OryzasativaL.)和非洲栽培稻(OryzaglaberrimaSteud.)。前者主要种植在亚洲,驯化自普通野生稻(Oryzarufipogon),后者主要种植在非洲,驯化自短舌野生稻(Oryzabarthii)。

从野生到作物,往往伴随一些明显的表型变化,统称为“驯化综合征(DomesticationSyndrome)”,比如株型从匍匐变为直立(集约化种植)、谷粒落粒性降低(结实的种子掉了就没得吃)、种子休眠性降低(不容易发芽下一茬就没得种)等等,在此过程中介导表型变化的关键基因(驯化基因)也得到了广泛研究。

关于稻米起源,争议最大的是亚洲栽培稻的起源问题。种尺度下面又分为不同亚种(Subspecies)、亚种下面分为不同组(Group或者Clade)。一般认为亚洲栽培稻可分为两个亚种:籼稻(XI,ssp.Xian/indica)和粳稻(GJ,ssp.Geng/japonica)。籼稻主要种植在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如我国南方、南亚、东南亚等,粳稻主要种植在温带地区及少数高海拔地区,如我国东北、日本、韩国等。籼稻又可划分为秋稻(aus/cA)、XI-2/、XI-3、XI-1A、XI-1B等组;粳稻可进一步分为温带粳稻(tmp,如东北大米)、热带粳稻(trp)、巴斯马蒂(Basmati/cB,俗称印度香米)等组。秋稻有时候也会当做是与两个亚种相当的分类等级。

根据“栽培植物起源中心学说”,20世纪初苏联遗传学家瓦维洛夫提出水稻起源于印度,原因是印度地区的稻属物种遗传多态性最高。后来在中国华南地区也发现野生稻,中国著名农学家丁颖先生在大量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水稻起源于中国华南地区”的观点。此外,喜马拉雅山南麓高物种多样性地带以及东南亚沿海沼泽栖息地也曾被认为是水稻起源地。

随着我国长江流域的很多新石器时代遗址中水稻遗存的陆续发现,著名考古学家严文明先生在20世纪90年代初提出“水稻起源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观点。这其中代表性遗址之一是1973年发掘的、距今超过7000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由于积水缺氧的保存条件,遗址中的生物材料保存相对完好,这也为有效区分水稻遗存的驯化状态提供了条件。一些学者认为,河姆渡人可能有一个以水稻为基础的非常成熟的农业经济体系。此外,浙江上山遗址是目前所知长江下游地区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最早年代可距今1.1万年,这一水稻遗存的发现轰动一时。虽然印度、泰国等地也曾陆续报道了距今8000年前的水稻遗存,但这些发现后来都被证明可靠性存疑。自此,“中国长江流域是水稻最初被驯化的地方”成为国际学术界的共识。

野生材料的有无对于判断起源地很重要。目前,亚洲栽培稻的直接祖先野生稻O.rufipogon(普通野生稻)主要分布在南亚、东南亚和我国华南地区(北至江西一带,如东乡野生稻),且不同地区的野生稻存在显著的遗传差异和群体结构。比如我国华南地区的野生稻主要类群是Or-III,南亚主要是其他三种(Or-I/Or-II/Or-IV)。Or-IV是普通野生稻的基部类群,因此可以认为南亚地区是野生稻的起源地,中国华南地区的野生稻Or-III群体演化自南亚地区的祖先群体。

我们已经知道了最早驯化水稻的地方,但目前多样化的水稻类群是如何形成的呢?籼稻和粳稻在表型上具有很多差异,比如籼稻籽粒更加修长,而粳稻更加圆润;籼稻耐热不耐冷、粳稻更耐冷等。尽管这些性状的差异一部分是由于自然条件的局部适应性所致,但是籼粳稻如何演化,并产生当下分布格局,依旧是个有趣的问题。学术界有两种主流假说:单次驯化多次起源假说(Singledomesticationandmultipleorigins),和多次驯化(Multipledomestication)假说。即籼稻和粳稻是一次驯化后分散到各个地区,随后经历了漫长局部适应(包括自然环境和人类选择)形成表型上的分化?还是各自独立驯化自不同的野生稻群体?

驯化基因或许能直接反映两个栽培亚种的关系。对控制落粒性关键基因sh4的分析表明,控制非落粒表型的突变等位基因属于单一起源,单系涵盖栽培粳稻和籼稻(Sang&Ge,2007,Curr.Opin.Genet.Dev.;Zhangetal.,2009,NewPhytol.)。这一重要驯化特征背后的基因单一起源促使研究人员考虑“互动驯化interactivedomestication”场景的可能性,如中科院植物所葛颂研究员提出的“滚雪球模型”和“组合模型”(Sang&Ge,2007,JIPB)。这些模型开始尝试通过引入基因流的各种场景来协调亚种间中性基因座的差异性与驯化基因座的相似性。

因此,目前越来越多的学者支持“一次驯化和多次起源”假说,即粳稻首先在中国南方驯化自当地的普通野生稻(Or-III),随后伴随贸易等人工活动传播至南亚地区,很可能与当地的野生稻(Or-I)发生杂交和遗传渗入,这里我们无法排除渗入受体是古籼稻(经历了初步或正在经历驯化的群体)的可能性,尽管考古学和遗传学都没有明确提供南亚当地已经开展水稻初步驯化的证据。重要驯化等位基因(落粒性sh4、芒长an-1/LABA1、种皮颜色Rc等)被选择性保留在古籼稻群体中,随后籼稻、粳稻各自经历了多样化(Diversification)和育种改良(Improvement)过程,最终形成当下的地理分布格局和遗传特征。

遗传渗入在作物驯化的过程中非常普遍。与自然群体不同,作物与人类的互作克服了地理隔离,加速了遗传变异在不同群体、不同亚种甚至是不同物种之间的传播。比如,现代六倍体栽培小麦的驯化等位基因是从不同地区的地方小麦群体(包括不同基因组倍性)的不同驯化基因聚合而成(Wangetal.,2022,Nat.Commun.)。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遗传渗入在塑造物种多样性上的作用可能远比我们了解的大。遗传变异的产生会导致表型的多样化,我们可以经常在相近物种里看到类似的表型多样性,这其中多少是独立的趋同演化?多少是相互的基因渐渗?我们现在所观察到的物种间的生殖隔离在万年甚至是百万年以前可能都并不存在。

在强的选择压力下,遗传渗入(如果有近缘等位基因的存在)比自发突变可能更容易发生和保留,并且被保留下来的遗传渐渗片段一定在适合度上有利自然选择(NaturalSelection)或符合选择目标(ArtificialSelection),尽管可能会存在一定程度的生殖隔离。

THE END
1.中国是水稻的起源地?“错!是中国!”好奇龟斩钉截铁地说,“中国科学家的一项最新研究表明,水稻的起源地是中国!” “没错!”本喵表示赞同。 在之前的研究中,科学家发现了野生稻与驯化稻的区分标准——在一株水稻中,一种特定植硅体(植硅体的本质是二氧化硅)占总植硅体的比例。 http://www.ihaoqihao.com/science/wz611.html
2.广西是世界水稻起源地,16000多年前曾出现稻类遗迹在2012年,中国科学院国家基因研究中心课题组以广西南宁市隆安县等地的野生稻为蓝本,通过基因组重测序和序列变异鉴定,从全球不同生态区域中选取的400多份普通野生水稻中,绘制出了水稻全基因组遗传变异图谱,提出了“分布于广西的普通野生稻与栽培稻的亲缘关系最近”的研究成果,表明广西(珠江流域)是水稻的驯化起源地。这https://gxltmyjt.com/newsinfo/2226311.html
3.上山文化遗址新发现!实证中国是世界水稻起源地实证中国是世界水稻起源地 山西日报新媒体综合报道 我国科研团队日前利用植硅体微体化石分析等方法,在浙江上山文化遗址开展水稻起源研究,揭示了水稻从野生到驯化的10万年连续演化史。 研究结果表明:早在约10万年前,野生水稻就已在长江下游地区分布;约2.4万年前,人类开始采集并利用野生水稻;约1.3万年前,人类有意或无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7493478
4.试论湘东“茶安酃”地区是炎帝氏族的发祥地学术论文张、席两位专家都充分肯定了这一带先民的开创之功,认为茶陵“稻作农业自古以来十分发达,应属中国栽培水稻起源地范围”。 3、丰富而特有的新石器时代遗址群 茶陵县除独岭坳之外,还有龙山时期文化遗址3处。其中腰陂镇窑背遗址4万平方米,是城头山已揭露面积的4.4倍,这样的规模,应是原始城邑的遗存。 http://www.ydl.org.cn/thread-3969-1.html
5.水稻的起源和历史水稻的起源地在中国,距今已经有4700多年的种植历史,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水稻是一年生的水生草本植物,茎秆直立生长,生长高度在50-150厘米之间,其对土壤有一定的要求,适合在土层深厚、肥沃、排灌水方便、无盐碱的地块种植。水稻的由来 水稻的起源地在中国,考古学家在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中的新 https://hr.gan-ren.com/hc/rexhxrxrecxmfencnxs.htm
6.完整证据链显示1万年前浙江上山先民就已经开始栽培水稻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蒋乐平:在先进稻作文明的支撑下 ,上山先民开始进入到了一种比较稳定的、有质量的生活,这和上山文化作为稻作文化的起源地是相吻合的。 考古学家对彩陶做了检测,发现了糊化淀粉残留物,符合早期酿酒的工艺。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蒋乐平:我们发现的是米酒,是对水稻利用的精深化的体https://m.gmw.cn/2021-02/26/content_1302135750.htm
7.上饶,上饶,上乘富饶!——刍议高扬大美上饶历史文化自信问题——2016年11月中国科协在万年主办的“2016科技论坛—中国稻作起源地学术研讨会”。莅会的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华安、中国工程院院士颜龙安以及王象坤、闵庆文、卢宝荣、张居中、彭适凡等水稻科技界、农业文化界、农业历史界和农业考古界的专家学者经过反复研讨,郑重签署了一份被称为“万年宣言”的《科学家建议》:“http://www.xinhuanet.com/tech/20230817/3d109e0252f842989d456ae4d38c40c0/c.html
8.世界稻作历史水稻的起源与传播现在,世界上种植的水稻几乎都是亚洲栽培稻。亚洲栽培稻起源于普通野生稻,这是无疑的,但普通野生稻何时何地开始被驯化栽培,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论。有些学者认为中国是水稻的发源地,有些学者认为印度是水稻的发源地,还有一些学者则认为中国和印度都应是亚洲稻的主要起源中心之一。http://www.pjrice.com/index.php?ac=article&at=list&tid=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