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的历史变迁|从种植采集畜牧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市政厅澎湃新闻

“人类的历史,其基质可以说就是一部开发和利用食物资源的历史”,这句话实属智慧。东西有别,然而“挣口饭吃”与“breadearner”都为这句话提供注解——人生的本质,是谋生和维生。芸芸众生为“养家糊口”和“生存下去”耗时耗力。偶有例外,“含着金汤匙出生”的人是例外,但一不小心,又落在了吃饭的工具之上。

问题之①食物是什么?

技术扩展可食之物的范围。抓起石头击打骨头让人食髓知味,击打硬壳取出果实更是意外收获。从原始人翻检野火的灰烬觅得与茹毛饮血不同口味的食物,到掌握取火技术和保存火种,不知有多漫长。生食完全无法与火中取栗的曼妙相比。时至今日,多少人深爱的口味,仍是架在火上滋滋烤着的肉。现今食物技术层出不穷,这边厢实验室培养出一块牛肉,那边厢35天就养大一只鸡。但帮助人类生生不息绵延至今的,却是石头、木头、火、陶器、绳子、磨子,是种植、选育、畜牧、发酵等最为绵延久长的传统技艺。

架在火上烧烤的食物充满巨大的吸引力卢琛摄

问题之②:主食吃什么?

米还是面?作为北方人,按道理我应该以面为生,可事实并非如此。我从小爱吃米。以不那么专业的方式追寻原因,或是因为故乡的村庄可种水稻,这很少见。笔者听父亲说起他小时候,故乡的村庄四面稻田藕塘垂柳,即使是旱地,锄头刨两下,清水就汩汩而来,手捧起就可入口。我无缘亲见,倒是看到自家存放的一两百年的地契,其中一份清晰注明买入“水旱地八亩”,可兹印证。就是因为此,故乡的村子略显特立独行,外人云“出门两腿青泥”,而乡亲们则满足地自夸“吃不完的白莲藕荸荠梨”。变化发生在1970年代,华北地下水抽采,渐成漏斗之势。此后再无水田,倒是有大片麦田,以及麦收之后取而代之的玉米青纱帐。可惜我并未吃过一口故乡种植的米,却有着爱吃米的口味。

米还是面?正是现今中国两大主食。南方好米,北方嗜面,偶有例外。而追溯历史,主食出现了显著变化。

《诗经》给我们提供了距今3000年前的丰富信息。其中记叙的庄稼如下:黍与稷(分别为大黄米和小黄米);大麦与小麦(麦饭珍贵,为天子日常所食,直到汉代兴修水利之后,种麦普及,才进入百姓碗里);粟与稻(分别是小米和大米);菽(大豆,豆饭藿羹,自古以来贫者食);麻(麻籽做饭或熬粥,难以除去外壳);人工选择的嘉种。

春秋时期,主粮的南北之分依旧延续:北方主要种植粟与黍,南方种植稻。战国以来,因大力修建水利工程,需水量大的菽(大豆)地位提升。灌溉技术加之以石圆磨的发明,小麦种植得到快速发展,直至秦汉,小麦终于成为北方主要种植作物。此后成就中国南米北面的格局。值得一提的是,因为稻的产量高于麦,历朝历代不乏推广北方稻作的努力。北方稻作,或凭借水利工程实施,或依靠丰富浅层地下水优势实现。正如开篇提到,我的故乡虽处北方,却一直种稻种藕,是由丰富的地下水资源支撑。而地下水水位降低,也是导致水田消弭的直接原因。

主食之品种变迁,在人口增加的压力之下,一路向着高产易加工奔去。粟黍被耐旱高产的大小麦所替代;香稻糯稻被高产的籼与粳所替代,又进而被杂交稻、超级稻所取代;菱角、大麻子、薏苡、高粱等难以脱粒,全不如玉米。粮食之生产方式,现今亦在变迁之中。

而今我远离故乡数千里,只把他乡做故乡。说到现在生活的城市,我已生活25年。爱人的老家是近郊一个村庄。家里曾经养猪种稻种葡萄。院外竹子环绕,出门是一口堰塘,再外围是小块菜圃和大片水田。仍记得十来年前,水田中放养了鱼苗,收割稻谷之后捉鱼,鲫鱼草鱼鲤鱼,在放去一部分水之后的稻田中乱蹦,随手便捉。自家种稻,每年新米出来,都会非常郑重地备好酒菜品尝新米。这些体验再不会有。近郊乡间农户甚少再种稻谷。种庄稼成本太高,粮价低,而且把人捆绑住了,不如打工,所以弃种。这样的变化,发生在这十年中。去年秋天,偶然到访一处远郊农园,生态农法,集中耕作,数千亩稻谷青青,溪流环绕,走在田间只闻风声虫鸣,颇为喜人。这或成为中国继小农精耕细作之后的粮食生产模式。

重庆长寿的稻田相欣奕摄

西安某餐馆门厅的供奉,有花生、瓜子、挂面、玉米,是油料与粮食相欣奕摄

时至今日,绝大多数人的主食之问,仅限于:米还是面?而不管是米还是面,即便是农家,自耕自种的米面,愈发成为稀有之物了。

问题之③:何以度荒年?

大豆历史绵长,又称菽。所谓不辨菽麦,即把大豆与麦相提并论。春秋时期位列五谷之一,仅次于粟。即便后来慢慢退出主食行列,大豆一直被列为可度荒年之物。大豆一则耐贫瘠,生长期短;二则有固氮提升土壤肥力之功效,又不为蝗虫所食。诸般好处,因而被认定“大豆保岁易为,宜古之所以备凶年也。谨记家口数,种大豆。率人五亩,此田之本也”。与大豆同列的,还有“稗多收,能水旱,可救俭岁”;芋“可以救饥馑,度凶年。”记载中还有雕胡饭度饥荒,菰米是也。又说竹子往往在饥年开花结实,竹米洁白清香,恰可采集充饥。担此大任的,还有薯蓣(即山药)、蒟蒻(魔芋)、柿子(俗称木头庄稼,含有丰富的淀粉和糖)。对芸芸众生而言,凭借这些食物熬过凶年,百事大吉,未来可待。

2019年深秋西安郊区古观音禅寺路边的柿树和售卖柿子的村民相欣奕摄

清代以来,中国人口激增,外来的玉米、甘薯和马铃薯对养活大量人口并促进人口增长而言发挥着重要作用。关于玉米,明代杭州府的田艺衡在《留青日札》中介绍,“出于西番,旧名番麦,以其曾进御,故称御麦。干叶类稷,花类稻穗,其苞如拳而长,其须如红绒,其实如芡实大而莹白。花开于顶,实结于节,真异谷也。吾乡传得此种,多有种之者”。清代以后,在人口增长压力之下,玉米种植各地普及。多处都见棚民开山种植玉米的记载。“外来之人租得荒山,即芟尽草根,兴种番薯、包芦(即玉米)、花生、芝麻之属,弥山遍谷,到处皆有”。玉米为激增的人口提供口粮,也促成人口进一步增长。与此同时,早期棚民开山垦荒种植玉米,也埋下水土流失生态恶化的伏笔。如文献所列,“从明代万历年间玉米传入后,即开始在全省缓慢传播;自乾隆中期开始,人口压力导致粮食缺口扩大,大量棚民进入山区,通过广泛种植玉米解决粮食危机;嘉庆、道光年间,玉米种植规模的扩大解决了这些棚民的温饱问题,但却破坏了当地的生态平衡,导致浙江省山区出现严重水土流失”。

关于甘薯的引入,有如下记载。明时,在吕宋(即菲律宾)做生意的福建长乐人陈振龙见当地种植一种叫“甘薯”的块根作物,块根“大如拳,皮色朱红,心脆多汁,生熟皆可食,产量又高,广种耐瘠”。想到家乡福建山多田少,土地贫瘠,粮食不足,陈振龙决心把甘薯引进中国。1593年,菲律宾处于西班牙殖民统治之下,视甘薯为奇货,“禁不令出境”。陈振龙“取薯藤绞入汲水绳中”,并在绳面涂抹污泥,于1593年初夏躲过检查,“始得渡海”。

十年之前的春节,我曾乘车由丽江去泸沽湖。途经宁蒗,看到高山陡坡,山上土石裸露,干旱无比。远处山头冒着烟,惊呼起火。当地司机熟视无睹。后来我理解,这是刀耕火种习俗的延续。烧山之后,就等漫长旱季结束的一场雨来,随后种玉米种土豆。玉米和土豆是当地唯一种植的庄稼。今年春季,听闻西昌和丽江等地皆有大火,我不知晓起火原因,但念及刀耕火种的习俗也会导致山火,不免心惊。一年春节前,我在北京与滴滴司机聊天,知晓他来自内蒙赤峰。老家有几亩地,媳妇在家带孩子种地,因为缺水,一年只能种出一季玉米。因此他到北京为家人觅食,每月挣得三四千元颇为知足。想他很难在北京坚持度过2020年这个充满不确定的年份。希望他能在别处劳动,为家人觅食。

不管怎么说,2020年我在春节囤的一袋子土豆已经发芽,切块后种在土里的几株,出乎意料的肥壮,已有几十公分高,期待收获。同样,在疫情最胶着的时段,我看上了某电商推出的80斤一包的大豆,苦于不知如何搬进电梯,才算作罢。前几天单位工会通知,为庆祝劳动节,给大家在校园卡中充入300元钱。这个传统由来已久,而同事相互打趣的方式,是把钱换算成食堂的馒头。一个馒头4毛钱,相当于单位给每人发了750个馒头呐。看,虽然没有饥饿的经历,但人们都有备荒的本能。

问题之④:以何下饭?从采薇采荇到夜雨剪春韭

食野之苹,古今所好

在家躲避疫情,当我2020年第一次踩到春天的草地上时,拔下的一株清明菜已经开花。而我的学生海妃,在贵州大山里,已帮助家人采摘了春天最嫩的笋子和蕨菜,晾干后束之高阁。

贵州大山中今春采集制作的蕨菜干杨海妃摄

《诗经》中的姑娘们,朴实又勤劳,出门通常不会空手而归,随手采摘野菜野果。参差荇菜,采薇采薇,采采卷耳(苍耳),采采芣苢(车前草),采葑采菲(蔓菁和萝卜)。现今很多人踏青时挖来荠菜包饺子摘来槐花榆钱儿做团子,不一定是附庸《诗经》的风雅。如果是在乡间,那是采集食物的传统再现。比如,我的学生海妃家,年年都采摘和储藏笋干和蕨菜干。如果在城市,则多是城市居民趁春风和暖外出踏青顺便凑趣。无论清明菜还是荠菜,一小枝一小枝嫩叶嫩芽,费时费力采一大包,回家用开水一烫一炒,不足一盘。口味因人而异。有人夸赞为“春天的味道”,有人嫌弃清苦。这样看来,《诗经》中的姑娘们,出门顺手采的野菜,只会为饭桌上加一些点缀,肯定果腹不足。如果她们能得到一棵大白菜,或一根大萝卜,并品尝一下味道,野菜们可能会被弃之不顾。

园圃之内:从园中葵到大白菜

2020年春天,我虽没采到可入口的清明菜,却采到几株薄荷,栽种到自家花池里。野菜变成蔬菜,就是从野外移栽到菜圃中这么简单。“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看,多么方便,菜圃就在家旁,早起剪来一把就可加餐。农耕时代,风调雨顺,无灾无病,小富即安。“最高峰顶有人家,冬种蔓菁春采茶。长笑江头来往客,冷风寒雨宿天涯”——杨升庵先生在思忖罢“滚滚长江东逝水”之后,也不免生了种菜采茶的耕读之心。

按照记载,在人口较少、植被丰茂的地区,野外采摘即可满足菜蔬的需求。正如有学者对《诗经》中菜蔬的一番考究,判定即便莲藕也是野生而非种植。先秦时出现果蔬栽培,菜地为圃,篱笆围起来的是园,专供果蔬种植。姜、葱、韭菜、萝卜至今是厨房常备之菜蔬,在春秋时即被人工栽培。葫芦宜菜宜器,也早早被人工栽培。今日很多北方人家备有葫芦瓢舀水,葫芦也被赋予谐音“福禄”美意。

谁是百菜之王?产量大、口感好、耐储存应是蔬菜的良好品质。先秦以来,直至宋代元代,葵一直被广泛推广种植,当仁不让的“百菜之主”。正如诗中云,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此葵并非向日葵,而是四川重庆等地所称“冬寒菜”。宽叶细枝,可反复剪叶持续生长,冬天不歇。至今是川渝地区百姓钟爱的菜蔬,可不用油盐直接水煮,一碗青碧;亦可在米粥煮熟之际下锅,一锅清香。宋代以后,“菘”开始崛起,“春韭秋菘”正是赞其美,即大白菜。经过不断培育,明清时期白菜崛起为“百菜之主”。而此前的葵,地位降低,甚至在《本草纲目》中被列为草部。与白菜同时崛起的还有萝卜。所谓“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二者成为蔬菜的代名词。

翡翠白菜图片来自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馆官网

蔬菜相欣奕摄

反季节果蔬人人爱,始皇帝借此“坑人”

北方冬季,鲜菜难寻。除了备好的干菜腌菜,以及耐存的萝卜白菜之外,是否可寻得其他鲜菜?今时今日当然不成问题,云南和攀枝花出产的鲜嫩菜蔬随处供应,大棚种植更是反季节而行之。细究温室种菜,有一则轶事。骊山有温泉,秦始皇派人在此建温室种瓜果蔬菜。寒冷的冬天里,召集儒生去往温室看瓜吃酒。儒生们充满好奇地去了,始皇帝就地完成了“坑人”之骇人听闻之举。各个朝代,都可见温室栽培的记载,满足寒冷季节对新鲜瓜果蔬菜的需求。但在历史上而言,反季节菜蔬极为珍稀,仅供少数人食用,这是不争的事实。

问题之⑤:何不食肉?

晋惠帝因“何不食肉糜?”一句闻名。因时逢灾年,颗粒无收,百姓为了活命吃树皮草根,很多人被饿死。皇帝听闻奏报反问,“何不食肉糜?”就此典故不做演绎,只想埋下一个问题:所言肉糜,是猪,是羊,还是牛?

正如俞为洁在《中国食料史》中所做考据,因植物性食物易于腐烂,难以留存,因此考古遗迹中总见大量动物遗骨,导致人们误以为先民是强大的狩猎者。实则不然。限于取获食物的能力以及人类生理特征,远古人类膳食结构为偏素性杂食。史前人类渔猎获得的肉食包括鹿、野猪、野牛、鼠类,近水地区的先民也会取鱼虾蚌等水生动物而食。昆虫的捕食,在我国西南地区延续至今。

秦汉时期,狩猎野味仍是肉食获取的一部分。畜牧业出现草原游牧(河湟、蒙古、川滇)和农区畜牧的分异。前者主要牧养马牛羊,后者则圈养羊猪鸡。魏晋南北朝,北方游牧民族南下,使得北方畜牧业发达,以养羊为主,南方农区则以猪鸡为主。这一时期各民族文化大融合,饮食习惯概莫能外。据文献记载,此时宫廷肴馔,有野味,有畜牧产品;有鱼有鹿,有猪有牛羊。晋惠帝所问“何不食肉糜?”,还真不好说到底是猪,还是牛羊。

隋唐五代时期,食用肉类主要为猪、羊、鸡、鸭。羊肉是上等肉食,这一传统一直延续到清朝才有改变。猪肉是下等肉食,但民间多为食用。养鸡盛行,为司晨、食肉和取蛋。禁食牛肉是唐代的国策,唐玄宗曾颁发《禁屠杀马牛驴诏》。所谓“自古见其生不食其肉,资其力必报其功。马牛驴皆能任重致远,济人使用,先有处分,不令宰杀”。官方畜牧业以养马为主,私营畜牧业则马、牛、驴、骡兼有,以供役力。

羊肉之尊贵一直延续。宋代皇室御厨只用羊肉。猪肉在北宋极为低贱,上层社会很少食用。北宋东坡先生有诗可做明证,“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而晚他百年的南宋陆游的诗句“丰年留客足鸡豚”,可窥得农家养猪肥年的一斑。猪的地位,明代出现陡变。明代皇室朱姓,一度禁养猪。又姓朱又属猪的明武宗朱厚照发布了这样一条禁令,“照得养豕宰猪,固寻常通事。但当爵本命,又姓字异音同。况食之随生疮疾,深为未便。为此省谕地方,除牛羊等不禁外,即将豕牲(猪)不许喂养,及易卖宰杀,如若故违,本犯并当房家小,发极边永远充军。”猪易于养肥,适于农作,在小农经济中地位非同一般。所幸禁猪令持续不久即作罢。

清代皇室为满族,除了偏好野味之外,更嗜好猪肉。这就一改绵延已久的皇室食羊传统,日常饮食以猪肉为主,祭祖也以猪牲为主。据故宫博物院记载,清皇室“每天的朝祭、夕祭,在坤宁宫内各杀两口猪,在宫内肢解、煮熟。朝祭供神后,由参加祭祀的人和值班大臣、侍卫就地吃肉,夕祭肉则交御膳房。”满人食猪肉的热情,带动了全国人民对猪肉的爱好。时至今日,中国是全世界最大的猪肉消费国,2017年中国人吃掉差不多全球猪肉总产量的一半。

问题之⑥:无肉怎么办?豆腐亦可

豆腐是中国人的情结。犹记得十年前笔者在德国访学,研究中心偏居小镇,下班后循着亚洲超市老板的提示去购买一块豆腐,拎着横穿小镇中心回到住处。这样的豆腐基本带着馊味,但也会被方正地切成小块,放热水中汆煮捞出,油锅葱花豆瓣酱细致煎炒,美美下饭吃掉。豆腐的供应,一周只有一天。

今时今日,从北方的老豆腐配韭菜花,到川渝的河水豆花,从百家百味的烧豆腐,到绝对出挑的乐山脑花豆腐,大江南北的豆腐吃法数不胜数。在漫长的历史中,豆腐为国人提供易于吸收的蛋白质,功不可没,是以格外列出。

连篇累牍,行文至此,也只简单列出了主食、菜蔬、肉、豆腐四类食物变迁。关于食物,佐餐之味、茶酒之饮、饱食之外的零嘴儿、白日飞仙之丹药、养生健身之滋补、食素与辟谷,等等。话题展开,极富趣味,无穷无尽。毕竟,并非人人都是食物专家,但每个人都从一日三餐中积累了对食物的真实经验和认知。

朋友志芹的母亲制作的麦芽糖赵志芹摄

今日之吃食,量极大却极贫瘠,极精致又极粗糙。我们饱食终日,挂在嘴头上的就是“减肥节食”。我们不知不觉吃了很多甜蜜素,却难于吃到一口小麦和玉米熬制的麦芽糖。

你是否仍钟爱一碗猪油拌饭?又或韭菜炒鸡蛋?你是否仍钟爱火烤羊排?又或芥末生鱼片?你的口味,皆来自数千年前。接受它,享受它,这可比炸鸡薯条有趣多了。

食物在变,取食方式也在变。人类先祖四处逡巡凭运气采集捕猎获得吃食,我们现今足不出户等外卖投喂。这是得到了自由,抑或失去了自由?

参考文献:

①俞为洁,《中国食料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2月出版

②徐光启,《农政全书》

③王保宁,朱光涌.从抵制到接受:清代浙江的玉米种植[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19(01)

④王志宏,孙静,王惠君等.中国居民膳食结构的变迁与营养干预策略发展[J].营养学报,2019,41(05):427-432.

⑥张丽.中国食物与农作体系变迁中的食物政治及治理[D].中国农业大学,2017.

THE END
1.20242024-2030年中国稻谷脱粒机行业当前经济形势及投资建议研究报告目录一、中国稻谷脱粒机行业概述 31.行业发展历程回顾 3从传统手工脱粒到机械化生产的历史演变 3近年来稻谷脱粒机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情况 4国内稻谷脱粒机市场规模及增长趋势分析 52.政策环境分析 7国家关于农业机械化发展政策的概述 7对稻谷脱粒机行业的https://www.renrendoc.com/paper/373785898.html
2.历史事例:江南制造总局虽然取得了很大进步,但容闳等人担心,没有C. 历史时代 D. 劳动 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 下列哪种粮食不适合用电动吸式扦样器扦样()。 A. 稻谷 B. 小麦 C. 玉米 D. 甘薯片 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 革命道德要求始终把()放在首位。 A. 利益 B. 集体利益 C. 经济利益 D. 革命利益 查看完整题目与答案 对散装的(),均采取扒推https://www.shuashuati.com/ti/e836548ed1c7419f9c0985a19bb0965b.html?fm=bdbds98c85def19e11c7be0f7fd5c6df79893
3.三张图片话变迁:农家水稻脱粒工具的今与昔从上述画面的竹篾簟上依稀可见“民国甲申年”的字样,查找核对后得知,这条竹篾簟或许连这只稻桶,都是1944年添置的,至2013年拍摄此片时已有近70年的历史。 稻桶脱粒没有什么技巧,是项纯体力活,一把稻子要甩打五六回,方才颗粒归桶。当稻桶里的谷粒升高积满了,再用簸箕将谷子装到篾箩筐内,挑到晒谷场上…… https://www.meipian.cn/2zgr0s3g
4.稻谷黄秋收忙!洛江晚稻喜迎丰收,满田尽披“黄金甲”村民老郑正在自家的稻田里忙碌,用着小型收割机将水稻进行简单的脱粒处理,准备晒好拿去镇上去壳。“我们家水稻亩数虽不大,但春秋种稻谷、夏冬种地瓜,边上再种上一些蔬菜,足够家里人吃了。”村民老郑笑着对记者说道。 新告村内种植水稻已有多年历史,由于气候、土壤适宜,粮食产量高,近年来种植水稻的村民越来越多。https://m.qzwb.com/gb/content/2021-11/14/content_7115312.htm
5.旱地稻谷收割机设计毕业论文(设计).docx本科毕业设计(论文)题目:旱地稻谷收割机设计院 系: 机械工程学院专 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学 号: 1209331269姓 名: 陈瑞东指导教师: 张 莉 2015年 12月 摘 要我国是农业大国,水稻是我国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水稻种植面积约4.5亿亩。全国水稻种植面积约占粮食作物面积的30%,产量接近粮食总产量的一半,长江https://max.book118.com/html/2018/0408/160631136.shtm
6.老物件,逐渐消失的100种44.稻谷脱粒机 双手拿住稻把,用脚使劲踩脱粒机上的踏板,脱粒机上的滚子转起来,稻把上的稻子就被滚子上的铁棍打击下来。 45.石臼 是石料制作的,如果用硬木制作,也称为捣臼。 将一些食料在其中捣碎。 46.风车 风车,是把谷子和谷子壳分离的工具,这种机器一般都是用手摇的,原理也比较好理解,只需要将谷子放到风https://www.360doc.cn/article/43893531_811226020.html
7.[原创·图文]——蓬安农村收割稻谷工具演变历史过程。原始传统蓬安农村收割稻谷工具演变历史过程。原始、传统、现代工具并存 四川俗称天府之国、鱼米之乡。几千年农耕文化传到到今天,传统与现代并存 现在正值农村稻谷收割季节,在蓬安看到农村收割稻谷工具演变历史过程。 全人工最原始的方法 全人工收割之一 只用人收割稻子的头部,谷穗背(挑)回家再想办法脱粒 支持楼主 0人支持http://share.mala.cn/wap/thread/view-thread/tid/15986799
8.水稻脱粒机打稻谷怎么启动水稻脱粒机打稻谷不出米怎么回事→摘要:水稻脱粒机是一种专门用于将水稻谷穗中的稻谷脱离出来的机械设备,通过内部重力、机械震动等原理,实现自动化的脱粒作业。水稻脱粒机的组成结构主要包括筛板组、榫头组、输送装置、驱动装置等组成部件。接下来本文将重点介绍脱粒机打稻谷怎么启动以及脱粒机打稻谷不出米怎么回事,一起来了解了解吧! https://m.maigoo.com/goomai/729702.html
9.《中华农器图谱》座谈会召开曾雄生应邀参加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曾雄生应邀参加了会议,他在会上作了题为“农具的选择:以稻谷脱粒为例”的发言。 农具的选择:以稻谷脱粒为例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曾雄生 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所谓“利器”,不仅是指最锋利技术最先进的器具,而且也是指最适合最有效的工具。然而最为先进的工具并不https://www.cas.cn/ky/kyjz/200203/t20020325_1025798.shtml
10.一种稻穗样品快速脱粒的前处理方法该农具最多可以有4个人同时进行摔打脱粒,4个劳力1天只能完成0.5亩地的脱粒工作(包括刈割带穗水稻茎杆),该脱粒方法耗时耗力,在稻谷脱粒机出现前,方桶是我国稻穗脱粒的当家农具。如果用该方法对稻穗科研样品进行脱粒,不足之处有:在摔打过程中谷粒散失,需要大场地、大容器。https://www.xjishu.com/zhuanli/01/2021102316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