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种稻已有3000年历史改写世界水稻育种史海南新闻海南新闻

虽然春天还没有正式到来,但是海南岛煦暖的中南部地区已经开始插秧,播种新一年的新希望;北部部分地区,也有一些农民开始育秧,不过,多数地区普遍在春节过后才开始育苗和插秧。

海南岛的水稻栽培历史不可谓不悠久,大约在三四千年前就有稻谷栽培,是我国栽培稻种起源地之一;海南岛野生稻资源也丰富,是我国水稻育种的资源库;海南岛长夏无冬的独特气候条件,更是我国少有的一年能种三造水稻的地区。

1月,中国粮食主产区的土壤已经进入“冬眠”,而在海南三亚,一粒粒稻秧正在从土壤中“伸出头”来。这些稻秧正在承担着“中国饭碗底部支撑”的使命,一是为内地春种提供稻种,另一是检验稻种的质量。

这些稻种,有相当一部分是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其祖本就是海南土生土长的野生稻。

海南岛水稻栽培历史悠久,大约3000—4000年前就已有稻谷栽培,是我国栽培稻种起源地之一。海南岛野生稻资源也丰富,是我国水稻育种的资源库。而且,因其独特的气候条件,是我国少有的一年能够种植三造水稻的区域。

“禾虽三熟,而往往不给”,海南历来粮食不能自给,要靠岛外输入,苏东坡贬谪儋州时曾感叹“北船不到米如珠”。

3000年前

琼岛已种稻

三亚落笔洞周围就有野生稻。落笔洞是一万年前的海南岛最早居民“三亚人”生活的区域,上世纪30年代的这一发现,让不少专家为之振奋。虽然,发掘鉴定未见稻谷遗存,无法证明“三亚落笔洞人”已经种稻,但至少可以说,具备了野生稻栽培的前提条件。

海南岛有种植稻类的文献记载始自汉代。《汉书·地理志》记:“儋耳、珠崖郡,男子耕农,种禾稻苎麻。”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教授陈光良认为,海南岛有文献可证的种植稻谷的历史年代至今大约2200年。由于考古学成果已经一再证明,我国稻作的产生及其扩展,是由于古代百越族群的不断迁徙而“连稻声和稻种一齐传播的”。据此推测,海南岛引入种植稻谷的年代应早于文献记载的一至两个千年,至今大约3000—4000年。

从汉初到唐中期大约一千年,由于海南岛人口增长缓慢,特别是水利设施落后,海南稻谷的种植处于一种迟缓的拓展状态。宋元时代,占城稻的引入和推广,海南粮食生产开始出现转机。所谓占城稻,是宋真宗遣使取种占城(今越南)而得名,适宜山田生长、收获期短、产量较高,海南人也称之为“安南占”(安南也是越南的古称)。

占城稻种的引进,让海南稻谷从汉代的1-2熟,开始有三熟。明正德《琼台志》记述:“自宋播占禾种,夏种秋收今有三熟者”。

明代实行奖励开荒、移民屯田、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是本岛全面开发时期。引进的稻谷品种也大大增加,据载粳稻有54种、糯稻有23种。

但直到新中国成立前,海南米谷尚难自足。民国《海南岛志》称,“全琼所产谷米不足自给,每年由安南、暹罗(今泰国)、安铺(广东安铺镇)各地进口米价,其数达200万两以上。”每逢风灾雨灾,就会引发饥荒。

海南野生稻改写

世界水稻育种史

时常出现饥荒的海南岛,却为解决世界“饥荒”做出了贡献。让中国水稻亩产从350公斤增长到1000公斤以上。

2014年10月10日,经过农业部现场验收,袁隆平团队研发的超级稻新品种,平均亩产量突破一千公斤大关,达到1026.70公斤。而在袁隆平杂交水稻出现前,中国常规水稻亩产仅为350公斤左右。

1970年11月23日,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的助手李必湖和三亚南红农场技术员冯克珊在南红农场发现了野生稻雄性不育株。袁隆平带领科研人员,以这棵野生稻雄性不育植株为祖本,育成不育系品种,与保持系、恢复系配套,并于1973年成功培育出三系杂交水稻,亩产量大大提高,被誉为水稻的“第二次绿色革命”。

海南野生稻资源丰富。1932年和1933年,中山大学植物研究所在崖县南山岭下和小抱扛田边发现疣粒野生稻种。1978年-1982年全国开展野生稻资源普查,查明海南岛生长有普通野生稻、疣粒野生稻及药用野生稻三种,分布各县65处,以普通野生稻为多,有32处,是栽培稻的祖先。(《海南省志·农业志》)

据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所长孟卫东介绍,全国同时分布有3种野生稻的省份,只有海南和云南。

但是,海南野生稻处于濒危境地。2002年至2012年,省农业厅、省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等单位对上世纪80年代发现并记载的海南野生稻分布点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118个普通野生稻分布点仅剩18个,84.7%的普通野生稻分布点消失,75%以上的药用野生稻分布点消失,83.9%的疣粒野生稻居群受到中重度外界干扰。

千年山兰稻再焕光彩

海南稻谷品种数量多,水稻品种,明代有77个,民国时期有240个,上世纪70年代有560个。陆稻品种有44个,按本地习惯分为坡稻和山兰稻,其中坡稻品种13个,山兰稻品种31个,此外还有不少小米品种。(《海南省志·农业志》)

然而,随着高产稻种的推广,不少本地产量低的特色品种开始逐渐消失。1956年,我省陆稻种植面积达到56万亩,如今,只有中部市县零星种植,品种也仅两三种。

海南文史专家王俞春说:“过去我们吃过的鸭脚粟、狗尾粟,因为其穗梗的形状像鸭脚和狗尾而得名,上世纪60年代种植面积还有7万亩,现在基本上看不到了。”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旅游业的发展,那些海南独有的和有历史文化的稻谷品种,值得发展。”王俞春说,人们现在吃不仅是为了填饱肚子了,开始注重质量安全和文化历史。

THE END
1.我国小麦稻谷库存为历史上最充裕时期口粮供应实现绝对安全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预测,2020/21年度我国三大谷物仍将供大于需。其中,小麦产大于需1400万吨左右,稻谷1700万吨左右。目前小麦、稻谷口粮品种库存为历史上最充裕时期,口粮供应实现了绝对安全。 玉米品种产不足需,但市场缺口完全可以通过库存、品种间调剂得以弥补。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尽管明年玉米仍存在产需缺口,但缺口比https://sannong.cctv.com/m/a/index.shtml?id=ARTIppsX5d2qnL52R8x6Ufo5200912
2.上海:水稻单产再创历史新高稻谷平均收购价上升新华社上海11月22日电(记者李荣)上海市农委22日宣布,上海今年全年粮食喜获丰收,水稻单产再创历史新高,稻谷平均收购价同比增加8.96%,促进了沪郊农民的持续增收。 上海郊区“三秋”工作已近尾声,总体进展顺利。今年全年上海粮食总产达到121.95万吨,比2010年增加3%。据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统计,沪郊今年水稻单产达到558.https://www.gov.cn/jrzg/2011-11/23/content_2000801.htm
3.20242024-2030年中国稻谷脱粒机行业当前经济形势及投资建议研究报告目录一、中国稻谷脱粒机行业概述 31.行业发展历程回顾 3从传统手工脱粒到机械化生产的历史演变 3近年来稻谷脱粒机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情况 4国内稻谷脱粒机市场规模及增长趋势分析 52.政策环境分析 7国家关于农业机械化发展政策的概述 7对稻谷脱粒机行业的https://www.renrendoc.com/paper/373785898.html
4.梅新育:中国有惊无险度过2024年国际粮价冲击从12月13日发布的《国家统计局关于2024年粮食产量数据的公告》来看,中国已经有惊无险度过了2024年的国际粮价冲击。在2023年至2024年前三季度国际市场大米价格攀上历史性高峰、叠加稻谷主产区遭受严重洪涝灾害冲击、早稻同比减产16.3万吨的情况下,由于此前2022~2023年我国稻谷产量已经连续两年减产,我国原本很有可能遭遇https://www.yicai.com/news/102404067.html
5.怀化问“稻”——稻源篇村里16岁以上的男人必须参加祭祀活动,祭品是“三牲——鸡、鱼、猪腿”和新收获的稻谷、玉米等粮食以及香纸等。 在中国历史上,炎帝出生素有南北两说之争。通过几千年的争论和研究,炎帝出生地“南方说”日益被大多数专家学者认同,但多年来“南方说”没有具体的载体,为此不少学者在我国孜孜不倦地寻找远古炎帝的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7025091312126603916&cdn=https%3A%2F%2Fregion-hunan-resource
6.中国商业史学会中国历史上的漕运制度,就是“伴随食粮转运而形成”。全国性的运河粮路开始于隋代,主要包括隋唐运河粮路、宋代运河粮路以及元明清运河粮路,其中尤以元代开挖的北起北京、南至杭州的京杭大运河最具影响。虽然“天庾正供”的漕粮不是商品,但由于漕运带动了大规模跨区域的商品流通,使运河粮路成为独具特色的中国商路。http://sys.cufe.edu.cn/content.jsp?wbtreeid=1054&wbnewsid=1529
7.中国饮食历史大事记(距今约180万年前嘉礼是宴饮婚冠的礼仪,其中包括天 子、诸侯、公卿的宴礼和飨礼以及各级官员的饮酒礼和食礼,等等,等级 森严,名目繁多,标志着中国古代饮食礼制的初具规范。 约公元前1100年一公元前710年 根据《诗经》、《三礼》等历史文献记载及考古资料证明,在这一时 期中,粮食、蔬菜、果品、畜牧和渔业的分工逐渐形成,加上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3836478/
8.中国历史年表2——新石器时代看懂石器时代中国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可被视为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的母体。 三.新石器石器时代中期,公元前7000-公元前5000年 1.磨制石器制作精美、种类丰富,制陶技术显著提升,农业畜牧业高度发展,脱离了农业起源阶段。 2.文化遗存: ①.河姆渡文化:公元前5000年,分布于宁绍平原,定居农业,水井、纺织、积存稻谷https://m.dianping.com/ugcdetail/152131035?sceneType=0&bizType=29&msource=baiduappugc
9.亚洲文明的历史性贡献与新时代亚洲文明观的构建亚洲文明的历史性贡献与新时代亚洲文明观的构建 亚洲是人类最早的定居地之一,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中国与亚洲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共同推动了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发展。今天,亚洲是世界上最具发展活力和潜力的地区之一,亚洲文明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不断上升,以学习互鉴、交流融合为特征的亚洲文明正在迈向一个新时代http://sass.cn/109002/62294.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