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栽培史

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中国是亚洲稻的原产地之一,其驯化和栽培的历史,至少已有7000年(见彩图)。起源、分布和发展在中国,已发掘的新石器时代稻作遗存已近80处,分布于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南、湖北、福建、广东、云南、山东、河南、陕西、上海等省市和自治区。其中最早的是湖南澧县彭头山遗址发掘的水稻遗存,属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具体年代尚未确定。

稻(OryzasativaL.)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中国是亚洲稻的原产地之一,其驯化和栽培的历史,至少已有7000年(见彩图)。

在中国,已发掘的新石器时代稻作遗存已近80处,分布于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南、湖北、福建、广东、云南、山东、河南、陕西、上海等省市和自治区。其中最早的是湖南澧县彭头山遗址发掘的水稻遗存,属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具体年代尚未确定。其后是浙江罗家角的稻作遗存,距今已有7100多年,籼型和粳型并存(见图1)。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大量炭化稻谷(见图2)和农作工具,尤为引人注目,距今已近7000年。它们都是世界上最早的稻谷遗存之一。黄河流域也发现了不少距今已有四五千年新石器时代的水稻遗存,如河南渑池仰韶文化遗址、河南淅川黄楝树村和山东栖霞杨家园遗址,充分说明黄河流域稻作栽培的历史也很悠久。

图1浙江桐乡罗家角出土稻米

图2河姆渡第一次发掘出土的稻谷

稻字,最初见于金文。《诗经》中涉及稻的诗句不少,如“十月获稻”、“滮池北流,浸彼稻田”等等,说明早在3000多年以前的商周时期已有不少稻的明确记载。战国时的《礼记·内则》中有“陆稻”,《管子·地员》中亦有“陵稻”,二者都是旱稻。《礼记·月令》和《氾胜之书》中还有“秫稻”的名称,是糯稻。中已出现了“秔稻”的名字。《说文解字》中除了有“秔”字外,还有“稴”字和“稬”字,前者是籼,后者是糯。

野生稻在中国境内也有广泛分布,这在很早以前的古籍中就有记载。战国时的《山海经·海内经》中就指出“西南黑水之间,有都广之野,爰有膏菽、膏稻、膏黍、膏稷,百谷自生,冬夏播琴。”说明至迟在公元前3世纪前已在南方发现了野生稻。另外,《说文解字》中的“秜”,以及三国时《埤苍》中的“穞”字等,都是指今年落、来年自生的野生稻。现在查明的野生稻共有三种,即普通野生稻(O.rufipogonW.Griffith)、药用野生稻(O.officinalisWall.exWatt.)和疣粒野生稻(O.meyerianaBaill)。其中普通野生稻是栽培稻的祖先,其分布的最北地区在北纬28°的江西省东乡县,在此以南的广东、广西、云南、台湾等省区都有分布。

关于中国稻的起源地问题,国内外学者仍有不同的见解,大致有起源于云贵高原、起源于华南、起源于长江中下游和起源于黄河下游诸说,也有人主张多处起源说。这一问题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中国稻的向外传播,大致从周代起,开始北传朝鲜和南传至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地。日本考古学界近年来较一致地认为日本绳文时期(距今3000年前)的稻作,是由中国长江下游东传到日本的。

稻在中国古代的分布和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在新石器时代,稻在南北均有种植,主要产区在南方。自夏商至秦汉期间,除南方种植得更为普遍外,在北方也有一定的发展。《史记·夏本纪》说禹“令益予众庶稻,可种卑湿”,说明夏初就在北方的某些低洼泽地推广种稻。《诗经》的不少有关稻的诗句,反映当时在黄河流域有不少地区也种稻。《周礼》不仅指出当时全国的九州中,除位于南方的扬州、荆州“其谷宜稻”外,还指出北方的豫州、冀州、青州、兖州、并州所宜的谷类作物中亦包括稻在内,特别是该书还指出“稻人掌稼下地”,反映当时已有专职管理水稻种植事宜的“稻人”。其他如《左传》、《战国策》、《管子》、《吕氏春秋》、《淮南子》、《汉书》等史书,都有不少反映北方种稻的记载。后汉《异物志》还说“稻,交趾冬又熟,农者一岁再种”,反映在当时包括今广东、广西大部地区在内已有双季稻出现。

中国古代在稻的栽培技术方面也有很多经验,最突出的有以下几项。

参见。

在稻田轮作方面,有些学者认为后汉张衡《南都赋》中的“冬稌夏穱”,就是稻麦轮作,但也有人反对此说。唐代《蛮书》则明确记载云南“曲靖州已南,滇池已西”地区,“于稻田种大麦”,“收大麦后还种粳稻”。说明至迟在9世纪以前已出现了稻麦轮作。宋代更有迅速发展,据《宋会要辑稿》、《宋史》等记载,宋太宗时曾在江南、两浙、荆湖、岭南、福建等地推广种麦,促进了稻麦两熟制的发展。南宋时因北方人大量南迁,需麦量激增。政府以稻田种麦+收租的政策,鼓励种麦,故稻麦轮作更为普遍。还总结说收稻后“随即耕治晒暴,加粪壅培,而种豆、麦、蔬茹,因以熟土壤而肥沃之,以省来岁功役,且其收又足以助岁计也”。明清时期发展更快,如稻后种豆,收豆种麦、双季稻后种麦或豆或蔬菜、双季稻后种甘薯或萝卜、双季甘薯后种稻等三熟轮作制已相继出现,有些三熟制形式还由两广福建逐步向长江流域推进。记载上海等地出现了稻棉轮作制。清代《齐民四术》、《三农纪》、《致富纪实》及不少地方志中记载了在稻田套种泥黄豆的经验。

育秧移栽技术,始见于汉代文献。五月条说:“是月也,可别稻及蓝,尽至(夏至)后二十日止。”“别稻”就是移栽。此外,广东佛山澜石出土的东汉陶水田模型,也有移栽秧苗的反映。宋代陈旉《农书》十分重视培育壮秧,指出:“欲根苗壮好,在夫种之以时、择地得宜、用粪得理,三者皆得,又从而勤勤顾省修治,俾无旱干水潦虫兽之害,则尽善矣”。强调只有掌握好播种适时、选地得宜、施肥合理、管理精细、防止灾害这几个关键,就能育出好秧。明代《沈氏农书》还指出“今人密密布种”,原因是“恐草从间生”,如“果能刮尽面泥,草种已绝。不妨少疏,欲其粗壮”。这是用稀播方法培育壮秧的最早记载。该书还指出“若秧色太嫩,不妨阁干,使其苍老”,主张用轻烤秧田的措施使秧苗老健。认为“若亢旱之年,又不可早将秧壅兴,恐插莳迟,而秧蒿败也”,说明干旱年份不能多施肥,以免因栽插迟而秧苗徒长不适用。

中就指出“始种稻欲温,温者缺其堘,令水道相直,夏至后大热,令水道错”。这是用控制进水口和出水口位置的方法以调节稻田水温。明代《农政全书》和清代福建《屏南县志》等也介绍了用泉水灌田时,要通过延长进水道或先将泉水放入贮水处,经日晒增温后再放入稻田。在具体灌溉技术上,《沈氏农书》指出单季晚稻“自立秋以后,断断不可缺水,水少即车,直至斫稻方止。俗云稻如莺色红,全得水来供”。否则“若值天气骤寒霜早,凡田中有水,霜不损稻。无水之田,稻即秕矣”。这些都是很好的经验。烤田是中国古代非常重视的问题,早在《齐民要术》中就指出“薅讫,决去水曝根令坚”。《沈氏农书》还指出“立秋边或荡干或耘干,必要田干缝裂方好。古人云‘六月不干田,无米莫怨天’,惟此一干,则根派深远,苗秆苍老,结秀成实,水旱不能为患矣”,而“干在立秋前,便多干几日不妨;干在立秋后,才裂缝便要车水。盖处暑正做胎,此时不可缺水”。另外明代《菽园杂记》和清代等还指出冷水田要进行重烤,可“任烈日暴土拆裂不恤也”。重烤冷水田,可促进稻苗生育,这是历史上的普遍经验。

中国是世界上水稻品种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中国的水稻分布,南起热带、亚热带的华南,北至温带的黄河流域,空间上从低洼的平原至海拔2000米的山地都有种植,复杂的地理气候条件和几千年的持续种植,形成并积累了众多适应各种环境条件的生态类型和品种。在《管子·地员篇》中即记载了10个水稻品种的名称及其适应的土壤条件,以后历代农书以至诗文中都有水稻品种的记述。到宋代,已经明确有籼,粳、糯品种的名称和早稻、中稻、晚稻的品种名称。北宋记载了江西水稻品种46个,明代记载了太湖地区水稻品种35个,清代《古今图书集成》收载了16个省的水稻品种3400多。中国现在保存有水稻品种资源约3万多份,它们是长期以来人们种植、选择的结果。其中有适于酿酒的糯稻品种、特殊香味的香稻品种、特殊营养价值的紫糯和黑糯、特别适宜煮粥的品种、适于深水栽培不怕水淹的品种、茎秆强硬不会倒伏的品种、特别适于盐碱地种植的品种、适于山区种植且多芒不怕野猪的品种等等。糯米在古代除作为主食、酿酒、制作糕点以外,还是重要的建筑原料,古代人用糯米和石灰等筑城墙、筑坟。历代一些本草书中,常根据糯、粳、籼的食性寒热不同,以之入药,治疗某些疾病或调理脾胃性能。

THE END
1.《湖湘一万年》第一集:稻作之源大型历史文化纪录片《湖湘一万年》(第一季)依托“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湖南考古的重大研究成果、最新发现,以《稻作之源》《凤起沅湘》《众城之祖》《南疆古国》《青铜迷踪》等5集,进一步回答了“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发展的基本图景、内在机制以及各区域文明的演进路径”,带领观众穿越万年时光,重返湖南最深处的家http://www.syxwnet.com/p/302522.html
2.世界稻作历史水稻的起源与传播关于水稻的起源和传播争论已久,它起源的准确时间和地点不得而知。然而,可以肯定的是水稻进化过程中的驯化是一个重要的历史发展阶段。目前已知的最早非洲栽培稻,考古学家认为起源于非洲西部的尼日利亚,最早可追溯到3500年前,亚洲栽培稻要比非洲稻早得多,长期以来学术界大多认为印度是亚洲稻的起源中心,印度曾发现过公元http://www.pjrice.com/index.php?ac=article&at=list&tid=114
3.科学网—食文化漫谈:米饭简史1稻米的历史 稻米为一年生草本植物,我国南方俗称稻谷或稻子,脱壳后是大米,煮熟后称米饭或白饭。稻米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也是酿酒、制造饴糖的重要原料。稻米栽培种植与食用的历史非常悠久,其种植区分布在亚洲、欧洲南部和热带美洲以及非洲部分地区。稻米总产量占世界粮食作物总产量第三位,仅次于玉米和小麦。以稻米为https://wap.sciencenet.cn/blog-437607-1339800.html
4.农业起源与中华文明光明日报解开稻米起源地之争 几十年以前,在考古学还没有充分发展起来的时候,研究农业起源的主要是农学家。农学家根据栽培种与野生祖本的关系,根据各品种的分类,总之他们的根据是植物的基因库,基因种类多样化的地方,就应该是农业起源的中心。所以一般都认为印度是稻作农业的起源中心。后来日本学者提出山地起源说,认为东南亚北部https://www.gmw.cn/01gmrb/2009-01/08/content_876623.htm
5.大米的历史故事康熙皇帝,即清圣袓爱新觉罗?玄烨,这位中国历史史上在位最长的封建皇帝,不仅是一位少有的贤明君主,还是一位“农业专家”。康熙皇帝十分重视农业的科学实践与研宄,许多名贵的粮食品种或多或少与他有关,一些则因他而名扬天下。 御稻米 御稻米“生自苑田”,在我国南北方均有神植,色、香、味俱佳,且有养身、补血http://www.sy-rice.com/news/53.html
6.2024版七上历史第一单元史前时期: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综合【答案】B【解析】据材料“炭化人工栽培粟和黍”“炭化的稻米、稻壳”等可知,人工栽培粟和黍等体现了我国出现了人工栽培作物,而东胡林遗址等出现人工栽培农作物,这体现了我国原始农业起源,故选B项;早期人类起源与元谋人、北京人等相关,材料主要强调人工栽培作物的出现,排除A项;材料中的时间处于新石器时代,石器是http://zy.21cnjy.com/21276830
7.米线发展史与起源米线厂家今天来介绍一下米线的发展史与起源。 米线的生产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根据民间传说,秦始皇为了统一中国,派兵远征南方,秦军是陕西人,惯食面类,而南方只产稻米,不产小麦。秦军粮草运输困难,初来乍到,吃不惯大米白饭,战斗力大受影响,将领命令伙夫设法解决。于是伙夫模仿制面过程,将大米舂成米线,炊蒸后搓成http://www.huixinfood.cn/news/434.html
8.文物说史这里发现万年前的稻谷———要闻——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在上山人消费的植物类食物中,水稻是最受考古学家关注的,它关乎水稻起源的重大问题。2006年,考古学家对上山遗址进行第三次发掘的过程中,发现了一粒距今一万年的完整的炭化稻米,经分析研究,这粒炭化稻米属于驯化初级阶段的原始栽培稻。这粒炭化稻米,连同上山遗址发现的水稻收割、加工等方面的证据,是迄今所知世界上最早https://www.ccdi.gov.cn/yaowen/202112/t20211203_255578_m.html
9.东北大米的发展历史是怎样的?大米,是一种以稻米为原料的主食,也是许多人日常饮食中的必备品之一。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以前,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和变革,成为现代饮食中的主角之一。本文将围绕东北大米的发展历史进行探讨。 一、种植大米的起源 大米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8000年前的中国。当时,人们已经开始进行农业生产,开始种植水稻,并逐渐培育http://www.wcedny.com/news/503.html
10.水稻的起源和历史水稻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亚洲的东南部地区。水稻的起源和历史 水稻是一种历史悠久的农作物,它的驯化和栽培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根据考古学和遗传学的研究,水稻的起源中心被认为是亚洲的东南部地区,特别是现今的中国长江流域以南和珠江流域地区。在这片富饶的土地上,古代农民通过选择和培育,逐渐发展出了https://hr.gan-ren.com/hc/rexhxrxrecxmfencnxs.htm
11.第3课中华文明的起源(课件)统编版2024七年级历史上册.pptx第3课中华文明的起源(课件)-统编版2024七年级历史上册.pptx,欢迎走进历史课堂 制作人:一蓑烟雨工作室 壹·早期国家和文明起源 1.早期国家初步形成: 大约5000年前 原始社会的农业、畜牧业有了较大发展,人口增长并开始向区域中心集中,早期城市逐步形成。 何为“国家”国https://m.book118.com/html/2024/0916/6241005205010222.shtm
12.中国六千年酒文化三、酒的历史阶段 在我国,据众多史料和出土文物来看,酒的发明比文字出现要早得多,所以酒的起源没有准确的年代记载。在我国几千年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中国传统酒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五个阶段: 启蒙期。第一阶段为公元前4000年到2000年,即由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早期到夏朝初年,是我国传统酒的启蒙期。用发酵的谷物http://www.cslai.org/shijiuwenhua/jiuzheng/20201027/18308.html
13.万年贡米简介万年贡米的特点→MAIGOO百科历史起源 1995年,一支中美联合农业考古队在江西万年的发掘有了重大发现。对江西万年仙人洞和吊桶环遗址的考古发现,不仅是当年全国考古十大发现之一,也对了解人类农耕历史意义非凡。遗址中新石器时代早期发现的栽培稻植硅石,将人类稻作的起源从7000年前又往前推移了5000年,江西万年由此也成为了人类所知的世界上最早的稻作https://www.maigoo.com/citiao/268586.html
14.酒文化通用12篇中国是世界上酿酒历史久远的国家之一,关于酒的起源众说纷纭,流传较广的说法是酿酒始祖为杜康,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记载:“古者少康初箕作帚、秫酒。少康,杜康也。”杜康也成为酒的代名词,曹操有诗句“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传世。 https://zgycxb.xueshu.com/haowen/2777.html
15.米饭的历史起源米饭是中国乃至东亚东来自桃子汽oi米饭的历史起源 米饭是中国、乃至东亚、东南亚人民喜爱的一种主食,是用大米和适量的水蒸或焖熟而成的食物。 米饭,又称白饭,或简称饭。是一种把稻米与水煮成的食物。米饭是中国、日本和韩国等东亚地区最主要https://weibo.com/7782155444/NrrDg8C21
16.专家视点当今任何一个事物都有其历史的起源,当代人的任何一个创意都有其历史的记忆,现代的任何一个知识都有其历史知识的来源。因为历史发展就如同长河,它总是连续、持续不断地演变着,或多或少再现历史。同样的是,黑龙江垦区的建立和转型绝不是历史的偶然,而是有着深厚的历史来源、深刻的历史记忆、长期的历史选择的。 https://www.cirs.tsinghua.edu.cn/sannjcyc/424.jhtml
17.东北大米的由来发现违反规定的中国人,最轻的打嘴巴或太阳底下下跪,最严重的会用刺刀当街挑开所谓“经济犯”的肚子。 总结 大米起源地在中国传播出去的,而今天的东北大米起源地在东北的桓仁。 伪满时期,因种植的品种来自日本,又是日本人改良的,因此规定中国人不准吃。 东北大米种植的历史很短,只有170年左右。https://www.meipian.cn/4szp9cqs
18.稻米油为何成为油届新宠新闻资讯-来自河南固始的优质稻米油- 良心匠造 健康味道 ▼ 都说民以食为天 食必不可少的就是油 以前大家可选择的食用油少 多是大豆油、调和油等 近几年很多人开始选择稻米油 那到底是什么稻米油? 稻米油的由来 稻米油起源于日本 大正6年(1917年) 日本历史上第一代稻米油上市 http://www.ysofco.com/news/?9_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