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节在汉代已有,在夏末秋初祭祀田地之神、感谢大地的节日——中元节。《礼记》“月令”篇上说:“是女也(七月),农乃登榖,天子尝新,先荐寝庙”。在收获的季节,天子象征性的以新榖祭祀祖庙,表达对祖先的敬意。由于祖先崇拜在中国人的信仰中占了相当重要的一环,所以“荐新”的习俗得以存活数千年,甚至在它已从国家祭典中消失以后,民间都还保持着荐新的习俗,并且集中在农历七月十五举行。
中元地官赦罪清虚大帝是道教大神,最流行的说法即帝舜,是黄帝的八代孙,母死后父再娶,继母生了儿子象,舜常遭继母及象所害,唯舜仍事奉父母、相待幼弟恭敬友爱如一。舜后来在历山耕作,在雷泽网鱼,在河滨制陶,人民相携来聚追随他,两年成村邑,三年成都市,二十岁时以孝举闻名天下,三十岁时尧帝以二女赐为妻并禅让帝位,而后成为大神。因舜事亲至孝,所以中元节又叫“孝子节”,民间在这天都会杀鸡宰猪,准备极为丰盛的酒肉祭品,祭拜祖先与阴间鬼魂。同时民众聚集庙宇中,丰盛祭品普施阴公,孝祭祖先,继而普度游魂野鬼,称“中元普度”。
祭祖是中元节习俗之一。中元节这一天将去世的亲人“请回”家里来,进行祭祀供奉,然后再将其“送走”。古时祭祖时,要把先人的牌位都请出来,恭敬地放到供桌上,再在每位先人的牌位前插上香,每日早、中、晚上三次上供,直到七月三十日送回为止。送回时,烧纸钱衣物,或寺庙也会办超度法事。如今,祭祖仪式已经简化了,逐渐剔除了迷信色彩,保留祭奠形式,作为对祖先的缅怀和纪念。祭祖时,有的地方有“烧包”习俗,即祭祖时,要烧很多纸钱寞财,以便“祖先享用”,同时,在写有享用人姓名的纸封中装入纸钱,祭祀时焚烧。
河灯也叫“荷花灯”,在宋朝也有这一习俗。是在一块小木板上扎一盏灯,大多做成荷花的形状。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灯,尤数黄河里放灯壮观。意为故去的先人照明指路,人们也认为,中元节是鬼节,就应该张灯为鬼庆祝节日,水与鬼同为阴,使人想到传说中的幽冥地狱,因此中元张灯就在水里,所以也叫放河灯,不过到了如今,放河灯已经成为一个欢乐的活动项目了,那些制作精巧别致的河灯甚得小孩子、年轻人的喜爱。
中元节与祈望丰收常联系在一起。施孤之夜,家家户户要在自己家门口焚香祷祝稻谷三收并把香枝插于地上,这叫做“布田”(插秧),插得越多越好,以此象征着秋收稻谷丰登。
在中国山西省,中元节要做面塑,以糯米面为主料,塑造各种形的民间传统艺术,首先根据家庭实际人数,给每人先捏一个大花馍。送给晚辈的花馍要捏成羊形,称为面羊,取意羊羔吃奶双膝下跪,希望晚辈不要忘记父母的养育之恩;送给长辈的花馍要捏成人形,称为面人,寓意为儿孙满堂,福寿双全;送给平辈的花馍,要捏成鱼形,称为面鱼,寓意为年年有余。在华北地区的农村,农历七月十五,又称为“送羊节”,羊这种动物,通常象征着吉祥。民间七月十五这天有舅舅给小外送活羊的习俗。据说此风俗与沉香救母的传说有关。沉香劈山救母后,随后要追杀虐待其母的舅舅二郎神,二郎神为重修兄妹之好和舅之谊,每年的七月十五都要给沉香送一对活羊,据说这是取二郎神和沉香之母“杨”姓的谐音,以重结两家之好。从此民间便有了舅舅送外生活羊的习俗,后来逐渐演变为送一群面羊。
中元节起源于古时对丰收的祈愿,3435从古至今中元节的主题是祭祀,是中国人追怀先人的一种传统仪式。站在儒教伦理的角度,祭奠先人是孝道的表达方式,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重要价值观念和文化精神——“孝”文化。是维系血缘宗亲的纽带,是实行道德教化的重要途径,也是传播孝文化的重要方式。孝文化作为中元节重要的精神内核,在今天依然有着深远的教育价值。在个人层面,传播孝文化有助于提高孝老、敬老的认识,增强人们的家庭责任感与社会责任感,提高公民道德水平;在社会层面,弘扬孝文化是形成尊老、敬老和爱老和谐氛围的重要助力,有利于文明、和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落实。
中元节是一个产生于中国古老时祭习俗的祖先崇拜节日,礼敬亡灵是其主要主题。亡灵崇拜是世界性的宗教现象,泰勒在《原始文化》中指出亡灵祭祀“跟收获季节和秋季有密切关系”,墨西哥的秋季亡灵崇拜是该国最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因此中国的中元节属于世界性亡灵崇拜体系的一部分。
过去许多人认为中元节是产生于佛教和道教的迷信的节日,长久以来不被作为传统节日对待,在解放后中元节曾遭到人们打压衰落下去。其实中元节内涵复杂,现代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逐渐加大,传统节日更加被重视,中元节也再次被提起,但现在中元节仍未被人们重新接纳,回到人民的生活仍任重而道远。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人们对中元节普遍有一定的了解,但认识的程度却不高。大部分人还是愿意过中元节的,从认为传统的节日活动应该并可以与现代社会相融,只有少部分人认为中元节与现代社会生活难以相融,认为中元节在现代没有传承的必要。
从人们的回答中可以看出大部分人都能意识到传统节目的重要性,认为想要发扬、传承传统文化。就应该让传统节日活动与现代社会慢慢融合。在保留传统节日内涵的基础上对节日活动进行一些改变,与现代社会接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