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他姓氏有所不同的,吴姓的起源稍稍有点复杂,涉及炎帝、黄帝,还有少数民族。总的来说,大致有5个起源。
上古时,虞和吴同音,后来转为谐音,且字形相近,可以通用,到战国时期,虞、吴才开始区别。所以这支部落把图腾解释为吴,把吴作为部落的名字。
夏朝时,吴回的氏族迁到山西平陆的吴山。
商朝时,这支氏族迁到山东临朐,史称王吴。商朝末期,有个叫吴伯的人,就是吴回氏族的后裔。算下来,这支吴姓的历史有4000多年。
秦汉以前
公元前537年,吴楚交战后,厥由被带回楚国。此后,他流亡楚国,娶妻生子。后代以名为姓,形成吴姓的分支:厥由氏。
秦汉时期
三国时期
魏晋隋唐时期
魏晋至隋唐的七百余年间,北方少数民族不断入侵中原,致使北方战争频繁,南方则相对安定。因而北方士民大量南迁,吴氏宗族也在南迁之列。据唐林宝撰写的《元和姓纂》记载,这期间的吴氏大族主要分布在吴郡、武昌、濮阳、渤海、陈留等地,并呈南兴北衰之势。
宋元时期
据《海盐吴氏宗谱》(光绪22年版)记载,廷尉吴公晚年定居石门语溪洲钱(今浙江桐乡县西石门),故居至清末尚存。谱称语溪洲钱吴氏。宋代中期,吴氏子孙,恃贵犯法,给语溪洲钱吴氏带来厄运。谱称因为这次犯事,至使语溪吴氏家族“家被籍,丁口窜毙殆尽”,仅有一胤,侥幸逃过于这场劫难
明清时期
近现代
秦汉时期初融合
魏晋至唐初
潮汕吴姓
二、历史讹误:潮汕吴氏由闽入潮一说甚盛,皆为好大喜功及攀附权贵之流为之。
迁居台湾
吴姓的发源地江苏南部距离台湾较近,因此吴姓人迁居台湾的历史较早。早在吴国灭亡之时,吴姓子孙有一部分逃亡海上,其中一些人有可能迁到了台湾,然而见于历史记载的却是在元代。
遍布全球
自公元前473年吴国灭亡至今两千余年,吴姓子孙不仅在祖国内陆往复迁徙,而且还远播国外。早期吴姓主要迁往邻国越南、日本、朝鲜,后来又陆续迁往南洋诸岛繁衍生息。近代由于西方列强入侵,中国国门被打开,中西经济文化的往来加强,一部分吴姓子孙远迁欧美各国。而今随着全球一体化的浪潮,吴姓子孙已遍布全球。
日本
日本与吴国故地隔海相望,国破家亡之后,吴国王室的一些幸存者,到达了日本岛。此后,他们便在这里扎了根。他们给当时落后的日本带来文明的种子,因而不久便建立起威望和地位,成为当地民众的首领。这一批优秀的吴姓族人,在日本备极兴旺。它的一支,演变成日本皇室。
越南
朝鲜
东南亚
吴姓人移居东南亚一带始自元明时期,那时东南亚叫南洋。菲律宾的吴姓华人家族主要来自福建沿海地区,也有来自广东、台湾地区的吴姓人,但迁移时代较晚。据统计,19世纪末期菲律宾首都马尼拉大约有五万多华侨华人,其中吴姓人口位居第七。20世纪以来,吴姓人的影响逐渐扩大。1904年成立的马尼拉商会,吴克诚是发起人之一,他是自福建晋江移民到菲律宾的。后来,吴克诚成了当地维护华人权益运动的领袖。抗日战争时期,菲律宾华人组织了“菲律宾华侨抗敌委员会”,成员中有吴姓人吴道盛等人,其下属抗日游击队福建队的指导者也是吴姓人吴扬。由此可见吴姓人在菲律宾的影响。
欧美
当西方列强的大炮轰开中国封闭的大门后,吴氏宗族成员便开始走向欧美。
传统文化
全国吴氏宗支世系图不分卷,著者待考,手写本一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全国吴王寿梦等四子季札公世系图不分卷,吴如胜编纂,手写本一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全国吴氏先代溯源引不分卷,吴呜凤撰,手写本一册。现被收藏在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吴氏冯墅分宗谱十卷,末一卷,(民国)吴越材等纂修,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至德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吴氏宗谱二十四卷,著者待考,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诒安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四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吴氏世谱三十卷,首一卷,(民国)吴治埔主修、吴治鸠编纂,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让德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吴氏宗谱续刻十卷,末一卷,(民国)吴莘耕纂辑,民国三十三年(公元1944年)至德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吴贺宗谱五十二卷,(民国)吴人镜七修,民国三十五年(公元1946年)木刻活字印本五十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
吴氏历代及德庆广公派下迁西族谱一卷,(民国)吴冠凡编修,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石印本。现被收藏在湖北省毂城县图书馆。
湖南省
渤海吴姓湖南醴陵分支字派为:(21世纪以来已到了“定”字辈)
廉让开祥远,友恭发庆长,亨嘉逢康泰,运会际明昌。
传家宜忠厚,立品尚端方,自从名永定,勋业振纲常。
继先贵务本,耀祖重安邦,循法显道哲,守信添谊良。
华藻蕴繁士,英才绍宗光,言功建树伟,奇志贤声扬。
绍式成添共景木;学启齐家助国兴;文怀达;
笃生逢泰运;绣锦茂芳春;仰源追祖德;敦本树先声;
治际升平会;恩敷亿兆宁;清芬存礼让;南楚育奇英。
安徽桐城、枞阳
高甸吴:
分为保庆和荣华两股。
世承宗德,忠厚纯良,光崇先志,景运宏昌。(作者吴光祖是20世)
自21世起,两股同取以下十六字:
宣昭(22世)义问,自求多福,于万斯年,孝思维则。
2011年高甸吴荣华堂成功修谱,续字辈:
宣昭(22世)义问,自求多福,于万斯年,孝思维则。鸿学开元,友信长传。大成怀兴,祖泽其绵。
麻溪吴:
诒厥孙谋,聿怀多(22世)福,绳其祖武,永言孝思。
贵州省
贵州毕节大方吴姓良弼—公荣枝字派为:良公番曰有,威作学国耀,尚善绍枝芳,世永贤儒起,
贵州省都匀市基场乡山西移居部分字辈:顺启富发祥,文龙邦永进,得贤千万宝
四川省
川西都江堰(灌县)吴家大冬水吴氏家族世系排行:“春仁启碧玉,泗天作俊佳,守太宏先治,肇懋方明昌。金光照江海,鹏征星宇开,福利寿喜旺,荣华富贵祥。”
广东省
广东省葫峰吴氏一支家谱字派:
立定扬明圣、家声克振兴、继承荣耀祖、奕世显朝廷、宏开善述作、衍庆展文英、应树鸿伟志、永期更日新、爱国忠良勇、安帮贤豪卿、成名标史册、晋禄正廉清、让德崇先烈、友逊绍纶珍、礼仪相传习、信义乃本根、敦宗举孝道、和睦发祥祯、谦光能受益、修齐典模称、万年怀同绪、亿兆享平升。
2001年续排增十六字辈:毓仁贻衍,德让智傅,冠翰崇沛,宏振光华。其中“用”字辈相当于全国吴氏第101
代。
江西省
德、思、伯、志、孟、时、天、国、道、中、之、登、光、宗、
应、懋、学、仕、宜、崇、周、邦、新、进、化、富、寿、兆、
长、英、照、代、文、人、起、恤、兹、建、立、洪、昌、昭、
高、尚、法、锡、庆、开、先、业、修、和、本、在、同、伦、
常、呈、瑞、象、敦、厚、作、英、雄、孝、左、祯、祥、集、
熙、康、治、理、通、书、香、延、祖、泽、华、耀、振、兴、
丰、信、义、符、钦、敬、亲、爱、乐、咸、雍。
江西九江荆林街大大路吴吴氏一支家谱字派
河南省
闻学传宗,忠孝允从。世承先志,家庆国封。德为仁积,道以义隆。贻谋祖泽,绍业天功。长开佑启,远裕宽宏。迎祥保太,本懋枝荣。芳名百代,光耀大同。显扬辉荫,景际云龙。良善登科第,英才著玉京。圣贤帛统绪,伦纪守和平。克信诗书礼,源寻雅颂声。延陵陪宇宙,渤海满怀瀛。
江苏省
徐州下邳吴姓,明洪武年间,先祖官居古下邳,繁衍后代,枝繁叶茂。
下邳吴氏117世起各支统一字辈:
仁爱忠孝嗣续长,鼎盛昌隆煜华章,法治国泰呈祥瑞,清正廉明民富康。
其它
吴氏一支字辈:“傅经立大本翼德守朝仪光裕宜师厚承先庆履绥”。
坤派:“丹桂碧兰香秀连清芝芳英贞荣翟淑婉毓琳琅孟传名训正湛著今仪良宜室贤相助□成家义有方”;
吴氏一支字辈:“传经立大本翼德守朝仪光裕宜师厚承先庆履绥”。
吴姓人群的血型分布总的是:O型占35.8%,A型占29%,B型占27.1%,AB型占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