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人日常的问候语就可以看出:我们对于吃饭既是习惯,也是真爱。然而,米饭并不是从一开始就是蒸煮而食的。作为餐桌上的“常驻选手”,它有着悠久的历史,也经历了诸多的变化。
印度人在公元前1700左右独立地驯化了当地的水稻,并随着东亚和南亚次大陆的文化交流,与中国的水稻种植发生联系。恒河流域和南亚次大陆东部是印度文化区主要的水稻产区,这就和以小麦为主要作物的印度西部、北部形成了鲜明对比。
水稻自从被中国先民栽培之后,就逐渐地在中国的版图上向北扩张,在先秦的一些儒家著述中,稻被列为五谷之末(禾、稷、菽、麦、稻),这是因为当时的稻米栽培还局限于长江钱塘江流域,在黄河流域并不普及。
唐宋年间,江南成了全国水稻生产的中心地区,太湖流域为稻米生产基地,此时稻被列为五谷之首,有“苏湖熟,天下足”之说,并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栽培体系。与此同时,中国北方战乱仍频,而相对安全的南方地区则成了粮仓,一船船的稻米沿着大运河北上京师和西北边疆。自此,中国人的主食完成了从面食到米饭的转变,而水稻也成了中国最受重视的粮食作物。
除了东亚国家,基本上在水分热量适宜水稻的地区,如美国南部、加勒比地区、非洲部分地区等都有水稻分布。由于技术优势,美国虽然从17世纪才开始种植水稻,现在却拥有相当高的产量,平均亩产量比中国高出约23%。加勒比地区在引进水稻后很快改变了饮食习惯,米饭成为加勒比人,特别是古巴人的重要主食,这让不少第一次接触加勒比菜肴的东亚人有着奇特的亲切感。
如今,得益于印度、中国、日韩和东南亚庞大的水稻消费人口,水稻产量稳居世界三大农作物之首。世界上有一半的人以水稻作为主食,远远超过了小麦和玉米,而这些人主要分布在东亚地区,在某种意义上水稻也是东亚文化的象征。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