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史文献研究

历史文献与历史文献学的概念早已有之,“农业历史文献”与“农业历史文献学”是嫁接移植而来的概念。在此,我们试对农业历史文献与农业历史文献学加以界定。

农业历史文献实际上就是古代农业文献。在我国,其起迄时代大体上上自殷周“有典有册”这后,下到1840年鸦片战争前后。在这数千年间,所有的讲述农业生产或以讲述农业生产为主的文字载体,都应算是农业历史文献。其中包括有关甲骨文、钟鼎文、石刻、简策、缣帛、纸写手卷和雕版印刷的各类农书,而尤其以后者为主。

以往对农业历史文献、农业历史文献学以及农书等概念之间的关系常用混淆,或者有不同看法,上面试加以界定,以就正于学界。

二、农书的概念、著录及分类

1、农书的概念农书是农业历史文献的主体,有时甚至把农书等同于农业历史文献。关于农书的定义,有好多种说法。石声汉先生认为:“专谈农业生产,或至少以农业生产为主题的才是农书”。王毓瑚先生说:“农书是讲述农业生产技术以及与农业生产直接有关的知识的著作。”经济史学家巫宝三先生说:“农书在于讲求组织生产要素和总结生产经验以及利用已知的技术知识。”农史学家张波教授认为:“农书是记载我国传统农业生产知识的著作,其内容以农业生产技术经验为主,兼及农业经营管理和农本思想。”以上几种说法均概括出农书的性质和基本内容,同时也大致圈定了农书的范围。

在学术研究中,因着眼点之不同,农书又被人们称为:“农家书”、“农事书”和“农学书”,考察这些称谓形成的历史,似乎早期多称农家书,中期称农事书,晚近称农学书,反映出人们对农书认识的逐渐深化。若循此理解农书的概念,或可更好地把握农书的内涵。

2、农书的著录历代史志书目有“子部·农家类”著录农书。但对于农书的范围及某些书籍的归属问题,历来分歧很多,农书的界限游移不定。主要是由传统农业生产的综合性的复杂性所决定的,也与农书本身的撰写特点和著录者的认识有直接关系。

历代公私书目“子部·农家类”在收录书籍的同时即包含着对农书范围的认识,只是标准极不统一。总的来看,古代农书著录范围可以分为以下三种情况:一是只限于综合性农业著述,不包括各论性的农业著述。这一类范围最狭而出现最早。如《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等。二是除著录综合性农业著述外,兼著录记载蚕桑、水稻等主要衣食原料的生产方法的专著,但不收载其它如园艺、林木、畜牧、兽医等方面的著作。这一类宋末《直斋书录解题》开期端,《明史·艺文志》、《四库总目提要》等继之而出。三是除全面包括所有农业著述外,还包括一些非农业著述如《钱谱》、《香谱》以及一些医书、占卜书。这一类范围最广,大都流行于宋代前后,就旧《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以至尤袤《遂初堂书目》等均如是著录。

收录范围过狭,必然有大量农书流入其他类目;范围过大,又使许多与农无关的书籍被收入农家类。另外,如果我们跳出“子部·农家类”的范围,稍稍放开视野,就会看到不论农家类收书范围大小,除子部外,其它部类如史部、集部甚至经部也有一些农书。

下面我们将农书的分类情况予以总结:

按农书的体裁及内容范围分:

(1)综合性农书

(2)农家月令书

(3)通书型农书

(4)天时、耕作、农具和农田水利专著

(5)各种专谱

(6)蚕桑专书

(7)畜牧兽医书

(8)野菜专书

(9)治蝗书

按撰修者划分:

(1)官修农书

(2)私修农书

按内容的地域性划分:

(1)全国性农书

(2)地区性农书

按农书的内容属性分:

(1)农业通论

(2)农业气象、占候

(3)土壤耕作、农田水利

(4)农具

(5)虫害防治

(6)农作物(粮食、经济作物)

(7)蚕桑

(8)竹木

(9)园艺通论

(10)蔬菜及野菜

(11)果树

(12)花卉

(13)畜牧兽医

(14)水产

三、农书的起源和历史演进

1、农书的起源农书的起源以农业生产知识的积累为基础,以书籍载体的出现为前提。原始农业时期,人类种植牧养的经验仅限于口传手授,只有在文字和书籍产生之后的商周时期,农事知识的记载才成为可能。由于农时掌握在早期农业活动中居于首要地位,有关的技能和经验便最先累积为一定系统并被汇编成书,作为指导生产的依据。商周时成书的《夏小正》应看作农书萌芽的标志。春秋战国时期,传统农业逐步确立,人们干预自然的能力加强,注意力由天时转向地利,土壤耕作的原理原则和技术措施有了很大发展;加之当时学术环境优宜,专门农书最终形成。现有的《吕氏春秋》“上农”、“任地”、“辨土”、“审时”四篇农学论文以及《管子·地员篇》等可看作农书形成的标志。农书的起源,不仅对我国历代农学著作的内容、体例有深远影响,而且奠定了中国传统农学成长的基础,可由此探知中国传统农学的渊源及发展特点。

(一)、汉魏时期初具规模。表现在农书种类的数量增加;综合性农书趋于完善(出现《汜胜之书》、《齐民要术》等重要农书);农家月令书创立(《四民月令》问世)。

(二)、隋唐宋元全面发展。主要表现在:南方农书问世(陆龟蒙的农具专书《耒耜经》);官修农书的产生和发展(唐代《兆人本业》和北宋《真宗授时要录》均亡佚,元代《农桑辑要》是我国现有最早的官修农书);耕织图产生(楼璹《耕织图》图文并茂的形式对后来的农书产生了深刻影响);大型综合性农书的发展(新增《农桑辑要》、王祯《农书》等颇具特色的综合性农书);农家月令书的演变(唐代有韩鄂《四时纂要》,元代有鲁明善《农桑衣食撮要》);专业性农书种类齐备。

(三)、明清盛极而衰。主要表现在:地区性农书显著增多(《沈氏农书》反映杭嘉湖地区的稻桑生产,刘应棠《梭山农谱》反映江西奉新农业,何德刚《抚郡农产考略》有关抚州农业,张宗法《三农纪》主要讲四川农业,姜皋《浦泖农咨》有关苏沪地区农业,祁寯藻《马首农言》和杨秀元《农言著实》分别讲述山西农业和关中农业等。);专业性农书大量涌现(明清专业性农书数量很多,涉及到蚕桑、花卉、果蔬、牧医、治蝗、水产、救荒、气象等各个方面,其中花卉、果蔬著作多以谱录形式出现。);救荒治蝗著作不断出现(救荒书以明代朱橚《救荒本草》为代表。);传统农学理论的体系化(产生南京溧阳马一龙《农说》与关中杨屾《知本提纲·农则》两种农学理论书);出现具有总经意义的大型综合性农书(徐光启《农政全书》、清代官修《授时通考》);农书的的衰亡(西方的近代农学传入中国,传统农书衰落,但传统农业技术和经验长存)。

四、农书中的农业技术知识体系和农业思想体系

1、农业技术体系在农书系统中,每一部农书都有其特定的内容体系,这些内容相互传承,不断演进,反映出各种农业技术的发展脉络。全面考察历代农书,可以看出其技术内容主要包括土壤耕作、作物栽培、栽桑养蚕、畜牧兽医、园圃、农产品加工、农具等七个方面。其中土壤耕作往往列为农书的开篇总论,是农书内容体系之核心,表现出传统农业的重要特点。围绕土壤耕作,因作物不同而有相应的栽培管理技术。在作物栽培中,又始终以粮食作物的种植为主体,对其选种、播种、中耕除草、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收获等各个技术环节都有论述,中国农业的精耕细作即主要针对粮食生产而言。除粮食作物栽培之外,农书中还记载了丰富的蚕桑、畜牧兽医、园艺、农产品加工技术,体现出以粮为主,五谷桑麻六畜多种经营的农业生产格局。农业生产工具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之一,它和有关技术措施是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农书在谈论具体农业技术的过程中,均要间接或直接地涉及到有关农具的材料,还有的农书以记载农具为主或专门记载农具。

2、农业思想体系农书中的传统农业技术经验是其内容主体,但远非其内容的全部,农书中还包含了各种与农业生产技术有关的思想、理论和原则,它们大体上可分为重农思想、农学理论和农业经营思想等相互联系的三个方面,是传统农书立论,乃至写作和行世的依据。其中农学理论是传统农业思想的核心,它由三才学说,三宜原则,风土论,阴阳五行学说,用养结合、地力常新壮的土壤学理论等组成。正因为有了这些思想和理论的指导,中国传统农业才能历数千年而不衰,因此也保证了中华文明的长期延续和不断发展。已故著名农史学家石声汉教授曾指出:凡真正从生产实践出发,具体实在地认识了生产过程中所用技术知识的理由,才归结为原理原则的,便不会虚妄。这些原理原则,无可避免地会自己汇集成为一个思想体系或系统认识。

上面大致勾勒出农书的技术内容体系和农业思想体系,详细的阐述从略。

五、中国农书的特点

从春秋战国至清末,中国官私撰著的农书共有500多种,至今尚存和被辑佚成书的也不少于300种,其体例完备,内容丰富,代有传沿和创新,为世界农学史所罕见。西方由古希腊到十四世纪封建制开始解体的传统农业时期,也有几十种农书问世。相比之下,西方农书数量少,体裁单一,内容体系等与中国农书更有许多差异,这些差异的造成有一定的社会历史根源。通过中西农书之对比研究,可以进一步阐明中国农书的特点,进而认识中国农业的独到之处。

1、中国农书的类型特点:中国农书不仅数量大,而且种类繁多。既有综合性农书,还有月令体农书和专业性农书;既有全国性农书,也有地方性农书;既有私修农书,也有官修农书。

西方农书大多属私人撰写的地方性、综合性农书,其篇幅比中国的大型综合性农书要小得多,古罗马时代加图的《农业态》、瓦罗《论农业》、十三世界英国享利《农业论》等。它们仅是当时当地农业生产技术和经营管理经验的总结,相互征引少,比较注重实用,与中国的小型地方性农书有某些相似之处。特别是各时代农书之间的“断层”较为明显,不像中国综合性农书那样具有较强的骨干性和传承性。

中国月令体农书独具一格。在中国农书中,全部或部分采用以时系事体例写就的农书有二十多种,从农书萌芽时的《夏小正》到农书初兴时的《四民月令》,再到农书终结时的《农圃便览》、《授时通考》等,月令体农书不断沿革,形成中国传统农学的一个显著特色。西方农书中也有以时变事体例写成的农书,不过比较少见,更未形成一定体系,如公元4世纪古罗马帕拉迪阿斯的《农事论》即是以农事历形式写成的的农耕诗,逐月记述了有关葡萄、橄榄等的栽培管理技术,公元1771年有英国阿瑟扬《农家历》出现,罗马时代加图《农业态》中则有“四季农事安排”部分等。比较而言,西方以时变事的农书远不如中国月令体农书那样严整规范,仅是将一年粗略地划分为若干季节,据此安排的农书内容一般注重于葡萄、橄榄的栽培和饲草种植,不像中国月令体农书那样涉及到农业生产甚至农家生活的各个方面。这种差别的根源在于古代中西方自然条件及农业经济制度之不同。

中国的专业性农书种类很多,涉及到耕作、蚕桑、果蔬、花卉、畜牧兽医、治蝗、野菜等各个方面。西方则很少见到这样的农书。这可能与中国社会历史长期延续、文化相对稳定有关。

2、中国农书的内容特点中西农书的材料构成,各章节的详略和立论依据之不同实际上体现了各自所反映的农业生产以及技术体系的特色。

纵观中国农书,其内容相互沿袭,材料象滚雪球一样愈滚愈多,更多渐进性而少有大的进步,这种现象越到后来越为明显,以至于明清时的许多农书几乎成了前人文献资料的汇辑。西方农书也无例外地引用了前人农书和文献中的典故及技术经验材料,如古罗马瓦罗的农书就引用了古希腊思想家色诺芬、同时代的加图等人的著作,而瓦罗的作品又成为以后论述农业的作者如科路美拉等的重要写作依据。不同的是西方农书常以论述作者本人的生产经验为主,对别人的材料或见解直接提出辩驳,融汇在自己作品的字里行间。特别是中世纪之后,西方农书已呈现出新的面貌,逐渐摆脱传统的束缚而走向近代科学。

中国农书立论的核心依据是天地人“三才”学说,比较强调在农业生产中发挥人的能动作用,“三才”理论在中国农书中不断得到阐发和应用,成为中国传统农学的指导思想。西方农书则没有这种哲理性较强的总论文字,却常从生产实际出发用诗歌或对话体来探讨农业的本质和目的。瓦罗《论农业》说到农业“教给我们在各种不同的土地上,要种怎样一些庄稼和使用怎样一些方法,什么样的土地能不断地提供最高产量。”这种明确切实的提法,与现代科学概念更为接近;瓦罗分析的影响农业生产的四个要素:水、土、空气和阳光也更具体,贴近作物生长的环境,16世纪这后,由于农业生产基础理论如植物学、解剖学、农业化学等实验科学的发展,西方农书便对农业的本质及影响因素等有了较为科学的认识,而中国农书以笼统抽象的“三才”理论为总纲的农学思想一直没有多大变化,甚至陷入“阴阳五行”的哲学观念中不能自拔,阻碍了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

中国农书在写作、流传方面也有一定特点,简单地说,一方面由不同身份和层次的人写作的新农书不断问世;另一方面,有些农书产生之后,多次刊印,广为流传,影响深远,与西方农书的情形形成明显对照。就农书的编著者和写作特点来看,中国农书可分为官修农书和私修农书两类。官修农书是由皇帝招集官员共同编写的,私修农书的作者成份很复杂,有县令、太守以至宰相等各级官僚;有进士、举人,也有以教书为生的秀才;有大小经营地主;有隐居不仕者或半耕半读者;还有许多文人学士。农书作者身份各异导致中国历代产生了形形色色的农书,其中大多数著作是通过对前人材料的归纳整理而成的,写作上表现出长于综合的特点。相比之下,西方农书的作者以庄园管理人和对农业生产有丰富经验的学者或官僚为主体。农书出自这些人之手,其体例往往不很严谨,常以对话体或诗歌体写就,不大注意资料的征引和积累,显得轻松、流畅,随时体现出作者的亲知。

六、农书的价值

我国农书集中记载和反映了传统农业的科技知识和生产经验,在浩如烟海的古代文献中独树一帜,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农业遗产和文化财富,极受珍视。它对于研究传统农业科学发生、发展的过程和规律,探讨中国农业的历史特点,吸取传统农业精华,为现代农业发展服务,以及进行中华民族历史传统教育和文化建设均具有重要的文献资料价值和现实意义。

1、文献资料价值我国传统农业历两千余年,其间积淀了丰厚的农业技术知识和生产经验。这些知识和经验一方面通过历代劳动人员口传手授,在生产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另外一方面则由农学家和平民知识分子加以记载和总结,写成农书。相对其它典籍来说,农书的农学内容十分丰富、系统。它广征博引,汇总了其它各种文献中有关的农业生产知识;相互传承,以辑录前代农书的为惯例,保存了许多早已散佚的珍贵资料,而且将各种门类的资料按一定体例加以编排,为后人的研究和利用提供了很大方便。农书的这种作用绝非其它部类的文献所能替代。这可以从农业资料的摘引、保存以及农书典藏两方面来说明。

2、学术研究价值我国古代农书以记载农业技术知识和生产经验为主线,自成体系,反映出传统农学的发展脉络以及传统农业的结构和特点,是农史研究的基础,近现代我国的农史学术在很大程度上是因农书而兴起和发展的,其它方面如科学史、生物史、经济史等的研究也都大量运用了农书中的材料。可以说,探讨传统农学的发展过程和规律,研究我国农业生产的历史特点,考辩农事名物和农业技术起源,绝对离不开农书的利用。

3、科学价值著名科学家竺可祯曾说过:“我们的农书、医书和道藏,卷帙浩繁,里面保存着不少宝贵的资料,可以提高生产,增进健康”。我国农书记载的农业技术知识和经验,是古代劳动人民长期生产实践的结晶,其中的很多内容不乏科学性和合理性,仍可在今天的生产和科研中加以借鉴、改造和利用。考察当前的农业,亦随处可见传统技术的烙印。

汉代农书的带肥下种、水稻移栽、区田法和溲种法,魏晋南北朝的种植绿肥、以虫治虫,浸种催芽、水稻烤田、果树嫁接、果园熏烟防霜技术,元代的棉花整枝、青饲料发酵技术,明清的小麦育苗移栽技术等至今还有利用。有的经过改造后,还被作为先进技术予以推广。

就农书的科学思想而言,汉魏农书总结的一套防旱保墒技术,使我国农业长期以来能够抵御干旱威胁,至今仍有很强的生命力,为北方旱作农业区所沿用遵循。宋元时的一些农书总结了历代的施肥经验和肥料积制方法,其实质是在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农副产品作为家庭能源或作为家畜饮料,然后将草木灰、炕土和家畜粪便等作为肥料送入田地,以促进地力,保证作物生长。清初《补农书》中描述了太湖流域农业中的互养关系,池塘养鱼、塘泥肥桑、桑叶饲蚕,这种情形至今仍常见于南方。循环利用、降低能耗的技术经验注意了农业内部“相资以生成”、“相继以利用”的过程,能够变废为宝、化臭为奇,在我国目前资金短缺,投入有限,不能给农业以有力支持的情况下很有借鉴意义。另外,欧美发达国家近三百年发展起来的农业虽有一定优越性,但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特别是环境污染、能源消耗等的严重困扰,使国外纷纷从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中找寻出路,从中国的传统农业生产经验中寻求启示和借鉴。我们更应发挥自己的农业遗产优势,从不同层次和方位去探究其合理性和科学性,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促进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七、农书的整理

农书典籍、覆刻、校注古代极少有人问津,农书著录亦常失之于杂乱疏漏。清乾嘉时期,考据学勃兴,少数大型农书沐其余辉,稍得字句校勘。但相对于积淀丰厚的中国农学,清儒的校订图点,颇显空疏和苍白。近代以来,一些有识之士曾致力于农书的辑佚、编目、评介,只因受时代限制,零敲碎打,未成气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有组织地开展了社会农业遗产的整理工作,农书的搜求、编目、校勘、注释、今译、辑佚、典藏、影印等方得以系统进行。先后有一批农史学家、农学家在这一领域长期潜研,辛勤耕耘,成果累累,屡获国家级奖励。从五十年代至今,历经三十余年,基本摸清了农书的家底,先秦至明清时的重要农书全部得以校注整理,一些珍本农书被影印出版。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起农史学科。当今,农书整理已不再是农史研究的重点,但给整个农史学科打下深深的烙印,农史研究曾以之为依托,以农业科技史为突破口迅速崛起,今天又冲开农业科技史之局限,走向更广阔的领域。有研究者曾对解放后农书整理的方法、渊源、得失、特点以及所取得的丰硕成果,作出了较为系统的总结,详情可参阅《中国农书概说》一书。

THE END
1.文化中国行·长江之歌丨稻之道,目击一粒稻的10万年水稻田考古演(原标题:文化中国行·长江之歌丨稻之道,目击一粒稻的10万年) 目击一粒稻的10万年 (来源:视频综合) 2024年5月24日,国际权威学术期刊《科学》(Science)在线刊发了来自中国科学家团队的论文。 研究告诉我们,水稻从野生到驯化的这条证据链,在长江下游地区钱塘江流域找到了。这粒米,走过了漫长的10万年连续演化史https://www.163.com/news/article/JKQDUE8C000189FH.html
2.文物TalkShow丨河姆渡骨耜:中华先民是世界稻作农业的发明者水稻传播影响世界文明的格局 稻的驯化、稻作农业的起源发展,直接影响了早期中国的文明进程,稻作传播也对整个亚洲乃至全世界的文明发展及其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现在,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一条历史轨迹:稻作农业经由朝鲜半岛向日本传播,直接促成了这些地区的社会复杂化和国家化进程,成为汉字文化圈(东亚文化圈)形成的经济https://appm.hangzhou.com.cn/article.php?id=511199
3.水稻的起源和历史水稻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亚洲的东南部地区。水稻的起源和历史 水稻是一种历史悠久的农作物,它的驯化和栽培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根据考古学和遗传学的研究,水稻的起源中心被认为是亚洲的东南部地区,特别是现今的中国长江流域以南和珠江流域地区。在这片富饶的土地上,古代农民通过选择和培育,逐渐发展出了https://hr.gan-ren.com/hc/rexhxrxrecxmfencnxs.htm
4.世界稻作历史水稻的起源与传播关于水稻的起源和传播争论已久,它起源的准确时间和地点不得而知。然而,可以肯定的是水稻进化过程中的驯化是一个重要的历史发展阶段。目前已知的最早非洲栽培稻,考古学家认为起源于非洲西部的尼日利亚,最早可追溯到3500年前,亚洲栽培稻要比非洲稻早得多,长期以来学术界大多认为印度是亚洲稻的起源中心,印度曾发现过公元http://www.pjrice.com/index.php?ac=article&at=list&tid=114
5.清泉贡米好吃吗湘潭清泉贡米简介→MAIGOO百科太阳能灭蚊灯主要用于杀灭水稻二化螟、三化螟、叶蝉等害虫。通过利用昆虫的趋光性,使用特殊的光源材料,吸引大量蚊虫,从而达到消灭蚊虫的效果。 历史起源 碧泉潭形成于亿万年前的自喷泉。 据湘潭县志记载:碧泉潭于唐朝天宝年间发现,已经有1300年历史,南宋大学士胡安国父子来碧泉定居,讲学著书,碧泉之名更是闻于海内,与周围https://www.maigoo.com/citiao/350747.html
6.水稻的起源与驯化——来自基因组学的证据2 关于水稻驯化历史的研究 迄今,考古学和遗传学领域的许多学者对水稻的起源和 驯化进行了研究,希望了解水稻的起源地和驯化次数,并试 图解释水稻种内 2 个亚种形成的原因.目前,关于水稻种内 2 个亚种 indica 和 japonica 起源的假说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单 起源假说,认为 O. sativa 是从单一的野生祖先起源,然后为http://www.kjdb.org/CN/article/downloadArticleFile.do?attachType=PDF&id=12956
7.豆科基因组绿豆Mungbean,Vignaradiata基因组2014NC一、简介 绿豆(Vigna radiata(L.) R. Wilczek)是属于豆科蝶形亚科的一种快速生长的暖季豆科植物,二倍体染色体数为2n=2x=22。绿豆主要在南亚、东亚和东南亚由小农户种植,用于种植可食用的种子和豆芽。绿豆种子是膳食蛋白质的良好来源,其叶酸和铁含量高于大多数其他豆类1?。此外,绿豆作为豆类作物https://blog.51cto.com/u_15668923/5637558
8.水稻最早产于哪个国家回答 水稻起源于亚洲和非洲,分为亚洲水稻和非洲水稻两种,在非洲种植水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3500多年前。而亚洲水稻的时间要比非洲的早很多,我国的考古工作者在湖南地区发现了距今8000-9000多年的水稻遗迹,后来由发现了一万多年的水稻遗迹,所以中国是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https://nong.huabaike.com/sncjwt/30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