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语文:四至六单元知识点合集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24.11.25江苏

13课纪念白求恩

一、作品梗概

二、作者简介

毛泽东(1893一1976),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人民的领袖,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主要作品有《矛盾论》《实践论》《论持久战》《沁园春·雪》等。

一、字音词义

派遣qiǎn:(政府、机关、团体等)命人到某处做某项工作。

殉xùn职:为公务而牺牲生命。

狭隘ài:心胸、气量、见识等不宽广。

极端duān:表示程度极深。

热忱chén:热情。

纯粹cuì:不掺杂别的成分的。

鄙薄bǐbó:轻视。

拈niān轻怕重:接受工作时挑拣轻松的,害怕繁重的。

漠mò不关心:形容对人或事物冷淡,一点也不关心。

麻木不仁:本义是肢体麻木,没有感觉。文中指缺乏热情,对集体和人民的利益不关心。

精益求精:(学术、技术、作品、产品等)好了还求更好。

见异思迁:看见别的事物就改变原来的主意。文中指不安心工作,事业心不强。

二、主题概述

作者深刻地分析了白求恩的精神品质,把白求恩精神提升到共产主义精神的高度,并且把白求恩的共产主义精神分解为国际主义、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和对技术精益求精三个方面,赋予了白求恩精神丰富的内涵,并且号召全党学习白求恩精神。

第一部分(1):简述白求恩来中国的经历,赞扬了白求恩的国际主义精神。

第二部分(2):赞扬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

第三部分(3):赞扬白求恩同志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

第四部分(4):表达对白求恩同志的悼念,再次号召全党学习白求恩同志的精神。

四、鉴赏品读

首先,这篇议论文是为纪念白求恩而写,当时白求恩同志在晋察冀敌后根据地和游击区工作,很多人还不知道他,所以有必要先作介绍;其次,用高度概括的语言交代白求恩来华帮助中国抗日的经过,可以使下文的议论有坚实的依据,增强说理的效果;再次,由简介主要事迹引发下文的议论,符合先感性后理性的认识规律,使读者易于理解和接受。

2.第二段中两个“极端”有什么好处?

两个“极端”强调了白求恩对工作的负责和对同志对人民的热忱达到了极点,加深了人们对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精神的认识,表明了作者对这种精神的高度赞扬。

3.第二段主要运用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对比论证,将白求恩同志与“不少的人”相比较。这样一比较,一正一反,褒贬分明,批评中肯。通过对比,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高贵品质显得更加突出,强调了学习白求恩的现实意义和迫切性。

4.“我和白求恩同志只见过一面。后来他给我来过许多信。可是因为忙,仅回过他一封信,还不知他收到没有。”句中的“只”“仅”两个字,有什么作用?

记叙自己与白求恩同志的交往,这两个词表达了作者无限的惋惜和悲痛之情。

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从人格、品质、修养、志趣、人生意义五个方面强调向白求恩学习的意义。运用排比增强了语言的气势,使赞颂显得热情洋溢,同时也避免句子过于冗长,以此结尾,更加有力。

作品梗概

朱德同志的母亲锺太夫人一声勤劳仁爱、坚忍顽强,始终支持朱德投身革命事业,对朱德的一生产生了重要影响。1944年2月15日,朱德的母亲逝世。远在抗战前线的他无法回家祭拜,便怀着悲痛的心情,写下了这篇感人的回忆录。

朱德(1886一1976),字玉阶,四川仪陇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其作品主要收录于《朱德选集》中。

溺nì:①淹没;②沉迷不悟,过分。

辍chuò:停。

佃diàn农:旧时农村中自己不占有土地,以租种土地为生的农民。

妯娌zhóuli:哥哥妻子和弟弟妻子的合称。

劳碌lù:事情多而辛苦。

周济:对穷困的人给予物质上的帮助。

宽厚:(待人)宽容厚道。

仁慈:仁爱慈善。

慰wèi勉:安慰勉励。

任劳任怨:做事能够经受劳苦和别人的抱怨。

为富不仁:要聚敛财富便不会讲仁慈。指剥削者唯利是图,心狠手毒。

第一部分(1):开篇点题,痛悼母亲的逝世,引出对母亲的回忆。

第三部分(14~17):卒章显志,以抒情、议论的笔触来表达对母亲的无限怀念之情。

1.第①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开篇点题,运用倒叙的手法,怀着对母亲深沉的爱,开始回忆母亲勤劳的一生。“我爱我母亲”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勤劳”是叙事线索,总领全文;“永远回忆”既呼应题目,又自然地引出下文。

2.第④、⑤段的中心句是哪一句?具体写了哪些事例?母亲对儿子有着怎样的影响?

中心句是“母亲是个好劳动”。具体事例有:天不亮就起床;进行繁重的家务劳动及耕作:煮饭、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挑水、挑粪;整日劳碌。母亲“教给我许多生产知识”,她的勤劳对“我”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3.第段的“不舒服”应如何理解?

这里的“不舒服”,是指对土地有一种特殊的感情,这正是中国农民的一大特点,从句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农民对土地的眷恋和勤劳的美德。

4.“母亲最大的特点是一生不曾脱离过劳动。”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5.第段结尾句有什么深刻含义?

这句话饱含哲理,发人深省。点明了社会的财富,人类的历史,就是母亲这样平凡而伟大的劳动人民创造的,他们所具有的品质,所积累的知识才是最宝贵的财产。从而勉励我们要向劳动人民学习,学习他们丰富的生产知识,学习他们顽强的战斗意志。

6.作者怎样把对母亲的爱与对人民的爱,对革命的忠诚有机地结合起来写的?

作者以设问句“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发人深思,将对母亲的爱引向对人民、对革命事业的热爱与忠诚,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爱母亲,就要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党的事业。

7.如何理解“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创造着中国的历史”这句话的含义?

一、作者简介

陈毅,名世俊,字仲弘,四川乐至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诗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新中国第一任上海市长。

二、故事背景

1934年10月,江西中央红军开始长征,陈毅因身负重伤,留在江西担任军事指挥。1935年春,他在敌人重兵围攻下,率部突围到江西、广东两省交界的油山和梅山(梅岭山脉的两座山)地区开展游击战争,直到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才离开。这三首诗就写于这一时期。

三、理解词义

1.阎罗:阎罗王,亦称“阎王爷”。原型为印度神话中的阎魔王,在早期佛教和印度教神话中阎王是冥界唯一的王,但在中国道教创造的将阎罗王收编归为其中一位的十殿阎王结合民间传说将其与历史人物结合的说法在民间广为传扬。

2.丛莽:丛生的草木。

3.旌旗:旗帜的总称。这里借指军士。

4.烽烟:古代边境有敌人入侵时,在烽火台上点起的报警用的烟火,后泛指战火或战争。这里指1927年以后的国内革命战争。

5.捷报:胜利的消息。

6.血雨腥风:风里带有腥气,血溅得像下雨一样,形容残酷屠杀的景象。也说血雨腥风。

7.取义成仁: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

四、问题归纳

1.“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这两句诗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总领全诗,追怀往昔,告知我们艰难创业的征战途程。

2.“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表达了怎样的精神?

运用了借代与比喻的修辞法。“旌旗”,原来是指指挥或者开道用的一种旗帜,这里是借代的用法,指部队。“阎罗”,原指阎罗王,这里是比喻的修辞手法,指反动派。这两句诗表达了与反动派血战到底,死了都不屈服的精神。小结:第一则主要是追怀往昔,首句设问,总领全篇,表达了诗人面对当时的必死险境革命新年至死不渝的气节。

3.“南国烽烟正十年”中的“烽烟”是什么意思?全句表达了怎样的内容?

烽烟:原指边境有人入侵时在高台上点燃起来用以报警的火,这里借代为战争。

4.“此头须向国门悬”运用典故的目的是什么?

5.“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表达了怎样的内容?体现了怎样的精神?

勉励幸存者努力作战,以胜利的捷报来告慰死者,表现了诗人关心国家命运,盼望祖国解放的精神。

6.“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表达了怎样的内容?

革命者四海为家,反动派对人民的镇压应该结束了。涯:边境。腥风血雨:借喻反动统治,表现出反动统治的无比残酷。

7.“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表达了怎样的内容?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今天为正义的事业牺牲生命,反动派必将失败,自由幸福的美好理想必将实现。手法:用典与比喻。“取义成仁”借用典故,是“舍生而取义”、“杀身以成仁”的缩语,原为孔孟提出的道德标准,这里表现为真理而牺牲。“自由花”,虚构的花名,这里运用借喻修辞方法,借喻革命理想,表现革命理想实现。

五、课文主题

这三首诗着重写十年征战,大业未成,诗人死不瞑目,勉励幸存者努力作战,以胜利捷报来告慰死者,表现了关心国家命运、盼望人民解放的革命精神。

16课诫子书

《猫》创作于1925年,是作者早期的文学作品。受科学、民主、自由、平等等思想的影响,作者已经建立了平等、公正地待人接物,不伤害无辜,不欺凌弱小的人生态度,他认为,即使是对待不会说话的猫也应该如此。本文正是作者这种人生态度的真实反映。

郑振铎(1898一1958),笔名西谛,福建长乐人,作家、翻译家、文学史家,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他提倡写实主义的“为人生的文学”,提出“血与泪”的文学主张。他的主要著作有《欧行日记》《我们是少年》《山中杂记》《中国俗文学史》等。

消耗hào:(精神、力量、东西等)因使用或受损失而渐渐减少。

忧郁yù:忧伤,愁闷。

懒惰duò:不爱劳动和工作,不勤快。

怂恿sǒngyǒng:鼓动别人去做某事。

安详xiáng:从容不迫,稳重。

预警:指事先觉察可能发生某种情况的感觉。

怅chàng然:因不如意而感到不痛快。

蜷quán伏:弯着身体卧着。

叮嘱zhǔ:再三嘱咐。

惩戒chéngjiè:通过惩罚使人警戒。

悲楚chǔ:悲伤凄楚,悲苦。

断语:表示断定的话。

虐nüè待:用残暴狠毒的手段待人。

畏罪潜qián逃:犯罪后害怕被制裁而逃走。

本文叙述了“我”家三次养猫的经历,曲折地表达了作者同情、怜爱弱者的思想感情,并从中悟出了一个道理:凡事不可主观臆断,妄下断语,否则难免犯错误,甚至造成无法弥补的过失。

第一部分(1、2):写“我”家养第一只猫的经过。

第二部分(3~13):写第二只猫不幸亡失的经过。

第三部分(14~34):写“我”家养第三只猫的经过以及“我”为冤枉了第三只猫而悔恨、自责。

1.“我家养了好几次的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这句话是全文的中心句,在内容上交代了“我”家养的猫的结局,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在结构上起着总领全文,引出下文。

2.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写第一只猫的特点的?

从毛色、形态、性情和动作等方面来写。“花白的毛”“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形象地写出了第一只猫的毛色和形态;“很活泼”的性情和“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扑抢“红带”或“绳子”的动作,都写出了猫的活泼的特点。

3.“我心里也感着一缕的酸辛,可怜这两月来相伴的小侣!”这句话包含作者怎样的情感?

将猫称为伴侣,说明“我”对它有了感情。有了感情,就免不了为它的不幸而难过。“酸辛”,既有对小猫死去的惋惜,也有失去小猫的痛苦。

4.“三妹常指它笑着骂道:'你这小猫呀,要被乞丐捉去后才不会乱跑呢!’”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这只小猫太活泼了,以至于让人提心吊胆,生怕它丢了。三妹的玩笑话表现了她对这只小猫的喜爱之情,也为下文这只小猫的亡失埋下伏笔。

5.“过了二三个月,它会捉鼠了。有一次,居然捉到一只很肥大的鼠,自此,夜间便不再听见讨厌的吱吱的声了。”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这只猫在为“我”的生活带来了乐趣的同时,还为家庭作了贡献,它的活泼、能干,更增添了“我”及家人对它的喜爱之情。

6.“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这句话写出了作者因守护不住生命而产生的痛心与惋惜之情。那种失落感久久萦绕于心,作者不想再让自己品尝失去美好事物的痛楚。从对上文两只小猫的叙述过渡到对第三只小猫的叙述,结束上文,为第三只小猫的出现埋下伏笔。

7.“张妈便跑来把猫捉了去,隔一会儿,它又跳上桌子对鸟笼凝望着了。”句中的“凝望”一词有什么作用?

8.“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9.本文用第一人称来叙事,有何好处?

作品中的“我”是三只猫的主人,“我”喜欢前两只猫,厌恶第三只猫,“我”是前两只猫的悲剧的目击者,又是第三只猫的悲剧的制造者。用第一人称叙述,可以极其自然地借“我”之口,抒发真实感情,揭示作品主题,引起读者共鸣。

10.在写第三只猫的结局时,用了什么词语直接描写“我”的思想感情?仔细体味词语的含义。

作者用了“难过”一词来表达自己的痛苦心情。相对以前两只猫的亡失的感情,“难过”所表达的痛苦要强烈得多。因为自己的武断冤枉了第三只猫,“我”深感内疚和自责。越是内疚和自责,痛苦的感情也就越强烈。

11.写第二只猫的文字中还提到了“周家的丫头”和“那个不知名的夺去我们所爱的东西的人”,作者有何用意?

“周家的丫头”代表着事不关己、漠不关心的一类人,“不知名的夺去小猫的人”代表着不顾别人,自私自利的—类人。作者借第二只猫的失踪事件,表达了对那种不顾别人利益而自私自利行为的谴责与鞭挞。

12.本文一共写了三次养猫,删去写前两只猫的文字可以吗?为什么要重点写第三只猫?

事件起源与发展:

·老舅送“我”一对白鸽,并讲述如何饲养。

·“我”搭建鸽舍,开始喂养白鸽,并与之建立信任。

·白鸽产卵、幼鸽孵化及成长的过程。

情感变化:

·“我”对白鸽从陌生到熟悉,再到建立深厚情感的过程。

·对幼鸽的期待、对成长的观察以及对飞翔的感慨。

关键事件:

·白鸽与“我”建立信任的瞬间(如落在“我”手臂上啄食玉米粒)。

·幼鸽破壳而出的情景。

·老白鸽带领小白鸽飞翔的场景。

·一只小白鸽被鹰鹞虐杀的悲惨事件。

2、人物形象与动物描写

“我”的形象:

·一个寂寞、渴望陪伴的作家。

·对生命充满尊重和呵护的敏感之人。

白鸽的描写:

·初始的陌生与警惕。

·与“我”建立信任后的亲近与依赖。

·幼鸽的丑陋与成长后的美丽。

·飞翔时的自由与优雅。

3、主题与情感

主题:

·对生命的尊重和呵护。

·对弱小者的体谅和同情。

·对家乡的热爱与思念。

情感:

·对白鸽的喜爱与赞美。

·对幼鸽成长的期待与喜悦。

·对小白鸽被鹰鹞虐杀的悲痛与哀伤。

·对家乡山川田园的热爱与陶醉。

4、写作特色与手法

细节描写:

·如白鸽啄食玉米粒、幼鸽破壳等细节描写生动细腻。

·对家乡山川田园的描绘富有画面感。

象征手法:

·白鸽象征纯洁、自由与美好。

·飞翔的白鸽象征对家乡的热爱与思念。

情感抒发:

·通过白鸽的成长与飞翔,抒发对生命的感慨与敬畏。

·通过与白鸽的相处,表达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

5、字音字形与词语理解

字音字形:

蹒跚、婀娜、踌躇、缄默等词语的注音与书写。

词语理解:

如“雷鸣般的掌声”、“沉浸在宁静之中”等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6、阅读理解与感悟

阅读理解:

感悟:

·思考人与自然、人与动物之间的和谐关系。

·反思生活中的美好瞬间与情感体验。

这些考点涵盖了《我的白鸽》的主要内容和常考方面,希望对你有所帮助。在备考时,可以结合具体的题目进行练习和巩固。

利奥波德(1887~1948),美国生态学家、环境保护主义者、作家,被视作美国的野生生物管理之父。代表作《沙乡年鉴》是一本随笔和哲学论文集,对美国的环境保护运动影响很大。

二、科学小品文的特点

1.内容的科学性:科学小品文的科学性非常重要,内容必须合乎科学,引用的资料必须可靠,数据必须准确。

2.文笔的生动性:文笔的生动性是科学小品文区别于一般说明文的主要标志。怎样才能使科学小品文的文笔生动呢?一是要善于记叙和描写,二是要善于穿插趣闻,三是要善于运用修辞。

3.语言的通俗性:科学小品文的主要目的是普及科学知识,所以语言要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1.缄默:闭口不说话。

2.目空一切:一切都不放在眼中,形容骄傲自大,什么都看不起。文中是贬词褒用,形容大雁深知地面危险,在高飞时非常专注的样子。

3.狩猎:打猎。

4.凋零:(草木)凋谢零落;衰落。

5.滑翔:某些物体不依靠动力,而利用空气的浮力和本身重力的相互作用在空中飘行。

四、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1—5):描写大雁是春天的使者及其归来时欢快的情景。

第二部分(6—10):描写大雁觅食、群居、集会鸣叫等方面的特点。

第三部分(11—13):介绍各大洲大雁迁徙的一致性,以及大雁带给人类的益处和自然之美。

五、问题归纳

此段开篇点题,总领全文。作者将燕子与大雁进行对比,用富有诗意的语言,说明了大雁是春天真正的使者,大雁给人们带来了春天的信息、春天的希望、春天的喜悦。

2.第2段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说明了大雁的什么特点?

主要运用了拟人和对比的修辞手法。赋予主教雀、花鼠及大雁人的思想及行为;并且将主教雀、花鼠及大雁对季节的判断的种种行为进行对比,突出了大雁对季节的判断非常准确的特点。

3.“11月份南飞的鸟群,目空一切地从我们头上高高飞过。”如何理解“目空一切”?

本题运用关键词语含义理解法。“目空一切”原指一切都不放在眼里,骄傲自大,什么都看不起。这里运用拟人,贬词褒用,写出了大雁高高飞过时的专注神情,因为它们深知地面上的危险,必须一声不响,直达目的地。

4.结合上下文,说说第3段写南飞时的大雁的作用?

内容上,写的是南飞时大雁一声不响地笔直飞行,发现沙滩和沼泽也不会停留,反衬下文回归时大雁的种种表现。结构上,为下文作了铺垫,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读者了解到大雁的不同表现。

本题运用“定向—分析—归纳”法。

①“低语”“问好”“叫起来”写出大雁回归时快乐、热闹的样子,不再是“一声不响”,更惹人喜爱。

②“曲折地穿行”“试探性的盘旋”“向池塘滑翔”等这些动作的描写,写出了大雁回归时的警觉、聪明和放松,不再“目空一切”地笔直飞行,更快乐更自由。

6.“一触到水,我们刚到的客人就会叫起来,似乎它们溅起的水花能抖掉那脆弱的香蒲身上的冬天。我们的大雁又回来了。”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前一句中的“客人”指大雁,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大雁的归来让香蒲乃至万物摆脱了冬日的严寒,后一句着重写出了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

7.综合第6段,作者着重描写了什么?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说说其妙处。

着重描写了大雁觅食前后的动作和鸣声特点。主要运用了明喻和拟人的修辞,使大雁的形象生动逼真,极为丰满,让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充满乐趣,充分表现了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

8.怎样理解“单调枯燥的数字竟能如此进一步激发爱鸟者的感伤”这句话的含义?

“单调枯燥的数字”指六只或六的倍数。由这些数字分析,六只成员的雁群是一个家庭。孤雁之所以孤单,是因为家庭中的其他成员被猎杀。作者原先就为这样的推断而感伤,现在六年的研究证实了这个结论,进一步引起了作者的感伤,也代表了爱鸟者的感伤。为单调枯燥的数字而动感情的情形是少有的,但是关于大雁的单调枯燥的数字,包含着丰富的意味,不能不使人动情。

9.第9段写大雁鸣叫之前为什么先写了几种动物的声音?

写沙锥鸟、猫头鹰、半蹼鹬的轻微的声音,是为下文写大雁喧闹的声音作铺垫,也起到衬托作用,突出大雁鸣叫的特点。

10.第9段中,作者是怎样描绘大雁集会的鸣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11.结尾句有什么深刻含义及作用?

六、课文主题

本文主要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介绍了大雁的鸣叫、觅食、群居、飞行等活动,说明大雁是人类的朋友,表达了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呼吁人们与野生动物和谐共处。

一、资料链接

《聊斋志异》

《聊斋志异》是蒲松龄的代表作。“聊斋”是他的书屋名称,“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全书共有短篇小说四百多篇,多数作品通过谈狐说鬼的手法,对当时社会的腐败、黑暗进行了有力的批判,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矛盾,表达了人民的愿望。《聊斋志异》是中国文言短篇小说的高峰。

蒲松龄(1640一1715),字留仙,世称聊斋先生,淄川(今属山东淄博)人,清代文学家。著有文言小说集《聊斋志异》等。郭沫若曾这样评价他: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一、全文展示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本文写的是一个屠户遇狼、惧狼、御狼,最后杀狼的故事,生动地表现了狼的贪婪、凶恶和狡诈的本性,嘲讽了恶狼因狡诈而自取灭亡的可笑下场,启发人们:对待像狼一样狡诈的恶人,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最后一定能取得胜利。

三、文言知识积累

(一)古今异义

1.弛担持刀

古义:解除,卸下;今义:放松,松弛。

2.盖以诱敌

古义:表示推测,大概,原来是;今义:器物上部有遮蔽作用的东西。

3.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古义:能有多少;今义:“几何学”的简称。

(二)一词多义

1.止有剩骨(仅,只)

一狼得骨止(停止)

2.狼不敢前(上前)

其一犬坐于前(前面)

3.恐前后受其敌(攻击)

盖以诱敌(敌人)

4.意暇甚(神情、态度)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意图、打算)

(三)词类活用

1.恐前后受其敌(名词作动词,攻击)

2.狼不敢前(名词作动词,上前)

3.其一犬坐于前(名词作状语,像狗一样)

4.一狼洞其中(名词作动词,挖洞)

5.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名词作状语,从通道)

(四)重要虚词

1.之

①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

②久之(助词,在句中起调节音节的作用,无实义)

③又数刀毙之(代词,狼)

④亦毙之(代词,狼)

⑤禽兽之变诈几何哉(助词,的)

2.其

①恐前后受其敌(代词,狼)

②场主积薪其中(代词,打麦场)

③屠乃奔倚其下(代词,柴草堆)

④一狼洞其中(代词,柴草堆)

⑤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代词,屠户)

⑥屠自后断其股(代词,狼)

3.以

①投以骨(介词,把)

②以刀劈狼首(介词,用)

4.而

①后狼止而前狼又至(连词,表转折)

②而两狼之并驱如故(连词,表转折)

③而顷刻两毙(连词,表转折)

5.乃

①屠乃奔倚其下(副词,于是,就)

②乃悟前狼假寐(副词,才)

(五)特殊句式

倒装句

①投以骨。(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以骨投”。)

②而两狼之并驱如故。(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而两狼之如故并驱”。)

1.第①段交代了什么?有什么作用?

第①段交代了一个屠户,卖完肉走在回家的路上,被两只狼紧追不放。简单几笔,勾画出屠户处境的危险,渲染了紧张的气氛,扣人心弦,为后面描述屠户与狼做斗争做铺垫。

2.作者写“两狼并驱如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骨头被扔完了,两狼“并驱如故”,狼并没有满足,暴露了狼贪婪的本性。屠户迁就妥协的策略失败,再没有可以引开狼的东西,处境更加危险。情节引人入胜。

3.“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这番描写有什么作用?

在紧张的气氛中,两只狼的反常行为让人捉摸不透,设下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4.“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这句话说明了什么?有什么作用?

这句话说明表面上看狼很聪明,一只狼假装睡觉来迷惑屠户,使他丧失警惕,等待与打洞进入柴草堆的那只狼前后夹击,最后却弄巧成拙。这句话是点睛之笔,呼应上文,上文的悬念得以揭开。

5.作者结尾处发出的议论有什么作用?

一个屠夫天晚回家,担子里的肉已经卖完了,只有剩下的骨头。路上遇到了两只狼,紧跟着他走了很远。

屠夫感到害怕,把骨头扔给了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了下来,另一只狼仍然跟着他。屠夫又扔了一次骨头,后得到骨头的狼停下了,可是先得到骨头的狼又跟上来了。骨头已经扔完了,但是两只狼还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

屠夫非常窘迫,害怕受到两只狼的前后夹击。他看见田野里有一个麦场,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那里,覆盖成小山一样。屠夫于是跑过去靠在柴草堆的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不敢上前,瞪眼朝着屠夫。

狼也太狡猾了,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诡诈手段能有多少呢?只是增加笑料罢了。

第六单元

作者简介

课文背景

音形识记

词语释义

课文分段

理解主旨

写作特色

课后习题

童话

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这种作品通过丰富的想象、夸张和象征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它的语言通俗生动,情节往往离奇曲折,引人入胜。童话又往往采用拟人的方法,举凡花鸟虫鱼,花草树木,整个大自然以及家具、玩具都可赋予生命,注入思想情感,使它们人格化。

安徒生(1805一1875),丹麦作家。他一生共写了160多篇童话和故事,被誉为“世界儿童文学的太阳”。其代表作有《丑小鸭》《小锡兵》《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等。

炫耀yào:夸耀。

称chèn职:思想水平和工作能力都能胜任所担任的职务。

愚蠢yúchǔn:愚笨,不聪明。

妥tuǒ当:稳妥适当地。

理智:辨别是非、利害关系以及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

呈chéng报:用公文报告上级。

滑稽jī:形容(言语、动作)引人发笑。文中是荒唐的意思。

狡jiǎo猾:诡计多端,不可信任。

头衔xián:指官衔、学衔等称号。

勋xūn章:授给对国家有贡献的人的一种表示荣誉的证章。

不可救药:指病重到无药可治;也比喻人或事物已经坏到不能挽救的地步。

骇hài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多指社会上发生的坏事)。

随声附和hè:自己没有主见,人家说什么,也跟着说什么。

本文通过一个愚蠢的皇帝被两个骗子愚弄,请骗子制作一件看不见的——实际上根本不存在的新装,并穿上它赤条条地举行游行大典的故事,揭露和讽刺了皇帝与大臣们的虚伪、愚蠢以及自欺欺人的丑恶本质。

第一部分(1):故事的引子——皇帝酷爱新装。

第二部分(2~4):故事的开端——骗子“做”新装。

第三部分(5~23):故事的发展——群臣看“新装”。

第四部分(24~33):故事的高潮——皇帝穿“新装”游行。

第五部分(34~37):故事的结局——揭穿假新装。

1.开篇介绍皇帝的爱好有什么作用?

皇帝爱穿漂亮衣服,为下文骗子“纺织奇特的布做新衣服”来投皇帝所好埋下了伏笔。

2.“任何不称职的或者愚蠢得不可救药的人,都看不见这衣服。”这个句子有什么作用?

这是两个骗子赋予新装的特性,这说明骗子揣摩透了包括皇帝、官员在内的人们虚伪的特点,揭示了骗子行骗的高明,体现了他们的狡猾。同时,这句话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是故事情节发展的一条暗线,推动了情节的发展。皇帝之所以上钩,主要是看中了这一特性,以便毫不费劲就可以鉴别他的臣民,帮助他统治国家。下文中老大臣、官员以及老百姓之所以说假话,也都是因为害怕这一特性。

3.第⑤段写了皇帝怎样的心理变化?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

写皇帝心里感到“有些不大自然”,到他“相信自己是无须害怕的”,再到“仍然觉得”,充分运用心理描写,体现出皇帝自信而又心虚,准确地表达他愚蠢而又虚伪的性格特点。

4.第⑥段的“诚实”一词有何妙处?

“诚实”一词的本义是“言行与内心思想一致”,在这里是反语,是对虚伪的老大臣的无情讽刺。这个皇帝认为诚实、称职、理智的老大臣竟如此虚伪,那官场上的其他人就可想而知了。

5.老大臣、官员和皇帝三次察看骗子织布的情景,场面类似,写法各不相同,试就其神态、动作、语言和心理描写进行比较。

三个场面类似而写法不同,妙趣横生,刻画了皇帝和他的大臣们丑恶可笑的嘴脸。

①老大臣和官员察看织布的神态、动作各有不同。老大臣在惊奇之余,先是“把眼睛睁得特别大”,然后又一边称赞,“一边从他的眼镜里仔细地看”,最后则“注意地听着,以便回到皇帝那儿可以照样背出来”。而那个官员呢,他只是“看了又看”,并没有进一步的动作。

②心理描写各有不同。写老大臣主要体现他的可怜和哀叹,写皇帝则多表示吃惊和怀疑,官员则是年轻得志,仅有些自我怀疑。

③语言描写各有特色。老大臣反复称赞,并且答应要呈报皇上,真实再现了他当时那种惶恐的心态;年轻官员仅有简单的一句“是的,那真是太美了”。

总体看来,作者在刻画老大臣上用了较多的笔墨,另一个官员仅仅简单描述,而他们两个人又是对皇帝的陪衬和烘托,揭露了整个宫廷乃至整个社会说假话、互相欺骗、随声附和的恶习。

6.作者为何安排让皇帝游行这一情节?

作者细致地描绘了皇帝的游行大典,目的是揭露皇帝及大臣们虚伪的丑态。这是全文的高潮和结局,把皇帝的丑态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使讽刺意味达到了顶点。

神话是关于神仙或神化的古代英雄的故事,是古代人民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一种天真的解释和美丽的向往。神话的主要特点是把自然加以形象化,进行了不自觉的艺术加工。神话创作的基础是现实生活,创作方法则是浪漫主义。神话表现了远古人类征服自然的理想和信念。

本文是根据《风俗通》中有关“女娲造人”的记载改变的。作者以大胆、新奇的想象,在原有故事基础上进行富有人性化的演绎与扩充,使得这个古老的神话传说充满生活气息,焕发出迷人的色彩。

袁珂(kē)(1916一2001),四川新都人,神话学家。著有《中国古代神话》《山海经校注》等。

荒huāng凉:人烟少,冷清。

寂寞jìmò:孤单冷清。

蓬péng勃:繁荣,旺盛。

澄澈chè:清澈透明。

掺和chānhuo:掺杂混合在一起。

气魄pò:气势;魅力。

气概gài:在对待重大问题上表现的态度、举动或气势(专指正直、豪迈的)。

灵敏mǐn:反应快,能对极其微弱的刺激迅速反应。

泥潭tán:泥坑。

绵延yán:延续不断。

莽莽mǎng榛榛zhēn:形容草木丛生的样子。

神通广大:原指神仙法力无所不能。现比喻办法多,本领高强。

灵机一动:指事前没有准备,临时想出办法。

眉开眼笑:形容高兴愉快的样子。

力不暇xiá供:没有足够的力量来从事这项工作。

课文以大胆新奇的想象详细叙述了女娲造人的具体过程,表现了远古人民对人类自身起源的好奇、思索以及在当时社会生活条件下所做出的极富想象力的解释,同时赞颂了女娲这位伟大的人类母亲的勤劳与智慧。

第一部分(1~4):叙述女娲造人的起因:女娲行走在原野上,感到孤独,看见池水中自己的倒影而决定造人。

第二部分(5~16):具体描写女娲造人的方法和过程:女娲揉团黄泥造小人儿,然后加快速度,用枯藤挥洒泥浆造人。

第三部分(17、18):写女娲解决了人类延续的问题:把人分为男女,让人类自己创造后代。

1.本文第①段有什么作用?

本段有引出下文的作用。写天地开辟后,没有人类的世间显得荒凉寂寞,为下文女娲造人做铺垫。

2.第②段的景物描写和人物的心情有什么关系?

原野广阔,草木丛生,眼前空旷的景象增加了女娲的孤独感。

3.第④段对女娲主要采用了什么描写?突出了女娲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

主要运用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突出了女娲是一个活泼可爱、富有思想、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女神,为后文写女娲以自己为模型用黄泥捏泥娃娃做铺垫。

4.人类落地后,第一句话是喊“妈妈”,有什么丰富意蕴?

人类落地后,开口就喊“妈妈”,这种喜悦感,体现出人类自身对获得生命的欢呼,说明妈妈孕育生命的重要性,表达了对母亲的爱。“妈妈”的呼唤,使死寂的天地瞬间获得了生机,更使世间充满了温情。

5.“她工作了许久,还没有达到她的志愿,而她本人已经疲倦不堪了”一句中“疲倦不堪”有什么表达效果?

“疲倦不堪”形象地写出了女娲造人的劳累,也为下文写女娲想出一个“绝妙的创造人类的方法”做铺垫。

6.女娲用枯藤挥洒泥浆造人时,一系列动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这一系列的动词生动、准确地写出了女娲造人的又一方法的具体过程,体现了女娲作为“神”的聪明智慧和非凡能力。

7.“后来她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中的“终于”有什么表达作用?

一、文学常识

寓言

寓言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是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的短小故事。寓言往往用虚构的手法将动物或其他自然物拟人化,用简单明了的故事来揭示生活哲理或道德教训。它的特点是:篇幅短小,结构单一,想象丰富,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寓言的寓意便是其中心所在。

二、作家作品

伊索(约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作家。善讲寓言讽刺权贵,终遭杀害。所编寓言经后人加工,以诗或散文的形式结集,成为后世流传的《伊索寓言》。

雕diāo像:雕刻的人像,有时也包括动物的形象。

庇bì护:包庇,保护。

爱慕mù:由于喜欢或敬重而愿意接近。

虚xū荣:表面上的光彩。

较量:用竞赛或斗争的方式比本领、实力的高低。

凯kǎi歌:打了胜仗所唱的歌。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通过自命不凡的赫尔墨斯在雕像者的店里碰壁的故事,讽刺了妄自尊大、爱慕虚荣的人,告诉我们要谦虚谨慎,要有自知之明,不能妄自尊大。

《蚊子和狮子》:通过蚊子战胜狮子却又被蜘蛛消灭的故事,讽刺了那些取得了一点成就就得意忘形的人。

三、鉴赏品读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1.开头一句有什么作用?

交代赫耳墨斯为什么要到雕像者的店里来,其来意表明赫耳墨斯所关心的不是怎样造福人类,而是自己在人间受尊重的程度。寥寥数字,就勾画出了赫耳墨斯自命不凡和爱慕虚荣的性格。

2.对赫耳墨斯的心理描写有什么作用?

这里的心理描写,既揭示了赫耳墨斯自命不凡的原因,又深化了他骄傲自大的性格。

3.赫耳墨斯三次问话的神态、语气一样吗?为什么要“笑着问道”,这“笑”有什么含义?

第一问是探询;第二问时“笑”写出他满意又得意的心态;第三问时他自以为有把握胜过所有的神,显得很狂妄。一个简单的“笑”,传神地写出了赫耳墨斯微妙的内心世界:嘲笑宙斯雕像价格低,讥笑宙斯不如赫拉,暗想商人会把自己的身价抬得很高,这正是他虚荣心的具体表现。

蚊子和狮子

1.弱小的蚊子能战胜强大的狮子的原因是什么?

蚊子之所以能战胜狮子,一方面是能发挥己之所长,攻击敌之所短,专咬狮子鼻子周围没有毛的地方;另一方面是狮子无法发挥自己的长处,他用爪子抓,不但没有抓住蚊子反而抓破了自己的脸。

2.“吹起喇叭”“唱着凯歌”有什么表达作用?

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获得胜利后的蚊子得意扬扬、忘乎所以的样子。结局戏剧性的“叹息”与“吹起喇叭,唱着凯歌”形成对比,突出了蚊子可悲可笑的下场,很有讽刺意味。

3.蚊子的失败是由于蜘蛛的强大吗?

蚊子的失败,根本的原因并不在于蜘蛛的强大,而在于因获得胜利而变得骄傲,头脑不清醒,以致自投罗网。相反,如果获得胜利后的蚊子,能正确认清自己的短处,小心谨慎,就有可能避免“被蜘蛛网粘住”的悲剧。

《穿井得一人》

本文选自《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题目为编者加。《吕氏春秋》,又称《吕览》,先秦杂家代表著作。战国末秦相吕不韦(?一前235)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

《杞人忧天》

本文选自《列子·天瑞》,题目为编者加。《列子》,旧题为列御寇著,据后人考证,可能是晋代人所作。今本八篇,内容多为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列御寇,相传是战国时的道家人物,郑国人。

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本文告诉我们对任何传言都要动脑经想想是否真有其事,不可道听途说、以讹传讹,否则很容易把事情搞错,甚至上当受骗。

1.穿井得一人

古义:挖掘,开凿;今义:破,透。

2.国人道之

古义:讲述;今义:道理。

有闻而传之者曰(动词,听说)

闻之于宋君(使动用法,使听到)

求闻之若此(传闻)

(四)特殊句式

1.被动句

闻之于宋君。(“于”表示被动)

2.倒装句

①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宋君令人于丁氏问之”。)

②非得一人于井中也。(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非于井中得一人也”。)

1.开头一句话有什么作用?

交代故事的背景,是全文的引子,为下文“穿井”引发的内容做铺垫。

2.本文中的讹传是怎样造成的?

造成讹传的原因有很多:①丁氏的表述不够清楚,容易让人产生误会;②“闻而传之者”未经调查分析,就根据自己的理解将消息传播出去;③“国人”似乎也乐于接受这样离奇的传闻,于是越传越广。

3.从《穿井得一人》中,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生活中为获得真知真见,避免道听途说,应该怎么做?

启示:凡事总要调查研究,才能弄清真相。切不可轻信流言,以讹传讹,造成视听混乱。

做法:①避免盲从,不人云亦云,以讹传讹;②重视调查研究,凡事要动脑筋想一想,多加分析,力辨真伪。

杞人忧天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本文讽刺了一个杞国人,他无端地担心天崩地陷,自己无处寄居,于是寝食难安,实在可笑。后来人们常用“杞人忧天”来形容为不必要忧虑的事情而担心。

(一)通假字

其人舍然大喜(“舍”同“释”,解除、消除)

(二)古今异义

1.身亡所寄

古义:无,没有;今义:死亡。

2.天,积气耳

古义:罢了;今义:耳朵。

3.若屈伸呼吸

古义:你;今义:如果。

4.亦不能有所中伤

古义:伤害;今义:污蔑别人使受损害。

(三)一词多义

终日在天中行止(名词,天)

日月星宿(名词,太阳)

固定句式

奈地坏何?(“奈……何”译为“对……怎么办,把……怎么样”)

(五)成语积累

1.杞人忧天:比喻毫无必要的忧虑和担心。

2.废寝忘食:形容非常勤奋专心。

1.如何看待开导者“日月星宿,亦有所中伤”的解释?有什么作用?

他的解释是不科学的,但这代表了当时人们认识事物的水平。同时,这句话揭示了杞人的“忧”是毫无根据的瞎担心。

前一个“喜”表现了杞人内心的担心解除后的放心、喜悦心情;后一个“喜”则表现了开导者的热心与善良的品质,他的关心他人的精神和耐心劝导的做法,是值得称赞的。

3.人们常用“杞人忧天”讽刺那些不必要的担忧,也有人认为其中传达出强烈的忧患意识。你同意哪一种理解呢?

“杞人忧天”本来确实是讽刺那些不必要的担忧,但理解为“其中传达出强烈的忧患意识”也是可以的。其实《列子》之后的一些文人已经将“杞人忧天”引申到政治生活方面,借以表示对国家大事的关心,有“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寓意。如李白《梁甫吟》中的“白日不照吾精诚,杞国无事忧天倾”,这正是以杞人自喻,抒发为国事操心而受到排挤的苦闷;文天祥《赴阙》中也有“壮心欲填海,苦胆为忧天”,在南宋危亡关头,他借“精卫填海”这个传说和“杞人忧天”这则寓言表达了自己力挽狂澜的决心与抱负。

宋国的一户丁姓人家,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外出打水浇田,经常派一人停留在外专管打水。等到他家打了水井以后,丁氏告诉别人说:“我家打水井得到一个空闲的人力。”有个听说这件事就去传播的人:“丁家挖井挖到了一个人。”国都的人都在谈论这件事,让宋国国君知道了。宋君派人向丁氏问明情况,丁氏答道:“节省一个空闲的人力,并非在井内挖到了一个活人。”像这样(以讹传讹、道听途说地)听信传闻,不如不听。

杞国有个人担心天地会崩塌,自身失去依存的地方,(于是)整天睡不好觉,吃不下饭。

又有一个为他的担忧而担忧的人,于是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你身体屈伸和呼吸,整天都在天空进行,怎么还担心天会塌下来呢?”

那个人说:“天果真是聚集的气体,那日月星辰不应当会掉下来吗?”

开导他的人说:“日月星辰,也是气体中发光的东西,就算它们掉下来,也不会伤害到什么。”

那个人又说:“地陷下去了怎么办呢?”

开导他的人说:“地,不过是堆积的土块罢了,填满了四方,没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土块的。你行走跳跃,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会陷下去呢?”

(于是)那个杞人消除疑虑,很高兴;开导他的人也放了心,很高兴。

THE END
1.齐鲁·春玉米是个动词(散文)【齐鲁·春】玉米是个动词(散文) 玉米是一粒种子的时候,父亲就很珍惜,将它们小心翼翼地放在一只布口袋里,的确良布,透风散气的布,不然,玉米会憋得慌。玉米常常坐在一间房子的阴凉干燥处,看着平淡如水的日子,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阳光通过玻璃射进来,窗在冬天开一道缝隙,不大的缝隙,像邻居二大爷咧着的嘴,风进来https://www.vsread.com/article-1000114.html
2.小猴子下山中班教案(通用11篇)四、以“小猴子所做”为线索,积累并学会精确地使用动词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认读并理解:掰、扛。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 师:哇,这一路上有那么多好吃的、好玩的,还等什么呢!我们赶快一起出发吧!看,玉米地到了!(课件出示)咦,画上怎么没画小猴子呢!是这样的,课文中写小猴子来到玉米这部分没有配插图,https://www.360wenmi.com/f/fileuyegw1bz.html
3.高一英语第八单元FoodAroundTheWorld(世界上的食物)本单元同学们要学习如何用英语表达各种各样的食物名称以及有关“就餐”的日常用语。通过课文阅读“Food Around the World”,了解玉米这种植物是如何传到中国的。中国的许多果子又是如何被引进到世界的其它国度的。下面是一篇有关玉米 (corn)的趣味短文,请你阅读后看看玉米都有那些妙用。 Corn is the American name https://www.diyifanwen.com/jiaoan/gaoyiyingyujiaoan/213703076221370354544700.htm
4.我会选择合适的动词填空。①扛②扔③摘④抱⑤掰⑥捧⑦打⑧听(1)小我会选择合适的动词填空。 ①扛②扔③摘④抱⑤掰⑥捧⑦打⑧听 (1)小猴子在玉米地里( )了一个玉米,( )在肩上。 (2)在公共场所,我们要做一个文明使者,不乱( )垃圾,不随便( )花。 (3)哥哥正在( )音乐,他说他过一会再下楼( )一会儿篮球。 https://zujuan.xkw.com/24q18198248.html
5.优质课一等奖一年级下册《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幼儿教育4.给不同的物品,配上合适的动词。 (出示图片:苹果,草莓,南瓜,甘蔗) (孩子们给这些图片配上合适的动词) 教师适度评价。 (三)学习把事物的可爱说具体 1.小猴子扛玉米、捧桃子、抱西瓜、追小兔,但最后怎么样呢? (出示第五自然段,大家齐读)小猴子为什么空着手回家呢? http://youer.en369.cn/aricle/168674728245465.html
6.麦肯锡教我的思考武器转化为语言时,有一时语塞讲不出来的地方,就表示没有找到议题所在 用语言或文字表达时的重点 1、加入”主语“和”动词“ 句子越简单越好,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用包含主语和动词的句子来表达" 2、用"WHERE","WHAT","HOW"取代"WHY" 议题的语言化秘诀,注意表达的句型 https://www.jianshu.com/p/2598a7c7a4c8
7.玉米的英语怎么说2. 阅读相关文章:阅读关于玉米的文章,了解不同语境下的玉米相关词汇和表达。3. 观看英语视频:观看有关农业或食品的英语视频,增加对玉米相关词汇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四、主要考点在英语学习中,与玉米相关的主要考点有:1. 名词单复数:玉米作为可数名词,要掌握其单复数形式以及冠词的使用。2. 相关动词短语:了解与玉米https://m.dandanzkw.com/article/70500.html
8.初三英语知识点总结初三英语“情态动词+现在完成时”表示过去本应该做某事,事实上没有做 如:She should have gone to Beijing. 她本应该去了北京。(没有去) 4. be relaxed about sth. 对某事随意、不严格 如: They are relaxed about the time. 他们对时间很随意。 5. pretty adv. 相当,很=very She is pretty friendly. 她相当http://m.hujiang.com/zx/p251900/
9.11.动名词及物动词ing+宾语 +状语、being+表语+状语、不及物动词ing+状语 ①keeping diaries every day每天写日记、②drinking tea before sleeping 睡前喝茶 ③singing songs in KTV在KTV唱歌、④baking corn every night 每晚烤玉米 ⑤driving a car every day每天开车、⑥Being a manager for a year 做了一年经理 https://blog.csdn.net/m0_59749089/article/details/133755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