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月亮的诗句古诗(精选5篇)

1.今天我们上一节复习课,复习本学期学过的诗歌。回忆一下,这学期学过哪些诗歌呢?

2.喜欢玩游戏吗?这节课就用闯关游戏的方式来复习。那就让我们进入第一关!

(二)闯关游戏复习诗歌(答对为小组加星)

第一关:知诗人。(出示诗题)这么多诗歌,都是谁的作品呢?猜诗人,说出处,看谁最厉害!

第二关:看图背诗。(1)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古来诗画是一家。看图背诗,请看图!(出示《江雪》插图)(2)“三分诗,七分读”,诵读《江雪》的时候,还要注意抑扬顿挫,诵出节奏和韵律来,谁来挑战?

第三关:吟诗作对。(1)古人常说,吟诗作对,给你上句,你能对出下一句吗?(2)吟诗吟得好,对也对得妙!光背诗是不够的,我们还要动动手,写下来。每组请一位同学到黑板前来写,其他同学拿出复习纸写,必答题两句。

第四关:解词句。(1)这些词语的含义你都了解吗?(婵娟、屠苏、桃符、瞳瞳日)(2)还有一些带点字词,对我们理解古诗有着重要的意义,说说带点字词意思,诗句又是什么意思?①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③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④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第六关:悟诗情。诗人是描绘心灵的画家,每首诗都表达了不同的思想感情,你还记得这些诗歌表达的感情吗?请你读一读,连一连。(出示诗题及诗歌表达的情感内容,让学生连线)

第八关:秀表达。(1)同学们,诗人通过写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当我们想表达自己情感的时候,也可以写诗,你们也可以做小诗人。我们进入最后一个环节,请拿起笔,模仿《秋天》的片段,任意选一个季节,创作一首属于自己的小诗。(2)生自由作诗,师巡视。(3)学生读诗,展示。没写完的可口头说出来。

(三)总结

看看争星榜,4个小组都有精彩的表现!给自己鼓鼓掌!我们再用掌声恭喜优胜小组!这节课我们一起复习了本学期学过的7首诗歌,希望同学们在课后继续复习巩固。

三、案例评析

2.有意义。

(1)明确复习目标。教学目标是通过教师的教学,学生应当“学到什么程度,达到什么质量标准”。提高复习课的效率,确定适切的教学目标尤为重要。选择什么样的教学目标,要依据教材内容、《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及学生年龄特点来确定。从上面的复习课教学设计上看,教者设计时从看“课”到看“本”,注意全面把握;从看“点”到看“线”,注重内在联系;从看“知”到看“能”,注重能力提高,教学目标非常明确:①通过闯关游戏的形式进一步激发学生诗歌复习的兴趣。②通过“看图背诗”“吟诗作对”等环节的设计,复习、巩固本学期七首诗歌,诵读、积累诗歌。③通过“知诗人、解词句、悟诗情”等环节设计,引导学生再次感受诗歌写作背景及表达的情感,增进对诗歌的理解,巩固理解古诗的方法。④内外链接,丰富积累;学用结合,读写实践。

摘要:小学古诗教学,要仔细推敲,抓住诗中的“眼”,进行精妙解读,从而激发学生诵读古诗的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和学习空间,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也加深教师的文化底蕴。

关键词:古诗;诗眼;诗句;解读

俗话说,文有文言,诗有“诗眼”。古人写诗讲究炼字,许多诗中都有一些特别值得重视的词,或使诗句形象生动,或增强诗句感染力,这些词,往往被称为“诗眼”。诗歌形象的鉴赏,意境的把握,思想内容的评价以及表达技巧的分析,都离不开对关键词的把握和理解,把握“诗眼”,常常成为解读诗歌的钥匙。凡是“诗眼”,用字都很高妙。就应学会巧抓“诗眼”和体会“诗眼”,这样才能更好地领悟诗的丰富含义和感受诗的无穷魅力。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古诗两首》这篇课文,我在教学时就进行了尝试,巧抓“诗眼”,对古诗进行了精妙解读。

第一首:望洞庭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在细读这首诗后,我找出“和”是这首诗的诗眼。“和”即“和谐”之意。全诗围绕一个“和”字写出了洞庭湖的水色和秋天的月色交融在一起,互相辉应,显得多么和谐自然。无风的湖面平静得如一面没经过打磨的铜镜。从远处看,那月下洞庭湖里苍翠的君山,就好像白银盘里盛放着一枚青螺,相得益彰,就像是一件绝妙的意思书品。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湖光秋月两相和”,第一句是写湖光与月色的“融和”。它们交相辉映,恰如其分的融合在一起。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如月光;皎洁明亮的月光,柔似水;水中有月,月融水中,那么和谐,那么自然。

“潭面无风镜未磨”,第二句是写湖水的“柔和"。湖面上一丝风也没有,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未经磨拭的铜镜一样。湖面的光线既不刺眼,也不昏暗,而是那么“柔和”,朦朦胧胧,隐隐约约,如同仙境一样。让人陶醉,令人神往。这两句诗形象生动地写出来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面风平浪静的景象。诗人置身于岸边,仿佛自己就是那景中的一份子,浑然忘我,天人合一。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第三、四句是写洞庭山水的“巧和”。在如水的月光下,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远远望去,君山就像一枚小巧玲珑的青螺放在了银色的盘子里,恰到好处,惹人喜爱。在这里作者把洞庭湖水比作银盘,把君山比作青螺,洞庭山水相得益彰,巧妙结合,变成了一件精美绝伦的艺术品,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让我们不由得想把它捧在手中,把玩不已。

诗人内心的“平和”。月光下的洞庭湖水清澈空明,与明朗的月色交相辉映。湖面风平浪静,波光闪动,像一面没有磨过的镜子。在作者眼里一切都是平和宁静的,山水有情,心中有爱,远远望去,湖中翠绿的洞庭山,多像白色银盘中一只小巧玲珑的青螺呀,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只有诗人内心充满了祥和恬静。一幅和谐宁静的洞庭月夜图就才会呈现在我们眼前。景由心生,这是作者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

第二首古诗:峨眉山月歌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此诗的诗眼是“流”。全诗围绕一个“流”字描写了峨眉山的月色、秋夜、江水等自然景色,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全诗优美动人,充满诗情画意,思绪波澜起伏,恰似流不尽的滔滔江水,绵延不断,诉说着诗人无尽的思念。倒映在平羌江那澄澈的水面。夜里我从清溪出发奔向三峡,到了渝州就看不到你(峨眉山上的月亮)了,多么思念啊!

“影入平羌江水流。”次句是写月亮的影子随着江水而“流动”(流)。“影”指月影,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缓缓流去;而随着月影的晃动,江水也在徐徐地流动。正可谓月随水流,水随月动。一幅变换迷离的景色呈现在我们眼前。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绝妙。

“发清溪向三峡,”第三句是写诗人的行踪在“变动”。他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向三峡驶去。由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诗人马不停蹄,行色匆匆,甚至都来不及仔细欣赏,用心品味周围的美景,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展现在读者面前。

一、《咏柳》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1、关于作者:贺知章字季真,号四明狂客,主要擅长写绝句。另外一首《回乡偶书》也广为流传。

2、这首《咏柳》是一首咏物的诗,通过对于柳树的描写,赞美了春天给大地带来的勃勃生机。

(1)本诗中妆的意思是_________(打扮),丝绦________(用丝编成的绳带)

(2)本诗中运用了(拟人,比喻,设问)的修辞方法。

(3)诗人把(春风)比作一把剪刀,形象,富有美感。又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

二、《古朗月行》唐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1、《古朗月行》:朗月行是一个乐府古题。李白用了这个题目所以叫“古朗月行”,但李白并没有袭旧,而是自成以风格。尤其是前四句,通过简单的文字写出了儿童对于月亮懵懂的认识。

2、李白是我国历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这首诗同样通过丰富的想象和神话传说的巧妙结合,表现了一个神奇而又合乎情理的艺术意境。

(1)“又疑瑶台镜”中的“疑”和“疑是地上霜”的“疑”都是(怀疑)的意思,这两句诗分别出自李白写的(古朗月行)和(静夜思)

(2)李白的这首小诗写得是他小时候对月亮的看法,诗人把月亮比作(白玉盘)和(瑶台镜),十分幼稚而可爱,语言质朴,比喻有趣。

(3)诗中(又疑瑶台镜)这一句借助神话传说,表现了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点。

三、《锄禾》唐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1、这首诗又叫《悯农》,作者唐代诗人李绅。《悯农》共两首,这是其一。诗的重点是写农民的辛苦,并告诫人们要爱惜粮食。

(1)这首诗当中的名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告诫人们要(珍惜粮食,不要浪费)。

(2)诗的开头描写了烈日当头(农民)的辛苦,提醒人们(珍惜农民的劳动成果),诗歌表达了对农民(敬重与同情),诗人范仲淹《江上渔者》中也有两句诗写出了劳动人民的饥苦,这两句诗是(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3)请说说你读完这首诗的感受。

四、《悯农》其二唐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1、译文:春天中下一粒种子,秋季能收万颗粮食,全国都没有闲置的土地,但仍然有农民饿死。

很多学生,直译这首诗是没有问题的。但农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遭遇呢既然收了那么多粮食,为什么还会有农民饿死呢这实际上是封建社会的剥削制度造成的悲剧。

(1)《悯农》二比《悯农》一更加深刻,对农民的辛劳及悲惨命运做了真实的描写,你有什么感想请说一说。

(2)诗中第(1)句写春种,第(2)句写秋收。春华秋实概括了(农民)生产粮食的(辛苦)。“一粒粟”和“万颗子”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农民劳动(创造的巨大财富)。

五、《登鹳雀楼》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作者:王之涣字季凌。是盛唐时期的诗人。

2、重点词语解释:

(1)鹳雀楼:是在现在山西省永济市西南,因为经常有一种叫鹳雀的鸟在上面栖息而得名。

(2)依:傍着尽:消失穷:达到极点更:再。

一、品味语言,逐词解读

古代诗词的语言十分凝练,可以说,每一个字词都是不可或缺。我们在解读诗词时,不能遗漏字词,要逐字逐词,准确地去品味、解读诗句。

品味语言,有时还要考虑其在诗歌结构、表达情感方面的意义。很多古诗,诗中都会有一个最能表现其情感意味、精神内涵的字或词或句,即所谓的“诗眼”“词眼”。如王安石《葛溪驿》:“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在这首诗中,诗人的心绪集中体现在“乱”字上,全诗围绕“乱”字展开叙写:首联借残月、滴漏、昏暗的灯光暗写诗人心烦意乱;颔联直写身体之病、羁旅之困、怀乡之愁,点明“乱”的部分原因,为进一步写“乱”蓄势;颈联转写忧国之思,以天地凄凉的色彩加以烘托,使烦乱的心情更加推进一层;尾联用衬托手法,借疏桐蝉鸣将诗人的烦乱渲染到极致。因此,“乱”可谓此诗之“诗眼”,是理解全诗情感的关键。

二、辨明形象,由象而境

诗歌是文学的,它除了讲究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来表情达意之外,还大量借助生动的形象来展示意境并传达情感。因此,深入细致地辨明诗中的形象,由形象而意境而情感,也是解读古诗的重要步骤。形象因寄予了作者的情感而成为意象,这既可以是人物形象,也可以是物象。在古诗中,一些意象由于被众多名家一而再再而三地用来表现某种相似的情绪,从而有了特定的内涵,成为了具有相对固定意味的传统意象。这里,一般分以下三类形象。

一是人物形象,包括主人公的形象和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两类。辨析这类形象时,主要依据对人物形象的刻画及诗中的景物描写来把握。如张口《竹轩诗兴》:“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烟来。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全诗通过对“竹轩”“柴门”“狭径”等简朴清幽的生活环境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日常生活的闲适自得;通过“倦卧”“闲吟”等反映了诗人洒脱的生活态度;通过“竹”“雪”“梅”等意象表现出诗人高雅的人生志趣。全诗塑造了闲适、洒脱、高雅的诗人形象。

二是事物形象,此处指“咏物诗”中用以表现诗人品格节操或思想感情的象征性形象。自然万物,大至山川河流,小至花鸟虫鱼,都可成为诗人描写的对象,都可以寄托诗人的感情。这一类形象,要注意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思考,提炼事物特征,挖掘内在品质、精神。如杨万里《三花斛三首右兰花》:“雪径偷开浅碧花,冰根乱吐小红芽。生无桃李春风面,名在山林处干家。政坐国香到朝市,不容霜节老云霞。江芳圃蕙非吾耦,付与骚人定等差。”诗中的右兰花在冰天雪地里竞相绽放,虽然鲜为人知,却充满了勃勃生机,表现出不畏严寒、高雅圣洁的品性。右兰花因为江蓠、圃蕙任凭文人骚客评价定而不屑与之为伍,诗人以此含蓄地表达追求高洁情操的愿望。

三是景物形象,指写景抒情诗或杂诗中的一般景物。“一切景语皆情语”,景语是人物感情的外在表现,“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景物形象既包括一个一个的形象即意象,也包括多个形象组成的画面、意境等。如辛弃疾《水调歌头壬子被召,陈端仁给事饮饯席上作》中“余既滋兰九畹,以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句,兰、蕙、菊引自屈原《离骚》,都是花草,在词中都用来象征词人高尚、纯洁的品格和节操。当然,对于诗中出现的意象,我们必须认真辨析,因为同一个意象在不同的诗中传达的情感也可能是不一样的。如“柳”这一意象,可表示依依惜别的深情,与送别有关,但有时不表示此意。如白居易《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此诗表达的是对春柳的痛惜和人才埋没的感慨,通过描写春柳的风姿可爱和无人可属,尽显凄凉之情。而白居易《勤政楼西老柳》:“半朽临风树,多情立马人。开元一枝柳,长庆二年春。”此诗则表现诗人对历史变迁、自然变化和人世沧桑的感慨,诗人以牵马临风立于老柳树之旁的凄清图景表达了这一情感。

三、分析技巧。熟能生巧

为了刻画形象,表达情感,诗歌需要运用多种表达技巧。表达技巧是―个宽泛的概念,可以说,为了达到诗人的写作目的,诗人所运用的所有手段都可归入表达技巧的范畴。一般而言,表达技巧包括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章法结构等方面的技巧。能否准确辨析诗中运用的表达技巧,是评价考生能否深入解读一首古诗的重要标准。

表现手法,古诗中常见的有衬托、烘托、托物言志、借古讽今等。如朱熹《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在这首咏梅诗中,作者几乎未涉及梅花的色香,而注重环境的烘托和感情的渲染,以此来表现梅花的精神和品格。

表达方式,包括记叙、描写、抒情、议论。具体而言,有描写方法,如正侧结合、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点面结合等;有抒情方法,如直接抒情、间接抒情等。如张炎《鹧鸪天》:“楼上谁将玉笛吹,山前水阔暝云低。劳劳燕子人千里,落落梨花雨一枝。修禊近,卖饧时,故乡惟有梦相随。夜来折得江头柳,不是苏堤也皱眉。”词的上阕,作者借楼上笛芦、迷蒙山水、千里燕子、两中梨花等,采用用典、对偶的手法委婉地表达了愁苦的思乡之情。从抒情方式说,是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方法。

修辞手法,常见的有比喻(通感)、拟人、夸张、借代等。如韦应物《秋斋独宿》中的“山月皎如烛,霜风时动竹”,第一句运用比喻,将月亮比作蜡烛,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月亮的皎洁。而招兵问《和韦苏州(秋斋独宿)》中的“冷晕侵残烛,雨声在深竹”,第一句写冷冷的月光,侵入将要燃尽的蜡烛,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环境的凄冷。

章法结构,指诗歌的结构技巧,如曲笔人题、以景结情、总分得当、以小见大等。如苏轼《东坡》:“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诗中的第一句是全诗的铺垫,描绘出一幅雨后东坡月夜图,营造了一种清明幽静的气氛,以映衬作者心灵明澈的精神境界。

解读古诗,辨析古诗的表达技巧,不仅要能够准确地指出运用的技巧,而且要能分析其表达效果,懂得一般分析的步骤。

四、体悟情感,综合揣摩

大多数古诗,其写作的目的是抒情,所谓“诗言志”,“不平则鸣”。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是阅读诗歌的终极目的。因为,情感是诗歌的生命,把握诗歌的情感,就是理解诗歌所表现的生活内容,探寻其情感基调,分析其社会意义,评判其思想内涵。把握情感内涵,是解读古诗的一项重要内容。中国古代诗歌蕴含丰厚的情感内涵,就其所反映的情感类别而言,常见的大致有忧国伤时、建功报国、思乡怀人等。

一、导入“设境置悬”,激发阅读兴趣,“走近”文本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导入,生动的“开课”,能创设美妙的情境,设置引人入胜的悬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而能使学生主体有种迫不及待的阅读欲望,较快地进入角色,“走近”文本。

1.在配乐朗读中“走近”文本

动听的音乐,美妙的声音能营造良好的氛围,再现真实情境,引领学生较快地进入角色。《二泉映月》委婉连绵,抑扬顿挫,催人奋进。课文再现了盲人阿炳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美好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知道了这首音乐的创作背景,沉浸在乐曲旋律中的学生带着一种感动,一份投入,很快地进入了角色。

2.在夸张板画中“走近”文本

形象的夸张板画配上恰当、合适的悬念设置,不仅能给学生耳目一新的直觉,而且能激发探究阅读的欲望。《狼和小羊》一文,开课以狼和小羊形象、直观、夸张的两幅板画的出示,很快吸引了学生的眼球。接着,学生在老师的“凶恶的狼和温和的羊之间会发生什么事情”的问题中“急不可耐”地“走近”了文本世界――初读。

3.在影像资料中,“走近”文本

二、精读“以读攻读”,读中感悟,读中建构

阅读时,学生在多向、多元的对话中建构知识,形成语文素养。而阅读教学中的这种对话,它的基础和核心只能是读,只能是学生自己多种形式的读,在读中感悟,读中建构。

1.读而诵,在读诵中培养语感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可见古诗教学应重视朗读。“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村晚》),诗句意境优美,充满童趣。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在多形式的朗读中增加古诗文积淀,感悟古诗的音乐美、韵律美、意境美。

2.读、做交替,在读做中加深理解

朗读的同时借助身体语言,辅助适当的动作,在做中体验,在读中加深理解,这样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狐假虎威》一文中的“窜”“扑”“跟”“带”“扯”等体现老虎凶狠,狐狸狡猾的词,我们可以先让学生做一做,利用形象直观的动作来体会,而后再引导他们读一读。这样在读与做的互补交替中,丰富体验,加深理解。

3.读而思,在“对话”中增加积淀

阅读课堂不仅要书声琅琅,更要静思默想。不仅要读更要“阅”,用眼看,用心想,全身心地融入文本世界,理解、揣摩。《二泉映月》语言优美、含蓄、隽永,真挚感人。精读时我引导学生带着“他在二泉边听到什么?想到什么?”问题静心默读,用心与文本对话。

三、“结课”耐人寻味,“曲终”而情未了

所谓“结课”,是指一节课的结尾。“结课”是否“出彩”、恰当,也是一门艺术。阅读课堂应重视课的结尾艺术,好的结尾往往是“言虽尽而意无穷”,“曲终”而“情未了”。

1.评头论足,升华认识,深化主旨

课的结尾,引导学生从文中走出来,评评文中的任务,谈谈读后的感受,能升华认识,深化主旨。《狐假虎威》一文形象生动,寓意深刻。结课时引导学生评评狐狸和老虎各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从课文中你得到了什么启发?这样“结课”环节中设置的问题,紧扣文本,在老师的引导下,实现了学生思维火花与文本整体的撞击和融合,使学生的思维向着全面、深刻的方向发展。在“跳出文本”的同时,提高了认识。

2.延伸课外,开阔视野,丰富阅读

从课内走向课外,强化课内外结合,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建立开放的语文学习新体系是语文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望月》一课,文中出现多句描写月亮的语句。结课时,我让学生一方面查阅古诗补全文中出现的诗的前两句或后两句,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去有意识地分类积累所学的有关山的、水的、季节的诗,丰富古诗的“内存”。

3.循文练笔,在续写中提高写作能力

叶圣陶说过:“课文无非是个例子”,语文教材是教学的出发点,而不是终点。《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狐假虎威》两文结课,我留下一个回味性的假设――“如果小骆驼与小红马再次相遇”“狐狸和老虎再次碰到”,又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同学们想象一下,课后续编一个故事。这种循文练笔的实践,充分利用了“课例”,实现了课内与课外的完美结合,提高了学生的习作能力。

THE END
1.核心素养古诗文诵读二年级全部内容赏析的时候就会觉得,这首诗深刻地反映了农民劳作的辛苦,告诫我们要珍惜粮食。 还有古朗月行(节选),作者李白。出处是唐代。注释中“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这里的“白玉盘”就是把月亮比作白玉做的盘子。翻译为“小时候不认识月亮,把它称为白玉盘。又怀疑是瑶台仙镜,飞在夜空青云之上。”赏析的话,李白用他https://wenku.baidu.com/view/72db29b67a563c1ec5da50e2524de518974bd34c.html
2.咏物《客中作》唐·李白但使主人能醉客《客中作》táng ·lǐ bái 【唐】李白lán líng měi jiǔ yù jīn xiāng 兰陵美酒郁金香yù wǎn chéng lái hǔ pò guāng 玉碗盛来琥珀光dàn shǐ zhǔ rén néng zuì kè 但使主人能醉客bù zhī hé chù shì tā xiāng 不知何处是他乡译文:兰陵美酒甘醇醉人,颜色金黄,芬香扑鼻。美酒盛https://m.ximalaya.com/sound/225047252
3.听说有人称我为当代李白是吗?#折学#剩饭#珍惜粮食#是谁还没吃0粉丝undefined视频 关注 听说有人称我为当代李白是吗? #折学 #剩饭 #珍惜粮食 #是谁还没吃到这道人间美味 0次播放2024-12-26发布 相关推荐 评论0打开App观看 07:16 探秘:南水北调中线,造福亿万人民,为何会在这里? 150次播放昨天13:12 00:14 老公带娃,我放飞自我,一刹三!今天的快乐是老公跟麻将给的…https://m.ixigua.com/video/7452680689784898086
4.探秘一壶浊酒解读李白在其作品中对饮食文化的描绘李白最著名的50首诗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他不仅以豪放自得其乐、风流倜傥的形象广为人知,而且他的诗歌也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生活状态和人们的情感世界。其中,“一壶浊酒”作为一个词汇,常常出现在他许多诗作中,它不仅代表着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他对美好时光追求与享受的一种抒情手法。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通过分https://www.yehsjkss.cn/shi-ren/671942.html
5.程国儒所作《信州粮谣》诗句出处拼音翻译上下句诗词名句信州粮,粮何艰,十钟一石万里间。出自:[明代]程国儒所作《信州粮谣》 拼音:xìn zhōu liáng ,liáng hé jiān ,shí zhōng yī shí wàn lǐ jiān 。 诗句:信州粮,粮何艰,十钟一石万里间。 繁体:信州糧,糧何艱,十鍾一石萬裏間。 翻译:信州粮,粮食什么艰难,十钟一石万里之间。《https://www.hancibao.com/shiju/b343366048.html
6.粮食文明粮食中孕育的古诗词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农耕文明创造了中华文明,其中三坟五典、八索九丘、经史子集、诗词歌赋里关于粮食的篇章举不胜举。古诗文中那些重农劝耕、积贮备荒、贵粟惜粮的诗句,我们今天读来,仍不乏现实意义,仍然具有振聋发聩的警世作用。如今,我们试从古人汪洋恣肆的诗文海洋里,取一瓢以窥古代粮食生产与流通之一斑。 https://zhuanlan.zhihu.com/p/208629599
7.关于节约粮食的诗词大全.pdf关于节约粮食的诗词大全.pdf 6页内容提供方:16446468082df6f 大小:137.83 KB 字数:约2.84千字 发布时间:2022-12-03发布于福建 浏览人气:3 下载次数:仅上传者可见 收藏次数:0 需要金币:*** 金币 (10金币=人民币1元)关于节约粮食的诗词大全.pdf 关闭预览 想预览更多内容,点击免费在线预览全文 免费https://max.book118.com/html/2022/1130/6022224153005022.shtm
8.“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出自唐朝诗人李白的古诗词“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出自唐朝诗人李白的古诗词作品《蜀道难》。关于诗句中描述的地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雪山连绵,冰川广布B.气候雨热同期,种植水稻C.农业发达,农作物-年三熟D.地形崎岖,喀斯特地貌广布的答案是什么.用刷刷题APP,拍照搜索答疑.刷刷https://www.shuashuati.com/ti/e4815c5cc4b742b492927e625ea991e9.html?fm=bdf4789834bf07bcb4e626ccc7ae339f3a
9.用诗词的方式“打开”文明青岛文明城市李白、杜甫、高适、王维等 一众诗坛“顶流”陆续登场 让人梦回“大唐群星闪耀时” 当穿越千年的诗句在耳畔响起 网友直呼“血脉觉醒” 今天,就让我们用诗词的方式 “打开”文明青岛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礼记·大学》曾子 李沧区晓风湖畔口袋公园 http://sd.wenming.cn/sd_wmcj/wmcs/202308/t20230807_6647615.shtml
10.小学生古诗竞赛题和答案小学生古诗词竞赛题3、 李白的诗风是(C) A、沉郁、雄浑 B、豪迈、奔放 C、通俗、易懂 D、狂傲,不训 4、 我国第一个女诗人是(C) A李清照B朱淑真C蔡文姬 5、 下面诗句中的哪一句,选自曾被称为唐绝句“压卷之作”的诗中:(2) ①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②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在; https://he2.zupu.cn/gushi/612247.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