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6月6日,做了一个小手术,近几天都在家里休息。正好再过一个多月,到了7月11日就是老妈结疗5周年的日子了,也可以说的振奋人心一些,是老妈临床治愈的日子!所以我觉得总该做点什么事情,纪念一下这个振奋人心的时刻!
最后,还是要友情提示大家:
本文的所有内容都是十二陪妈妈抗癌的过程中以及主持微博卵巢癌超话5年的历程和观察病友们治疗过程中的所历所学所想,仅代表个人观点,不能作为医疗指导,实际的治疗请广大病友还是要谨遵医嘱,绝不可生搬硬套。
相信病友们与我家一样,无论从亲身经历还是从所见所闻来讲,很少的病友是从常规的检查或者体检中发现了家人罹患卵巢癌,通常都是出现了症状,才发现了这个病,并且一发现大多数都是3~4期了。所以书本的知识上也有提示,大多数(70%)卵巢癌一经发现既是晚期,其中70%是高级别浆液性癌并且70%会在初始治疗的3年内复发;卵巢癌五年生存率在40%左右。
如果你是一位初次接触卵巢癌的病友,相信与我一样,这组数据对给你带来很大的冲击;当初我在网络上查阅信息的时候,我印象很深刻第一句话就是“卵巢癌是妇科恶性肿瘤中死亡率最高的肿瘤”,接下来便是这冰冷的70%、40%。
人类是厌恶损失的,并且在面临重大事件的时候,是很难做到理性思考的,相信你我也都在其中。最初我们记住的都是70%和死亡率最高这些字眼,但忽略了它只是在“妇科恶性肿瘤”中死亡率最高这个事实。在这个阶段,我们大概率是厌恶损失的,我们是不理智不客观的,注意力都在主观感受上,所以我们自己会给自己很多负能量。
铺垫了这么多,其实我本质上想说的是,我们的负面情绪并不能解决实际性的问题甚至会影响我们接下来的治疗决策。沮丧绝望肯定是我们的正常的生理心理反应,但当我们知道了这些内容,就尽可能的让自己理性起来,直面问题,并且去尽量去尝试解决问题。
我的父亲是晚期脑胶质瘤,我印象很深刻,看到的一篇科普资料里面有一句话让我的印象极为深刻“该病是一种死亡率极高的癌症,5年生存率不足5%”冷静下来想一想,卵巢癌5年生存率有40%呢,好像也还好。包括一些我们常见的癌症,像是肺癌、肝癌、胰腺癌等等其实从生存率角度来说都是不如卵巢癌的,这里我就不罗列数据了,大家可以自行查询一下,也许能让你的心情缓和一些。
在后来与一些新病友交流的过程中,我还会经常告诉病友的话就是卵巢其实它是一个生殖器官,我们很多常见的癌症其实都是生命支持性的器官,它们本质上还是有着很大区别的;你拿掉肝不能活吧,拿掉肺不能活吧,像我爸爸脑子出问题的情况那就更不用说了。而且这个东西尤其是早期的话,做了完整切除其实并不影响长期的生活质量,同时我们需要知道完整切除这件看起来并不起眼的或者说你并不理解的事件,对其他很多生命支持器官的癌症而言是非常奢侈的。你如果问我这个严不严重,那我觉得它一定是严重的,毕竟是癌。但是如果你有更多的知识,再看待这个疾病的话,它似乎在癌症里面预后还算不错的,所以我们还是要尽量去把这些收益争取到自己的手里。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卵巢癌实际的严重性,是比我们传统上认知的癌症这个大概念要好上不少的。
主观上来讲以上所述初识的“至暗时刻”让人印象深刻,并且漫长无比;客观上来说,它与整个卵巢癌漫长的治疗过程来对比的话,也只是一闪而过吧。调整了我们的情绪,更新了我们对卵巢癌的认知,下面就正式进入卵巢癌治疗的话题。
“初次手术质量是卵巢癌的独立预后因素”
聊这个话题之前,我必须把这句话先提示给大家,以让大家引起重视。在这里,我还要对新人特别解释一下“独立”这两个字的重要性,一个疾病的预后其实是一个综合因素导致的结果,凡是特别提到“独立”字眼的因素一定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如果你是还没有手术的新晋病友,请务必记清楚这句话。目前来说的话,卵巢癌的独立预后因素,从书本的角度来讲只有初次手术质量这一个因素。从我本人经验来讲,其实应该还有一个因素,就是基因状态,当然这个说法只是我个人提出的。
我们姑且认为我说的是对的,也就是认为卵巢癌的预后的两个独立预后因素是初次手术质量以及基因状态。二者相比的话仍然是初次手术质量是最关键的,逻辑很简单,手术质量我们可以通过我们的选择影响结果,但是基因状态使我们不可控的。
初次手术质量对于卵巢癌患者是非常重要的,对于我们患者而言,重要的当然是选择一位妇科肿瘤专业科室的医生。关于医生的选择其实在既往的内容中都有给大家推荐,在民间一直也流传着白兔前辈制作的一张表格。
近些年让我一直内心很痒痒的一个问题就是,我们能够推荐的医生实在是太少了,基本上十个手指头都能数的过来。我们这大的一个国家,人口也非常的多,好的医生只有这么几个显然是不符合逻辑的。同时,有一个很尴尬的道理就是,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吧,其实很多手术水平不错的医生他们是没有什么知名度的。所以我们之前为大家提供的信息值得参考吗?当然值得参考,但大家也不要误会就这几位医生能看好卵巢癌。
本质上来说,卵巢癌的手术除了技术之外更需要的是医生负责任的心态,耐心地探查,细心地切除是至关重要中的。中国外科医生做的手术从数量来讲其实是远远大于国外医生的,只要是专业的妇科肿瘤科室,我相信技术这一关能过应该问题是不大的,所以在这个前提之下如果你能感受到医生的关怀与爱戴,感受到他们的责任心,不是说不能考虑。在这里仍然还要再强调一下务必是选择妇科肿瘤的专业科室,传统的妇科是不行的。
说完了医生的选择,我们作为患者方面,还可以把控的一个很重要的事情就是术式的选择,可供我们选择的选项无非是传统开腹、腹腔镜手术、机器人手术。
卵巢癌的特点之前也跟大家提到过,大概率有症状之后发现就是晚期,所谓的晚期其实就是预示着发生了癌症的转移,卵巢癌很爱往腹腔甚至胸腔里面跑,而且它很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有腹腔内广泛的粟粒状种植,就好比抓起一把大米洒在了腹腔内,所及之处均为转移。有的转移病灶可能会很隐秘跑到各个器官的间隙之中,需要非常细致的探查,才能发现和切除,甚至有一些病灶即便是医生用手操作都很有很高难度,所以卵巢癌尤其是晚期卵巢癌的手术,是强烈不建议大家去选择腹腔镜手术或者机器人手术的,这两种术式都是有物理瓶颈的,并不是医生可以靠个人技术能够弥补的,并且手术费用会比较高。包括全球的权威的诊治指南,都是建议完全卵巢癌还是要选择传统的开腹手术,费用低,治疗效果好。
见过很多新晋的病友天生是对手术心存恐惧的,并且不了解太多的知识,当我问起当初为什么选择微创手术(腹腔镜或者机器人手术)的时候,大多数是都是因为考虑的创伤小,希望大家可以摒弃这个观念,如果手术没做好,后续各种治疗给身体带来的“创伤”其实是远远大于开腹手术带来的创伤的,这种创伤包括生理的并且也包括心理的。所以大家还是尽量去选择传统的开腹手术的方式治疗。
当我们已经完成了手术,相信看过科普内容的病友迫切想知道的一个信息就是是不是R0切除?这也是我当时迫切想知道的一个信息,只是当看过非常多的案例之后,我不知不觉的有些淡化这个概念了。
R0的问题重要吗?当然非常重要,只是这里的重要是在学术或者诊断上面有着重要的价值,R0在卵巢癌中来说其实是一个偏向于主观的一个概念,在卵巢癌中它指的是肉眼无残留,“肉眼”很显然,它是比较主观的一个概念。
在其他癌种当中其实R0切除是有客观标准的,既镜下切缘无癌细胞,因为晚期卵巢癌广泛粟粒状播散的特点,其实卵巢癌是做不到客观意义上的R0切除的,它其实应该叫所见病灶的“彻底整块切除(CompeleteGrossResection)”
所以当做完手术,你去问医生是R0吗?医生很可能会告诉你“看见的我们都切干净了”很多病友也是这样告诉我的,每当我看见这句话我第一个疑问就是“那么没看见的呢?”看多了我就感觉这个问题有时候挺无聊的,所以现在我去问病友是不是R0的问题我都先要了解一下是在哪个医院做的手术,再去问这个问题。这我实际想表达的意思仍然是选择一个好的科室好的医生是更加重要的,至少不太幸运没有做到R0,我们也不会太纠结这个问题了。我们没有机会去参与手术,肉眼无残留本身就是一个偏主观的定义,何况还不是我们自己的肉眼,我们能可以有条件左右的就是去选择一家好的医院好的医生。
这也是我跟很多心思很重的病友常说的一句话:分清是什么事情使我们可以改变的,什么是不能的,拼尽全力去改变我们能改变的,不要让不能改变的事情去影响自己的情绪,左右自己的判断。在未知和重大威胁的面前,每个事件都显得非常紧迫,甚至可以说有些科普内容大家都可以不去过多了解,但是逻辑的东西我们理清楚,这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到的。
R0的这个话题,最后我想补充说明一下的是,即便是我们选择了一家非常好的医院一位非常专业的医生,并不是每个人最终都能做到R0切除的,在经过严谨全面的评估,手术医生非常专业这两个条件的前提下,仍然也有约1/3的患者无法做到R0切除。其实这个概率还是不低的,希望大家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如果最终没有做到R0,心理落差不要太大,应该为接下来的治疗做出合理规划,而不是纠结于为什么没有做到R0。当然,这是建立在你已经选择了一个专业科室的前提之下,如果不是,那就需要尽快的去上级单位评估有没有补充手术的必要性了。
选完了医生,做完了手术,了解了是不是R0切除,接下来我们面临的一个相对来说比较轻松的问题就是基因检测的问题了。
现在很多医院都会在术前甚至是活检之后就跟患者们沟通是不要做基因检测,因为基因检测项目繁多费用高昂,所以很多病友还是比较挠头。
基因检测,在卵巢癌的治疗过程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价值:
1.评估未来维持治疗(靶向治疗)的方案,预测维持治疗的疗效
2.评估是否有遗传风险
3.评估是否有免疫治疗的指征
4.辅助诊断一些较难确认的病理分型
5.维持治疗药物是否可以报销
基因检测这个话题,我必须要阴阳一下,很多医院甚至权威医院的部分医生,催患者催的都比较急,甚至还不知道病理的时候就催着患者去做,有些业务员更是饿狼见鲜肉一样,又哄又骗又吓唬的。真是挺同情很多新病友的,花着钱还得挨着逼。
这个话题呢,篇幅的问题,就不展开讲了,关于正确做法的详细内容,在我的微博或者我的公众搜索关键字都可以找的到。这里主要就跟大家说说我们可能会遇到的一些问题。
第一个问题就是是不是要着急做的问题,答案是:不是。
卵巢癌常见的基因检测需要的标本无非两样,一个是血液,这个随时抽都可以;另外一个是病理切片,原则上来说两年内的组织切片都是可以使用的,但是越早理论上来说准确率越高,并且基因公司都是质控标准的,如果不符合标准,是不能做的也不会白花钱。那么我们如何来定义“早呢”,如果经济条件不错的话,术前联系好,术中切除之后直接就送检,项目选择最全的就可以,结果一定是准确的,缺点就是大概率会多花钱。如果经济一般的话,这个“早”可以理解成当你的大病理出来明确了分期分型之后,再有针对性地去选择项目,结果也是准确的。甚至拖一拖,病理出来半年内给做了,结果都是非常准确的,这样可以省下一部分钱。
更有甚者,直接告诉你,手术之后就要化疗了,基因检测可以帮助你更精准的选择药物。如果业务员这样说,那你就可以屏蔽,如果是医生这样跟你说,我觉得你就可以考虑换医生了。这个性质可就不一样了,毫不留情的说这就是在骗了。基因检测的报告中确实会有化疗药物敏感程度的评估,但是这些都是体外试验的数据,可以说几乎是没有临床应用的价值的,属于无用信息。如果病友看的科普内容比较多,就会发现,权威医生没有人会根据基因检测的结果去给患者制定化疗方案。所以但凡遇到以这个理由劝你快做的人,无非两类,要不是不专业,要不就是心术不正。早做本身是没有什么原则性的问题的,只是无可厚非,用这用低劣的手段劝你去早做的人一定是没有把患者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的,需要警惕。
第二个就是在哪里做以及费用的问题
通常来说如果是在比较知名的医院治疗,医生通常会在安排在医院做或者为我们介绍一位业务员叫我们自己联系,如果我们基于检测项目把基因检测分为高中低档的话,在医院通常会做到一个中高档的项目,是比较全面的,我们不用去担心项目够不够用或者检测中的一些流程问题,比较省心,不用担心真假问题,但是费用会比较高昂(约10000~20000元不等),并且大多数情况这里面的“油水”其实是不小的,所以如果经济条件还不错,图省心省事儿,或者有时候想曲线“促进”一下跟医生的关系的时候可以选择在医院或者医生的介绍下直接检测。
除了以上的方式,就是自己去找渠道做了,其实大多数医院的基因检测项目,也是外送第三方公司完成的,有的会直接用基因公司的报告,有的会在第三方公司的报告上打印上自己医院的LOGO,很少有医院有自己的基因检测实验室。
采用这种方式的话,还是需要自己有一些比较基础的知识,知道哪些是必要的,还需要了解一些低概率的事件,比如说高浆卵巢癌有免疫治疗指征这个概率(小于1%),如果我们不清楚概率,我习惯性把它定义成一个错误的选择,但如果我们了解了这个概率仍然决定做的话,那就与是非无关了,知情并自愿即正确;这就像我们玩游戏抽奖这个事情,国家是不提倡也不禁止的,但是不禁止的前提是要让消费者知道目标道具的中奖概率有多少。
上述所述的“基础知识”中的一些大概念,我觉得还是有必要在这里跟大家交代一下:
以上是我们解读一份基因报告的时候相对来说比较重要的信息,这里比较容易出现错误的就是是不是同时检测了胚系突变和体细胞突变,也是我家当时做基因检测出现的一个错误,只做了体细胞的检测没有做胚系的检测,反过来的例子这几年也遇到不少,所以我们事先一定要跟工作人员确认好,是不是项目中胚系和体细胞突变都可以检测的出来。
接下来可能遇到这个问题,可能是不太好解决的一个问题,也是我非常愤怒和头疼的问题。如果选择自己联系做基因检测的话,需要病理切片,我们的病理标本是保存在医院病理科的,实际中的了解,很多医院借(买)病理切片会很困难。我没去研究过这个现象是不是合法,但是我觉得这肯定是不合理的,我们自己的组织自己要用还是用于医疗目的的,并且这件事也不影响其他病人的利益,这完全合情合理,真的是搞不懂为什么很多医院不外借,遇到这种情况的话建议先好好跟医生沟通,如果态度很坚决不能借的话,我们也可以曲线直接去找病理科,一般磨一磨或者态度强硬一些还是有挺大概率能拿得出来的;这些办法行不通的话,可以想办法直接去找院领导反应情况,看看是不是能解决这个问题;最后就是想有关部门投诉了,不过一般走不到这一步。实在是搞不懂这么简单的一件事为什么很多医院会搞的这么复杂,我们是为了治病,这绝对合理,当然医院也可以有医院的制度,但是制度不能影响患者们的利益。改编《第二一条》里面的一句话:合理,绝对不能向不合理让步。
最后一个问题就是基因检测公司选择和费用的问题。
尽量还是选择大公司去检测费用相对小公司确实相对高一些,但是靠谱,我不止一次发现部分不知名的公司虽然能做检测出来基因是不是存在突变,但是在解读上出了问题。有的致病突变解读成了非致病突变,虽然这个概率很低,但是赶上了就非常可能对我们后续的治疗造成影响并且还可能会影响报销的问题。
最后给大家推荐几家公司。比较主流的检测公司有华大基因、燃石基因、普瑞基准这三家公司是病友们用的最多评价最好的公司,供大家参考。费用这个问题的话,其实挺乱套的,不过可以确定的是自己联系的话是可以讲价的,当然我们也不要像菜市场买菜一样,赤裸裸地去讲价,循序渐进地聊一聊一般可以打下来一下价格。
接下来,我们要聊到的一个话题就是另外一个很重要的话题了,作为卵巢癌最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接下来,我们来聊聊卵巢癌的化疗。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我们要聊的是一线化疗,并未包括复发后的化疗。
聊化疗是让人很头疼的一个问题,因为从大众视角来看的话,人们会带着很重的有色眼镜去看待化疗这件事。所以,我们需要摘掉这个眼镜,来客观的看待这了这件事情。下面,我们先来明确晚期卵巢癌接受化疗是否正确的这个信念。
前文提到了我们普遍的一种心理特点,就是“厌恶损失”,同时人们从心理上来说还有一种习惯,就是过于在意眼前的损失,忽略了长期的收益;当然,也可能是过于在意眼前的收益,忽略了长期可能存在的风险。在我所接触过的所有对于化疗的误会与偏见当中,几乎所有的案例都是基于我们这种与生俱来的心理特点。
比如说:
“化疗副作用太大了,才化疗一次头发就掉光了。”
“化疗真是太难受了,死都不想再化疗了。”
甚至是:
“隔壁老王,化疗了几次,没多久去就去世了。隔壁老李,没化疗,却活了很多年。”
最终完成足疗程化疗了吗?化疗结束之后头发又长出来了吗?是不是比原先的头发还要好一些?
老王是什么癌?病情进展到什么地步了?总共生存了几年?之前都是如何治疗的?老李又是什么癌?需要化疗吗?跟他相似病情的患者接受化疗的与没接受化疗的群体生存数据是怎么样的?
以上的内容看起来似乎有点尖酸、刻薄甚至有点抬杠的意味,但这确实不能怪我,因为卵巢癌的治疗除了手术之外,化疗就是最重要的治疗手段了,并且,更关键的是我是在为我的妈妈了解这些信息,我必须严谨、客观绝不可能因为“网友”的只言片语就去做决策,或者说有某些决策倾向。这是很多人都容易犯下的一个看待事物的错误。
另一方面,我们面临卵巢癌的时候十分愿意去网络上检索资料,十分渴望加入一些比较专业的病友群,除了报团取暖外,其实我们的目的无非就是可以了解到病友们的治疗经验,看看别人是怎么治疗的,自己学习借鉴一下。这里是很多病友很容易出现误区的一个地方。
这些行为其实本质上来说,就是我们想了解更多患者的治疗数据,并且再自己去加以总结和借鉴。殊不知,网络上碎片化的知识和病友群内有限的样本空间,是不足以让我们做出总结的,而且其实我们并不需要总结。我们可以去看卵巢癌诊疗指南无论是NCCN指南还是CSCO指南等等,都会有非常客观的基于循证医学证据的总结,都是正确的干货。如果你想进一步了解更多的信息,可以去看各个疗法或者药物的临床试验数据,这远比自己在网络上收集信息,在病友群内了解其他病友的治疗过程来的更快、更直接、更准确。
同时,无论全球各个国家的各个卵巢癌的诊治指南,都是推荐晚期卵巢癌患者术后是要接受化疗的,也就是说接受化疗虽然有副作用但是长久来看是有生存获益的,这个结论是全球那么多专业人士基于成千上万甚至是几百万患者的生存数据总结出来的结论,是值得我们信赖的。与此相比,我们自己看到的碎片化的知识,见过的几位几十位几百位病友的案例,只能说是风毛菱角,不值一提。所以,关于数据经验这类信息,我们其实完全没有必要走弯路,自己再去瞎琢磨,如果你实在是较真,那就先照做,至少这不会出错,以后再慢慢去建立对数据的感性理解,毕竟治病不能耽误。
关于化疗正确性的内容,就说到这里,总结一下:避免我们心理层面的BUG,理性、客观,相信晚期卵巢癌需要接受化疗这一客观事实。
接下来我们来聊聊实战中我们可能在化疗中遇到的一些问题。
第二个我们来说说给药方式,这里也简单给大家带一下。一线化疗主要是通过静脉给药,主要的方式有传统的钢针、套管针,CVC,PICC,输液港,因为整个化疗期间需要给药、抽血,出于保护血管的考虑,在这里建议大家尽量选择PICC或者输液港的给药方式,拓展阅读的资料大家自行所有就可以,我的微博和网络上都有非常好的参考资料,这些都是比较客观的信息,一般不会出现错误,在这里就就不展开说明了。
除了静脉给药,常见的化疗方式还有腹腔灌注化疗和腹腔热灌注化疗。
数据层面来说,腹腔灌注化疗在欧美人的数据中略好与静脉化疗,但是国人的耐受程度不如欧美人,依从性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很病友不能完成足量的灌注化疗,最终还是要静脉化疗或者因为恐惧拒绝化疗,综合来说不建议选择。
热灌注化疗,目前建议经过新辅助化疗(术前经历了化疗)的病友在术中完成一次即可,这样的想对收益是最高的,费用是最低的,遭罪也是最少的,术后的化疗仍然建议采用静脉给药的方式就可以了。
下面我们开始说化疗可能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聊这个话题的时候,我们就需要卵巢癌治疗“全程管理”的理念了,因为这个病还是非常容易复发的,所以全程里面的理念就显得非常重要,并且在实际观察到的很多案例当中,许多治疗策略都是与全程管理理念背道而驰的。我们一点一点来了解。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下化疗的原则:足量、规范、按时。
首先就是脂质体紫杉醇,主要的原因是多次注射之后身体可能会对脂质体类的药物产生“快速排出效应”,这是所有脂质体类药物普遍存在的潜在风险。一方面,因为药物进入体内之后,很快被代谢掉了,它可能表现的副作用确实是小了一些,但是疗效也会打折扣,这是可能会影响疗效的一方面。另一方面,基于全程管理的角度思考,如果出现快速排除效应,它可能会影响其他脂质体类药物的治疗效果,必须后续我们还会聊到的化疗副作用处理的话题,常用的药物其中之一就是长效升白针,这也是脂质体类的药物;再比如复发之后,我们可能会用到脂质体阿霉素,字面上就能看出它同样是一类脂质体类的药物。
这个疾病本身就容易复发,一来复发的时候我们要选择化疗药物可能会存在冲突,并且化疗作为全部卵巢癌治疗历程的重要手段,几乎贯穿我们的每一个复发治疗节点;二来除了化疗之外,很多抗肿瘤治疗首当其冲的就是血液学毒性,其中首当其冲的就是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的降低,我们非常可能使用很多长效升白针,所以我们还是要尽量避免这类药物的多次使用,为以后做做打算。
关于这款药物,我们在民间也做过300多案例vs300多案例的调研(紫杉醇+卡铂对比脂质体紫杉醇+卡铂作为一线化疗方案),单从我们调研的样本空间来看,脂质体紫杉醇+卡铂的方案整体预后确实是劣于传统TC的。同时在线下,我也与部分大咖讨论过这个问题,多数还是建议我们患者采用真TC方案进行化疗。其中一位咖的话我印象很深刻“我们其实非常看到国产药物去发光发热的,但是这个药物很多数据都是不充分的,很多都是未知或者不详,这样的药我们怎么去给患者使用呢?”老病友的话,相信能猜出这是哪位大咖的话,在这里就不提了。
通常,我们民间会把用脂质体紫杉醇+卡铂进行一线化疗定义成一种错误的选择。理由:大咖不建议、民间调研、绝大多数指南中未提及。
另外一种常见代替方案,是我们家也用过两次的方案,就是白蛋白紫杉醇+卡铂的方案,NCCN指南中并不是完全没有提到这个药物,说的是“紫杉醇注射液(普紫)过敏的时候可以考虑白蛋白紫杉醇”。
这个方案不能说是错误,只能用在一线的化疗的话有些大材小用了,有点大炮打蚊子的意味。同样是基于全程管理的原则,白紫通常更多的是应用药铂耐药卵巢癌无铂方案化疗的时候,配合血管抑制剂来一起使用,并且白紫的方案可以说是目前我见过的治疗铂耐药卵巢癌效率最高的方案了,没有之一。很多时候从我个人的经验来说,白紫可以作为一个分水岭,如果铂耐药复发之后白紫用下去仍然很快复发或者没有效果,那以后的治疗大概率会变得异常困难。
一线化疗的时候,明明我们用枪(普紫)就能达到很好的效果,甚至少部分人就可以临床治愈了,为什么要用炮(白紫)呢?用白紫去打,可能会效果更好,但是我们也要知道,在普紫够用的前提下,白紫后存活下来的癌细胞都是精英中的精英,加之这个病本身就容易复发的特点,用白紫+卡铂作为一线方案,要是长期不复发还好,如果不幸短期复发的话,尤其是6个月之内复发的话(铂耐药复发),接下来的治疗会显得异常困难。毫不夸张的说,这酿成了很多悲剧的发生。尤其是短期内复发的情况,很多时候还不如一线去用脂质体紫杉醇+卡铂的方案后续对其他化疗药物的响应率高。
与此同时,另外一个小TIPS是,因为使用脂质体紫杉醇或者白紫,医生们通常会持方便、副作用小、效果更好的说辞,这会对患者本人心理产生强大的“安慰剂效应”,并且这两种紫杉醇类的药物价格相对较高,部分患者本人会理所当然地有一种贵的就是好的的心理状态,所以如果先用用这两种紫杉醇类药物的话,再换回普紫,相当于从一个主观上的生理和心理的舒适区跨越到一个不舒适区(像前文说到的一样,很多化疗期间的病人非常在乎眼前的利益,哪怕能舒服一点点,甚至是心理上的,她们都完全不会去考虑未来可能存在的风险),非常可能会导致患者本人的依从性变差,情绪出现问题,很可能患者本人们觉得家人不听医生的话,甚至是觉得家人不舍得给自己花钱,进而导致家庭矛盾的发生。所以如果大家是在还没化疗之前就看到本文的话,一定要注意这个问题,用就用标准TC方案。整个治疗期间,尤其是化疗期间,患者的情绪很重要、非常重要。有很多患者因为情绪的问题直接导致了不能完成正常疗程数的化疗。
以上是关于紫杉醇类药物我们常见的两种替换药物。
关于铂类的话相对来说其实被替换掉的情况并不是很普遍,比较常见的替换药物就是洛铂、奈达铂,同样基于全程管理的思路,它们可能会影响我们未来用药的选择,我们只要记住非必要不要去选择就好,在这里就不做展开说明了。
说完了不建议替换掉的药物,针对可以替换的药物我们也来做一个简单的说明吧,供大家参考。
可以替换紫杉醇注射液的药物:
多西他赛,同属于紫杉醇类的药物,是后来紫杉醇提纯过程中的一种中间产物,有良好的抗肿瘤效果,血液学毒性高于紫杉醇,胃肠道反应小于紫杉醇。
脂质体阿霉素,对头发很友好,容易出现手足综合征、口腔溃疡,血液毒性较大,心脏毒性大,体感较好,28天一个化疗周期(紫杉醇为21天)进口版本几乎买不到。
可替换卡铂的药物:
另外一种常见的化疗药物,就是贝伐珠单抗注射液了,这个药物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高复发风险的人群是有必要使用的,如何定义高复发人群我可以给大家几个参考,它们包括但不限于:
1.分期在4期的患者
2.手术非R0切除的患者
3.1~3程化疗响应不好的患者
4.经历新辅助化疗的患者(术前化疗)
5.基因检测BRCA阴性且HRD阴性的患者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BRCA阴性HRD阳性的患者,如果计划未来的维持治疗要使用含有贝伐珠单抗的维持方案,化疗建议治疗联合贝伐三个疗程。
贝伐这个药物,副作用比较小,费用有点高,不考虑费用的话其实使用起来比较灵活,所以在这里就不重点展开来讨论了。唯一注意的是如果考虑使用该药物的话大家尽量选择进口的(商品名:安维汀)药物,治疗效果会更理想一些,证据层面也是最靠谱的选择。
下面,我们来讨论一下化疗的副作用的问题。
常见的卵巢癌化疗药物通常是通过干扰细胞分裂的某个环节或者是破坏细胞的DNA来达到杀灭肿瘤细胞的目的,于此同时,化疗药物也会误伤很多我们身体的正常细胞,这是导致副作用的本质原因。因为癌细胞通常分裂速度会比正常细胞快,所以更容易受到化疗药物的杀伤,另外像是我们正常的毛囊细胞、白细胞、胃肠道黏膜细胞相对来说都是分裂比较快的细胞,所以例如脱发、白细胞降低、恶心呕吐是最常见的化疗副作用。
根据我个人的经验,首先来跟大家说一个有关心态的问题,包括我妈妈在内我遇到过很多病友的案例,在前1~2次化疗的时候副作用不怎么明显,所以这时候可能患者就会觉得化疗小事情没什么问题,但是副作用在2~3次的这个时候突然变得比较明显,造成了患者心理落差比较大,影响了依从性,这很影响患者的情绪。所以我们遇到类似情况的时候,一定要给患者本人打一个预防针,不要过于乐观,要有副作用突然增加的心理准备,以免造成患者们心理落差过大,造成情绪和依从性的问题。
在常见的化疗副作用当中,像是脱发、恶心、呕吐、便秘这些一般哪怕是基层医院都都比较好的处置措施,并且与全程管理的关系并不是太大,所以在这里就不重点讨论。
化疗中的老大难,关乎全程管理的也是治疗成本比较高的副作用主要是化疗导致的血液毒性,通常我们会称之为“骨髓抑制”。
骨髓抑制是化疗最常见的副作用之一,我们做的检验当中最常见的就是血常规的报告,通过这份报告我们就可以是否是否存在骨髓抑制。
那么出现这些骨髓抑制情况的时候我们应该怎么应对呢有哪些常见的不合理的治疗呢?
首先,应对骨髓抑制总的一个大前提就是我们务必要做好营养支持,说得通俗一点就是务必要好好吃饭,很多病友会惯性的觉得出现了这类问题就用药物来解决,忽略的营养摄入的问题,所以请务必记得,化疗期间饭就是最基础的良药,其他的药物治疗都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的。化疗药物杀死血细胞这是导致骨髓抑制的直接原因;同时,非常多的患者化疗后没有食欲,不好好吃饭,这也是导致骨髓抑制非常重要的一个间接原因,又想马儿跑得快,又想马儿不吃草这显然是不太现实的。
另外病友们经常会讨论到一些忌口的问题,在这里可以明确的告诉大家,不需要忌口,甚至有的专业人士会夸张地说不是毒药都能吃。我们以正常人健康饮食的原则即可,不需要忌口,必要的时候甚至可以牺牲一些健康原则,以能吃得下为目的。比如像我妈妈最初使用顺铂的时候,本身食欲就非常不好,吃一口饭都困难,突然有一天就想吃烧烤、炸串,偶尔吃一吃还是在这种情况下,就不要再去考虑什么腌制啦、高盐啦、烤的啦、炸的啦的问题了,能吃下就是最好的一件事,但请注意,我说的是偶尔,并且是在没有禁忌以及吃下后没有什么不适的情况下可以偶尔吃一吃,是利大于弊,是没有问题的。
接下来我们来聊关于骨髓抑制的药物治疗问题,我们按照他们的发生顺序一个一个来聊。
首先是白细胞、中性粒细胞降低的情况,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问题。在提问如何进行药物治疗之前,可能很多病友的第一个疑问是中性粒细胞降低有有哪些危害呢?
虽然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减少使我们最常见的血液毒性,但是相对来说,这种情况是比较好处理的情况,目前常用的药物有短效升白针和长效升白针,相对于后面我们要说到的血小板的降低而言治疗而言,白细胞在用药后的效果可以说是立竿见影的,大多数患者能再2~5天内恢复到一个安全数值的范围。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长效升白针还是短效升白针虽然可以快速的提升二者的数量,数据层面会显得很安全很好看,但是这类药物都相当于“催熟剂”,原理是促进骨髓里“未成年”的中性粒细胞迅速成熟,相对与正常成熟的粒细胞来对比,这些催熟的细胞还是要略显脆弱的,更容易被化疗药物杀死。
在很多我们实际了解的案例当中,无论是因为患者家庭着急按时化疗也好,还是因为医生的不专业或者不负责任也罢,有很多情况是快到了下一个化疗周期发现白细胞低了,于是就马上注射升白针,白细胞上去了,就立刻开始化疗。这种做法是非常伤害骨髓功能的,如上面所说,刚刚催熟的白细胞还比较脆弱,它们刚出来就上化疗,一下这些被催熟的白细胞基本全部又都被杀死了,相当于针白打了,骨髓功能也白透支了,所以在这个时刻如果发现了白细胞降低,并且注射了升白针达到满足化疗数值的时候,我们要等3~5天再去接受化疗,这样有助于保护骨髓功,并且也不会对化疗效果有很大的影响。
绝大多数病友,在初识骨髓抑制最先接触的都是白细胞的降低,大众普遍认为化疗的副作用是巨大的,当遇到这个问题的时候通常会引起我们很高的警惕性,并且在治疗白细胞的过程中,很多病友可能切身体会到了药比金贵,同时针对白细胞降低的治疗通常治疗效果比较明显,打完针没多久白细胞就能恢复到一个理想的数值。综合上述的种种原因,绝大多数病友会觉得自己对付骨髓抑制的以后已经有了一些小小的经验,这种“立竿见影”的治疗经历也通常会让病友们有了一种惯性思维,认为其他血细胞的降低治疗起来的体会是相似的。
然而,这里我们遇到的第二个问题——血小板降低,就完全不符合我们对付白细胞降低的这些经验和直觉,这是对后续我们依然要谈到与全程管理思维相悖的重要原因之一。
首先是在治疗费用上,治疗血小板降低的我们所需要付出的金钱通常会比治疗白细胞更高一些,部分病友们会认为越贵的药物,治疗效果越好,治疗周期更短。实际上,大多数情况与我们的这种惯性思维相反。
其次是在治疗效果上(这里也许用治疗周期更恰当一些),绝大多数病友因为有了治疗白细胞降低的“经验”,所以惯性地会认为治疗血小板的降低也是一样,用了药就应该很快达到一个满意的治疗效果。实际上,正好也是与我们所认为的情况相反的。
我们要知道,治疗血小板降低的(相对)强效药物,就这么几种,他们分别是重组人白介素11、特比澳、艾曲波帕、海曲泊帕、阿伐曲泊帕、罗普司亭。其中,白介素11因为容易出现超敏(过敏)反应、对肾功要求相对较高、具有心脏毒性的一些劣势,是濒临淘汰的一种药物;国产的海曲泊帕与艾曲波帕是相似药物,艾曲、海曲、阿伐曲(民间经常称为“曲类”)有可能存在交叉耐药的风险,所以治疗血小板降低我们能用到的主流药物掰着一只手的手指就能数得过来,五种两类。没有规划地使用,非常容易造成最后无药可用,无法接受任何抗肿瘤治疗的窘境。当然,如果低于10×10^9/L或者血小板降低伴随出血症状,需要输注血小板(指南层面数据,临床上很多单位低于30或25就要考虑输注血小板),因这种极端情况治疗通常比较规范,故本文不做详细讨论。
在实际的观察当中,有非常非常多的病友因为治疗白细胞降低的“经验”并且不了解血小板上升的特点以及为了求快心理特点,直接或者间接地导致了有悖与全程管理思维的治疗乱象,值得我们去思考和避免,下面我们接着来说实际中我们可能遇到的问题。
从患者端来说,多数遇到血小板的问题的时候,首先通常医生会建议使用特比澳,非常多的患者打了3~5针特比澳之后发现看不到效果,此时心理状态非常急迫(白细胞打了针就上去了啊!),有的可能回去主动找医生,有的可能是听了不懂的病友或者无良的药商药代推荐,私自去进行联合用药,这里比较泛滥的就是过早的联合“曲类”进行升血小板治疗,总之一个特点,就是求快,求跟白细胞一样快,如果你了解了血小板的特点,就会知道这显然不行。其实这里多数患者并不需要联合,上文也提到了,血小板恢复需要7~14天的治疗周期,多数情况我们再多打几针,血小板就上去了。
这种用药方式的负面影响有几点,其一就是上来就用猛药,后续血小板再减低的话可能会较难治疗;其二,药物都有耐药的时候,上来就这样联合,可能会导致后续两种两类药物出现耐药,并且有潜在导致其他药物疗效打折的风险;其三,会导致我们的治疗成本大幅度上升,除白介素11以外的升血小板药物都不便宜,尤其是“曲类”和罗普司亭,使用成本相当之高。
其四,是很重要的一点,我要另起一段说,之所以要另起一段说,是因为这是一种很多人包括医生并不在意、隐蔽性很高、表面上符合直觉感受的问题。如果这个患者或者家属是没有任何接受过科普内容的大众患者,非常容易惯性地导致一种归因错误,就像上面提到的情况假设特比澳打了3~5针无效我们去联合“曲类”三五天可能就看见效果了(其实如果坚持使用特比澳大概率也能上去了,如果刚开始就用曲类三五天可能也没有效果,不能忽略前一种药物的功劳),你可能非常容易认为特比澳无效“曲类”有效,特比澳效果不好,“曲类”效果好,这种认知极易导致我们后续治疗该类情况的时候,有选择更换药物的偏好,一种药物三五天没看到效果就换下一种,我甚至看到有的患者一线治疗把特比澳和三种“曲”全部用过的情况,从全程管理角度而言这是一种风险非常高的一种行为,毕竟升血小板的药物仅有“五种两类”。打小怪的时候把资源用光了,以后遇到BOSS只能被无情碾压。
有心的病友可能会问“这些治疗不应该都是遵医嘱的吗?医生难道不会提我们规划好治疗策略吗?”
非常遗憾地告诉大家,大多数的情况是不能。这也是我要把这个问题分成患者端的问题和医生端的问题分开说的原因。不能的原因在这里跟大家絮叨絮叨。
一个大前提就是上文我们提到的“白特曲罗”几种药物,都是在我国获批的几种治疗血小板降低的药物,在血小板低于75×10^9/L的情况下医生开具处方,没有原则性错误。
第二,部分医生不具备治疗卵巢癌全程管理的理念。
这里要表达的意思并不是使用海曲波帕有什么错误,而且是在前种药物未达到起效的使用周期的时候,建议患者联合或者更换海曲泊帕(包括阿伐曲波帕、艾曲波帕),是有悖与全程管理的,并且这样的建议说实话并不负责;如果是因为利益输送导致的行为结果,更是实难让人容忍。
2024年,随着国产(仿制)的阿伐曲波帕和罗普司亭陆续上市,我几乎可以肯定,未来我们在面临治疗血小板降低的过程当中,会有更多“合规不合理”的治疗方案出现,还需要大家格外警惕,时刻把全程管理的理念铭刻于心。
基于这几年的经验,我可以给大家一些建议,供大家参考:
首先我们还是要理性认识到血小板的特点,一个字:慢,平均治疗周期要7~14天,在这个期间我们一定不要太心急,安心治疗即可。
这个期间内,血小板可能还是会持续走低,我们可能需要时刻把这些结果给医生看,部分医生会建议我们使用当前方案,我们可以欣然接受;部分医生可能会有“要不然试试****的”说辞,我们可以多问一下,“现在刚治疗几天,不想一下用那么多药,继续当前方案可以吗?”只要是在7~14天这个期间内,绝大多数医生会告诉你可以。但如果在这个治疗期间内(非极端情况),医生主动要求我们更换治疗药物,这个时候我们应该有一定的戒备心,建议大家可以考虑多问诊几位医生再做出决定,绝大多数情况在没有到达治疗周期的时候,是不需要更换或者考虑联合方案的。
最后我来说说我所认为的血小板治疗的策略(除需要输注的极端情况外)。
首先,罗普司亭前期不需要考虑,通常我们会把它用在后面治疗很困难的时候。
然后白介素11,需要皮下注射,在不过敏、60岁以下、没有心脏问题的情况下,我们可以考虑使用,费用比较低,但治疗周期会稍长一些,不过一般也不会超过14天,如果在7~10天这个区间仍然没有满意效果,我们可以考虑更换特比澳或者曲类。
阿伐曲泊帕,可以考虑作为首选药物,肝肾毒性几乎没有,治疗周期相对较短,口服方便符合患者偏好,国际数据充分可靠;缺点是治疗成本较高,进口药物不好购买。
艾曲波帕,可以考虑作为首选药物,治疗周期相对较短(在阿伐曲波帕和特比澳之间),口服方便符合患者偏好,国际数据充分可靠;缺点是治疗成本较高不好购买。
海曲泊帕可以考虑作为首选药物,治疗周期相对较短(在阿伐曲波帕和特比澳之间),口服方便符合患者偏好,价格相对便宜,处于中间水平,方便购买基本肿瘤医院全都有;缺点是数据层面的证据不如艾曲波帕和阿伐曲波帕,更大概率被合规不合理的使用。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以上关于血小板的内容均不包括需要应急处理情况,都是在常规药物治疗的框架内写给大家的一些内容。在举的例子当中,是以先用白介素11或者特比澳为例,如果本身大家先用的曲类药物,反过来的逻辑也是一样的。
终于是把血小板的问题给说完了,下面的话题就相对轻松一些了,就是血红蛋白的降低。
说这个问题轻松并不是因为这个问题好治疗,恰恰相反,血红蛋白降低恰恰是我们所遇到血液问题当中,最不好治疗的一种情况。说它轻松,是因为这其中没有什么坑让我们一不注意就掉进去,并且这个问题大多数患者不会表现的非常严重,另外一方面的愿意可能是大家并不愿意看到的,就是因为抗肿瘤治疗导致的血红蛋白降低,目前来说没有很有效的办法,所以我就可以少写几千字了,真是让人欢喜让人忧。
抗肿瘤治疗导致的血红蛋白的降低,最主要的治疗手段就是前文提到的营养支持,简言之就是要吃好喝好,遵从上文提到的原则就可以。除此之外,我们可以考虑一些补剂作为辅助治疗的手段,主要有铁剂(缺铁性贫血更适合,普通患者也可以尝试)、叶酸、维生素B12等。必要的时候可以考虑使用人促红素注射液或者考虑输血,但是但是这两个办法都不宜长期经常使用,我们最好还是去考虑通过营养支持的办法积极纠正血红蛋白。
虽然以上提到了几种办法,让人遗憾的是,这些办法(除输血外)均不如白细胞或者血小板那样短期内能看见改善,尤其是营养支持,需要我们长期坚持。还是那句话,在血红蛋白这个问题上,饭就是最好的良药,要把饭当药吃。
完成了手术、化疗恭喜大家,在医院的日子就结束了,接下来我们可能根据实际的病情,还需要进行维持治疗,一些病情较轻的病友们则可以回归正常的生活了。
既然提到“帕利”了,当然我们也要正式开始聊维持治疗的问题了。
维持治疗药物PARP抑制剂从19年开始,一直都是非常火热的一个话题,而我家也恰好是19年患病,幸运的是有新的证实有获益的治疗手段出现,不幸的是当年的价格真的是高得离谱,像是我们最常用的两种PARP抑制剂奥拉帕利,那时候一个月足量的费用大概需要50000元;另一种尼拉帕利,国内还买不到,需要去最近的方案是要去到香港购买,一个月足量的费用约90000港币(尼拉帕利最早的是300mg每天),并且两款药物当时都需要自费使用。我不禁感叹,虽然现在两款药物的价格对于大众来说仍然不算便宜,但是跟当年比起来,真是幸福太多了。
因为数据好看,加之高昂的价格,很多病友对这里两款药物的心态其实都是“救命稻草”或“雪中送炭”,在这一点是反倒其实是很多新病友我个人觉得是更正确一些,包括我个人经过这几年的观察和思考,PARP抑制剂我更愿意定义为一种“锦上添花”的药物,能达到理想疗效的前提是需要有满意的手术质量,需要化疗的响应表现不错,当然如果有基因突变就是更好的情况。
关于PARP抑制剂的用法,大多数情况来说都是比较标准的,有兴趣的病友直接去指南上查阅就好,绝大多数医院在理论和实践上还是比较统一的,所以用法的问题就不再给大家展开聊了,遵指南遵医嘱基本不会有问题,这里跟大家聊一些细节上的问题。
在化疗当中可能有的时候我们骨髓好于2级抑制的标准,就可以考虑上化疗。但是在维持治疗当中,建议大家关键的几个血液指标(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血小板、血红蛋白)恢复完全正常并且稳定一周以上、生化凝血指标没有显著问题的时候,再去考虑开始维持治疗。甚至12周内开始进行维持治疗也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其实我家就是在12周的时候开始维持治疗的,并且是参加的临床试验,试验组中对各个数据的要求都是比较严格的,所以我们可以相信即便是在12周内开始维持治疗,也不会出现显著的问题。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维持治疗当中我们可能还会用到贝伐珠单抗,这个药物我们就按照之前的周期继续使用就可以(通常是21天),贝伐属于大分子生物制剂,副作用通常不明显,在这里不作为重点讨论的话题。
第三个问题,就是暂时停药的问题。一旦选择服用PARP抑制剂,非常多的病友们对停药这个问题非常敏感,这类问题一般出现在最初用药的前三个月,这其中的大部分患者都是因为血液学毒性导致了暂停用药,病友们焦虑当中最常见的提问就是“停药几天不会影响疗效吧?不会复发吧?”这真的是让E人回答起来起来比较难的问题,首先我需要去回答,可能会影响疗效、也可能会复发;然后我要回答,这个影响的程度很低,低到可以忽略不计,复发的概率也很低,低到接近0;最后我还要补充上一个很关键的内容,无论暂停用药的影响程度有多大,导致复发的概率有多高,该停药的时候就是要停药的,安全性是所有治疗需要考虑的前提条件,被问烦的时候我可能还会说硬顶着吃癌没要命,吃药会要你命的(当然,这是一种带着情绪的极端的说法)。
如果我们服用的是尼拉帕利,建议大家至少血小板在100以上、血红蛋白80以上、中性粒细胞1.5以上同时满足,并且均稳定三天以上,在开始考虑重新开始用药(偷个懒,不写单位了,后面也不写了)。反之,就要暂停用药。
如果是奥拉帕利,服用的前三个月我们可以参照尼拉帕利提到的数值考虑恢复用药,如果超过三个月已经进入到了一个用药的稳定期,其他一样,血小板我们可以考虑恢复到75以上稳定三天以上就可以开始恢复使用了。反之,就要暂停用药。
原则上来说,我们因为副作用停药恢复的周期不能超过28天,超过的话就不建议服用了。但也有很多病友问我,我就超了三四天甚至是超了一周,真就不能再吃了吗?如果是首次发生,并且服药意愿很强烈的话,其实再开始服用也无伤大雅,但是如果选择继续服用的话,需要格外注意血液学毒性并且可以考虑减量服用,但是如果说连续出现2次甚至2次以上28天才能恢复的情况,就强烈建议大家放弃维持治疗了,这很可能会增加不少出现血液恶性疾病的风险,我们后面还会具体聊到这个话题。
在日常跟病友们交流的过程中,最让人担心的就是不舍得不敢减量的情况,这类病友通常也是心态比较不好,最担心会复发的那部分病友,担心减量之后会影响治疗效果,其实还是那句话用药安全是第一准则,现在的数据提示长期服用PAPR抑制剂的患者这其中的一小部分,会罹患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或者急性髓系白血病,在这一小部分当中除了一些本身就有合并症的患者,很大一部分都是因为用PARP抑制剂的过程中反复出现骨髓抑制仍然使用足剂量的患者,这个大家需要特别小心,该减量的时候就坦然减量,千万不要因为自己的焦虑顶着副作用用药。在化疗的话题中我们深入讨论了全程管理的重要性,在这个治疗节点全程管理思维也非常重要。我还是要再强调一句,骨髓功能贯穿着我们整个治疗的历程,几乎是所有抗肿瘤治疗的基石,我们一定要注意保护它。
第五个问题,减量之后如果还是不能耐受应该如何是好?部分比较喜欢思考的病友,其实在前面一个问题减量的时候,就会有一个很朴素的想法,就是能不能服用PARP抑制剂的同时,吃着升血类的药物呢?这确实也是很多病友们会文的一个问题,从经验来说在病友们的问诊的过程中,多数的血液科的医生建议可以考虑一起吃,如PARP抑制剂跟曲类一起服用,与之相反,多数的妇瘤科医生会保守一些,建议尽量不要一起这样服用,如果出现血液学副反应还是要先考虑暂时停药,纠正的血液问题再开始服用。
关于到底是不是可以一起服用,从学术角度来说,现在仍然没有标准答案可循,著名的协和医院以及其他的一些权威的医学中心,正在开展PARP抑制剂与阿伐曲或者海曲同时服用的临床试验,只是截止到目前,还没有看见比较可靠的数据。所以个人还是建议不到逼不得已的时候,还是不考虑这个办法,还是优先考虑暂停-减量的办法,如果减量之后仍然不能耐受,那么我们可以考虑同时服用PARP抑制剂和升血类的药物,这里主要指的是比较强效的升血药物,如升白针、“曲类”等。平时一些简单的升血药物,如咖啡酸片、利可君、生血宝合剂、地榆升白片这些,如果血液只是有一些小问题的话,我们可以一起来联合使用,会提升一些可以长期接受足量PARP抑制剂的概率。
如果是已经减量到最低剂量了,同时也服用了升血药物之后,毒性还是不能耐受,强烈建议大家索性放弃维持治疗。非常理解大家对维持治疗的重视,但是如果像是这种极端情况还是硬继续服用的话,第一达不到理想的维持效果,第二很可能出现血液疾病,甚至是恶性疾病,总体而言是得不偿失的。该放弃的时候就要果断放弃,否则以后的麻烦会很多,这是有利于全程管理的选择,还是希望大家如果遇到这种情况需要停药的话,不要有太重的心理负担。
这个话题我们只聊服药顺利的情况,不包括严重副作用导致停药的情况(前文已经针对副作用的情况做出了说明)。这也是很多病友讨论的一个热点问题,其实在实际的见闻当中,这仍然是一个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通常按照标准来说,选择停药的条件需要满足一线维持治疗、一线化疗后治疗状态为CR(完全缓解)、服用PAPR抑制剂期间内病情稳定,满足以上三个条件的同时,如果服用的是奥拉帕利,吃满2年,可以选择停药;如果服用的是尼拉帕利,吃满3年,可以考虑停药(有病友可能还会想到贝伐珠单抗的问题,这个问题相对复杂一些我们后面单独拿出来说)。之所以用到选择、考虑这个词,是因为停药不是必须的选项,通常在病友们实际的问诊过程中,通常医生在满足以上条件的话会建议停药,但是如果病友们主观上还是有强烈的继续服用的意向的话,医生也不会有强烈的阻拦的态度。
以我们家为例的话,服用尼拉帕利三年的时候,医生是建议我们停药的,不过考虑到这个问题在学界确实还没有定论,所以一边是3年停药的标准,一边是5年临床治愈的定义,所以当时我的决策是吃满4年停药,后来因为我妈妈在满足这些条件的同时,自己不想继续服用了,最终我们吃了3年9个月的尼拉帕利,选择了停药。
我觉得大家也可以参考我的做法,多了解一些患者本人的意愿,并且尊重患者本人的选择,是比较不错的策略。
关于贝伐珠单抗停药的时机,我们需要分几个情况来说。
首先就是最简单的情况,维持治疗必须选择贝伐的情况,比如双阴的患者不考虑尼拉、HRD单阳的患者考虑奥拉+贝伐或者是其他病理分型的患者考虑用贝伐维持的情况,这类情况是有标准答案的,就是使用贝伐22次(含化疗联合的次数)就可以考虑把贝伐停掉了。
恰好2019年初了一篇study4(ICON9)的研究,该研究是针对铂敏感复发的患者采用奥拉帕利联合西地尼治疗,PFS在BRCA无突变的患者当中达到了惊人的36个月,因为西地尼布并未上市,并且副作用大,在同类药物里(小分子血管抑制剂)乐伐的数据一骑绝尘,所以让我对这个方案产生了更大兴趣。
从数据层面来说,在前辈白兔老师的带领下,民间几个比较权威的病友群联合做过一次数据调研,并且很多案例是更为难办的铂耐药复发的情况,数据表现也同样优异。
这个方案之所以后来越来越少见了,是因为HRD概念出来以后,指南层面做了真对HRD分层的更新,让病友们有了更多、数据层面更可靠的选择。作为民间科普人,尊重指南的建议是我们的底线;并且随着越来越多的病友加入了我们的抗癌组织,组织影响力越来越大,一些偏主观的东西可能不太适合给大多数病友建议,加之包括白兔老师在内的经历过那个阶段的KOL淡出了科普圈,现在这个方案也逐渐淡出了大家的视野。
说完了这个方案的优点,我们也来说说这方案可能存在的风险。第一个就是我们在实践的过程中,会发现一小部分的病友如果骤停掉乐伐替尼(包括同类的安罗替尼、阿帕替尼等),会有疾病加速进展的风险,虽然在各个类似的系统化的研究当中,并未发现数据层面的风险,但现实中我们还是可以接触的到,因为我们没有客观条件去量化这些病友的情况,所以在这里无论是因为注意力偏差也好还是因为其他的外部因素也好,还是要给大家提个醒。另外一方面,部分权威专家会表示,用过小分子血管抑制剂可能会影响接下来的治疗,尤其是化疗的效果,这个问题我也思考过,大多数情况乐伐是联合PARP抑制剂一起使用,现在已经有数据证实PARP抑制剂长期使用后,小部分患者会影响未来化疗的效果,所以逻辑上来说,是不是TKI这类药物独立因素导致的这种情况的发生,目前还没有权威的数据可以参考,大家心里有个数就可以。
综合利弊,我内心里还是一直把这个方案当做民间经验的闪光点,我觉得这个方案还是非常值得大家当做一个指南外的方案去参考的,总体而言,以目前观察的经验来看,利大于弊。
写到这里,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以上基本把相对来说严肃的化疗都聊完了。最后一个话题,可能是最轻松的一个话题,也可能是最不轻松的一个话题,那就是卵巢癌一线治疗之后的随访(复查)。
关于卵巢癌的随诊复查,我们先来书本上(指南)是怎么建议的。对于1~4期的上皮性卵巢癌、输卵管癌、原发性腹膜癌(完成初始治疗后,不包括交界性上皮卵巢肿瘤及罕见病理分型),前两年每2~4个月随访一次;第3~5年每3~6个月随访1次;五年后,每年随访一次。随访的内容为:盆腔检查在内的体格检查,胸部、腹部、盆腔CT、MRI、PETCT(视临床指征而定),血常规、生化指标、肿瘤标记物、凝血指标等。
实际当中,可能医生会建议我们前2年每3~4个月做一次随访复查就好。因为国内的很多患者比较抵触CT检查,所以有的医生会把超声和CT间隔来做,也就是如果病情平稳的话前2年可以每3~4个月做一次CT,每3~4个月做一次超声交替着来,其实这并不是符合严格随访要求的。
说到这里,自然就会有病友问了,如果严格随访的话,一年做3~4次增强CT的话,对身体到底有害处吗?
首先拿我们家来说的话,因为我们是参加临床试验组的,所以随访比较严格,前2年一直都是每3个月就要去做胸腹盆的增强CT,3~5年这个区间是每半年做一次,5年以上我估计会给我们改成每一年做一次。目前无论是医生告知我们的信息还是我们的自己体会,均未发现这个频率对身体造成了哪些损害。这是一个宏观的体会,如果有病友较真说到底有没有伤害呢?那肯定是有的,但是并不大,并且诊断意义其实是远远大于CT辐射给身体带来的伤害的,所以大家其实可以不用太纠结这个问题,这个随访频率是大多数指南和全球专家的共识,是经过严格的循证医学证据得来的,是值得我们信任和参考的经验。
因为惧怕辐射不做严格随访其实才是我们应该去注意的问题。
关于辐射的问题,其实无论是指南层面,还是我们根据研究来计算,多数病友还是能理解并且执行的。随访期间,真正困扰病友们的是另外一个大问题——CA125的数值(也可能是其他疾初期显著升高的肿瘤标记物数值,仅说CA125,逻辑也是相通的)。
大多数病友,从接触到卵巢癌以来,就会把实际的病情与CA125的数值默认强关联起来,只要是这个数值一有一点点风吹草动,就慌的不要不要的,随访期间也同样如此。
很多病友可能是出于一种“应激反应”,CA125只要有一丁点向上的波动,就立刻开始频繁的去检查CA125的数值,有的是一个月至少检查一次,有的是21天(大多数肿瘤细胞的倍增周期)就检查一次,甚至有的病友每周都要去检查一次,这些做法在病情平稳的期间其实都是错误的做法,第一没有参考价值;第二白抽血;第三白花钱;第四白焦虑。这个现象还挺有意思,起初接触卵巢癌的时候,多数病友都是担心过度检查;到了随访这个环节,很多病友却是要主动地过度检查。其实仔细想想,都是因为我们“厌恶损失”的心态,关不住自己的心魔,最后反而导致了我们的损失。
几乎无论我们去找哪个无论是预后好,还是预后不好的病友聊天,都会说到“心态要好”,希望广大病友们要做到这一点,焦虑本身就容易导致疾病的复发,尤其是卵巢癌这个疾病。
总之,导致CA125上升的因素有很多,当CA125轻微上升,我们要学会安慰自己。
关于CA125真正值得我们去注意的、提高检测频率的有以下几种情况:
1.CA125连续翻倍并且超过35
2.CA125螺旋上升(涨幅没有翻倍但是一直上升)并且超过35
3.CA125本身就不敏感的病友超过最低值的2倍需要有所警惕
这只是笼统的几种复发可能性相对较高的情况,实际中确实也能见到CA125涨到几百甚至接近1000自己又降回来的情况,最终判断是不是疾病复发还要结合很多信息,在这里就不展开说明了,并且这种情况发生的话,我们就需要去看医生了。
初识卵巢癌,从选择医生到随访,所有能够想到的问题、需要注意的细节、一些小经验、一些小心思都捣开了、揉碎了展现给大家了,希望大家能好好消化、好好吸收、好好利用。
如果大家还有什么关于卵巢癌初始治疗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可以留言给我,我会持续保持更新,尽量把大家关心的问题都说清楚。
最后祝大家治疗顺利,一鼓作气,初治即治愈!希望我们能再一起走过无数个五年!
写在后面:
事件1:儿子发烧
我的角度肯定都是遵循专家共识和指南进行用药,一个原则是孩子状态尚可,必须要使用退热类药物;另一个原则是,非必要情况绝不使用抗生素。
而孩儿奶奶和孩儿妈的观点,就是一下全用就是能用的药物,经典的组合就是退热药物与抗生素一起使用。
无论是实践还是文献还是去询问权威的儿科医生,其实小儿发热的情况只要控制症状,大多数可以在3~4天内痊愈,并不需要使用抗生素。
同时一个很烦人的现象就是确实去使用了抗生素,我自己也觉得孩子好的快了,但是长期这样,对孩子来说并不是好事,没准我们自己就是受害者。
一些文献提示,抗生素过度使用造成抗药性的危害,甚至比毒品还严重,每年全球造成的直接死亡人数约为127万,间接的导致死亡的案例超过500万人。而癌症2022年的数据是总共970万例因为癌症直接或者间接的死亡,这其中还包括因为抗生素抗药性导致死亡的案例。
事件2:欧洲杯
小赌怡情,大赌伤身。2016年欧洲杯,当年我还是一个竞彩新手,当年6月19日,葡萄牙VS奥地利,我笃定葡萄牙可以胜利,最终因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最终比赛0-0,C罗点球射飞。
那么客观的信息我们有办法可以快速获取吗?当然有,这个办法就是看盘口(赔率),通过赔率我们其实可以计算出庄家心中每一支球队的胜率以及钱款的返还率,与此同时庄家一定不会让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失,所以这些盘口的赔率数据都是庄家根据各个球队的数据通过精算团队计算出来的,他们的判断往往比我们个人以见闻、经验、偏好等等因素总结出来的判断准确成千上万倍。虽然这个逻辑很简单,但是很多玩家在关键时刻仍然会把这个客观事实扔到脑后,一意孤行相信自己的判断,造成了很多损失。
以本届欧洲杯为例,在人们认知里面热度很高的强队如法国、葡萄牙等虽然积分不低,但是几乎每一场比赛都没有达到大众的预期,不是小比分胜利就是打平甚至是爆冷输掉比赛,对于竞彩玩家而言更是让人唏嘘。
所以现在我个人如果有兴致怡怡情,重点参考的是盘口给出的信息,很少再去重点参考各个球队近期比赛的信息,道理很简单,因为我一个人的力量远远比不上庄家精算团队的力量。这很不符合直觉,让人很多时候没有安全感,但这确实好用。采用了这个办法之后,16年后的所有世界杯、欧洲杯我虽然还没有暴富,但至少没有亏损过。
与庄家对弈,不亏即为赢。
之所以提到欧洲杯这个事件,第一是因为有的时候治疗重大疾病确实一场豪赌,并且付出的代价是比钱财更重要的生命质量;另一方面更重要的原因是,我想跟大家再次强调“指南”的重要性,与我们个人非常片面对癌症治疗的见闻、偏好相比,指南是基于全球数以百万计的案例以及临床试验数据总结出来的一套方法论,只能能提供的建议往往同竞彩中的盘口(赔率)一样,是更准确更客观的信息,是真正值得我们去参考的信息。
有非常多的病友在寻医问诊的过程中是很主观的,无论是指南中的内容,还是专家们给的建议,只要跟自己预期的不一样就会非常困扰,甚至是一意孤行不执行,只找建议跟自己判断一直的医生去给自己看病,这其实非常容易让自己的生命质量蒙受损失。包括部分病友不选择手术、拒绝化疗,或者是选择中药进行抗肿瘤治疗治疗一样,这都是片面的认知导致了错误的行为。
有全球专家总结出来的指南可以供我们参考,其实我们大可不必再去纠结一些治疗方法、方案的正确性。
有爱抬杠的病友可能会站出来说了,那指南就绝对正确吗?尊指南治疗疾病就一定能治好吗?显而易见,当然不是。但我们要明白的是尊指南治疗,并不是能让我们有更多的收益,而是可以把我们的损失降到最低;它不能拉高我们的上限,却可以提高我们的下限。
毕竟,应对重大疾病就像与庄家对弈一样,因为我们能赢的概率本身就不占优,亏其实才是常态,所以不亏即为赢。
事件3:NANT研究
因为这是一项II期的单臂研究,虽然数据层面看起来还不错,所以距离实际应用于临床还有比较长的一段距离。
简单阐述一下,免得大家有误会。
参考资料:
《NCCN卵巢癌诊疗指南2024》
《CSCO卵巢癌诊疗指南2023》
《卵巢恶性肿瘤诊疗上海专家共识2022》
《CSCO肿瘤治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诊疗指南2023》
《妇科肿瘤诊治流程》的部分内容
《妇科恶性肿瘤化疗手册》的部分内容
《癌生物学》的部分内容
《肿瘤医学》的部分内容
《癌症真相》(菠萝)的部分内容
《医学通识50讲》(薄世宁)的部分内容
《无国界病人》(师永刚)的部分内容
鹤立烟雨抖音号的部分科普视频
医痴的木头屋在YouTube上的部分科普视频
妇科肿瘤医生崔恒、吴鸣、潘凌亚、李雷、朱笕青、张平、邹冬玲、吴小华、林仲秋、刘继红等针对卵巢癌公开科普视频及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