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高考了,“家有考生”的王妈最近去超市囤了几斤核桃,她希望孩子在决战高考的日子里,能多吃点核桃补补脑,争取考上好的大学。
王妈此番操作,让我不禁想起流行于民间的两个概念:“吃啥补啥”、“以形补形”。
核桃因外形长得像人脑,所以常被人认为具有补脑功效。而除吃核桃补脑外,吃红枣补血、喝骨头汤补钙等食疗方,也始终在坊间流行。
▲大脑与核桃的外形对比。
一、当我们diss“吃啥补啥”时,究竟在diss什么?
吃啥补啥,真的是空穴来风吗?
其实,早在唐朝时期,药王孙思邈就发现了动物脏器与人类脏器的相似性,并首次提出“以脏补脏”的说法。至明朝时期,医学家李时珍也提出了“以骨入骨,以髓补髓”的类似理念。之后,随着这种用药方式的流行,民间慢慢就出现了“以形补形”、“吃啥补啥”的概念。
尽管在古典医籍有所记载,但在现代生物学看来,所谓的“以形补形”简直荒谬,因为西医更注重分析食物的营养成分,不管人吃的是什么,也不管你吃的红枣有多红、核桃长得有多像大脑,它们最终都会被消化系统分解成氨基酸、葡萄糖等基础化学物质,并被肠胃吸收供全身所用,而无法补益到特定部位中去。
生活中,人们常说“吃燕窝不如吃鸡蛋”,其实也是基于食物营养的角度来理解的。
▲氨基酸(RCHNH2COOH)的化学结构,它被认为是动物所需蛋白质的基本物质。
一直以来,“吃啥补啥”的观点始终未被科学证据予以支持,以至于人们时常会对中医产生质疑、失去信心,并因此引发了不少中西医纷争。
没有证据能证明“吃啥补啥”的正确性,但人的直观感受却确确实实存在,这到底是为什么?难道是心理暗示在作祟?在科学界,“吃啥补啥”究竟有没有合理的生物学解释?
▲广东人喜欢喝猪肺汤,以达到润肺目的。
二、饱受质疑的“吃啥补啥”理念,有了生物学解释
在过去的十余年里,来自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张辰宇教授,一直将目光聚焦于一个领域——微小RNA(microRNA)。
微小RNA是一段长度在20个碱基左右的核糖核酸片段,广泛存在于生物体中。一个生物自产的微小RNA,可干扰蛋白质生产的效率,还能进入线粒体控制其基因表达。
按这个说法,倘若其他物种的微小RNA分子进入了人体内,是否会对人体基因产生调控作用?
研究还显示,水稻微小RNA“MIR168a”,可抑制人体中LDLRA1基因在肝脏中的表达。
通俗点来说就是:中国人经常吃的大米饭中含有的微小RNA,可通过饮食进入人体内,并能避免被消化系统彻底分解,最终进入人体血液与器官中,实现基因的跨物种调控。
这项研究让人感到振奋,如果情况属实,那么就意味着“吃啥补啥”有了科学的生物学解释:吃这件事,不仅仅是化学物质分解、吸收那么简单,还可能包含了生物信息的传递,人吃了某种食物,也许会受到食物中微小RNA的影响!
张辰宇团队两项关于微小RNA的重磅研究,让中医“吃啥补啥”观点有了“翻身”的希望。当然,即使张辰宇团队的研究被完全认可,也不能说明“以形补形”一定正确,而只是说该项研究可作为中医研究的一个小切口,让“食疗”理论有了为自己辩驳的机会。
三、“吃啥补啥”真的完全不靠谱吗?
张辰宇团队的研究,让笔者明白一个道理,即:一件事未被科学作证前,永远不要简单、粗暴地对其加以调侃或讽刺。否则,等到真理降临的那一天,部分人或会被现实无情地打脸。
而对于“吃啥补啥”,我们不能因为找不到证据,就偏激地对其全盘否定,鲁莽地将其钉在“谣言”的耻辱柱上,以至于让坚守中医的人逐渐丧失话语权。
实际上,“吃啥补啥”并非完全不靠谱,即使从现代生物学的角度来看,“吃啥补啥”也是有一定道理的。比如:
动物骨头中的钙、镁可促进骨骼生长;动物胆汁内的去氢胆酸具有疏肝利胆的功效;动物胰腺提取的胰岛素可治糖尿病;猪血、鸭血含有的铁元素对缺铁性贫血有效……
还有,核桃中含有的omega-3脂肪酸和多酚,有助于降低老年人的认知障碍;切开的胡萝卜像人眼,内含的胡萝卜素可转化为维生素A,对眼睛有保护作用……
▲切开的胡萝卜像人眼,内含的胡萝卜素可转化为维生素A,对眼睛有保护作用。
中国人讲究“药食同源”,总想在饮食中找到解决疾病的办法。如今,越来越多的西方研究也已证明,“食疗法”其实也有理论基础。比如,近些年发表在国际医学期刊的研究显示,不同的食物可作用于人体肠道微生物,进而影响人的新陈代谢、激素分泌、体重、情绪,对人体健康产生深远影响。
当然,中医讲究辨证施治,“吃啥补啥”并不意味着所有人“吃什么”就能“补什么”,“以形补形”也不是让大家专门吃与器官相似的食物,而应该根据不同人、不同病症来判断是否适合这一食疗法,比如:对于老人而言,就不建议“吃脑补脑”,因为猪脑属于高胆固醇食物,摄入过多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而对于肝病患者来说,也不能吃肝补肝,否则会加重肝脏负担,影响疾病康复。我们每一个人在运用“吃啥补啥”食疗法时,一定要根据自身状况而定,并睁大双眼,看清谁是“李逵”,谁是“李鬼”。
笔者认为,“吃啥补啥”到底合不合理,映射的是大环境下的中西医争端问题。如今,中西医纷争愈演愈烈,对待同一件事物、同一种疾病,二者经常会发生矛盾对立。实际上,这种情况的出现,原因在于中西医各自都有一套复杂的理论体系要遵循,比如“肾”在西医看来,只是一个器官,而中医说的“肾”,还含括了生殖、泌尿、免疫、内分泌、神经等系统组织。中医文化博大精深,坊间流传的“吃啥补啥”很多时候存在偏颇,我们不能狭隘地以现代医学的器官概念误解中医的“以形补形”。
特别是近代以来,人的世界观经受逻辑演绎、系统建模等科学理论的洗礼,人们通常会以“有无科学证据”去衡量一件事的正确性,而来自遥远时代的中医理论也就显得格格不入。但实际上,现代科学的一个特征是“可证伪”,这说明科学并非唯一真理,它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发现,不断否定,因此它与“正确”并不能完全划等号。
总的来说,民间流传的“吃啥补啥”、“以形补形”有一定道理,但不具备普适性,咱们老百姓一定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生病了就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切莫人云亦云,充当乌合之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