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事要记日拱一卒–第908页–分享个人经验,保留阅读记录,做时间的朋友

你总说我们要多思考,可是每天的生活就那样,究竟要怎么思考,思考什么呢?

……

这是我一天正常的工作吗?不是的。这是周末一天,在工作和阅读之外做的事情,也就是消遣。

为什么提这个呢?主要是想告诉大家:思考并不是一件很麻烦、很复杂的事情,它本来就应该是生活中的一种习惯。

就拿读小说来举例。

但其实可以更进一步:一边读,一边让自己去思考:这部小说好在哪里,为什么好?不好在哪里,可以如何改进?我从中可以学到什么,思考到什么?

比如:周日读的推理小说里,作者设计了一个伪解答,讲了一个民间传说故事,到最后一页才抛出真解答。但在行文中缺乏气氛的渲染和铺垫,导致伪解答力度不够,从而导致前面的阅读体验很一般。

于是我就结合之前看过的同类型小说,向作者提议:前面铺垫一些民俗学内容,再把文风整体压得沉重一点,让读者能够接受这个伪解答,效果或许会好得多。

这个想法有道理吗?当然不一定对,它只是我不专业的一个主观判断。但通过这种方式,这个事件可以在我的记忆里留下更深刻的痕迹——不仅仅是这本书本身,还在于我所想到的这些想法。

这才是生活的痕迹。

为什么?因为你所读到、看到的事物,都是外在于你所存在的,它们并不是你的一部分;反过来,只有当你跟它们产生共鸣,你在大脑里对它们进行深入的加工,它们才跟你的生活产生了联系。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

如果仅仅停留在「感受」,那实际上是没有生活的——你只是不断在「遭遇」它们,接触,丢下,离开,前往下一个地点。重复循环,直到生命尽头。

什么样才算是「生活」呢?只有当你对这些事件进行筛选,把一部分容纳到自己内部,再用它们跟新的事件互动、交换,再次容纳「新的东西」进来……如此循环往复。那些历经一路最终留在我们船上的,才构成了我们的生活。

举个例子:看完一部电影,只是停留在「喔,还不错」的程度,那也许过不久就会淡忘,只会记得「我好像看过它」。

那么,它就会成为你生活的一部分,成为你用来思考其他问题、理解其他问题的一种方式。

简而言之,就是内心世界对外在世界的映射、加工、内化和交互。

当然了,绝对的「有」和「无」是没有意义的。所有人或多或少都会有思考,只是程度和量的区别而已。

但是,当我们说一个人的生活「丰富」或者「贫瘠」时,我们指的是什么呢?很大程度上,就是指你内心世界相对于外在世界的复杂程度:是简单地复制和模拟它,还是会对其进行复杂的加工?

所以,为什么我一直强调要「独立思考」?就是因为,全盘接收外界的一切并不加以思辨,或只留下基本的感受而不加以加工,本质上,是任何机器都能够做到的事情,亦即对外界的刺激作出反应——那其实就有点浪费了我们进化出来的智能和自由意志。

只有当你有选择性、主动对信息进行批判、审视、加工的时候,我们作为人类的主体性才得以体现。

所以,很多朋友会说:为什么要动脑呢?我不动脑也觉得很快乐,这不就足够了吗?

但在我看来,生活的意义是什么呢?并不仅仅是快乐,也不只是体验,而是我们作为一个主体的成长。并且,通过这种成长,能够更好地跟这个世界交互,能够干预和影响这个世界的其他主体。

这是比起单纯的「快乐」,更有意思,也更有价值的事情。

进一步,我们来看。

思考是孤立的吗?显然不是。它需要什么呢?原材料。思考的本质是大脑对信息的加工,你首先需要足够的信息,才能进行加工。获取这些信息的过程,就是学习,也叫作「输入」。

同样,当我们对信息加工处理之后,会产生一些结果,可能是灵感,可能是观点,可能是文字,也可能是行动……总而言之,我们大脑中原本杂乱的想法,会通过这个加工过程,变成一套有序的成果。这就是「输出」。

(智识营的朋友一定很熟悉,这就是我给智识营九节课设定的大框架)

IPO模型体现的是什么呢?信息的流动。如果某个环节断裂或堵塞了,信息就会阻塞。因此,一个好的系统,一定是能够良好运转IPO模型的系统。

什么叫「IPO模型的流通」呢?我们可以从反面来理解。在信息的流动中,如果缺少了其中某个环节,会发生什么?

1)松鼠模式:只有输入,缺少加工和输出。

这就会造成信息的囤积。读了很多书,听了很多课,但只是把它们存进笔记里,从来不去动脑或行动。久而久之,笔记本越来越厚,但你从中真正获取到了什么,得到什么改变了吗?没有。

2)青蛙模式:只有加工和输出,缺乏输入。

这就会导向无意义的幻想,也就是「民科」。实际上,有效的思考和无效的思考,最大的区别在哪里呢?有效的思考是以思考为起点,去主动地、有针对性地获取信息,来支撑自己或者修正自己,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而无效的思考,是以思考为终点,停留在自己编织的逻辑里面,把自己的世界封闭起来,听不见外面的声音,从而难以成长、难以寸进。

3)金鱼模式:只有加工和输入,缺乏输出。

这就会造成生命体验的碎片化。你会感觉你的人生是由一个个碎片组合起来的,想法、灵感、计划……仿佛总是产生了就又消失,难以持续形成一个整体。

原因就在于:你没有能把这些无序的想法重构成有序的成果,并落实到行动,从而,你的体验可能会很充盈,但会缺乏真正有效的成长。

4)驴模式:只有输出,缺乏输入和加工。

这种情形下,一旦你想清楚「我究竟想要什么」,或者开始去想这个事情,你就很容易惊觉:原来我自己之前都在浪费生命。

5)传声筒模式:只有输入和输出,缺乏加工。

这种就是最简单的了:你只是在「复读」别人的观点,没有一丝一毫自己的东西。那你的生活又在哪里呢?

一种好的生活,一定是要避开这五种模式的。

如果缺乏了中间这一步,只是单纯把它复述一遍,那就很容易形成孤立的碎片知识,并没有真正地掌握它。

如果缺乏了最后这一步,只是停留在大脑里,那就很容易把它忘掉——毕竟,大脑是用来思考的,不是用来储存的。

而同样,当我思考它跟其他知识点的联系时,我不会停留在「想当然」的地步,而是会继续搜集资料,来验证和支撑我的猜想……否则,就很容易变成「民科」。

跟大家共勉。

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有哪些基本的思考技巧,可以帮助大脑转动起来呢?

1.复述:我获取到了什么信息?

无论是读书、听课,还是在工作中学习新技能、新经验,时时刻刻在内心反刍,多问问自己,让自己复述获取到的信息,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办法。

一方面,它可以有效拓宽你的认知空间,强迫你调用大脑,提高记忆力;另一方面,它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统合你的生活体验,把它变成一个有序的整体。

这也是我坚持做「生活记录」二十年的原因,本质上是一样的。

2.提炼:在这些东西里面,最核心的是什么?

经常有朋友问我,如何提高自己提炼信息的能力?实际上,这个没有什么技巧,最好的方式就是多练习。

比如:

慢慢练习,你会发现,你对信息的敏锐度,会变得越来越高。

3.整合:我如何从一个更高的角度去鸟瞰它?

举个例子:你读了很多小说,那是否可以去试着总结它们的共性、写法、结构?找出一些这个作者的特点,他想表达和探索的东西,或者这一类作品的常见模式。

像我闲暇时会去整理「推理小说常见诡计」,就是这么一个思路。

4.分析:它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我有一个习惯:在日常生活中看到一个事件,或者一种现象,我会试着去把它抽象,给它建立一个模型,再去思考:这属于一种什么样的现象,它产生的原因有可能是什么?

当然,要避免自己陷入「青蛙模式」,最好是对自己的判断和猜想保持怀疑和审视,能够找资料去支撑它更好。

这可以有效地调动你的大脑,让你变得更加「聪明」。

5.批判:我可以选择相信什么?

这就是常见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了。最简单的,就是多问问自己;

实际上,批判的意思,绝不是二元对立的「对」和「错」、「真」和「假」,而是像这样:假如1是「完全不信」,5是「完全相信」,我对这个观点和结论,可以抱持多少的信任度?

绝对的相信和否定都是危险的。能够容纳更多的信念、等待去厘清和审查它们,选择性地使用自己相信的那部分、同时不排斥被推翻的可能性,才是一个人「脑力」的表现。

6.代入:如果是我,我会怎么做?

我有一个小习惯:在生活中经常会转转念头,想一想:如果是我,我会怎么做?

比如去探访、参观一些实体店铺的时候,我会考虑:这个效果是怎么打造出来的?大概的成本是多少?如果以后我也做,会不会考虑借鉴?

又或者,跟别人交流、聊天时,聊到一个有意思的模式,我也会想一想:这个模式有没有哪个地方跟我是契合的?我可以如何把它引入进来?那些地方是我可以考虑尝试一下的?

7.联系:它跟什么东西可以联系起来?

这是我一直强调的一种思维方式,可以说是对我影响最大的一种思维方式。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读一部小说,我会一边思考:有没有别的小说,跟它采用了相似的主题和技法?它们之间的异同点是什么?它在哪些方面是出类拔萃的?

知识是有网络效应的:任何一个知识点都绝不是孤立的,它一定要跟其他的知识点联系起来,才能发挥它的价值。联系的知识点越多,它的价值也就越高。

8.定向:对我来说,什么才是更重要的?

这个问题,也许值得你在每一天的日常生活里,不断地去思考。

我目前所有要做的事情里面,哪些是重要的,哪些是次要的?哪些是必须全力以赴的,哪些是可以转交给别人、或者根本不做的?

很多时候,决策的本质并不在于「选择」,而是「舍弃」。懂得舍弃什么,愿意舍弃什么,是一种勇气,也是一种尤为可贵的能力。

9.复盘:我还可以如何做得更好?

最容易获得成长的方式,就是从自己做过的事情里面获取经验和反馈。一切学到的东西,一定要落实到行动,再从行动中得到反馈,才能真正变成属于你的东西。

只有以实际需求为驱动力,把知识放到行动中,通过反馈和复盘不断地驱动这个循环,你才能真正获得成长。

10.创造:我可以为别人提供什么?

当你已经有了足够的积累,建构起了自己的知识体系,那么不妨想一想:我可以通过创造一些什么东西,来更好地帮助别人,影响这个世界?

去创造,不要消费。它是你跟这个世界,真正产生联系,真正去干预世界、影响世界的关键所在。

也是我们每一个人实现生命意义、获取幸福感的最好方式。

——闲聊时刻——

希望这套「思考工具箱」,能帮你体会到思考的乐趣,不再抗拒「动脑」。:)

1)关于IPO模型的五种负面模式:

是不是非常好记。:)

所以别再说「我就是不想动脑」啦~

“这里躺着一个沉睡的巨人,让他睡下去吧,一旦他醒来,将会震撼世界的。”

中国的大一统文化

朕惟中国之君,自宋运既终。天命真人起于沙漠入中国为天下主。传及子孙百有余年,今运亦终。海内土疆豪杰分争,朕本淮右庶民,荷上天眷顾、祖宗之灵遂乘逐鹿之秋,致英贤于左右。于南郊定有天下之号,曰大明。

现代社会压力大,聚会喝酒、外出就餐也越来越频繁,很容易大鱼大肉和高蛋白摄入较多,再加上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导致出现慢性肾病的人越来越多,而且还有低龄化的趋势,连血液透析也逐渐变得年轻化。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血液透析领域的绝对龙头健帆生物。

首先我们简单介绍下血液透析的市场情况。

根据2012年发表在《柳叶刀》杂志上的首个全国性慢性肾病横断面调查显示,不同地区间的慢性肾病患病率差异较大,总患病率为10.8%,因此预计全国慢性肾病患者约1.4亿人。

而慢性肾病是不可治愈的疾病,不断发展将演变为终末期肾病即尿毒症(ESRD),导致水电解质及代谢废物蓄积在患者体内,需进行血液净化治疗。

截至2018年,我国血液透析患者约58万人,相较于2017年新增12.5万人。根据行业调研数据,估计我国实际尿毒症患者人数已接近300万人,且未来3-5年可能以15%左右的年复合增速持续增长。

所以,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推进以及糖尿病、高血压等慢病人群的扩大,我国血透市场快速扩容的趋势已较为明显。

从市场规模角度,以2018年我国血液透析患者约58万人来计算,假设每名患者平均每年的治疗费用在8.5万元左右,则我国血液透析市场的存量规模近500亿元,每年的增量市场也在近百亿规模。

血液净化技术已成为疑难危重疾病的重要解决方案,包括血液透析(HD)、血液灌流(HP)、血液滤过(HF)、血浆置换(PE)、免疫吸附(IA)等多种治疗模式。目前组合型人工肾(血液透析+血液灌流)为血液净化最主流应用之一,而且已被大量临床证实尿毒症清除率最优。

不同血液净化方式对尿毒症毒素的清除率为:血液透析+血液灌流>血液透析滤过>血液滤过>血液透析,至于其中具体的技术细节、技术优势等,一是由于篇幅受限老裘就不在这里展开了,再者由老裘来讲述的话可能也是班门弄斧,我们就不纠结于此了。

我们主要看看健帆生物的技术特色。

在很早起,国内主要是利用全血进行灌流,但这种方式存在吸附材料生物相容性较差、对血液有形成分(血小板为主)存在破坏等情况,容易产生相应并发症。

后来,以健帆生物为首的国内公司逐渐攻克这一痛点,在血液灌流器采用了中性大孔树脂作为吸附材料,其核心材料技术有效提升了吸附载体的生物相容性能,为广泛应用全血灌流技术提供了安全有效的技术保障。

血液灌流相比其它血液净化技术拥有多方优势:比如可以直接在透析机上使用,无需专属灌流设备及血浆分离器,操作简单,易于在医院培训普及;再比如血液灌流相比其它大多净化技术价格更低,具备高性价比优势。

并且,血液灌流器不仅仅可以被用于尿毒症,还可以被用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皮肤病、高脂血症、黄疸等肝性脑病、戒毒等多个领域的治疗。

至于健帆产品的行业地位,这里老裘引用一下公司的年报:

“血液灌流技术是新兴的医疗手段,尚处于行业发展的初期阶段。目前国内从事血液灌流器产品生产的公司数量有限、且规模较小,公司的产品处于行业主导地位。由于公开披露的权威研究数据有限,因此尚不能取得公司主要产品市场占有率数据,但公司在经营过程中尚未发现能够对公司产品产生明显竞争压力的产品。”

相信行业地位已经很明显了,并且根据我们的调研,健帆生物的市占率至少是在80%以上。

在国内,公司是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高性能血液净化医用吸附树脂的创制”项目曾获“200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承担两项“国家重点新产品项目”、三项“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被认定为“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是全国首批、广东省第二家通过医疗器械GMP检查的企业,承担了多项国家级及省级科技及产业化项目。

2019年5月,公司还成功举办了第一届健帆血液吸附国际高峰论坛,这是首次以中国原研原创的血液吸附技术为研讨核心的国际性高峰论坛。论坛吸引了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陈香美,意大利维琴察SanBortolo医院维琴察国际肾病研究院院长及创始人ClaudioRonco教授等来自14个国家的400多名专家齐聚珠海,聚焦血液吸附技术应用开展多元交流。

介绍完公司“拳头”产品以及技术地位后,我们再看下公司的报表。

从业绩增长来看,公司2019年实现营收14.3亿元,连续第二年同比增长超过40%,实现归母净利润5.7亿元,同比增长42%,连续第三年同比增长40%以上。

从业务分类来看,血液灌流器产品收入拆分如下图所示。公司2019年灌流器产品实现收入12.98亿元,同比增长40.35%,其中肾病产品HA130收入9.68亿元,占比74.6%,贡献主要业绩。

从盈利能力来看,由于公司是行业老大,盈利能力也是毋庸置疑的,2019年毛利率高达86%,且每年都在缓慢提升中,净利率为39%,今年一季度更是高达48%。

顺便聊一下,既然公司有这么高的增长率,同时在业内又没有明显的竞争对手,有朋友会担心公司产能能否跟上?大家可以放心,公司其实早有安排了。

第一是珠海健帆园扩建项目,于2019年3月开工,2019年年底完工,血液灌流器产能达到500万支/年,可实现年产值30亿元,相比公司2019年的收入水平,仍有至少翻番的空间,产能中短期不会存在瓶颈;第二个湖北黄冈项目,于2019年2月开工,今年1月完工;第三个天津项目,目前也按计划推进中。

所以,从产能部署角度看,公司对自己未来的目标是明确和清晰的。

从销售能力来看,截至2019年底,公司销售人员已超过900人,超过了总员工数的一半。在尿毒症领域,公司产品已覆盖全国超过4900家大中型医院。在肝病领域,目前产品已覆盖700余家三级医院。

从现金流量来看,公司2019年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为5.84亿元,同比增长51.92%,并且上市以来现金收入比都大于100%,现金流情况良好。截至2019年底,公司账上货币资金12.72亿元,现金流相对充沛。

从激励机制来看,公司对外形势一片大好,那一定也是要给一起奋斗的员工带来福利的。

公司上市至今共实施4次股权/期权激励,累计覆盖员工近800人(接近一半了)。在最新一次股权激励中的业绩考核指标为:以2019年公司营业收入为基数,2020/2021/2022年营业收入增速不低于30%/75%/140%,换算过来即同比不低于30%/35%/37%;且以2019年扣非归母净利润为基数,2020/2021/2022年扣非归母净利润增长率不低于30%/65%/110%,即同比不低于30%/27%/27%。

一般来说,收入的增速还是可以努力的,但同时又要实现扣非后净利润的增速,这个难度就相对大了。所以,从公司激励计划中,我们也不难看出公司对未来很有信心。

最后关于公司的估值问题,我们简单就聊几句吧。

其实也比较明显了,保守点估计,就直接根据公司的激励计划增速进行折现即可;当然也可以激进一些,看好透析市场的渗透率和公司产品未来发展空间,用较为激进的方式进行估值。

如果折中计算一下,那公司2020年归母净利润增速可能在35%-40%左右,毕竟公司今年一季度没有受疫情影响而增速下降,依然保持了40%以上的增长,这点还是非常难得的。

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任何投资建议;

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虽然不太相信“轻松筹”“水滴筹”这哥俩儿,这两天还是在“轻松筹”里捐了款。因为“筹”是幺妹发起的。他的父亲邱水根,肝癌晚期,时日无多,还在努力医治,这我是清楚的。

其实“轻松筹”“水滴筹”本是好东西,确实能帮到像幺妹这样贫穷又突遇变故的乡下家庭。幺妹多年前就离异,带着儿子在附近打点工,两年前,一辈子务农、身体还算健康的父亲突然被查出肝癌晚期,一场危机便陡然降临。

本地农保,县内住院能报70%,省里能报40%,出了省就是0%。病急乱投医,为了活命,总希望去更大的城市、更好的医院试试,不多久便累积出大量债务。这时“轻松筹”闪亮登场,对幺妹一家来说,无疑是根救命稻草。

东西本是个好东西,只不过因为背负太多“业绩压力”,只好采取粗暴、激烈的营销手段,比如找一群人去医院扫楼,逮谁问谁,“要不要帮你卖个惨”?甚至两“筹”为了“抢生意”,不惜大打出手……曾几何时,朋友圈仿佛变成烂大街的选秀舞台,遇上点事的人都要站上台,泪眼婆娑,“其实我也有个悲伤的故事”。

再好的产品经理,都敌不过老板、资本赚快钱的冲动,类似两“筹”的“创业——融资——对赌——不得人心乃至倒闭”的案例,每天都在大量发生。

没有了人文精神的支撑,资本越走越快,也越来越容易着急上火、脱离大部队。“不忘初心”,不是一句口号,而是时代和民众的强烈呼唤。

今天,如果要盘点“最幸福的人”,城市退休老年人无疑名列前茅。

从针对国人养老准备的调查报告来看,无论退休还是在职,人们对自己的养老状况普遍持乐观态度。在收集到的关键词中,“悠闲”“自由”和“享乐”几乎是大家对老年生活的共同愿景。

真是这样吗?

连调研机构的眼中都只有城市。如果将视野转向乡下的同龄人,“最好的时代”?无疑是个疑问句。

我乡下父亲一辈的叔伯们,差不多在60岁左右,这些年,每年都能查出一两个癌症晚期。乡下没有体检,县城没有体检机构,县乡医院也没有体检服务,农民每天劳作往往自觉身体健康,一旦感觉身体不行了,一查,多半有事儿,此时再去补救,往往为时已晚。

乡下的叔伯们……照片中的他们,又老了十岁

在幺妹父亲之前,去年刚有一位叫“别佬壳”的村民脑癌去世,现在又有一位叫“桂桂婆”的女人正数着最后的个把月日子……这些名字,不过是一粒粒微不足道的尘埃,在我,却是记忆中一个个强健而盛放的生命,孤独地走向干瘪和衰亡。

即便躲过大病袭扰,“老去”依然是个沉重的话题。再老一辈人,大多过得并不如意甚至是可怜。

不是儿孙们不孝顺,只是他们自己生活压力也大,多数都外出打工去了。没有外出的,也多半边务农边做点小工,难以全身心照顾她。

老人家也不是穷。

现在乡下满60岁的老年人,每个月有108元的养老金,加上逢年过节后辈的孝顺,又不需(舍)要(得)花什么钱,往往有一定积蓄。从物质上来说,千百年来他们终于基本实现了的经济独立,再怎么着也不至于饿死,算得上是好时代。

然而从精神上来说,乡村的空洞投影在他们身上,便剧化成巨大的黑洞。

我八十多岁的外婆,体弱多病,同样一个人独居在老房子里,境况还不如幺妹奶奶,她要去儿子家吃顿饭,都是难事。

我的三个舅舅,一个数年前车祸早逝,两个已搬到县城——都把一生献给了县城的房子,无不生活拮据。长期分离缺乏生活基础,老人不习惯城里,“城里”的后辈也不习惯她的“土味”,儿媳又嫌她年老事多,难以和睦相处,偶尔喊老人去城里“团聚”,也就是走个形式——城乡的断裂,清晰而又具体地体现在千家万户。

叫她来上海住,又因为晕车出不了远门(一生走得最远的“远方”,也无非是200里外的儿子家)。好在女儿多,偶尔去几个女儿家住住,又一心挂念着过得不如意的两个儿子,一边操心他们过得不好,一边操心“百年之后”不给她送终……一个乡下女人鸡毛蒜皮的、又被时代远远抛下的一生,已经像她的老房子,老无所依,摇摇欲坠。

村庄空空荡荡,同辈老伙伴也渐渐离世,还活着的人,无人可倾诉,无处可交流,孤独的黑洞将伴随他们直至最后的日子。城市还有敬老院(乡下以前也有),献爱心的人还有个地方可去,乡下呢?爱心都没有立锥之地。

当温暖了乡野数千年的,四世同堂、父慈子孝、其乐融融的岁月逐渐远去,人们乃至家庭内部,都日益被切割成一个个个体。一代人与一代人之间,时代的“淘汰”来得太快,自前而后的“财富”与经验传承不再有意义,自后而前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上的“革命”不断冲刷,“后浪”一心摆脱乡野和传统,“前浪”日渐失语和孤独——缺乏人文传统缝合,代际之间的现实剥削和精神否定,取代了以往的长幼有序和温情脉脉,日益支离破碎。

如此,乡下老年群体,代表的正是时代最落后、最失落的一面,所依者何?

幸好老人们手中还有点钱,在无知、孤独和沉默中,还有生存下去的一点点底气,否则何止老无所依!

至今去乡下,甚至新疆、西藏、内蒙等偏远牧民家,还能见到许多人家的墙上贴着毛主席的画像。对广袤乡土而言,对那个物质匮乏的时代,依然充满精神上的深深眷恋。

|农家乐里的毛主席

一次与朋友老张的母亲闲聊,谈起往事,她突然顿住,脸上突然出现孩子般的笑意。她说,虽然物质上现在“才是农民最好的时代”,但还是以前幸福:

傍晚时分等待父母从地里回来,吃完饭一家人坐在门口乘凉,讲故事;

大锅饭虽然有时吃不饱,但大家没有攀比,人情简单,养老、教育、医疗什么的,也都有集体可以依靠;

乡里偶尔有放电影的人下来,方圆几里地的人就都来看。大队里也有年轻人自己组的“戏团”,虽然不专业,但都很认真;

那时的人们愿意付出,对未来认真,虽然没有什么钱(货币化程度低),虽然不能杜绝“薅社会主义羊毛”,但集体环境,依然可以相互信任、依靠、温暖……

“集体”这个词,曾在广袤乡土上闪闪发光。

梁启超在《论学会》中说,“道莫善于群,莫不善于独。独故塞,塞故愚,愚故弱;群故通,通故智,智故强……(知识精英)疾党如仇,视会为贼。是以佥壬有党,而君子反无党;匪类有会,而正业反无会”。

千百年来,作为最正业的农,最缺的便是这“集体”。

近代以来,从孙中山的广东国民政府发动农会组织,到民国晏阳初、梁漱溟等知识分子建立的平民教育促进会和乡农学校,到建国及改革开放初期有志之士建立“农会”组织的尝试,都因为各种原因不了了之……毛泽东时代的人民公社,便成为中国农民仅有的一次集体生活体验!

“人民公社”虽然有国家推动工业化、维护工农产品剪刀差、限制农民流动等客观诉求,但上层建筑、知识精英仅有的一次真正与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相结合,真正推动了广袤乡村事业的全方位建设。

1956年,国家建立农村“五保供养”和集体敬老院制度,依托集体力量实现养老,此举还为城市职工企业养老制度提供了借鉴;

1965年,毛泽东提出“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全国大中城市有大约一半的医务人员下到农村,帮助建立起农村合作医疗体系,使得农民看病、子女读书等有了集体保障;

有了集体的力量,人民公社时代的生产力并没有想象的那么低,当时集体开垦的良田、兴建的水利基础设施,规模大、质量牢固,才奠定了“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的基础,而不少乡村水利至今还在吃当时的老本……

“集体时代”,便成为新中国乡村建设最重要的阶段,也是广袤乡土迄今为止的温暖记忆。

大集体时代,个人虽被压制,但也有了依靠,结合意识形态,最终形成了“个人(家庭)—集体—国家”的完整逻辑。改革开放后,集体不断瓦解,1985年国家正式宣布取消人民公社,乡村重归小农经济;90年代以后,随着国家对效益不高的农业领域、对乡村公共服务逐步退出,上述体系被简化成了“个人—国家”关系。扶贫这件伟大的事情上,也是国家和个人的直接关系。

于是,当一个城里人遇到问题,可以找工会、部门、社区、协会寻求沟通与帮助,而一个个张玉环、聂树斌、呼格吉勒图……遭遇不公,只能寄希望于“上天有眼”——张玉环、聂树斌们还算幸运,还有亲人几十年奔走,记者和律师一路力挺,那些没有组织、集体依靠的“罪人们”,又有多少还在黑暗中无声地等待。

直至今天,当国家要反哺三农、振兴乡村,向三农进行财政转移支付,没有了“集体”的中间力量,即使想送钱,面对数以亿计的分散农户,无法避免地存在交易成本过高、效率有待提升的困境。

这个困难迟迟无法打破,以至于许多地方的“新农村建设”“乡村振兴”的推进,又难以避免地存在流于表面、进展缓慢等现象。

由此再看乡下老年人的“老无所依”(珠三角发达地区老年人“有股份”、长三角发达地区老年人被纳入城镇化户籍保障,及潮汕、客家等保留着敬老传统的地区,在此不论),不难发现,城市老年人因为有单位、企业作为“集体”积累和背书,有社区居委会、街道医院、养老院、活动中心等“集体”公共服务载体,便有了幸福的基础。

而乡下老年人,没有“集体”可依赖,同时宗族文化又被“大集体”自己扫到历史的“垃圾堆”,就算曾经可依赖的家庭和“孝道”,也已被现代商品经济冲击得面目全非。

有“集体”作为中介,“国家”就可感、可沟通、可依赖;没有“集体”、“国家”就是一个遥远的概念。《Nocountryforoldman》(电影《老无所依》)里,“暴力”后面隐藏的深深的“无力”,并不容易挣脱。

我乡下的祖辈已日暮西山,来不及讨论“老有所依”;父辈们则正在转换的档口,与有些调查报告里的乐观结论相比,呈现出的却是悲观和焦虑。

跟父亲吵了一辈子的母亲,这两年突然对父亲关切和温和起来,在上海帮我带孩子的这两年,每天必须要跟父亲视频通话。通话无非是些家长里短,多去看看老人,地里的花生、辣椒该去摘了,工作累不累之类……工作累?还是再坚持坚持,为咱再存点养老钱……

我的心中其实充满悲伤。当同龄城里人的父母在盼望着退休,计划着退休去哪里玩,计划着买这样那样的装备,我乡下的父母却在盘算着还能坚持多少年……

同样为国家做过贡献,也同样为城市、工业做过贡献,Nocountryforcountryoldman,当时代和“国家”都“无所依”,占人口相当比例的他们何去何从,并没有乐观的答案。

我所知的比较好的答案有二。

其一是李昌平先生的“乡村内置金融方案”。

乡下老年人多少有一些闲钱,存银行不划算又有风险(这两年不少银行存款就不翼而飞),而乡村外置金融始终不愿进入,农户贷款困难。李昌平先生便把老年人组织起来,建立金融合作社,老年人可以把闲钱投进来,支持本土乡民搞生产。

骗本乡本土的老人的钱,无疑是个天打雷劈的事儿,加上贷款需合作社里五位或以上老人联名担保,老人鉴于对自己资金负责的角度必然认真了解,便基本不会出现现代金融始终难以解决的骗贷等道德风险问题。

村民有了贷款,推动了乡村生产建设,还能支付利息。老人们的钱有了回报,更重要的,是围绕贷款、利息收益分配、公共事务建设和管理,形成集体议事体系。老人们有了自己的集体、自己的话语权,才能老有所依,乡村建设的自发性力量也才有所依……

此时,政府与其大量重复建设,大量把钱塞给贫困户,不如主导成立乡村建设基金,投入一定资本作为种子基金,吸引老年人入股,并将收益投入到地方公共事务建设。在带动在地化产融结合、盘活乡村自发建设力量的同时,解决地方养老、乡村缺乏集体及议事机构的弊病……可谓治本之策。

只可惜,这个有效的方案尚未得到地方政府部门的重视。

其二是乡村互助养老设计。

既然无所依,那就求人不如求己。

乡村可建立“互助养老社”,年满60岁可加入。60岁左右的老年人,身体往往还健康,有一定照料能力,可以参与照料社内年龄更大、身体不便的老者,并可兑换成“养老券”。当自己年龄增大或行动不便时,便可获得社内“新生”老年人的照顾,或凭券获取相应服务。

此一设计,开端需要政府的信用背书、鼓励及推动——随着中国老龄化不断加快,城市有老龄办,县乡政府也应该设此组织,并推动类似事务发展。

“个人-集体-国家”,新中国乡村发展历史表明,“个人”太弱小,“集体”无法包办一切,“国家”也绝非万能,尊重个体、依托集体(或第三部门)、国家统筹,平衡发展,而非谁进谁退,这才是美丽乡村、和谐中国的希望所在!

前天,领导谈了餐饮浪费现象,简单说就是号召大家有多大肚子吃多少菜。领导还专门把各省领导请到北京开会:

产量只准增,不许减。

接下来的几天,画风变得有点凌厉。先是官媒警告:特殊时期、关键时刻。然后是武汉餐饮协会的N-1点菜,最后是各大直播平台整治吃播,还明码告知各位主播,桌子不能摆满,不能暴饮暴食:

也不能事后扣喉呕吐造成浪费。

历史上,号召餐桌节俭的人有很多,比如春秋时的晏子请齐国军队三个高级干部吃饭,却只点了两个桃。郝大星说这是好事,吃个煎饼非要两杯豆浆的人,是得管管了。

直到今天,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的“主产区夏粮收购进度”公告里,主产区小麦同比减少938.3万吨的信息刷爆了朋友圈。

乃悟查了一下,7月份以来,小麦价格同比去年上涨5%左右,玉米价格也上涨到了5年来的最高位,比去年高了整整2成,大豆价格也涨了3成。

饲料的主要成分上涨,直接导致猪肉价格也飙升了:

85%。

但按照领导们的说法,今年粮食根本没有减产,夏粮再次丰收,达到了历史以来最高水平。4月时,农村农业部的领导还专门和大家说过:

没必要囤粮,粮食还是吃新的好。

至于夏粮收购同比减少接近1000万吨,据说也和仓储能力没有关系。官方数据里,中国有效粮食储备体积为9.1亿吨,目前还没到满负荷状态。

洪灾确实造成一点影响,前几天,水利部领导接受采访时表示,因为洪灾影响,江西有三分之二的水稻没有及时收割。数据显示,大约有1130万吨的稻米因为洪灾而损失。

乃悟算了一下,这大约占到了全国水稻产量的:

5%。

中国夏粮产量仅占全年粮食产量的5分之一左右。真正的大头是秋粮,占到了全年产量的75%以上。

退一万步讲,哪怕产量稍微受到点影响,进口也全部补足了。仅仅是在上半年,我国小麦进口就超过了过去十年的全年水平,光6月份的进口量就达到了7年来的最高水平。

所以说,中国粮食所受的影响,远远比国外小。

联合国数据显示,今年的粮食将比往年减产20%左右,人类可能要迎来50年来最严重粮食危机,会有27个国家将面临粮食安全的危机。

全世界年产粮食25亿吨,拿来做贸易的不到3亿吨。减产20%如果成真的话,不但没人拿粮食做贸易,还有2亿吨的缺口。

这个背景下,全世界的粮食出口国都开始搞起了粮食出口管制。这种捂盘,严重改变了原有的供需平衡,推高价格后,造成了更严重的捂盘。

第一财经日报报道了河南许昌市的一个大户,往年一丰收,大户就把粮食都卖了,今年6月,小麦刚丰收时,价格是1.07元/斤,但现在,价格已经涨到了1.15元/斤:

晚卖一天,多赚几千。

领导说不要浪费的那天,国家粮食与物资储备局官网上突然挂出了一份签发于今年1月7日的紧急通知,要求各地一定要做好秋粮收购工作,明确说个别地区存在仓容不足、收购库点偏少、粮食品质下降等问题。

乃悟看到一些居心不良的外国人说,中国不顾自己的粮食安全,号召节约粮食是为了支援非洲人民。

这话得分两头说,你们自己不捐还不让别人捐,那边受蝗灾和疫情影响的朋友们吃什么?

THE END
1.霉变过程有怎样的症状?互动交流大米霉变过程一般是先“出汗”,米粒起“劲筋”(在沟纹处形成白线),接着有脱糠,失去光泽,表面呈现灰白色,沾附一层碎屑细粉等现象,放出轻微霉臭味。这时米质在食味上尚无显著变异,继续发展下去,水分会增大,米粒变得松软,霉菌大量繁殖,产生各种色泽(白色、微黄色、绿色、紫色、黄褐色、黑色),发出异味,最后腐烂。所https://www.fuzhou.gov.cn/zgfzhd/znhd/slcj/aljlzs/202412/t20241231_4954010.htm
2.木瓜哪三种人不能吃饮食营养没有木瓜哪三种人不能吃的说法。木瓜通常精血虚、真阴不足、积滞多者不建议吃,对木瓜过敏者不能吃。 木瓜为蔷薇科植物贴梗海棠的干燥近成熟果实,味酸,性温。归肝、脾经。有舒筋活络,和胃化湿的功效。可用于治疗风湿痹痛,肢体酸重,筋脉拘挛,吐泻转筋,脚气水肿。如果患者符合上述适应证,可在专业的中医辨证指导后https://s.fh21.com.cn/care/mip/7602835.html
3.公民降教育知识200问信息公开目录答:早饭吃好、午饭吃饱、晚饭吃少。 25、暴饮暴食有什么危害? 答:①使胃蠕动产生困难;②使人感到腹胀腹痛;③易患胃肠病。 26、肥胖的标准是什么? 答:超过标准体重10%为超重,超过20%或体重指数超过30为肥胖。 27、肥胖对健康有哪些不利影响? 答:肥胖有害健康。肥胖对健康的不利影响有:(1)内分泌障碍。肥胖https://yulindpf.org.cn/detail/4883/4056.html
4.餐饮考试题目(精选6篇)2、如是威士忌一类的酒应送上冰块。 3、向客人讲清,要收取一定的服务费。 20)在服务过程中,服务员不小心弄脏客人衣服时怎么办? 1、诚恳地向客人道歉。 2、设法替客人清洁。 3、可能的情况下,免费为客八把衣服洗干净。 21)客人把吃剩的食品,酒水等留下要求服务员代保管时怎么办? 1、向客人解释食品不能代https://www.360wenmi.com/f/file8d8s3znc.html
5.激情之夜·圣诞狂欢活动实施方案12篇(全文)(为使活动具有连续性、衔接性,容易记忆,将活动按周安排,轮番对顾客进行促销,持续刺激消费者的购物欲望,加深顾客对***的印象,不断实施消费行为。) 第一周:12月2日—12月6日 □□惊喜第一重:购物积分送大米,积多少送多少! 市场分析:目前,积分卡是我们吸引顾客长期实施消费行为的一项有效促销措施,但随着华润的进https://www.99xueshu.com/w/file04lmyi5m.html
6.www.chinajiandu.cn/tkliw14290.shtml哈登是腹股沟酸痛但只缺了一场,小卡这个膝盖伤病已经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回来,如果再搞几次真的要赛季报销了。因为他已经推迟了两次,你再推迟一次,推到全明星赛结束,下半个赛季快船掉到附加赛区,没准这附加赛两场比赛打完就没了。 现在还在继续推迟,那什么时候他能回来呢?而且考虑到小卡过往的履历,很让人怀疑,https://www.chinajiandu.cn/tkliw14290.shtml
7.瘦人想长胖吃什么有效7个方法助你早日增肥成功7、最有效的增肥方法之把食物带在身上:为了避免不能三小时就餐的情况,养成携带食物的习惯。 二、增肥的食谱送给想长胖的人 1、每天一个柑橘类水果,要连白色的薄膜一起吃。 2、每天吃三种以上煮熟的蔬菜,在午餐及晚餐时吃。 3、每天可在下午茶时间食用甜点,如糖水、蛋糕。 https://yangsheng.120ask.com/article/56645.html
8.大米怎么选?精米糙米胚芽米哪种更好吃哪种最营养?糯米食品建议趁热吃,放冷以后会变硬,不好消化,糖尿病人及肠胃消化功能不好的人尽量少吃。 总结:每种米都有自己的特点和最适合的烹饪方式,购买时根据口感和用途选择即可。 我们在市场上购买都是以上这三种大米,但是根据加工程度的不同分为:糙米、胚芽米(留胚米)和精白米。 https://www.miaomiaozhe.com/post/199790
9.医学营养学的试题a蛋白质含量低b蛋白质被纤维包裹不易与消化酶接触18. 有关脂肪酸,不正确的是 A 人体不能合成必需脂肪酸B.亚油酸是必需脂肪酸C.必需脂肪酸是ω-3系多不饱和脂肪酸D.ω-3系多不饱和脂肪酸具有减少血栓形成作用E.以饱和:单不饱和:多不饱和脂肪酸=1:1:1为宜 19. 以下哪种食用油中含必需脂肪酸较多 https://blog.csdn.net/king13jkc/article/details/144596355
10.下列食品中,为欧洲人所喜爱的是答案解析11、为防止引发食物中毒,有关部门已多次明确餐饮服务单位不得生产加工下列哪类鱼:( ) A、河豚鱼 B、黑鱼 C、墨鱼 D、鳗鱼 12、清晨忌吃的三种食物有( ) A.饮料, 香蕉, 菠萝 B.苹果,梨,草莓 C.牛奶,肉类,番薯 D.茶,蜜糖水,面包 13、下列那种豆类食品消化率最高?( ) https://gd.huatu.com/tiku/2861372.html
11.我国“最好吃”的3种大米,单吃米饭都能吃两碗,你吃过哪种?大米是我们在平时生活中经常吃的一种主食,不仅南方人喜欢,在北方也是有很多人都特别喜欢吃大米的,而且在北方也种植出了非常出名又好吃的大米,今天就来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国“最好吃”的三种大米,单吃米饭就能吃两碗,你吃过哪一种呢? 1、辽宁盘锦大米。各种大米的品质是非常的优质的,大米的外形特别的圆润,颗粒均匀https://chihe.sohu.com/a/610108104_120884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