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物有“寒、热、温、凉”四性,要顺着”性子”来食补
古代的医学家认为“药食同源”,食物与中药一样,有寒、热、温、凉四种属性。这四种属性也叫“四气”,主要是根据人吃下食物后身体的反应归纳而出的。
中医治病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论。也就是说,在治疗热疾时,中医会选择与热性味相反的食物,即寒性或/8舱I食物,比如白萝卜、香蕉、西瓜、冬瓜、苦瓜等食物,这些食物或性寒,或性凉,在清热泻火方面郡有着不错的效果,患有热性病的人可以多吃。不过,食用过多的寒性食物会引起人体的阳气不足,所以体质虚寒的患者,应该忌食寒性食物。当人们遇到寒凉疾患的时候,可以用温热性味的食物来食疗。比如伤寒患者就可以适星地进食羊肉、辣椒、姜、葱、蒜、酒等性味较温的食物,这对于疾病的治疗能起到辅助作用。
食物的属性与温度不同。譬如—杯热的绿茶,刚开始喝下去会有灼热的感觉,但不久就会有清凉的感觉。这说明绿茶是性寒的,所以夏天可以喝绿茶清热降暑。如果—种食物吃下去后,身体没有明显的发热或是发冷的感觉,则为性平,比如我们每天吃的大米就是性平的。需要注意的是,食物的属性不是—成不变的,不同的吃法会影响到某些食物的属性。例如蓬藕生吃时是性寒的,煮熟吃时就变成性微温了。其他—些寒凉的食物煮熟吃时,寒凉的属性也会减弱。
有的人比铰怕冷,在天气寒冷的时候常常手脚冰冷,像这种情况,只要使用姜母茶等温补类食物就可以改善畏冷的状态,让手脚都能够暖和起来。这样的调理办法,就是利用食物偏性来调彰貅的不平衡状态,热性食物可以调整寒性体质,同理,寒性食物可以调整热性体质。
不同属性的食物,吃下去后会对人体产生不同的影响。魏晋时的名士会服用”五石散”来养生,五石散的主要成分是钟乳石、鬃石英、硫黄、赤石脂、白石英等热性的矿物药。晋朝昀历史学家皇甫谧曾说自己吃下去后,”隆冬裸袒食冰,当暑烦闷”。冬天时要脱光衣服吃冰,夏天则会烦闷,可见五石散的属性十分燥热。吃了五石散之后要不断走路,散出内热,称为”行散”,这就是”散步”—词的由来。
现在当然不会再有人吃五石散了,而在我们的日常饮食中,也能找到食物四性的具体应用。比如,我们在吃性寒的螃蟹时,要佐以性温的生姜;炖鸡时要用偏凉的蘑菇来炖温性的鸡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