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麦田的颜色,绿意盎然,生机勃勃,令人不禁联想到了朝气蓬勃的青少年,而当春风吹过麦田时,河南的中学生,却只能在教室里,扛着千般重的压力,去对抗已知的命运。
河南作为高考大省,每年的考生人数都稳居前列,教育是这些学生全部的希望,但这个希望有多渺茫?河南本地,无一所985高校,只有一座211大学。
河南考生的苦难,是心知肚明的,但却少见他们埋怨命运,但当媒体歌颂河南麦田的美好时,这些隐忍不发的河南学子们,再也忍不下去了。
河南的麦田,揭开学生隐忍的苦难:谁不想走出去,可你们逼我种田
一个省份,高考人数太多,但本地教育资源又太有限的结果是什么?河南就是最好的例子,每年都有数不清的学生,揣着高分的成绩单,却没有学上。
河南考生的苦难,和太多因素有关,我们都知道,无论是教育发展还是经济发展,操之过急是不行的,需要一步一步去改变。
但这不意味着,媒体可以漠视河南学生的苦难,甚至把苦难当成美好去歌颂,这过于残忍!
媒体发布河南麦田美景,并配文:河南春天的麦田有多治愈?大地上满是绿色写下的诗句。
这让很多学生,想起了当年河南郑州的大学城被批浪费土地,怎能不心寒。
关心教育的学者,面对河南既存的教育窘境,给出了这样的见解:河南就是应该发展农业,因为其他地区的粮食供给,主要依靠的就是河南。
换言之,河南地多,所以就该种地?明知河南的教育处于多么尴尬的境遇,仍大肆宣扬农业发展,忽略教育需求,是在逼着高分的考生,都别再想着走出去了,乖乖留在河南种地吗?
如果可以,谁不愿意走出去,谁不愿意考上一所985、211大学?河南的学生们,不是一定要离开这里,但凡本地再多几所好大学,实现梦想也不至于非要背井离乡。
无论是毕业的、没考上的、还是尚未完成学业的,河南的学生们,对这片土地的感情,都非比寻常。
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歌颂苦难才是河南学子最痛心之所在
因为留在这样一座省市,无论是高中没毕业的学生,还是考出本地的学生,都得在寒暑假得空的时候,帮家长一起干些农活。
所以对河南麦田的美,他们更有发言权:你想说它有多美,就不能只说它的美,美丽的背后,是河南学子落起来的高考线,和那一座座难以逾越的高考大山。
是每年几百万考生坐在考场之上,拼尽全力拿到高分,却没有学上、没有书读的难关。
是家长们日夜劳累的辛酸,是起早贪黑浇田的不易,是“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是“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所以河南的学生,他们在痛心的,不止是自己无力改变的教育困境,也不止是对家长体力劳作的辛酸,也不是“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而是这些双手不沾泥的“罗绮者”,对河南人苦难的歌颂。古代圣贤都知道,粒粒皆辛苦。但到了现在,教育发达了,某些媒体却还是“写尽天下太平事,不肯俯首看人间”。
笔者看到河南的麦田,生机盎然,看到的是河南的家长,一年忙到头,尽力供养学生读书的不易。
是明知道很难考出去,还甘愿拼尽全力的艰辛。那一株株的小麦苗,迎风摇摆,象征着河南考生的命途多舛。
也许你我不能为河南的现状做出什么贡献,但至少,别做那个说风凉话的人,别做那个冷漠到歌颂他人命运苦难的人。
同样的高考政策,严禁移民放在其他省份,是理所当然,放到河南就成了笑话,外省家长毫不掩饰地嘲弄:移去河南高考?在讲什么冷笑话?犯的着严防吗?倒搭钱都没人去。
的确,很难高考是公认的地狱级难度,有能力的家长早就带着学生逃离河南了,哪还有外地家长明知有坑,还硬往里跳的道理。
但河南的家长和学生,他们就身在这座坑里。这座坑什么时候能填平,这些上百万的考生,他们的努力什么时候才能得到对等的收获,才是时候能平心静气地夸赞一句:河南的麦田,真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