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江春潮涌——思南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纪实千里乌江,惊涛拍岸,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武陵山与大娄山之间,雕琢出一颗美丽的明珠——思南。这里峰峦叠嶂,山明水秀,水通巴渝,地望潇湘,是黔东北联系湘、渝、川的水陆交通要塞,素有“黔中首郡”之美誉!
近年来,思南县委、县政府紧紧围绕铜仁地委、行署“构建乌江特色产业经济带”的战略部署,以统筹城乡发展、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为主线,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坚持“集中连片、板块推动、整体推进”发展思路,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大力实施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引导优势特色产业开发,强势推进农业生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分工、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积极探索企业带动产业发展模式,农业产业化发展实现新突破。勤劳的思南人民,用心血、用汗水、用科技、用智慧,为农村经济的发展谱写了一曲春潮涌动的旋律。
投入探索农业产业化发展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高标准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面对地方财政困难、农业收入水平不高的实际困难,县委、县政府积极创新思路,千方百计加大投入。一是积极向上争取各种涉农项目特别是农业产业化项目。二是打紧开支,每年预算300万元资金,设立现代农业发展基金,整合涉农项目和扶贫资金集中发展农业产业化。三是充分发挥项目的联动效应,按照“县为单位、整合资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统一机制、统筹安排、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相互配合、各记其功、各负其责”的原则,整合涉农部门项目资金集中发展农业产业。近三年来,整合投入生态茶发展资金4000多万元,现代烟草农业发展资金1.5亿元,生态畜牧业发展资金3000多万元,经果林发展资金1000多万元,无公害蔬菜发展资金1000多万元,中药材发展资金1000多万元,为构建乌江特色产业经济带发挥了重要作用。四是引导注册成立了“思南县惠农信用担保有限责任公司”,为全县涉农企业和个人提供担保贷款,为全县农业产业化发展建立融资平台,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
市场探索市场是农业产业化的平台。思南积极培育和发展农村人才、土地、劳务、技术、信息等要素市场,进一步繁荣了信息市场,为农民及时提供经济、科技、市场信息,改变农村信息不灵、盲目落后的生产现状。组织参加第六届全国优质米博览会、第三届贵州农产品展销会、多彩贵州旅游商品两赛一会、中国贵阳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博览会以及中国马铃薯大会暨贵州马铃薯文化节等,活跃了市场流通,以产业催生市场,以品牌拓展市场,以会展激活市场。进一步加快了农产品市场建设,以集贸市场为基础,以批发市场为重点,初步建立了功能互补的城乡农产品市场体系。同时,龙头企业还不断加大市场营销体系建设,建立营销机构575个,销售网络已渗透全国。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如今的思南,生机勃勃,到处涌动着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春潮,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土地流转有序推进,规模种养不断扩张。全县已流转土地近7万亩,涉及农民2.4万户。共有连片种植500亩以上的规模烤烟种植区13个,连片种植1000亩以上的规模烤烟种植区3个,种植50—100亩烤烟的家庭农场84个,种植100亩以上的烟叶生产型合作社23个,种植300亩以上的茶叶大户15户,成功探索了“土地流转+合作经济组织+龙头企业”的发展模式,为实现规模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由于规模效应突出,土地流转工作得到了地委、行署的充分肯定,先后迎来了2008年5月、10月两次全区农业生产现场会和2009年4月全区烤烟生产大田移栽现场会、2009年5月全省机插秧现场会、2009年7月全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暨农村土地流转现场会、2010年4月全区烤烟移栽现现场会在思南召开。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未来几年内,思南将继续做大做强生态畜牧、生态茶、烤烟、经果林、无公害蔬菜五大产业,力争到2015年,全县农业总产值达到30亿元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在2008年基础上翻一番,农产品加工率达到30%以上,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以及60%以上的农户跨入产业化经营体系,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农业产业化服务体系,建成集优势高效型种植业、规模集约型养殖业、综合开发型林果业及农副产品加工业于一体的县域经济特色鲜明、农产品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乌江特色产业区域中心,实现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的跨越。
“好风凭借力,扶我上青天”。绿色田野,农业产业化发展,任重道远。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山川秀丽,气候温和,土壤肥沃,牧草资源丰富,发展农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随着杭瑞、酉剑两条高速公路贯穿全境,乌江航道提级整治和思南港建成,将形成思南通往遵义、重庆、贵阳、怀化等经济较发达地区的1-4小时经济圈,交通优势日益凸显。历经多年艰辛努力,已蓝图绘就、大业在望的思南农业产业化一定会开出灿烂之花,结出丰硕之果,以更加显著的业绩担负更加光荣的使命,以更加铿锵的足音迈向更加辉煌的征程,以更加澎湃的激情抒写更加绚烂的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