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时节日张勃:先有“二月二”,后有“龙抬头”庙会中和节传统节日

——二月二的起源、流变及其文化意义

作者:张勃

原文刊于《民间文化论坛》2012年第5期

01

二月二节日的源起

目前所见有关二月二日最早的记载出自李林甫等撰成于739年的《唐六典》,书中提到当时有中尚署令每年二月二日向皇上进镂牙尺及木画紫檀尺的做法。而这些尺子会被皇帝赏赐给大臣。开元贤相张九龄就得到过唐玄宗的赏赐,并写下《谢赐尺状》表达激动和感恩心情,唐玄宗则有《答张九龄谢赐尺诗批》,对赐尺仪式的象征意义做了简短但不乏深刻的表述,表达了希望臣子们秉公办事、正当行使权力、权衡协调好各种关系的良好愿望。

二月二在此时尚未成为节日的一个重要证据是中和节的创设。

关于中和节的创设,史有记载,其中曾慥《类说》引李繁《邺侯家传》“中和节”条所述最详:

德宗曰:“前代三九皆有公会,而上巳与寒食往往同时,来年合是三月二日寒食,乃春无公会矣。欲于二月创置一节,何日而可”

泌曰:“二月十五日以后虽是花时,与寒食相值,又近晦日,以晦为节,非佳名色。二月一日,正是桃李开时,请以二月一日为中和节。其日赐大臣方镇勋戚尺,谓之裁度。令人家以青囊盛百谷果实相问遗,谓之献生子。酝酒,谓之宜春酒。村闾祭勾芒神,祈谷,百僚进农书,以示务本。”

上大悦,即令行之,并与上已、重阳谓之三令节,中外皆赐钱,寻胜宴会。

此外,《旧唐书》和《新唐书》亦有记载。《旧唐书·德宗纪》云:(贞元)五年(789)春正月“乙卯,诏:‘四序嘉辰……自今宜以二月一日为中和节……’宰臣李泌请中和节日令百官进农书,司农献种桂之种,王公戚里上春服,士庶以刀尺相问遗,村社作中和酒,祭勾芒以祈年谷,从之。”《新唐书·李泌传》的记载则与《邺侯家传》的记载极其相似。

由上述记载可知,新节之设乃唐德宗的动议,李泌担当了设计之任,并做出如下设计:(1)节期在二月一日;(2)节名中和;(3)节日当天举办各种活动。这些设计得到了唐德宗的首肯,遂有贞元五年(789)正月颁布诏书如下:

四序嘉辰,历代增置,汉崇上巳,晋纪重阳。或说禳除,虽因旧俗,与众共乐,咸合当时。朕以春方发生,候及仲月,勾萌毕达,天地同和,俾其昭苏,宜助畅茂。自今宜以二月一日为中和节,以代正月晦日,备三令节数,内外官司休假一日。

由此,中和节便通过颁布政令的方式在全国推行开来,成为时人节日生活的一部分。

如果我们将节日定义为“与天时、物候的周期性转换相适应,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的、具有某种风俗活动内容的特定时日”,上述资料表明,二月二在中唐以后已然是一个民间节日,其主要民俗活动就是上表第四列显示的寻花采菜、踏青宴游、迎富(包括吃迎富果子)等。

号称“海内雄富”的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黄金时代,也是我国节日发展史上的重要时期,雄厚的经济实力、安定的政治环境、开放的社会风气以及唐人对精神自由、个性解放的普遍追求使得唐朝人形成了热衷于过节的社会风气,他们延续前代已有的节日尚嫌不够,还不时“自我作古”创设新的节日;他们热衷于在节日里进行户外活动,放歌纵酒、郊游野宴、游戏玩乐,从而把一个个原本富有信仰色彩的节日推向娱乐,推向狂欢。这种风气在整个唐朝都是盛行的,而德宗朝尤其如此。经过安史之乱的战火,人心思安。“德宗在779年中期人们期望恢复唐朝力量和光荣的热烈心情中登上了皇位。”经过十年的努力,国家经济力量增强,社会趋于稳定,这种背景之下,以皇帝为首,社会上兴起一股世俗享乐之风,正如陈寅恪先生曾经非常正确地指出的:“贞元之时,朝廷政治方面,则以藩镇暂能维持均势,德宗方以文治粉饰其苟安之局。民间社会方面,则久经乱离,略得一喘息之会,故亦趋于嬉娱游乐。”而时人热衷于过节是趋于嬉娱游乐的最重要表现。中和节也是在这种社会风气中得以创设出现的,它的出现反过来又体现了这一社会风气在当时的普遍和浓烈。

如果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我们便有理由猜测,当中和节以国家颁布政策的方式设立以后,对于嬉娱游乐的偏好令人们(至少一部分人)并不满足于仅在二月初一这一天开展活动,他们还会把活动延续到第二天。当一个地方的一些人以相同的方式度过特定的某一天并以年度周期为单位进行重复时,这特定的某一天也就演变成该地方的一个节日了。

从唐代二月二的节俗活动方面考察,也确实与中和节有明显的关联。贞元五年正月颁布的诏书强调,“春方发生,候及仲月,勾萌毕达,天地同和,俾其昭苏,宜助畅茂”,也就是说二月是各种草木发芽的时候,人们应该俾其昭苏,助其畅茂,创设中和节的目的即在于此。就“俾其昭苏,宜助畅茂”而言,可以说没有比踏青、挑菜更好的手段了。

大概正因为二月二与中和节的密切关系,所以一些后人述及二月二时,甚至会以“中和节”来称呼它。如《奉天通志(二百六十卷·民国二十三年铅印本)》就说:“(二月)初二日‘中和节’,俗称‘龙抬头日’,以惊蛰率在此节前后,故云。”又河北《南宫县志》(二十六卷·民国二十五年刻本)云:“(二月)二日,曰‘中和节’,亦曰‘挑菜节’。”

当然,二月二日为节还当与我国节日多重数的状况有关,吉成名已经注意到此点:“龙抬头节为什么定在二月初二呢笔者认为,人们定在这一天,不是定在初一,也不是定在初三、初四,很可能是考虑到二月初二双‘二’重叠、便于记忆的缘故。人们对数字重叠的日子,历来偏好。”笔者也相信,对重数节日的偏好有助于人们对新的重数节日的认可。或者说,当一月一日的元正、三月三日的上巳、五月五日的端午、七月七日的七夕、九月九日的重阳共同构成了一个很有特色的重数节日序列以后,人们会比较乐意在这个序列中再增加一个二月份的重数节日。至于唐代以后,“中和节”这个官方建构的有着令名的节日反不如由它而起的二月二盛行,部分原因大概也可以从这里来寻找。

02

二月二的流变

(1)唐宋:发生发展期

二月二为节始于唐代,是一个以踏青、挑菜、迎富为主要习俗活动的节日。宋代依然如此,在节日流行范围和热闹程度似乎比唐代更有过之而无不及。在宋代文学作品中,“踏青”、“挑菜”两词屡屡出现,比如贺铸《薄幸》中有“自过了收灯后,都不见,踏青挑菜”,吴潜《望江南·忆江南》中有“挈榼携壶从笑傲,踏青挑菜恣追寻”,陆游《水龙吟·春日游摩诃池》中有“挑菜初闲,禁烟将近”等,都说明踏青、挑菜习俗的普遍。宋人魏了翁有《二月二日遂宁北郊迎富故事》,诗道:“才过结柳送贫日,又见簪花迎富时。……里俗相传今已久,谩随人意看儿嬉。”展示了遂宁一带的迎富习俗。又《太平寰宇记》卷149提到万州和忠州之地的风俗时,都提到迎富之俗。比如写到忠州风俗:“夷獠颇类黔中……二月二日携酒郊外迎富。”看来不仅汉人,连少数民族也加入了迎富、过二月二的队伍。

值得注意的是,此时二月二还有了挑菜节、踏青节、迎富节等专门称呼。

张耒有《二月二日挑菜节诗》:“久将菘芥芼南羹,佳节泥深人未行。想见故园蔬甲好,一畦春水辘轳声。”诗作描写了作者在节日期间的所见所闻所感,题目便直写“二月二日挑菜节”。祝穆《方舆胜览》记载梧州容县一带景物,其中有迎富亭:“与沧浪亭相对,容俗以二月二日为迎富节,因以||名

|。”可见二月二又有迎富节的称呼。

南宋陈元靓《岁时广记》卷一“游蜀江”条引杜氏《壶中赘录》提到:“蜀中风俗,旧以二月二日为踏青节。”在这里,我们还可以读到时人过此节的热闹场面:

都人士女络绎游赏,缇幕歌酒,散在四郊。历政郡守虑有强暴之虞,乃分遣戍兵于冈坡冢之上,立马张旗望之。后乖崖公帅蜀,延曰:“虑有他虞,不若聚之为乐。”乃于是日自万里桥以锦绣器皿结彩舫十数只,与郡僚属官分乘之,妓乐数船,歌吹前导,名曰游江。于是都人士女骈于八九里间,纵观如堵,抵宝历寺桥,出宴于寺内。寺前创一蚕市,纵民交易,嬉游乐饮,倍于往岁,薄暮方回。

蜀地二月二的游人是如此之多,以至于有些怕出问题的官员不得不出兵来维持秩序。当后来一位官员采取“聚之为乐”的措施后,“嬉游乐饮,倍于往岁”,二月二越发热闹了。

其时不仅民间重视二月二,宫廷中也很重视,这一天要举办挑菜御宴。只是宫中的挑菜与民间的挑菜颇不相同。在民间,挑菜不过是寻找挑挖新鲜的野菜,在宫中,挑菜就变成了一种好玩的游戏。周密在《武林旧事》中详细描写了宫中挑菜游戏的做法和赏罚:“二日,宫中排办挑菜御宴。先是内苑预备朱绿花斛,下以罗帛作小卷,书品目于上,系以红丝,上植生菜、荠花诸品。俟宴酬乐作,自中殿以次,各以金篦挑之。后妃、皇子、贵主、婕妤及都知等,皆有赏无罚。以次每斛十号,五红字为赏,五黑字为罚。上赏则成号真珠、玉杯、金器、北珠、篦环、珠翠、领抹,次亦铤银、酒器、冠鋜、翠花、段帛、龙涎、御扇、笔墨、官窑、定器之类。罚则舞唱、吟诗、念佛、饮冷水、吃生姜之类,用此以资戏笑。”皇宫中的这一游戏,对挑中红色书写的野菜名的人给予奖赏,对挑中黑色书写的野菜名的人进行惩罚,十分有趣,引得“王宫贵邸,亦多效之”,同样以此为乐。

总体看,唐宋时期的二月二是个充满着快乐的节日,其活动主要是在户外进行踏青、挑菜和迎富等,体现着时人对大自然的亲近热爱以及对富有的追求。

(2)元明:转型期

元明时期,唐宋时期二月二的踏青、挑菜、迎富习俗在一些地方仍然传承不废。元·谢应芳《二月二日漫兴》诗云:“时俗喜逢迎富日,老夫羞作送穷文。”《西湖游览志余》第二十卷“熙朝乐事”中云:“二日,士女皆戴篷叶,谚云:“蓬开先百草,戴了春不老。”可视为踏青挑菜的证明。此外,这一时期还出现了新的节俗活动。其中最重要的便是二月二已与龙联系起来,并已有关于撒灰和禁忌的明确记载。元代末年熊梦祥《析津志·岁纪》载:“二月二日,谓之龙抬头。五更时,各家以石灰于井畔周遭糁引白道,直入家中房内,男子、妇人不用扫地,恐惊了龙眼睛。”元代《朱太守风雪渔樵记》杂剧中一段对白云,“我直到二月二,那时可是龙抬头,我也不敢抬头”,也是二月二已被称作“龙抬头”明证。

此外又有其他习俗活动出现。比如《宛署杂记》有宛平一带的人们“用面摊煎饼,燻床炕令百虫不生”的记载。又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中提到:“二月二日曰龙抬头,煎元旦祭余饼,薰床炕,曰熏虫儿,谓引龙,虫不出也。”隆庆《赵州志》卷9载当地:“以灶灰围房屋,辟百虫,具鲤鱼猪脯馈新归之女,曰开素。”嘉靖《雄乘》卷上载:“是日也,将鲤席逆女,仍以礼馈之。”嘉靖《夏津县志》载:“仲春之月,二日用灶灰围屋避虫鼠。”又嘉靖《隆庆志》载:“二日以元宵日留糕食,耕夫谓之不打铧。”此外,嘉靖年间的《莱芜县志》和《淄川县志》中有“填仓”的记载。嘉靖年间修浙江《淳安县志》中有以二月二为花朝,乡间祭里社的做法:“花朝,二月二日,东西坊市为会,务以华丽相高。其间有露台甚奇巧,然亦观上人好尚而为之。乡间于是日祭里社。”

从上述资料来看,二月二的重要节俗如引龙、填仓、驱虫、迎女、祭社等此时都已经出现。这些节俗活动的出现和举行,大大改变了二月二原有的节日性质,使其从一个内容相对单调、娱乐色彩浓厚的节日转化成为一个内涵十分丰富以崇龙祀土、驱避害虫、祈求风调雨顺农业丰收、生活康宁富有为核心内容的复合型节日。二月二节日性质的改变,主要缘于它对惊蛰日、春社日传统行事的吸附与发展,以及人们在传统文化的作用下将其与龙紧密联系起来。

不过,需要说明的是,元明时候,二月二尚不普遍。以上海书店影印的《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所收方志而言,诸多省份如江苏、安徽、福建、江西、湖南、湖北、海南、四川、云南、贵州等各地方志中多有写及当地节日的,但提到二月二的只有嘉靖年间修浙江《淳安县志》。二月二在我国南方方志中的普遍缺失,固然有方志撰写方面的因素,但主要的怕还在于这个时期二月二在南方尚不普遍的缘故。

(3)清代民国:兴盛期

清朝和民国时期是二月二的兴盛期,不仅流播空间大大扩张,节俗活动也更加丰富。丁世良、赵放主编的《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一书将明清以来,尤其是清朝以来各个时期编修的地方志中的民俗资料汇集成册,为我们了解二月二的节俗活动及其在全国各地的流播情况提供了颇多方便。

这部资料集显示,全国三十多个省级行政区划,除了新疆、西藏和青海以外,其余均有关于二月二节的记载,也即都有二月二节。同时,它也显示了清代和民国时期各地二月二丰富的节俗活动,总体上来看,这段时期二月二的节俗活动主要有撒灰、祀神、占卜、迎女、剃头、踏青、迎富、击房梁炕沿、照虫烛、制作驱虫物品、带龙尾、试耕、种菜、饭牛、吃犒劳酒、开笔取兆、上坟等,并形成了特定的节日饮食和节日饰品,也有不少禁忌。

必须明确的是,就某一个地方而言,并非所有上述节俗活动都会有所呈现,事实是,某一个地方往往中有其中的几项,甚至只有其中的一项活动。但总体上看,在清代和民国时期,二月二继承了元明时期从前朝继承而来的以及新发展出来的节俗活动,继续围绕着崇龙祀土、驱避害虫、祈求风调雨顺农业丰收、生活平安富有等展开但更加多样,并在更大范围内得到认可和实践,成为时人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我们说这一时期是二月二节日史上的兴盛期。

(4)20世纪中叶以来:衰落期

然而,二月二又毕竟曾经是一个重要的、节俗活动多样、内涵丰富的民间节日,其节俗活动在今天仍然具有特殊的意义和功能,更何况在其兴盛期出生、长大的还大有人在,兼以20世纪末中国社会的民俗文化正处于复兴之中,故而二月二的节俗活动仍有存留,即如填仓,在今山东菏泽、江苏邳州一带仍然有行之者。至于炒麦豆、爆玉米花、摊煎饼、吃春饼、水饺、撑腰糕等食俗也时有所见,以龙、土地、文昌等神为祭祀对象的二月二庙会在不少地方依然盛行,二月二洗头理发的做法更是风行全国。

二月二到底还能走多远,我们只能拭目以待。

03

二月二的文化意义

以上大致勾勒了二月二的生长演变史。笔者以为,二月二起源于唐代,与中和节的创设有密切是关系。元明以后的二月二则是在继承前代节俗的基础之上,根据二月的节气、物候、月令宜忌不断丰富发展而成的,在这个过程中,它吸纳了既有节日——惊蛰和春社的传统行事,从而成为一个活动多样、内涵丰富的春天的节日。其文化意义大致可以归纳如下:

(1)“二月二,龙抬头,大囤尖,小囤流”:

对农业丰收的企盼

中国传统社会,历来以农业为立国之本,农业生产的丰歉直接关系着国计民生。二月二时处仲春,是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春耕生产即将全面开始的季节,二月二的许多节俗活动便围绕着农业生产而展开。

a.填仓

填仓,又叫画仓、打灰囤、围仓等,是二月二最重要的习俗活动之一,尤其流行于山东、河南、河北、江苏、安徽和东北三省等地。仓囤是人们储存粮食的地方,初二一大早(有的地方在初一下午)用灰(常常是庄稼秸秆的灰)画成大大小小的仓囤,仓囤往往还要画成多圈以表明粮食多得仓囤放置不下,只有在上面添加其他的器物才令粮食不至于流溢出来;有的囤外再画上梯子,以表明囤是如此之高大,只有登上梯子才能放置或取到粮食。人们在打灰囤的时候,口里还往往念念有词,如“二月二,龙抬头,大囤尖,小囤流”、“青灰摺子圈连圈,圈套圈,大摺满,小摺流,今年又是大丰收”等等。在耕作尚未开始之时,人们就在模拟和描述五谷丰登、仓囤盈满的景象,足见其对农业丰收的渴望是如何强烈。而填仓活动中往往还有占岁的活动,比如有的地方,人们会在画好的仓囤中挖一小坑,将谷子、豆子、玉米、小麦、芝麻等各种粮食放置其中,埋好,看过几天哪种先发芽来判断各种农作物的收成好坏,其中包含的仍然是对丰收的关心和热望。

b.引龙祀土

c.驱害虫

对于农业丰收而言,各种虫害也是极大的敌人。所以驱除害虫避免虫害就成为农业丰收的一个重要条件。俗话说:“惊蜇过,百虫苏。”在这个时候,通过一些象征性行为驱除危害庄稼生长的害虫就成了比较常见的现象。江苏海州一带人们会在农田中燃火把驱除蝗虫;邳州的人们则会在围仓龙(填仓)时把五谷杂粮放到褶子中令鸡啄食,认为可将害虫消灭;湖南兴宁等地则将糍团插到田间以糊住鸟嘴可令其不吃庄稼苗;青海农村二月二吃土炒大豆叫咬虫儿、认为咬死了虫儿庄稼就不生虫害了,等等,都是驱虫以避免虫害的仪式行为。

d.试犁、种菜、饭牛

如果说填仓、引龙、祀土、驱虫等诸多仪式是渴望农业丰收的民众表达内心愿望并希望借助超自然的力量来实现这一愿望的努力,它们更多带有信仰甚至是巫术的色彩,那么试犁、种菜、饭牛就是通过实实在在的劳动和精心准备去开拓那条通往农业丰收的道路。这些节俗活动虽然形式各别,操作逻辑也颇多不同,但它们无不包含着人们对于农业丰收的强烈企盼,也无不是保证这企盼得以实现的方式和手段。

(2)“二月二,围墙根,蝎子蚰蜒不上身”:

对人身康宁的热望

俗话说:“立春三日草芽青,惊蜇一过虫子生。”那些出动的虫子(有时也包括野兽)其实不仅会危害庄稼,也会对人的身体造成侵扰。在科技昌明、杀虫剂、灭鼠灵层出不穷的当代社会,蝎子、蚰蜒、蜈蚣、蚊子、苍蝇、老鼠、毒蛇等害人的例子尚且屡见不鲜,传统社会里,毒虫攻击人身造成伤害的事情更加普遍。由此在虫子初生的季节人们通过一些特殊的活动希图消灭它们就成了二月二节俗里十分重要的内容。

明清以后,二月二撒灰除虫相当普遍。人们把灰撒到墙边、门槛、香台等处,边撒还边唱一些歌谣,如“二月二,围墙根,蝎子蚰蜒不上身”、“围墙根,蝎子不蜇光腚妮,围香台,蝎子不蜇光腚孩”等,这些歌谣明确表达了撒灰的动机所在。

除了撒灰驱虫外,驱除毒虫还有多种方式。其中之一便是把二月二的各种饮食活动都冠以驱虫的名目,比如河南一带把摊煎饼叫“熏虫”,辽宁新民一带把烙春饼叫“烙虫虾”,陕西米脂一带把吃黄米馒头叫“咬蝇子”,山西芮城一带吃油条叫“咬蝎尾”,宁夏一带把炒麦豆叫“炸臭虫”,山东一带把炒豆子叫“炒蝎子爪”,并有“吃了蝎子爪,一年不挨蝎子蜇”的说法。再一种常见的方式就是用棍棒、扫帚或者鞋子敲打梁头、墙壁、门户、床炕等处,击打时也多伴着歌谣,比如“二月二日打炕沿,蝎子蚰蜒不见面。二月二日打炕头,蝎子蚰蜒全不留”、“二月二,拍瓦子,蝎子出来没爪子。二月二,拍大床,蝎子出来不螫娘。二月二,拍大辙,蝎子出来不螫爹”等等,驱虫的意蕴由此表露无遗。另外,人们还会以燃香、火照虫烛的方式驱虫,或者使用一些俗信对害虫有威慑力的物品如符图、葫芦、剪刀形状的剪纸、绵鸡等。比如江苏常州一带的人们就会张贴蜒蚰榜,上面倒书“诸虫蚂蚁直入地”七字,并用红笔勾上。

概括而言,在虫子初生尚不能为害于人的季节,人们无论是使用煎、爆、炸、烤、熏、击、拍打等种种可以恐吓虫子以及对虫子造成伤害乃至置其于死地的方式,还是运用语言的特殊力量去诅咒虫子得病、死亡,或者制作并使用一些能够镇压、消灭虫子的物什,其实质都是建立交感、模仿基础上的一些巫术手段。虽然难以奏效,却表达了人们避免毒虫危害、人体安康的良好愿望。

值得注意的是,类似的一些行为方式还在一些地方被解释为驱邪避瘟、不得疾病的手段,比如山西永和撒灰时会撒成弓箭的模样,意在驱除邪气。翼城的村民们到各家门口,向院内洒以米羹,门前撒以石灰,称作“禳瘟”,旨在将瘟疫禳解并驱散之;保德等地用过年烧的旺火灰将房舍圈围起来,可以防止野狼侵害。上海、江苏、浙江等许多地方,二月二要吃“撑腰糕”,俗信吃了可以强筋壮骨,不腰痛;河北新河一带有“二月二,吃灯盏(以油煎之),吃了灯盏不发眼(指眼睛发炎);二月二,吃枣花(即馍馍之有枣者),吃了枣花不长疮”的说法;而在浙江城乡郊区,节日期间多吃“芥菜饭”,据说可以明目,不生疮疖。在辽宁本溪县沙河沟村,俗信二月二“洗龙头”、“剪龙头”会让人一年内都会头清目爽,聪明灵俐,发丝黑壮。当地还会用高粱杆串成“龙尾”缝在孩子的后衣襟上,令其连续佩带三五日,以为如此可辟邪驱凶,令孩子在新的一年内健康成长。显而易见,所有这些节俗活动突出的都是对远离病害、生活康宁的美好期待。

(3)“二月二,敲门枕,金子银子往家滚”:

对生活富裕的追求

人生在世,无不希望丰衣足食,生活富裕。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尚书·洪范》在总结人生有“五福”即“寿”、“富”、“康宁”、“攸好德”、“考终命”的时候,也将富列作其中之一,并排在五福中的第二位。然而,富有并非人人可得,时常处于贫困又渴望摆脱贫困的人们也便不断表达着对富裕的向往与追求。我国至少在魏晋时代就已有正月晦日“送穷”的习俗,而当二月二在唐朝出现时,三项重要习俗之一便是“迎富”。随着二月二的传承,“迎富”这一习俗也延续下来,到近代,陕西华阴一带的民众还会携鼓乐到郊外朝往暮回,沿路吹吹打打地去“迎富”。

当然,在二月二,人们还会以另外的形式表达对财富的追求。比如不少地方,尤其是山西一带往往把二月二的引龙叫做“引钱龙”,举行仪式时一定用钱。以山西忻州地区为例,“鸡鸣担水辘轳响,水洒街心把钱龙拖”的现象曾经十分普遍,届时,人们将红线拴着的几枚“乾隆”铜钱,放在打满水的桶里,担回家倒在水瓮里。家中的大小水瓮,在太阳出山前都要担满,表示财富似水,财源滚滚。这里,人们对所引之龙的一个重要期待就是它能把钱引到自己家中。还是在忻州等地,二月二要将留存下来的大年初一供灶君神的枣山吃掉,俗称“开山”,意味着“这个汇聚了财源、财富的供神枣山,随着龙头的抬起而初启开,财富从此而聚积。”又如山东定陶一带,二月一日晚上,人们会在屋里挖一小坑,将几枚钱埋进去,若不挖坑就用瓦片盖上,到第二天早上,由小孩子扒出来。俗信这样做可以引来钱财。在河南淮阳有二月二拍墙头和石滚的做法,人们一边拍还要一边唱:“二月二,拍墙头,金子银子往下流。二月二,拍石滚,金子银子往下滚。”其对财富的追求由此可见一斑。

(4)“二月二,接宝贝儿”:

对社会关系的协调

值得一提的是,一些地方强调“二月二,接宝贝儿”女子要回娘家,而在另一些地方则格外禁止这一行为,俗有“吃了娘家花,死老大伯全家”、“吃了娘家虫,回家搭灵蓬”、“过了二月二,回家死小叔”等说法。这种禁忌其实也是对社会关系的一种协调,只不过采取了另外的思路和逻辑。如果说二月二让女子回娘家更多协调的是女子与出嫁前原有的生活空间、社会网络的联带关系,那么二月二不让女子回娘家更多协调的则是女子与出嫁后新有的生活空间、社会网络的归属关系。

当然,二月二协调的社会关系并不止于基于血缘和姻缘形成的,它还协调基于地缘而形成的。在许多地方,虽然家家都会摊煎饼,或者炸糖糕,或者炒麦豆,但还是要把自家的送给别人家,从而形成一个社区内的居民互相馈赠节物的现象。这里固然有借助他人力量以求得农业丰产、生活康宁的意图(如大家一齐把虫子咬死),但更重要的是籍此建立、维护和强化彼此之间互助互惠的友好关系,并确立礼尚往来的行为规范。而这种互助互惠的友好关系和礼尚往来的行为规范在日常的生活生产中是十分重要,甚至是不可缺少的。

(5)“二月二,不干活,坐下来,吃大馍”:

(6)落了天灯好上工:

以上是对二月二节的文化意义所作的几点概括。必须说明的是:

第二、上述意义的概括主要是以二月二盛行时代(清朝民国时期)的节俗为基础的。显而易见,节日的意义是蕴含于节俗活动之中并通过对节俗活动的实践体现出来的,节俗的变迁往往意味着意义的变迁,更何况即便节俗形式没有变化,时代的变化也会令对其的意义阐释发生变化,那么,当二月二从唐宋时期一路走来,发展演变到现在,其意义便是变动不居的,上述以清代民国节俗为基础对二月二文化意义的概括便只是那个时代的,既不等同于其前的唐宋元明,也不等同于其后的当代社会。当代社会,一方面,尽管二月二还在节日体系中占据一定位置,理发的习俗甚至还在全国范围内流行,但整个上处于主体缺失、节俗衰落的状态,其意义也呈现出整体性的弱化;另一方面,一些节俗活动虽然继续传承,但由于所处语境已经发生变化,其意义也在发生变化。比如在山东济南泰安一带,二月二时人们还会吃炒豆,但由于蝎子、蜈蚣等害虫已不多见,很少人会把吃炒豆与驱虫联系起来,人们更看重它的口感、营养价值和情感价值(对一些人来讲,吃炒豆意味着重温一段过去的生活)。

第三、上述意义是在基本上忽略了空间因素的情况下做出的,它所呈现的意义处于宏观和抽象的层面。但正如前面已经有所揭示的,二月二节俗活动具有比较鲜明的地方性特征,这不仅体现在不同地方有不同的节俗形式,而且体现在即使节俗形式一样,在不同的地方、不同地的人那里也会有不同的解释,这意味着节俗活动的意义还必须被作为地方性知识、放到特定的空间中去理解。事实上,把节俗活动与特定的空间结合起来,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节俗对于其俗民的意义,也助于我们理解节俗的地方性差异是如何形成的。比如引龙的做法为何在北方十分流行而在南方较为少见如果将其与北方春季干旱少雨的气候特征结合起来就能得到理解。再比如为何别处引龙时叫引龙而山西一带多叫“引钱龙”并以钱引龙呢清朝民国年间晋商的发达也许能提供一些解答的线索。

THE END
1.风和日丽喜丰收是什么意思每日头条风和日丽喜丰收年年岁岁乐无疆。 解答:鸡 “风和日丽喜丰收”这句诗中的“风和日丽”在生肖文化中虽不直接与鸡相关但可以理解为美好生活的场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鸡象征着勤劳、守信和吉祥常被用来比喻勤奋努力、积极向上的品质此句更深层次地表达了勤劳的鸡在风和日丽的环境中收获辛勤劳动的果实寓意着通过不懈https://biz.schscm.cn/post/9637.html
2.“五谷丰收农家喜”是什么生肖,成语释义解释落实“五谷丰收农家喜”,这句成语描绘了一幅丰收时节,农家洋溢着喜悦与满足的美好画面。然而,若要从这句成语中解读出生肖,或许需要一些巧妙的联想与寓意。在这里,我们不妨将“五谷丰收”视为一种象征,代表着勤劳、智慧与收获,进而与三个生肖相联系,揭示它们所蕴含的深层含义。 https://www.lunfengshui.com/sxys/17356603327296.html
3.完全解诗“五谷丰收农家喜”是什么生肖最佳答案生肖你好根据你所提供的诗词“五谷丰收农家喜”我们可以从生肖的角度进行解读。 我们来看关键词“五谷丰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五谷指的是稻、黍、稷、麦、豆等粮食作物而丰收则代表着农业的丰收和繁荣而生肖中与农业和丰收紧密相关的便是牛和猪牛是勤劳的象征帮助农民耕田犁地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劳动力;而猪则是丰收的象征http://5g.tsyoyi.net/post/13778.html
4.本期解读“五谷丰收农家喜”是什么生肖代表什么意义根据诗词“五谷丰收农家喜”我可以解读出其中的关键词为“五谷”、“丰收”和“农家喜”结合十二生肖文化我认为这个诗词可能代表生肖牛或生肖龙。 牛是代表耕种和农活的动物与五谷种植息息相关在农历中牛也象征着勤劳和辛勤工作五谷丰收则代表了劳动的成果和收获这与农家喜悦的心情相符合这个诗词可能代表生肖牛寓意着辛http://5g.shunjin021.com/post/12561.html
5.上联:春种秋收,汗洒田园丰五谷下联:?阁下应该如何应对呢?夏长冬藏,蕴育希望兆年丰。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982493019/answer/72797163391
6.农业农村部就介绍2024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总体安排和筹办情况召开第二个关键词是风景。这个风景既是大地丰收的宏大场景,也是和美乡村的大美盛景。在丰收节这个节点上,让大家去看看农业丰收的场景、和美乡村的美景,正当其时。丰收节是展示新时代新征程“三农”工作的重要平台,具有很强的延展性、包容性,也有很强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办好丰收节,展示丰富多样的特色产品,休闲惬意的乡村http://www.moa.gov.cn/hd/zbft_news/2024fsjcbqk/
7.五谷丰收农家喜打一肖,实证解答解释落实f2u68.51.38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生肖文化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它既是一种时间计算的方式,也是人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每个生肖都有其独特的性格特征和文化寓意,深深植根于中华民俗之中,而“五谷丰收农家喜”这一谜语,巧妙地融合了农业生活与生肖文化,让人在猜测中体会到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本文将从数据分析师的角度https://en.shholytrue.cn/post/12475.html
8.中秋节的来历和风俗接亲网2、农业丰收庆贺 还有说中秋节的起源和农业生产有关。秋天是收获的季节。“秋”字的解释是:“庄稼成熟曰秋”。八月中秋,农作物和各种果品陆续成熟,农民为了庆祝丰收,表达喜悦的心情,就以“中秋”这天作为节日。 3、月饼军粮 也有历史学家研究指出,中秋节起源应为隋末唐军于大业十三年八月十五日,唐军裴寂以圆月作为https://www.jieqinwang.com/baike/100582
9.中秋节有什么象征寓意(通用11篇)俗话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那时,它也只是象菱花饼一样的饼形食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的象征。 3、祭月 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https://www.360wenmi.com/f/filecm0wokot.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