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文献和史料考证,柿子原产于中国。关于柿子的栽培,早在2000多年前(汉)司马相如所著的《上林赋》(公元前120-前118)中,便有“枇杷燃柿”之句的记载。又据战国时代子思所著的《礼记》中关于“枣栗榛柿瓜桃李梅杏梨等果品”的记载,由此推断,柿树在中国栽培历史能有2000多年之久。
最开始,柿子并不是用来食用的。《上林赋》中写道:“卢橘夏熟,黄甘橙楱,枇杷橪柿,亭奈厚朴,梬枣杨梅,樱桃蒲陶,隐夫薁棣,荅遝离支,罗乎后宫,列乎北园……”。此时,象征高贵的柿子树作为一种珍稀的观赏植物,栽种于皇家园林。
到了唐宋时期,柿子的培育技术更加成熟,柿树也进入了寻常百姓家。宋朝时,马永卿在《嫩真子》中写道:“仆仕于关陕,行村落间,常见柿树连数里......”
柿子的寓意
柿子因果实形状、丰厚圆硕、形如如意,又因“柿”与“事”谐音,所以人们常以柿子寓意“事事如意”,表达喜庆吉祥的愿景,如“四世同堂”“事事安顺”“好事成双”“心想事成”等,这既是中国人的乡土美学,也蕴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都对柿子情有独钟。无论诗词歌赋,还是国画中,柿子都是创作的重要元素。
唐代刘禹锡在《咏红柿子》中写道:“晓连星影出,晚带日光悬”,描述了柿子在晨光中影影绰绰,在星辉中光芒点点的景象。南宋诗人杨万里《衢州近城果园》中的“黄柑绿橘深红柿,树树无风缒脱枝”,则展现了秋日果园里橙黄橘绿柿红的丰收景象。在宋代诗人范宗尹的《游龙华寺》中,以“村暗桑枝合,林红柿子繁”的佳句,描绘了柿子丰收时红遍漫山遍野的景象。唐代诗人杜牧则用“过雨柽枝润,迎霜柿叶殷”的诗句,呈现了柿子在秋雨之后别有的意境。
自称“柿园先生”的齐白石老人,一生更是创作了大量关于柿子的作品,每每柿子图成,他总要提上“世世平安”、“如意”等字,以借物寓意,表达对友人的美好祝愿。
齐白石先生创作的柿子国画
“朱柿”的诞生
作为霜降时节的时令风物,柿子鲜美温润之余,其外形也惹人喜爱,一个个红彤彤的柿子挂在枝头,宛若一个个象征喜庆祥和红灯笼。
中国人喜爱吉祥意涵的事物,对于柿子的橙红色自然也更多了一丝偏爱,因而也诞生了与之有关的一个颜色雅称——“朱柿”。
作为中国传统色中的一种,“朱柿”如夏日正午时的日光,明媚而热烈,古人也把柿子叫做“朱果”。
柿子的妙用
柿子营养丰富,既可生食,也可加工成柿饼、柿糕,也能用于酿酒、制醋等,具有丰富的价值。
柿饼养肺胃之阴,健脾开胃,最宜于秋冬的“火燥津枯”之体。
传统的柿子酒是以柿子为酿酒原料,将柿子捣碎,拌以酒曲,发酵或蒸馏而成。如今,人们将中国的传统水果与西方的现代酿酒技艺结合,酿造出可以与高档白酒媲美的柿子酒,不仅果香浓郁,且余味悠长。
柿子中含有多种活性物质,其中包括类胡萝卜素、黄酮类、脂肪酸、酚类和多种氨基酸、微量元素,还可被广泛用于医药、保健和化妆品等领域。
除此之外,柿子还能用来作为染料。将布料浸泡在榨好的青柿子汁中,重复浸泡晒干,就可以得到柿染。柿染作品经日晒后不仅不易褪色,颜色甚至会加深,别有一番风格。
华中农大柿种质资源与新品种培育团队
罗正荣教(后排右七)与团队师生
舌尖上的甜味,是大自然的馈赠,而为了让这份甜味更加饱满,在华中农业大学,一群科技工作者正默默守护。
团队利用我国特有自然脱涩性状受显性基因控制的完全甜柿为亲本、常规杂交与现代组织培养、嫩枝高接和分子标记辅助亲本与杂交后代早期选择有机结合,建立了一套完全甜柿遗传改良技术体系,该技术体系可将育种周期由12-19年缩短至8-10年,并有效避免近交退化。此外,团队利用脱落幼果和干制后遗弃果皮等为原料,开发出以柿单宁为主要成分的金属吸附剂,可用于电子垃圾中贵金属和重金属的选择性吸附和高效回收。
在江西赣州寻乌县,罗正荣教授(前排右一)指导当地柿子种植农户
目前,团队培育的甜柿品种已在湖北、陕西、广西、江西等省广泛种植,推广面积近50万亩,产生直接经济效益达4.5亿,不少农户通过种植罗正荣教授培育的甜柿品种,纷纷走上了增收致富之路。
罗正荣教授也因其在乡村振兴中的突出贡献,被授予湖北省罗田县“荣誉市民”称号,并入选陕西省富平县“富平尖柿产业发展顾问”和“富平尖柿产业突出贡献专家”、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智库专家,获评首届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候鸟人才”突出贡献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