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取消原有星号(文常、文言句式),考查范围拓宽,考点选择余地变大,考查内容更具灵活性。
2.控制卷长题量。和2004年试卷比较,2005年试卷长度有所缩短,题量也由25题减至21题。
3.改变试卷结构。固有的“42+108”的格局为“30+120”格局所取代。
4.调整变化考点。一些常规题,如近几年必考的字音、近义词辨析、文言实词辨误、社科类阅读中的“概念判定”、文学作品阅读中的“双选”等,均从试卷中退出。语用题也跳出了“扩、缩、改、仿、联”的限定,设计了“代人写请柬”“为主题班会写主题词”等新题型。
5.客观试题锐减。由2004年的14题减为10题,分值由42降至30,语音、标点、文常、近义词辨析没出现,文言文、社科文各减少一道题。
6.主观题比重增大。由2004年的108分增至120分,增加的12分被分解给5道题,其中文言文翻译2分,古诗词鉴赏2分,名句默写1分,现代散文阅读4分,语言的表达和运用3分。
变化体现四个趋势
1.实用色彩——从题目设计看,提取新闻关键词、拟写宣传语、代人写请柬等,实用性很强。从内容上看,有的属社会文化,有的属班级活动,有的属人际交往,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2.时代色彩——贴近现实生活,关心社会热点。试卷中词语的使用、语病辨误、语意判断、语言表达等题,涉及到知识产权、北京奥运、和谐社会、电力供应、红色旅游、台湾之旅、远离毒品等,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3.民族色彩——首先,文言文翻译、古诗词鉴赏、名句默写的分值总计提高了5分,对古诗文的考查力度有所增强。其次,[全国卷Ⅲ]的请柬明显是在要求学生按照传统的语体特点去写,这不仅是在考查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也有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意味。除此之外,[全国卷Ⅰ]、[全国卷Ⅱ]19题对礼貌用语的考查,既体现了对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有净化、美化祖国语言的作用。
4.能力色彩——被删掉的客观题分值,大部分加在了考查考生的综合能力上。现代文阅读意在突出对考生理解、分析、和表达能力的考查,古诗文、语用题意在考查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作文方面,命题体现时代特点,接近学生实际。话题作文的形式一以贯之,“三自”(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的原则,使每一位考生能够扬其所长,弃其所短,在有限空间充分展现自己的真实写作能力,把戴着脚镣的舞蹈跳得美妙潇洒。
2005年的高考,是介于原有教材与即将推行的新课标之间的高考,因而带有明显的过渡色彩。2005年试题的六种变化所体现的四个趋势,对下一年的高考应该具有一定的指向性。在新课标的理念以及弘扬民族精神文化的总体要求影响下的语文命题,其实用色彩、时代色彩、民族色彩、能力色彩将会越来越明显。
研究高考,正确定位
高考试题可以按题型分类,也可以按内容分类。
按照题型,可分为主、客观两大板块。
按照内容,可分为“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12分+15分=27分)、古诗文阅读、默写(古文阅读9分+翻译10分+古诗鉴赏8分+名句名篇默写5分=32分)、现代文阅读(9分+22分=31分)、作文(60分)”四大板块。
第一板块中的语言知识题
2005年高考,字音、文常、标点、近义词辨析、文言文实词辨误没出现,不等于命题者忽视,也不等于2006年不考。星号的取消,使考点范围更宽,试题选材更具有灵活性。复习中对这几个知识点不可掉以轻心。
高三一年,应该把4道语基题作为复习训练的重点之一,理由是:
首先,就北京的情况看,无论是在海淀之类的教育强区与教育相对薄弱的远郊区县之间,还是在龙头校和普通校之间,以至优等生与后进生之间,明显拉开语文这张试卷成绩的,往往不是靠现代文阅读,也不是靠作文,而是靠语基题。在教育强区或重点中学,有良好学习习惯的学生也多,重点中学学生赢在比普通学校的学生认真刻苦这个非智力因素上。
另外,只要通过大量而有效的复习,语基题也应该是考生最能够拿分的一项。最佳的复习策略,我觉得可以概括为12个字——小步走,长流水,精筛选,不间断。这是由于,语基题的内容既多且杂,非常容易遗忘。出现的情况常常是,今天练过的题,明天照错不误,甚至一而再,再而三,循环往复。因此语基的复习不能靠短期突击奏效,不能奢望通过铺天盖地的阶段复习一步到位,而是要把战线拉长,从上高三一直到进高考考场,每一阶段、每一版块的复习都应该带着语基往前走。对于错答率比较高的试题或全卷,必须不惜一次乃至几次地“回头”,也就是对原题稍加变化或不加变化,在稍隔几天之后,再次检测,直至掌握为止。语音、字形知识漫无边际,高考考查的是常用字词中常见的音、形错误,复习时应该注意把最有价值、最具可考性的音、形试题筛选出来,加强针对性,减少盲目性。
完成成语题,主要依赖学生的日常积累。应该多了解一些成语的意义和使用特点。不是机械地去死背词典上的词条,而是要懂得在成语的使用中应该注意的问题,比如:色彩有褒贬、范围有大小、词义有轻重、前后有搭配、词性有选择等等。
对于病句题,学生对“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六种基本的病句类型应该心中有数。
在六种病句类型中,语序不当的毛病既可以凭借语感来发现,也可以通过熟记例句解决。比如,多层定语就可以熟记“她是国家队里的一位有多年教学经验的优秀的篮球女教练”这样的句子,来了解多层定语“领属—数量—动词性短语—形容词性短语—表示性质”的层次安排。除语序不当之外,其他五种类型都可以借助“简化法”,也可以叫“抽取主干法”。这是一种简便易学而又见显效的方法。主干一提,大部分语病立刻“现形”。主干就是一个句子的“纲”——纲提误显,水落石出。
以上是对语言知识复习的一些看法。至于语言表达应用这块高考“试验田”每年都有新面孔亮相,2005年分值升至15分,更突出了其在语文全卷中的地位。对于传统题型的答题方法,如压缩题的“分层、筛选、剔除、整合”,仿写题的“形似”、“神似”,连贯题的“明示信息”、“暗示信息”,对联的“对应”与“和谐”等等,复习时除了给学生必要的指点,并相应提供一些题型示例,让学生心中有数之外,更重要的是始终把训练学生的整合重要信息能力、运用恰切的语言表情达意的能力放在首位。有了这种能力,不管题型怎样变化,考生都能够以不变应万变。
第二板块的古代诗文阅读、翻译、默写,这应该是志在必得的32分,在高考复习时,应该以这部分为龙头,带动整体复习,力争全卷丰收。
和古文阅读比较,翻译的难度更大些,
翻译的方法,可归结为“对”、“换”、“留”、“删”、“补”、“调”六个字。
(1)对,就是对译,逐字逐句落实。
(2)换,就是用现代词语替换古代词语。
(3)留,就是保留文言文中一些基本词汇、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年号、政区名、典章制度及度量衡名称等,均不必翻译,原样保留。上例中的“人”、“我”、“北门”就是这样。
(4)删,就是删去文言文中某些虚词。有些文言虚词在句中只起其语法作用,在翻译时不必也不能落实,只要不影响语气,就可以删去。如:句首的状语词,在句中表顺接的一些连词,起补足音节或停顿,只起结构作用的助词,均可略去不译。
(5)补,就是补出文言文中的省略成分。
(6)调,就是调整语序。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等。在翻译时就要把这些倒置的成分调整过来,否则就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
默写题是“二选一”的形式,内容以课内为主,都是名片中的名句,学生只要把课内要求背默的篇目掌握好,就可以稳拿这5分。
阅读、翻译、默写,再加上诗歌鉴赏的6分,累计30分,这至关重要的30分,是语文全卷最该拿到的30分。
第三板块是现代文阅读。
2005年科技文阅读3道选择题9分,文学作品阅读4道笔答题22分。
科技文的文字阅读量近年来不断攀升,对考生的阅读速度要求更高了。2005年,16套高考题科技文,文字阅读量最低731字,最高1629字,16套试卷中的科技文,有近1/4超过千字,近1/2接近千字。科技文阅读成了有共同特定阅读条件和一致阅读要求的竞赛性阅读,阅读速度和阅读量成为阅读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备考中,应该强化阅读速度训练,使学生通过多阅读、多训练、勤思考来培养敏锐、准确、高效的阅读素养,掌握有关阅读技巧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