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与翻译

1.取消原有星号(文常、文言句式),考查范围拓宽,考点选择余地变大,考查内容更具灵活性。

2.控制卷长题量。和2004年试卷比较,2005年试卷长度有所缩短,题量也由25题减至21题。

3.改变试卷结构。固有的“42+108”的格局为“30+120”格局所取代。

4.调整变化考点。一些常规题,如近几年必考的字音、近义词辨析、文言实词辨误、社科类阅读中的“概念判定”、文学作品阅读中的“双选”等,均从试卷中退出。语用题也跳出了“扩、缩、改、仿、联”的限定,设计了“代人写请柬”“为主题班会写主题词”等新题型。

5.客观试题锐减。由2004年的14题减为10题,分值由42降至30,语音、标点、文常、近义词辨析没出现,文言文、社科文各减少一道题。

6.主观题比重增大。由2004年的108分增至120分,增加的12分被分解给5道题,其中文言文翻译2分,古诗词鉴赏2分,名句默写1分,现代散文阅读4分,语言的表达和运用3分。

变化体现四个趋势

1.实用色彩——从题目设计看,提取新闻关键词、拟写宣传语、代人写请柬等,实用性很强。从内容上看,有的属社会文化,有的属班级活动,有的属人际交往,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2.时代色彩——贴近现实生活,关心社会热点。试卷中词语的使用、语病辨误、语意判断、语言表达等题,涉及到知识产权、北京奥运、和谐社会、电力供应、红色旅游、台湾之旅、远离毒品等,具有鲜明的时代性。

3.民族色彩——首先,文言文翻译、古诗词鉴赏、名句默写的分值总计提高了5分,对古诗文的考查力度有所增强。其次,[全国卷Ⅲ]的请柬明显是在要求学生按照传统的语体特点去写,这不仅是在考查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也有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意味。除此之外,[全国卷Ⅰ]、[全国卷Ⅱ]19题对礼貌用语的考查,既体现了对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有净化、美化祖国语言的作用。

4.能力色彩——被删掉的客观题分值,大部分加在了考查考生的综合能力上。现代文阅读意在突出对考生理解、分析、和表达能力的考查,古诗文、语用题意在考查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作文方面,命题体现时代特点,接近学生实际。话题作文的形式一以贯之,“三自”(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题目自拟)的原则,使每一位考生能够扬其所长,弃其所短,在有限空间充分展现自己的真实写作能力,把戴着脚镣的舞蹈跳得美妙潇洒。

2005年的高考,是介于原有教材与即将推行的新课标之间的高考,因而带有明显的过渡色彩。2005年试题的六种变化所体现的四个趋势,对下一年的高考应该具有一定的指向性。在新课标的理念以及弘扬民族精神文化的总体要求影响下的语文命题,其实用色彩、时代色彩、民族色彩、能力色彩将会越来越明显。

研究高考,正确定位

高考试题可以按题型分类,也可以按内容分类。

按照题型,可分为主、客观两大板块。

按照内容,可分为“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12分+15分=27分)、古诗文阅读、默写(古文阅读9分+翻译10分+古诗鉴赏8分+名句名篇默写5分=32分)、现代文阅读(9分+22分=31分)、作文(60分)”四大板块。

第一板块中的语言知识题

2005年高考,字音、文常、标点、近义词辨析、文言文实词辨误没出现,不等于命题者忽视,也不等于2006年不考。星号的取消,使考点范围更宽,试题选材更具有灵活性。复习中对这几个知识点不可掉以轻心。

高三一年,应该把4道语基题作为复习训练的重点之一,理由是:

首先,就北京的情况看,无论是在海淀之类的教育强区与教育相对薄弱的远郊区县之间,还是在龙头校和普通校之间,以至优等生与后进生之间,明显拉开语文这张试卷成绩的,往往不是靠现代文阅读,也不是靠作文,而是靠语基题。在教育强区或重点中学,有良好学习习惯的学生也多,重点中学学生赢在比普通学校的学生认真刻苦这个非智力因素上。

另外,只要通过大量而有效的复习,语基题也应该是考生最能够拿分的一项。最佳的复习策略,我觉得可以概括为12个字——小步走,长流水,精筛选,不间断。这是由于,语基题的内容既多且杂,非常容易遗忘。出现的情况常常是,今天练过的题,明天照错不误,甚至一而再,再而三,循环往复。因此语基的复习不能靠短期突击奏效,不能奢望通过铺天盖地的阶段复习一步到位,而是要把战线拉长,从上高三一直到进高考考场,每一阶段、每一版块的复习都应该带着语基往前走。对于错答率比较高的试题或全卷,必须不惜一次乃至几次地“回头”,也就是对原题稍加变化或不加变化,在稍隔几天之后,再次检测,直至掌握为止。语音、字形知识漫无边际,高考考查的是常用字词中常见的音、形错误,复习时应该注意把最有价值、最具可考性的音、形试题筛选出来,加强针对性,减少盲目性。

完成成语题,主要依赖学生的日常积累。应该多了解一些成语的意义和使用特点。不是机械地去死背词典上的词条,而是要懂得在成语的使用中应该注意的问题,比如:色彩有褒贬、范围有大小、词义有轻重、前后有搭配、词性有选择等等。

对于病句题,学生对“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六种基本的病句类型应该心中有数。

在六种病句类型中,语序不当的毛病既可以凭借语感来发现,也可以通过熟记例句解决。比如,多层定语就可以熟记“她是国家队里的一位有多年教学经验的优秀的篮球女教练”这样的句子,来了解多层定语“领属—数量—动词性短语—形容词性短语—表示性质”的层次安排。除语序不当之外,其他五种类型都可以借助“简化法”,也可以叫“抽取主干法”。这是一种简便易学而又见显效的方法。主干一提,大部分语病立刻“现形”。主干就是一个句子的“纲”——纲提误显,水落石出。

以上是对语言知识复习的一些看法。至于语言表达应用这块高考“试验田”每年都有新面孔亮相,2005年分值升至15分,更突出了其在语文全卷中的地位。对于传统题型的答题方法,如压缩题的“分层、筛选、剔除、整合”,仿写题的“形似”、“神似”,连贯题的“明示信息”、“暗示信息”,对联的“对应”与“和谐”等等,复习时除了给学生必要的指点,并相应提供一些题型示例,让学生心中有数之外,更重要的是始终把训练学生的整合重要信息能力、运用恰切的语言表情达意的能力放在首位。有了这种能力,不管题型怎样变化,考生都能够以不变应万变。

第二板块的古代诗文阅读、翻译、默写,这应该是志在必得的32分,在高考复习时,应该以这部分为龙头,带动整体复习,力争全卷丰收。

和古文阅读比较,翻译的难度更大些,

翻译的方法,可归结为“对”、“换”、“留”、“删”、“补”、“调”六个字。

(1)对,就是对译,逐字逐句落实。

(2)换,就是用现代词语替换古代词语。

(3)留,就是保留文言文中一些基本词汇、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年号、政区名、典章制度及度量衡名称等,均不必翻译,原样保留。上例中的“人”、“我”、“北门”就是这样。

(4)删,就是删去文言文中某些虚词。有些文言虚词在句中只起其语法作用,在翻译时不必也不能落实,只要不影响语气,就可以删去。如:句首的状语词,在句中表顺接的一些连词,起补足音节或停顿,只起结构作用的助词,均可略去不译。

(5)补,就是补出文言文中的省略成分。

(6)调,就是调整语序。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装等。在翻译时就要把这些倒置的成分调整过来,否则就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

默写题是“二选一”的形式,内容以课内为主,都是名片中的名句,学生只要把课内要求背默的篇目掌握好,就可以稳拿这5分。

阅读、翻译、默写,再加上诗歌鉴赏的6分,累计30分,这至关重要的30分,是语文全卷最该拿到的30分。

第三板块是现代文阅读。

2005年科技文阅读3道选择题9分,文学作品阅读4道笔答题22分。

科技文的文字阅读量近年来不断攀升,对考生的阅读速度要求更高了。2005年,16套高考题科技文,文字阅读量最低731字,最高1629字,16套试卷中的科技文,有近1/4超过千字,近1/2接近千字。科技文阅读成了有共同特定阅读条件和一致阅读要求的竞赛性阅读,阅读速度和阅读量成为阅读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备考中,应该强化阅读速度训练,使学生通过多阅读、多训练、勤思考来培养敏锐、准确、高效的阅读素养,掌握有关阅读技巧规律。

THE END
1.诗句“甘瓜抱苦蒂,美枣生荆棘”出自汉代无名氏的诗句,意思是再甜美的瓜果都伴随着苦涩的蒂,再美味的枣子都生长在荆棘丛中。这句话常用来说明事物的两面性,即任何事物都有其优点和缺点,不能因为缺点而否定其价值。在现代语境中,这句话被用来强调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要保持积极态度,并警惕腐败和贪婪。 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40190361
2.诗经·周南·樛木诗经·周南·樛木 《诗经·周南·樛木》是一首古代诗歌,描述了树木生长繁茂的景象,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整首诗以樛木为象征,通过描绘其生长之盛,传达出对生命的热爱和对幸福的渴望。同时,这首诗也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向往。https://news.yiche.com/baike/5157508.html
3.丰收古文丰收 古文丰收在古文中可以用“丰获”或“丰稔”来表示。例如,唐·李绅《悯农》中有诗句:“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这句话描述了春天播种一粒 种子,秋天收获成千上万的果实,象征着丰收的喜悦。又如,明·刘基《浣溪沙·语燕鸣鸠白昼长》中有诗句:“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https://www.360doc.cn/document/85329337_1140282194.html
4.有关农作物丰收喜庆的古文观刈麦 朝代:唐代 作者:白居易 原文: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https://zhidao.baidu.com/question/1432803918682839579.html
5.丰收隋朝文言文诗词大全古文典籍 「诗经」 「论语」 「史记」 「周易」 「易传」 「左传」 「大学」 「中庸」 「尚书」 「礼记」 「周礼」 「孟子」 「老子」 「吴子」 「荀子」 「庄子」 「墨子」 「管子」 「列子」 「宋书」 「汉书」 「晋书」 「素书」 「仪礼」 「周书」 「梁书」 「隋书」 「陈书」 「魏书」 「http://ix8.net/gushi/15/0/17/492/0/0/
6.小古文阅读。园中有金有父子二人,居山村,营果园。父病后小古文阅读。 园中有金 有父子二人,居山村,营果园。父病后,子不勤耕作,园渐荒芜。一日,父病危,谓子曰:“园中有金。”言讫而逝。子翻地寻金无所得甚怅然。而是年秋,园中葡萄、苹果之属皆大丰收。子始悟父言之理。(1) 参考表格中的“方法提示”和“联系点”,解释加粗的文言词语。 文言词语 方法https://zujuan.21cnjy.com/question/detail/58655686
7.丰收的古诗的意思丰收的古诗有哪些丰收的古诗在线阅读下载淘豆网为你提供丰收的古诗的意思、丰收的古诗有哪些和丰收的古诗在线阅读下载的服务,相当于丰收的古诗大全,这里你可以找到所有关于丰收的古诗的内容。https://www.taodocs.com/topdoc/240778-0-0-2.html
8.中国诗歌报微诗创作室24期《一个人的世界》《又见北风》临屏诗一个人的世界,寂寞的心情常被暗夜包裹,把丢失的记忆重拾,独自咀嚼。也许是独自守着一座城,等候一个旧人,也许是……。展开想象,写出您的感悟、理想、盼望或梦想等。期待您的佳作! 出题人:天涯 2.本期同题:《又见北风》 百花争鸣的芳香,无法与那一池静荷媲美,摇曳的秋叶,怎又耐得住北风的肆意?唯见那山谷一https://www.meipian.cn/1nrvp8tg
9.《诗经·小雅·大田》:选种耕种除害虫,风调雨顺大丰收这首诗写的还是周王祭祀田祖,祈求丰年的活动。跟前面讲过的《楚茨》、《信南山》、《甫田》等诗类似,这首诗的重点也是祈求农业丰收。这首诗提供了当时农业生产活动和生产力的细节,对于了解当时农业活动,很有帮助。 第一节,“大田多稼,既种既戒,既备乃事。以我覃耜,俶载南亩。播厥百谷,既庭且硕,曾孙是若https://www.jianshu.com/p/63d14282042c
10.丰收喜庆的诗句.docx丰收喜庆的诗句大全 每天都有不同的诗句,以下是丰收喜庆的诗句资料是由为大家搜集整理后发布的内容,让我们赶快学习吧! 1.有关农作物丰收喜庆的古文 观刈麦 朝代:唐代 :白居易 原文: 田家少闲月,5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https://m.book118.com/html/2023/1211/8075110127006014.shtm
11.四川三农新闻网连日来,在沿滩区联络镇江冲村,一场柑橘丰收盛宴正悄然上演。漫山遍野的柑橘树上,挂满了沉甸甸、橙红色的果实,散发出诱人的清香。这丰收的景象不仅为当地村民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收入,也是沿滩区联络镇大力发展生态高效农业、促进群众增收致富的生动写照。2019年,退伍军人夏家刚怀揣着对家乡的深情和创业的热情,积极响应党http://www.sc3n.com/index/news/lists/id/22.html?page=3
12.丰收[豐收]的意思拼音解释近义词反义词丰收[ fēng shōu ] ⒈ 收成好,产量高。 英plenteous harvest; ⒉ 作品很多的情况。 例最佳小说的大丰收。 英bumper crop; 引证解释 ⒈ 谓收获丰盈。 引晋 葛洪 《抱朴子·广譬》:“而凡夫朝为蜩翼之善,夕望丘陵之益,犹立植黍稷,坐索於丰收也。” https://www.27kan.com/ci/fengshou/
13.古文生日祝福22、(出生)在农民的家里,(天)在田里,锋利的刀割稻穗,(音乐)庆祝丰收的一年。 古文生日祝福自己(篇2) 23、愿18岁的青春如一幅厚重的彩色油画,收藏在我们心中最神圣的地方,不要让岁月的风雨侵蚀。 24、在新的时代,儿子更有钱,马更壮,路更远。 https://www.liuxue86.com/k_%E5%8F%A4%E6%96%87%E7%94%9F%E6%97%A5%E7%A5%9D%E7%A6%8F/
14.丰收节的意义#古文字里看丰收#【丰收时节说汉字:“五谷丰登”从何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五谷丰登是丰收的象征。“五谷”指的是哪几种谷物?“五谷丰登”的字形、词义历经了哪些变化?在第七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到来之际,跟随古文字专家一起寻找答案。 新华社的微博视频 7万次播放 3:21 92 27 106 你好种地少年限定版https://m.weibo.cn/search?containerid=100103type%3D1%26q%3D%E4%B8%B0%E6%94%B6%E8%8A%82%E7%9A%84%E6%84%8F%E4%B9%89
15.丰收时节说汉字:“五谷丰登”从何来丰收时节说汉字:“五谷丰登”从何来新华社 2024-09-22 16:44:52 110.0万 千百年来 五谷丰登 始终是中国传统文化中 重要的寓意和象征 代表着丰收、富足与繁荣 纵览古书、碑帖、文物 中华先民创造的古老文字 也浸润着田亩的气息 当“丰收”的景象映入眼帘 他们如何记载、如何传颂? 在第七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到https://app.xinhuanet.com/news/article.html?articleId=90d8b914fd3676095b21d22d205707d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