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日一风,十日一雨,太平乐利赓多黍。谷我妇子,娱我黄耈,欢腾熙洽歌大有。年丰国昌,惟天降德垂嘉祥。穰穰,穰穰,穰穰!岁复岁兮富康。
我仓既盈,我庾惟亿,颂声载路庆丰给。万宝告成,万物生茂,跻堂称觞介眉寿。年丰国昌,惟天降德垂加祥。穰穰,穰穰,穰穰!岁复岁兮富康。
【背景】
这首歌词被收入丰子恺所编的《中文名歌五十曲》,未署作者姓名,为两部合唱。后又被丰子恺收入其编的中李叔同歌曲集》,署名“李叔同作词”,据说是“作于1913至1918年间”,即作于在浙江一师任教期间。配曲用的是德国作曲家韦伯(CarlMariaErnstvonWeber,1786-1926)的歌剧《自由射手》第三幕,即剧中女主人公阿嘉特结婚时,伴娘们合唱的歌曲《给你系上新娘的花环》。该曲调来自于民间。
【鉴赏】
这首歌词分为前后两段,直接描写的是农业丰收,广大农民一片安居乐业、衣食无忧、其乐融融的生活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农村美好生活的愿景以及最真诚的期望,从诗中也看出李叔同对于农村、农业及农民的深厚感情。
歌词的首句即“五日一风,十日一雨”,借用王充的古句“风不鸣条,雨不破块,五日一风,十日一雨”,五天刮一次风,十天下一次雨,既不会旱,也不会涝,总体上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需求,这也正面地道出了整个国家都是国泰民安与风调雨顺。农业丰收了,粮油充盈了,农民也就安稳了,故而天下也就太平了,这是千古不变的规律。其具体表现是:“谷我妇子”——大人小孩都不会饿肚子,“娱我黄耈”——老人们很开心,如此一来,自然是“欢腾熙洽歌大有”,一片欢歌笑语的盛世景象。
歌词的第二段继续叙写了仓廪盈实的景象:不仅是粮仓无虚,而露天的谷米也堆得像小山一样,此时人民的心里终于踏实了,在一片颂扬声中载歌载舞,然后大家齐聚于乡村各族的祠堂里举杯畅饮。诗的前后两段都反复吟诵了“年丰国昌,惟天降德垂加祥”之句,一个“德”字,既指出上天有好生之德,同时也指统御百姓的元首们也是德荫繁茂,故而这一切大好丰收年景,归根结底都要归功于上天的慈愍与决策者们的英明带领。因此诗人一连用了十二个“穰”,并由衷地祈盼这样的好日子永久延绵下去,“岁复岁兮富康”,一年又一年,乃至千秋万代,永远国治清明,人民衣食丰足,福寿绵长。
客观地说,如果将此歌词作为音乐课堂上的习作或范例,自然不无不可;但是能不能说这就是当时(1913-1918)农村生活实景的描写,却是未必。实际情形是这样的生活情景只能存在于诗人的憧憬之中,或者说是对理想大同的一种描摹,犹如桃花源一般与现实生活大相径庭,当然也可以理解为对历史上盛世的一种追溯、联想或怀念。从李叔同所写的系列诗歌来看,大多数都是对时局的失望甚至是愤懑,而广大农村在李叔同的笔下,也是一片荒芜与萧条,何来“欢腾熙洽”之声?事实上农业无论丰收还是欠收,农民的生活都好不到哪儿去,此正如冯道所说:“农家岁凶则死于流殍,岁丰则伤于谷贱;丰凶皆病者,唯农家而已。”(《资治通鉴·后唐纪五》)后唐如此,晚清至民国又何尝不是如此?李叔同作此歌词时,浙江也屡发严重的天灾(具体数据见《浙江历史大事纪·1912-1917年》),可见所谓的“岁复岁兮富康”,只能理解为对农村生活的由衷祝愿。然而现实世界是残酷的,所谓国富年丰、人民载歌载舞的景象,也只能视为一种理想中的乌托邦罢了。
【注释】
①五十一风,十日一雨:指风调雨顺。王充《论衡·是应》:“风不鸣条,雨不破块,五日一风,十日一雨。”
②赓:连续、相续。
③谷我妇子句:谷,本义指粮食,此处名词作使动词,使妇女小孩吃饱,不至于挨饿。黄,黄发,头发由白变黄,指年岁长;耈(gǒu),驼背,本义指年龄很大的老人,脸上已经有了老年斑。
④熙洽:安乐和睦。
⑤大有:本为《易经》卦名之一,象征大而多,后引申为丰收。高亨注:“《大有》,所有者大,所有者多也。”唐·储光羲《观兑渡》:“能令秋大有,鼓吹远相催。”
⑥嘉祥:形容祥瑞。
⑦穰:丰收。《诗经·周颂·执竞》:“钟鼓喤喤,磬筦将将,降福穰穰。”
⑧庾:本义指露天的谷仓,此处指大丰收。
⑨跻堂句:登堂举杯为老人们祝寿。《诗经·豳风·七月》:“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介,祈求,求助;寿眉,眉毛很长,指长寿,《诗经·商颂·烈祖》:“绥我眉寿,黄耈无疆。”(文图: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