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志愿军的生活,很多人立刻会想到一句话“一口炒面,一口雪”。此炒面并非今天大家说的炒面,而是当年北方的一种熟食,即用麦面、大米、黄豆、高粱等粮食炒熟以后磨成的细粒。这种炒面吃起来可以用难以下咽来形容,但当年却成了志愿军战士的主要粮食之一,其实并非当年国家供应不起米、面,而是在供应环节存在着许多问题。
1、北朝鲜粮食缺乏。朝鲜北部大多是山区,粮食产区主要在38线及以南地区,而这些地区均被“联合国军”占领。中朝部队人数最高峰时有180多万,而朝鲜北部战前只有900多万人口,显然无法供应起数量如此庞大的军队。并且到外国作战,人地两生,不能像国内一样就地征粮。国家一开始就意识到这个问题,决定主要由东北地区供应志愿军后勤物资,从国内运送粮食到朝鲜。
2、美军轰炸。美军掌握了绝对制空权,不断对我后方的运输车辆和交通线进行轰炸,粮食只能夜晚偷运,效率大幅降低。前方部队,白天不敢生火做饭,地上一冒烟就会招来敌机,晚上又要执行作战任务,导致很多部队有粮食却没饭吃。1951年4月8日,美军飞机在三登库地区投下大量燃烧弹,一次就烧毁了志愿军84节火车皮物资,其中有熟粮287万斤,豆油33万斤,衣服40.8万套……战争初期有百分之三四十物资在运送途中被炸毁。
条件虽然很困难,但仗必须要打下去。为了解决粮食供应问题,东北军区后勤部长李聚奎想起在西路军时期被敌人打散后在老百姓家吃过的一种炒面,既方便携带又方便保存,于是立即让人做了样品送到志愿军司令部征求意见。志愿军司令部看了以后非常满意,要求大量前送。
于是东北地区立即动员起来,1950年11月12日专门下达了《关于执行炒面任务的几项规定》,将任务数分摊到各个单位,要求在20天内最低完成276万斤。并且对质量和成分做了要求:
光凭东北军区的力量远远无法满足志愿军的需求。为此,12月初中央军委又要求直属单位在12月10日前完成了180万斤炒面的制作,甚至连中南海内都架起了炒面的大锅。1951年5月19日,中南军区后勤军需部接到为志愿军赶制炒面的任务,迅速发动群众,在10天内完成了135万斤炒面,全国掀起了一场“炒面运动”。1950年11月底,就有2000吨炒面送到前线,第二次战役时,炒面已经成了战士们的主粮。“一口炒面,一口雪”正是志愿军生活的真实写照,志愿军正是凭借炒面打赢了前三次战役。
为了携带,志愿军战士制作了一种炒面袋,直径约10厘米,长1米多,装满干粮后斜跨在肩上。美第8集团军司令范弗里特对炒面袋印象深刻,他在回忆录中提到:“他们的粮食是用米和杂粮磨成粉状而成的,装在一条长管形布袋里,必要时可维持十六天。”美军识破了志愿军的秘密,因为后勤供应困难,每次发起攻势前,必须提前准备干粮,而志愿军携带的干粮一般只能维持一周左右。从第四次战役开始,美军在战役初尽量阻击拖延,待志愿军粮食用完后,再发起猛攻,给志愿军造成了不小的困扰。
志愿军炒面样品
炒面只是粮食无法及时供应的一种临时干粮,又是各单位分散炒制,没有统一生产标准。送到前线的炒面,味道和质量不一,有的未炒熟、有的炒焦了。最为关键的是,炒面含水量少,缺乏人体必需的营养,长期吃不仅难以下咽,而且对战士们的健康产生了很大影响。很多战士嘴巴里面吃出了大泡,患上了夜盲症。志愿军副司令洪学智也回忆:“长期食用炒面会影响战士的体力和健康,影响战斗力。”久而久之,战士们也对炒面产生抵触情绪,行军遇到运炒面的汽车不愿让路或用炒面作路标,产生了浪费。战士们中将流传一个段子:“把炒面挂在树上,敌人飞机都不会打。”
为了解决志愿军后勤问题,国家几乎调动了一切力量,在国内供应困难的情况下,仍优先供应志愿军。在中苏航空部队入朝以后,开辟了鸭绿江到清川江一带的“米格走廊”,美机不敢轻易再来轰炸。清川江以南地区则增派了大量防空部队,有力地掩护了交通运输。此外还派了大量铁道工程兵入朝修路搭桥,让敌机轰炸的影响降到最低。在第五次战役时,战线基本稳定在三八线附近,物资运送效率不断提高,战士们的生活也逐渐得到了改善。
供应志愿军的食品分为主粮和副食。主粮又分为米、面等细粮和高粱、玉米等粗粮食。副食则包含各种肉类、菜、油盐等产品。按照东北军区后勤部1951年3月25日制定的《志愿军1951年度陆军供给标准与具体执行办法》:
主粮定量每人每天28两,细粮比例为50%。按照前线战士的反馈,这个供应量是能够满足日常需求的,只是细粮比例过少。随着运输条件的改善,在总定量不变的情况下,1951年9月5日,细粮比例供应增加到70%,1953年1月1日增加到80%。
1952年副食供应标准
副食方面,最初的标准为:普通战士每每日定量:油5钱、盐5钱、肉6钱、菜1斤。这个标准只明确了一个总数,并非每天都能吃到相应的量。每个普通战士一个月只能吃到1.8斤的肉,实际上一个月当中只有几餐能吃上肉。
1951年6月,志愿军后勤司令部成立,进一步理顺了后勤供应机制。并于8月18日出台了一份补充规定,将入朝部队每人每月肉量提升到3斤,并且品种也更加丰富。肉类有鲜肉、罐头、熟酱肉、腊肉、火腿、板鸭等等。菜类则有大豆、花生、粉条、豆腐干、咸菜等等。此时,除了个别前线作战部队,物资无法准时运送之外,战士们的正常生活均得到了满足。12月19日,中央还决定在春节时慰劳朝鲜人民军每人一斤猪肉,命令东北军区后勤部准备了40万斤猪肉运朝。
1952年5月29日,64军后勤部报告了该军的生活情况。该部192师虽然处于战斗前沿,但主食也非常丰富,能吃到面条、馒头、花卷、包子、饺子等。二线部队和后方机关过年时则会做好饺子送到前线,保证全军过年能吃饺子。其中伙食改善情况最好的是576团8连,他们吃的主食主要为大米,副食为猪肉、豆腐、油炸大米丸子、白面棍,油也很多,每餐每人平均一碗半菜,全体人员对伙食很满意。唯一不足的是,营养搭配不均,蔬菜偏少,导致一些战士出现缺乏维生素B2的各种症状。
1952年初,志愿军后勤部又向各部发出了种菜养猪的指示,各部尤其是二线部队利用战斗空隙开荒种地,解决了部队缺乏蔬菜的问题。据不完全统计,1952年志愿军共种植各种蔬菜276300亩,收获蔬菜近2289万公斤,采集野菜约134万公斤,很多部队还开设了豆腐坊,制作豆腐、豆芽,部队生活进一步提高,基本消除了战争初期“一口炒面,一口雪”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