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食的成语有哪些

成语解释:伴食:陪着人家一道吃饭。用来讽刺无所作为,不称职的官员。

成语出处:《旧唐书·卢怀慎传》:“开元三年,迁黄门监。怀慎与紫微令姚崇对掌枢密,怀慎自以为吏道不及崇,每事皆推让之,时人谓之伴食宰相。”

成语解释:饱食:吃得饱;暖衣:穿得暖。形容生活宽裕,衣食丰足。

成语出处:《孟子·滕文公上》:“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

例句:今为若计,欲舞文乱法,快意一时,而身陷刑戮乎?欲守公奉法,饱食暖衣,与妻子处乎?(清·王晫《今世说·政事》)

成语解释:食品贵如油,燃料贵如桂。比喻物价昂贵。

成语出处:《战国策·楚策三》:“楚国之食贵于玉,薪贵于桂,谒者难得见如鬼,王难得见如天帝,今令臣食玉炊桂,因鬼见帝。”

成语解释:饿了再吃,味道就象吃肉一样。后泛指不热衷名利。

成语出处:《战国策·齐策四》:“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

成语解释:终日:整天。整天吃饱饭,不动脑筋,不干什么正经事。

成语出处:《论语·阳货》:“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例句:人如果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那是最没有出息的。

成语解释:将哀梨蒸着吃。比喻不识货。糊里糊涂地糟蹋好东西。

成语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轻诋》:“桓南郡每见人不快,辄嗔曰:‘君得哀家梨,当复不蒸食不?’”

成语解释:烟火食:熟食。道教以为仙人可以不吃熟食。旧时用来称赞诗文立意高超,言词清丽,不同一般。

成语出处:宋·阮阅《诗话总龟前集》卷九引《直方诗话》:“文潜先与李公择辈来予家作长句。后再同东坡来,坡读其诗,叹息云:‘此不是吃烟火食人道底言语。’”

例句:我看你每每宁神养性,不食烟火,虽然有些道理;但这上面事迹,你何能晓得,却要观看。(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七十回)

成语解释:比喻帮助恶人做坏事。

例句:又兼陆好善的母亲、妻子帮虎吃食,狐假虎威,陪看皇姑寺,煞是有趣,……。(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七十八回)

成语解释:泛指精美的肴馔。

成语解释:吃饭的人多,但是食物很少。

成语出处:唐·韩愈《答胡生书》:“愈不善自谋,口多而食寡。”

例句:解放前夕,我们全家六口流落在这座小城市里,口多食寡,连一天三顿饭都无法维持。

成语解释:比喻诚心待人,同甘共苦。

成语出处:《诗·小雅·鹿鸣》:“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成语解释:象蚕吃桑叶那样一步步侵占,象鲸吞食那样一下子吞并。比喻用各种方式侵占吞并别国的领土。

成语出处:《韩非子·存韩》:“诸侯可蚕食而尽,赵氏可得与敌矣。”

例句:在乾隆时代,英吉利灭东印度,据孟加刺,渐肆其蚕食鲸吞手段,兼并那东、中、南三印度之地。(清·彭养鸥《黑籍冤魂》第二回)

成语解释:原指动物中弱者被强者吞食。比喻弱的被强的吞并。

成语出处:唐·韩愈《送浮屠文暢师序》:“弱之肉,强之食。”明·刘基《秦女体行》:“有生不幸遭乱世,弱肉强食官无诛。”

例句:在这样“弱肉强食”的情况下,“生活”是终于不易保全的。(邹韬奋《抗战以来·“诸葛亮”和“阿斗”》)

成语解释:足:够。穿的吃的都很丰富充足。形容生活富裕。

成语出处: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十五:“堂头官人,丰衣足食,所住无不克。”

例句:我们用自己动手的方法,达到了丰衣足食的目的。(《毛泽东选集·组织起来》)

成语解释:辍:中止,停止。停止用饭,吐出口中含的食物。

成语出处:《史记·留侯世家》:“汉王辍食吐哺,骂曰:‘竖儒,几败而公事!’”

成语解释:毛:指地面所生之谷物;贱:踩。原意是吃的食物和居住的土地都是国君所有。封建官吏用以表示感戴君主的恩德。

成语出处:《左传·昭公七年》:“封略之内,何非君土;食土之毛,谁非君臣?”

例句:食毛践土偏知感,地厚天高乱颂扬。(清·吴趼人《痛史》第二十一回)

成语解释:割他的肉吃,剥他的皮睡。形容对敌人的深仇大恨。

成语出处:《左传·襄公二十一年》:“然二子者,譬于禽兽,臣食其肉而寝处其皮。”

例句:却说殷小姐痛恨刘贼,恨不食肉寝皮。(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九回)

成语解释:相传马肝有毒,食之能致人于死。比喻不应研讨的事不去研讨。

成语出处:《汉书·辕固传》:“上曰:‘食肉毋食马肝,未为不知味也;言学者毋言汤武受命,不为愚。’”

例句:凡读书当阙所疑,所谓不食马肝,未为不知味。(清·陈澧《东塾读书记·论语》)

成语解释:把穿着的衣服脱下给别人穿,把正在吃的食物让别人吃。形容对人热情关怀。

成语出处:《史记·淮阴侯列传》:“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

例句:小生飘蓬浪迹,幸蒙令尊一见如故,解衣推食,恩已过甚。(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一)

成语解释:陷入终日为酒食应酬而奔忙的痛苦境地。

成语出处:宋·朱彧《萍洲可谈》卷三:“东坡倅杭,不胜杯酌……疲于应接,乃号杭倅为酒食地狱。”

成语解释:周:齐备。形容衣食缺乏,生活困窘。

成语出处:明·冯梦龙《古今小说》卷二十七:“我今衣食不周,无力婚娶,何不俯就他家,一举两得?”

成语解释:恶:粗劣的。指粗劣的衣服和食物。

成语出处:《论语·里仁》:“士之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例句:君子忧道不忧贫,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章炳麟《论读经有利而无弊》)

成语解释:粝:糙米。穿粗劣的衣服,吃糙米做的饭。形容生活俭朴。

成语出处:宋·苏轼《礼义信足以成德论》:“以为有国者皆当恶衣粝食,与农夫并耕而治一人之身,而自为百工。”

成语解释:蔬食:粗食。穿布衣,吃粗粮。形容生活清苦。

成语出处:《晋书·范汪传》:“外氏家贫,无以资给,汪乃庐于园中,布衣蔬食,然薪写书。”

例句:家君在此数年,布衣蔬食,不过仍旧是儒生行径。(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八回)

成语解释:耳食:以耳吃食,指不加审察,轻信传闻。指听来的没有根据的话。

成语出处:《史记·六国年表序》:“学者牵于所闻,见秦在帝位日浅,不察其始终,因举而笑之,不敢道,此与以耳食无异。”

例句:此耳食之谈,引经断狱,当不如是。(清·阮葵生《茶余客话》卷六)

成语解释:比喻作对,相斗。

成语解释:原指伍春秋时子胥于吴市吹箫向人乞讨。后指沿街乞讨。

成语出处:《史记·范睢蔡泽列传》:“伍子胥橐载而出昭关,夜行昼伏,至于陵水,无以糊其口,膝行蒲伏,稽首肉袒,鼓腹吹篪,乞食于吴市。”

成语解释:废:停止。顾不得睡觉,忘记了吃饭。形容专心努力。

成语出处:南朝·齐·王融《曲水诗》序:“犹且具明废寝,昃晷忘餐。”

例句:但得个寄信传音,也省的人废寝忘食。(元·曾瑞卿《留鞋记》第一折)

成语解释:并日:两天合并成一天。不能天天得食,两天三天才能得一天的粮食。形容生活穷困。

成语出处:《礼记·儒行》:“儒有一亩之宫,环堵之室,筚门圭窬,蓬户瓮牖,易衣而出,并日而食。”

例句: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偏安于蜀都。(三国·蜀·诸葛亮《后出师表》)

成语解释:攻:做;若:艰苦;淡:清淡。做艰苦的工作,吃清淡的食物。形容刻苦自励。

成语出处:《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吕后与陛下攻苦食啖(淡)。”

例句:得瑗所授经,熟读精思,攻苦食淡,夏不扇,冬不炉,夜不安枕者逾年。(《宋史·徐中行传》)

成语解释:狗猪都不吃他剩下的东西。形容人极其卑鄙龌龊。

成语出处:《汉书·元后传》:“既无以报,受人孤寄,乘便利时,夺取其国,不复顾恩义,人如此者,狗猪不食其余,天下岂有而兄弟邪!”

例句:士大夫为官爵所钓,用心至是,可谓狗彘不食其余。(宋·王明清《玉照新志》第五卷)

成语解释:吃了没有消化。比喻对所学知识理解得不深不透,没有吸收成为自己的东西。

例句:死啃书本,不结合实际,就会食而不化,解决不了实际问题。

成语解释:指对所学的古代知识理解得不深不透,不善于按现在的情况来运用,跟吃不东西不消化一样。

成语出处:清·陈撰《玉几山房画外录》卷下载恽向《题自作画册》:“可见定欲为古人而食古不化,画虎不成、刻舟求剑之类也。”

例句:如果不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去研究古代文化遗产,就会食古不化。

成语解释:老虎凶猛残忍,但并不吃自己的孩子。比喻人皆有爱子之心,都有骨肉之情。

成语出处:明·杨珽《龙膏记·藏春》:“你爹爹既往洛阳,一时未归,待异日我自慢慢劝他,虎毒不食儿,孩儿切莫短见。”

成语解释:不管什么都吃。比喻需要急迫,顾不得选择。

成语出处: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三十:“问:‘如何是和尚家风?’师曰:‘饥不择食。’”

例句:自古有几般:饥不择食,寒不择衣,慌不择路,贫不择妻。(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三回)

成语解释:比喻幻想同时实现两个互相矛盾的目标。

成语出处:汉·应劭《风俗通·两袒》:“齐人有女,二人求之。……父母疑不能决,问其女:‘定所欲适,难指斥言者,偏袒令我知之。’女便两袒,怪问其故。云:‘欲东家食,西家宿。’”

成语解释:食言:失信。指不守信用,只图自己占便宜。

成语出处:《左传·哀公二十五年》:“是食言多矣,能无肥乎?”

例句:你们食言而肥,不承认这个原来答应承认的区域。(毛泽东《评国民党十一中全会和三届二次国民参议会》)

成语解释:省吃省穿。形容节约。

成语出处:《史记·贷殖列传》:“能薄饮食,忍嗜欲,节衣服。”

例句:本来,有关本业的东西,是无论怎样节衣缩食也应该购买的。(《鲁迅书信集·致赵家璧》)

成语解释:一箪食物,一瓢饮料。形容读书人安于贫穷的清高生活。

成语出处:《论语·雍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例句:而又有箪食瓢饮,足以不死。(唐·韩愈《与李翱书》)

成语解释:精美的衣食。形容豪华奢侈的生活。

成语出处:《魏书·常景传》:“锦衣玉食,可颐其形。”

例句:况锦衣玉食者未必能安于荆钗布裙也,与其后悔,莫若无成。(清·沈复《浮生六记·坎坷记愁》)

成语解释:粟:小米,泛指粮食。本指伯夷、叔齐于商亡后不吃周粟而死。比喻忠诚坚定,不因生计艰难而为敌方工作。

成语出处:《史记·伯夷列传》:“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例句:这是沿路讨来的残饭,因为两人曾经议定“不食周粟”,只好进了首阳山之后开始实行。(鲁迅《故事新编·采薇》)

成语解释:老虎被关进笼圈里,向人摇尾巴求取食物。比喻人的地位降低,向人乞求。

成语出处: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猛虎在深山,百兽震恐,及在槛阱之中,摇尾而求食,积威约之渐也。”

例句:下走被羁系久矣,犹未至摇尾求食耳!褫吾皮以为鼓,恐亦不足郊天。(章炳麟《致吴君遂书》)

成语解释:不食:不生产粮食。指不能耕种的土地。

成语出处:《礼记·檀弓上》:“我死则择不食之地而莽我焉。”

例句:山林、溪谷,不食之地。(《资治通鉴·周纪赧王四十二年》)

成语解释:泛指穿衣、吃饭、住房、行路等生活上的基本需要。

成语解释:形容豪门贵族的奢侈生活。

成语出处:汉·刘向《说苑·建本》:“累茵而坐,列鼎而食。”

例句:今日个列鼎而食,煞强如淡饭黄齑。(元·马致远《荐福碑》第四折)

成语解释:泛指人的本性。

成语出处:《礼记·礼运》:“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成语解释:让我先把敌人消灭掉再吃早饭。形容急于消灭敌人的心情和必胜的信心。

成语出处:《左传·成公二年》:“齐侯曰:‘余姑翦灭此而朝食!’不介马而驰之。”

例句:广东之于桂军,骎有灭此朝食之势。(章炳麟《联省自治虚置政府议》)

成语解释:天:比喻赖以生存的最重要的东西。人民以粮食为自己生活所系。指民食的重要。

成语出处:《汉书·郦食其传》:“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

例句: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董必武《挽沈骊英女士》)

成语解释:指自己做了坏事,自己受到损害或惩罚。

例句:玩火者只会自食其果。

成语解释:用眼睛吃,用耳朵看。比喻颠倒错乱。

成语出处:宋·司马光《迂书·官失》:“世之人不以耳视而目食者,鲜矣。”

成语解释:象饥饿的老虎扑向食物一样。比喻动作猛烈而迅速。

成语出处:明·吴承恩《西游记》第五十一回:“饿虎扑食最伤人,蛟龙戏水能凶恶。”

成语解释:睡不好觉,吃不好饭。十分忧虑担心的样子。

成语出处:《战国策·齐策五》:“秦王恐之,寝不安席,食不甘味。”

成语解释:旧时俗语。意思是为了追求金钱,连生命都可以不要。

成语解释:每天吃喝花费上万钱财。形容生活极其奢侈。

成语出处:《晋书·何曾传》:“食日万钱,犹曰无下箸处。”

例句:有个王涯丞相,官居一品,权压百僚,僮仆千数,日食万钱。(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十七)

成语解释:努力学习或工作,连吃饭都忘了。形容十分勤奋。

成语出处:《论语·述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例句:既这样发愤忘食起来,也好,就由你去。(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四回)

成语解释:肉食者:吃肉的人,引伸为有权位的人;鄙:鄙陋。旧时指身居高位、俸禄丰厚的人眼光短浅。

成语出处:《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例句:彼唯有见于近而无见于远,有察于寡而无察于多,肉食者鄙,端推此辈。(严复《救亡决论》)

成语解释:菲:微薄。微薄的衣服,粗劣的食物。形容生活十分俭朴。

成语出处:《梁书·武帝纪上》:“其中有可以率先卿士,准的甿庶,菲食薄衣,请自孤始。”

成语解释:旬:十天叫一旬。三十天中只能吃九顿饭。形容家境贫困。

成语出处:汉·刘向《说苑·立节》:“子思居于卫,缊袍无表,二旬而九食。”晋·陶潜《拟古》诗:“三旬九遇食,十年著一冠。”

成语解释:众:多;寡:少。生产的多,消费的少。形容财富充足。

成语出处:《礼记·大学》:“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

成语解释:吃饱饭,磨快兵器。比喻做好战斗准备。

成语出处:《商君书·兵守》:“壮男之军,使励食厉兵,陈而待敌。”

成语解释:鷇:待母哺食的幼鸟,它不挑拣食物。如鹌鹑一样居无定所,象幼雏一样饥不择食。比喻生活俭朴,不求享受。

成语出处:《庄子·天地》:“夫圣人鹑居而鷇食,鸟行而无彰。”

成语解释:味:菜肴。吃饭不要两样菜肴。形容生活俭朴。

成语出处:《韩非子·外储说左下》:“食不二味,坐不重席。”《史记·吴太伯世家》:“越王勾践食不重味,衣不重采,吊死问疾,且欲有所用其众。”

成语解释:甘味:感到味道好。吃东西都觉得没有味道。形容心里有事,吃东西也不香。

例句:只有我觍然面目,偷生人世。所以食不甘味,麻衣茹素,稍谢罪戾。(清·吴趼人《痛史》第十一回)

成语解释:果:充实,饱。指吃不饱肚子。形容生活贫困。

成语出处:《庄子·逍遥游》:“適莽苍者,三飡而反,腹犹果然。”唐·段成式《酉阳杂俎·诺皋记下》:“和州刘录事者,大历中罢官居和州旁县,食兼数人,尤能食鲙,常言鲙味未尝果腹。”

成语解释:食物虽在口中但咽不下去。形容忧心忡忡,不思饮食。

成语出处:唐·韩愈《张中丞传后叙》:“霁云(南霁云)慷慨语曰:‘云来时,睢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云虽欲独食,义不忍;虽食,且不下咽。’”

例句:这顿饭虽说也有鸡、鸭、鱼、肉,可是当伙计的都提心吊胆,食不下咽。(欧阳山《苦斗》七三)

成语解释:厌:满足;脍:细切的肉。粮食舂得越精越好,肉切得越细越好。形容食物要精制细做。

成语出处:《论语·乡党》:“斋必变食,居必迁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例句:“割不正不食”这是他老先生的古板规矩,但“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条令却有些稀奇。(鲁迅《南腔北调集·由中国女人的脚……》)

成语解释:褐衣:粗布衣服;蔬食:粗糙的饭食。穿的是粗布衣服,吃的是粗茶淡饭。形容生活困苦。

成语出处:《史记·游侠列传》:“故季次、原宪终年空室蓬户,褐衣蔬食。”

成语解释:粝:粗米。穿粗布衣,吃粗米饭。形容生活水平很低。也指不追求生活享受。

成语出处:宋·释普济《五灯会元》卷三:“粗衣遮寒,粝食活命。”

例句:粗衣粝食,三十年如一日。(清·叶廷绾《鸥陂渔话·侯忠节公父子为僮宾作书》)

成语解释:侯服:王侯之服;玉食:珍美食品。穿王侯的衣服,吃珍贵的食物。形容豪华奢侈的生活。

成语出处:《汉书·叙传下》:“侯服王食,败俗伤化。”

例句:湛族为盛门,性颇豪侈,侯服玉食,穷滋极珍。(《晋书·夏侯湛传》)

成语解释:方丈:一丈见方。吃饭时面前一丈见方的地方摆满了食物。形容吃的阔气。

成语出处:《孟子·尽心下》:“食前方丈,侍妾数百人,我得志弗为也。”

例句:见着老人家的食前方丈侍妾数百人的行径,不禁羡慕。(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五十七回)

成语解释:指人贪婪自私,爱占便宜。

成语解释:每天饮食要花费上万的钱。形容饮食极奢侈。

成语解释:食:食物;浆:汤。百姓用箪盛饭,用壶盛汤来欢迎他们爱戴的军队。形容军队受到群众热烈拥护和欢迎的情况。

成语出处:《孟子·梁惠王上》:“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例句:时操引得胜之兵,陈列于河上,有土人箪食壶浆以迎之。(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十一回)

成语解释:每日吃饭很少,可是处理的事务非常繁重。形容工作辛劳,身体不佳。

成语出处:《晋书·宣帝纪》:“先是,亮使至,帝问曰:‘诸葛公起居何如?食可几(许)米?’对曰:‘三四升。’次问政事,曰:‘二十罚已上皆自省览。’帝既而告人曰:‘诸葛孔明其能久乎!’”

例句:既而又因感激三顾,许人驱弛,食少事烦,至死方已。(清·金圣叹《西厢记序》)

成语解释:鸡鹜:比喻平庸的人。旧指小人互争名利。

成语出处:战国·楚·屈原《卜居》:“宁与黄鹄比翼乎?将与鸡鹜争食乎?”

成语解释:箪:盛饭竹器。一箪食,一壶酒。指少量饮食。

成语出处:明·李东阳《中书舍人徐君寿六十序》:“今以箪食壶酒与人则终身不忘,惟天德帝力广大莫测,故有终身囿之而不知者。”

成语解释:指带有侮辱性的施舍。

成语出处:《礼记·檀弓下》:“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例句: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八十五回)

成语解释:原指有美味可吃的预兆,后形容看到有好吃的东西而贪婪的样子。

成语出处:《左传·宣公四年》:“楚人献鼋于郑灵公,公子宋与子家将见,子公之食指动。”

成语解释:依靠百姓缴纳的租税生活。

成语出处:《史记·平准书》:“县官当食租衣税而已,今弘羊令吏坐市列肆,贩物求利。烹弘羊,天乃雨。”《汉书·食货志下》:“县官食租衣税而已。”

成语解释:率:带领。带着野兽来吃人。比喻统治者虐害人民。

成语出处:《孟子·梁惠王上》:“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是率兽而食人也。”

例句:日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章炳麟《革命之道德》)

成语解释:省吃省穿。泛指节俭。

成语解释:同吃一个盘中的食物。形容兄弟之间骨肉情深。

成语出处:《魏书·杨椿传》:“吾兄弟,若在家,必同盘而食,若有近行,不至,必待其还,亦有过中不食,忍饥相待。”

成语解释:比喻贪婪的人各方面的好处都要。

成语出处:《艺文类聚》卷四十引《风俗通》:“俗说齐人有女,二人求之。东家子丑而富,西家子好而贫。父母疑不能决,问其女,定所欲适。……女便两袒,怪问其故。云:‘欲东家食,西家宿。’”

例句:“东食西宿”,廉者当不如是,马亦自笑无以对。(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黄英》)

成语解释:从容谦退,公正廉洁。

成语出处:《诗·召南·羔羊》:“退食自公,委蛇委蛇。”

成语解释:鲜:有光彩的。穿的是华丽的衣服,吃的是美味的食品。形容生活优裕。

成语出处: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十七:“德称此时虽然借寓僧房,图书满案,鲜衣美食,已不似在先了。”

成语出处:南朝陈·徐陵《陈文帝哀册文》:“勤民听政,旰衣宵食。”

例句:若夫任贤惕厉,宵衣旰食,宜黜左右之纤佞,进股肱之大臣。(《旧唐书·刘蕡传》)

成语解释:征:召唤;逐:追随。指酒肉朋友以吃喝交往。

成语出处:唐·韩愈《柳子厚墓志铭》:“今夫平居里巷相慕悦,酒食游戏相征逐,诩诩强笑语以相取下。”

成语解释:衣裳单薄,食物很少。形容生活困苦。

成语解释:即使凶恶的老虎也不吃自己生下的小老虎。比喻不伤害亲近者。

成语出处:宋·释普济《五灯会元·杭州龙华寺灵照真觉禅师》:“山僧失口曰:‘恶习虎不食子。’”

成语解释:指生活所依赖的人。

成语解释:粝:粗米。粗布衣服,粗劣的食品。比喻生活清苦。

成语出处:宋·无名氏《张协状元·大公资助张协》:“奴供备粝食粗衣。”

例句:不耻蓬首垢面,不嫌粝食粗衣。(元·马钰《西江月》)

成语解释:租、税:田赋和各种税款的总称。依靠百姓缴纳的租税生活。

成语出处:《汉书·食货志下》:“县官食租衣税而已。”

例句:正是,多少男人,衣租食税,及至事到临头,尚且如此。(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七十三回)

成语解释:子:指儿女。原指春秋时宋国被围,城内粮尽,百姓交换子女以当食物。后形容灾民极其悲惨的生活。

成语出处:《公羊传·宣公十五年》:“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

例句:有的是报告灾荒的严重情形,充满了“赤地千里”、“人烟断绝”和“易子而食”等触目惊心的字句。(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二十二章)

成语解释:原意是说,因为有人吃饭噎死了,就想让天下人都不吃饭,这太荒谬了。比喻要做的事情由于出了点小毛病或怕出问题就索性不去干。

成语出处:《吕氏春秋·荡兵》:“夫有以噎死者,欲禁天下之食,悖。”

例句:若是后人不问来由,一律的奉以为法,岂不因噎废食了么?(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十一回)

成语解释:靡:华丽;媮:苟且。身穿丽服,苟且而食。形容富贵的人苟且偷生。

成语出处:《汉书·韩信传》:“众庶莫不辍作怠惰,靡衣媮食,倾耳以待命者。”

成语解释:吃剩的食物,身上的赘疣。比喻遭人讨厌的东西。

成语出处:《老子》:“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

成语解释:盈:满;食:通“蚀”。月亮圆的时候就容易发生月蚀。比喻事物盛到极点就会衰落。

成语出处:《周易·丰》:“日中则昃,月盈则食。”

成语解释:指百姓乐业,天下太平。

成语出处:汉·王充《论衡·感虚》:“尧时五十之民击壤于涂,观者曰:‘大哉尧之德也!’击壤者曰:‘吾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尧何等力!’”

成语解释:钟:古代乐器;鼎:古代炊器。击钟列鼎而食。形容贵族的豪华排场。

成语出处:《史记·货殖列传》:“洒削,薄技也,而郅氏鼎食。马医浅方,张里击钟。”唐·王勃《滕王阁序》:“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

例句:谁知这样钟鸣鼎食的人家儿,如今养的子孙竟一代不如一代了。(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回)

例句:玩火者只会自食其恶果。

成语解释:扼:用力掐着;亢:咽喉。扼住喉咙,夺走吃的东西。比喻使人处于绝境。

成语出处:《元史·陈祖仁传》:“乃欲驱疲民以供大役,废其耕耨而荒其田亩,何异扼其吭而夺其食,以速其毙乎?”

成语解释:依靠自己的劳动所得来生活。

成语出处:《礼记·礼器》:“食力无数。”陈浩集说:“食力,自食其力之人。”

例句:居贫,自食其力,隐田里间,以教授为业,非义不为,人敬惮之。(明·李昌祺《剪灯余话·泰山御史传》)

成语解释:指说了话不算数。

成语出处:《尚书·汤誓》:“尔无不信,朕不食言。”

例句:我若今日复出应诏,是自食其言了。(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二)

成语解释:食:粮食;兵:武器。粮食充足,武备修整。

成语出处:《论语·颜渊》:“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成语解释:形容生活宽裕,衣食丰足。

成语出处:《荀子·荣辱》:“是庶人之所以取暖衣饱食,长生久视,以免于刑戮也。”

成语解释:形容见识卓越。

成语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术解》:“荀勖尝在晋武帝坐上食笋进饭,谓在坐人曰:‘此是劳薪所炊也。’坐者未之信,密遣问之,实用故车脚。”

THE END
1.包含粮的成语有哪些组词【粮】的成语列表 兵精粮足 飞刍挽粮 飞粮挽秣 裹粮坐甲 积草屯粮 赍粮藉寇 馈贫之粮 粮多草广 粮尽援绝 屯粮积草 寅吃卯粮 寅支卯粮 相关查询 粮开头的成语有哪些 粮结尾的成语有哪些 粮组词 与粮食有关的成语 与粮草有关的成语 与细粮有关的成语 与军粮有关的https://m.zcdian.com/zuci/8547.html
2.万的成语有哪些成语又是一种现成的话,跟习用语、谚语相近,但是也略有区别。成语是中华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那么万的成语有哪些呢?一起来了解下吧: 【万的成语有哪些】 百万雄师:为数众多、威武雄壮的军队。 包罗万象:包罗:包括;万象:宇宙间的一切景象,指各种事物。形容内容丰富,应有尽有。 https://www.qinxue365.com/fangfa/490189.html
3.关于韩信的成语有哪些(这些成语你大部分听过)如果要评选一个历史人物,跟他有关的成语故事最多,恐怕没有人比得过韩信。韩信的一生,完全可以用一连串的成语来概括,哪怕是在他被杀死这件事上,也有几个成语流传至今。今天咱们就聊聊那些关于韩信的成语,看完绝对涨知识! 01,历史上,韩信第一次出场,就产生了一个成语,那就是一饭千金。 https://www.ewtop.com/archives/4255
4.关于粮食的成语有那些?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http://wenda.wochama.com/wenda_vvyzifokfyic/
5.劝解人们不能浪费粮食的成语或熟语都有些什么1 在家千日好,出门半朝难.2 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关山难越,谁悲失路这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19593 填熟语 歇后语 俗语或成语 吹毛求疵 29491 有哪些歇后语俗语谚语熟语成语是形容一天不如一天的? 比如:麻袋换草袋——一袋不如一袋.每况愈下,江河日下. 29491 https://qb.zuoyebang.com/xfe-question/question/22c32c557c7e5d78d1657d5bbb584522.html
6.适百里者宿舂粮的意思适百里者宿舂粮是什么意思一般成语 【结构类型】: abcd 【繁体字形】: 適百里者宿舂糧 适百里者宿舂粮意思 解释: 适:往;宿:夜;舂:舂米,把谷类的壳捣掉。远行百里的人要连夜舂米,准备粮食。比喻事先做好准备工作。 出处: 《庄子·逍遥游》:"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https://chengyu.100xgj.com/ci/91b4316b
7.有关农业成语适时的冬雪预示着来年是丰收之年。麦秀两歧:亦作“麦秀两岐”。①一株麦子长出两个穗子。为丰收之兆,多用来称颂吏治成绩卓著。②唐教坊曲名。五谷丰登:登:成熟。指年成好,粮食丰收。穰穰满家:穰穰:丰盛。形容获得丰收,粮食满仓。③ 形容农业的四字成语有哪些形容农业的成语:五谷丰登麦秀两歧不稼http://www.360doc.com/content/24/0415/18/17001851_1120475540.shtml
8.带有寓言故事的成语有哪些寓言故事的语言不同于其他文学体裁,夸张但又独具幽默讽刺意味。关于带有寓言故事的成语有哪些呢?下面小编为你整理了带有寓言故事的成语篇,欢迎大家阅读! 带有寓言故事的成语篇1:飞蛾扑火 南朝梁时,朝廷大臣到溉的孙子到荩,从小就非常聪明,而且擅长写诗作文,深得梁武帝的赏识。一次,到溉和到荩随梁武帝游览京口的北顾http://m.wenxue.xuexila.com/yuyan/33692.html
9.与狼有关的成语大全(5页)与狼有关的成语大全.docx,与狼有关的成语大全 成语是语言中经过长期使用、锤炼而形成的固定短语,下面是为大家搜集的成语大全,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粒米狼戾 谷粒撒得满地都是。形容粮食充盈 狼贪虎视 象狼一样贪婪,象老虎一样睁大眼睛盯着。比喻https://m.book118.com/html/2020/0813/8024133142002132.shtm
10.2023年2.25公务员联考笔试安徽卷(网友回忆版)下列有关我国粮食生产安全的表述不准确的是: A.我国粮食总产量连续八年稳定在1.3 万亿斤以上 B.2021年我国启动了国家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 C.2021年我国人均粮食产量超过480公斤,高于国际公认的粮食安全线 D.我国农业机械化、智能化发展迅速,截至2022年9月,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70% 7. 习近平总书记常http://www.chinagwy.org/html/stzx/anhui/202302/100_565813.html
11.与韩信有关的34个成语被后人奉为“兵仙”,“战神”。而中国成语千千万,跟韩信有关的成语多达34个,这样又可以说韩信是中国成语第一人。正因他如此丰富精彩的人生,才使他成为了最有故事的历史人物,这里按时间顺序整理了与之相关的34个成语,基本能浓缩其传奇的一生。 韩信年幼能忍【胯下之辱】,受辱之后韩信加入了反秦义军,投靠了项梁https://www.meipian.cn/4rbvfc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