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著青史传久远

朱熹编写的《资治通鉴纲目》,所示版本为中国国家图书馆藏宋刻本。《资治通鉴纲目》的篇幅远小于《资治通鉴》,体现了朱熹的理学思想。纲目体对后世影响深远,因为这种体裁最方便初学者使用,纲为提要,目为叙事,纲举目张,结构分明,便于查找。

明万历年间刻本《资治通鉴》书影。左页可见“胡三省音注”字样,宋元之际的历史学家胡三省为《资治通鉴》作的注,质量很高,为后世称道。右页目录中可见“唐纪八十一”字样,《唐纪》是《资治通鉴》篇幅最大的部分,精于唐史的范祖禹对这一部分做出了重要贡献。资料图片

《资治通鉴》的完成,除了司马光的巨大贡献外,也离不开范祖禹、司马康等人的帮助。《资治通鉴》成书后,不断有人为之作注、续写,进行改编,其中胡三省的注最为后人称道,让《资治通鉴》的价值更为久远。

1范祖禹为修史不问仕进,以“唐鉴公”雅称闻名

北宋元丰七年(1084年),耗费司马光十九年心血编纂的《资治通鉴》终于完成。在《进〈资治通鉴〉表》中,司马光提到了帮助他修书的四个人,同修为刘攽、刘恕、范祖禹,检阅文字为司马康。

三位同修中,范祖禹的年纪最小,他于康定二年(1041年)出生,高中进士后不久,就到洛阳随司马光修书,《资治通鉴》完成时,他44岁。

范祖禹的父亲早逝,他是由叔祖父范镇抚养长大的。范镇是北宋名臣、学者,《宋史》称范镇的学问“本于六经,口不道佛、老、申、韩之说”,申指的是申不害,韩指的是韩非子,都是法家的代表,可见范镇以“纯儒”自任,这也影响到家学传承,与眉山苏氏相比,华阳范氏较少谈论佛老。

范镇曾与欧阳修、宋祁等共修《新唐书》,参与编修《仁宗实录》,具有史学才华。范祖禹由其抚养长大,亦得史学之真传。范镇对范祖禹视如己出,而范祖禹心中常以孤儿身份为羁绊,家族聚会时常愁容满面,书是他最好的朋友,他专心致志闭门苦读,在嘉祐八年(1063年)考中进士。

他由此进入仕途,在随司马光修书之前,曾担任过资州龙水知县(在今四川省内江市资中县),据载范祖禹任上“宽简爱民,尤以兴学校为务”。

熙宁三年(1070年)起,司马光蛰居洛阳,专心编修《资治通鉴》,范祖禹也是从这一年起,跟随在司马光身旁,帮助他修史,这一修就是十五年。十五年中,范祖禹绝意仕进。

对此,司马光心中很是过意不去,觉得自己耽误了范祖禹的前程。在元丰七年《资治通鉴》修成之际,司马光向朝廷上书推荐范祖禹,范祖禹不到二十岁时,两人就已相识,共同修史十五年后,司马光认为没有人如他一样了解范祖禹的美德——“智识明敏而性行温良”“好学能文而谦晦不伐”“操守坚正而圭角不露”,这实在是极高的评价,由此可见司马光十分欣赏范祖禹。

此处须对“圭角不露”做些解释。《礼记·儒行》说的是儒者应是什么样子的,其中有一句“毁方而瓦合”,东汉郑玄为这句做的注释是“去己之大圭角,下与众人小合也”,唐代孔颖达疏曰:“言儒者身恒方正,若物有圭角;不欲异众过甚,去其大圭角,言犹有小圭角也。”不露圭角,即不露锋芒。儒者不是没有圭角,但可以选择不露圭角,以此减少自己与他人的分歧,让自己的主张得到更多人的理解。

司马光结合范祖禹的优势,向朝廷建议可让他供职秘书省,“观其述作”,或担任经筵官,“察其学行”。范祖禹日后果然成为经筵官。经筵官在朝堂之上进讲经史、以备顾问,一般由道德高尚、学问精深之人担任。

范祖禹十分看重每一次进讲,在正式进讲之前,会在家中先演练一遍。苏轼称赞范祖禹为“当今经筵讲官第一”,“言简而当,无一冗字,无一长语,义理明白,而成文粲然,乃得讲师三昧也。”

《唐鉴》于元祐元年(1086年)完成。问世之后,大受欢迎,范祖禹获“唐鉴公”之美称,由于这一美称传播广泛,竟使范祖禹幼子范温有以下遭遇。在宋徽宗政和年间(1111年—1118年),范温游汴京大相国寺,众人认出他是“《唐鉴》儿也”。

范祖禹的长子范冲,曾参与重修《神宗实录》《哲宗实录》。从范镇开始,华阳范氏三代人都有修史之功业,是为“三范修史”的美谈。无怪乎有人说,在褒扬眉山三苏的文学时,不要忘了华阳三范的史学。

2司马康谨遵父亲教诲,传承清白家风

元丰七年《资治通鉴》成书时,担任检阅文字的司马康35岁。司马康与司马光有特殊的关系,司马康系司马光之子,更准确说是继子。

据当代学者考证,司马光的两个儿子皆夭折,哥哥司马旦将其子司马康过继给弟弟司马光。司马光夫妇十分疼爱司马康。据范祖禹为司马康写的墓志铭,司马康长大后,“入官或数日不返家,夫人辄忧思形于寐魇;或逾月而后归,则相顾惨然喜欲泣”。

司马光的家书名篇《训俭示康》就是写给司马康的。在这封家书中,司马光首先说本家起于寒微,“世以清白相承”;接着说自己本性“不喜华靡”,平生不追求衣食上的享受,衣服只要能保暖、饮食只要能果腹就可以了,“众人皆以奢靡为荣,吾心独以俭素为美”。

之后司马光从现实与历史、正面与反面等维度展开论述,抨击了当时社会上弥漫的奢侈风气,希望司马康记住“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的道理,以古今崇俭戒奢者为榜样,将尚俭的清白家风传下去。

司马光并非只在《训俭示康》一文中强调俭约传家的重要性。司马光的《居家杂仪》开篇即说家长要“制财用之节,量入以为出,称家之有无以给”“裁省冗费,禁止奢华,常须稍存赢余,以备不虞”。

元祐元年,司马光逝世,按照传统礼法,司马康回乡守制三年。司马康结束守制后,回到朝廷,任秘书省著作佐郎、经筵官。

这位心怀百姓、心忧天下的官员,在写下上述文字的第二年,竟病至无法履职。司马康病重时,家人想请一位叫李积的医生来家中诊治,李积已经七十多岁,且住的地方离司马康家较远。同乡人听说此事后,纷纷上门请李积前去,说:“百姓受司马公恩深,今其子病,愿速往也。”李积动身前去,到后发现司马康已病入膏肓、无力回天。司马康临终前,对妻子说此生最大的遗憾是“不报国恩”。

范祖禹为其撰写墓志铭时,称赞司马康“为人洁廉,未尝言财”。范祖禹和司马康有太多相同的经历,都曾帮助司马光编写《资治通鉴》,都曾任职秘书省、担任经筵官,而今比自己小九岁的好友先去了,诚为悲痛。

3书稿遗失不气馁,胡三省积三十年心血为《资治通鉴》作注

《资治通鉴》这样一部巨著,规模宏大,涉及的历代人物、史事、地理、典章制度繁多,如果没有人为之作注,阅读难度是不小的。《资治通鉴》成书后,出现了多个注本,最优秀的注本出自宋元之际一位叫胡三省的历史学家之手。新中国成立后,对《资治通鉴》进行系统整理时,采用的底本是清代胡克家翻刻元刊胡三省注本。

胡三省毕生精力,都用在注《资治通鉴》上,其间备尝辛酸。胡三省有意为《资治通鉴》作注,起于热爱史学的父亲的叮嘱。当时有三种《资治通鉴》的注本,其中一种署名司马康,但经过考证只是托名而已。这三种注本,一种已佚,另两种都不理想,错误颇多。父亲问胡三省,你能为之刊正吗?胡三省回答:“愿学焉。”

胡三省一边准备科举考试,一边谨记父亲的嘱托,“史学不敢废也”。宝祐四年(1256年),27岁的胡三省考中进士。这一科的状元是文天祥,同榜进士还有陆秀夫、谢枋得,这三人在宋元之际的动荡时局中,皆以身殉国。胡三省激于此,在为《资治通鉴》作注时,不时流露出亡国之痛,寄托其强烈的民族气节。

胡三省再度为《资治通鉴》作注,采用的是与从前不一样的方法,《资治通鉴广注》是在《资治通鉴》外另成一书,这一回他的《资治通鉴音注》则是将自己的注文散入到《资治通鉴》正文中。这项工程在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完成,三十年匆匆而过,如白驹过隙,但人间已发生许多变化,朝代更替,文天祥、陆秀夫已不在人世了。从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起,他又开始撰写《通鉴释文辩误》,此书与《资治通鉴音注》相辅相成。

胡三省在为《资治通鉴》作注时,做了一些为后世历史学家称道的开创性工作。柴德赓在《史籍举要》中说:“十七史中,除前四史外,胡氏以前,无人作注……胡三省《通鉴注》自《晋书》以下,至于五代,都要自起炉灶作注,工程非常艰巨,比王夫之读《通鉴》一遍当然难,比袁枢作《通鉴纪事本末》也难得多。”

一部《资治通鉴》凝聚了司马光和他的助手们的心血,亦启发了许多人为之作注、续写,进行改编,从而创造了一个浩大而精微的历史世界,让古今无数读者遨游其中,获得历史智慧。(陈彧之)

THE END
1.2024年全国粮食产量首次突破1.4万亿斤.人们常用"五谷"来指称【知识帖!#一组图了解五谷的前世今生#】#文化中国行探寻古今五谷#国家统计局消息,2024年全国粮食产量首次突破1.4万亿斤。人们常用“五谷”来指称粮食,你知道“五谷”都有哪些吗?从古至今,“五谷”的叫法经历了怎样的变迁?稻、黍、稷、麦、菽,你都认识吗?戳图,一起了解↓↓节约粮食,杜绝浪费!(人民日报)https://weibo.com/2419711415/P78xjCJZ9
2.古代粮食的雅称爱问知识人古代粮食的雅称 《论语·微子》中有一句著名的话:“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这里的https://iask.sina.com.cn/b/new2Cz9lQUFLRl.html
3.古代医学界的别称医学界的雅称叫什么名字古代医学界的别称 1.以下哪个是古代对医学界的雅称 山长 杏林 2.答案:杏林 3.答案解析 “杏林”常用来指代医学界,这一典故出自汉末名医董奉行医的故事。相传董奉为人治病不收报酬,让病人种植杏树,然后用杏换粮食救济穷人。后人用“杏林春暖"等成语来赞扬医德高尚和医术高明。 4.推荐阅读 蚂蚁新村每日答案汇总 蚂https://app.ali213.net/gl/931267.html
4.古代对医学界的雅称是什么蚂蚁新村10.16日答案古代对医学界的雅称是什么蚂蚁新村答题可以免费领取村民了,通过点击程序下方的加速产豆,进入新村小课堂界面,回答正确的答案就可以产出村民了,喜欢的小伙伴赶快来看看蚂蚁新村古代对医学界的雅称是什么10.16日答案吧。 蚂蚁新村10月16日问题: 以下哪个是古代对医学界的雅称 山长 杏林 答案:杏林 解析:“杏林”常用https://www.duotegame.com/mgl/90564.html
5.荟萃(四)(十一)古代女子的雅称 红袖 红粉 红颜 女士 女史 女郎 女流 玉女 玉人 玉奴 淑女 粉黛 佳人 丽人 婵娟 娇娃 花魁 萧娘 青娥 仙子 姝丽 惊鸿 尤物 裙衩 罗敷 无盐 徐娘 娥眉 太太 夫人 会阃 室人 令间 贱内 内子 内助 中馈 糟糠之妻 倾国倾城 妙龄少女 绝代佳人 扫眉才女 不栉进士 冶叶倡条 道旁苦李https://www.meipian.cn/52vaz9f6
6.刘玉峰35. 中国古代对粮食生产和储备的重视,《联合日报》2013年1月19日第3版 36.《大唐六典》中的制度文明,《学习时报》2023年3月13日第7版 37.盛唐时期典籍管理与国家藏书,《学习时报》2024年10月14日第8版 38.唐前期里乡县州制建置及其层级组织结构,《文史知识》2024年第6期 https://www.history.sdu.edu.cn/noimgcontent.jsp?urltype=news.NewsContentUrl&wbtreeid=1066&wbnewsid=2081
7.吃饭的雅称是什么?吃饭的另外一种叫法民以食为天,吃饭是一种文化。“吃饭”有很多雅称,如就餐、用餐、进餐、餐叙、宴集、宴饮、宴请、邀宴、接风、洗尘、饯行、饯别、做东、聚餐、正餐、宵夜。古代皇帝吃饭的雅称是进膳或者用膳。 古人三餐 秦汉以前人们一天只吃两顿饭。由于农业不发达,粮食有限,即使两顿饭也要视人而待。《墨子·杂守》说,兵士每https://www.huanghehao.cn/h/275704.html
8.梦幻西游科举答案梦幻西游科举题库古代人参有多种雅称,以下不属于人参雅称的是 赤箭 古代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中的御是指 驾御车马 古代军队调兵遣将的信物是 虎符 古代建筑中有顶的被称为 廊 古代发明的“云梯”按用途来讲属于 攻城器械 古代的“走马灯”是一种什么类型的灯 能够旋转的装饰灯 古代成语中“不分皂白”中的皂什么https://xyq.52pk.com/shtml/20140510/6022142.shtml
9.侨乡的城,潮汕有故事南方+明嘉靖四十五年(公元1566年)。凤岗里西侧建成澄海县城,便雅称为“凤城”。 “浮水莲花”:揭阳榕城由来的故事 揭阳中心城区榕城,地处潮汕平原中部,榕江流域中段,背倚紫峰山,周环榕江,得天独厚。榕城自宋绍兴十年(1140年)以来就是揭阳县城,迄今已近千年,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榕城享有“浮水莲花”美誉,其由来有故事。https://static.nfapp.southcn.com/content/202310/09/c8177851.html
10.什么是中国古代军事思想?1、军事思想是关于战争、和国防等基本问题的理性认识,是国家在一定历史时期形成的关于战争观、战争思想和战争方法论的理论体系;2、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是在我国社会、封建社会时期(公元前21世纪到1840年的4000年时间)各阶级、各集团以及军事家、军事论著者对于战争和问题的理性认识。3、军事思想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即https://www.shuashuati.com/ti/5859f378c365439e8f99d25ad762eae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