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起,又到了硕果累累、稻谷满仓的时节。2022年10月16日,是第42个世界粮食日。自1979年11月第20届联合国粮农组织大会决议确定1981年10月16日为首届世界粮食日起,此后每年的这一天都作为“世界粮食日”,旨在唤起人们对发展粮食和农业生产的高度重视。这一特别的日子,也为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教师应将“珍惜粮食”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内容,帮助幼儿感知粮食的来之不易,逐步践行勤俭节约。
视听结合,让孩子知晓粮食来之不易
在物质水平大幅提升的今天,孩子们对于粮食的珍贵往往缺少实际的感知体验。因此,教师可在课程活动中,通过科学普及、故事讲述等方式,让孩子知晓粮食的来之不易。以下这些思路,可参考借鉴——
01粮食知多少?
我们常吃的粮食有哪些?它们长什么样?又是如何生长的?教师们不妨用实物、图片、视频等形式,帮助孩子探索粮食的“奥秘”。
#看更多#
了解了粮食的特征后,教师可带领孩子们通过绘画、手工等形式,进一步巩固认知。孩子们的精彩大作还能成为环境创设的重要素材哦!
一些小朋友日常有挑食偏食的习惯,教师们不妨通过以下动画视频帮助孩子们理解,每一粒“小米饭”,都是经过漫长的旅程才来到了我们的餐桌上。而我们尊重粮食的最好方式,就是珍惜每一粒粮食,做到不挑食、不浪费。
02认识袁隆平爷爷
教师也可从“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的故事入手,通过小视频、纪录片等形式,让孩子知晓,丰饶的物产除了是自然馈赠,更离不开那些躬耕于田畴的劳碌身影,是他们用辛勤的付出和刻苦的钻研,浇灌出了秋季金灿灿的稻田。真实质朴的画面、曲折传奇的故事,辅以娓娓道来的讲述,将进一步帮助孩子理解“来之不易”的内涵与重量。
多样活动,助孩子感受秋的珍贵馈赠
除了看看生动直观的科普视频、听听袁隆平爷爷的生平故事以外,还有哪些方式可以帮助幼儿树立珍惜粮食的意识?丰富多彩的“限定”体验自然必不可少。
01南北粮食博览会
气候条件和地理条件的差异,造就了不同的南北作物。教师可举办一场“南北粮食博览会”,让孩子们见过和没见过的作物统统登场,引导幼儿一同参与,看一看、摸一摸,拓展关于粮食作物的经验认知。教师还可邀请大班的哥哥姐姐们为中小班幼儿进行讲述,相信在孩子们的讨论中,“珍惜粮食”会成为一件很“酷”的事。
02晒秋
古时的秋天,人们利用房前屋后及自家窗台、屋顶架晒或挂晒农作物,久而久之演变成为一种农俗现象,而这一季节限定的场景,逐步成了文学艺术创造的素材,并塑造出诗意般的“晒秋”传统。何不仿效古人,让秋日的暖阳和硕果来一场奇妙的碰撞呢?教师可鼓励孩子们用小手将一条条、一个个、一颗颗农作物挂起,他们也将逐渐理解,手里的它们都不应被辜负。在此过程中,幼儿也能体验关于秋天与农耕的诗意,审美能力也将得以发展。
03神奇的大米
身处江南,水稻是宝贝们接触最多的粮食。它是如何变成生活中常见的大米的呢?教师不妨带领孩子体验一把微型轧米机的操作,见证稻米的神奇“变身”。结合了幼儿生活经验,设计新鲜且趣味十足的活动场景,帮助幼儿体验稻米脱壳过程,进一步促进其认知发展。
除了煮成香喷喷的米饭,大米还能怎么吃?要知道,我们常吃的年糕、米粉、糍粑等都是用大米制成的。教师可带着孩子们用小小石磨,将大米碾成米粉,一起制作香喷喷的米糕。齐齐动手摸一摸、搓一搓、团一团,幼儿也将在此过程中认识到,生活中随处可见的那些食物无不是他人辛勤劳动的结果。
04变废为宝
为了让孩子体会到物尽其用的理念,教师可将橘子皮、蔬菜根都等变作幼儿绘画的材料。在剥剥择择、玩玩画画的过程中,“节约”这一理念将在孩子们的心中得到新的诠释。
05光盘行动
为了激发幼儿进餐的主动性、积极性,教师可在教室中创设“光盘行动”的互动墙面,每个把饭菜吃干净的小朋友都可以为自己贴上一张漂亮的贴纸,或是点亮一盏小灯。通过这样的形式,促进孩子们互相激励,争做爱惜粮食的“光盘小达人”。
06种植体验
班级的自然角可以成为孩子们体验劳作的重要场所,教师可让孩子自己尝试种植简单的农作物,并用他们自己的方式记录下来。通过亲手种植,孩子更能切身感受到粮食的发芽和成熟并非轻松的过程。通过自己的悉心照料、精心培育,那些生机勃勃的豆芽、白白胖胖的萝卜在幼儿的心中也将更加可爱而珍贵。
共读绘本,将节俭意识根植孩子心间
绘本阅读是幼儿拓展经验、了解世界的重要渠道,教师可选择珍惜粮食的主题绘本与孩子们共读。阅读时,教师需结合幼儿已有经验,多以提问的方式激发幼儿兴趣,从而促进其经验和认知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