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古诗两首》教学反思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古诗吧,古诗泛指中国古代诗歌。那些被广泛运用的古诗都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古诗两首》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春晓》给我们展现的是一幅雨后清晨的春景图,表达了作者喜春、惜春的美好情感。

《村居》则是另一番景象,另一种情调。大好春光配上风华少年,已经悠远。

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体会到诗歌的美好意境,我主要采用多媒体手段。通过欣赏动画朗诵的诗歌,学生对诗歌的基调有一个大致了解。如教学

《村居》时我这样设计:看课件播放动画,听朗读。说一说“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情景”。在教授“处处闻啼鸟”一句时,播放清脆的.鸟叫声,说说“鸟叫声从哪里传过来的?”,让学生理解“处处”的意思。在有了朗读基调后,我让学生反复诵读古诗。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古诗最讲究诵读,也许此时的他们还不能完全理解古诗的全部意思,但反复的诵读仍然会在他们的心里留下一颗情感的种子,多年以后回想起来又是一番味道。

在教学《赠刘景文》这课朗读感悟之前,让学生查找资料,了解诗人的情况,再听教师范读,感受古诗的韵律节奏美。学生自己模仿读,读准字音,读出韵律节奏,再小组合作:朗读课文,画出不理解的词句。全班交流:课堂讨论疑难词句,教师可以通过投影或多媒体课件重点讲解“擎雨盖、傲霜枝”的意思,帮助学生读懂诗句。师生交换读,双向反馈。学生不断模仿教师读,教师可对学生不足指导读,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初步感知这两首古诗的大意。启发想象,感情朗读;反复朗读,感受意境;感情朗读,引导背诵;美读品味,体会诗情。

在朗读本诗时,有些句子较难读,所以这时就需要老师去领读。在导入《山行》这课时,学生通过“寒山”、“霜叶红于二月花”等词句,很快判明《山行》这首诗写的是深秋季节的景色。这样,语言文字训练具有相当的力度,学生的主体活动也得到明显的优化,达到了“课伊始,练已精”的'境界。

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变学生被动学习为学生主动参与;变以教师的“讲授”为主为教师指导学生自己学习为主;变以学生“洗耳恭听”为主为学生积极思维为主;变“师—生”的单向交流为“师—生”、“生—生”的多向交流,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前思考:

古诗的教学除了理解诗句的意思之外,难点在于引发想象,通过诵读进入诗中意境从而领悟诗人的感情。

教学则可以利用两首古诗的异同来展开,从而渐进

教学目标:

一、景色入手,疏通诗句

三年级的学生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对直观可感的图片、影像比较感兴趣。两首古诗的插图恰恰将诗中所描绘的景色直观地呈现与学生眼前,资源相同,如果巧妙利用再结合查找字典进行疏通诗句的教学自是事半功倍。

二、由情及景领悟意境

疏通了诗意,和诗人的距离近了,此时可利用两首诗的异,使诗人的情感通过景色的不同再度升华。

1、我们再来看一看两幅插图,同是秋天的枫树,色彩和形态一样吗?(前者红叶似火、激情涌动,后者枯枝老树昏鸦)

2、请同学们将两首古诗都来读一读,能不能在诗中找一找原因。(一爱一愁)

3、心境的不同,同样的景色也有了不同。我们再来读一读《山行》,作者的喜爱还表现在哪里?你能用朗读表现吗?(小径通幽、白云飘渺、红叶似火……)

4、我们再来读一读《枫桥夜泊》,找一找诗人淡淡的愁还体现在哪些景色之中?(寒鸦老树、月落凄清、夜半钟声)也来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5、怎样将这一爱一愁读出来,自己试一试;找一位同伴,把一爱一愁表现给大家。

《古诗两首》教学反思:

古诗又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类特殊的课文,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从表现形式上看,它含蓄、凝炼、节奏强、跳跃大;从叙写的内容上看,它离我们的时代较久远。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在创设自由、和谐、民主、开放的学习环境基础上,以层次性的朗读、吟诵为重点,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活化古诗词的形成过程,重新焕发古诗词的生命活力和人文精神。

1、提供学生足够的感悟空间。

2、教给学生多样的感悟方法。

要使学生通过学古诗文,既受到文化熏陶感染,又从情感上、思想意识上得到美的体验,这就要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去研究,去感悟。

(1)多层次的诵读。“好诗不厌百回读”。朗读和背诵在古诗教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古诗节奏鲜明,音律和谐,教师必须做好学生的朗读和背诵的训练指导,给学生以美的享受,陶冶学生的情操。同时加深学生对诗的`理解和记忆,达到“熟读成诵”之目的。

(2)要求学生质疑。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现代心理学也认为,疑是思维的火花,是探究的动力。在古诗教学中鼓励学生将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运用启发讨论式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师生间的交流和沟通,活跃了学生的思维,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中学生对“寒山”“霜叶”的理解,他们用自己的话表述自己对诗文意思的理解,使自己沉醉于深秋的美丽景色之中,虽已百花凋零,然而“霜叶红于二月花”。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杜甫是一位爱国诗人,他生活在唐朝由鼎盛转向衰弱的时期,安禄山叛变造成了当时的'“国破”,这些都让杜甫痛心疾首,所以当“剑外忽传收蓟北”时,他是“涕泪满衣裳”,以致“漫卷诗书喜欲狂”。这首诗通过“喜”来表达杜甫在看到国家有望统一安定时的欣喜之情,这也是杜甫诗歌中难得的一首心情愉悦之作,一改“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凄惨与悲凉之气。

《示儿》是南宋陆游所作,这首诗可以说是陆游的“遗嘱”,以“悲”来表达他临终前尚未见到祖国统一的悲愤之情。一个人将死之前,不考虑个人与家庭之事却仍牵挂“九州同”,这是一种何等高尚的爱国情怀。

这两首诗一“喜”一“悲”,都表达了诗人无限的爱国热情,这种爱国之情,是我们今天的学生学习的榜样。

《锄禾》是唐代诗人李绅写的一首脍炙人口的感叹诗。这首诗写出了烈日下农民辛苦劳动的情景,能够让学生体会劳动的辛苦和粮食的来之不易,从而认识到应珍惜劳动成果。这首诗孩子们在幼儿园的时候学过,可以说是倒背如流,而且这首诗配有一幅生动形象的插图,插图集中描绘了一位农民一手握着锄头,一手拿着着毛巾拭汗,抬头望那当空烈日的情景。所以学生理解这首诗比较容易。但是有些儿童并不知道碗里的每一粒饭都是农民辛苦劳动得来的,随便丢掉,不知爱惜。

教学时,我提出以下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想象:这位农民为什么站在田里他在做什么他在看什么他在想什么他在说什么农民从播种到收获要付出多少辛勤劳动才换来粮食。通过畅谈讨论,引导学生摆出浪费粮食的`现象,看到自己的缺点,从而懂得粮食来之不易的道理,做一个尊重农民,珍惜粮食,热爱劳动的好孩子。

第二首《悯农》的学习就没这么顺了。首先孩子们对诗中的一些词语不理解,比如说犹字,孩子对它的理解真是让人啼笑皆非。其次,和学生对当时的背景不了解,对地主、官僚完全没有概念,因此他们就觉得很疑惑:为什么农民中那么多粮食还会饿死。因此我补充了一些小故事,帮助学生了解一些地主阶层的恶行,这样,学生就明白了,粮食都被那些污吏、地主收走了,他们觉得那时的农民十分可怜。然后我又补充了《陶者》给他们朗读,也能读懂了。

本课是唐代和宋代诗人写的两首描写春天的诗,内容和观察角度不同,但都能看出作者用心发现的特点,《草》是一首咏物诗,情景交融,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宿新市徐公店》描绘的是诗人住在新市徐公店所见的生机勃勃的`暮春景色。教学本课,要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诵中生情,在吟中入境。

学生对古诗已经不再陌生,所以在本学期教古诗时除了要引起学生对学习古诗的兴趣之外,还要注重引导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本课教学中我采用了三步学习法“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想情景,体感情”。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而且由于古诗的琅琅上口,学生多数比较感兴趣,我感觉效果很不错。

学生初读课文语速过快,停顿不准确。于是我采取教师示范朗读,并告诉孩子们正确的诵读方法:读古诗时,要注意停顿,语速要慢。然后课件出示正确的停顿方法,让学生再读。然后我又范读。

我会引导学生总结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看注释、联系上下文、查找资料书、多读)。

在学生理解古诗的`内容后,我适时问道:你觉得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于是,我播放背景音乐,学生很快地投入进去,既读出了喜欢的感受,还读出了古诗的韵味。

没有注重学生的发散思维,如果能让孩子们演一演朋友分别的情景,这节课的效果会更好,孩子们对古诗的学习也会更感兴趣。

《古诗两首》是一篇选自人教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六组的人间真情专题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这两首诗都是脍炙人口、千古传颂的送别诗,表达了诗人与朋友之间的深厚情意。学习这篇课文旨在于使学生通过诵读、想象感受朋友之间深厚的友谊,同时培养学生对诗歌的热爱之情。

因两首诗具有许多相似之处,在设计教学时,我运用整合的理念,让学生在两首诗的对比学习中,理解提升。通过引导学生想象和反复诵读,使学生理解古诗的意思,并感受朋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学生对我国古代诗歌的`热爱之情。

教学中,我直入课题,通过两首诗题的对比,找出共同点,初步了解诗的要点,把握诗的大意,并初步感知送别诗题目的共同特点。然后引导学生有层次的诵读训练,即初读读正确,再读读出节奏,三读想象画面,四读在对比中体会诗情。

教学的重点放在第三和第四个环节。在我看来,诗意的理解并不是古诗教学的重点,重点应该放在借助古诗来想象画面,将无声的文字想象成有声的画面。因此,我创设了各种情景,在情景中去想象画面,这样即降低了难度,又增加了趣味性,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第四个环节为对比升华,即在对比品读中,体会诗人的感情。这一环节分为两个部分,第一同中求异,在相同的文字中品味不同的意境。第二异中求同,在不同的景色描写中,感受都有一份情蕴含其中。

整节课的设计过程中,我努力做到以生为本,重视孩子的想象、诵读和感悟,将古诗教学以一种更为简易的学习方式呈现给学生,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欲望。但整堂课和学校倡导的对话课堂理念还相距甚远。孩子们的积极性还没有被充分调动,教师的主导作用还十分明显。可以感觉的到,在课堂上,始终还是我在主导课堂。无论从提问还是到环环相扣的步步深入,都是我在前面牵着学生走。课堂气氛比较压抑,孩子们没有充分表达意见的空间和机会,很多孩子的主动性没有发挥出来。其次,我的基本功还不扎实。真正上好一堂课真的要从备好一堂课开始,好课真的不是那么容易上出来的,应该树立“磨它(教材)千遍也不厌倦”的治学态度!这节课更使我想到了,我们的教学应该更多地从学生的角度上去考虑,学生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而不是老师要教什么。也许这样的教学才是更具实效的。

一、古诗教学不是古文今译

“当前,古诗教学中沿用机械抄背词义、诗意的现象还十分普遍。”(语文特级教师白金声)古诗教学是古诗今译吗显然不是,如果是的话,那学生手头的诗词诵读资料中就有注释,古诗还要教学吗直白地翻译古诗,导致的结果无疑是使诗歌本应有的丰富意蕴失却了,在无形中剥夺了学生在诗歌学习过程中的感受、体验和想象的权利,极不利于学生对诗歌的体会。再者,所谓“言为心声”,诗人作诗,一般都是有感而发,有情所寄,直白的翻译,显然不能把诗人的情感传递给学生,没有对情感的把握,而进行诗歌的学习,其结果只能停留在浅层次的阅读层面。

二、古诗教学不能代替感悟

新课标指出:应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当然更不应一味追求统一答案。

“诗无达诂”,诗歌本身的文体特征决定了必须更加注重对作品的个性化、多元化解读。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为宋代杰出诗人苏轼所作,全诗短短28字,生动地描绘了西湖上一场疾雨急来急去的变幻莫测的景色,诗歌内涵丰富,颇具风味,表现出了诗人敏锐的观察感受能力,形象的想象和高超的遣词造句的能力。

教学中,我是这样展开的——

【片段】

师:读读古诗,想象画面,想想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情景

生:写下雨的情景

师:诗人选取了雨中哪些景物来写的呢逐行来看看——

生:黑云

生:白雨

生:风

生:水

师:这是怎样的云怎样的雨怎样的风和水呢

师: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天空

生:乌云密布

生:乌云滚滚

师:滚滚的乌云像什么

生:打翻的墨汁

师:诗人是怎么说的

生:黑云翻墨

师:雨怎样

生:雨很大,文中说:乱入船,因为雨很大很猛才会这样。

生:雨点很大,像珠子在跳动。

师:诗中是怎么说的

生:白雨跳珠乱入船

师:你觉得这是一场怎样的雨用一个词语形容一下你的感受

生:暴风骤雨

生:疾风骤雨

生:倾盆大雨

师:不错,有同学说这是一场疾风骤雨,那“疾”和“骤”是什么意思

生:表示快

生:表示急

师:你从何处知道这场雨下得很急很快呢

生:未遮山

师:说说理由

生:乌云密布,但还没有来得及把山遮住,白色的雨滴就像跳动的珠子进入船内了,说明雨下得很急。

师:还能联系下文谈谈吗

生:忽吹散,忽然一阵大风吹来,把云朵吹散,雨就停了。

师:夏天的雨就是这样,六月的天,孩子的脸,说变就变啊!觉得这阵风怎样

生:很猛

生:是一阵狂风

师:怎么知道的

生:卷地,风卷过地面,很猛烈。

师:一阵狂风,雨过天晴,此时的望湖楼下是怎样一番情景

生:水如天

师:我想起了一个成语

生:水天一色!

师:短短28字,就生动地写出了一场疾风骤雨,诗人真不简单!你会怎样读这首诗上课刚开始,大家都已经读得很有感情了,现在,经过我们的想象,理解,你还会有怎样的提高

生:节奏要快一些,因为雨下得很急。

生:声音还要抑扬顿挫一些,因为是暴风骤雨。

生:最后的“水如天”应该缓慢一些,因为雨过天晴了。

师:那就勇敢地尝试尝试!

(学生读得比较有感觉)

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展开想象,使学生感悟诗情,领会诗意,品出诗歌特有的韵味。

古诗两首历来都是可难可易的教学内容。说它难,是因为做老师的既想把作者背景、古诗大意、重点词语、诗的意境都灌输给学生,让学生有个全面细致的了解,又想把诗的背诵、默写同时完成。

说它易,是指完成古诗的背诵、默写即可,应付考试、作业绝对没有问题。

结合这种实际,我在教学时把两首古诗用大字板书在黑板上,讲到重点诗句、字词时我就在黑板上相应字词的旁边写上意思等知识点,同样要求学生和我一样在书上记笔记,这样我才可以觉得踏实。记完之后,我在课堂上不断地强化提问他们,以增强学生对这些知识点的.理解。

对于书写,我先教他们按照诗歌的格式在本子上抄写,等背会之后,再教他们默写。

我想这种方法,能够使他们对古诗的学习有新的理解。

一、教材解读

1题西林壁。

这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庐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异木险峰怪穴,流泉飞瀑山亭云阁,气象万千,不可胜数。这首诗不写那些名胜景致,却另辟蹊径,抓住庐山姿态谈游山感受。前两行诗写诗人在庐山漫游,觉得峰回路转,目不暇接。横着看,山峦起伏,连绵不断;从侧面看,奇峰陡峭;从远处看是隐天蔽日,从近处看则是危崖险岩;从高处俯瞰是深沟幽壑,从山下仰望则是重峦叠障;所见的形状、姿态各不相同。庐山究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幽秀?诗人说自己没有认清庐山的真正面目,为什么呢?他在第三、四行诗中解释道:我不认识庐山真面目,只因为我身在庐山中,视野太狭窄,只能看到局部,要是身在庐山之外,从高处鸟瞰,就能认识庐山的全貌了。

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2游山西村。

诗人陆游以一个游字贯穿全诗的主线,生动地描绘了丰收之年农村欢悦一片的气象和乡间的风光习俗,刻画了农民淳朴、好客的品性,表现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第一、二行诗写不要笑话农人田家的腊酒浑浊不清,丰收年景款待客人,菜肴尽够丰盛。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待客人时尽其所有的盛情。第三、四行诗写山峦重重,水道弯弯,正疑无路可走,突然出现柳阴深深,鲜花簇簇,眼前又是一个山村。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善状难写之景,又于写景中寓有一定的哲理,成为千古传唱的名句。现在常用以形容陷入困境,似已无望,忽而绝处逢生,出现新的契机,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

教学本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欣赏古诗文,积累古诗名句,教学的难点是体会含有人生哲理的诗句。

二、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交流。

三、教学建议

1教学《题西林壁》时,要突出横侧远近高低几个字,体会诗人在庐山时,每到一个地方都在仔细地观察、欣赏。让学生通过诵读感受到,诗人的观察地点和角度在变化,所见到的景象也就各不相同,所以诗人才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可以联系学过的课文,如《画杨桃》,帮助学生理解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结果也各不相同的道理。

教学《游山西村》,应通过反复诵读,品味莫笑足等词语,体会农家的淳朴热情、乡间的风光习俗,以及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

2在理解诗意的同时,可以引导学生欣赏古诗的语言,如山重与柳暗,水复与花明,疑无路与又一村的对偶,使学生感受语言的韵律节奏美。

3指导朗读两首古诗时,要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掌握抑扬顿挫。如,《题西林壁》中的岭、侧、峰、低、各、同、山、目要适当延长声音;远近高低都是重音,要读出起伏,比如,远稍强,近高强,低又是稍强;或远稍强,近稍弱,高稍强,低稍弱。真只要读作重音。

4学生在理解诗意、体会作者感情的基础上多读几遍,很容易熟读成诵。在默写古诗时,应提醒学生注意把字写正确,特别是容易写错的.字,如壁、缘。

5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些脍炙人口的古诗名句,可以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交流读后的感受。

教师可作如下启发:

(1)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

(2)从不同角度观察,结果各不相同。你碰到过这样的情况吗?举个例子说一说。

(3)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会产生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你能举个例子吗?

有条件的话,还可以指导学生运用古诗名句。如:昨天晚上,我在做一道数学题的时候,尽管不断思考,反复计算,还是找不到正确的解题思路。爸爸走过来,给我做了指点,我很快就解出了这道难题。这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啊!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今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他的诗、文、书、画都很专精,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三苏。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曾在杭州、密州、湖州、黄州、颍州任职,最远被贬至岭南的惠州、儋州。宋元丰七年(1084年),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五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最后一首。西林寺创建于东晋年间,是庐山最古老的名刹之一,寺后有著名的唐建千佛塔。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著名诗人。他出生于北宋末年,一生处于国家动乱、人民苦难的严重关头。在他的诗歌中,总的主题是抗金复国和同情人民苦难,他的诗艺术风格雄浑豪放、激情洋溢,间或质朴清新。修辞炼句精致工整,在律诗绝句中善于组织对偶,浑然一体,别开生面。

《游山西村》于乾道二年(1166年)春作于山阴。山西村是绍兴鉴湖附近的一个村庄。

庐山也称匡山,在江西省北部,耸立于鄱阳湖畔、长江之滨。相传在周朝时有匡氏七兄弟上山修道,结庐为舍,由此而得名,自古享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盛誉。大山、大江、大湖浑然一体,险峻与柔丽相济,素以雄、奇、险、秀闻名于世。公元756年,著名诗人李白曾这样称赞:予行天下,所游览山水甚富。俊伟诡特,鲜有能过之者,真天下之壮观也。

庐山山中多悬崖峭壁,清泉飞瀑。林木葱茏,气候宜人,白鹿洞、仙人洞、三叠泉、含鄱口等是庐山著名胜迹。庐山有中国最早的书院──白鹿洞书院。1996年12月,江西庐山风景名胜区作为自然文化遗产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江西庐山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这里的佛教和道教庙观,代表理学观念的白鹿洞书院,以其独特的方式融汇在具有突出价值的自然美之中,形成了具有极高美学价值的、与中华民族精神和文化生活紧密联系的文化景观。

题壁诗是古代诗歌中的瑰宝,历史悠久,始于两汉,南北朝时渐多,至唐代,题壁诗骤增,开始形成一种风气。据唐人诗集统计,当时题壁诗的作者有百数十家,其中著名的有寒山、崔颢等。宋代题壁之风方兴未艾,举凡邮亭、驿墙、寺壁等处多有题咏。当时题壁诗盛行,是因为雕版印刷能力有限,大量诗歌不能刻印出来,于是题壁就成了诗人发表作品的途径之一。因为题壁简单易行,只要把作品写在墙壁上,天南海北的过往行人过而读之,就可以传播开来。有关题壁的佳话很多,最有名的恐怕就是崔颢的《黄鹤楼》一诗了,崔颢题写了《黄鹤楼》之后,李白惊为绝唱,自愧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翻开23课,静静看着,发现两首古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与《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有着许多内在的联系:它们都是写西湖的,一个是疾风骤雨下的西湖,瞬息万变;一个是艳阳下的西湖,浓彩艳丽。两首诗为我们营造了多姿多彩的西湖,将我们拉到了西湖边,在浓郁的西湖文化里感受西湖,品味诗词,可谓诗情画意。于是决定将这两首古诗相结合教学、品析。

在释题之后,我让学生先看图,比较两幅图的不同,学生很快发现了差异,了解到诗人同样写西湖,一个写出西湖忽晴忽雨的景色,表现诗人的赞赏之意;另一个则写出了莲叶荷花一望无际和亭亭玉立的形态,红绿相映,写足了西湖的美景,表现了诗人的热爱之情。

两首古诗描春色,绘春景,各具匠心,耐人寻味。因古诗的教学重点在于读懂诗句,又感情的朗读并会背诵全诗。为了突破这一重点,在教学第一首诗过程中我从解读诗题推断理解关键字入手,引导学生质疑:作者“不遇”时是不是很失望呢

让学生带这疑问读诗,并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把诗歌读熟透,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在引导学生从作者所见引发思考,合作交流,理解诗意,然后抓住“小扣”等词语让学生把细节,体会诗人的情感,感受诗歌的意境美。第二首诗歌浅显易懂,我用诗歌所描绘的时节激发学生对诗歌的'探究,在通过多层次的诵读,使教学深入浅出,也使学生的思维不仅浮于表面。不是只理解诗句的大意。

接下来重点引导学生品读,感受诗歌描绘的画面之美,使学生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达到学习的目的。不足之处,拓展不足。

在教学《池上》这首诗中,我引导学生图文对照、听老师范读等形式,使学生头脑中浮现出相应的画面。通过自主阅读,小组合作,讨论交流,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空间,促使学生全面深入地感悟。这首诗对学生来说,理解上没什么大的困难,所以我在引导学生想象上花了功夫。引导学生联系“莲叶何田田”、“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想象荷花池的美景、小娃采莲的原因、采莲的过程等,通过让学生想象,感受池塘的美和小娃的天真可爱。

《小儿垂钓》一诗,在讨论“蓬头稚子”时,学生都知道“稚子”就是小孩子,我让学生说说对“蓬头”的理解。有的说“蓬头”就是“头发很乱”;有的还联想到上学期学过的《维生素C的故事》中的“蓬头垢面”一词;有的说“蓬头”一词写出了农村孩子形貌不加粉饰,头发蓬乱的本来面目,使人觉得自然可爱与真实可信;还有一个细心的.学生发现文中的插图上,垂钓的小男孩头发梳得很整齐,他认为“蓬头”就是头发蓬松的意思。我对他们的理解一一给予肯定,特别是最后一个同学,我还告诉她,古时候男的到了一定的年龄都要把头发束起来,而文中的小男孩显然还没到这个年龄,所以“蓬头”是很正常的。

下课铃声响了,我涨红着脸走出教室,心脏在胸膛里狂欢,真害怕它会抑制不住兴奋,突破脆弱的皮囊一跃而出,眼睛在走廊里左右搜寻,想赶紧捕捉一个熟悉的影子,将一腔的激动与狂喜一撒而出。我知道自己播种的种子发芽了,开花了,这声音是那样欢快和喜悦,这色彩是那样的鲜艳和美丽。

虽然没有老师听课,虽然课文是那样的普通和自然,虽然课前并没有做过多的准备,教学设计也是那样的简单明了,可是我分明看到学生眼睛慢慢地亮了,就像深秋的枫叶激情而又美丽。今天,我们学的是《古诗两首》:前一首是学生从未接触过的生字也比较多的《赠刘景文》,后一首是学生熟悉的《山行》。为了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我采取了先易后难,由熟悉到陌生,质疑──理解──想象──朗读──背诵相结合的教学处理。这样的设计,我课前还有一点担心:对于二年级的孩子能行吗?可是课后我却拍着脑袋狂笑:天哪,真是一批天才儿童!请看学生对两首古诗的感受:

《山行》

师:现在你就是大诗杜牧,请闭上眼睛,静静地听,静静地看。(听老师很有感情的朗诵古诗)。

反馈:

黄李科:我看到了弯弯曲曲的小路。(教师随机引导点拨石径斜)。

裘星熠:我看到了整座山上都是枫叶,好像着火了一样,映得我的脸都红了!

马韵:我好象听到有几只小鸟在枫林里唱歌。

蒋辰浩:我好象听到霜打在枫叶上,枫叶更红了!

张垚:我坐在那里看枫叶,看得都不想回来了,这枫叶比二月里的花还要漂亮。(教师随机点拨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赠刘景文》

师:如果你是苏轼,好朋友就要离开了,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呢?(闭眼听老师朗诵想象)。

叶泽凯:我看到刘景文要走了,又冲上去,和他紧紧地抱在一起,不停地跟他说一定要回来看我!

余安安:我拿来了一壶酒,与刘景文两人喝了一碗又一碗,一边喝一边哭,不知道该说什么!

骆王维:我站在小路上,看到刘景文的马车渐渐远去都要看不到了,我还在那里向他招手。

我对两首古诗的教学流程安排是一样的,只不过《山行》扶得多一些,《赠刘景文》更放手一些。以上两个片段是两首古诗中听老师朗诵,通过想象体验意境的环节,我摘录了部分孩子的发言,有的孩子想象还要丰富,只可惜课堂上没有将它录下来,失去了一个很好的反思的材料。这堂课学生在读课题理解质疑,根据问题自读课文这两个环节,也上的比较成功,只不过在想象体会这一环节掀起的浪潮更高,学生的发言更精彩。说实话,这些孩子的发言,大大超出了我的.想象,有几个孩子的思维能力甚至达到了四五年级的水平。在兴奋之余,静下心分析一下成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吧:

一、培养的结果

这学期开学的时候,我就发现孩子在相互进行朗读评价的时候,语言是非常单调的,不是他读得很流利就是读得很响亮,或者就是指出哪个字错了、漏了,多了这样读书评价既没有乐趣,又浪费了宝贵的课堂资源。于是,我试图去改变这一现象,把培养学生的想象与丰富学生的评价语言相结合,并将其作为了本学期班级培养的一个重要目标。刚开始的时候,我经常进行范评听了某某同学的朗读,我好象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我听出来了,他的哪句话读得特别好,听着听着,我也好像感受到了什么!这样说多了,学生自然就会模仿起来了。后来我增加了自己范读学生评价的训练,一个多月下来学生的想象说话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今天我就听到了最美的种子长大开花的声音了。

二、注重平时语言的积累

一年级的时候我就开始带着学生背诵《古诗七十首》,虽然他们当时背诵的时候对古诗的意思并不知道,背起来比较困难。但当古诗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我明显地感觉到学生的背诵变得轻松了,同时古诗中的一些精华也渐渐地为学生所吸收。比如,今天余安安的发言我明显地嗅到了王维的: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感觉,还有骆王维的发言中那浓浓的李白情绪孤帆远影碧空尽,维见长江天际流。

感谢孩子,让我拥有了这美丽的周末,让我看到了培养的力量!

THE END
1.七律·腊八粥杂粮五谷七律·腊八粥,燕窝,杂粮,七律,五谷,腊八粥https://www.163.com/dy/article/JL374FRV0553TANT.html
2.世界粮食日AI+诗词,跟古人一起拒绝“舌尖上的浪费”10月16日是世界粮食日 每一粒粮食都来之不易 读懂诗词中的勤俭之德 跟着古人一起尊重劳动 珍惜粮食 拒绝“舌尖上的浪费” 粮安天下 共建更好生活 共创美好未来 让我们携手与共 以行动践行承诺 共同守护粮食安全 爱粮节粮,不负好“食”光 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南国都市报出品 https://news.sina.cn/znl/2024-10-16/detail-incstxvc3665172.d.html
3.希望这首古诗儿歌一直被传唱下去不浪费来之不易的粮食#萌知进口土特产 - 粒粒皆辛苦 希望这首古诗儿歌一直被传唱下去 不浪费来之不易的粮食#萌知计划 #贝瓦儿歌#古诗词 #传统文化时光瓶 @青少年https://www.kugou.com/mvweb/html/mv_55t674d/
4.大班古诗悯农设计意图:在日常生活中,许多幼儿不知道粮食是从哪里来的,更有一些幼儿不爱惜粮食,用餐时饭粒经常掉得满地都是,为了让幼儿知道:每天吃得饭都是农民伯伯辛辛苦苦种出来的,懂得粮食来之不易,要爱惜别人的劳动成果,使幼儿萌发热爱农民的情感。 1、在会朗诵基础上,理解诗的大意和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https://www.360wenmi.com/f/filewgmaiy09.html
5.关于五谷的诗句古诗词昔予赋麦花,适当来牟候。 未及歌二花,三花谁可后。 请续时夏诗,以为风化首。 《刈稻了咏怀》 ——唐 杜甫 稻获空云水,川平对石门。 寒风疏落木,旭日散鸡豚。 野哭初闻战,樵歌稍出村。 无家问消息,作客信乾坤。 粮食来之不易希望珍惜粮食 http://juzi.yuer51.com/etagid22618b0/
6.小学一年级古诗填空15篇(全文)如在教学《锄禾》时, 如果教师单一给学生讲解粮食如何来之不易, 要爱惜粮食, 学生可能体验不到。因为现在的儿童都是家里的宝贝, 根本没参加过劳动, 更不知粮食如何得来。因此, 在上《锄禾》之前, 教师就可以给学生安排一次义务劳动。在通过学生亲自劳动尝试后, 再让学生写出劳动的经过和感受。课堂上教师先让https://www.99xueshu.com/w/fileg9d9zu7b.html
7.古诗简单教案(15篇范例)(五)教学后记:学生懂得了粮食来之不易,学会要爱惜粮食。 第二课时: (一)课前说说。 我们吃的粮食来之不易,平时要怎么样做? (二)指导看图。 问:这幅图上画了谁在干什么? (三)讲读诗句。 1、“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1)粟:小米。泛指谷拉。 (2)子:这里读第三声,也指谷粒。 2、体会“春http://www.jiaoyubaba.com/jiaoan/79701.html
8.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通用17篇)这几首古诗词学生们以前都背过,所以我在引导学生学习诗词的时候,体现学生自学为主的原则,放手让学生自己读诗,结合注释和上下文来理解词语和句子的意思,效果不错。 古诗词三首教学反思(9) 本课两首古诗都是唐代诗人李绅所作。每首时都是五言绝句。诗句反映了劳动人民的辛勤劳作,告诉人们应该懂得粮食的来之不易,https://iask.sina.com.cn/b/ks5cOz9i8yNch.html
9.世界粮食日AI+诗词,跟古人一起拒绝“舌尖上的浪费”世界粮食日 | AI+诗词,跟古人一起拒绝“舌尖上的浪费” 10月16日是世界粮食日 每一粒粮食都来之不易 读懂诗词中的勤俭之德 跟着古人一起尊重劳动 珍惜粮食 拒绝“舌尖上的浪费” 粮安天下 共建更好生活 共创美好未来 让我们携手与共 以行动践行承诺 共同守护粮食安全 爱粮节粮,不负好“食”光https://yjglt.hainan.gov.cn/gzhd/ywzsk/202410/t20241016_37491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