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ūnchéngwúchǔbùfēihuā,hánshídōngfēngyùliǔxié。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rìmùhàngōngchuánlàzhú,qīngyānsànrùwǔhòujiā。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作品介绍]
[注释]
[译文]
暮春时节,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的东风吹拂着皇家花园的柳枝。
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点蜡烛的轻烟散入王侯贵戚的家里。
[作者介绍]
壹/
寒食是中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前两天。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风俗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故名寒食。唐代制度,到清明这天,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赏赐近臣,以示皇恩。这仪式用意有二:一是标志着寒食节已结束,可以用火了;二是藉此给臣子官吏们提个醒,让大家向有功也不受禄的介子推学习,勤政为民。唐代诗人窦叔向有《寒食日恩赐火》诗纪其实:“恩光及小臣,华烛忽惊春。电影随中使,星辉拂路人。幸因榆柳暖,一照草茅贫。”正可与韩翃这一首诗参照。
中唐以后,几任昏君都宠幸宦官,以致他们的权势很大,败坏朝政,排斥朝官,正直人士对此都极为愤慨。有意见认为此诗正是因此而发。
寒食春深,景物宜人,故诗中前二句先写景。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诗人立足高远,视野宽阔,全城景物,尽在望中。“春城”一语,高度凝炼而华美。“春”是自然节候,城是人间都邑,这两者的结合,呈现出无限美好的景观。“无处不飞花”,是诗人抓住的典型画面。春意浓郁,笼罩全城。诗人不说“处处飞花”,因为那只流于一般性的概括,而说是“无处不飞花”,这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诗人不说“无处不开花”,而说“无处不飞花”,除了“飞”字的动态强烈,有助于表现春天的勃然生机外,还说明了诗人在描写时序时措辞是何等精密。“飞花”,就是落花随风飞舞。这是典型的暮春景色。不说“落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一个“飞”字,蕴意深远。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首诗能传诵千古,主要是其中的警句“春城无处不飞花”,而这一句诗中最能耀人眼目者,就在一个“飞”字。
“寒食东风御柳斜”,春风吹遍全城,自然也吹入御苑。苑中垂柳也随风飘动起来了。风是无形无影的,它的存在,只能由花之飞,柳之斜来间接感知。照此说来,一个“斜”字也是间接地写风。
第三、四句,论者多认为是讽喻皇宫的特权以及宦官的专宠。“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这其中写实的成份是主要的。唐代制度,清明日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以示恩宠。又寒食日天下一律禁火,唯宫中可以燃烛。“日暮汉宫传蜡烛”,皇帝特许重臣“五侯”也可破例燃烛,并直接自宫中将燃烛向外传送。能得到皇帝赐烛这份殊荣的自然不多,难怪由汉宫(实指唐朝宫廷)到五侯之家,沿途飘散的“轻烟”会引起诗人的特别注意。
由于后两句旨在描写宫廷生活,并且写得轻灵佻脱,所以历来颇受赏识。
赏析分歧
有意见认为全诗不过是用白描手法写实,刻画皇室的气派,充溢着对皇都春色的陶醉和对盛世承平的歌咏。从最高统治者到一般朝士,都偏爱此诗,很难说明诗人本意中含有讥刺;而有意见认为这是一首笔法巧妙含蓄的讽刺诗,作者后两句写夜晚之景,意在借古讽今。通过刻画一件传蜡烛的事情,就对皇帝的厚待亲信宦官,宦官的可恶可憎的面目暴露无遗,达到了嘲讽的目的;还有人认为作者本意也未必在于讥刺,但他抓住的形象本身很典型,因而使读者意会到比作品更多的东西。由于作者未曾刻意求深,只是沉浸在打动了自己的形象与情感之中,发而为诗,反而使诗更含蓄,更富于情韵,比许多刻意讽刺之作更高一筹。
艺术成就
虽然该诗暗藏讽意,但形象生动的典型化描写征服了当时的皇帝。据《本事诗》记载,唐德宗十分赏识韩翃的这首诗,阅后,特意赐予他“驾部郎中知制诰”的显职。由于当时江淮刺史与韩翃同名,德宗特意亲书此诗,并批道:“与此韩翃”。
韩翃的《寒食》一诗,不仅受当时皇帝喜爱,一般朝士也口口相传,珍爱有加。《唐音癸笺》里,还特意记录“韩员外(翃)诗匠,意近于史,兴致繁富,一篇一咏,朝士珍之”这一盛况。
《批点唐音》:大家语。
《批点唐诗正声》:禁体不事雕琢语,富贵闲雅自见。
《载酒园诗话又编》:君平以《寒食》诗得名,宋亡而天下不复禁烟,今人不知钻燧,又不深习唐事,因不解此诗立言之妙。如“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二语,犹只淡写。至“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上句言新火,下句言赐火也。此诗作于天宝中,其时扬氏擅宠,国忠、铦与秦、虢、韩三姨号为五家,豪贵荣盛,莫之能比,故借汉王氏五侯喻之。即赐火一事,而恩泽先沾于戚畹,非他人可望,其余锡予之滥,又不待言矣。寓意远,托兴微,真得风人之遗。
《围炉诗话》:唐之亡国,由于宦官握兵,实代宗授之以柄。此诗在德宗建中初,只“五侯”二字见意,唐诗之通于《春秋》者也。
《唐诗别裁》:“五侯”或指王氏五侯,或指宦官灭梁冀之五侯,总之先及贵近家也。
《网师园唐诗笺》:不用禁火而用赐火,烘托入妙(末二句下)。
《唐人万首绝句选评》:气骨高妙不待言,用“五侯”寓讽更微。
《大历诗略》:气象词调,居然江宁、嘉州。
《读雪山房杂著》:韩君平“春城何处不飞花”,只说侯家富贵,而对面之寥落可知,与少伯“昨夜风开露井桃”一例,所谓怨而不怒也。
《诗境浅说续编》:二十八字中,想见五剧春浓,八荒无事,宫廷之闲暇,贵族之沾恩,皆在诗境之内。以轻丽之笔,写出承平景象,宜其一时传诵也。
贰/
寒食是我国古代一个传统的节日,在清明前两天,是从春秋时传下来的,是晋文公为了怀念抱木焚死的介子推而定的。
据孟棨《本事诗》记载:德宗时制诰缺乏人才,中书省提名请求御批,德宗批复说:“与韩翃”,当时有两个韩翃,于是中书省又以两人的名字同时进呈。
德宗便批与写“春城无处不飞花”的韩翃。这虽是一段佳话,但足见《寒食》这首诗的广泛流传和受到的赏识。
这是一首讽刺诗,但诗人的笔法巧妙含蓄。从表面上看,似乎只是描绘了一幅寒食节长安城内富于浓郁情味的风俗画。实际上,透过字里行间可感受到作者怀着强烈的不满,对当时权势显赫、作威作福的天子近臣进行了深刻的讽刺。中唐以后,几任昏君都宠幸近臣,以致他们的权势很大,败坏朝政,排斥朝官,正直人士对此都极为愤慨。本诗正是因此而发。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这两句描写春日长安城花开柳拂的景色。“无处”指花开既多又广、“飞花”写花开的盛况,时值春日,长安城到处是飞花柳絮,一派缤纷绚烂的景象。“东风”指春风,“御柳斜”是状摹宫苑杨柳在春风吹拂下的摇摆姿态。“斜”字用得妙,生动地写出了柳枝的摇曳之神。这是寒食节京城的白天景色。景色由大而小,由全城而入宫苑。下面接着写宫苑傍晚的景象。“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是写天黑时分,宫苑里传送着一支支由皇帝恩赐给近臣的蜡烛。蜡烛燃烧通明,升腾起淡淡的烟雾,袅袅娜娜地萦绕在近臣家,到处弥漫着威福恩加的气势!使人如见他们那种炙手可热、得意洋洋的骄横神态。在封建习俗的统治下,不要说全城百姓,就连那些不是宠臣的朝官之家,在禁止烟火的寒食之夜,恐怕也都是漆黑一片。
唯独这些近臣之家,烛火通明,烟雾缭绕。由一斑而见全豹,仅此一点,足见这些近臣平日如何弄权倚势,欺压贤良。作者在这里仅用两句诗,写了一件传蜡烛的事情,就对皇帝的厚待亲信近臣,近臣的可恶可憎的面目暴露无遗,达到了辛辣讽刺的目的。
叁/
那寒食又是怎么回事啊?寒食节是在冬至之后的105天,也就是清明节之前的一到两天。这一天最重要的风俗就是禁烟火,大家都只吃冷饭,所以叫寒食节。据说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被烧死在山西绵山的介子推,那后来这个节日又增加了祭祀这个重要内容,从汉到唐,寒食一直是民间的第一大祭日。历朝历代都要放假,让人回乡祭祖扫墓。白居易不是说“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他讲的就是寒食节扫墓的情景。
先看第一句“春城无处不飞花”,这句话写得真漂亮。春城不是昆明,也不是广州,而是春天的长安城啊!时为春日,地属都城,那和城相连,十分雄壮。那无处不飞花呢?无处不飞花这是一个双重否定,其实就是处处飞花的意思。但是双重否定表示强烈肯定,所以无处不飞花又比处处飞花情感要强烈。但这些都不是这句诗中最精彩的部分,最精彩的部分在哪啊?就在这个“飞”字。为什么要写无处不飞花,而不写无处不开花呢?因为开花是开在地面上的啊,是平面的,而飞花呢,则是从地上又飞到了天上,这就是一幅立体的春光图了。而且开字多呆,飞字多灵啊!春风卷着缤纷落花,春风也卷着柳絮杨花,春风浩荡,春花飞舞,这是多么动人的场景啊。一个飞字,诗眼就出来了。现在很多人并不知道这首诗,但是知道“春城无处不飞花”这句话,这就是炼字的力量啊。要知道寒食节是在春分之后,其实这已经算是晚春了,正是“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的时候,那一句“春城无处不飞花”,马上整个长安城春深如海,飞花扑面的景象就如在眼前。真是一副既轻盈又壮阔的长安城春日全景图。
那再看第二句“寒食东风御柳斜”,这是从全景转到细节了。东风浩荡吹遍了长安城,当然也吹进了皇宫御苑。御苑中的柳丝随风起舞,斜斜地飞上天去,这就是“寒食东风御柳斜”啊。本来风是无影无形的,最难描述的,但是这两句诗,通过花之飞,柳之斜,一下子就让我们感受到了春风的力量了。而且,随着这句“寒食东风御柳斜”,整个春光图也就找到了一个焦点,焦点在哪?在皇宫。如果咱们看清了这个焦点,另外一个问题就出来了。这里头的东风真的就是指自然界的春风吗?其实讲李白《清平调》时曾经说过,在古代啊,春风往往不仅只春风本身,它还有帝王的意象。那在这首诗里,是不是也是如此呢?
最后一句“轻烟散入五侯家”,所谓五侯,有两个说法。一个说法是,西汉成帝的时候,外戚尊贵,王皇后的五个兄弟都被封为侯,简称五侯。另外一个说法,是说东汉桓帝的时候,宦官势力强大,有五个在同一天都封了侯,也叫五侯。那不管韩翃在这里用的是哪个典故,反正得到恩典的就是皇帝身边的亲信权贵。因为寒食禁火,到了傍晚,整个长安城都黯淡下来了,这时候,一队人马从皇宫里出来,举着高高的蜡烛,飞奔而去,蜡烛的青烟也随风飘散,一路飘向了权贵之家。你看这两句写得多传神啊!让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青烟之味呀。
那把这四句话合在一起,前两句是写白天的风景,后两句是写夜晚的风情,一副长安寒食节的立体画面,已经跃然纸上了。场景呢,也随着“飞”、“斜”、“传”、“散”,这几个动词,从长安城转到了皇宫禁院,又从皇宫禁院,转入到了五侯豪门,转的时轻灵跳脱、神采飞扬啊。那这幅画的焦点是皇宫,统领这些场景的力量又是什么啊?是东风啊,是东风让花飞,让柳斜,让烟散啊。这东风既来自自然,也来自皇帝,这才能结到“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白日飞花,夜晚飞烟,真是春风浩荡,皇恩浩荡啊!内容很大,也是有写的那么有灵气,不沉不重,正如风舞落花一般,这就叫做“以清丽之笔写承平气象”。无怪乎这首诗一出来,连当朝皇帝唐德宗都深深折服了。正好呢,当时唐朝还缺一个驾部郎中知制诰,就是一个整天给皇帝写材料的官儿,需要好文采,唐德宗马上钦点韩翃,可是当时朝廷里做官的韩翃有两个,还有一个江淮刺史也叫韩翃,唐德宗为了怕别人误会,还特意在韩翃的名字旁边标注了“春城无处不飞花”这四句诗,然后写了一句,留给这个韩翃,这就是诗的力量啊。
当然也有人说,这首诗没那么简单。它可不是一般的写景颂圣,它是一首政治讽刺诗,讽刺的是唐朝的宦官专权。怎么看出来的呢?看后两句“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刚才不是说,五侯的一个典故就是东汉的宦官五侯么,那唐朝的宦官专权可一点也不亚于东汉啊。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写“轻烟散入五侯家”,不就是讽刺皇帝宠信宦官,宦官飞扬跋扈么。有没有道理呢?也有道理,但是就算韩翃真的在讽刺,这个讽刺也非常微妙。微妙到连唐德宗这个被讽刺的对象都没看出来。那么我们到底应该怎么理解这首诗啊?
有还是没有讽刺啊?还是那句话,诗无达诂。一首好诗,本身的意象应该是非常丰富的,每个人都能从自己的角度受到触发和感动。那有人感受到春深如海,有人感受到寒食风俗,有人感受到皇家气象,当然也会有人感受到时代的悲哀和诗人的讽刺。那在这种情况下,诗人自己本来的意思,已经隐退到背后,既没有人能够说清,也无需说得那么清楚了。
肆/
创作背景
关于这首诗的创作主旨历来众说纷纭。有人以为是以白描手法描绘皇室的气派,是对皇都春色的陶醉和对盛世承平的歌咏,不认为诗人有讥刺之意;有人则认为这是一首笔法巧妙含蓄的讽刺诗,意在借古讽今,委婉地批判皇帝厚待亲信宦官,同时反映出宦官在当时的熏天气焰;还有人认为作者也许并非讥刺,但诗作内容难免让读者意会到作者未想表达的内容。
结合历史背景来看,东汉末年桓帝灵帝时,宦官把持朝政,权势熏天,直接导致了汉朝的灭亡。在《后汉书》、《三国志》以及《三国演义》中都有详细说明。唐代自唐肃宗以后,宦官专权,挟制皇帝比东汉有过而无不及。尤其是唐代中后期,皇帝的废立甚至生死都掌握在宦官手里,宦官之祸直到唐朝灭亡。
唐代诗人在作品中常以汉来代唐,如白居易写唐玄宗、杨贵妃的《长恨歌》,开篇即说“汉皇重色思倾国”。如此结合《寒食》这首诗中提到的东汉桓帝时的宦官五侯,和“汉宫”喻唐,很难说作者诗中没有讽刺之意。即使作者真的没有讽刺之意,了解历史的读者也很容易联想到这层意思。
作品赏析
《寒食》是唐代诗人韩翃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描绘了长安城内寒食节时的风俗。寒食是中国古代的一个重要节日,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前一两天。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风俗家家禁火,只吃冷食,故名寒食。
诗的前两句描绘春日长安城花开柳拂的景色。第一句写长安城到处一派落花缤纷的绚烂景象,第二句“御柳斜”写杨柳在春风吹拂下的摇曳姿态。后两句既是写实,又有讽喻。唐代制度,寒食节时皇帝颁布命令,取榆柳之火赐近臣以示恩宠。寒食日本应禁火,但宫中可以燃烛,皇帝又特许由宫中将燃烛向外传送至重臣之家。而这首诗中提到的“五侯”并非国家重臣,只是皇帝身边佞幸之人,所以有批判的意味。
这首诗的艺术成就,主要在于构思巧妙,结构严谨。第一句点出寒食,“春”字与寒食照应,“飞”字轻灵,富于动感,暗示“东风”吹拂。“东风”即春风,又照应前面的“春”;第二句由皇城全景转移集中到御苑,“柳”、“斜”同时照应春天和春风。后两句由御苑引出皇宫,皇帝“传蜡烛”与近臣,“蜡烛”说明“日暮”,又与“轻烟”有关,而且一起对应题目的“寒食”;后面的“散”则照应前面的聚焦于御苑皇宫,又照应前面的“传”。
文化常识:寒食节
传说晋文公重耳在流亡途中有一次饥饿难忍,侍从介子推于是割下大腿的肉冒充食物做好以后献给重耳。晋文公回到晋国为君后,介子推不愿接受封赏,遂与母隐居于绵山。晋文公为了逼介子推出山做官,派人火烧绵山,结果介子推母子宁可被烧死也不出山。
文学常识:大历十才子
韩翃(生卒年不详),大历十才子之一。大历十才子是指活跃于唐代中期大历年间的一个诗歌群体,最早见于姚合的《极玄集》:“李端,字正己,赵郡人,大历五年进士。与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湋、夏侯审唱和,号十才子。”
大历十才子是一个自然形成的诗歌流派,并无共同的组织和创作宣言,只是因他们有共同的思想基础和审美趣味,遵循着共同的创作原则,又相互唱和,交往密切,所以将他们看作是一个诗派。
大历十才子都擅长描写自然景物及乡情旅思等,语词优美,音律协和,但题材风格比较单调。但他们多经历了中唐社会的战乱旅宦生活,因此作品也间有反映现实和表达真情实感的作品。
伍/
韩翃是名列“大历十才子”的诗人之一。在大历诗坛上,部分诗人诗作尚存有盛唐余韵,这首《寒食》诗便是一例。
诗题一作《寒食即事》。“寒食”是我国古代一个传统的节日,在清明前两日。古人每逢此节,前后三天不生火,只吃现成冷食,故名寒食。据《西京杂记》记载,在汉代,寒食这天虽然全国都禁火,但皇帝却赏赐给侯门贵族以蜡烛,特许照明,以示恩宠。唐承汉制,因袭旧例,也在寒食传烛示恩。元稹《连昌宫词》有“特勅宫中许燃烛”之句,说的就是这事。本诗借汉事以喻唐事,以见皇家恩泽只惠及上层,在绮丽的春光描绘中,微露出讽谏之意。
前两句写京城春色。“春城无处不飞花”是烩炙人口的名句,它的好处在于,写出了暮春时节人人眼中所见、人人笔下所无的特有景致。“春城”指春天的长安城,造语新颖,音调谐和,给人以美感。“无处不”是用双重否定表肯定,表达效果较直述语气更为强烈;若换成“春城处处皆飞花”,势必索然寡味。“飞花”指随风飞舞的柳絮,杜甫《寒食》:“寒食江村路,风花高下飞。”是其用字所本,有人解作“落红无数”,不妥。就因果关系来看,首句实承次句而来,正因为“寒食东风御柳斜”,所以才“春城无处不飞花”。在这春光浓丽的寒食节,东风吹拂,御柳夭斜,枝头柳絮,漫天遍地,轻扬曼舞,才使得偌大的长安城无处不飞花。
春天到处万紫千红,可写的景物甚多,诗人仅选取了“御柳飞花”这一最富有特征的景物加以描写,让读者窥一斑而知全豹,真可谓“动人春色不须多”了。在描写时,诗人避免了直接陈述,用因果倒置手法来突出“飞花”,用双重否定句来强调“飞花”,取得了一波三折、情致宛转的艺术效果。诗人在柳上着一“御”字,显示出描写的是皇家宫苑的柳树,又自然地引出下面的“汉宫”。
确实,这首诗虽然用意深刻,但在表现上相当含蓄。从表面上看,它只是描写了寒食的景色,记载了一件皇家在这个传统节日中的例行故事,甚至于可以将它看成是一篇赞美皇帝对臣下施加恩泽的颂歌。据孟棨《本事诗》记载,建中初年(780),德宗因为欣赏此诗,亲自点名起用韩翃为驾部郎中,知制诰。可见德宗或者视此诗为歌颂皇恩,或者并不在乎诗中婉的讽刺意味。这种似歌颂而实讽刺,明扬暗抑的艺术手法,可以达到讽喻的目的而又不至于逆忤龙颜,正是《毛诗序》所主张的“主文而谲谏”理论的妙用。
本诗写景之省净,言情之委婉,不着议论而用意自见,皆与盛唐诗风切近。翁方纲《石洲诗话》评说:“韩君平风致翩翩,尚觉右丞(王维)以来格韵去人不远。”读此诗,信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