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鉴赏辞典》第四百五十首《寒食》(韩翃)

chūnchéngwúchǔbùfēihuā,hánshídōngfēngyùliǔxié。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rìmùhàngōngchuánlàzhú,qīngyānsànrùwǔhòujiā。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作品介绍]

[注释]

[译文]

暮春时节,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的东风吹拂着皇家花园的柳枝。

夜色降临,宫里忙着传蜡烛,点蜡烛的轻烟散入王侯贵戚的家里。

[作者介绍]

壹/

寒食是中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一般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前两天。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风俗家家禁火,只吃现成食物,故名寒食。唐代制度,到清明这天,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赏赐近臣,以示皇恩。这仪式用意有二:一是标志着寒食节已结束,可以用火了;二是藉此给臣子官吏们提个醒,让大家向有功也不受禄的介子推学习,勤政为民。唐代诗人窦叔向有《寒食日恩赐火》诗纪其实:“恩光及小臣,华烛忽惊春。电影随中使,星辉拂路人。幸因榆柳暖,一照草茅贫。”正可与韩翃这一首诗参照。

中唐以后,几任昏君都宠幸宦官,以致他们的权势很大,败坏朝政,排斥朝官,正直人士对此都极为愤慨。有意见认为此诗正是因此而发。

寒食春深,景物宜人,故诗中前二句先写景。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诗人立足高远,视野宽阔,全城景物,尽在望中。“春城”一语,高度凝炼而华美。“春”是自然节候,城是人间都邑,这两者的结合,呈现出无限美好的景观。“无处不飞花”,是诗人抓住的典型画面。春意浓郁,笼罩全城。诗人不说“处处飞花”,因为那只流于一般性的概括,而说是“无处不飞花”,这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加强了肯定的语气,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诗人不说“无处不开花”,而说“无处不飞花”,除了“飞”字的动态强烈,有助于表现春天的勃然生机外,还说明了诗人在描写时序时措辞是何等精密。“飞花”,就是落花随风飞舞。这是典型的暮春景色。不说“落花”而说“飞花”,这是明写花而暗写风。一个“飞”字,蕴意深远。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首诗能传诵千古,主要是其中的警句“春城无处不飞花”,而这一句诗中最能耀人眼目者,就在一个“飞”字。

“寒食东风御柳斜”,春风吹遍全城,自然也吹入御苑。苑中垂柳也随风飘动起来了。风是无形无影的,它的存在,只能由花之飞,柳之斜来间接感知。照此说来,一个“斜”字也是间接地写风。

第三、四句,论者多认为是讽喻皇宫的特权以及宦官的专宠。“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这其中写实的成份是主要的。唐代制度,清明日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以赐近臣,以示恩宠。又寒食日天下一律禁火,唯宫中可以燃烛。“日暮汉宫传蜡烛”,皇帝特许重臣“五侯”也可破例燃烛,并直接自宫中将燃烛向外传送。能得到皇帝赐烛这份殊荣的自然不多,难怪由汉宫(实指唐朝宫廷)到五侯之家,沿途飘散的“轻烟”会引起诗人的特别注意。

由于后两句旨在描写宫廷生活,并且写得轻灵佻脱,所以历来颇受赏识。

赏析分歧

有意见认为全诗不过是用白描手法写实,刻画皇室的气派,充溢着对皇都春色的陶醉和对盛世承平的歌咏。从最高统治者到一般朝士,都偏爱此诗,很难说明诗人本意中含有讥刺;而有意见认为这是一首笔法巧妙含蓄的讽刺诗,作者后两句写夜晚之景,意在借古讽今。通过刻画一件传蜡烛的事情,就对皇帝的厚待亲信宦官,宦官的可恶可憎的面目暴露无遗,达到了嘲讽的目的;还有人认为作者本意也未必在于讥刺,但他抓住的形象本身很典型,因而使读者意会到比作品更多的东西。由于作者未曾刻意求深,只是沉浸在打动了自己的形象与情感之中,发而为诗,反而使诗更含蓄,更富于情韵,比许多刻意讽刺之作更高一筹。

艺术成就

虽然该诗暗藏讽意,但形象生动的典型化描写征服了当时的皇帝。据《本事诗》记载,唐德宗十分赏识韩翃的这首诗,阅后,特意赐予他“驾部郎中知制诰”的显职。由于当时江淮刺史与韩翃同名,德宗特意亲书此诗,并批道:“与此韩翃”。

韩翃的《寒食》一诗,不仅受当时皇帝喜爱,一般朝士也口口相传,珍爱有加。《唐音癸笺》里,还特意记录“韩员外(翃)诗匠,意近于史,兴致繁富,一篇一咏,朝士珍之”这一盛况。

《批点唐音》:大家语。

《批点唐诗正声》:禁体不事雕琢语,富贵闲雅自见。

《载酒园诗话又编》:君平以《寒食》诗得名,宋亡而天下不复禁烟,今人不知钻燧,又不深习唐事,因不解此诗立言之妙。如“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二语,犹只淡写。至“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上句言新火,下句言赐火也。此诗作于天宝中,其时扬氏擅宠,国忠、铦与秦、虢、韩三姨号为五家,豪贵荣盛,莫之能比,故借汉王氏五侯喻之。即赐火一事,而恩泽先沾于戚畹,非他人可望,其余锡予之滥,又不待言矣。寓意远,托兴微,真得风人之遗。

《围炉诗话》:唐之亡国,由于宦官握兵,实代宗授之以柄。此诗在德宗建中初,只“五侯”二字见意,唐诗之通于《春秋》者也。

《唐诗别裁》:“五侯”或指王氏五侯,或指宦官灭梁冀之五侯,总之先及贵近家也。

《网师园唐诗笺》:不用禁火而用赐火,烘托入妙(末二句下)。

《唐人万首绝句选评》:气骨高妙不待言,用“五侯”寓讽更微。

《大历诗略》:气象词调,居然江宁、嘉州。

《读雪山房杂著》:韩君平“春城何处不飞花”,只说侯家富贵,而对面之寥落可知,与少伯“昨夜风开露井桃”一例,所谓怨而不怒也。

《诗境浅说续编》:二十八字中,想见五剧春浓,八荒无事,宫廷之闲暇,贵族之沾恩,皆在诗境之内。以轻丽之笔,写出承平景象,宜其一时传诵也。

贰/

寒食是我国古代一个传统的节日,在清明前两天,是从春秋时传下来的,是晋文公为了怀念抱木焚死的介子推而定的。

据孟棨《本事诗》记载:德宗时制诰缺乏人才,中书省提名请求御批,德宗批复说:“与韩翃”,当时有两个韩翃,于是中书省又以两人的名字同时进呈。

德宗便批与写“春城无处不飞花”的韩翃。这虽是一段佳话,但足见《寒食》这首诗的广泛流传和受到的赏识。

这是一首讽刺诗,但诗人的笔法巧妙含蓄。从表面上看,似乎只是描绘了一幅寒食节长安城内富于浓郁情味的风俗画。实际上,透过字里行间可感受到作者怀着强烈的不满,对当时权势显赫、作威作福的天子近臣进行了深刻的讽刺。中唐以后,几任昏君都宠幸近臣,以致他们的权势很大,败坏朝政,排斥朝官,正直人士对此都极为愤慨。本诗正是因此而发。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这两句描写春日长安城花开柳拂的景色。“无处”指花开既多又广、“飞花”写花开的盛况,时值春日,长安城到处是飞花柳絮,一派缤纷绚烂的景象。“东风”指春风,“御柳斜”是状摹宫苑杨柳在春风吹拂下的摇摆姿态。“斜”字用得妙,生动地写出了柳枝的摇曳之神。这是寒食节京城的白天景色。景色由大而小,由全城而入宫苑。下面接着写宫苑傍晚的景象。“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是写天黑时分,宫苑里传送着一支支由皇帝恩赐给近臣的蜡烛。蜡烛燃烧通明,升腾起淡淡的烟雾,袅袅娜娜地萦绕在近臣家,到处弥漫着威福恩加的气势!使人如见他们那种炙手可热、得意洋洋的骄横神态。在封建习俗的统治下,不要说全城百姓,就连那些不是宠臣的朝官之家,在禁止烟火的寒食之夜,恐怕也都是漆黑一片。

唯独这些近臣之家,烛火通明,烟雾缭绕。由一斑而见全豹,仅此一点,足见这些近臣平日如何弄权倚势,欺压贤良。作者在这里仅用两句诗,写了一件传蜡烛的事情,就对皇帝的厚待亲信近臣,近臣的可恶可憎的面目暴露无遗,达到了辛辣讽刺的目的。

叁/

那寒食又是怎么回事啊?寒食节是在冬至之后的105天,也就是清明节之前的一到两天。这一天最重要的风俗就是禁烟火,大家都只吃冷饭,所以叫寒食节。据说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被烧死在山西绵山的介子推,那后来这个节日又增加了祭祀这个重要内容,从汉到唐,寒食一直是民间的第一大祭日。历朝历代都要放假,让人回乡祭祖扫墓。白居易不是说“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他讲的就是寒食节扫墓的情景。

先看第一句“春城无处不飞花”,这句话写得真漂亮。春城不是昆明,也不是广州,而是春天的长安城啊!时为春日,地属都城,那和城相连,十分雄壮。那无处不飞花呢?无处不飞花这是一个双重否定,其实就是处处飞花的意思。但是双重否定表示强烈肯定,所以无处不飞花又比处处飞花情感要强烈。但这些都不是这句诗中最精彩的部分,最精彩的部分在哪啊?就在这个“飞”字。为什么要写无处不飞花,而不写无处不开花呢?因为开花是开在地面上的啊,是平面的,而飞花呢,则是从地上又飞到了天上,这就是一幅立体的春光图了。而且开字多呆,飞字多灵啊!春风卷着缤纷落花,春风也卷着柳絮杨花,春风浩荡,春花飞舞,这是多么动人的场景啊。一个飞字,诗眼就出来了。现在很多人并不知道这首诗,但是知道“春城无处不飞花”这句话,这就是炼字的力量啊。要知道寒食节是在春分之后,其实这已经算是晚春了,正是“草木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的时候,那一句“春城无处不飞花”,马上整个长安城春深如海,飞花扑面的景象就如在眼前。真是一副既轻盈又壮阔的长安城春日全景图。

那再看第二句“寒食东风御柳斜”,这是从全景转到细节了。东风浩荡吹遍了长安城,当然也吹进了皇宫御苑。御苑中的柳丝随风起舞,斜斜地飞上天去,这就是“寒食东风御柳斜”啊。本来风是无影无形的,最难描述的,但是这两句诗,通过花之飞,柳之斜,一下子就让我们感受到了春风的力量了。而且,随着这句“寒食东风御柳斜”,整个春光图也就找到了一个焦点,焦点在哪?在皇宫。如果咱们看清了这个焦点,另外一个问题就出来了。这里头的东风真的就是指自然界的春风吗?其实讲李白《清平调》时曾经说过,在古代啊,春风往往不仅只春风本身,它还有帝王的意象。那在这首诗里,是不是也是如此呢?

最后一句“轻烟散入五侯家”,所谓五侯,有两个说法。一个说法是,西汉成帝的时候,外戚尊贵,王皇后的五个兄弟都被封为侯,简称五侯。另外一个说法,是说东汉桓帝的时候,宦官势力强大,有五个在同一天都封了侯,也叫五侯。那不管韩翃在这里用的是哪个典故,反正得到恩典的就是皇帝身边的亲信权贵。因为寒食禁火,到了傍晚,整个长安城都黯淡下来了,这时候,一队人马从皇宫里出来,举着高高的蜡烛,飞奔而去,蜡烛的青烟也随风飘散,一路飘向了权贵之家。你看这两句写得多传神啊!让人如见蜡烛之光,如闻青烟之味呀。

那把这四句话合在一起,前两句是写白天的风景,后两句是写夜晚的风情,一副长安寒食节的立体画面,已经跃然纸上了。场景呢,也随着“飞”、“斜”、“传”、“散”,这几个动词,从长安城转到了皇宫禁院,又从皇宫禁院,转入到了五侯豪门,转的时轻灵跳脱、神采飞扬啊。那这幅画的焦点是皇宫,统领这些场景的力量又是什么啊?是东风啊,是东风让花飞,让柳斜,让烟散啊。这东风既来自自然,也来自皇帝,这才能结到“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白日飞花,夜晚飞烟,真是春风浩荡,皇恩浩荡啊!内容很大,也是有写的那么有灵气,不沉不重,正如风舞落花一般,这就叫做“以清丽之笔写承平气象”。无怪乎这首诗一出来,连当朝皇帝唐德宗都深深折服了。正好呢,当时唐朝还缺一个驾部郎中知制诰,就是一个整天给皇帝写材料的官儿,需要好文采,唐德宗马上钦点韩翃,可是当时朝廷里做官的韩翃有两个,还有一个江淮刺史也叫韩翃,唐德宗为了怕别人误会,还特意在韩翃的名字旁边标注了“春城无处不飞花”这四句诗,然后写了一句,留给这个韩翃,这就是诗的力量啊。

当然也有人说,这首诗没那么简单。它可不是一般的写景颂圣,它是一首政治讽刺诗,讽刺的是唐朝的宦官专权。怎么看出来的呢?看后两句“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刚才不是说,五侯的一个典故就是东汉的宦官五侯么,那唐朝的宦官专权可一点也不亚于东汉啊。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写“轻烟散入五侯家”,不就是讽刺皇帝宠信宦官,宦官飞扬跋扈么。有没有道理呢?也有道理,但是就算韩翃真的在讽刺,这个讽刺也非常微妙。微妙到连唐德宗这个被讽刺的对象都没看出来。那么我们到底应该怎么理解这首诗啊?

有还是没有讽刺啊?还是那句话,诗无达诂。一首好诗,本身的意象应该是非常丰富的,每个人都能从自己的角度受到触发和感动。那有人感受到春深如海,有人感受到寒食风俗,有人感受到皇家气象,当然也会有人感受到时代的悲哀和诗人的讽刺。那在这种情况下,诗人自己本来的意思,已经隐退到背后,既没有人能够说清,也无需说得那么清楚了。

肆/

创作背景

关于这首诗的创作主旨历来众说纷纭。有人以为是以白描手法描绘皇室的气派,是对皇都春色的陶醉和对盛世承平的歌咏,不认为诗人有讥刺之意;有人则认为这是一首笔法巧妙含蓄的讽刺诗,意在借古讽今,委婉地批判皇帝厚待亲信宦官,同时反映出宦官在当时的熏天气焰;还有人认为作者也许并非讥刺,但诗作内容难免让读者意会到作者未想表达的内容。

结合历史背景来看,东汉末年桓帝灵帝时,宦官把持朝政,权势熏天,直接导致了汉朝的灭亡。在《后汉书》、《三国志》以及《三国演义》中都有详细说明。唐代自唐肃宗以后,宦官专权,挟制皇帝比东汉有过而无不及。尤其是唐代中后期,皇帝的废立甚至生死都掌握在宦官手里,宦官之祸直到唐朝灭亡。

唐代诗人在作品中常以汉来代唐,如白居易写唐玄宗、杨贵妃的《长恨歌》,开篇即说“汉皇重色思倾国”。如此结合《寒食》这首诗中提到的东汉桓帝时的宦官五侯,和“汉宫”喻唐,很难说作者诗中没有讽刺之意。即使作者真的没有讽刺之意,了解历史的读者也很容易联想到这层意思。

作品赏析

《寒食》是唐代诗人韩翃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描绘了长安城内寒食节时的风俗。寒食是中国古代的一个重要节日,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清明前一两天。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风俗家家禁火,只吃冷食,故名寒食。

诗的前两句描绘春日长安城花开柳拂的景色。第一句写长安城到处一派落花缤纷的绚烂景象,第二句“御柳斜”写杨柳在春风吹拂下的摇曳姿态。后两句既是写实,又有讽喻。唐代制度,寒食节时皇帝颁布命令,取榆柳之火赐近臣以示恩宠。寒食日本应禁火,但宫中可以燃烛,皇帝又特许由宫中将燃烛向外传送至重臣之家。而这首诗中提到的“五侯”并非国家重臣,只是皇帝身边佞幸之人,所以有批判的意味。

这首诗的艺术成就,主要在于构思巧妙,结构严谨。第一句点出寒食,“春”字与寒食照应,“飞”字轻灵,富于动感,暗示“东风”吹拂。“东风”即春风,又照应前面的“春”;第二句由皇城全景转移集中到御苑,“柳”、“斜”同时照应春天和春风。后两句由御苑引出皇宫,皇帝“传蜡烛”与近臣,“蜡烛”说明“日暮”,又与“轻烟”有关,而且一起对应题目的“寒食”;后面的“散”则照应前面的聚焦于御苑皇宫,又照应前面的“传”。

文化常识:寒食节

传说晋文公重耳在流亡途中有一次饥饿难忍,侍从介子推于是割下大腿的肉冒充食物做好以后献给重耳。晋文公回到晋国为君后,介子推不愿接受封赏,遂与母隐居于绵山。晋文公为了逼介子推出山做官,派人火烧绵山,结果介子推母子宁可被烧死也不出山。

文学常识:大历十才子

韩翃(生卒年不详),大历十才子之一。大历十才子是指活跃于唐代中期大历年间的一个诗歌群体,最早见于姚合的《极玄集》:“李端,字正己,赵郡人,大历五年进士。与卢纶、吉中孚、韩翃、钱起、司空曙、苗发、崔峒、耿湋、夏侯审唱和,号十才子。”

大历十才子是一个自然形成的诗歌流派,并无共同的组织和创作宣言,只是因他们有共同的思想基础和审美趣味,遵循着共同的创作原则,又相互唱和,交往密切,所以将他们看作是一个诗派。

大历十才子都擅长描写自然景物及乡情旅思等,语词优美,音律协和,但题材风格比较单调。但他们多经历了中唐社会的战乱旅宦生活,因此作品也间有反映现实和表达真情实感的作品。

伍/

韩翃是名列“大历十才子”的诗人之一。在大历诗坛上,部分诗人诗作尚存有盛唐余韵,这首《寒食》诗便是一例。

诗题一作《寒食即事》。“寒食”是我国古代一个传统的节日,在清明前两日。古人每逢此节,前后三天不生火,只吃现成冷食,故名寒食。据《西京杂记》记载,在汉代,寒食这天虽然全国都禁火,但皇帝却赏赐给侯门贵族以蜡烛,特许照明,以示恩宠。唐承汉制,因袭旧例,也在寒食传烛示恩。元稹《连昌宫词》有“特勅宫中许燃烛”之句,说的就是这事。本诗借汉事以喻唐事,以见皇家恩泽只惠及上层,在绮丽的春光描绘中,微露出讽谏之意。

前两句写京城春色。“春城无处不飞花”是烩炙人口的名句,它的好处在于,写出了暮春时节人人眼中所见、人人笔下所无的特有景致。“春城”指春天的长安城,造语新颖,音调谐和,给人以美感。“无处不”是用双重否定表肯定,表达效果较直述语气更为强烈;若换成“春城处处皆飞花”,势必索然寡味。“飞花”指随风飞舞的柳絮,杜甫《寒食》:“寒食江村路,风花高下飞。”是其用字所本,有人解作“落红无数”,不妥。就因果关系来看,首句实承次句而来,正因为“寒食东风御柳斜”,所以才“春城无处不飞花”。在这春光浓丽的寒食节,东风吹拂,御柳夭斜,枝头柳絮,漫天遍地,轻扬曼舞,才使得偌大的长安城无处不飞花。

春天到处万紫千红,可写的景物甚多,诗人仅选取了“御柳飞花”这一最富有特征的景物加以描写,让读者窥一斑而知全豹,真可谓“动人春色不须多”了。在描写时,诗人避免了直接陈述,用因果倒置手法来突出“飞花”,用双重否定句来强调“飞花”,取得了一波三折、情致宛转的艺术效果。诗人在柳上着一“御”字,显示出描写的是皇家宫苑的柳树,又自然地引出下面的“汉宫”。

确实,这首诗虽然用意深刻,但在表现上相当含蓄。从表面上看,它只是描写了寒食的景色,记载了一件皇家在这个传统节日中的例行故事,甚至于可以将它看成是一篇赞美皇帝对臣下施加恩泽的颂歌。据孟棨《本事诗》记载,建中初年(780),德宗因为欣赏此诗,亲自点名起用韩翃为驾部郎中,知制诰。可见德宗或者视此诗为歌颂皇恩,或者并不在乎诗中婉的讽刺意味。这种似歌颂而实讽刺,明扬暗抑的艺术手法,可以达到讽喻的目的而又不至于逆忤龙颜,正是《毛诗序》所主张的“主文而谲谏”理论的妙用。

本诗写景之省净,言情之委婉,不着议论而用意自见,皆与盛唐诗风切近。翁方纲《石洲诗话》评说:“韩君平风致翩翩,尚觉右丞(王维)以来格韵去人不远。”读此诗,信然。

THE END
1.寒食拼音版小提示:杜甫的寒食拼音读音来自AI,仅供参考,如发现错误,请点击下面“完善图标”反馈给我们,谢谢! 朗读 706喜欢 打赏 完善 江村寒食高下邻家冉冉相识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https://www.gushiciqu.com/shiwen/pinyin-1825.html
2.寒食词拼音版寒食词拼音寒食词朗读 元代: 陈樵 拼 繁 原 寒hán食shí词cí--陈chén樵qiáo 绵mián上shàng火huǒ攻gōng山shān鬼guǐ哭kū,,霜shuāng华huá夜yè入rù桃táo花huā粥zhōu。。重zhòng湖hú烟yān柳liǔ高gāo插chā天tiān,,犹yóu是shì咸xián淳chún赐cì火huǒ烟yān。。http://mycsw.net/poetry/pinyin-4050.html
3.古诗《寒食》带拼音版是怎样的?古诗《寒食》带拼音版是怎样的? 01 hán shí(寒食)hán hóng(韩翃):chūn chéng wú chù bù fēi huā(春城无处不飞花) ,hán shí dōng fēng yù liǔ xié(寒食东风御柳斜 )。rì mù hàn gōng chuán là zhú(日暮汉宫传蜡烛) ,qīng yān sàn rù wǔ hu jiā(轻烟散入五侯家) 。https://www.coozhi.com/shenghuojiaju/shenghuochangshi/152898.html
4.寒食拼音版及注音读音寒食拼音寒食朗读 唐代: 孟云卿 拼 译 繁 原 寒hán食shí--孟mèng云yún卿qīng 二èr月yuè江jiāng南nán花huā满mǎn枝zhī,,他tā乡xiāng寒hán食shí远yuǎn堪kān悲bēi。。 贫pín居jū往wǎng往wǎng无wú烟yān火huǒ,,不bù独dú明míng朝cháo为wèi子zi推tuī。。http://i.gushixuexi.com/poetry/pinyin-406990.html
5.寒食古诗带拼音版寒食古诗带拼音版荣辱不惊 精选回答 1、全文: chūn chéng wú chù bù fēi huā,春城无处不飞花。 hán shí dōng fēng yù liǔ xié。寒食东风御柳斜。 rì m hàn gōng chuán là zhú,日暮汉宫传蜡烛。 qīng yān sàn rù wǔ hu jiā。轻烟散入五侯家。 2、译文:春天,长安城处处飘飞着https://edu.iask.sina.com.cn/jy/2uNbFCOOiB7.html
6.寒食野望吟白居易拼音版注音及读音寒食野望吟作者:白居易 拼音版、注音及读音 wū tí què zào hūn qiáo mù,qīng míng hán shí shuí jiā kū。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fēng chuī kuàng yě zhǐ qián fēi,gǔ mù lěi lěi chūn cǎo lǜ。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 táng lí huā yìng bái yáng http://shufa.6z6z.com/e/action/neirongye.php?classid=20&id=135322
7.寒食孟云卿古诗拼音版贼退示官吏并序朗诵 贼退示官吏翻译 钱起简介 钱起是哪个朝代的 听邻家吹笙郎士元视频 江村即事古诗拼音版 江村即事拼音版 采莲曲 刘方平 热门文章 ·孟云卿 ·寒食 ·裴迪的诗 ·裴迪的读音 ·二恶篇元结翻译 ·元结的诗 ·景云战斗机 ·泰州汇鸿景云 ·高适岑参诗歌的异同 ·杜甫燕子的诗句是什么网站https://www.oubohk.cn/k/hanshimengyunqinggushipinyinban/
8.古诗三首(寒食)带拼音版原文古诗三首(寒食)带拼音版原文,方便师生查阅。https://www.5y666.com/kw/py/576.html
9.《寒食寄京师诸弟》拼音版《寒食寄京师诸弟》拼音版,《寒食寄京师诸弟》注音https://gsc300.com/shici/pinyin-23736.html
10.寒食雨二首原文翻译及赏析拼音版及朗读苏轼古诗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脂雪。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https://m.gushiwen.org/shiwenv_f70d4f64d6f9.aspx
11.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拼音版翻译朗诵音乐望江南·超然台作拼音版翻译苏轼 此词作于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暮春。苏轼《超然台记》谓:“移守胶西,处之期年。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公元1076年(熙宁九年)暮春,苏轼登超然台,眺望春色烟雨,触动乡思,写下了此词。 http://yw.ychedu.com/tssbs/614233.html
12.寒食原文翻译及赏析拼音版及朗读沈佺期古诗在此诗中,沈佺期运用早期宫廷诗的“封闭式”结尾,并能利用这种巧妙的结尾表现个人情绪。 寒食节本来意味着快乐和团聚,但对于游子来说,却只能突出他的孤独。“然”不仅隐喻他的忧愁,并且与外部世界形成悬殊对照,这种不一致与他的处境是相应的。但沈佺期也能够运用较时新的“开放式”结尾,以暗示和描写结束诗篇。简析https://m.gushiwen.cn/shiwenv_03e41584daab.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