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诵读教案(优秀15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诵读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活动目的

(一)通过活动,使学生懂得古诗文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蕴涵着丰富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让学生知道孝敬父母,尊敬长辈、诚实守信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培养队员们如何学习,如何生活,如何做事的良好习惯和尊敬师长,爱护他人的良好品质。

二、活动准备

收集并背诵古诗文和《三字经》三句半。

三、活动过程

(一)引入并宣布本次活动主题

主持人:同学们,从我们入学第一学期开展背诵古诗文活动到现在诵读《三字经》弘扬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以来,诵读的声音便不绝于耳。通过学习吟诵,使我们知道了祖国的山川河流,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同时,也提高了我们的品德修养。今天我们班举行古诗文诵读主题班会,愿我们民族优秀文化在我们心中生根发芽,成为伴随我们成长的良师益友。

(二)班主任简单介绍中国诗文

同学们都知道,古诗文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它短小精悍,词句优美,韵律和谐,节奏感强,易读易记,它蕴含着丰富

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因此,大家都爱听古诗文故事,爱诵古诗、背古诗。

(三)讲唐诗宋词故事、诵古诗

1.课件播放《三字经》《千字文》《论语》《弟子规》

师:遥望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重礼仪,德至上,是我们的优良传统。《三字经》《千字文》是古代传统的启蒙课本。《论语》《弟子规》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今天,我们悉心选择了《三字经》这本书里的内容,作为我们本次活动的载体。

2.演示《三字经》

师:看到这些内容,我们便感到肩上多了一份责任,继承祖先的传统文化,作为炎黄子孙,我们责无旁贷。弘扬民族精神,作为龙的传人,我们义不容辞。

(四)学生诵读:《三字经》

(五)小结

用《三字经》来结束这次班会: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昔孟母,择邻初。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六)班主任总结

通过这次活动,我们深深体会到《三字经》在我们心中已经不仅仅是一本书了,它已经成为照亮我们前程的一盏明灯。希望

大家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时时刻刻用它来衡量自己、鞭策自己,让我们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知识与技能:

1、会认“簸”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

学习借助注释理解古诗大意。体会诗的意境。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诗的意境、节奏、韵律美,养成课外积累名家名篇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借助注释理解古诗大意。体会诗的意境。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师生双边教学活动方案预设预设修改或生成情况。

一、复习旧知导入。

1、同学们,你们学过有关刘禹锡的哪些诗呢?谁来给大家背诵一下?

2、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他的另一首诗。板书课题。

二、初读古诗。

1、请同学们观察书上的.插图,指名说图意,释题。

2、学生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不会读的多读几遍。

3、指名认读生字,注意正音。

4、指名读古诗,读中正音。

5、同桌互读。

再读古诗,借助注释和图理解诗意。

三、细读古诗,感受诗的意境、节奏、韵律美。

1、指名读第一行。

(1)说说“九曲”的意思。

(2)解释这句诗意。

(3)齐读这句。

2、指名读第二行。

(1)说说“浪淘、簸”的意思。

3、指名读第三行。

(1)说说“上、银河”的意思。

4、指名读第四行。

(1)说说:“同”的意思。

5、学生自读古诗,想想整首诗的意思。

6、分组读、男女生读诗。

7、说说这首诗反映了什么?从哪句体会到的?感情朗读。

8、学生各自背诵古诗

四、拓展。

请学生回家后再查找刘禹锡的诗进行背诵。

板书设计:

浪淘沙。

景: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情:直上、同到(豪情万丈)。

作业设计:

背诵并默写古诗、课外查找李禹锡的诗进行背诵。

学习目标

1.能识记文言文中常用古汉语字、词、句的解释,体会课文中蕴涵的哲理。

2.通过分析《黄纱巾》中人物的心理活动过程,体会人与人之间互相理解,互相抚慰的温馨之情。

课前准备

预习课文,借助工具书扫除文中字、词障碍,了解课文大意。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两小儿辩日》

一、导入新课

关于太阳的大小以及它和我们地球间的距离,我们来听听两个小孩和孔子的看法。

二、朗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1.组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多音字“为”“知”的读音),停顿恰当,读出语气。

2.导入语:大家读得很认真,下面请读给你的同桌听听组织学生以同桌相互合作形式各自朗读课文给对方听,让对方给自己当老师指出需改进的地方。

3.过渡语:我们现在来展示一下自己的朗读

指名2~3名学生个别朗读,其他学生认真听读。

组织全班学生就字音、停顿、语气等方面进行评价。

三、师生互相答疑,弄清字、词、句的意思

导入语:刚才同学们很流利地朗读了课文,下面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在字、词、句的.意思方面互相质疑,解答,把有困难的字、词、句做上标记,等会儿问其他小组的同学,问老师。

组织学生小组合作,理解字、词、句的意思。

全班交流,师生共同解答疑难问题。

加点字的意思提示:

1.孔子东游(游:游历,与游览的意思比较接近。)

2.问其故(其:他们。)

3.则如盘盂(盂:盛饮食的器皿。)

4.此不为远者小而进者大乎(为:是。)

5.及其日中则如探汤(日中:中午时太阳似在天空中央,所以说“日中”。)

四、引发争论,把握课文的寓意

教师组织学生思考、交流。

参考提示:

其实,早晨和中午的太阳与地球的距离是一样的,两个小孩的说法都不全面。日出时,背景是远山、树木等,因而显得大;中午时,背景是广阔的天空,因而显得小;日出时,光线斜射地面,因而温度低;中午时,光线直射地面,因而温度高。两小儿一个根据视觉来判断,另一个根据触觉来判断,说法貌似有理,但都被表面现象所疑惑,因而都是片面的观点。“孔子不能决”,这在当时是很正常的。因为限于当时的科学水平,人们对许多自然现象还无法作出正确的解释。

道理:①片面看问题,是得不出正确结论的。

②孔子是一个智慧极高的人,知名度极高的人,但还是会遇到解答不了的难题,甚至被他人笑话,这一点对我们也是有启发的:学无止境,我们要勇于探索。

五、课后学习

背诵这篇课文。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词,大体把握词意。

2.反复朗诵,品味用词的凝练,理解本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词中所表现的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宋朝词人苏轼的一首词《浣溪沙》,苏轼又叫苏东坡,是北宋杰出的文学家。他性格直率开朗,而政治道路不顺。他写这首词的时候便是因“讥讽朝廷”被贬官至黄州。下面我们看一下这首词的`内容。

二、初读诗词,扫清字词障碍。

1.自由读,借助注音读正确,读流利,读出节奏。

2.指名读,生评价。(注意读出节奏、情感)

3.范读,齐读。

三、再读诗词,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全词,并结合注释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述其中的意思,小组成员间相互讨论帮助,然后请学生代表发言,大家共同补充完善。

(子规——杜鹃鸟;白发——代指老年人;黄鸡——代指时光流逝。)

2.再请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词的内容。

(参考:词人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感悟到人生需乐观的哲理。)

3.交流对词意的理解。

(在蕲水的清泉寺游历,清泉寺面对着兰溪,兰溪的水向西流去。山下兰草初生的幼芽正浸泡在溪水之中,松林间的沙路干净没有泥土。傍晚,细雨潇潇,寺外传来杜鹃的啼叫声。谁说人生不能再回到少年时代你看门前的溪水还能向西奔流!不要在老年时感慨时光流逝。)

四、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1)词中有画,让我们轻轻地读读这句,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山下兰草初生的幼芽正浸泡在溪水之中,松林间的沙路干净没有泥土。傍晚,细雨潇潇,寺外传来杜鹃的啼叫声。)

(2)这几句话写出了清泉寺怎样的特点(优美的风光和环境)作者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哀怨惆怅)

教师结语:上片以淡疏的笔墨写景,景色自然明丽,雅淡凄美。

2.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1)师:“谁道人生无再少”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反问)

(2)“白发”“黄鸡”比喻什么(时光流逝)

(3)苏轼写这首词时,正以待罪之官的身份被安置在偏僻的黄州,孤寂苦楚的心情不是轻易可以摆脱的,而我们却从“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中感受到了他什么样的人生态度(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五、诵读和背诵这首词。

六、总结诗词,拓展延伸。

师:全词情景理交融,充分体现了苏轼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给我们以生活的启示。给了我们哪些生活启示呢课下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写一写。

板书设计

浣溪沙

上片:写景浸溪兰芽——松间沙路——雨中杜鹃

下片:抒怀溪水西流——老当益壮——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反思

在讲授这首词时,我让学生通过反复阅读去感受词中的意趣,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引导为主,自读自悟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也提高了教学效果。课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写受到的启示和感悟,真正去理解词人的思想,从而更好地感受其积极向上的精神境界。

1.有节奏地诵读本诗,感受古诗词带来的韵律美,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以字的品析为切入点,抓住古人讲究炼字、炼句乃至炼意的特点,体味诗词推敲字句的妙处。

3.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2.吟诵学过的杜甫的诗句。

3.师:杜甫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人们尊称为“诗圣”,而他的诗也被称为“诗史”。今天我们来学习杜甫的《春夜喜雨》。(板书课题)

二、初读诗歌,扫清字词障碍。

1.学生自由读诗。

教师指导学习:乃(nǎi)潜(qián)俱(jù)花重(huāzhònɡ)

2.教师范读。

3.让学生结成小组,对照注释,利用三到五分钟理解重点字词意思。

4.教师指导学生理解重点字词,指名学生说说诗句大意。

知:明白,知道。说雨知时节,是一种拟人化的写法。

乃:于是,就。

潜:秘密地,偷偷地,这是指静悄悄地。

润物:指植物受到雨水的滋润。

晓:天刚亮的时候。

红湿处:被雨水打湿的花丛。

三、再读诗歌,整体感知。

1.小组合作诵读和探究诗歌,说一说这首诗的主要内容。

2.每一首诗都有自己的创作背景,了解一下诗人创作诗歌的背景,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学习诗歌,《春夜喜雨》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怎样的呢

(这首诗作于杜甫在成都草堂居住之时。从上年的冬天到这年的二月间,成都一带发生了旱灾。经历过冬天的人,最懂得春天的温暖;经历过旱灾的人,最懂得雨的可贵。所以在春雨来临之际,杜甫非常欣喜,以久旱逢甘霖的.心情,在诗中描绘了春夜雨景,讴歌了春雨滋润万物之功。)

3.这首诗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

(盼雨—听雨—看雨—想雨)

1.师:大家能读懂诗人笔下的这场雨吗你读出了怎样的雨(及时的好雨)

(1)理解“及时”:正赶上时候;适合需要。

(2)从哪儿看出来它是及时的好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2.师:除了这是一场及时的雨,你还读出了这是一场怎样的雨(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雨。)你从哪儿看出来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3.“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这两句诗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诗人在这里所用的“俱”字和“独”字,都是为了突出这种景象。而在这种景象之中,包含了诗人怎样的感情(雨中夜景图;欣喜)

4.想象一下,经过一夜的春雨,第二天清晨的锦官城会是什么样子呢(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5.刚刚我们读懂的雨,在诗中浓缩成一个字——(好)。刚才我们读懂的诗人的内心,在诗中也浓缩成一个字——(喜)。让我们感受诗人的喜悦,再来读读这首诗吧!

五、总结诗歌,拓展延伸。

1.见诗如见人,诗是诗人真实情感的表达,今天我们不仅读懂了一首诗,也读懂了一位诗人——杜甫。在你的心目中,他是一位怎样的诗人(忧国忧民的伟大诗人。)

2.杜甫表面上是因雨而喜,实际上是为谁而喜(为百姓而喜。)

3.课后收集杜甫的诗,感受他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情怀。

春夜喜雨

(及时)好(润物)喜

本课教学中,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以读为主,根据情况采取了诵读、小组合作探究交流等形式,注重了学生主动性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例如,让学生自己结合注释理解诗句意思,小组成员之间认真、仔细地交流。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借助插图、生活实际,结合诗人背景理解古诗大意,体会诗人感情。

3、了解诗画特点,领悟本课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歌大意,欣赏诗中景物,领悟诗人情怀,学习表达方法,感受古诗魅力。

一、以画入诗,走进诗文。

1、显示:《兰竹石轴图》(公元1747丁卯)

《兰石图》(公元1749己巳)

《墨兰图轴》(公元1754甲戍)

《兰竹图轴》(公元1758戊寅)

《山顶妙香图轴》(公元1758戊寅)

2、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图都是谁画的?(郑燮)看到这些图有何感受?

生:略

3、简介诗人,揭示课题。

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是清代历史上杰出名人,“扬州八怪”的主要代表,以“三绝诗书画”闻名于世的书画家、文学家。他的画以竹、石、兰蕙为最工,天趣横溢,神理俱足。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题于《山顶妙春图轴》上的古诗《题画兰》(板书课题)

二、习文读诗,明了诗意。

1、自由读诗,文通字顺。

2、指名朗读,集体正音。

3、二读古诗,读出诗的节奏与音韵。

4、三读古诗,借助插图,了解诗中大意。

5、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本诗语言明白流畅,通俗易懂,疏通诗意应着力在自由大胆表达上。)

兰花本是山中之草,它生长在山顶、岩缝、高崖之颠,香气飘散四溢、沁人心脾,被誉为“天下第一香”。尤以突出岩石、深深的岩缝中的美好花香更为馥郁芬芳,浓香扑鼻。并不是脚下没有浮云翻滚的喧闹,只是兰花不愿去理睬它们,不知道它们什么时候来到,更不会在它们离去时进行挽留。

6、再读古诗,把握本诗整体意象,基本情调。

预设:a、兰花生长环境恶劣……

B、兰花香气无与伦比…..

C、兰花品性高洁,非凡脱俗……

D、兰花深受诗人钟爱……

三、精读品诗,感悟诗情。

(一)看兰

1、作为“三绝诗书画”的板桥画风活泼奔放,挺拔沉雄,冲破了绘画发展的一切清规戒律,开启了一代绘画新风。来,擦亮咱们的双眸,仔细看一看他所画之兰,你看到了什么?

2.反馈引导学生畅所欲言。

预设:

生:我看到了兰花生长在千山叠峰之顶,岩石缝中,环境十分恶劣。可是它却显得那么茂盛,有生机。

师:好一幅具有生命力的兰花,请读——(课件)身在千山顶上头。

生:我看到了兰花的叶子十分倾斜零乱,但是杂乱之中透着一种零乱美感。

生:我看到了兰花的不拘一格,其它的花儿是长在平地、泥土或是花盆之中,可是它却生长在山顶之上,仿佛可以看见世间万物…..

师:好一个兰花知音、怜花之人,请读——身在千山顶上头

(二)听景

1、师:高寒之巅,饱览千山美景,兰花呀兰花,你看见了什么?听见了什么?

2、学生自读、想象。

3、反馈,师疏导学情

生:我看见了漫山的碧树、如茵的小草……

生:我看见了清澈的瀑布,雄伟的大山……

生:我看见了展翅翱翔的山鹰,活泼乱跳的小兔……

生:我看见了皓月当空,月光如水,水波荡漾……

生:我听见了潺潺流动的山泉唱着欢乐的歌儿……

生:我听见了山风的呼啸,大地的震撼……

生:我听见了牧童的笛声,知了的蝉鸣……

生:我听见了岩石的回声,鸟儿的呢喃,花儿的呼吸……

师:兰花呀兰花!沐浴着大自然的.清辉,享受着山中独有的清闲,你可真是幽雅脱俗,怡然自得呀!(齐读——身在千山顶上头)

(三)闻香

1、师:古人云“兰生于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人们常用“国香”、“香祖”、“王者之香”、“天下第一香”等词句形容它,而在板桥的笔下,又是如何呢?

生:——突岩深缝妙香稠(课件出示)

2、师:香吗?闻一闻!(香)哪里看出来?

3、理解“妙香稠”

(花香本是四溢,四溢的花香在突岩深缝处聚集。竟香浓到让人感到粘稠,这种兰香真是非一个“妙”不能言尽。)

4、能否将“妙香稠”中的“稠”字换成“浓”“重”“绝”“溢”等?(比较感悟古诗用字精妙)

5、小结:兰花身处贫寒之地,不因山岩的贫

瘠而凋谢,却孕育大地的精华,吐纳着人间绝有的妙香,好一朵妙“花”呀!。(配乐读一、二句诗——身在千山顶上头,突岩深缝妙香稠。)

(四)悟性

1、师读:“非无脚下浮云闹,来不相知去不留”(课件显示)同学们,你们可曾想过兰花脚下会有什么喧“闹”吗?

2、生讨论交流:

——有游人上山郊游,踏青赏景…

——有车马快递飞驰而过…

——有采药者前来惊扰…

——有诗人学者高声喧哗,谈诗论道…

——有姑娘小姐寻香采花…

3、换位思考:师:假如是你听到这些喧闹,你会如何?而兰花呢?(来不相知去不留)为什么?

4、感悟兰花品性(不与浮云游尘为伍,两耳不闻,两眼不看尘世喧闹,追求自我,吐纳芬芳,超凡脱俗,淡泊自足)(配乐个性朗读3、4句)

过渡:兰花至真至纯的秉性令人激赏,至香至美的风采令人留念,然而令人不明的是为何大画家板桥(出示课件)——“板桥专画兰竹,五十余年,不画他物。”(板桥“题画竹”中自述)

四、多元赏诗,升华诗境

1、赏兰竹之姿(课件伴乐再看一次前面各图轴)

2、听板桥之史

乌纱掷去不为官,

囊囊萧萧两袖寒。

写取一枝清瘦竹,

秋风江上作渔杆。

从此,郑板桥回乡以画竹卖画为生,度过了他贫寒而很有节气的一生。

3、赏析《题画兰》的表达方法。

师:身处高寒之地的兰花与板桥有何共通之处?

兰花郑板桥

身处劣境坚持操守

卓尔独立VS淡泊自足

淡泊脱俗追求个性自由

四时不谢倔强不驯

(借物言志)

4、“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之者披文以入情”,让我们静下心来再次领略画中之诗,诗中之人吧!(美读古诗,背诵古诗)

五、拓展诵诗,凝出诗味。

1、板桥作为文学家,书画家,虽画路较窄,尤爱竹兰石,是因为画如其人,人如其画,诗文寓托,意境隽永。

2、读一读下面两首诗,品一品其中诗味。

竹石柱石图

郑燮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谁与荒斋伴寂寥,

立根原在破岩中,一枝柱石上云霄,

千磨万击还坚劲,挺然直是陶元亮,

任尔东西南北风。五斗何能折我腰。

3、反馈交流,积累古诗。

六,巩固习诗,提升诗趣。

1、书法抄写本诗,并为之配画。

2、选自己得意的一幅画,题一首小诗。

题画兰

千山顶上→妙香稠

浮云喧闹→不相知

借物言志

教学反思:

教学思路:

教学中让学生读通课文,理解内容。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写作背景作为课外知识让学生了解,增加他们阅读文言文的兴趣。小学阶级的文言文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感受到祖国文学艺术的博大精神及生动有趣的.语言文字。

教学中倡导学生自读自悟,形成一个互帮、互助、互学的良好学习氛围,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中出现的问题适时点拨,深入浅出,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敢于探索、应用多种方法获取新知的能力。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孔子的生平资料。

2.学习本文的生字。

一、揭示课题

1.齐读课题

2.自由读课文,思考:课文中一共讲了哪几个人物?(孔子、两个小孩)

二、介绍资料,了解背景知识。

孔子是什么时候的人?

三、初读课文,纠正字音。

1.自由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通过查字典解决。

2.指名读文,纠正字音。

四、学生字。

1.分小组学习生字。

2.交流汇报。

盂:y音易错读为y;指盛液体的敞口器具。

沧:cng音易错读为qing;指青绿色。

汤:tng指热水,开水。

第二课时

1.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文意。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并复述故事。

一、导入课文。

同学们,平时你注意观察过太阳吗?说说你的观察结果。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就是讨论这个问题的。

三、细读课文,理解句意。

1.学生对照注释,自学课文,并找出不理解的字。

2.分组学习,交流学习成果。

3.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做出解释。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1)第一个孩子为什么会认为太阳初升时离人近,中午时离人远?读一读他的理由。

(2)如:好像。此:这。乎:助词,表示疑问,跟“吗”相同。

(3)说一说他有这样看法的理由。

(4)有感情地读读这个自然段。

第四自然段:

(1)第二个孩子为什么会认为太阳初升时离人远,中午时离人近?

(2)说说他有这样想法的原因?

孔子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1)为:说。

(2)说说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意思。

四、分角色朗读课文。

五、以表演的形式复述课文内容。(一个演孔子,两个演小孩儿,一人当旁白。)

1.有感情地朗读本诗,背诵并默写本诗。

2.通过注释理解词语,进而理解古诗的诗句意思。

1.复习背诵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2.师:一年之计在于春。生活在严冬中的人们对春天总是有着强烈的企盼。是谁最先发现了春的踪迹李白说是柳树,于是李白这样写道:“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苏东坡说是鸭子,他则这样写道:“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毛泽东说是飞雪,他写下了“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这其实都是诗人们以独特的眼光观察和描写到的春天到来的迹象。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唐代诗歌,看一看诗人韩愈是怎样发现春天的特点的`。(板书课题)

3.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南)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韩愈的诗奇崛雄伟,力求清新精辟,想象奇特,风格自成一派。后世有“以文为诗”之评。

教师指导学习:重点讲解“呈(chénɡ)”和“酥(sū)”字的读音。

4.教师指导学生理解重点字词。

呈:恭敬地送上。

天街:京城街道。

绝胜:远远胜过。

烟柳:形容绿柳成荫,望去如同烟雾笼罩的样子。

皇都:指京城长安。

1.小组合作诵读和探究诗歌,说一说这首诗的主要内容。(这首诗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描写了长安初春小雨的优美景色,写景清丽,表达了诗人对早春美景的喜爱之情。)

2.这首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里可以看出来(春天。“天街小雨润如酥”“最是一年春好处”。)

1.理解诗的第一、二句。

(1)学生借助预习,理解“天街”“润如酥”。(天街:京城街道。润如酥:形容春雨滋润细腻。酥:酥油。)

(2)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诗的第一、二句所描写的景象。

(3)教师归纳小结这两句诗的大意。(初春的小雨落在京城的街道上,犹如酥油一样滋润细腻,绿茸茸的细草,远看有青青的颜色,走近却看不出草的颜色了。)

(4)“草色遥看近却无”这句诗写出了早春草色的什么特点(写出了早春草色极淡极少、似有似无的特点。)

2.理解本诗的三、四句。

(1)理解“绝胜”的意思。(绝胜:远远胜过。)

(2)师生共同交流第三、四句诗的大意。(正是一年中景色最美的早春时候,远远胜过京城杨柳成荫的暮春景色。)

(3)“绝胜烟柳满皇都”这句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对比)

3.引导学生朗读全诗。

(1)展示体现本诗意境的教学挂图,教师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学生看图听教师朗诵。

(2)学生自由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并用自己的话简述全诗大意。

(3)抽学生单个朗读,教师对学生的朗读相应作指导。

(4)让全班学生闭眼想象全诗所描写的画面,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4.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1)诗人抓住了哪些景物描摹出早春特有的景致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小雨、小草。表达了诗人对早春景色的喜爱之情。)

(2)这首诗将早春草色与什么作对比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好在哪里

(这首诗将早春草色与满城“烟柳”作对比,表达了诗人对早春美景的喜爱之情,能给读者无穷的美感和趣味。)

(3)引导学生带着赞美、喜爱的感情,吟诵全诗。

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写出了早春的美丽景象,呈现给我们无尽的美感。指导学生搜集整理一些关于“春”的写景的诗词名句。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天街小雨如酥

草色遥看无

最是春好处

绝胜皇都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是一首写景诗,赞美了当时京城长安的早春微雨时的优美景色。指导学生学此诗的关键在于领悟“早春”二字。而早春景象,是由诗的前两句“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来体现的,应将此作为教学的重点。

活动目标:

1、学生通过学习能理解古诗内容,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诗句所描述的情境,感受诗人的孤独、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句。

3、能学懂一组思念亲友类古诗,提高阅读、理解古诗的能力。

教前准备:

2课时

活动过程:

同学们,上次活动课上我们感受了表现儿童天真活泼的古代诗文。今天我们再一起来学习一首新的唐诗,好吗?

板书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指名读读诗题。

2、看了诗题,猜猜诗里可能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过渡:是不是同学们所想象的呢?我们就来读读诗句。

二、初读诗句,要求读正确,读出节奏。

1、同学们自己读两遍,要求字音读正确,节奏读鲜明。

2、指名读,师生评议。3、集体朗读。

三、理解诗句,进入意境。

1、读了那么多遍,谁来告诉老师,你读懂了什么?

2、小组讨论,教师巡回指导。

3、集体交流:诗人在佳节里思念自己的家乡及亲人;诗人在外地;九月九日是重阳节

4、感受诗人的孤独、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四、熟读成诵,感悟升华

1、自己背诵。

2、同桌比赛背。

3、开火车背诵。

五、拓展延伸

课后搜集有关思念亲友类的古诗。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一首思念家乡亲人的古诗,谁来背一背?

2、检查课前搜集的`资料。(有关思念家乡亲人的古诗)

二、拓展眼界,增长知识

1、孟郊《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曹植《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教师巡回指导。

2、指名读,教师随时订正错字。

3、集体读。

四、细读古诗,体会意境

1、细细品读,自己感受诗中意境。

2、小组交流,教师巡回指导。

3、集体交流。

五、诵读古诗,感悟升华

1、自己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

2、带有感情地诵读古诗,体现诗中的意境。

3、评选优秀的诵读者。

六、课堂小结:

我们都是在亲情的呵护中长大的,让我们学会感受亲情,回报亲情。让我们带有感情地诵读这几首诗!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一个非常幽静、美丽的地方。出示书中插图:

能猜出是什么地方吗(小山村)

2、引导观察,练习说话:

图上画着谁?(两个小朋友)这两个小朋友在路上看到了什么?(指导学生从远处往近处看)。

这幅图上画的内容比较多,我们一部分一部分地看。先看最远处。(引导学生说完整话)

这幅图的远处你看到了什么景物?

这幅图的近处你看到了什么景物?

3、同学们说得太好了,小山村的景色真美,书上有一首小诗,把图上的小山村写了下来,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一去二三里)

二、图文结合借助拼音初读课文

1、学生自读古诗

(1)请小朋友自己来读读这首小诗。

(2)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2、检查自读情况

过渡:这些字你们都会读了吗现在,老师可要检查了。

(1)出示“三”、“十”

谁会读这两个字(指名读)

大家都来读一读,你发现它们在读音上有什么不同吗

(提醒学生读准平、翘舌音)我们再来读一遍,好吗(学生齐读)诗中还有哪些字是平舌音,哪些字是翘舌音呢

(学生说,教师一一出示“村”、“四”、“座”、“二”、“枝”)看看谁的小舌头最灵活,能把这几个字都读准。(指名读,教师伺机正音)

(2)出示“台”、“六”、“花”

这3个字谁会读(指名读,齐读)

“小小火车开起来,快快开到——”(随机抽字卡,学生开火车读生字)

(3)出示“烟村”、“亭台”谁能当小老师教大家读这两个词(指名带读,提醒学生读准后鼻音)

(4)(把去掉拼音的生字词写在花朵形的卡片上,贴在黑板上)在花儿的反面,藏着一个字词宝宝,如果你能正确大声地读出它的名字,这朵花就属于你了。(请学生上台随意翻卡片认读)读对了,大家鼓鼓掌;没读准,大家摆摆手。请读对了的同学带着大家读一读。

(5)字音都读准了,谁能把古诗连起来给大家读一读。(指名读古诗)其他同学当小评委,看他读得准不准,通不通。(师生评议,在评价中渗透朗读方法)

(6)请全班同学一起朗读古诗。(齐读)

三、借助画面,诵读古诗

过渡:想去郊游吗今天我们就到一个美丽的小山村去游玩吧。

1、瞧,在这座小山村里,稀稀落落地坐落着几户人家,烟囱里偶尔飘出缕缕青烟。远处是连绵起伏的山峦,在葱绿的树木间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座古色古香的亭子。村子周围,到处点缀着五颜六色的鲜花。

2、在这样一个小山村里游玩,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自由发言,表达自己的体会。)

3、山村风光的确很美,诗人也用一首诗来赞美它。(教师配乐范读古诗)理解品读第一、二句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出示画面)一眼望去,二三里路远的地方,你看到了什么(几座房子)小山村的烟囱里有时会飘出袅袅炊烟,这就是“烟村”。(板书:烟村)

谁愿意把第一、二句读给大家听听(指名读)

没走多远,就看到了美丽的小山村,多轻松啊。村子不大,只有几户人家。谁再来读读第一、二句(指名读,齐读)

理解品读第三、四句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出示画面)快看,远处的小山上有什么(亭子)

这就是“亭子,也叫亭台”。(板书:亭台)你在哪儿看到过亭子吗?它有什么用?

(亭子是盖在路边或山上让人们休息用的',面积比较小,只有顶,没有墙。)出示图片:亭台

近处,有什么(开得正艳的花朵)(板书:花)

请把你看到的美丽景色介绍给大家。(自由读,指名读,分男女生读)村子四周的景色这么美,我们一起美美地读读吧。(齐读)

4、同桌合作,一个读第一、二句,一个读第三、四句,看谁读得最有感情。

5、谁能有感情地朗读整首诗大家闭上眼睛认真听,看他能把你带到那美丽的地方吗(指名读全诗,在评议中进一步感悟山村的秀美,激发学生的情感。)

6、炊烟袅绕的村庄,古朴美丽的亭台,艳丽芬芳的鲜花,组成了一个多么幽静美丽的世外桃源。让我们再放眼去看—看吧.(出示全诗,配乐齐读注意指导学生学会短句朗读)如截图:

四、借助游戏,背诵古诗

过渡:现在,我们来做个游戏吧。

(给每个小组发一个卡片盒,在盒子里有这首古诗的每个字)每组四个人,共同将卡片摆成我们今天学习的这首古诗。然后,第一个人朗读古诗的第一句,第二个人接着朗读第二句,依次类推,看哪组摆得快,读得好。(学生练习)

请你当个小小宣传员,介绍一下小山村的美景。(学生自由背诵,用击鼓传花的方式指名配乐、配画背诵)小结:听了你们的诵读和介绍,老师也喜欢上了小山村、我们一起有感情地背诵古诗,让更多的人也喜欢它,好吗?(师生共同背诵)

五、扩展活动

谈话:清代画家郑板桥有一首《咏雪诗》也用上了十个数字,请大家读一读。咏雪郑板桥

一片二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

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芦花总不见。

注:(强调“不”的读音)

我们的祖国真大

一、出示中国地图引起孩子兴趣。

二、会议天气预报,感知在同一天祖国各地气温和气候的不同。

(1)教师播放“天气预报”录象。

(2)提问:为什么北方(如哈尔滨)和南方(如海口)的气候、气温不一样?重点引导孩子了解北方是个冬天来的较早,并且比较冷的地方,南方是个温暖的地方,一年四季都盛开鲜花。

三、学习诗歌《我们的祖国真大》。

(1)欣赏教师朗诵诗歌。跟着老师朗诵3~4遍后,提醒孩子要注意感情,声音有高有低

(3)孩子回忆诗歌内容,教师将有关图片逐一贴在地图相应的位置上,如雪花、鲜花、滑雪、游泳及吃西瓜的孩子。

诗歌:

我们的祖国真大,我们的祖国真大

北方,有冬爷爷的家,十月就飘大雪花。

我们的祖国真大。

南方,有春姑娘的家,一年四季开鲜花。

啊!伟大的祖国妈妈,

东南西北中的孩子,

在同一个时候,

有的滑雪,有的游泳,

有的围着火炉吃西瓜。

课文:《小池》《江南》

一、导入新课:

1、阅读教材,听老师朗诵欣赏《小池》《江南》,跟读、模仿读诗文。

2、看诗文画面欣赏理解诗文内容:

(1)《小池》写了什么?泉水、树荫、小荷、蜻蜓、一幅水上的景致画面。

(2)《江南》是怎么写莲花和水中的鲁的?

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塘的东、南、西、北、中,用方位角度的变化生动传神地描摹出鱼戏莲戏水的动态。

(3)告诉孩子莲花、荷花是同一种花。两首诗写的都是荷花,让孩子仔细读一读,在描写上的有什么时候不一样?

(4)请孩子找到诗文的文字部分,找出教师出示的大字卡的生字,读出来。《小池》:蜻蜓、荷、荫《江南》:采莲

根据偏旁给字归类:蜻蜓、荷、荫、莲

(5)教师小结“蜻蜓”是“虫”字边的字,“虫”字旁字都与昆虫有关,请孩子说说还认识哪些“虫”字旁的字。教师将孩子说出的字写出在黑板上,引导孩子认读。

(6)“荫”和“荷”是“艹”字头的字,“艹”字头的字都与植物有关,孩子说说还有哪些字是有“艹”字头。教师将孩子说出的字写在黑板上,引导孩子认读。

二、教师带领孩子在音乐伴奏下,诵读、背诵古诗。

三、活动结束。

古诗诵读:送元二使安西

教材处理思路:解诗题,明作者;抓字眼,明诗意;多诵读,悟诗情

教学要求:

知识与技能:认识2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过程与方法: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想象诗歌中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

教学过程:

师生双边教学活动方案预设预设修改或生成情况

一导入:

1.师:从古到今,人们在离别的时候总是特别的难过。今天,让我们一起回到唐朝去,再次见证一段深厚的友谊吧。

师板书课题

二学习古诗:

(一)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

师:谁还记得学习古诗的三大步骤?

1解诗题,知作者

2抓字眼,明诗意

3多诵读,悟诗情

师:你们的记性都很好。现在,让我们根据学习古诗的`这三大步骤,来学习这首古诗。

(二)自主合作学习古诗

1.解诗题,知作者

⑴师:通过预习,谁来说说这首诗的题目应该怎么解释?

送元二使安西

送:送别元二:王维的好朋友使:出使安西:安西都护府

⑵强调题目读法送元二/使安西

⑶齐读课题

2.抓字眼,明诗意

⑴师:请同学们根据学古诗的第二个步骤,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这首古诗,可以用铅笔在旁边做批注,写下你们的解释或感受

⑵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⑶汇报

渭城朝雨

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本首诗歌。背诵诗歌

2、在诵读的过程中,展开想象,感悟诗中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本首诗歌。背诵诗歌。

教学准备:图片、实物投影仪

一、谈话导入:

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新的`古诗,名字叫《登幽州台歌》。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自由读诗,学习生字词。

二、自学古诗自由读读古诗,注意把每个字的字音都读准了。

三、整体感知,理解古诗:

1、学生自由读诗,借助注释理解古诗

2、指名读诗,及时正音。

3、交流。

四、借助画面,理解诗意,感情朗读。

1、(实物投影仪:插图)请学生观察,师讲解诗意,并进行范读。

2、学生自由练习感情朗读。

3、指名诵读,指导朗读。

4、全班齐读。

五、指导背诵。

活动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能感受诗句中营造的充满童趣的意境,能从中感受到诗人对生活的热爱。

3、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并在课堂中培养学生的表演才能合作精神。

活动方式

朗诵诗歌、说诗意、谈感受、明道理

活动过程

同学们,喜欢古诗吗?(出示古诗)《小儿垂钓》。今天我们再一起来学习一首新的唐诗,好吗?

二、出示画面:小儿垂钓

2、看了诗题,猜猜诗里可能描写了怎样的画面?

过渡:是不是同学们所想象的呢?我们就来读读诗句。

三、初读诗句,要求读正确,读出节奏。

1、首先同学们自己读两遍,要求字音读正确,节奏读鲜明。

2、指名读。

四、理解诗句,进入意境。

1、读了那么多遍,谁来告诉老师,这首诗中写到几个人?

2、诗中怎样称小孩的?(稚子)这个稚还是什么稚?(幼稚稚嫩幼稚愿)总之都是指小孩那独特的单纯天真的感觉。

3、你能根据诗句内容想象一下,猜猜这个小孩的外貌吗?结合学生的发言,理解“蓬头”;再猜猜他的衣着啊。

4、感受诗句中营造的充满童趣的意境,能从中感受到诗人对生活的热爱。

五、熟读成诵,强化记忆

3、带有动作表演背诵

《小儿垂钓》这首诗,主要体现了儿童的童贞稚气,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除了这首诗,你还知道哪些充满童趣的古诗呢?

1、出示《所见》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2、出示《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其实,生活中充满情趣的事有很多,春天扑蝶、捉蜗牛;夏天捉蝉、游泳;秋日赏菊、采集标本;冬日玩雪、溜冰只要我们有心,就能时时处处感受到生活的美,老师今天的作业就是到大自然中去,找一个你认为好玩的事做做,并写下自己真实的体验,好吗?

1.多角度理解短文的内涵

3.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4.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1.诵读课文,积累文言文词语

2.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口语表达能力

3.理解短文的内涵

《夸父逐日》

一、课文内容把握。

《夸父逐日》是我国最早的神话之一。在这篇神话中,巨人夸父敢于与太阳竞跑,最后口渴而死,他的手杖化为桃林。这个奇妙的神话表现了夸父无比的英雄气概,反映了古代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1、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逐日:追赶太阳。入日: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逐走:竞跑,赛跑。

欲得饮:想要。饮于河:黄河。大泽:大湖。邓林:桃林。

2、通假字。

孰为汝多知乎?知,通智。

3、古今异义。

去古:距离。(名词)汤古:热水。

今:走(动词)今:食物煮后所得的.汁水。

1、怎么看待夸父敢于“与日逐走”?

(1)表现夸父的宏大志向,巨大的力量、气魄(从神话故事的特点的角度理解其积极意义);

(2)自不量力(消极方面)。

2、对《夸父逐日》的结尾“弃其杖,化为邓林”应如何理解?

夸父是古代人们想象中的一个英雄,他神奇、力大无比,喝干黄河、渭水两条大河仍不解渴。他遗下的手杖化为一片桃林,不仅表现他本领大,更丰富了这个英雄的形象,表现了一种勇敢追求、死而不已、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使整个神话更具有浪漫主义的魅力。

3、你如何理解这则神话的主题?

反映古代人民敢于探索自然、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4、“夸父逐日”是一个成语,现在多比喻决心大或自不量力。

三、《夸父逐日》译文

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赶到太阳落下的地方;他感到口渴,想要喝水,就到黄河、渭水喝水。黄河、渭水的水不够,又去北方的大湖喝水。还没赶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他遗弃的手杖,化成桃林。

人与人之间相互沟通,相互理解,有了温馨的抚慰,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与一条黄纱巾有关的动人故事,感受人间真情。

板书课题和作者

1.感情地朗读课文,并掌握下列音、词、义。

投影显示生字词:

呆呆(dāidāi):脸上的表情死板、发愣。

恋恋不舍:形容舍不得离开。

绝妙:极美妙,极巧妙。

愣(lèng):失神,呆。

惋惜:对人的不幸遭遇或事物的意外变化表示同情、可惜。

2.过渡语:用简洁的语言复述故事情节,并思考故事情节是怎样构建起来的?

指明两名学生复述故事,再请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情节特点。

明确情节特点:这篇微型作品充分地运用了电影中“蒙太奇”的表现手法。每一个短句都是一个特写镜头,一个个连续的特写镜头的组接便构成了它的情节。它其实并没有什么情节。一定要说情节的.话,它也仅仅是表现了“女孩”和“中年人”的心理过程而已。

提示:开始时两人的心理怎样,后来有什么不同?

教师组织学生交流所找的句子,并谈谈文中两个人物不同的心理过程。其他同学作必要的补充评价。

明确:通过刚才的查找、交流,我们发现:阅读这篇作品,更多地需要读出它文字后面的人物的心理活动。因为它并没有交代两个人之间的具体心理活动过程,而只是写出了几组独立而又有连续性的镜头和画面,至于两个人之间因这条黄纱巾而引起的心理波澜,则需要我们通过阅读、理解来加以想象。

三、合作探究,领悟作品主旨

指导语:从两个人的心理活动中我们来分析作品的主旨。

组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

明确:正是在这两个人之间所展开的极富戏剧性的心理活动过程中,作者让我们看到了两颗美丽心灵的跳动。那条“在微风中舞动“的”永不出售“的黄纱巾,成为两颗美好心灵无声的契合的象征,使人们感到了一种人与人之间互相理解、互相抚慰的温馨之情。

四、拓展迁移

导入语:给你几个表示人物性格的词语,请你设计一个日常生活中的场景,通过人物的言行和心理等描写来表现。

(词语:勇敢坚强害羞)

学生练习、交流、评价。

五、课堂小结:

要求学生谈自己学了两课的体会和收获。

(提示:可以从怎样做个有知识、懂科学、受大家欢迎、对社会有用的人等方面各抒己见。)

附:《两小儿辩日》课文翻译

孔子到东方游历,(路上)遇见两个小孩在(激烈地)争论。孔子询问他们争辩的原因。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认为太阳刚刚出来时(距离人)远,而正午时(距离人)近。

(第)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刚出来时大得像车子上的伞盖,到了正午时却像只盛菜饭的盘子、钵盂(那么大),这不是(距离)远的(看起来)小,(距离)近的(看起来)大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刚出来时清凉寒冷,到了正午时(感到它热得)像把手伸到热水里(一样),这不是(距离)近的(感觉)热,(距离)远的(感觉)凉吗?”

THE END
1.“凋谢”的意思如何凋谢的读音怎么读凋谢的拼音是什么怎么凋谢的意思:【词语】:凋谢凋的词语【拼音】:diāoxi︷【解释】:(1)(草木花叶)脱落。(2)指老年人死。https://www.netshop168.com/article-226290.html
2.凋谢是什么意思凋谢的拼音怎么读音啥意思含义拼音 diāo xiè 怎么读 近义词 1.凋零、凋落、零落、枯萎 反义词 1.怒放、盛开、开放 英语 fade 造句 在寒风的侵袭下,枝头上的花儿都凋谢了。 「凋谢」的意思和解释 辞典修订版解释 枯萎、零落。如:「在严冬的侵袭下,枝头上的花儿都凋谢了。」也作「雕谢」。比喻人事的衰老死亡。唐.韩愈〈寄崔二十六立之〉http://www.yuwenke.com/yisi/diaoxie2.html
3.凋谢的意思拼音怎么读词典凋谢,拼音:diāo xiè,凋谢的意思:1.枯萎、零落。如:「在严冬的侵袭下,枝头上的花儿都凋谢了」也作「雕谢」。2.比喻人事的衰老死亡。唐.韩愈〈寄崔二十六立之〉诗:「朋交日凋谢,存者逐利移」也作「雕谢」。1.枯萎、零落。【造句】:在寒风的侵袭下,枝头上的花儿都凋谢https://m.zcdian.com/ci/ic2m4y.html
4.凋零是什么意思凋零怎么读拼音造句相关词组 凋组词 凋零 凋谢 凋亡 萎凋 凋敝 凋落 凋萎 俭凋 凋变 凋歼 零组词 零售 零食 零件 零点 零钱 零星 零花 零时 零下 零散 凋零 凋零怎么读 拼音 凋零是什么意思 凋零近反义词 凋零词典解释 凋零造句? 2020 比邻 bi0.cn 苏ICP备12063221号-3 转到页面顶部 https://www.bi0.cn/cidian/kBVxY0.html
5.凋谢是什么意思凋谢怎么读造句近义词反义词拼音如:「在严冬的侵袭下,枝头上的花儿都凋谢了。」也作「雕谢」。比喻人事的衰老死亡。唐.韩愈〈寄崔二十六立之〉诗:「朋交日凋谢,存者逐利移。」也作「雕谢」。【凋谢】 是什么意思(来源:辞典简编版) 枯萎、零落。 【造句】在寒风的侵袭下,枝头上的花儿都凋谢了。 ◎ 比喻人衰老死亡。 【造句】人才凋谢http://www.zooee.cn/cidian/1106641.html
6.「败」字意思败的拼音怎么读败字部首笔画词语败字拼音:bài,败字的部首:贝部,败字结构:左右结构,败字笔画数:8画,败五笔:MTY,同时介绍败的笔顺、败词语及成语有哪些,想知道败的意思,败怎么读,败字有几画看这里!https://www.diyju.com/zi/3a273.html
7.凋的意思凋组词凋字组词怎么读读音拼音是什么?在线字典->在线查询凋的意思,怎么组词,怎么读,凋的读音,凋的拼音是什么,在字典中的解释★★ 凋 拼音:diāo,笔划:10 部首:冫五笔输入法:umfk 基本解释:前一篇:凃后一篇:凉 凋 diāo 衰落:凋谢。凋残。凋枯。凋萎。凋零。凋敝。 笔画数:10; 部首:冫; http://www.hydcd.com/zidian/hz/1835.htm
8.凋谢的拼音课型:复习课教学要求:1.学会汉语拼音的声母,韵母,声调,能整体认读音节,学会拼音方法。2.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系统整理知识,同时激发学生兴趣。3.结合时势,将拼音教学融入生活之中,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教学过程: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1.小朋友,在日常生活中,大 形容花凋谢凄美的句子 导语:蝴蝶https://www.unjs.com/h/b/296514.html
9.凋怎么读,凋的拼音,凋组词,凋的解释新华字典凋怎么读、凋的拼音、凋组词、凋的解释 凋 拼音diāo 部首冫部 五笔umfk 笔画10画 基本解释 凋 diāo 衰落:凋谢。凋残。凋枯。凋萎。凋零。凋敝。 笔画数:10; 部首:冫; 笔顺编号:4135121251 详细解释 凋 diāo 【动】 (形声。从仌(bīng),周声。“仌”,冻的意思。本义:草木衰落) http://dianzitushu.com/zd229.html
10.枯萎的拼音怎么写怎么读音枯萎的拼音怎么写怎么读音 枯萎这个汉语词汇的拼音读作“kū wěi”。 枯萎的词语含义是什么 枯萎的词语含义是“因干枯而萎缩”,该词语的近义词有疏落、死亡、零落、枯黄、凋谢、枯败、荒芜、凋零等等,它的反义词语例如有葱茏、旺盛、滋生、丰美、繁茂、繁盛、茂密、茁壮。 https://m.xhwx100.com/article/12662.html
11.谢的拼音谢怎么读谢的部首笔画谢的拼音-谢怎么读-谢的部首笔画谢 拼音:xiè部首:讠笔画数:12画谢的笔顺谢的繁体字谢字不是多音字。谢的解释: 谢(謝) xiè 对别人的帮助或赠与表示感激:谢谢。谢仪。谢忱(谢意)。谢恩。谢意。面谢。致谢。感谢。 认错,道歉:谢过。谢罪。 推辞:谢绝。闭门谢客。 凋落,衰退:谢顶。谢世(去世)。凋谢。新https://www.tatiao.com/zidian/zi_8765.html
12.凋是什么意思凋的拼音凋怎么读拼音:[diāo] 怎么读: 凋diāo动词凋谢。 「凋」字是什么意思(详细解释): ◎凋 diāo动词 (1) (形声。从仌( bīng),周声。“仌”,冻的意思。本义:草木衰落) (2) 同本义 凋,半伤也。——《说文》 凋,伤也。——《广雅》 为其凋荣也。——《战国策·秦策》 http://zidian.gjcha.com/51CB.html
13.飘怎么读,飘的发音,飘的成语/组词/笔顺,飘的拼音,飘是什么意思,飘飘拼音,飘怎么读,飘是什么意思,飘组词,飘成语组词读音:piāo 拼音:piao 笔划:15 部首:风飘的笔画顺序相关字解释 字辞典解释 飘组词 飘字的基本解释: 飘(飄) piāo 随风飞动:飘扬。飘摆。飘散(sàn )。飘洒。飘逸(洒脱自然,与众不同)。飘溢(飘荡洋溢)。飘拂。飘忽(a.风云等轻快地移动;b.摇摆,浮动)。https://www.chacihai.com/zidian/9206.html
14.谢怎么读谢怎么念谢怎么拼音谢字组词谢怎么读,谢怎么念,谢拼音,谢组词谢 拼音xiè 部首讠部 五笔ytmf 笔画12 画 组词谢组词 谢字基本解释 谢(謝)xiè对别人的帮助或赠与表示感激:谢谢。谢仪。谢忱(谢意)。谢恩。谢意。面谢。致谢。感谢。认错,道歉:谢过。谢罪。推辞:谢绝。闭门谢客。凋落,衰退:谢顶。谢世(去世)。凋谢。新陈代谢。告诉,询问:https://m.xsok.com/dictionary1949.html
15.焜黄华叶衰中的衰字怎么读?(正确拼音解读)焜黄华叶衰中的衰字怎么读?(正确拼音解读)2020-04-26焜黄华叶衰拼音注音:kūn huáng huá yè cuī 。 焜黄华叶衰翻译:树叶儿黄落百草也凋零。 焜黄华叶衰出处来源:《长歌行》 长歌行注音修正版: qīng qīng yuán zhōng kuí ,zhāo lù dài rì xī 。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yáng chūn bùhttps://www.ruyile.com/xsc/r102083/
16.读拼音,写词语。荷花凋谢连那qíngyǔ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读拼音,写词语。 荷花凋谢连那qíng yǔ 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cán bài 了菊花的花枝还dòu shuāng 。一年中最好的景致jūn 一定要记住,那就是在chéng zi 金黄、jú zi 青绿的秋末冬初的时节啊。 22-23三年级上·全国·单元测试查看更多[2] https://zujuan.xkw.com/24q16889731.html
17.璀璨拼音怎么读最新章节璀璨拼音怎么读水在镜中璀璨拼音怎么读 作者:水在镜中 动作:加入书架、章节目录、开始阅读 最后更新:2023-09-24 01:36:41 最新章节:第212章 璀璨由作者(水在镜中)创作连载作品,该小说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是一本难得的情节与文笔俱佳的好书,919言情小说免费提供璀璨全文无弹窗的纯文字在线阅读。https://www.630book.cc/kan/5508258.html
18.谢怎么读谢字组词拼音笔顺读音笔画繁体字谢读音:[xiè]怎么读: (1) 对别人的帮助或赠与表示感激。【组词】:谢谢。谢仪。谢忱(谢意)。谢恩。谢意。面谢。致谢。感谢。 (2) 认错,道歉。【组词】:谢过。谢罪。 (3) 推辞。【组词】:谢绝。闭门谢客。 (4) 凋落,衰退。【组词】:谢顶。谢世(去世)。凋谢。新陈代谢。 (5) 告诉,询问。【例句】:https://zidian.gei6.com/8C22__zi.html?clicktime=1681161538
19.必凋怎么读必凋怎么读:bì diāo。1、必凋的拼音是:bì diāo。https://m.51dongshi.com/eedfrrrddhebd.html
20.褪是什么意思褪的拼音褪怎么读【褪】的意思(怎么读,拼音) 褪 拼音:[tuì] 注音:[ㄊㄨㄟˋ] 基本解释: ①脱落,脱去。例如:梅子褪花时,直与黄梅接。褪装。兔子正褪毛。 ②颜色消退或消失。例如:褪色。颜色褪尽。 详细解释: ◎ 褪动词 1.减色;消退 。例如:褪落(消失;减退衰落) http://zidian.1qi.cn/892a.html
21.凋谢解释凋谢拼音凋谢造句凋谢 《凋谢》 更新时间:2023-07-02 16:36:57 词语凋谢 拼音diāo xiè 书写凋谢 解释 ①(草木花叶)脱落:百花~。 ②指老年人死:老成~。https://www.chazidian.com/zuci-%E5%87%8B%E8%B0%A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