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传要到超市囤米有粮食危机?权威解答来了
新闻搬运工
近日,网上多处有声音号召网友“空下来去超市买点米,囤三个月的量”。一问原因,原来传闻疫情将可能引发全球的粮食危机。
据新华社报道,联合国粮农组织预计,糟糕情况预计将在4月和5月出现。判断的依据是联合国粮农组织已经发现粮食在多方面遭遇多重挑战,例如粮食运输和家畜养殖等。但截至当前,食品供应依然充足,粮食产业所受冲击颇小。
新华社的报道中还提及,美国惠誉咨询公司认为,在发达市场,谷物种植通常在人口密度低的大型农场,比较不易受疫情影响;鉴于关键产区气候条件良好,2020年至2021年庄稼收成前景乐观,粮食相对充足。但劳动密集型行业,例如棕榈油等种植业和鲜肉处理等加工业的人员感染风险较高,因而需要临时封闭措施。惠誉咨询公司担心,尽管某些种类的粮食供应充足,但可能出现过度囤积或限制交易现象,从而抬升粮食危机风险。
疫情会导致中国粮食供应紧张吗?市民有没有必要囤米应对?
国家粮油信息中心高级经济师王辽卫接受新华社专访介绍,“尽管近年来国际市场曾几次出现过山车式的粮价大幅波动,但由于我国粮食连续丰收,供给充裕,库存充足,保障有力,粮食市场总体保持稳定。2019年我国粮食种植面积稳定,粮食再获丰收,全年粮食总产量66384万吨,同比增加594万吨,增长0.9%。总体看,我国粮食供求总体宽松,完全能满足人民群众日常消费需求,也能够有效应对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考验。”
王辽卫还表示,我国粮食总产量连续5年稳定在6.5亿吨以上,近年来粮食储备体制机制不断完善,粮食储备充足,小麦稻谷等口粮品种库存处于历史最高水平。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国家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采取有力有效措施,全力做好粮油市场保供稳价工作,推动粮油加工企业复工复产,保障粮食物流运输通畅,粮油市场供应不脱销、不断档,国内粮油市场平稳有序运行。
中国人一日三餐离不开米和面。王辽卫介绍,我国稻谷供给充裕,2019年稻谷产量2.096亿吨,已连续多年结余;小麦连续多年产大于需,2019年小麦产量1.34亿吨,为历史第二高水平,已连续5年保持在1.3亿吨以上。
全球粮食告急?又一国家宣布出口禁令,联合国粮农组织发预警!中国在行动
21世纪经济报道2020-3-31
这是继粮食主要出口国俄罗斯、越南、哈萨克斯坦和塞尔维亚之后,又一宣布粮食出口限制的国家。
在东非蝗灾和新冠疫情的双重打压之下,全球粮食市场正在蔓延着悲观的预期,加上各国抢购、限售和港口封闭导致的物流不畅等等因素,全球化以来最为严重的粮食危机,正变得越来越近。
01限售+抢购全球粮食市场发生了什么?
春节期间,中国各个商超的消费者抢购粮油、蔬菜以确保宅家生活;现在,全球各国都在出手,确保在新冠病毒大流行期间,国内粮食供应的安全。
因此,该国将在3月28日之前不在签署新的大米出口合同,各种形式的大米产品禁止任何出口,以确保国内供应的稳定。
其他国家如哈萨克斯坦,禁止出口的产品包括小麦、糖、土豆和胡萝卜;欧洲国家塞尔维亚,则禁止了对葵花籽油等物资的出口。
一些国家在拼命限售,一些国家则在国际市场疯狂抢购:阿尔及利亚和土耳其等小麦进口国已经发布了新的两市招标书,摩洛哥则直接把此前发布的,暂停小麦进口关税的措施持续到今年年中。而作为全球第一大大米生产国和消费国的中国,尽管已经拥有满足一年需求的大米储备,但仍然承诺将会大量收购国内各地的粮食收成。
实际上,全球粮食在总量上是供大于求的,但因为很多粮食大宗商品出口集中在少数几个国家手中,来自这些国家的供应中断,将会在全球范围内引发粮食供应短缺,因此,市场上对于全球粮食供给危机的悲观预期并非杞人忧天。
以俄罗斯为例,该国已经是全球第一大小麦出口国,并且其供应地主要是北非、中东等国;而中东国家伊拉克,在近日已经宣布粮食储备告急,需要更多进口大米和小麦以保证国内供应。而全球第三大大米生产国越南,其出口中断在东南亚引发了供应危机:印尼、菲律宾先后宣布粮食库存将在数个月内用完。已经见证了不少历史的我们,或许要在2020年看到更为魔幻的“粮食荒”。
02粮食危机离我们到底多远?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说,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致使劳动力短缺和供应链中断,可能影响一些国家和地区粮食安全。粮农组织在其官方网站上表示:“除非我们快速采取行动,保护最脆弱环节,保证全球粮食供应链通畅,缓解疫情蔓延对整个粮食体系的影响,否则我们面临粮食危机迫近的风险。”
该组织预计,糟糕情况预计将在4月和5月出现,而这一预计并非危言耸听。英国皇家国际事务所就表示,如果各国不采取集体和合作的方式来确保全球供应,只是把自己的国家放在首位,全球将会陷入更差的局面。“疯狂的采购加上保护主义的政策,最终的结果就是粮价上涨,”该组织声称。“而这样的恶性循环足以自我延续。”
在人类历史上,由粮价危机引发的不安定现象由来已久:2008年和2011年,全球粮价上涨时,非洲、中东和亚洲三十多个国家发生了粮食骚乱。
而由于短期购买量激增叠加供给受限,一些粮食品种的价格正在悄然上涨。由于消费者大量购买面粉,作为全球基准的芝加哥小麦期货价格在3月份上涨了8%以上;美国牛肉批发价格本周飙升至2015年以来的最高水平,鸡蛋价格也有所上涨;全球第二大谷物出口国——泰国的米价,也升至2013年以来新高。与此同时,随着美元兑新兴市场的货币正在不断升值,严重影响了这些以大宗商品出口为经济支柱国家的购买力,这些弱势国家的货币,将会在粮价危机中受到最大的伤害。
03粮食危机如果到来,中国如何从容应对?
中国有句古话:“家中有粮,心里不慌”,面对阴云密布的国际粮食形势,中国早有积极的准备。今年三月初,为响应国家号召,广东省粮食种植面积计划增加50万亩以上、湖南省计划增种226万亩以上……全国范围内的粮食增种增收工作正在有序推进。尽管近年来国际市场曾几次出现“过山车”式的粮价大幅波动,但由于我国粮食连续丰收,供给充裕,库存充足,保障有力,粮食市场总体保持稳定。国家粮油信息中心高级经济师王辽卫在接受新华社记者时专访表示,我国实现了“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粮食供求总体宽松,完全能满足人民群众日常消费需求,也能够有效应对重大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考验。粮食生产方面,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粮食连年获得丰收,实现了口粮完全自给,谷物自给率保持在95%以上。2019年我国粮食种植面积稳定,粮食再获丰收,全年总产量66384万吨,同比增加594万吨,增长0.9%。库存方面,“大国粮仓”的库存充足,小麦稻谷等口粮品种库存处于历史最高水平,即便口粮完全不进口,也不会影响国内市场的供应水平。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主要出口国采取限制出口措施,可能会加剧国际市场粮食价格的波动,但对目前我国粮食市场的影响不大,有利于消化不合理粮食库存,减轻国内部分粮食品种库存压力,”王辽卫说。针对相对缺少的粮食品种,特别是大豆和玉米,中国在国际市场上积极作为,趁着主要生产国丰收的时机,低价大量采购,以满足国内需求。3月份,全球最大的大豆出口国巴西称,当月该国平均出口量达到了历史记录的47.32万吨/日,而这些大豆中的75%将会运往中国。同时,在前两个月,中国购买了600万吨美国大豆,同比增长5倍;3月19日的一周内,购买了48.5万吨美国小麦,是2017年以来的首次购买。在中国,进口大豆是最为主要的榨油和饲料原料,来自美国和巴西的便宜大豆,将在中国逐步恢复的生猪养殖产业中,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