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马说》优秀的教学设计(精选11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韩愈《马说》优秀的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目的

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了解作者对古代封建统治者压抑摧残人材的愤慨之情。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体会作者寄托在文中的思想感情,了解封建社会中人才被埋没的可悲情况。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要点:

简介作者及文体,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毛主席曾说:我愿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我们常说,天生我材必有用,是金子总会发光。但是,在封建社会里,真正有才能的人又会是怎样的下场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二、简介作者: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南阳人,唐代着名文学家、思想家。韩氏先人原是昌黎(今属河北)的大族,因而他常常自称昌黎先生,世称韩昌黎。他的作品集叫做《昌黎先生集》。

“韩愈在政治上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力反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提倡散体,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的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旧时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摘自《辞海》“韩愈”条)

三、简介文体:

四、简介伯乐相马的故事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

五、教师范读全文。学生朗读课文。(重点朗读第3段,体会作者的感情。)

六、阅读课下注释,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理解词语意思。

①骈(pian)死于槽枥(caoli)之间骈死:骈,两马并驾。骈死意为并列而死。

②才美不外见(xian)外见:表现出来。

③食(si)之不能尽其材食,同“饲”。

④策之不以(按照)其道(名词动用,鞭打)执策而临之(名词,鞭子)安求其能千里也(它,指千里马)其真无马也(难道,表反问语气)其真不知马也(恐怕,表推测语气)鸣之(助词,是在意义)而不能通其(代词,它的)意只辱于奴隶人之(助词,的)手马之千里者(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策之(代词,它)不以其道一食或尽(吃尽)粟一石食之不能尽(竭尽)其材

参考译文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经常有。因此,即使是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到屈辱,跟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能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或许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虽有日行千里的能耐,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又不足以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一、导语设计

二、作者及文体简介

1、关于作者

2、关于文体

3、关于背景

4、关于伯乐

学生读资料,增强对课文的感性认识。

三、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朗读课文,初步感知文意。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

教师抽查预习情况,督促学生积累生字、通假字。

(多媒体显示)

①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伯乐相马骈槽枥粟

②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食之不能尽其材

才美不外见

其真无马邪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跟读,提醒学生注意句中停顿。

(3)学生大声读课文,注意语调的变化。

(4)学生齐读课文。

2、翻译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1)学生自读课文,参考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词句,翻译课文。

(2)教师分发文字资料,帮助学生积累词语。

①积累重点词语。

相、骈、枥、策、粟、邪

②掌握一词多义。

③难句翻译。

一食或尽粟一石: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它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骈死于槽枥之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想要和平常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交流,解决词句方面的疑难问题。教师巡视,参与学生讨论,适时给予指导点拨。

四、课堂练习

做课后第二题。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课后第二题。

教学后记

教学思路

1、知识教学点:

⑴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

⑵理解本文寓意和作者思想感情。

2、能力训练点:

⑴训练学生的口译能力。

3、美育渗透点:

讨论对人才的看法,树立价值观观念,争做“千里马”。

教学辅助

多媒体课件制作、增加教学的直观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设想

1、链接教学,决不满足于某一课的内容,提倡大容量,以本课内容为核心,将课内、课外相结合,让学生广泛地阅读;

2、初步的研究性教学,一课上完,不以解决了所有的问题为满足,而是重新提给学生新的问题。一课上完是终点,同时也是中国,是某个问题研究的起步。

3、主张“情气说”,作者写时以情使气,以气结句,我们读时反过来由句寻气,由气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介绍作者、文体。

1、以“伯乐相马”的故事导入。

2、作者介绍。

3、文体介绍:“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看法,写法灵活,奇巧而言辨,与现代杂文大体相似

二、正音

学生听课文朗读,给生字注音,划出通假字。

三、学生初读课文,试领会课文内容

1、学生对照课文注释小声读。

2、指名学生朗读,要求读得通顺,语音正确,不读破句。

3、针对学生朗读情况,教师适当点拨。

4、学生齐读。

四、疏通文意

1、学生自己按课下注释尝试翻译。(翻译采用分组“开火车”的`方式,比如第一组,一人翻译一短句,负责第一段。二组,负责第二段。三组负责第三段以达到比较大的活动面积)

2、教师评价,再读课文

五、再读课文,推究文理

1、教师提出讨论题,学生分组讨论。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⑵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如何?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⑶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⑷作者是如何描述千里马因肚饥而无法发挥才能的痛苦的?

──且欲与常成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⑸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马者”的“不知马”的?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⑹文中的哪句话点明了中心?

──其真不知马也。

2、学生交流讨论结果,教师从旁指导。

3、在此基础上,再读课文,要求读得流畅,语气、重音、停顿和速度得当。

⑴同桌间互相听读。

⑵指名学生朗读。

⑶全班学生齐读。

六、三读课文,品味意境

1、简介写作背景,体会作者通过本文所表达的见解。

2、三段文字都用一个“也”字收住,它们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无限痛惜;愤怒谴责;深刻嘲讽。

3、作者所说的“食马者”、“伯乐”、“千里马”仅仅是指传说中的人和物吗?

──食马者比喻不能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千里马比喻人才。

4、托物寓意”的写法。

七、要求学生背诵全文

八、课堂练习及中考链接

九、课外阅读

十、迁移讨论

以我们学过的文言文为依托,引经据典,言之有物,言之有序地谈一谈“人才应该具有哪些的素质”

十一、布置作业

2掌握常用文言实词、虚词的用法及句式结构。

3.指导朗读。

一、导入新课

在古代,由于受腐朽的选拔体制所约束,有许多人因才华得不到施展而写下许多直抒胸臆的诗文,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其中最著名的一篇——《马说》。

二、释题及作者简介

1.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写法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近。

2.韩愈,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有《昌黎先生文集》。

三、分析课文

1.教师范读。

2.正音。

乐(祇()骈)槽枥()辱(食()

食马者策()见()邪()石()粟()

3.(1)分析课文第一段。

提问:结合课文注解,翻译第一段并找出难懂的词语。

实词:千里马——日行千里的马,本文指人才伯乐——擅长相马之人,本文指识别人才的人辱——辱没骄——一同槽流——喂牲口用的食器称——著称

虚词:而——表转折,但是故——因此于——在之——结构助词,的以——凭借虽——即使。

教师翻译(略)

提问:第一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作用。

提问:是不是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呢?

是,强调伯乐能识马,如果不被伯乐识别,千里马就会被埋没。

齐读第一段。

(2)分析第二段。

提出重点字词,疏通文意。

实词:一食——吃一顿食马者——通“饲”,喂才美——才能,美好的素质外见——表现在外面,“见”通“现”等——等同,一样常——普通的

虚词:或——有时其——代“千里马”是——这种,作代词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能够千里之能——能力安求其能千里也——能够安——怎么

提问:第二段说明了什么?

分析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进一步说明,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无法施展才华。

提问:文中哪些句子可以体现千里马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女生齐读第二段。

(3)分析第三段。

找出重点字词,疏通文意。

实词:策之——用鞭子打执策——马鞭子道——方法,正确的方法。尽——竭尽材——通“才”,才能鸣——鸣叫通——通晓执——拿着临——面对知——识别,了解

虚词:策之——作代词,代千里马以——按照鸣之——助词,无意义。

翻译全段。

提问:第三段主要内容是什么?

不是天下无千里马,而是不识马。

提问:本段中通过哪些语言来体现食马者的浅薄愚妄?

“策之不以其道…。天下无马”’

提问:本段中哪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

“其真不知马也”这个结句,点明了中心。

散读第三段。

(4)全班齐读。

提问: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对埋没人才的'现状作了揭露。

提问: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韩愈怎样的思想?

表达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接心情。

提问:本文中“伯乐”“千里马”各比喻了什么样的人?

伯乐即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千里马即人才。

四、全班齐读,并背诵

板书设计:

马说

韩愈

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遭遇(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主旨:其真不知马也。

1、导语:世人常常感叹机遇不至,自己纵有经天纬地之才,却难遇上一个欣赏自己的伯乐!于是,古之文人常抒发出不平之鸣,从屈原的《离骚》到李商隐“不问苍生问鬼神”,直到韩俞的“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于是,历史上演了一幕幕时常相似的画片:千里马“骈死于槽枥之间”,不能不令后人为之扼腕长叹!

在唐风的天空里,值得后人称赞的还不只是韩愈的“伯乐”“千里马”给人带来的震撼,更在于他这种“以文为诗”,诗文结合的写作特点,在他的倡导下,极力反对六朝以来的骈体文风,而代以先秦两汉散文的特色,为中国文学发展带来了震撼千年的影响,于是,一代大儒就在“古文运动”中诞生了;于是,在唐风宋韵中,又站立起了八个顶天立地的散文大豪!而韩愈,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的马说。

2、文体知识:a,关于韩愈字、作品。B,关于说,马说,什么意思?是马要说话吗?(是古代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学过的还有《爱莲说》,以后还会学《师说》、《捕蛇者说》

二、朗读:

1、范读。

2、又到了单独吹竽的机会了,谁愿意吹奏一段。

3、其他同学点评他吹的怎样?优欠、有无问题。(调吹的准不,轻重缓急、情吹出来了吗?)

三、疏通文意:

1、下面请同学这样啊:对照注释及资料,口头翻译,可以同学间交流,也可以和老师交流。

2、(--分钟后):请同学们提出质疑不解处、困难处。例:策之、食之、鸣之(鸣叫它,对吗)

3、老师也提几个小问题来考考你:答案均板书在北侧

(1)找出文中字形相同但意义不同的`词语,可以两个人一块儿找,比如“食”。明确:食(食不饱,力不足,吃;一食,吃一顿;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通饲,喂)能(虽有千里之能,本领才能;不能通其意,能够)策(执策而临之,鞭子;策之不以其道,用鞭子打)。

(2)找出有几个通假字:食通饲,见通现,邪通耶,祗通只,材通才。

(3)说说这三个之字的用法:策之、食之、鸣之(鸣叫它,对吗)

(4)说说两个其字的用法:其真无马也?其真不知马也。(其1表反问语气,其2表感叹语气。几位同学试读。建议“其真不知马也。”中的句号该为感叹号,哪一个好?给编辑部去一封信)

4、请一位同学通译全文。

四、文中哪一句话可以作为本文的中心?

1、明确:其真不知马也。因为缺少了伯乐的眼光,世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如果没有伯乐,千里马将会——怎样?被埋没。

五、找出被埋没的遭遇表现?

例: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又想马儿跑,又想马儿不吃草”)

六、不认识千里马的人对千里马发出了怎样的感叹呢?

明确:曰,天下无马!……更荒唐可悲的是,还拿着鞭子站在千里良驹面前说,天下无马。作者发出了增样的感慨呢?呜呼……

七、作者仅仅是在写千里马的故事吗?

板书:

千里马—比喻—有才能的人

伯乐—比喻—识得人才的人

食马者—比喻—埋没、扼杀人才的人托“其真不知马也!”的故事—托物言志(或)—言“埋没人才”的道理

总结:流露的是作者怀才不遇的心情和对封建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揭露和控诉。

八、拓展延伸

那么,假如你将来也遭遇到怀才的情况,那么你会认同以下哪一种情况呢?也可以谈谈这几种情况以外的认识。

1、毛遂自荐,锥在囊中,脱颖而出

2、苏秦,悬梁刺股,发奋再学

3、陶渊明,归隐田园乐悠悠

4、李白,天生我才必有用

5、诸葛亮,三顾茅庐方出山

6、姜子牙,垂钓等待,80岁遇文王

九、作业:背诵课文

结语:韩愈以良马喻人才,写自己生不逢时、知遇之难,今天,我们有幸生长于新时代,不愁没有伯乐,只怕没有真才。我希望你们就是一匹匹真正的未来的千里马。能做到吗?(能!大声点,能!再来一遍,能!)

知识教学点

1、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能够疏通文意。

2、了解作者,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体会作者的情感。

能力训练点

1、反复诵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句读、注意节奏。

情感渗透点:

背诵课文。学会推销自己,展示才能,树立正确的人才观,为社会做贡献。

一、导入。介绍作者、文体

1、以伯乐相马导入。(幻灯片展示)同学们知道“伯乐相马”的故事吗?(教师简单讲故事)

3、文体介绍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看法,写法灵活,奇巧而言辨,与现代杂文大体相似

幻灯片展示

二、朗读时刻(读准字音,读出句读,读准节奏,读得流畅,读懂情感)

祗骈槽枥一食或尽粟一石邪通耶食马者(幻灯片显示注音)

2、学生初读,领会课文内容,读出情感。

三、疏通文意

完成后,教师评价,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完成课堂检测。

可能遇到的字词障碍

马之千里者(马中能日行千里的,之,定语后置的标志)是马也(是,这也,表判断)才美(才华和美好的素质)鸣之(之,语助词,延长音节同《狼》久之)其

四、链接写作背景,思读品读课文。

1、“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分别比喻什么?

2、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来寄托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本文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结合文中具体句子进行说明。

五、古为今用

质疑:“千里马的命运”在现实生活中是否存在吗?请同学们结合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

六、布置作业

2、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

3、请你运用托物寓意的手法,选择一个事物,表达自己的`某种感情。

七、板书设计

千里马人才

伯乐能识人才的统治者(贤明的君主)

食马者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

托物寓意

表达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教学目标

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学习托物言志的构思方法

3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教学重点

1.积累文言知识

2.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教学难点

《马说》的论点是怎样的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课时安排(2课时)

第1课时:通读课文,翻译课文,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

“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是人才实现自身价值的理想境界。但在很多时候,特别是古代封建社会,埋没人材现象非常严重,很多人才常哀叹怀才不遇、生不逢时。人材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呢今天我就来一起学习这篇《马说》。相信同学们会从中会找到答案。

一、解题

二、介绍作者及背景

韩愈(768~824)字退之,南阳(现在河南南阳县)人,唐代著名文学家。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韩氏先人原是昌黎(今属河北)的大族,因而他常常自称昌黎韩愈,世称韩昌黎。他的作品集叫做《昌黎先生集》他多次被贬官降职,很受压抑。他的散文创作实践也体现了这种精神。他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散文家之一。

韩愈所处的中唐时期,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激烈,许多中下层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都怀才不遇。韩愈本人遭遇也是这样,因此他对埋没人才不但不满,而且加以揭露和抨击。本文便是他这类作品中的名篇之一。

三、听读课文

(一).注意读准字音

(二).注意划分节奏

(三).注意语气语调

四.学生朗读,要求:

(一).读准字音(先正音释词,再自由朗读)

(二).读懂句意(先逐节翻译,再抽读评议)

1、千里马的命运(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痛惜之情

2、千里马的遭遇(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愤慨诘问

3、食马者的言行(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讽刺嘲笑

五.作业

(一).翻译全文

(二).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一.检查背诵及翻译

二.合作讨论:

(一).概括每节大意并思考:

(三).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四).文中千里马指的是什么明确:比喻人才。

伯乐指的是什么明确:比喻识人才的人。

(五)..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

(六).反映怎样的社会现实抒发作者怎样的思考感情

三、链接拓展.

(一).如今,假如你是“千里马”你打算怎样施展你的“日行千里”才能呢

(二).写出几个含有“马”字的成语或谚语歇后语

(三)写出几句含有“马”字的的诗句

四.教学小结

(一)归纳课文。

中心思想:本文围绕着有马还是没有马的问题反复论述,慨叹世无伯乐致使千里马陷于不幸遭遇,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昏庸愚昧、埋没人才,并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心情。

(二)归纳写作特点

五.课外作业

思考和练习(见作业纸)

(郭立桂)

初二年级作业纸

学科语文课题《马说》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现,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一.给加列字注音

伯乐2.辱3.骈4.枥5.一食6.食马者7无马邪

二.找出文中四个通假字解释

1.___通____:2.___通___:3.___通___:4.____通_____:

三.解释下列加点的实词

1.奴隶人2.与常马等3骈死

4.槽枥5.一食或尽粟6.不以千里称也

四.填空

1.《马说》的作者是____,又称_______,他是___代著名思想家及文学家,他与_______一起倡导古文运动。

2.文中表现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文中“伯乐”比喻________-,“千里马”比喻_____________.“食马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这句话朗读停顿的划分是准确的.

B.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这里反问句与推测语气连用,既是作者的感慨,更是对统治者愚昧无知的无情嘲讽.

C.《马说》中的“说”在这里表叙述,本文叙说了伯乐与千里马的故事

D.本文选自《昌黎先生文集》,作者韩愈,宋朝人,“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

六.选择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正确意思。

1.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之不能尽其材()

A.吃的东西B.同“饲”,喂C.吃D.供养

2.有千里之能()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A.有能力做到,能够B.和睦C.能力,才能D.有能力的

3.策之不以其道()

执策而临之()

A.竹制的马鞭子B.策问C.驱使,鞭策D.计策,计谋

七.辨析下列各句加点词的意义。

不以千里称也()

策之不以其道()

虽有千里之能()

执策而临之()

安求其能千里也()

3.其真不知马也()

其真无马邪()

八.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的意思

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2.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4.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九.问答:

1本文“托物寓意”,借议论千里马的被埋没,揭露和批判了封建社会怎样的一种不合理现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一说法,启发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千里马那样的人才”

假如你是“千里马”你将怎样展示“日行千里”的才能呢

讲述《伯乐相马》的故事。(见附录)

这匹千里马最终得到了伯乐的赏识,但是不是所有的千里马都能被赏识,被重用呢?

学了韩愈的《马说》,我们就知道了。

二、简介作者、写作背景及解题

1、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唐朝著名文学家,自退之,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河南河阳人,出身封建官僚家庭,“唐宋八大家”之首,有《昌黎先生集》。

2、写作背景

3、解题

谁来说说“说”是什么意思?

生:“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与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从字面上可以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三、初读课文

要求读得流畅,注意语气、重音和停顿,在朗读中感知课文,

1、学生范读(注意读准字音)

2、自由朗诵,互读(同桌之间互读,指出彼此的好与不足)

3、老师范读(注意有感情地朗读)

4、全班齐读

四、感知课文内容

1、结合注释、工具书,小组之间讨论,共同翻译。

2、分小组比赛,谁能提出问题把对方难倒?(就自己不理解的或认为重要的问题来提问)

3、派代表来翻译课文,其他同学指出翻译不足的地方,并补充。

五、研读课文,品味意境

1、小组讨论以下五个问题(男女生展开竞赛)

①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是怎样的?(用原文回答)

②千里马是客观存在的,为什么作者要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③“食马者”是怎样对待马的`?(用原文回答)

④“食马者”这样对待千里马造成了什么样的后果?(用原文回答)

⑤“食马者”这样对待千里马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老师读题,板书:伯乐、千里马、食马者)

明确:

①“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②先有马,再有对马的认识,就一般的马来说,应该是这样的情况,然而对千里马来说,情形便有所不同。如果不能把它从普通的马群中识别出来,只是一般的对待,发挥不出它的特长,那就等于它不是千里马,就没有千里马。在这里,识马就成为前提了。因此,伯乐对千里马有决定性的作用。

③“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④“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⑤“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其真不知马也”

2、小结

1、结合写作背景思考:作者所说的“食马者”、“伯乐”、“千里马”仅仅是指传说中的人和物吗?

明确:食马者比喻不能识别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人。

千里马比喻人才。

2、全文寄托着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3、揭示“托物寓意”的写法

明确:本文论述的是识别人才的问题,但通篇没有一句话直接提到人才,作者认为对有才能的人必须尊之以高爵,养之以厚禄,任之以重任,这样他们才能施展自己的才干,他的这些主张,是通过对千里马的“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现”的境遇的描叙表现出来的,这种写法就叫托物寓意。(板书:托物寓意)

七、拓展延伸

讨论:在韩愈那个时代,没有伯乐,那我们这个时代呢?有没有这种现象?假如你是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该怎么办?

明确:对自己充满信心;不断完善自我,提升自我;不放过任何机会,并创造机会,施展自己的才华。

八、布置作业

背诵课文,并给韩愈写一封信,抚慰他怀才不遇,愤懑难平的心情。

九、板书设计

托伯乐

物千里马

寓食马者

教材分析:

《马说》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23课的自读课文。本文是一篇精彩的论说文,运用托物寓意的写法,形象的写出了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揭示了伯乐不识马的根本原因。与其说是写千里马的遭遇,不如说是写人才的遭遇,表达作者了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对封建统治者进行了无情的控诉。

根据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和初中文言文教学大纲的要求,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达到能疏通文言字词理解课文大意的目的。我设置了以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

1,借助工具书自主翻译,感知课文大意。

2,反复诵读、培养语感,能熟读成诵。

3,会记笔记积累词汇,了解文体把握托物寓意写法。

4,感受千里马的遭遇,深刻理解课文含义。

教学重点:

积累文言词汇,熟练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掌握托物寓意写法,理解伯乐千里马所象征的含义。

学情分析:

农村中学的初二学生虽然接触了文言文,但基础薄弱,还没有学会积累文言字词的习惯,很难顺利的翻译一篇文言文。所以,继续加强文言字词的基础教学仍是初中文言文教学的重点,因为文言字词是读懂读通文言文的基础之基础。鉴于此,我采用了以下的教法和学法。

教学方法:

为了达成目标,确定本课的教学方法。

1,文本赏读法:学生诵读,教师范读,通过文本解读文意。

2,问题探究法:教师引导,学生体悟,通过文意理解内涵。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法。

教学课时:

两课时,第一节是自主学习课,学生提前预习为主;第二节是合作探究课,师生互动共同探究完成。

教学过程:

导入以设置悬念激发兴趣切入,问一个适合学生切身利益的问题,吊起学生的胃口,驱动学生发自内心的学习。都说21世纪,是竞争人才的世纪。那么请问什么是人才如何成为人才这些都是我们同学需要思考的问题,为自己早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做准备。为解开这个千古之谜,就让我们怀着虔诚的心,打开课本向韩愈索解吧!

任务1:寻找《伯乐相马》、《毛遂自荐》等或者与人才悲惨遭遇有关的故事。一方面运用故事热身,贴近文本,为深度理解文本内涵做铺垫;一方面是让学生积累人文知识,活跃思维,充实大脑,激发兴趣。

任务2:展示预习提示,指导学生如何预习,怎样去疏通文意,把握文言文知识点,达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效果。

★了解作者作品、背景及说这种文体。

★你认为文中有哪些字的读音需要掌握

★朗读中哪些句子的节奏需要注意并说处例句。(演示文稿)

★你认为文中哪些词的意思需要掌握

★你积累了哪些一词多义的词并说出例句。(出演示文稿)

★你又积累了哪些通假字并说处例句。(演示文稿)

★你认为文中哪些句子的翻译需要注意

1,既然是议论文,那么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点拨此问的目的也就是问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

2,当时的千里马有什么遭遇,或者说当时的社会现象是什么

3,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

4,由于食马者不知马,直接导致了马的什么后果这其中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5,哪些句子表明了作者的感情倾向

6,作者的结论也即本文的主旨是哪一句

7,作者仅仅是写千里马吗他们分别象征什么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合作探究中,我将慢慢引导,以学生喜闻乐见的东西来点拨来启发,慢慢展示课件,用图片,用声音,用光电来复圆情景。既触及学生自身的关于人才观问题的理解,又活跃了课堂。最主要的是达成了对课文托物寓意的理解,明白千里马暗喻人才,伯乐象征识别人才的人,深刻理解了作者那对封建统治阶级的憎恨和控诉。

1、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

2、能正确翻译文言语句。

3、学习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

4、正确把握本文的主旨。

重点难点

1、重点1、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

2、难点:正确把握本文的主旨。

和谐教学法

2课时

教学用具:

小黑板、录音机

一、课前准备、身心放松

欣赏歌曲《骏马奔驰保边疆》。

二、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1、导入新课:

2、展示学习目标

1、能正确把握文中词语的读音。

2、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

3、能正确翻译文言语句。

三、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检查预习情况。

2、介绍作者情况及时代背景

3、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要求学生借助书下注释、工具书和已有的文言知识理解文中实词虚词的意思,尝试着翻译文言语句。

2)、将自学中碰到的问题在小组中讨论解决。

3)、将小组中不能解决的问题罗列,留待集体解决:

四、精讲点拔,释疑解难

结合学生自学和讨论结果,稍作点拔: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世有伯乐(lè)

骈(pián)死于槽枥(cáolì)之间

一食(shí)或尽粟一石这里的“食”是“吃”的意思,所以读(shí)。

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这里的“食”同“饲”,喂养的意思,所以读(sì)

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这里的“食”是“吃”的意思,所以读(shí);这里的“见”同“现”,显现的意思,所以读(xiàn)。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马夫)

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本指小米,这里泛指粮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这,这样的)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犹,尚且)(等同,一样)

安求其能千里也(怎么,哪里)

策之不以其道(方法)

执策而临之(握,拿)(面对着)

3、辨析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一食或尽粟一石(吃)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喂养)

食不饱(吃)

食之不能尽其材(喂养)

不以千里称也(用,拿)

策之不以其道(按)

虽有千里之能(的)

执策而临之(代千里马)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音节助词,无义)

马之千里者(定语后置的标志)

安求其能千里也(代千里马)

其真无马耶(难道)

其真不知马也(恐怕)

策之不以其道(驱使)

执策而临之(鞭子)

策勋十二转(记载)

虽有千里之能(虽然)

故虽有名马(即使)

一食或尽粟一石(吃完)

食之不能尽其材(使----尽)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转折连词,却)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顺承连词,来)

4、翻译句子

①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②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③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④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⑤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⑥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⑦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⑧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五、课堂小结,推荐作业

1、课堂小结:

你的收获是什么?

2、推荐作业:

第一题。

欣赏歌曲《》。

复习导入

1)、学习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

2)、正确把握本文的主旨。

4、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分小组讨论“导学提纲”中的`问题,然后回答。

导学提纲:

2、作者认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你们认为到底是先有千里马,还是先有伯乐呢,为什么?

3、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如何?

4、作为千里马与普通马有什么不同?

5、食马者能注意这一点并区别对待吗?

6、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7、本段中那些语句刻画了食马者的浅薄愚妄?

8、本段中哪句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

9、本文通篇写千里马,难道韩愈仅仅为马的不幸而鸣不平吗?

10、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韩愈怎样的思想?

11、本文中“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比喻了什么样的人?

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2、先有马,再有对马的认识,就一般马而言应该是这样的。然而对千里马来说,情形便有所不同。如果不能把他从普通的马群中识别出来,只是一般对待,发挥不出它的特长来,那就等于它不是千里马,识别就成为前提了。

3、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4、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5、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6、“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7、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8、“其真不知马也”这个结句,点明了中心,讽刺揭露了昏庸无能,不能选贤任能而报怨世无人才的统治者。

9、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对埋没人才的现状作了揭露。

10、表达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慨心情。

11、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千里马比喻人才;食马者比喻不能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五、拓展延伸

天生我才必有用,只可惜韩愈怀才不遇,英雄无用武之地,所以他只能无可奈何的发出了“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感慨。

1、那么假如你就是一匹千里马,却暂时不被重用,你会怎么做呢

韩愈认为“伯乐”决定了“千里马”的命运,这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未免绝对。我们要主动地去争取,像毛遂一样的自荐,方可把握住自己的命运。

2、那么作为千里马,你们又想对伯乐说些什么呢?

我相信所有的伯乐一定会尊重教育,尊重人才。让千里马能够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愿伯乐们能够拥有一双慧眼。.因为世界上不是缺少千里马,而是缺少发现千里马的眼

韩愈以良马喻人才,写自己知遇之难,是因为它生不逢时,我们有幸生长于新时代,能够人尽其才,那么我希望大家能够发出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豪言,天马行空任我行的壮语。同学们,莫愁前路无知己,我相信只要大家努力,若干年以后,你们一定会站在我面前自豪地说:天下谁人不识我!

背诵默写本文。

附板书:

教学反思:

一、教学目标

(一)通过学生齐读、教师正音、学习小组合作扫除字词障碍,使学生读准、读懂课文。

(四)通过对“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你是怎么看待伯乐的作用呢”话题的讨论,引导学生认识到只要人才保持良好的心态,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持之以恒,就能实现自己的宏图大志。

二、重点、难点

(一)重点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理解伯乐与千里马的寓意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三、课时安排

四、教学过程

课前预习,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尝试翻译这篇课文。

(一)故事激趣,导入新课。

(二)释题及作者简介

(三)理读课文,使学生做到读准、读懂课文

(板书:一、理读1、读准2、读懂)

1.学生齐读课文。教师正音。

2.学习小组合作扫除字词障碍。

(四)解读课文的内容与主旨

(板书:二、解读1、内容2、主旨)

1.说一说

(1)课文里面有怎样的千里马

你可以试着这样说:这是一匹的千里马,因为……

(2)又有怎样的饲马者呢

你可以试着这样说:我觉得他是的饲马者因为……

2.辨一辨

作者所说的“食马者”“伯乐”“千里马”仅仅是指传说中的人和物吗(板书)千里马喻指,伯乐喻指,食马者喻指。

3.议一议

②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会有怎样悲惨的遭遇呢

4.想一想

(教师适当补充写作背景)

(五)品读自己喜欢的句子(板书:三、品读共鸣)

1.教师:品读首先要和作者产生共鸣。比如说,我读到什么地方的时候和作者感到一样,怎么样说说看。

2.学生品读自己喜欢的句子。

(六)学生背诵课文

(七)拓展延伸

1.讨论:作者认为,自己是个人才,只是缺少伯乐的发现。其实封建社会不知道埋没了多少人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同情百姓,写出民苦“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的(柳宗元);与民同乐的太守(欧阳修);还有李白、苏轼、王维……这些都已成为了历史。那么,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你是怎么看待伯乐的作用呢

2.教师举例:飞人刘翔和教练孙海平;一代影后章子怡和张艺谋等。鼓励学生:希望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能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刻苦勤奋,努力学习,成为一匹千里马。策马扬鞭,马到成功。

(八)教学检测反馈设计

1.基础题:完成“思考与练习”第二题。

2.拓展题:给韩愈写一封信,抚慰他怀才不遇,愤懑难平的心情。

THE END
1.食是什么意思食的解释食怎么读小鸡觅食。丰衣足食。 3. 供食用或调味用的。【组词】食糖。食盐。 4. 人所见到的日、月亏缺或完全看不到的现象。【组词】日食。月食。 「食」 拼音:[sì] 怎么读: 1. 拿东西给人吃。 「食」 拼音:[yì] 怎么读: 1. 用于人名,如郦食其(jī)(汉朝人)。 上一篇:飘 下一篇:饺食是什么意思 食https://zidian.bi0.cn/98DF__xinhua.html
2.食是什么意思食的拼音食怎么读汉语字典日中则昃,月盈则食。——《易·丰》 三年春王二月,己巳,日有食之。——《左传·隐公三年经》 是故圣王日食则修德,月食则修刑。——《管子·四时》 「食」字方言集汇: 粤语:ji6sik6zi6 客家话:[沙头角腔]sit8[客英字典]sii5shit8[海陆丰腔]shit8sii6[宝安腔]sit8[客语拼音字汇]sid6[台湾四县腔https://www.zidianwang.cn/zidian/98DF.html
3.食生是什麼字體?眾識社區識字體網华康黑体 Std W7 87% 阿里巴巴平台可商用 DFHei-GB Otf W7 85.2% 商用须授权 DFHeiGB5HK W7 85.1% 商用须授权 DFPHei Std W7 85.1% 商用须授权 华康黑体W7(P) 84.8% 商用须授权 DFPHeiW7-GB 84.8% 商用须授权 華康黑體W7(P)-GB5 84.2% 商用须授权 文星黑体 83.6% 商用须授权 黑体(Mac)https://hant.m.likefont.com/community/113273220/
4.跟“吃”相关的表达习近平: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是头等大事 从新年贺词看中国温度 2025是个什么年 聆听新年贺词 感受活力中国 乒协回应马龙樊振东陈梦退出世界排名 听,高水平开放的铿锵足音 新年贺词里向上的中国 湖北、青海省委书记调整 跨年夜王楚钦3比1胜樊振东 刘宇宁北京卫视跨年唱《春风十里》 湖南卫视舞台坏了 湖南台主持人重聚汪涵https://m.163.com/v/video/VJJSACG0O.html
5.汉字“食”的读音意思用法释义造句新华字典又如:食次(酒菜和点心之类;食品);食店(饭店);食垒(一种有几层屉的食盒);食嗓(食道);食忌(饮食的禁忌);食官(古代掌管饮食的官);食膳(膳食,肴馔);食为民天(饮食是人民最重要之事)粮食〖grains〗籍兵乞食于西周。——《战国策·西周策》。注:“粮也。”食太阴在卯穰。——《史记·货殖列传》。http://dict.newdu.com/show.asp?id=18687
6.“吃”在cgw01上意味着什么探索络美食文化的奥秘“吃”与网cgw01:探寻网络美食文化的深层次内涵一、导言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人们对于“吃”的认知已经不仅仅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味觉享受。那么,“吃”在网cgw01上究竟意味着什么?它又与网络美食文化有着怎样的联系?本文将带您一探究竟。二、网络美食文化的兴起 http://m.shijingketang.com/sjgl/91918.html
7.高二期中语文试卷6篇(全文)17.选出与“谷不可胜食也”的“也”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B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C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18.下列句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寡人之民不加多B谨庠序之教 C是寡人之过也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9.选出与“申之以孝https://www.99xueshu.com/w/filextu6vkc9.html
8.词汇“食什么息什么的成语”的中英文读音翻译用法及例句词汇食什么息什么的成语 释义找到食什么息什么的成语共1条 食饥息劳 成语拼音:si ji xi lao 拼读声调:sì jī xī láo 成语释义:指使饥饿者得食,疲劳者休息。 成语典故:《墨子·天志中》:"内有以食饥息劳,持养其万民。" 包含食什么息什么的成语 http://www.frnht.com/291862.html
9.seedeater是什么意思seedeater的中文翻译音标读音用法seedeater是什么意思、seedeater怎么读 读音:美[′si?di?t?(r)]英[′si?d?i?t?] 英汉翻译近义词典英英词典发音词典 seedeater中文翻译 n.食籽雀 seedeater是什么意思网络解释 食籽雀 词组短语 1.Yellow-belliedSeedeater黄腹食籽雀 https://danci.gei6.com/seedeater.html
10.日全食是什么意思日语在线翻译名詞 皆既食. 日全食 名詞 日本語訳皆既日蝕,皆既日食対訳の関係完全同義関係 日全食的概念说明: 用日语解释: 皆既日食[カイキニッショク]皆既日食という天体現象 索引トップ用語の索引ランキング 日全食 拼音: rì quán shí日本語訳 皆既日食 索引トップ用語の索引ランキング 日全食 https://m.riyuzaixianfanyi.com/w/%E6%97%A5%E5%85%A8%E9%A3%9F
11.iOS越狱开发指南5.1.2 嗟来之食 最方便快捷的途径是去第三方的应用分发平台,比如91,PP助手等直接下载相应的ipa包,但是一些国外或者冷门的App在上述平台可能没有,那就必须自己动手了。 5.2. 静态分析 5.2.1. 查看可执行文件(Mach-O) 什么是Mach-O?它是一种用于可执行文件,目标代码,动态库,内核转储的文件格式,目前Mac OS Xhttps://www.jianshu.com/p/9d046b953546?utm_campaign=maleskine&utm_content=note&utm_medium=seo_notes
12.椴树雪蜜【蜂蜜不能和什么一起吃】 豆腐忌蜂蜜,同食会耳聋; 蜂蜜与大米同食会伤胃; 洋葱忌蜂蜜,同食会伤眼睛; 蜂蜜与韭菜同食会引发心病; 蜂蜜和豆浆不能冲服,蜂蜜中含有少量的有机酸,当它与豆浆里的蛋白质结合后,会产生变性沉淀,人体是无法吸收的; 蜂蜜与鲫鱼同食会中毒(要用黑豆和甘草解毒); https://www.meipian.cn/1zebfl5p
13.不食马肝的意思不食马肝是什么意思不食马肝的用法作谓语、定语;比喻不应研讨的事不去探讨。 不食马肝的繁体不食馬肝 不食马肝的不什么意思:不字含义为副词的意思。不的意思 不的成语:包括好学不倦、食不知味、不顾死活、计不旋踵等带不字的成语。 不食马肝的食什么意思:食字含义为吃:食肉 ,食欲的意思。食的意思 https://chengyu.yw11.com/cy/%E4%B8%8D%E9%A3%9F%E9%A9%AC%E8%82%9D
14.#三食三餐#螺蛳粉的蛳,到底是读si来自河南工业大学24-01-8 12:01 发布于 河南 来自 河南工业大学超话 #三食三餐# 螺蛳粉的“蛳”,到底是读“si”还是“shi”反正小编觉得螺蛳粉超好吃!( 一餐二楼 柳州螺蛳粉) 2郑州·河南工业大学莲花街校区 河南工业大学超话 ?收藏 6 8 ?9 评论 o p 同时转发到我的微博 按热度https://weibo.com/3262946804/NAS89FQLK
15.破壁灵芝孢子粉胶囊(SiKi时健)价格对比61粒破壁灵芝孢子粉胶囊(Si-Ki时健)保健功能:增强免疫力;适宜人群:免疫力低下者;不适宜人群:少年儿童。 破壁灵芝孢子粉胶囊说明书【产品名称】破壁灵芝孢子粉胶囊 【商品名/商标】Si-Ki时健 【规格】300mg*61粒 【主要成份】破壁灵芝孢子粉、羧甲基纤维素钠。每100g含:粗多糖2.01g、灵芝三萜1.71g。 【用法用量】https://www.315jiage.cn/n197840.aspx
16.HP食si徒的飙戏日常阿阿瓦达啃大瓜橙光作品《【HP】食si徒的飙戏日常》这款橙光作品的制作者是 阿阿瓦达啃大瓜 ,使用《橙光 制作工具》制作。作品简介:|| 由于亲世代老伏时间线跨度大,私设进行调整 || 本作品又名《换个马甲继续演》“如今这年头谁还没个小号,换个马甲继续演!”早年邓布利多画的大饼吃多了,如https://www.66rpg.com/game/1658411
17.《送东阳马生序》中:“主人日再食”的“食”应读什么音“主人日再只是读音上要注意,第一个版本的食读shí,第二个版本的食读si 解析看不懂?免费查看同类题视频解析查看解答 更多答案(5) 相似问题 送东阳马生序一文中 寓逆旅,主人日在食中“食”这个字 读什么? 《送东阳马生序》中,“主人日再食”中的“日”是什么意思,有什么用法? 《送东阳马生序》主人日再食中的“https://www.zybang.com/question/008c536fbd2d4a2eba5ce2e84c8723d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