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全球人口持续增长与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的双重压力,确保每一粒粮食都被高效利用尤为重要。在实施粮食节约减损行动中,机收减损与科学储粮无疑是关键环节。通过技术创新与管理优化,减少粮食在收获与储存环节的损失,不仅体现了对农民辛勤劳动的尊重,更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强化粮食机收减损方面,随着农业科技快速发展,机械化水平显著提升,粮食收割过程中的减损取得积极成效。
一是机收损失率控制在较低水平。先进的农机设备因其高精度和高效率,能精准完成收割、脱粒和清选等环节,特别是配备了智能监测系统的新型联合收割机可实时监控作业状态,及时调整参数,确保收割过程中的损失率控制在较低水平。以小麦为例,传统人工收割的损失率通常在5%至8%,使用联合收割机平均损失率仅约1%,采用更先进的智能北斗导航联合收割机可进一步降低损失率。吉林长春通过推广无人收割机等智慧农业设备,每公顷耕地减损超1000斤。
二是机收范围明显扩大。目前,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的收获已基本实现机械化,小麦、水稻和玉米的机械化收获率分别超97%、94%和78%。黑龙江省以智能农机应用为切入点,加快推进国家大型大马力高端智能农机研发制造推广应用先导区建设,首创省级管理平台、推广智能农机、拓展应用场景,高效助力农业节本增效、农民增产增收。截至2023年底,全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99.07%,稳居全国首位。
三是农机手技能水平日益提升。农机手技术过硬不仅能降低机收损失率,还能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农业农村部通过组织农机专家、操作能手深入田间地头举办农机作业技能培训和收割减损技术指导活动,每年培训农机手超100万人。在甘肃等省份,小麦机收减损大比武冠军可将损失率降至0.61%,远低于“机损率不高于1%”的国家标准。2023年全国小麦、水稻、玉米平均机收损失率分别降至1%、2%、2.2%。
在减少粮食储存损失损耗方面,通过对储存设施、技术、管理等的持续投入与改进,大幅降低储粮过程中的损失。
其一,储粮设施性能显著提升。“十四五”以来,各地以实施粮食绿色仓储提升行动为契机,积极推进高标准粮仓建设和旧仓升级改造,重点增强了粮仓的气密性和隔热性,为绿色、优质储粮奠定了坚实基础。目前,全国标准仓房完好仓容超7亿吨,绿色储粮仓容超2亿吨。
其二,储粮技术持续升级。粮情检测、机械通风、环流熏蒸和谷物冷却“四合一”储粮技术已在国有粮库广泛普及,推动粮食的适宜储存率从70%提升至95%以上。绿色储粮技术的快速发展,如控温、气调、内环流和有害生物综合防治等,有效解决了储粮过程中发热、霉变和虫害等问题。目前,我国国有粮食储备企业储藏周期粮食综合损失率控制在1%以内。
其三,仓储管理日益规范。国家相继出台粮食仓储管理配套制度、操作规程等,特别是《政策性粮食承储企业仓储管理规范化指南》的发布,进一步加强了对各地和涉粮央企的储粮指导。各地区严格落实安全储粮责任,大大提高了粮食仓储的规范化水平。目前,全国已推广使用1000万套以上农户科学储粮装具,储粮损失率由平均8%降至2%以内。
下一步,为加快形成切实管用的粮食节约长效机制,可从以下几方面着力强化机收减损和科学储粮工作。
全面推广智慧农机,提升减损效能。机收是粮食“落袋为安”的第一步,当前农机设备还存在总体性能不足、老旧农机超期服役等问题。需鼓励农机企业加大研发投入,通过财政补贴或贷款优惠等,激励农民淘汰老旧设备。建立智慧农机示范点,让农民直观感受先进设备具有的优势,提高其接受度和使用率。
加快构建农机手终身培训体系,提升专业技能。坚持以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目标,培育一支懂农机农艺、善经营管理、会操作维修的农机技能人才队伍。建立完善农机手技能认证制度,利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提高培训的覆盖面和便捷性,让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脱颖而出。
持续创新储粮设施与技术,实现绿色存储。粮食有生命、会呼吸,储存期限2年至5年不等,如果管理不好,会造成水分流失、品质下降。需大力推广绿色储粮技术,确保粮食存储过程中的品质安全。通过数字化、智能化手段,实现粮情实时监测,提高存储效率。鼓励支持企业、科研机构等加大研发力度,促进储粮技术不断革新。
(作者系华中农业大学农业绿色低碳发展实验室主任、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