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而不及今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2)、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
(3)、养成良好的心态,忌懒散浮躁。放纵懒散是一种惰性,如果不能克服就会无法打起精神,整天昏昏沉沉,无所事事,无法以最好的状态去学习;急躁冒险,急于求成,就不能陶冶性情,事情自然都是很难圆满的。
(4)、“今讨贼未效,知己未答,而方宠齐、晋,坐自贵大,非其义也。
(5)、汝出门去国,已半月余矣。为父未尝一日忘汝。父母爱子,无微不至,其言恨不一日离汝,然必令汝出门者,盖欲汝用功上进,为后日国家干城之器,有用之才耳。
(6)、孟子少时,诵,其母方织。孟子辍然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愃也,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戒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喧矣。
(8)、曹操五次攻打昌霸而攻不下;四次想跨越巢湖而未成功,任用李服,而李服密谋对付他;委用夏侯渊,而夏侯渊却败死了。先帝常常称赞曹操有能耐,可还是有这些挫败,何况臣下才能低劣,怎能保证一定得胜呢?这是臣下所不能理解的第四点。
(9)、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10)、汝随余久,当必亲炙之,勿自以为贵介子弟,而漫不经心,此则非余所望于尔也,汝其慎之。寒暖更宜自己留意,尤戒有狭邪赌博等行为,即幸不被人知悉,亦耗费精神,抛荒学业。万一被人发觉,甚或为日本官吏拘捕,则余之面目,将何所在?汝固不足惜,而余则何如?更宜力除,至嘱,至嘱!
(11)、诸葛亮出身于诗书世家,父亲诸葛珪曾官至泰山郡丞;
(12)、(13)险躁:狭隘、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
(13)、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淡泊一作:澹泊;淫慢一作:慆慢)
(14)、堂堂丞相,亲自带兵,为了节约粮食,两天才吃一天的口粮。
(15)、生活处处都能做加法,你可以积累财富、求取功名、建立关系。
(16)、如今百姓贫穷兵士疲乏,但战争不可能停息;战争不能停息,那末耽在那里等待敌人来进攻和出去攻击敌人,其劳力费用正是相等的。不趁此时去出击敌人,却想拿益州一地来和敌人长久相持,这是臣下所不能理解的第六点。
(17)、澹(dàn)泊:也写做“淡泊”,清静而不贪图功名利禄。内心恬淡,不慕名利。清心寡欲。明志: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
(18)、诸葛亮(181-234),三国时期政治家、军事家。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早年避乱于荆州,隐居陇亩,时称“卧龙”。
(19)、余少年登科,自负清流,而汝若此,真令余愤愧欲死。然世事多艰,飞武亦佳,因送汝东渡,入日本士官学校肄业,不与汝之性情相违。汝今既入此,应努力上进,尽得其奥。勿惮劳,勿恃贵,勇猛刚毅,务必养成一军人资格。汝之前途,正亦未有限量,国家正在用武之秋,汝纵患不能自立,勿患人之不己知。志之志之,勿忘勿忘。
(20)、有个“喂鸡求学”的小故事,就是出自于诸葛亮。
2、诫子书原文及翻译
(1)、皇宫中和朝廷里的大臣,本都是一个整体,奖惩功过,好坏,不应该有所不同。如果有做奸邪事情,犯科条法令和忠心做善事的人,应当交给主管的官,判定他们受罚或者受赏,来显示陛下公正严明的治理,而不应当有偏袒和私心,使宫内和朝廷奖罚方法不同。
(2)、但聪明人知道,只有做了减法,才能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3)、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4)、刘备临死之前曾托孤于诸葛亮,当时的中都护李严曾写信劝丞相接受“九赐”,进爵称王。
(5)、用这个小伎俩,诸葛亮骗司马徽多讲了一个时辰的课。
(6)、我的身体很好,家里的老老少少也都平安,你不必挂念。你要全心求学,不要随便在外乱跑。你如果能不断进步,我也就胸襟宽阔,身体舒泰了。父涛示(父亲书信结束用语)
(8)、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而才干来自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
(9)、自臣到汉中,中间期年耳,然丧赵云、阳群、马玉、阎芝、丁立、白寿、刘郃、邓铜等及曲长、屯将七十余人,突将、无前、賨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此皆数十年之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非一州之所有;若复数年,则损三分之二也,当何以图敌?此臣之未解五也。
(10)、孟子名轲,字丘(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学说创始人之被世人尊称为“亚圣”。有关孟母教子的故事流传下来的还有“孟母三迁”。
(11)、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
(14)、刘备三顾茅庐,他提出联合孙权抗击曹操统一全国的建议。此后成为刘备的主要谋士。刘备称帝后,任为丞相。刘禅继位,被封为武乡候,领益州牧,主持朝政。后期志在北伐,频年出征,与曹魏交战,最后因病卒于五丈原。有《诸葛亮集》。
(15)、国王欣喜不已,问小男孩:“你是如何找到我的表的?”
(16)、夫(fú):段首或句首发语词,引出下文的议论,无实在的意义。君子:品德高尚的人。指操守、品德、品行。
(17)、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8)、高帝明并日月,谋臣渊深,然涉险被创,危然后安。今陛下未及高帝,谋臣不如良、平,而欲以长策取胜,坐定天下,此臣之未解一也。
(19)、一个人要想取得成功,经商、资源、机会、方法等固然重要。但是,这些其实都不是最重要的要素。
3、诫子书原文
(1)、国王大怒,命令卫兵抓捕所有前来寻找表却没找到的人。
(2)、成功的真正要诀,应该是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3)、(5)淡泊(澹泊):安静而不贪图功名利禄。内心恬淡,不慕名利。清心寡欲。
(4)、慆(tāo)慢:漫不经心。慢:懈怠,懒惰。励精:尽心,专心,奋勉,振奋。
(7)、就在这时,一个小男孩站了出来,对国王说:“尊敬的国王陛下,请您放了所有人吧,我能找到您的表。”
(8)、身在朝廷而恬淡谦退,过隐者般悠然的生活,虽不迎合时势,却也不会遭到祸害。道理何在呢锋芒毕露,会有危险;有好的名声,便能得到华彩。得到众望的,忙碌一生;自命清高的,失去人和。凡事留有余地的,不会匮乏,凡事穷尽的,立见衰竭。
(9)、纵欲放荡、消极怠慢就不能勉励心志使精神振作,冒险草率、急躁不安就不能修养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逐渐消失。
(1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薄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2)、凡行事先自审其可,不差於宜,宜行此事,而人欲易之,当说宜易之理。若使彼语殊佳者,勿羞折遂非也;若其理不足,而更以情求来守。人虽复云云,当坚执所守,此又秉志之一隅也。不须行小小束修之意气,若见穷乏,而有可以赈济者,便见义而作。若人从我有所求欲者,先自思省,若有所损废多,於今日所济之义少,则当权其轻重而拒之。虽复守辱不已,犹当绝之。然大率人之告求,皆彼无我有,故来求我,此为与之多也。自不如此,而为轻竭。不忍面言,强副小情。未为有志也。
(13)、吾儿知悉(书信开头用语):你出门离国,已经有半个多月了。我每天都记挂着你。父母爱子,无微不至,真恨不得一天都不离开你,但又一定要让你出门离家,因为希望你能用功上进,将来能成为国家的栋梁、有用的人才啊。
(14)、(20)枯落:枯枝和落叶,此指枯叶一样飘零,形容人韶华逝去。
(15)、本文作者就哪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从这几个方面又是怎样展开论述的?
(17)、学习必须静心专而才干来自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
(20)、可是诸葛亮却很不高兴,他听课还没过瘾,不想下课。
4、诫子书原文及翻译朗读
(1)、出山之后,刘备予他官、予他财、予他名,但他依旧本色生活。
(2)、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3)、而编纂成的其他摘录性的选集,如其他汉代著作《说苑》、《新序》、《列女传》等。
(5)、请写出一句赞美诸葛亮的诗句和一条诸葛亮用过的计谋。
(6)、(13)险躁:狭隘、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
(7)、但诸葛亮还能为自己开辟一片小天地,夜深人静之时,点起一盏小油灯,通览古今典籍。
(8)、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9)、节俭,不仅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品格和态度。
(10)、宁静:这里指安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致远:实现远大目标。
(11)、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时,我们很容易烦躁惊慌、不知所措,乱了阵脚,也失了方寸。
(12)、答: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告诫儿子修身养性,生活节俭,以此来培养自己的品德。
(13)、余身体甚佳,家中大小,亦均平安,不必系念。汝尽心求学,勿妄外骛。汝苟竿头日上,余亦心广体胖矣。父涛示。五月十九日。
(14)、诸葛亮不仅上学时读书用功,工作后一样用功。
(15)、德才兼备人的品行,是依靠内心安静精力集中来修养身心的,是依靠俭朴的作风来培养品德的。不看轻世俗的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是身心宁静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理想。
(16)、诸葛亮一生最为人所称道的,就是他“智乎近妖”的才能。
(17)、遇事一味烦躁惊慌无济于事,唯有静下心来、凝神细思,方能寻觅解决之道。
(18)、修身养性贵在“静”、“俭”。“静以修身”、“非宁静无以致远”、“学须静也”,告诉人们只有宁静才能够修养身心,静思反省。“俭以养德”,告诉我们生活务必要节俭,并以此培养自己的德行。
(19)、君子的操守,(应该)恬静以修善自身,俭朴以淳养品德。不把眼前的名利看得轻淡就不会有明确的志向,不能平静安详全神贯注地学习就不能实现远大的目标。学习必须静心,才识需要学习,不学习无从拓广才识,不立志不能学习成功。沉迷滞迟就不能励精求进,偏狭躁进就不能冶炼性情。年年岁岁时日飞驰,意志也随光阴一日日逝去,于是渐渐枯零凋落,大多不能融入社会,可悲地守着贫寒的居舍,那时(后悔)哪来得及!
5、诫子书原文带拼音
(1)、遂:于是,就。枯落:枯枝和落叶,此指像枯叶一样飘零,形容人韶华逝去。
(2)、险躁:冒险急躁,狭隘浮躁,与上文“宁静”相对而言。冶性:陶冶性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