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祖道一禅法评析

内容提要马祖道一的禅法具有独特的内涵,其逻辑推演与理论阐释,层层递进。针对修行者而言,有三个层面:一、“即心即佛”是思想基础,确立自信自立;二、“非心非佛”是解脱关键,破除妄念偏执;三、“平常心是道”是根本目的,坚持应世利人。“平常心”是马祖道一禅法的突出特点和根本旨趣,它排除了善恶、染净等二元对立的区别性,主张在平平常常的生活中体现心性、张扬真理。它继承并发展了慧能等祖师们的禅法思想,也深受《华严经》“事事无碍法界”等义理的影响。“平常心”所体现出的平民化、世俗化、生活化、简易化等品质,促进了中国禅宗追求大乘入世精神的信仰价值趋向。

作者简介刘元春,汉族,1963年生,河南南阳人,中国民主同盟盟员,上海社会科学院宗教所副研究员、硕士生指导老师。1982年以来,先后在北京中国佛学院、新疆社会科学院宗教所、郑州大学现代管理学院求学、工作,中国佛教文化研究所、苏州戒幢佛教研究所研究员,曾兼教上海佛学院、觉群佛学院、杭州佛学院等院校佛教史、经典导读、禅宗、华严宗等课程。《菩提道》杂志执行主编、真如佛学丛书副主编、觉群系列丛书编委等。上海市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

关键词马祖道一即心即佛非心非佛平常心是道

中国禅宗创立之后,在8世纪后期到9世纪中后期的一百多年间,是南宗禅迅速兴起时期。其中,一枝独秀的是马祖道一为首的洪州禅。如果从禅宗史和禅思想史两方面综合考察,我们会注意到这样一个结论,“即马祖道一及其门下弟子与神会一样,是六祖惠能之后南宗禅史上最重要的人物,而马祖禅活动的中唐才是禅思想史上的真正的大变局”【葛兆光:《中国禅思想史--从6世纪到9世纪》,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294页。】。

马祖(709~788)名道一,俗姓马,汉州什邡(今属四川什邡)人,一般称马祖道一。马祖道一的一生,依其活动地域和思想发展线索,可以明显地分为三个时期:

1剑南时期(709~733)。中唐时期的剑南是唐玄宗时的十个节度使之一,约当今四川中部地区,下辖益、彭、蜀、汉、资、渝等州。道一幼年在本邑罗汉寺依处寂(665~736)出家。二十岁前后在渝州(今重庆)依圆和尚受具足戒。曾师从著名僧人、新罗国王子无相(683~762)。这一时期的游学,主要接受了五祖弘忍一系的影响,奠定了禅学思想的基础。

2衡岳时期(733~742)。师从于怀让,度过了青年时代,接受了六祖惠能衡岳一系的教育。

3江西时期(742~788)。先后住在临川(唐时属抚州)西里山、南康(今南康县)龚公山,两地共三十余年(742~773)。唐代宗大历八年(733),移居锺陵(今进贤县)开元寺,地近洪州(今南昌),随后一直以洪州为中心广泛地开展弘法活动,创立了“洪州禅”。他去世之后,唐宪宗元和年间谥号“大寂禅师”。道一门下弟子很多,其中入室弟子依《景德传灯录》记载有139人,依《祖堂集》有88人,各自弘化一方【吴立民主编:《禅宗宗派源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137~139页。】。

记述马祖道一禅法的资料主要有《景德传灯录》、《祖堂集》、《古尊宿语录》、《四家语录》等。在《四家语录》卷一里收有《江西马祖道一禅师语录》(简称《语录》)一卷,是本文研究的主要依据【《卍续藏》第119册,810~816页。】。马祖道一的禅法,从引导修行者达到最好修行境界的角度看,分为三个阶段,即他用了“三段论”,从“即心即佛”、“非心非佛”到最后的“平常心是道”。

一即心即佛:心性一如,佛性平等,自信自立,这是修行者的思想基础。作为一个人,作为一个佛教信仰者,首先要有坚定的信念、信心,具备人格自立的思想基础。这就是马祖道一首先要讲“即心即佛”的出发点。在《语录》中,马祖道一告诉弟子们:

汝等诸人各信自心是佛,此心即是佛。达磨大师从南天竺来至中华,传上乘一心之法,令汝等开悟。又引《楞伽经》,以印众生心地,恐汝颠倒不信,此一心之法各各有之。故《楞伽经》以佛语心为宗,无门为法门。夫求法者,应无所求,心外无别佛,佛外无别心。不取善不舍恶,净秽两边俱不依怙,达罪性空念念不可得,无自性故。故三界唯心,森罗及万象,一法之所印。凡所见色,皆是见心,心不自心,因色故有。汝但随时言说,即事即理,都无所碍。菩提道果,亦复如是。于心所生,即名为色,知色空故,生即不生。若了此意,乃可随时著衣吃饭,长养圣胎,任运过时,更有何事。汝受吾教,听吾偈曰:“心地随时说,菩提俱亦宁。事理俱无碍,当生即不生。”

在这段话里,马祖首先肯定即心即佛,然后指出它是达磨所传的上乘之法,又引《楞伽经》为证。其论证的推理过程是:因为诸法性空无自性,求法者应无所求;三界唯心,心性平等;所以众生心地佛性具足,即事即理,任运无碍。从而要求求法者,不要颠倒不要外求,“著衣吃饭,长养圣胎”,思想上达到自信自立。

马祖的这种观点不是自己的发明创造,他直接继承发挥了禅宗祖师们的理论。初祖达磨大师在《二入四行论》里所讲“深信含生凡圣,同一真性”为“理入”,与马祖的“一心”是一样的意义。二祖慧可也说过“是心是佛,是心是法”。四祖道信曾经引《无量寿佛经》中“诸佛法身入一切众生心想,是心是佛”,提出:“当知佛即是心,心外无别佛”。五祖弘忍依据《金刚经》,更是发挥“即心即佛”的思想。到六祖慧能,更加直接,明确众生心就是佛心。《坛经》中说:“吾今教汝,识自心众生,见自心是佛。……汝等诸人,自心是佛,更莫狐疑,外无一物而能建立,皆是本心生万种法。……菩提只向心说,何劳向外求玄?”当然,道一更直接地继承了怀让禅师的思想衣钵。在马祖问道时,怀让在运用了“磨砖”、“打车”等比喻后,总结出一首偈语:“心地含诸种,遇泽悉皆萌。三昧华无相,何坏复何成。”这里的“心地”被马祖直接引用,与《坛经》中“心是地,性是王……性含万物为大,自性含万法,名为含藏识”的意味是一致的。

二非心非佛:妄念生死,迷悟一念,应无所住,才是修行者的解脱关键。

如果说“即心即佛”是为了破除修行者向外求觅而鼓励其自信自立的一种方便法门,那么,“非心非佛”则是为了进一步破除修行者的知解执著的方法。前者原本在于彻底消解众生心灵本源上的二元对立,填平人们心理上的烦恼杂染与清净佛性之间的鸿沟,引发潜在的智慧功能,造福于生命的提升。揭示事物之间平等性的目的,就是要求人们不要妄念执著,不要迷信偏执,任运自然,减少和最终破除因为自己心灵的污染、扭曲而产生的烦恼和痛苦。但是,适得其反的是,一些修行者不仅不能断除烦恼障,而且又新增加了所知障,执著于方便施设的假名,迷恋于自己的“境界”;不仅又拉大了鸿沟,而且从二元到多元的对立,更加地执迷不悟、痛苦不堪。马祖因此应病予药,用非心非佛来引导修行者。在《语录》里,有这样一断话:

大梅山法常禅师初参祖,问:“如何是佛?”祖云:“即心是佛。”常即大悟,后居大梅山。祖闻师住山,乃令一僧到。云:“和尚见马师得个什么,便住此山?”常云:“马师向我道即心即佛,我便向这里住。”僧云:“马师近日佛法又别。”常云:“作么生别?”僧云:“近日又道非心非佛。”常云:“这老汉惑乱人,未有了日。任汝非心非佛,我只管即心即佛!”其僧回举似祖,祖曰:“梅子熟也。”

法常与马祖的话都很巧妙,反映出两人“心心相印”。马祖用“梅子熟也”来称赞法常,说明了非心非佛仍然只是破除修行者的妄念执著,是方便施设而已。如果大家仍然不解一片苦心,那就是法常所说的“这老汉惑乱人”了。在法常看来,既然所有言说只是方便,即心即佛、非心非佛也都是“虚妄假说”,没必要理会它“是”与“非”--这是用双否定的方式,来显示心灵的自由无碍。这与马祖的本意是息息相通的。从《语录》中另一段话可以看出马祖的“老婆心切”:

僧问:“和尚为什么说即心即佛?”

祖曰:“为止小儿啼。”

曰:“啼止时如何?”

祖曰:“非心非佛。”

曰:“除此二种,人来时如何?”

曰:“且教伊体会大道。”

十分清楚,马祖的意思是要求人们“体会大道”,自己在实际修行和生活实践里体会、契合即心即佛、非心非佛的道理,不执著于祖师们的言论。所以,当人向马祖请教如何修行时,他作了一番议论:

僧问:“如何是修道?”

曰:“道不属修。若言修得,修成还坏,即同声闻;若言不修,即同凡夫。”

又问:“作何见解,即得达道?”

祖曰:“自性本来具足,但于善恶事中不滞,唤作修道人。……对迷说悟,本既无迷,悟亦不立。一切众生从无量劫来,不出法性三昧,长在法性三昧中。著衣吃饭言谈,只对六根运用,一切施为尽是法性。不解返源,随名逐相,迷情妄起,造种种业。若能一念返照,全体圣心。汝等诸人各达自心,莫记吾语。纵饶说得河沙道理,其心亦不增,纵说不得,其心亦不减;说得亦是汝心。

在回答“修道”的问题中,马祖从一般众生谈到声闻等修行中人,批评他们因为迷妄执著而不得解脱、不得顿悟本性。论述的要点一是佛性本来具足,长在自己的法性三昧中,因此,修行者不要向外追求形式上的东西;二是祖师的言教乃至三藏教典等种种教法都是随机说法,随类而解,不能生搬硬套,不求甚解,不切实际,还固执己见、自以为是--这正是众生、修行者乃至声闻人烦恼、沉沦的最关键原因;三是只要一念回转,彻见本性,不随名逐相,不迷情造业,力行菩萨道,就能够转迷成悟、消解烦恼。总之,“破执”是非心非佛的最终目的。

应该说,马祖提出“非心非佛”是有针对性的,也标志着禅宗佛性学说理论发展到了更高的阶段。第一,传统的所谓“即心即佛”之说,是一种简单的肯定,缺乏辩证逻辑思维,而显得单调和粗浅;第二,自慧能提出明心见性、顿悟成佛以来,即心即佛说的思想也深入人心,但是被一些修行者执著,几十年竟沦为窠臼,颇有“异化”的危险。也就是说,即心即佛成了僵化的教条,使原本灵动的南禅精神面临退化的危险【参吴立民主编:《禅宗宗派源流》,143~144页。】。马祖用辩证的思想来纠正原有理论思路上的欠缺,来教正修行者实践中的错失。

三平常心是道:心行清净,事事无碍,应世利人,这是修行者的根本目的。

马祖从“即心即佛”到“非心非佛”,从“肯定”到“否定”,运用辩证逻辑的推理方法,最终成立他的根本禅法即“平常心是道”。《语录》在回答关于“修道”问题时认为:

道不用修,但莫污染。何为污染?但有生死心、造作、趋向,皆是污染。若欲直会其道,平常心是道。何为平常心?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断常、无凡无圣。经云:“非凡夫行,非圣贤行,是菩萨道。”只如今行住坐卧,应机接物,尽是菩萨道。道即是法界,乃至河沙妙用,不出法界。若不然者,云何言心地法门?云何言无尽灯?一切法皆是心法,一切名皆是心名,万法皆从心生,心为万法之根本。经云:“识心达本源,故号沙门。”名等义等一切诸法,皆等纯一无杂。若于教门中得随时自在,建立法界,尽是法界;若立真如,尽是真如;若立理,一切法尽是理;若立事,一切法尽是事;举一千从,理事无别,尽是妙用,更无别理,皆由心之回转。……一切法皆是佛法,诸法即是解脱,解脱者即是真如,诸法不出于真如;行住坐卧悉是不思议用,不待时节。……若见此理,真正不造诸业,随分过生,一衣一衲,戒行增熏,积于净业。但能如是,何虑不通!

《语录》中记载,大珠慧海禅师初参马祖时,马祖问:“来此拟须何事?”慧海答:“来求佛法。”马祖当即斥责:“自家宝藏不顾,抛家散走作什么?我这里一物也无,求什么佛法!”慧海又问:“阿那个是慧海自家宝藏?”马祖便说:“即今问我者是汝宝藏,一切具足更无欠少,使用自在,何假向外觅求?”于是,慧海顿然觉悟。这里的“自家宝藏”,不仅有佛性清净心的意思,还包括众生日常的起心动念,表示一般的日常行事本身就是“一切具足”。世俗世界就是佛国净土,平常的生活蕴涵着佛法大意,人在举首投足、扬眉瞬目、自然而然之间能够显示出生命的真谛,一念回转就可以获得心灵的自由与生命的超越。所以,马祖在回答百丈怀海所问“如何是佛旨趣”时,直截了当地说:“正是汝安身立命处!”--这些,都是否定那些只是纠缠在经典词句与祖师言论、妄想藉此证悟解脱的浮华作风,以及远离现实生活的修行方式。

在回答药山惟俨关于“直指人心,见性成佛”问题时,马祖说:“我有时教伊扬眉瞬目,有时不教伊扬眉瞬目,有时扬眉瞬目者是,有时扬眉瞬目者不是,子作么生?”一天,马祖又问惟俨“今日见处作么生?”时,惟俨回答:“皮肤脱落尽,惟有一真实。”马祖在称赞之后,将计就计,让他“将三条篾来束取肚皮,随处住山”,暗示惟俨“惟有一真实”所流露的差别执著和不彻底性。接着,马祖教谕惟俨说:“未有常行而不住,未有常住而不行。欲益无所益,欲为无所为。宜作舟航,无久住此。”这里,马祖说的是双关语,三句话成递进关系。当时佛教界中人流行“行脚”,名义上是参拜善知识学习禅法,求得开悟的良师。但是,“云游四方”、浅尝辄止的做法也形成了浮躁不实的不良风气,没有补益。同时,也不符合佛教禅法、特别是南宗禅法的根本精神。如果把“未有常行而不住”理解为“契理”,那么,“未有常住而不行”就可以理解为“立事”,就是实际行动和生活实践。后面的两句,是“常行”的内容,有两个层次:精神品质上要有“无所益”、“无所为”的非功利主义目的,理想追求上要有“宜作舟航”而广度群生的气度与胸襟。

综上所述,分析或评价马祖道一的禅法,“平常心是道”是其突出特点和根本宗旨,它经过“即心即佛”到“非心非佛”的逻辑推演,而最终得以确立。平常心是道,剥离出有关理论的阐释,显现出的是现实主义的精神旨趣,建立在彻悟心性基础之上和利益群生的前提之下。如果说过去南禅祖师们重在“心性”的理体上的顿悟,那么,马祖则全力打破染净、顿渐等二元对立的差别性,重在“心行”即平平常常的实际生活,在切实的生活中体现平等的心性,就是《华严经》的“事事无碍法界”,一滴水映现太阳的光辉。一颗平常心,可以把人的本心与宇宙的本体连接起来,把心灵的小宇宙与宇宙的大心灵连接起来,用个人的道德实践体现宇宙万法的真理,推动法界众生的境界不断提升。

以马祖道一为代表的“洪州禅”成为南宗禅的主流,使其在唐朝中后期取代神秀一系的北禅,发展为中国佛教的特质。对此,有人评价说,“对于禅宗来说有幸有不幸:幸的是它终于完成了禅思想的中国化的历程,使它的理路有一个终结,把般若之空与老庄之无融会贯通成为一种自然人生的最高境界,进入了中国中古文人士大夫的生活;不幸的是它自己也从而衰减了它对意识形态的正面影响力,成了宗教性自我瓦解的内在因素,从而无法收拾中唐以来散乱的人心”【葛兆光:《中国禅思想史》,352页。】。这是从研究禅宗对士大夫“自心超越”的角度所下的结论,自有其道理。但是,“平常心是道”属“民禅”一系的精髓,却始终没有失去其魅力;相反,却是封建士大夫们以及禅门中人深陷“自性葛藤”里,扭曲了这颗平常心,使之散乱不羁,自我瓦解,同时也淡化了修行者的终极信仰,弱化了作为社会主体信仰或者社会辅助力量的功能;终使绽放的清净之花,在“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叹息中,悄然枯萎。

THE END
1.佛,道和禅各自是怎么定义的?三者之间的区别怎样?答案解析 查看更多优质解析 解答一 举报 佛的基本意义 【佛 】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三者,凡夫无一具足,声闻、缘觉二乘仅具自觉,菩萨具自觉、觉他,由此更显示佛之尊贵.不应把佛理解成神通广大的神仙,佛者觉也.即得到了大智慧,将宇宙万物三届诸相均看透的人 解析看不懂?免费查看同类题视频解析查看解答 https://qb.zuoyebang.com/xfe-question/question/dcc53c25152f6dca92350007336a7ca6.html
2.性即是心,心即是佛,佛即是道,道即是禅。禅之一字,非凡圣所测性即是心,心即是佛,佛即是道,道即是禅。禅之一字,非凡圣所测。 无 名言 本文链接: https://www.hengxiuju.com/show/246732 遵循禅语名言的原则生活:在混乱的世界中寻找和谐 在喧嚣的现代生活中,很容易感到不知所措和失去平衡。 日常生活中持续不断的噪音、干扰和责任会让我们感到与自己和周围的世界脱节。https://www.hengxiuju.com/show/246732
3.三分钟看懂佛教核心思想(完整版)——附佛学重要名词解释通过修“观”,可让你和圆满的佛慧融合在一起,再加上后面讲述的“菩萨道”,最终达到你就是佛,佛就是你。当你听说有哪一个修行者已经“证悟”了,也就是证“空性”了,就意味着他已经彻底破“我执”,能够超越六道轮回之苦了。 10 两种选择:小乘和大乘https://realmaster.cn/1.5/wecard/prop/RM_2833/5b4de32465258f335d010712
4.佛教禅语悟道人生道路佛家禅语悟道人生(精选70句)23、同事——菩萨所缘,缘苦众生。身处苦难娑婆,应先自我净化.以身作则,感化周遭共同生活.工作的每一个人,并鼓励众人一起力行菩萨道。 24、禅心生,道乃正;禅心定,人自在。悟禅,是人生清醒的开始。 25、心如即是坐,境如即是禅,如如都不动,大道无中边,若能如是达,所谓火中莲。 https://edu.iask.sina.com.cn/zw/2yFUXh6br8f.html
5.唐代庞蕴居士及其禅诗本地资讯(一)对大乘解脱之道、佛性及修行道理等回避作正面表述 居士到药山禅师。山问曰:一乘(按,佛乘)中还着得这个事么?士曰:某甲只管日求升合(按,意为只求粮米糊口),不知还着得么。……因辞药山,山命十禅客相送。至门首,士乃指空中雪曰:好雪片片,不落别处。有全禅客曰:落在甚处?士遂与一掌。全曰:也http://www.udxd.com/news/show-102182.html
6.圣凯:建设中国佛教的使命宗旨与道路寺院要重视、继承传统禅林清规的规范与精神,充分吸收现代管理的有利因素,形成民主、规范、有序的管理体制;真正使寺院成为修道人的身心家园,在家居士的精神归宿,能够体现清净和合的道风。 组织建设的核心是协调、沟通,佛协组织要重视积极协调、沟通政府与佛教界的关系,帮助佛教界理解、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参与落实宗教http://www.zgfxy.cn/tjyd/2013/04/10/1441301350.html
7.儒道禅的生活趣味:上班是儒谈到中国文化,主要是三家:儒、道、禅,三家的文化共同构建了中国人的心灵世界。 三家各有什么特色呢?从他们各自追求的最高境界可知端倪。儒家追求的最高境界是圣,道家是仙,禅宗是佛。圣人者,立德立功立言的人。儒宗崇善的圣人有禹、汤、文、武、周公,这些圣人,都是道德的楷模,而且开创了平天下的事业。仙人者,https://www.jianshu.com/p/f92487e81ac4
8.成都市佛教协会夹山是善会禅师在唐懿宗咸通十一年(870)开辟的道场。有僧问善会:如何是夹山境?他答道:“猿抱子归青嶂里,鸟衔花落碧岩前。”这首禅诗,传诵一时,因着善会禅师的这首诗,夹山也被称为“碧岩”。圆悟克勤禅师住持夹山时,把他对《百则颂古》的点评,取名为《碧岩录》(或称《碧岩集》),原因就在于此。http://www.cdfjxh.com/wsgc/show-133.html
9.明成祖的智谋家——临济宗高僧道衍禅师——蝉友圈国旅翻开《明史?列传》,有一位传奇式的人物姚广孝,禅门称道衍和尚。他的一生即不为富贵荣华所惑,矢志为僧;又是不避尘累,运用他的雄才大略,帮助明成祖朱棣夺取帝位,后又为发展民族文化作出了贡献。 在中国佛教史上,禅宗在惠能大师后极盛于唐宋,至明代时南禅的临济宗尤盛于它宗,素有“临济临天下,曹洞嘈半边”之http://www.china84000.com/104027.html
10.马祖道一的故事坐禅能成佛吗?–佛法在人间但是,我们千万要小心,不可误解祖师之意,以為明白心性就可以成佛,不用坐禅了。因為明白心性并不等於证到了佛性,住於佛性之中,所以达摩初祖见性后还在嵩山面壁九年入定,為的就是能如如住性境。 现代的学者一点静坐的工夫都没有,便拿「坐禅非道」的口头禅,為自己辩解,这是自己耽误,不是开悟。要实证佛法,除了学https://www.fofazrj.com/5483.html
11.到底是选择佛还是选择道这个问题很多人来自道心生禅花到底是选择佛还是选择道。 这个问题很多人问过我,我这里统一回答一下,我们学习佛道的目的并不是为了选择哪个,都只不过是通过学习获得智慧,佛道是什么,就是最早一批发现宇宙真相,启蒙人类的存在,我们学习https://weibo.com/7777054262/MutVLvH1p
12.佛教里“道”是什么佛教以人为中心,故其道不远人。但人的根性有利钝,习染有厚薄;同具净信,而悟境有高低,修学有优劣。且人的生活环境各殊,志趣乐欲互异。故在道的接受与修学上必须照顾特点,力求相应,而不可胶柱鼓瑟固执不变。六祖慧能对志诚说:“若言有法与人,即为诳汝,但且随方解缚,假名三昧”,真是见道之语。因之,为师https://www.dengfeng.gov.cn/slwh/5288017.jhtml
13.静禅悟道道的特性是无我、无他,也正是佛家所说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你只要心里还有我,还不能达到忘我、无我的心境,围绕着我的一切都不可能放下。 笔者在一次闭关中曾与各种物体对话,从中证到了“万物皆有佛性”。 首先我进入了暖水瓶的思惟,暖水瓶说:“我没有思惟”。我说:“不对,你https://www.douban.com/note/320192248/
14.南怀瑾老师:人最大的毛餐是不敢承认“心即是佛心即是道这时就如苍雪大师所说的:“南台静坐一炉香,终日凝然万虑亡,不是息心除妄想,只缘无事可思量”,“什么是佛呢?心即是佛。什么是道?平常心即是道。如何平常呢?平常就是不加任何的方法。“不是息心除妄想,只缘无事可思量”,非常平实,这是真正的观心法门,正修行之路,这也就是禅,如来禅所标榜的法门。https://blog.51cto.com/amadeus/5662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