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率军征讨匈奴,霍去病率军北进两千多里,歼敌70400人,俘虏匈奴屯头王、韩王等3人及将军、相国、当户、都尉等83人,乘胜追杀至狼居胥山,在狼居胥山举行了祭天封礼,在姑衍山举行了祭地禅礼,后世称之“封狼居胥”。
同样,东汉时期南匈奴亲汉,北匈奴反汉,南匈奴请求汉朝出兵讨伐北匈奴。朝廷便任命窦宪为车骑将军,率领汉军及南匈奴、东胡乌桓、西戎氐羌出击北匈奴,共斩杀名王以下将士一万三千多人,俘获马、牛、羊、驼百余万头,来降者八十一部,前后二十多万人。窦宪、耿秉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纪汉威德,称为“勒石燕然”。
按理说,同样是对外征伐,抗击匈奴,窦宪虽然依靠南匈奴以及乌桓、氐羌的帮助征讨成功,但其功绩之大,也足以领后世敬仰向往,但后世武将却更向往“封狼居胥”,原因竟然在此:
1.霍去病年少成名,少年英勇,封狼居胥是年仅21岁,而窦宪虽然历史没有明确记载他的年纪,但在打完匈奴后3年就去世了,想来勒石燕然时年岁肯定不小,人们都是想年少成名的。
2.霍去病的舅舅卫青在当时也是当朝名将,但是二人公私分明,从不结党,更不养士。而窦宪所在的窦家是皇亲国戚,妹妹是皇后,窦家更是“赏赐累积,宠贵日盛,自王、主及阴、马诸家,莫不畏惮”,可见窦家的势力。
3.霍去病是主动征讨匈奴的,更是立下“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誓言。窦宪呢,是畏罪,永元元年,窦宪派遣刺客刺杀太后幸臣刘畅,嫁祸蔡伦,后因事泄获罪,被囚于宫内。窦宪恐惧,请求出击北匈奴以赎死,这才有了勒石燕然一事。
4.霍去病在建功立业时候,被封为大司马,还是忠心耿耿。窦宪在大破匈奴之后,权震朝廷,却阴谋篡汉,汉和帝知其阴谋后,与中常侍郑众设计铲除了窦宪,更是为这个名将的晚年添上一层抹不去的污点。
虽然“封狼居胥”和“勒石燕然”同样功勋卓著,当时由于两件事的主角不同,后世武将也更倾向于“封狼居胥”。
封狼居胥是什么意思狼居胥山第一次登上历史的舞台是在西汉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是年,汉武帝对匈奴发动了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攻击。而此前,匈奴仰仗自己的铁骑之雄鸣镝之利屡屡犯边、劫掠中土。
读音:fēnglángjūxū
出处:《汉书·霍去病传》
引用:清·余怀《板桥杂记·丽品》:“欲投笔磨盾,封狼居胥。”
例句:退之何不当饮马长江,学霍骠骑封狼居胥,弘不世之功。
扩展资料成语故事
西汉元狩四年(前119年)春,汉武帝刘彻命卫青、霍去病各自带领骑兵五万到定襄和代郡,深入漠北,寻歼匈奴主力。
霍去病率领军向北行进了两千多里,越过离侯山,渡过弓闾河,与匈奴左贤王部接战,歼敌几万人,俘虏匈奴屯头王、韩王等三人及将军、相国、当户、都尉等近百人,乘胜追杀到了狼居胥山,并且在狼居胥山举行了祭天封礼,在姑衍山举行了祭地禅礼,兵锋一直逼至瀚海(今贝加尔湖)。经此一战,“匈奴远遁,而漠南无王庭”。
成语"封狼居胥"是什么意思意思:指西汉大将霍去病登狼居胥山筑坛祭天以告成功之事,后来封狼居胥成为中华民族武将的最高荣誉之一。
引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辛弃疾:“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译文:然而刘裕的儿子刘义隆好大喜功,仓促北伐,却反而让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乘机挥师南下,兵抵长江北岸而返,遭到对手的重创)。”
扩展资料成语典故:
西汉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对匈奴发动了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攻击。而此前,匈奴仰仗自己的铁骑之雄鸣镝之利屡屡犯边、劫掠中土。
汉武帝命卫青、霍去病率几十万雄兵,分两路横渡大漠追歼匈奴。霍去病率兵突入匈奴腹地2000余里,与匈奴左贤王遭遇,霍去病斩首七万余,而后乘胜挥军北进,直到大漠深处的狼居胥山。到此山下,强敌远遁,放眼四顾,悲风扬沙。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是什么意思有什么寓意要详细的答案不要复制粘贴的元嘉草草”和“封狼居胥”是两个不同的典故.......
封,指封山:筑土为坛,祭山神以纪念胜利。【封狼居胥】的封是什么意思封狼居胥是关于霍去病登狼居山祭天告成功的典故,后用来指建立显赫功业
封狼居胥指的是霍去病,历史上的燕然勒石指的又是什么呢?封狼居胥指霍去病深入漠北,成功击退匈奴,在燕然山举行祭天地的典礼,以昭告退敌成功保家卫国的决心;燕然勒石是关于东汉大将窦宪的故事,窦宪在燕然山记下破敌成功告示天下的事;封狼居胥与燕然勒功被后人誉为是对最高军功的追求。
引用《张播后汉纪·和帝纪·永元二年》一书中一段话:“窦宪自伯度,拜车骑将军,与北匈奴单于战于稽落山,大破之。宪遂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以纪汉功,纪威德也。”由此可知,窦宪率军去攻打屡范我汉朝边境的嚣张北匈奴,并与北匈奴单于在稽落山大战,而且还击破敌军,大获全胜,之后窦宪登上燕然山,退却匈奴三千多里,窦宪在燕然山的石碑上刻下汉朝退敌大胜的功迹,以此来彰显大汉朝的威武厚德。
据《后汉书》卷二十三<窦融列传·窦宪〉所记载,窦宪率领汉军四千骑和南匈奴单于、东胡乌桓、西戎氐羌等带领的数万精骑会聚于涿邪山,与北匈奴单于在稽落山开打,并大破敌军,俘获俘虏,但北匈奴单于率领残余部队逃走了,窦宪追击北匈奴单于直到私渠比鞮海(今贝加尔湖),歼敌对方三千万余人,俘获牲口百余万头,然后,窦宪登上燕然山,记下此次大战的胜利,并标记此地已属于大汉朝地界,召示天下我汉朝是多么强大与威厚,并以此标志着我朝军人保家卫国的决心与毅力。
后世许多人都以燕然勒功为毕生追求,例如宋代有名的范仲淹就有一文《渔家傲秋思》说道“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陈子昂的《送魏大从军》中也有“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李白的《发白马》中“倚剑登燕然,边峰列嵯峨”;杜甫的《八哀诗赠司空王公思礼》中有“洗剑青海水,刻铭天山石”等诗词中就可看出,后人对燕然勒功评价之高。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有什么寓意不要复制粘贴的寓意在于忠告韩侂胄要吸取历史教训,不要鲁莽从事,破坏北伐中原的大计。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意思:南朝宋文帝(刘裕的儿子)元嘉年间兴兵北伐,想要再封狼居胥山,建功立业,由于草率从事,结果只落得自己回顾追兵,仓皇失措。
出自: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扩展资料《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南宋词人辛弃疾创作的一首词。作者是怀着深重的忧虑和一腔悲愤写这首词的。
上片赞扬在京口建立霸业的孙权和率军北伐气吞胡虏的刘裕,表示要像他们一样金戈铁马为国立功。下片借讽刺刘义隆表明自己坚决主张抗金但反对冒进误国的立场和态度。
全词豪壮悲凉,义重情深,放射着爱国主义的思想光辉。词中用典贴切自然,紧扣题旨,增强了作品的说服力和意境美。
时光无法倒流,但能借助文物触摸到最鲜活的历史,无疑是今人的幸事。近日,内蒙古大学发布了一条堪称石破天惊的消息:7月27日至8月1日,中国内蒙古大学蒙古学研究中心与蒙古国成吉思汗大学合做实地勘察,解读东汉永元元年(公元89年)窦宪率大军大破北匈奴后所立的摩崖石刻。
经过认真辨识,初步确认此刻石即著名的班固所书《封燕然山铭》。这是中蒙合作所获重大考古发现,详细的经过、内容以及资料整理和解读正在进行中。
汉匈战和数百年
燕然勒功,封狼居胥,是古代中原王朝展示武力功业的巅峰记忆。不同于后世那些在学院里孜孜矻矻的书生,班固随军出征,记录下了第一手的历史。东汉永元元年(公元89年),窦宪率大军大破北匈奴,作摩崖石刻文《封燕然山铭》,成为千古名篇。
后世谈及追求功勋,亦以燕然勒功为寄托,如明代文人徐熥在《送李太守擢宪滇南》中有云,“他日勒功留片碣,点苍如黛石嵯峨”,便是语出窦宪破匈奴的掌故。
燕然勒功之所以重要,在于它标志着汉朝彻底击垮北匈奴的势力,中原王朝与北方匈奴三百多年的战与和,最终以汉朝“虽远必诛”的胜利落幕。说起匈奴这个民族,它是秦代以来第一个对中原王朝构成军事威胁的游牧族群,但按照司马迁的考证,匈奴一脉,追根溯源仍与中华始祖相同。
《史记·匈奴列传》中写道:“匈奴,其先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獯鬻、熏育)。唐虞以上有山戎、猃允、薰粥,居于北边,随草畜牧而转移”。换言之,匈奴始祖淳维还是夏朝王子呢,在讲究血脉宗亲的传统观念里,匈奴侵犯中原,是数典忘祖的事情。
只是,匈奴人不这么看,目前学术界对匈奴的起源,仍有夏朝说、东胡说、突厥说、羌人说等多种看法。
不论怎样,从历史上讲,从夏商之交到秦汉之交,匈奴的迁徙历史颇为混乱,因为缺乏文字记录,即使淳维这个上古始祖真的存在,匈奴人也只能将他视为精神偶像,在现实中,他们需要一个真正强有力的领袖,来重塑本族的文明与记忆。
头曼单于终结了匈奴混乱无序的历史。不过,他很快被他的继承人、匈奴史上最有名的领袖人物冒顿单于杀死。
司马迁以令箭鸣镝的故事来讲述冒顿单于的夺权之路,不论这些故事细节是否真实存在,从中能看到的是,冒顿单于结束了过去部落大会的权力分散局面,集中权力将近乎一盘散沙的匈奴各部凝聚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