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景民俗和古代预言书是怎么说的?2023预测系列四玄梵紫庭

中国人讲究运势,认为人的力量是非常有限的,天时才是决定成败的关键所在。

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有很多事情需要注意和留意。进入到了2023年,也就是水兔之年,其实很多人的运程都会有发生变化,那么我们也要多了解这一年的运势。

按古代干支厉法,癸卯年,从2023年2月4日开始,2024年2月3日结束。

2023癸卯年立春八字是:癸卯年甲寅月癸巳日丁巳时。

八字中五行水、木、火、土,只是隐藏了金,这一点和2022年有点似曾相似的味道。隐藏了的西方金,西方衰弱,连续两年躲在背后,2022年金助水而旺,2023年金助水而生木,反不利金,今年的隐是自保的隐,经济自身难保。

官星不显,地支又巳寅相刑,估计明年一定有些具有影响力的领导人健康出现问题,尤以心脑血管之类的毛病,要退下政治舞台,不过“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这是天之道,不可逆。2023年是处于一个新旧交替的年度,容易产生混乱与变动,天干看似内敛柔弱,却暗藏漩涡的危机,善友们依然要心存警戒,才能顺利避免突如其来的冲击。不同的年份,年景会有很大的差别,很多的古书当中,都有这样的一个预测。那这个兔年,到底是好还是坏呢?

2023年是癸卯年,戊癸合化火,癸为阴代表少和不及,所以2023年就是火气不及之年。阳明燥金司天,少阴君火在泉。岁火不及,寒乃大行,风燥横运,多阳少阴。代表着2023年的秋金容易干旱。

唐代的杜光庭也说:“癸卯岁,晋魏逢灾害。值旱隔三秋,向应成两载。田畴多乏水,高低失准拟。人物竟喧争,厄据中城里”。

这些都代表着2023年秋季容易干旱,秋旱之下,秋庄稼也就容易欠收。天干之癸属水,可以滋润万物,但纳音为金箔金,从字面上理解,只是表面覆盖了一层箔金,属于气散之金,遇到旺火就会挥发殆尽。

2023年癸卯年,是罕见的闰二月,也是双春年。为什么说罕见呢?闰二月间隔至少是要十九年才会出现一次,百年也才会出现一到两次,有时候甚至几百年都不会出现一次。

比如四十世纪之后的四百年间,都不会出现一次闰二月。

往往下一年农历就会是“无春年”,因此2024年在农历中就是“无春年”。

双春年有两个说法,“两春夹一冬,十个牛栏九个空”。

还有地方说的是“两春夹一冬,老牛老马用火烘”。

说的是双春年当年冬天可能很冷,要提前做好防寒,草料储备以及农作物的防冻准备,主要针对北方。

民间人们说的“双辛压兔头,遍地起坟头”这又是什么意思?头意思就是开始,双辛,这个辛指的是辛日,按照干支纪年法,2023年正月初一为庚辰,初二为辛巳,初三壬午,初四癸未,初五甲申,初六乙酉,初七丙戌,初八丁亥,初九戊子,初十己丑,十一庚寅,十二辛卯。

其中庚日代表屠夫,亥日为猪,壬日为人,丁日为锄,甲日为田,辛日为金。在《灶马头》一书中有几龙治水,几人几丙,几日得辛,几牛耕地,几人几锄等古代占年景的说法。

2023年正好是,一龙治水,二人得辛,三马驼谷,三人八锄,甲田五分,六姑看蚕,蚕食三叶,三人七丙,一屠八猪,草子九分,十牛耕田,花收十二分。

2023年是一龙治水,意味着雨水充沛,晴天见少。治水的龙太多,并不见得是好事,容易产生分歧,或者相互推诿,谁也不服谁,行云布雨难以落到实处,就会出现需要下雨的地方不下,会出现干旱的情况。

就好比民间故事,庙里住着一个和尚,自己种菜、挑水,解决喂饱不成问题。要是庙里住着三个和尚,干活时谁也不愿多出力,总怕自己吃亏,这样下去只会饿肚子。还有一句俗语:“黑兔遇双春,春秋难见天”。

黑兔是《推背图》43象说的“黑兔走入青龙穴,欲尽不尽不可说”的一句,癸卯的癸水为黑色,卯是兔年,所以叫黑兔年。这一象讲的是湾湾回归的预言,以前讲过。

因此,2023年的雨水偏多,甚至出现强降雨,再加上双立春,两春夹一冬,开年以后温差比较大,倒春寒在所难免。

春秋两季没有好天气,以雨水居多,容易发生涝灾,要注意防范。

辛,我们现在可以理解为收入,从上面的俗语来看,明年的竞争力会很大,赚钱机会少,能赚到钱的不多,二人得辛,就是生活辛苦。

一幅《春牛图》在人们心目中寓意着丰收的希望、幸福的憧憬以及对风调雨顺的祈求,它是中国民间最常见的吉祥图案,也是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喜闻乐见、长盛不衰的绘画内容。

古传经典《地母经》,它主要用途预测流年天气变化与农业概况,民以食为天,农业概况通常会影响到民.生稳定程度,在农耕时代,《地母经》起到很重要的份量。

地母经在传统的说法之中,其实这是皇帝地母经的简称,相传为轩辕黄帝所着,伴随着黄帝起造的历书黄历和中国的历史文化一直流传至砛。

《地母经》通常附载于“春牛图”一页内,六十甲子周而复始,《地母经》一诗一卜,亦周而复始,而另一种说法则认为:中国的农业情况和自然灾害的确存在一定的周期性,在预防瘟疫和灾害上有着其独有的意义,所以说被人们传承开来。

地母经癸卯年象曰:

太岁癸卯年,高低半忧喜。春夏雨雹多,秋来缺雨水。燕赵好桑麻,吴地禾稻美。人民多疾病,六畜瘴烟起。桑叶枝上空,天蚕无可食。蚕妇走忙忙,提篮泣泪悲。虽得多绵丝,尽费人心力。

卜曰:

癸卯兔头丰,高低禾麦浓。耕夫皆勤种,贮积在三冬。桑叶虽然贵,丝绵更有工。

翻译:

高低半忧起,春夏雨雹多,秋冬缺雨水——2023年整个大环境是高低起伏不定,难以稳定顺畅,虽有开心但也有忧愁,吉凶参半,犹像过山车,上上落落,较难安稳。气候不稳定,会有极端化的状况出现,不是暴雨连场、落冰落雹,便是大地干旱、缺乏雨水,春夏雨雹比较多,但秋天后会缺少雨水干旱。有点两极分化之意,这是阴阳不调和、万物凋零之象。

燕赵好燊麻、吴地禾稻美——由于中国以农立国,农作物的收成便是资产,而这两句是讲古时中国的燕赵及吴地,即现在的山东及江苏一带,2023年发展得特别蓬勃及经济向好,代表这些地区有好的丰收,无须为粮食烦恼。

人民多疾病、六畜瘴烟起——相信2023年也需要不停防疫,甚至会有其他疾病或变种病毒出现,猪、羊、狗、牛等畜生也似乎逃不过这个厄运,会有类似瘟疫爆发,严重的更会把人类感染。联想到2022年9月12日某国签署了扩大生物制造......所以,比较让人们担心还是“天灾”与“人祸”,如果日常注意准备自身做防御,那么自然来讲,我们都可以转重为轻,自然生活较无忧了。

桑叶枝上空、天虫无可食,蚕妇走忙忙、提篮相对泣,虽得多丝棉、费尽人心力——桑叶是蚕的食物,代表源材料,桑叶枝上空,天蚕没有东西可吃,代表资源、源材料短缺。

在经济层面上,因为没有源材料等问题,要到处奔波寻找生计、资源,但没有得到好的结果。

现在的理解就是:失业到处找工作的象。有大倒退现象,股市、楼市有下滑趋势,大家也会欲哭无泪,费尽心神空回报。

若是人人都辛勤工作,在年尾会有所收获。还有一层含义就是,提示大家需要艰苦工作才能有所收获,并且要为年尾做好准备,以备年尾有事发生。物价、源材料虽然贵,但产品卖出依然有好的收益。

因此,大致可以概括为“春寒,秋旱,无春,无秋,多疾,多人不得辛,当然少数人可以二日得辛”。

在农耕时代,庄稼收成,会直接关乎到人们的生存,不夸张的讲,真的是靠天吃饭,所以现在仍然流传很多祭祀的习俗,都是希望风调雨顺,这样庄稼收成好了,年景自然也就更好了。那个时候粮食欠缺,饿死的多,为此就有“遍地起坟头”的说法。

如今,很多人已经不种庄稼了,都在外面打工挣钱,如果挣不到钱的话,日子也会比较难过。同时因为受到疫情的影响,很多上了年纪的老人,在2023年也会面临着一定的挑战。

所以,《地母经》是告诉我们可能的天时,由天时来影响地利,人类要从两者之间找到人和。

这就像极了人生道路一样,新时代变化速度非常非常之快,环境在变,我们要审时度势,如庖丁解牛,就可以找到我们最好的生存与发展方式。

此外,古书《孔圣枕中记》,又称《枕中记》,它是一本托名孔子所著的书籍,具体是孔子所著还是后人加上去的也无从考究。它描述了一些对于不同年份农时的一些记载。

关于癸卯年有这样一段话:“癸卯半忧喜,四时恶风起。春夏多雨雹,秋来缺雨水。燕赵好桑麻,吴地禾稻美”。

意思就是说癸卯年半喜半忧,春夏两季雨水和冰雹的天气可能会较多或出现大风天气,但到了秋季会干旱少雨。燕赵两地桑麻很好,利于养蚕,而吴地的区域稻谷丰收。

子贡也有关于癸卯年的说法:“半忧半喜,有丰有凶。各方所占,四时不同。或多雨雹,或起恶风,兼之旱干在野,疾在躬。宜悔过’迁善’,方可上格苍穹”。

这和《地母经》中说的其实也差不多,明年的年景有好有坏,春天要注意预防倒春寒,夏天要注意防涝。总的来讲,钱会比较的难挣,大家仍然要注意管好自己的钱袋子,再者,就是注意防护,因为疫情远没有完全结束。黑兔年遇上双春闰二月,有这么一句话来形容:黑兔夜走青龙月,欲去不尽不敢说。这是《推背图》里记载的内容,从字面上来理解,意思是黑兔吃了豹子胆,走进龙穴,简直就是不自量力,鸡蛋碰石头。

进去以后,面对危险才醒悟,不过一切都晚了,再想出来已不可能。为了保命,黑兔在洞内什么也不敢做,生死不由己,完全任由青龙摆布。

以十二生肖排序,2023黑兔年之后,便是2024青龙年,由兔年转为龙年,其中的含义不言而喻,预示着会出现较大的波折,任何事物都有可能面临重新洗牌。冬天来临之后,有的动物进入冬眠,树木和杂草也会变得干枯,大地被雨雪覆盖,呈现一片荒凉的景象。

兔子属于恒温动物,会根据外界的温度来调节体温,虽然体表有毛,但到了严寒季节也会怕冷,出来觅食冻得瑟瑟发抖。要是没有食物,从洞里爬出来活动,遇到老虎或狼等野兽,根本就不是对手,最终成为猎物。想要安然入冬,只能忍住饥饿,等待春天来临。

从这句古文就可以看出,2023年黑兔的处境不佳,会面临更多的挑战,想要活下来,就得认识自己的缺点,不要轻易踏足别人的地盘。要有未雨绸缪,提前将食物准备好,应对不时之需。

就拿普通人来说,也许这一年感觉赚钱难,周围的朋友或同事,只要涉及到自己的利益,会变得簿情寡义,没有人情味。

但是不管怎样,对自己要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在职场或生意场上,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不断从失败中总结经验,预判要面临的困难,提前作好规划,这样才能扬长避短,绝处逢生,在困境中闯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

总的来讲,明年的年景要比今年好一些,至少不会出现封控不能出门的情况,天气也不会一直干旱无雨,至于挣钱,只要是勤勤恳恳,终究还是会有所收获,不会出现颗粒无收的境地。最后,仍然要保重身体,注意防护。

玄梵紫庭近期活动

白色官材+晒Shi的用意?(已被河蟹,微博可看)

麻雀清零的历史(已被河蟹,微博可看)

追悼仪式的讲究(已被河蟹,微博可看)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1011月异象盘点(已被河蟹,微博可看)

长江又断流?揭开背后玄机(已被河蟹)

俄军将败?俄乌战争结局是?泽连斯基八字运势分析(已被河蟹,微博可看)

THE END
1.中国古代耕作制度演变如“地力常新壮说”形成于宋代,是关于土壤肥力的一个重要学说,主要认为肥料可以改良土壤,维持并增进土壤肥力,保持地力常新。这一学说为中国古代土壤肥力学作出了重要贡献,进一步促进了土地的利用,使得土地耕作制度发展更加趋向合理。其他诸如“五行说”“风土论”等,都是具有时代特征的重要农学思想,影响了农耕制度的https://www.cssn.cn/skgz/bwyc/202308/t20230818_5679809.shtml
2.中国古代物质文化之粮食《周礼.天官.膳夫》说到“凡王之馈”时,所用的粮食第一种是稌;稌就是稻。西周铜簠(fu)的铭文中常说:“用盛稻梁。”《论语.阳货》记孔子的话说:“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湖北江陵凤凰山汉墓所出简牍中记有粢(zi)米、白稻米、精米、稻粝米等各种稻米,反映出它是当地的主食。” 转自《中国古代物质https://www.douban.com/note/478678221/
3.古代诗文劝惜粮我国古人对于爱惜粮食和稼穑之艰有着深刻的认识,这从古诗文中很容易看得出来。尽管时代发展、科技进步,但是今天的我们再阅读这些诗文,仍能够从中获得启迪。 清朝李毓秀在其所著的《弟子规》中说:“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意思是对于食物不要挑挑拣拣,吃饭时要适可而止,不能铺张浪费。明末清初的朱柏庐在http://www.ccdqw.com/shgc/2023-03-09/220319.html
4.节约粮食的古代诗句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许多人都接触过一些比较经典的诗句吧,诗句是组成诗词的、高度凝练的'句子。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样的诗句才经典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节约粮食的古代诗句,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1、《悯农》 唐·李绅 https://mip.ruiwen.com/shi/1143962.html
5.古代粮食叫什么大米叫什么古代粮食和大米的名字高中知识2、再而后便是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谷类有33种,豆类有14种,总共47种之多。现在通常说的五谷杂粮,是指稻谷、麦子、高梁、大豆、玉米,而习惯地将米和面粉以外的粮食称作杂粮,所以五谷杂粮也泛指粮食作物。 以上就是高考网小编为大家介绍的关于古代粮食叫什么大米叫什么 古代粮食和大米的名字问题,想要了解的更多https://www.027art.com/gaokao/HTML/12746402.html
6.古代打仗运粮食用车吗,什么时候开始用的。为什么支持几万人的部队除上表所列俸饷、养廉、米银而外,按规定还要由财政支付西安将军、左右翼副都统所配备的众多军役、伞扇夫役工食银两与粮食。低级军官与士兵的俸饷数额虽不甚多,但个人与家庭的生活费用却也是有保障的。 据《旗营饷章》与《财政说明书》所载,将军以下官兵家属都按口发给米银。官兵病故、阵亡,其生前俸、饷银“https://www.yoojia.com/ask/17-11650891230446162371.html
7.白坭粮食博物馆之一:中国粮食,中国饭碗1972年12月10日,在《中共中央转发《国务院关于粮食问题的报告》的批语》中,转述的毛泽东主席的指示。这份报告的批语说:毛泽东主席讲了《明史》《朱升传》的历史故事。 这个故事,就是说明朝建立之前,朱元璋召见一位叫朱升的知识分子,问他在当时形势下应当怎么办。朱升说:“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朱元璋采纳了他的https://www.meipian.cn/2me9vku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