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长寿需节欲——服药百裹,不如独卧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首页

好书

留言交流

下载APP

联系客服

2021.01.12

刘先银题写书名《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饮食总纲: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

《素问·脏气法时论》【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此五者,有辛、酸、甘、苦、咸,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缓、或急、或坚或软,四时五脏,病随五味所宜也。】

注释:病在表者,发而散之,或散(发散)、正气不足贵在收敛,或收(收敛)、杀伐太过,贵在缓和,或缓(缓和药性)、阴液不足,贵在坚固,或坚(保存津液)、癥瘕积聚贵在软坚,或软(软坚散结),四时五脏,病随五味所宜。”

《灵枢·五味》中,也有进一步的详细说明:“脾病者,宜食秔米饭牛肉枣葵(宜吃稻米饭、牛肉、大枣、葵菜);心病者,宜食麦羊肉杏薤(宜吃麦类、羊肉、杏子和小根蒜);肾病者,宜食大豆黄卷猪肉栗藿(宜吃大豆、豆芽、猪肉、栗子和豆叶);肝病者,宜食麻犬肉李韭(宜吃芝麻、狗肉、李子和韭菜);肺病者,宜食黄黍鸡肉桃葱(宜吃小米、鸡肉、桃子和葱白)。”

“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

病在表者,发而散之。

凡以收敛固涩为主要功用的药物称为收涩药。这类药物多有酸涩之味,分别具有敛汗、止泻、固精、缩尿、止咳等作用。用于治疗久病体虚、元气不固所致的自汗、盗汗、泻痢、脱肛等各种滑脱不禁的证候。《本草纲目》记载,“脱则散而不收,故用酸涩之药以敛其耗散”。

“苦能坚阴”出自张元素《珍珠囊》“苦能燥湿、坚阴”.现代大多数人认为,苦能坚阴有两方面含义:一是指平相火、固肾阴;二是指泻火存阴,即某些苦寒药能通过泄火而达存阴的目的。笔者认为,“苦能坚阴”应明确为苦寒坚阴,苦温之药不能坚阴。

“五果为助”系指枣、李、杏、栗、桃等水果、坚果,有助养身和健身之功。水果富含维生素、纤维素、糖类和有机酸等物质,可以生食,且能避免因烧煮破坏其营养成分。有些水果若饭后食用,还能帮助消化。故五果是平衡饮食中不可缺少的辅助食品。

“五畜为益”指牛、犬、羊、猪、鸡等禽畜肉食,对人体有补益作用,能增补五谷主食营养之不足,是平衡饮食食谱的主要辅食。动物性食物多为高蛋白、高脂肪、高热量,而且含有人体必需的氨基酸,是人体正常生理代谢及增强机体免疫力的重要营养物质。

“五菜为充”则指葵、韭、薤、藿、葱等蔬菜。各种蔬菜均含有多种微量元素、维生素、纤维素等营养物质,有增食欲、充饥腹、助消化、补营养、防便秘、降血脂、降血糖、防肠癌等作用,故对人体的健康十分有益。

中医认为食物有“四气”、即寒、热、温、凉。“五味”:辛、甘、酸、苦、咸。前者依据食物被人吃后引起的反应而定;后者主要是根据食物本来滋味而划分的。讲究食物的气味(性味)和功能,又是中医饮食疗法的基础。熟练地驾驭饮食疗法,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地进食某些食物,既能祛病,又能健身、长寿。正如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干金方》中所说:“凡欲治疗,施以食疗,食疗不愈,后乃用药尔。”

寒性、凉性食物一般具有清热泻火、解毒养阴之功,适于体质偏热者或暑天食用,如粳米、小米、绿豆、赤小豆、豆腐、豆浆、西瓜、梨、柑、柿、甘蔗、鸭肉、兔肉、猪肉、蟹、甲鱼、田鸡、蜂蜜、竹笋、苦瓜、黄瓜、白菜、蕹菜、萝卜、蕃茄、菠菜、荸荠等。

温性、热性食物大多能温中、散寒和助阳,适于体质虚寒者或冬令季节食用,如面粉、糯米、豆油、酒、醋、大枣、荔枝、红糖、羊肉、牛肉、狗肉、虾、鸡、鲫鱼、鲢鱼、葱、姜、韭菜、大蒜、辣椒、胡椒等。

此外,祖国中医学又把食性平和的食物列为平性,健康者可长年食用,如黄豆、黑豆、蕃薯、马铃薯、南瓜、莲子、葡萄、苹果、菠萝、椰子、香菇、蘑菇、白糖、鸡蛋、鲤鱼、黑鱼等。

食物之五味既能满足每个人不同的嗜好,又有不同的功效。

辛味食物如生姜、辣椒等,大多含有挥发油,有散寒、行气、活血之功,但过食则有气散和上火之弊。

甘味食物如白糖、大米等,宣含糖类,有滋补、缓和之力,过食则壅塞郁气。

酸味食物如青梅、柠檬等,含有有机酸,有收敛、固涩之利,但过食则痉挛。

苦味食物如苦瓜、杏仁等,多含有生物碱、甙类、苦味质等物,有燥湿、泻下之益,但食多则骨重。

咸味食物如食盐、紫菜等,钠盐较多,有软坚、润下之功,但多食则血凝。

值得注意的是,许多食物往往同时具有多种味道,而食物的性与味又关系密切,且烹任方法的不同可使食物之性味发生改变。

日常饮食坚持五谷、五果、五畜、五菜和四气五昧的合理搭配,且不偏食、偏嗜,不过食、暴食患病时以“热症寒治”、“寒症热治”为原则选择饮食,是古而不老的中医食疗学观点,也是现代浓食科学所大力提倡的平衡饮食。

中医非常强调饮食调养。《内经》曾指出;疾病除药物治疗外,应该“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清代医学家王孟英亦曰:以食物作药用,“性最平和,味不恶劣,易办易服”。食疗(食物疗法)可以排内邪、安脏腑、清神志、资血气。可见中西医都认为食疗是人体自我调理最基本的措施。

《卫生宝鉴》还说:“食物无贪于多,贵在有节。”中医又认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和”以脏养脏“。如能针对自身疾病和营养情况选择补充食品,并注意食物中的酸、苦、甘、辛、咸五味和寒、热、温、凉四气,往往胜过吃药。

黄帝内经:阴阳辩证关系

胃,不得热证,胃一得病,就当寒证治,没有错。

肝,不得寒证,肝一得病,就当热证治,没有错。

人体十二经络分手足三阴三阳,共十二条经络

足阳明胃经是人体十二经脉之一。简称胃经。足阳明胃经分布在身体的正面,从眼部下边的承泣穴开始向下走,一直到脚部的厉兑穴,贯穿全身。本经一侧45穴(左右两侧共90穴合天九之极,应土生金之意,胃属土,45属金,90属金,也可译为经络生穴位之观点),其中15穴分布于下肢的前外侧面,30穴在腹、胸部与头面部,胃经有两条主线和四条分线。在人体经络当中是分支最多的一条经络。首穴承泣,末穴厉兑。主治肠胃等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某些病症和咽喉、头面、口、牙、鼻等器官病症,以及本经脉所经过部位之病症。

手阳明大肠经,十二经脉之一,手三阳经之一,与手太阴肺经相表里,上接手太阴肺经于食指,下接足阳明胃经于鼻旁。经脉分布于食指、上肢外侧前、肩前、颈、颊、鼻旁。其络脉、经别分别与之内外相连,经筋分布于外部。本经首穴是商阳,末穴是迎香,左右各20穴。

五谷为养:

糯米——养胃薏米——除湿大麦芽——疏肝消食红小豆——解毒利水

大麦——健脾绿豆——解毒消暑秫米——和胃安神黑芝麻——补肾润燥

小米——温胃益气芡实——固肾健脾谷芽——消食

五果为助:

柑橘——化痰和胃桑椹——滋肾黑发香蕉——滑肠润便核桃——补肾固精

佛手——舒肝止疼莲肉——健脾止泄木瓜——舒肝止疼杏仁——止咳化痰

山楂——消食化滞西瓜——清热祛暑大枣——健脾补血荸荠——凉血开胃

龙眼——补心安神花生——补血利尿梨——止咳生津甘蔗——生精养胃

荔枝——补气养血

五畜为益:

免肉、鸭肉、龟背、泥鳅————滋阴凉血

羊肉、鸡肉、狗肉———————温阳补血

牡蛎、海蜇、蚶子———————软坚消积

元钱(甲鱼、鳖)、穿山甲———软坚消痞

田螺、蛇肉——————————除湿解毒

鲤鱼、鲫鱼——————————利水消肿

五菜为充:

黄花菜——解毒清热西红柿———凉血平肝

茭白———解毒除烦萝卜————下气消食

冬瓜———利湿消暑藕—————消瘀凉血

丝瓜———利湿通络荷叶————和胃散瘀

磨菇———解毒散肿白木耳———滋阴润肺

慈菇———解毒散结黑木耳———活血祛瘀

山药———健脾固肾白扁豆———暖脾除湿

《黄帝内经》饮食总纲: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

《黄帝内经·素问·藏气法时论篇》

“五谷:糠米甘,麻酸,大豆咸,麦苦,黄黍辛。五果:枣甘,李酸,栗咸,杏苦,桃辛。五畜:牛甘,犬酸,猪咸,羊苦,鸡辛。五菜:葵甘,韭酸,藿咸,薤苦,葱辛。”

五畜为益虽补精血儿童少食。《黄帝内经》中的“五畜”为牛甘、犬酸、猪咸、羊苦、鸡辛,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牛、狗、猪、羊、鸡,即各种肉类。

成人食用一些肉类,可以大补精血,但对于发育不完全的小孩子来说,是不适合摄入过多肉类的,因为吃肉太多,可引发性欲。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这是孔子的弟子曾参对其老师学说的一个有名的评价。(山东曲阜孔庙)《说文》解释为:“忠,敬也,恕,仁也。”忠,即忠于国家,民族,终于信仰,忠于事业。这种忠,往往呈现出一种正气,一种如孟子所说的浩然之气。而这种可以充塞天地之间的浩然之气,恰恰是健康长寿的秘密之一。有学者指出,儒家认为养生要从道德开始。小雪:初雪飘然,是安静与期待;雪落无痕,是知止与留白。“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题记刘先银2017年北京

有很多的大小肠病,其致病的原因是在肺和心,《黄帝内经》说,“肺与大肠相表里”,“心与小肠相表里”。如果形成了肺寒的话,一定会导致大肠寒;如果小肠的吸收出问题,心脏就一定会出现问题,因为小肠吸收的所有东西都是跟心连在一起的。

《黄帝内经》的五脏是指心、肝,脾、肺、肾,六腑是指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五脏主要是贮藏精气,六腑主要是消化食物,吸取其精华,排除其糟粕。

背宜常捶升阳气

《黄帝内经》认为,人体的背部是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循行之处,而且五脏六腑皆系于背。背正中的脊柱是督脉必经之地,脊柱旁是膀胱经,有抵御外邪入侵的作用。但是,当人体逐渐衰退时风寒之邪,最易侵入人体伤及阳气,往往背部首当其冲。背部若受风寒之邪,易致心肺受寒邪,可诱发冠心病、气管炎、肺炎、哮喘等。由于背部受寒也可引起腹痛、腹泻等,还可引起旧病复发或加重。

用保健锤来敲打后背:从上到下,反反复复,每次20~30分钟即可,促进血液循环,经络通畅,消除疲劳,宁心安神,提高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

体宜常动莫大疲

早在数千年以前,体育运动就已经被做为健身防病的重要手段之一而广为运用。《吕氏春秋》中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说明运动的益处。在锻炼过程中,內炼精神、脏腑、气血;外炼经脉、筋骨、四肢,使内外合谐,气血周流,形神兼备,从而达到“阴平阳秘”的状态。

适度运动,不宜过量:运动养生是通过锻炼以达到健身之目的,因此,要注意掌握运动量的大小。运动太小,达不到锻炼目的;太过则超过了机体耐受的限度,反而使身体因过劳而受损。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指出:“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及强所不能堪耳。”所以,运动強身强调进行适当锻炼,要循序渐进,不可急于求成。操之过急,往往欲速而不达。

坚持不懈,持之以恒:锻炼身体并非一朝一夕的事,要经常而不间段,才能收到健身效果,同时也煅炼了意志和毅力。其健身的方式,与个人爱好、身体状况来决定。如打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气功、散步等,只要达到健身目的,那就是最好的选择。

皮肤干浴通毛窍

陶弘景《养性延命·导引按摩篇》云:“摩手令热,雷摩身体,从上至下,名曰干浴。”干浴的作用与按摩类同,能疏通气血,健皮壮肌,调和荣卫,防病祛病。《精景按摩经》认为“使人精和血通”。《万寿仙书》中说:“按摩法能疏通毛窍,能运旋荣卫。”干浴后使人有温暖舒适的感觉,给人带来一种轻松、愉快与灵感。浴感者到精力充沛,思想敏捷,这是一种营养性的自我锻炼。

做干浴的几种手法:一般有两种。一种是两手摩热,然后擦摩上肢,再从头至足,摩遍全身;另一种是从头顶百会穴开始,由头至颜面,再左右肩臂,再胸腹,两肋,腰背,最后下肢,直至脚底。还有一种比较简单方法,就用毛刷子或柔软的干毛巾遍檫全身皮肤,又称为“刷浴”。经常摩擦可使身体干干净净,不长斑。有人体会说:“刷子随身带,有空刷起来。”对保护皮肤大有益处。

饥饿时千万不能吃的食物?

饥饿时千万不能吃的食物:柿子冷饮香蕉山楂…

1柿子含有较多的果胶、单宁酸,上述物质与胃酸发生化学反应生成难以溶解的凝胶块,易形成胃结石。2冷饮空腹状态下暴饮各种冷冻食品,会刺激胃肠发生挛缩,久之将导致各种酶促化学反应失调,诱发肠胃疾病。在女性月经期间还会使月经发生紊乱。

3香蕉香蕉中有较多的镁元素,空腹吃香蕉会使人体中的镁骤然升高而破坏人体血液中的镁钙平衡,对心血管产生抑制作用,不利于身体健康。4山楂含有大量的有机酸、果酸、山楂酸、枸橼酸等,空腹食用,会使胃酸猛增,对胃黏膜造成不良刺激,使胃胀满、嗳气、吐酸水。

5牛奶牛奶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质,空腹饮用,蛋白质将“被迫”转化为热能消耗掉,起不到营养滋补作用。正确的饮用方法是与点心、面饼等含面粉的食品同食,或餐后两小时再喝,或睡前喝均可。

7酸奶空腹饮用酸奶,会使酸奶的保健作用减弱,而饭后两小时饮用,或睡前喝,既有滋补保健、促进消化作用,又有排气通便作用。

8白薯白薯中含有单宁和胶质,会刺激胃壁分泌更多胃酸,引起烧心等不适感。

9西红柿含有较多的果胶、单宁酸,上述物质与胃酸发生化学反应生成难以溶解的凝胶块,易形成胃结石。

10桔子含有大量的有机酸、果酸、山楂酸、枸橼酸等,空腹食用,会使胃酸猛增,对胃黏膜造成不良刺激,使胃胀满、嗳气、吐酸水。

11豆浆豆浆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质,空腹饮用,蛋白质将“被迫”转化为热能消耗掉,起不到营养滋补作用。正确的饮用方法是与点心、面饼等含面粉的食品同食,或餐后两小时再喝,或睡前喝均可。

12冷饮空腹状态下暴饮各种冷冻食品,会刺激胃肠发生挛缩,久之将导致各种酶促化学反应失调,诱发肠胃疾病。在女性月经期间还会使月经发生紊乱。

编后语:看完,您是否震惊了,原来空腹饥饿吃这些食物对身体害处是这么的大,吃货们一定要注意哦,为了你的身体健康,千万不要在空腹的时候随便拿这些食物来解馋,充饥。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七损八益的含义:

“帝曰:调此二者奈何岐伯曰: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之节也。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起居衰矣。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年六十,阴痿,气大衰,九窍不利,下虚上实,涕泣俱出矣。故曰:知之则强,不知则老,故同出而名异耳。智者察同,愚者察异,愚者不足,智者有余,有余则耳目聪明,身体轻强,老者复壮,壮者益治。”

女性身心状态变化的年龄段基数是七,共有七个年龄段;男性身心状态变化的年龄段基数是八,共有八个年龄段。

譬如: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云云,就是14岁(虚岁)的时候、女性特征开始和大体上“知人事”了;所谓丈夫“二八,肾气盛,天癸至”云云,就是16岁的时候、男性特征开始但对“人事”还是一知半解。如此年复一年,男女两性由弱至盛、由盛至衰,各年龄段有各自的身心状态特征。就此,《内经》有个警句:“女不过七七,男不过八八”,---女性过了49岁、男性过了64岁,就是享受责任回报的年代了,或说是生命意义开始进入结束年代了。

这就澄清了坊间长期流行的误解。譬如,把“七损八益”解释成房中术的男性如何通过“八益”来弥补自己的“七损”,就是个典型的汉代发生严重文化断代之后的望文生义。

所谓“七损八益”的“损”不是“损失”、“益”不是“获益”,而是借用历法律历中的“三分损益”之说,即以“宫”音为中心点、依照2/3做“损”和4/3做“益”来计算弦的长短和调整音准;然后,根据音准确定编钟,再根据编钟大小来确定全国度量衡标准的一套做法,简称“损益”。

从《史记》到《清史稿》三千的历史上,朝朝代代的皇室和宫廷大臣们都为历法调整使用的“宫”音和编钟大小而争执不休,甚至还有为此彼此杀头的事情,那背后的缘故就是编钟损益直接规定度量衡,而度量衡直接关系到财产大小和交易如何。譬如,假设市场要价一两银子买十斗米,那多少银子是一两、多少米是一斗?那度量衡标准就来自编钟大小,而编钟大小来自“损益”计算结果,而损益计算结果来自历法过程的律历中的“宫”音所开始的“三分损益”如何。

中医借用律历中的“损益”方法和术语,而且,既然女性年龄段基数是七、男性是八,所以,“七损八益”的本意就是:男人按“八”年为基数和女人按“七”年为基数的各自不同年龄段的身心状态自然法则来调整自己,以便达到长期共处的最佳匹配和最佳生活状态的目的。简而言之,“七损八益”本意并不是说作爱时候发生男有七个损、女有八个益、所以要男性考虑如何以“益”补“损”。

《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中提到的’七损八益‘后世有诸多学派学说。比较有名如下:

阴阳纲纪说:八益是指“阳胜”之身热、腠理闭、喘粗、俯仰、汗不出而热、齿干、烦冤、腹满死等8个症状,七损是指“阴胜”之身寒、汗出、身常清、数栗、寒、厥、腹满死等7个症状。

阴阳术数说:明代著名医学家张景岳这根据《周易》的阳进阴退的阴阳术数之说,将“七”指为“少阳之数”,“八”指为“少阴之数”,又结合其自身的扶阳抑阴的学术主张进行了阐发。

四象说:以古代占筮为本,根据七、八、六、九分别代表四象来阐述一个中医常识,即东方之木可损不可补,西方之水可补不可泄的中医养生原则。

房事说:以《天下至道谈》为核心,把七、八做计数解。指出房事中需要注意的几件有益和有害的情况。

炼丹说:以《周易参同契》为准,其本质源于易经和洛书对应人体筋络脏腑的情况,阐明了炼丹中的一个核心修炼概念-提肾降心,以此来解释七损八益。

生长规律说:明代著名医学家吴昆指出:“七损者,女子天癸以七为纪,二七而天癸至,月事以时下,阴血常亏,故曰七损;八益者,男子以八为纪,二八而天癸至,精气溢满,阳常有余,无月事之损,故曰八益。”

对立转化,寒极生热,热极生寒,精妙的阴阳辩证是《黄帝内经》的灵魂

苍生大医医圣张仲景药王孙思邈

幼时,他是神童少年,他是学者成年,他是名医晚年,他是传奇关于他的趣闻故事最多悬丝诊脉、虎杖、虎撑……

深深怀疑孙悟空悬丝诊脉的原型故事就是他为何不是二师兄诊脉因为大师兄和他都姓孙!他就是苍生大医--孙思邈

孙思邈又称孙真人他实力创第一

他的大医誓言被誉为东方的希波克拉底誓言他的上治天子下治黎民百姓拒绝出仕归隐山林,为民造福遇虎疗伤虎便是他的坐骑后来就有虎守杏林的典故

他的传奇在于他打破了传统"各承一业"的传统在发展了医学各科对!最早的导尿术是他发明的运用动物的脏腑器官治疗人相应的脏腑器官疾病也是他发明的……内、外、妇、儿针灸、急症、药学全面发展

他的著作《千金要方》是第一部临床医学百科全书被国外学者推崇为"人类之至宝"他的誓言让人久久难忘!

延长膝盖寿命40年,就用这一招,简单有效

步入中年后,很多人为了强身健体,经常去爬山,又或是不坐电梯改爬楼梯,结果却会出现膝盖疼痛。这时就疑惑了,怎么锻炼身体还锻炼出毛病来了?

其实,并非所有运动形式都是有益的,特别是对膝关节来说,爬山是有损膝关节的。

膝关节磨损不可修复,50岁后爬山锻炼,反伤身

传统概念中,爬山是一个很好的有氧运动,能够帮助大家锻炼大腿和臀部的肌肉群,同时,还能够锻炼大家的心肺功能。

但事实却是,不少名院骨科专家提醒:爬山是“最笨的运动”。

爬山属于负重运动,腰部以下的关节都要承受自己身体的重量,尤其膝盖受力最多。当身体爬阶向上时,膝盖负担的重量会瞬间增为平常的4倍左右。

膝关节寿命只有60年,改变运动习惯延长40年

其实,关节的寿命是有限的。一旦关节“气数已尽”,就会引发各种关节病!关节的寿命主要是由基因决定的,一般的健康寿命是60年。

一方面,大家需要锻炼大腿和臀部的肌肉群。但是另一方面,大家又不能以伤害膝关节为代价,因为膝关节的寿命由基因决定。60年,过度使用会加重对它的磨损,并且不可修复。

但专家解释说,解决这个问题并不难,只需要改变大家的运动习惯即可。

延长膝盖寿命40年,坚决不做这些动作

不在坚硬地板上做剧烈运动,比如下蹲、蛙跳、跑步、跳绳还有跳舞,都会加重对膝盖骨的磨损。

尤其是蹲下去再站起来,对关节的磨损最大。关节软骨大概有1到2毫米,作用就是缓冲压力,保护骨骼不破裂。

它就相当于跑道上的橡胶,能够帮助大家缓冲上下运动时的一个力,进而来保护自己的关节。

如果非要在坚硬地板上运动,在超强的反作用力下弹回来,对关节和骨骼的损伤相当大。因此,建议只在橡胶运动场地做运动。

延长膝盖寿命40年,这些运动不可少

最适合膝关节的运动:游泳、骑车、做体操,对于普通人来说,对关节最有好处的运动就是游泳。

在水里人体是与地面平行的,各个关节基本不负重。有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的人多游泳,对全身都好。为了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可以选择游泳、骑车、做体操等关节负重较轻的运动。

膝盖复健术

最适合的运动方法

不管你现在有没有膝盖不舒服的情况,这个运动都会适合你,因为这个运动:不需要外出,不需要器械,不损伤膝盖,还能锻炼到膝盖!

方法:

1.找一把可以靠背的椅子,臀部往后坐,靠着椅背。双手放在椅子背后,背部垫靠垫。

2.大腿下垫一条浴巾,也可以将几条浴巾和毛巾捆绑在一起,只要够厚、捆得扎实就可以,目的是要将膝盖垫高。

3.坐姿端正,腰背挺直,两脚垂放,一前一后地自然晃动。不需太大幅度摆动,轻轻松松地晃啊晃就可以了!

这一招看似十分简易,对强化膝盖却非常有帮助。举个例子,如果每天可以晃到4000下,运动效果会比跑步更厉害!

汉易卦气说的哲学意蕴

——以孟喜卦气说为例

文/刘春雷

烟台大学教授

摘要:孟喜卦气说包括四正卦、十二月卦、七十二候和六日七分说等内容,以《周易》六十四卦符示涵摄一年四季、十二个月、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和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日的阴阳消息。孟喜卦气说在彰显自然天道运行的同时,更注重效法天道设立政教的人文秩序建设,蕴含丰富、深刻的哲学文化内容。孟喜卦气说被广泛应用于古代历法,其哲学内涵被赋予神圣的“形式化”,在历代王朝政权合法性论证、权力运作和整个文化意识形态建构中起到重要作用。

关键词:《周易》;卦气;孟喜;历法;哲学意蕴;汉代

《周易》以阴、阳爻两个符号为基本元素,组合成八个经卦、六十四个重卦和三百八十四爻为主体的符号体系,并以此独特神妙的符号体系符示涵摄宇宙间阴阳消息、天地人三才之道和一切现象、事物、变化。所以,易学是一门具有独特符号话语系统、思维方式和价值体系的专门之学。彰显盛大于有汉一代的卦气学说集中体现了易学这一鲜明特质,是汉代象数易学乃至整个中国易学史的核心价值所在。卦气学说彰明三才之道、穷究天人之际的易学思想,对整个易学发展史甚至中国文化的构建具有深远影响。

一、卦气与卦气说的出场

所谓卦气,即以卦爻符号符示阴阳二气的消长变化,涵摄一年四季、十二个月、二十四节气、七十二物候、三百六十五日(实际为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日)、每日十二时辰的气化运行以及其中各种自然物象、事态的变化更替。汉儒认为,卦气涵摄天地人三才之道,卦气的兴衰变化显示了天道运行的正常与异常、人事变迁的吉凶祸福。人作为感通天地的三才之一,以卦气为依据,从天道与人道的价值应然出发,审视、校正天道与人道的实然处境,并在应然价值和实然处境的辩证中凸显与宇宙一体的人的主体性存在。

自觉、系统的卦气学说由西汉昭、宣二帝时期的易学大家孟喜提出,自此之后卦气学说彰显于历史舞台并发展为汉代象数易学的主流。卦气说是汉代象数易学的核心主干,主要的易学家如孟喜、焦赣、京房、荀爽、郑玄、虞翻以及一部重要的著作《易纬》都有系统完备又各具特色的卦气学说。冯友兰先生认为,孟、焦、京等人都以“阴阳灾变”讲易,关于卦气之各种理论,“详细内容,或有不同,但其大指,皆以阴阳家的学说解释《周易》……是在西汉晚期流行的一种象、数之学”。根据汉代易学家们在诠释经传、建构思想活动时所依凭的《周易》符号系统,卦气学说分为两个类型:八卦卦气学说和六十四卦卦气学说,孟喜卦气说属于后者。本文以孟喜六十四卦卦气学说为例,分析其中蕴含的汉代易学特质以及借卦气沟通天人之际的天人智慧。现存关于孟喜卦气说的最早记载,见于唐代天文学家僧一行的《卦议》,其中引孟喜卦气说曰:

“自冬至初,中孚用事。一月之策,九六七八,是为三十。而卦以地六,候以天五,五六相乘,消息一变,十有二变而岁复初。坎、震、离、兑,二十四气,次主一爻;其初,则二至、二分也。坎以阴包阳,故自北正。微阳动于下,升而未达。极于二月,凝涸之气消,坎运终焉。春分出于震,始据万物之元,为主于内,则群阴化而从之。极于南正,而丰大之变穷,震功究焉。离以阳包阴,故自南正。微阴生于地下,积而未章。至于八月,文明之质衰,离运终焉。仲秋阴形于兑,始循万物之末,为主于内,群阳降而承之。极于北正,而天泽之施穷,兑功究焉。故阳七之静始于坎,阳九之动始于震;阴八之静始于离,阴六之动始于兑。故四象之变,皆兼六爻,而中、节之应备矣。”

孟喜以六十四卦卦爻体系表达他的思想,属于六十四卦卦气学说。具体来说,孟喜六十四卦卦气说分为三个有机组成部份:以坎、震、离、兑四正卦二十四爻符示一年中的二十四节气;以复、临、泰、大壮、夬、乾、姤、遁、否、观、剥、坤十二卦符示一年中的十二个月;以除坎、震、离、兑四正卦之外的《周易》其他六十卦符示一年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日以及一年中的七十二种物候,每卦分值六日七分(六又八十分之七),故称六日七分说。

二、四正卦与二十四节气

孟喜的四正卦说将四方、四季尤其是二十四节气的天文历法知识装入坎、震、离、兑四正卦的卦爻符号系统,赋予其以一种简单明了、直观恰当的易学形式。二十四节气是黄河流域先民关于天文气象的经验总结,其形成肯定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最迟在秦汉之际就已经确立了系统的二十四节气。汉武帝元封七年(也是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落下闳、邓平等人奉武帝之命制定《太初历》,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官方历法。

孟喜以坎、震、离、兑四个重卦的二十四爻,符示一年中的二十四节气。具体来说,坎卦初爻初六、震卦初爻初九、离卦初爻初九、兑卦初爻初九分别符示冬至、春分、夏至、秋分等二十四节气中对划分春、夏、秋、冬四季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四个节气。所谓标志性意义,指二至二分分别代表了春夏秋冬四时最显着的特征:冬至为冬季阴气最盛、阳气最弱的时刻,是冬季至正至显的代表,由坎卦之初爻值之;春分为阳气壮大阴气消退而阴阳相半之际,是春季至正至显的代表,由震卦之初爻值之;夏至为夏季阳气最盛、阴气最弱的时刻,是夏季至正至显的代表,由离卦之初爻值之;秋分为阴气壮大阳气消退而阴阳相半之际,是秋季至正至显的代表,由兑卦之初爻值之。

在坎卦而言,除了坎卦初爻初六符示冬至之外,坎卦第二爻九二符示小寒,第三爻六三符示大寒,第四爻六四符示立春,第五爻九五符示雨水,第六爻上六符示惊蛰。坎卦之经卦呈现两个阴爻包含一个阳爻的形态,是“以阴包阳”,象征阴气为主体的大格局下阳气萌动于中的情景态势。作为重卦的坎卦一方面是坎卦经卦的双重组合,典型代表了坎卦经卦的如上性质,另一方面又呈现出更加复杂的新态势:在冬季阴气为主导的大格局中,微弱阳气萌动生发,如地气上升却未畅达,到了阴历二月之节惊蛰,阴寒凝涸之气终于消退,阳气升腾壮大,万物复苏,百虫活跃。《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解释“惊蛰”曰:“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具体来说,惊蛰时节又表现出三种生机勃勃的物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黄鹂)鸣;三候鹰化为鸠。”这些都是在天地之间阴气消退、阳气升达格局下大自然的物候变化。

类似于坎卦六爻分别符示涵摄冬至、小寒、大寒、立春、雨水、惊蛰六个节气,包含十一月、十二月、正月等三个月,震卦六爻分别符示涵摄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六个节气,包含二月、三月、四月等三个月;离卦六爻分别符示涵摄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六个节气,包含五月、六月、七月等三个月;兑卦六爻分别符示涵摄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六个节气,包含八月、九月、十月等三个月。在四正卦之震、离、兑三卦,其符示相应季节、节气的机制与坎卦相同,限于篇幅,兹不赘述。

三、十二辟卦与七十二物候

孟喜四正卦说以四正卦二十四爻勾画出阴阳二气在一年中消息变化的大体格局:春、夏、秋、冬的四季转换和二十四节气的更迭;具体到一年中的每一月、每一月中的每一天,阴阳消息与物候变化各有差异,孟喜又以六十四卦除坎、震、离、兑四正卦之外的其他六十卦、三百六十爻,符示涵摄每一月、每一节气、每一候、每一天中的阴阳变化,在四正卦说的基础上对天道运行、卦气流转做更加细致、深入的诠释展现。

孟喜以十二月卦符示涵摄一年十二个月的阴阳消息,是一种天才性的创造。在复、临、泰、大壮、夬、乾、姤、遯、否、观、剥、坤等十二月卦的依次排列中,诸卦所赖以构成的阴阳二爻,在排列顺序上呈现一种规则性变化,而这种规则性变化与一年四季十二个月中阴阳消长、寒暑交易呈现奇妙的一一对应。一年间阴阳变化的天道运行赋予十二月卦以不同的性质和卦德,而十二月卦的卦象、爻象成为一年间天道运行、阴阳变化的绝妙象征。

基于现代天文学家的科学立场,薄树人先生认为,从组成卦体的阴阳二爻与一年十二个月内阴阳二气的变化对应来看,十二月卦的部分是“孟喜卦气说中最为有序,其变化最有内部逻辑的部分……这是孟喜卦气说中最体现其创意,也即最成功的部分”。

一年四季十二个月,每月有两气(节气和中气),每气有初、次、末三候;如此,每月具体包括节气之初候、节气之次候,节气之末候,中气之初候、中气之次候、中气之末候等六候。孟喜十二月卦所符示涵摄的,乃是“每月阴阳消息之基本情状或常态情状”,集中符示于典型代表该月特征的中心部分:中气之次候。除了每月中气之次候分别由十二月卦所符示之外,每月中的其他五候分别有六十卦中除十二月卦之外的其他四十八卦来符示象征。

天道循环、周流不殆,一月之内的二气、六候表现出不同面貌,在阴阳消息尤其展现该月常态情状方面存在深浅程度的不同和次第。孟喜把每月二气六候的等级性存在由四个整卦、两个半卦(上卦和下卦)来符示,并冠之以具有人文秩序色彩的爵位名号,称之为侯卦、大夫卦、卿卦、公卦和辟卦。辟卦即上文所言的十二月卦,又称君卦、十二消息卦,构成符示一年阴阳消息基本情状,统摄侯卦、大夫卦、卿卦、公卦的主干。

可见,在十二辟卦的统摄下,十二侯卦、十二大夫卦、十二卿卦、十二公卦与十二辟卦一起组成了一个等级明确、秩序井然的有机整体,在儒家人文的价值视野下,彰显了一个自然天道运行不殆、阴阳消息变化无穷的宏大宇宙图景。

四、孟喜卦气说的哲学蕴含

孟喜六十四卦卦气学说,正是以一套独特的易学卦爻符号形式(四正卦、十二月卦、七十二候卦、六日起分说)符示涵摄着上述丰富、深刻而又意义重大的哲学文化内涵。在天人一体的大格局和法天道以开人文的人生理念下,孟喜卦气说开启了诸种存在者的本真意义:

当政者效法天道构建政道和治道,由天及人、由我及他、由近及远地推展到整个家国天下;

庶民百姓顺应春夏秋冬、昼夜寒暑安排相应生活,“社会各阶层人士能够因应时节、天道之推移而适切处世立身,展开自己生活、生命的历程,追求到既与大宇宙一体无隔而又富含人文底蕴的真实人生之意义。”

五、孟喜卦气说的历法“形式化”

基于孟喜卦气说表现出的超越时代的先进性、科学性和天才性的易学形式,尤其是其法天道设政教、依天道立人文的丰富哲学文化内涵,孟喜卦气说被广泛应用于后世官方历法,其哲学内涵被赋予神圣的“形式化”,对历代王朝政权合法性论证、权力运作和整个文化意识形态建构具有重要意义。

据薄树人先生考察,南北朝时李业兴在《正光历》的基础上修订成《兴和历》,是“中国历法史上第一部引进孟喜卦气说的历法”。唐僧一行以佛教徒的身份为标榜为道教之祖老子李耳后裔的李唐王室制定《大衍历》,其理论依据主要是易学尤其是孟喜、京房两家的卦气说;而孟喜的易学思想也借由僧一行的《大衍历》尤其是《大衍历议》一文留存于世,“更由于《大衍历》在中国历法史上的地位和影响,从而使孟喜卦气说在唐、宋历法中得到广泛采用”,以至于形成孟喜卦气说占领唐、宋历法的局面。

正是在孟喜卦气说的彰显和影响下,卦气学说逐渐发展壮大为汉代易学洪流,构成后世官方历法的重要部分,影响深远巨大。按照薄树人先生的统计,在从汉武帝《太初历》起到元代的各个皇朝颁布的历法中,大多数的历法都将卦气学说引入官方历法设计,占同时期官方主要历法总数的80%之多。

《观卦·彖传》曰:“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圣人以神道设教,而天下服矣。”在汉代经学法天道设政教依天道立人文的文化背景和天人合一的宏大宇宙视野里,孟喜六十四卦卦气说通过直观形象的卦爻符号和自然、人事中的经验现象,豁显宇宙间永恒变易无穷无尽的阴阳消息,贯通三才、穷究天人,为我们领会先人神道设教的用心、天人合一的智慧乃至直契易之大道提供一条重要路径。

参考文献

[1]刘大钧.“卦气”溯源[J].中国社会科学,2000,(2).

[2]冯友兰.三松堂全集(第七卷)[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

[3]二十五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上海书店,1986.

[4]陈遵妫.中国天文学史(第一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5]薄树人.薄树人文集[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3.

[6]孙诒让撰.周礼正义(第1—12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7.

[7]孙诒让撰.周礼正义(第13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7.

[8]孙希旦撰.礼记集解[M].北京:中华书局,1989.

[9]王师新春.哲学视野下的汉易卦气说[J],周易研究,2002,(6).

[10]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M].北京:中华书局,1994.

作者刘春雷(1976-),男,山东泰安人,哲学博士、副编审

主要从事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尤其对汉代易学和卦气学说用功较深。

申明:原文仅为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网站观点。

梅花易数卦气之正、综、互、错

【易道】《易经杂说四十》十二辟卦

唐巍:用《易经》规划人生

心态是你最大的本钱!

气贯千古的序文《滕王阁序》(名家吟诵)

奇文《命运赋》,百读不厌!

唐巍:“河图”与“洛书”的文化根源

什么是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

我们的民族是有着五千年文化的民族,我们的文化底蕴是有深厚根基的,是有底气的。"天人合一"、"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以人为本"、"民惟邦本"的治国理念,"载舟覆舟"、"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止戈为武"、"协和万邦"的和平思想,"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处世之道,"儒法并用"、"德刑相辅"的治理思想,"和为贵"、"和而不同"的东方智慧,等等,这些百年传承的理念,在生产生活中形成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

我们要积淀文化、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提高我们的文化软实力,"欲人勿疑,必先自信"。首先我们要对我们的文化自信,其次要奋发进取,提升我们的文化软实力。文以化人、文以载道。让文化走出国门,让文化说话。据了解,现在全球已有500所孔子学院和1000个中小学孔子课堂,遍布134个国家和地区,累计注册学员345万人。有61个国家和欧盟已将汉语教学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全球汉语学习者已达1亿人。

我现在居住和工作就在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东孚。近年来,东孚积极打造社区书院,天竺社区书院、洪塘书院、凤山书院、东瑶社区书院等,切实发挥社区书院作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平台的作用。东孚的传统文化是深远流长的,有闽南歌仔戏、踩高跷、闽南歌舞、大鼓凉伞、丢丢铜、五祖拳、清水祖师文化、溯源到明清的古厝、庙宇等等。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去发掘、整理、发扬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那是我们的自信,我们的根基。

黄帝内经白话文素问|黄帝内经原文+白话文翻译

《黄帝内经·素问》二十四卷81篇

摄生,阴阳,脏腑,治法,脉法,病机,病证,刺法,精气血,运气,四诊合参。

卷一,上古天真论篇第一,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生气通天论篇第三,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卷二,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阴阳离合论篇第六,阴阳别论篇第七。

卷三,灵兰秘典论篇第八,六节藏象论第九,五藏别论篇第十一。

卷四,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

黄帝内经素问|玉版论要篇第十五,诊要经终论篇第十六。

卷五,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平人气象论第十八。

卷六,黄帝内经上卷素问篇19-29篇玉机真藏论篇第十九,三部九候论篇第二十。

卷七,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血气形志篇第二十四。

卷八,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八正神明论篇第二十六,黄帝内经素问八正神明论篇第二十六,

离合真邪论篇第二十七,通评虚实论篇第二十八,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阳明脉解篇第三十。

卷九,黄帝内经上卷素问30-38篇

热论篇第三十一,刺热篇第三十二,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逆调论篇第三十四。

卷十,疟论篇第三十五,刺疟篇第三十六,气厥论篇第三十七,咳论篇第三十八。

卷十一,黄帝内经上卷素问39-50篇举痛论篇第三十九,腹中论篇第四十,刺腰痛篇第四十一。

卷十二,风论篇第四十二,痹论篇第四十三,痿论篇第四十四,厥论篇第四十五。

卷十三,病能论篇第四十六,奇病论篇第四十七,大奇论篇第四十八,

脉解篇第四十九黄帝内经上卷素问51-68篇。

卷十四,黄帝内经上卷素问51-68篇刺要论篇第五十,黄帝内经上卷素问|刺齐论篇第五十一

黄帝内经上卷素问|刺禁论篇第五十二,刺志论篇第五十三,针解篇第五十四,长刺节论篇第五十五。

卷十五,皮部论篇第五十六,经络论篇第五十七,气穴论篇第五十八,气府论篇第五十九。

卷十六,骨空论篇第六十,水热穴论篇第六十一。

卷十七,调经论篇第六十二。

卷十八,缪刺论篇第六十三,四时刺逆从论篇第六十四,标本病传论篇第六十五。

卷十九,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五运行大论篇第六十七,六微旨大论篇第六十八

黄帝内经上卷素问69-72篇。

卷二十,黄帝内经上卷素问气交变大论篇第六十九,黄帝内经上卷素问|五常政大论篇第七十。

卷二十一,精读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刺法论篇第七十二,

本病论篇第七十三,黄帝内经上卷素问73-81篇。

卷二十二,《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

卷二十三,黄帝内经白话文素问|著至教论篇第七十五,示从容论篇第七十六,

疏五过论篇第七十七,徵四失论篇第七十八。

卷二十四,阴阳类论篇第七十九,方盛衰论篇第八十,解精微论篇第八十一。

黄帝内经白话文灵枢|黄帝内经原文+白话文翻译《黄帝内经·灵枢》十二卷81章

卷一黄帝内经下卷灵枢篇卷一第一篇-第四篇黄帝内经下卷灵枢篇01九针十二原

九针十二原第一本输第二小针解第三邪气藏府病形第四

黄帝内经下卷灵枢篇02本输黄帝内经下卷灵枢篇03小针解

黄帝内经下卷灵枢篇04邪气藏府病形黄帝内经下卷灵枢篇05根结

卷二根结第五寿夭刚柔第六官针第七本神第八终始第九

卷三经脉第十经别第十一经水第十二黄帝内经下卷灵枢卷三10-12

卷四经筋第十三骨度第十四五十营第十五营气第十六脉度第十七

营卫生会第十八四时气第十九黄帝内经下卷灵枢卷四13-19

卷五五邪第二十寒热病第二十一癫狂第二十二热病第二十三厥病第二十四

病本第二十五杂病第二十六周痹第二十七口问第二十八

黄帝内经下卷灵枢卷五20-28黄帝内经下卷灵枢卷六29-40

卷六师传第二十九决气第三十肠胃第三十一平人绝谷第三十二海论第三十三

五乱第三十四胀论第三十五五癃津液别第三十六五阅五使第三十七

逆顺肥瘦第三十八血络论第三十九阴阳清浊第四十

卷七阴阳繋日月第四十一病传第四十二淫邪发梦第四十三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第四十四

外揣第四十五五变第四十六本藏第四十七黄帝内经下卷灵枢卷七41-47

卷八禁服第四十八五色第四十九论勇第五十背俞第五十一卫气第五十二

黄帝内经下卷灵枢篇53论痛论痛第五十三黄帝内经下卷灵枢篇天年篇第五十四

逆顺第五十五五味第五十六黄帝内经下卷灵枢卷八48-56

黄帝内经下卷灵枢卷九57-64

卷九水胀第五十七贼风第五十八卫气失常第五十九玉版第六十

五禁第六十一动输第六十二五味论第六十三精读黄帝内经灵枢阴阳二十五人篇第六十四

卷十黄帝内经下卷灵枢卷十65-72黄帝内经灵枢卷十五音五味第六十五百病始生第六十六行针第六十七

上膈第六十八忧恚无言第六十九寒热第七十邪客第七十一通天第七十二

卷十一黄帝内经下卷灵枢卷十一73-77官能第七十三论疾诊尺第七十四刺节真邪第七十五

卫气行第七十六九宫八风第七十七黄帝内经下卷灵枢卷十二78-81

卷十二九针论第七十八黄帝内经灵枢卷十二岁露论第七十九

黄帝内经灵枢卷十二岁露论第七十九大惑论第八十

黄帝内经灵枢80大惑论痈疽第八十一

四季调神修身

如何根据四季调养身体

天人合一全息元象

天地之大德曰生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阳气旺盛,百病不侵

人体是如何衰老的?神奇的一分钟治病!

对不起各科医生了啊!对不起各科医生了啊

1一分钟止咳:用大拇指的指关节压双侧大脑的角孙穴一分钟,咳嗽立止。

2一分钟止喘:用力按压双侧太阳穴一分钟可以止喘,如果效果不佳,再按压双手鱼际穴、太渊穴各一分钟喘即止。

3一分钟降血压:取太阳穴上一指再后一指的地方,按压此点一分钟(用力),血压明显下降,若不降,再顺时针方向按揉百会穴36圈,血压明显下降,这对于血压明显过高的人(血压200mmHg以上),可防止出现脑血管意外。

4一分钟缓解心绞痛:按压左手中冲穴(中指尖)一分钟可缓解心绞痛。

5一分钟治心慌气短:按压左手心的劳宫穴一分钟或按压左手的神门穴一分钟,均可缓解心慌气短。

6一分钟治打嗝:用大拇指的指关节按压双眉头的攒竹穴一分钟,打嗝即止。

7一分钟消气:按揉双脚太冲穴到行间穴一分钟,可缓解因生气引起的各种症状。

8一分钟治失眠:用按摩棒用力按压双腿(大腿)外侧的风市穴一分钟即可产生睡意。(若没有按摩棒,可用一截筷子代替)

9一分钟治头痛:按压百会、风池穴各一分钟,头痛立止。百会穴是1个,风池穴是1对,都要按压到。

10一分钟治腿抽筋:用力按压患侧小腿肚子后方的承山穴一分钟即止。

11一分钟止鼻出血:用按摩棒突然用力按压双脚底涌泉穴一分钟,出血即止。

12一分钟止牙痛:按压双手合谷穴、两肩的肩井穴各30秒钟,牙痛即止。

注:取穴要准、适度用力。

医者意也:刘先银著

思接古贤尊崇经典

医者意也

刘先银著

人的性格即命运,而中医理论认为:人的身体结构及功能即命运。从这个意义上讲,生命医学又是人类学的最高学问。所以中国文化一向强调“从医入道”、“道以医显”,就是说,如果你能把人体领悟了,把医道领悟了,那么你就有可能领悟天下之道。

六十集大型电视纪录片《黄帝内经》第23集解说词

六十集大型电视纪录片《黄帝内经》解释辞

《黄帝内经》第二部医理篇

第七集绝妙的辨证(中)

【提要】精妙的阴阳辩证,是《黄帝内经》的灵魂。对立,转化,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黄帝内经》的辨证思想,绝不仅仅是写在纸上供人们谈论的纯粹思辨理论,重要的是它在(中医)临床中的运用。同时,我们也只有在(中医的)临床实践中,才能真正地,从而也(才能)更深刻地感受到她的正确、精妙和伟大。

北京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部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中医药学科评议组成员,鲁兆麟教授说:“中医学里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它的阴阳。首先是阴阳在一的基础上谈阴阳,所以说,其要一也。就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阴阳学说里头,它包含着对立双方的互根。就是你可以助我,我可以帮助你;你可以生我,我可以养你。可以什么呢?又是对立。你是向上,我是向下;你是向下,我是向上。消长,你多了我就少,你少了我就多。就是阴虚阳就盛,阳虚阴就盛。这是对立。还有转化,叫物极必反。热极可以生寒,寒极可以生热。”

(字幕:寒极生热)

(字幕:齐秉慧医案)

萧善人的儿子萧岱瑞,16岁。读书勤奋,但是患有阴虚发热的病。齐医生给予补中益气的中药数剂,到了晚上,病人身热如火,摸上去烫手,到天亮热才渐渐退去。萧善人匆匆来到齐医生的家中,请求复诊,并详细地述说了儿子的症状。齐医生一笑,说:“不必复诊,如果你还相信我,相信我的药方,你就给他继续服一剂药,到了晚上病情一定安稳下来。明天晚上再服一剂就痊愈了。”说完,齐医生仍以原来的药方给他。萧善人哀求道:“我只有这一个儿子,发烧几个晚上了,我和他同睡,摸着都烫手,我心里如刀割一般,还望先生赐一个妙方,你的钥匙补中益气的,没有退热的作用。怎么还能用原来的方子呢?况且,小儿本来就先天不足,这样对待他,恐怕不合适吧。”齐医生耐心地解释说:“贵公子的病是因过寒而产生的热,不能再用寒凉的药。请你放心,我已经辨清贵公子病的阴阳所在,断不会有误。这个方子治愈了不少病人,不用再怀疑了。”萧善人这才信服了,依方施药。儿子的病果然像齐医生说的那样,第三天就好了。

刘炳凡先生曾经说过,由于风寒郁(结)而产生热的病症,应以“体若燔炭,汗出而散”的治疗总则。就是说,病人身体像炭火一样烫,用发汗的方法进行治疗。这与一见发热就投以寒凉的药,使病人邪郁而不解,其相差何止千里!

(字幕:素圃医案)

胡子任住在王东木的兄长家。二月上旬,胡子任在船上受了寒,王兄略懂一些医道,即以桂枝、姜、附等药治疗。胡某服药后症状暂时减轻。胡某因为没有发烧头痛,便毫不在意,仍然酒肉都来,饮食没有节制,这样使得原来的病邪没有除去。半个月过去了,一天吃饭的时候,他忽然站不起来了,怎么努力都无济于事,只得卧床不起。渐渐地神志不清,舌黑而且干。请医生来看,该医生不明白寒邪已深入病人体内,同时,胃中食满,认为舌干等症,是由于原先服用过热药所致,又看到病人身上有红影,便认作是斑狂。该医生开始用生地黄、玄参、麦冬、石膏、升麻、黄连等凉药,无效。接着又加犀角、大黄等更凉的药,如此三天,病人的病情更加严重。最后医生无奈地表示,辨别不出是什么病,无能为力。家里只得另请郑重光医生。郑医生赶来后,一看,指出,病人这是水极似火,寒极似热,阴寒在下到达极限,逼阳在上,假热也。由于前面的医生误诊误治,给病人服用了大量的凉药,更加剧了病情,现在已经病入膏肓,不可医治了。对此,李济仁教授说,如果前面的医生能详尽地辨别脉象,应该能识别寒热的假象,正确治疗。但他却不辨阴阳,寒热不分,乱用苦寒的药,终于使病人死去,实在应该引以为戒。

(字幕:热极生寒)

(字幕:周慎斋医案)

一位妇女,六月份突然昏迷不醒,遍体俱冷,无汗,摸不着脉,三天不醒,但呼吸并未停止。众医生给予诊治,开出许多药。但妇人昏迷不能吃药。四天后,请名医周慎斋前来救治。周医生诊脉时,妇人仍然无脉。周医生思考,人一两天无脉必死,但这个妇人却三天不死,这种情况是脉伏不动,热极似寒。便叫人取来布匹,用水浸湿,然后盖在病人身上,片刻,病人身上开始发热,不久便苏醒过来。病人说口渴,接着喝下冷水五六豌,还说渴,又喝了一碗,全身出大汗。周医生这时开出补中益气加黄柏,十剂药,病人服用后痊愈。

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内经》教研室主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内经》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烟建华教授说:“(这个)表里也好,寒热也好,虚实也好,都可以用阴阳去概括它。就是说,属表的、属热的、属实的,把它归为阳;属里的、属寒的、属虚的,把它归为阴。这样就可以用阴阳去把握总的病变的方向。热的这一类的病变,有它的特点,寒,它的病变也有它的特点,我们叫做寒症和热症。寒症和热症可以相互变化,相互转化。”

这是一件令人气愤,有令人惋惜的医案。

(字幕:王孟英医案)

(浙江名中医馆)

(字幕:张璐玉医案)

这是北京中医药大学的门诊部——国医堂。走廊上一面接一面的锦旗,无声地颂扬着这里的中医专家们的妙手仁心。

附录:《黄帝内经·灵枢·论疾诊尺第七十四》的全文

论疾诊尺第七十四

黄帝问于岐伯曰:余欲无视色持脉,独调其尺,以言其病,从外知内,为之奈何?

岐伯曰:审其尺之缓急小大滑澀,肉之坚脆,而病形定矣。视人之目窠上微痈,如新卧起状,其颈脉动,时咳,按其手足上,窅(音yao,陷下)而不起者,风水肤胀也。

尺肤滑,其淖泽者,风也;尺肤涩者,风痹也;尺肤粗,如枯鱼之鳞者,水泆(音yi)饮也;尺肤热甚,脉盛燥者,病温也,其脉盛而滑者,病且出也;尺肤寒,其脉小者,泄,少气;尺肤炬然,先热后寒者,寒热也;尺肤先寒,久大之而热者,亦寒热也。

肘所独热者,腰以上热;手所独热者,腰以下热。肘前独热者,膺前热;肘后独热者,肩背热。臂中独热者,腰腹热;肘后粗以下三四寸热者,肠中有虫。掌中热者,腹中热;掌中寒者,腹中寒。鱼上白肉有青血脉者,胃中有寒。

尺炬然热,人迎大者,当夺血。尺坚大,脉小甚,少气悗有加,立死。

目色赤者,病在心;白,在肺;青,在肝;黄,在脾;黑,在肾。黄色不可名者,病在胸中。诊目痛,赤脉从上下者,太阳病;从下上者,阳明病;从外走内者,少阳病。

诊寒热,赤脉上下至瞳子,见一脉,一岁死;见一脉半,一岁半死;见二脉,二岁死;见二脉半,二岁半死;见三脉,三岁死。

诊龋齿痛,按其阳之来,有过者独热,在左左热,在右右热,在上上热,在下下热。

诊血脉者,多赤多热,多青多痛,多黑为久痹,多赤多黑多青皆现者寒热。

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安卧,小便黄赤,脉小而涩者不嗜食。人病,其寸口之脉,与人迎之脉小大等,及其浮沉等者,病难已也。

女子手少阴脉动者,妊子。婴儿病,其头毛皆逆上者,必死。耳间青脉起者,掣痛。大便赤办,飧泄,脉小者,手足寒,难已;飧泄,脉小,手足温,泄易已。

四时之变,寒暑之胜,重阴必阳,重阳必阴,故阴主寒,阳主热,故寒甚则热,热甚则寒,故曰:寒生热,热生寒,此阴阳之变也。故曰:冬伤于寒,春生瘅热;春伤于风,夏生飧泄肠澼;夏伤于暑,秋生痎(音jie)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是谓四时之序也。

THE END
1.五果五谷五畜五菜指的是什么《素问藏气法时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果即:李、杏、枣、桃、栗。 五畜:指牛、犬、羊、猪、鸡等五种畜类肉。《素问·脏气法时论》:“五畜为益。” 五菜:“五菜”是指各类菜蔬,能营养人体、充实脏气,使体内各种营养素更完善,更充实。菜蔬种类多,根、茎、叶、花、瓜、果均可食用。https://edu.iask.sina.com.cn/jy/2uuAWMabid3.html
2.中医古籍《黄帝内经》记载:“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下列关于《黄帝内经》原文叙述正确的是: A.“毒药攻邪,五谷为益,五果为助,五畜为养,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 B.“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充,五畜为益,五菜为助,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 C.“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益,五畜为助,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https://www.shangxueba.com/ask/31312898.html
3.《黄帝内经》饮食总纲: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此五者,有辛、酸、甘、苦、咸,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缓、或急、或坚或软,四时五脏,病随五味所宜也。】 注释:病在表者,发而散之,或散(发散)、正气不足贵在收敛,或收(收敛)、杀伐太过,贵在缓和,或缓(缓和药https://www.meipian.cn/1prmcw7m
4.《黄帝内经》中有记载“五谷为养五畜为益五果为助五菜为充更多“《黄帝内经》中有记载“五谷为养、五畜为益、五果为助、五菜为充”,古人认为五谷是养生的根本。当时,五谷指的是()。”相关的问题 第1题 先秦巨著《黄帝内经》 中提出了“ 为养,为益,为助, 为充” 的观点, 这很符合现代营养学的平衡膳食原则()。 A.五谷 五畜 五果 五菜 B.五畜 五谷 https://www.xuesai.cn/souti/G6DPW2FL.html
5.《黄帝内经》中有记载“五谷为养五畜为益五果为助五菜为充D.五谷 五畜 五菜 五果 点击查看答案 第3题 《黄帝内经·素问·藏气法时论》篇中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这是饮食养生的关键。下列不属于《黄帝内经》中“五谷”的是() A.小麦 B.稻 C.稷 D.胡麻 点击查看答案 https://www.shangxueba.cn/WMX37VPM.html
6.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素问·脏气法时论》:“五畜为益。” 五菜:“五菜”是指各类菜蔬,能营养人体、充实脏气,使体内各种营养素更完善,更充实。菜蔬种类多,根、茎、叶、花、瓜、果均可食用。它们富含胡萝卜素、维生素C和B族维生素,也是膳食纤维的主要来源。 讲究膳食平衡,“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 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15389081/
7.在黄帝内经中有这样的记载,五谷为养五畜为助五果为益五菜为在黄帝内经中有这样的记载,五谷为养、五畜为助、五果为益、五菜为充。()A.正确B.错误的答案是什么.用刷刷题APP,拍照搜索答疑.刷刷题(shuashuati.com)是专业的大学职业搜题找答案,刷题练习的工具.一键将文档转化为在线题库手机刷题,以提高学习效率,是学习的生产力工具https://www.shuashuati.com/ti/dcf5fefcba8346b6b74ecc460be95edc.html
8.“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饮食思想源于我国古代经典著“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的饮食思想源于我国古代经典著作() A、《周礼》 B、《食经》 C、《齐民要术》 D、《黄帝内经》http://www.ppkao.com/wangke/daan/3c30d26cf0434dbea80b3ac335d27f86
9.五谷五畜五果五菜,你吃对了吗?水果基本都有通便的作用,所以吃水果,应该是五谷、五畜吃多了之后,帮助消化的一种东西,为的是不让体内产生壅滞。而很多人并不知道这些原理,只管盲目地吃水果,靠水果来通便、排毒,最后把自己的大肠弄得很麻痹。 五果只能作为一个点缀、一种辅助,而不能把它当成主食,不然就会导致身体湿气重,因而生病。如果你有时https://www.163.com/dy/article/DCNOO6CM0521AHN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