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稼穑 惜粮食——宋娜

“古人欲知稼穑之艰难,斯盖贵谷务本之道也。夫食为民天,民非食不生矣。三日不粒,父子不能相存。耕种之,薅锄之,刈获之,载积之,打拂之,簸扬之,凡几涉手而入仓廪,安可轻农事而贵末业哉?”这段话出自南北朝时期颜之推《颜氏家训·涉务》,大意是人要懂得务农艰辛的道理,让人珍惜粮食,重视农业劳动。

而现今,究竟还有多少人把“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奉为圭臬?还有多少人明白“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背后的深意?还有多少人有过“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的切身感受?

我想,老人们常念叨的“你们这辈人没下过地,也没挨过饿”或许正是这些问题的答案。

作为一个既没下过地,也没挨过饿的90后,我实在没有发言权,但对于粮食,我是怀着虔诚之心的。这不仅源于父辈们的教导,更因为我曾实实在在的见识过农民耕作的艰辛情景:春寒料峭之时,农民已卷起裤腿,赤脚踏进冰冷的水稻田,开始了又一年的春播;清明前后,插秧开始了,农民戴着草帽弯着腰,站在已经被翻了两三遍的水稻田中,蚂蟥时常附在他们的小腿肚上吸血;至于三伏天的“双抢”更是紧张而忙碌的,这时往往是大人小孩全家出动,他们顶着烈日的暴晒,挥动着镰刀,一茬一茬卖力地割着;刚收割的稻谷需要不停的翻晒,碰到夏季的暴雨,他们在抢收完稻谷后,全身几乎都湿透了,我也曾亲眼见过一位老人因为稻谷被雨浇透而坐在门前无助的大哭。在这些朴实的劳动者眼中,这些稻谷是用血汗换来的,是全家人一年的希望啊!

而今,“面朝黄土背朝天”已渐成历史。农业技术的进步、农民负担的减轻,固然让我感到欣慰,但当我看到被雨淋了一天一夜的稻谷依然留在打谷场上,无人问津时;当我看到车轮从稻谷上碾下去,留下一道道深深的车辙时;当我看到白花花的米饭被倾倒在垃圾堆旁时,我常常感到心痛而不忍直视。我们每一个人永远都不应该忘记“天地‘粮’心,珍食莫蚀”的道理啊!

“每一食,便念稼穑之艰难;每一衣,则思纺绩之辛苦”。对劳动人民,我们要常存感激之心;对粮食,我们要常怀珍视之情。这不仅是人品之根基,根基里还包容着人的良知和善心。奢侈和浪费是一种罪过,于己于家于国都有害,每一位爱国爱家的人都有责任用自己的言行为社会造一片勤俭的净土。“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教育人们远离奢侈,勤劳朴素,家运国运将永久兴旺。让我们把“惜粮”的口号化为每个人的具体行动,使“节粮”之风吹遍每个角落!

THE END
1.中国古代粮食生产问题战乱,蝗灾,或者洪水大旱等等。同时,粮食的供需关系也可以客观的表现出当时的粮食产量和人口数据,这对我们研究历史有着极大的意义。总结 农业的重要程度我想不需要学者可以的强调,作为农业大国,从上古时期华夏的发展就和农业息息相关,所以对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研究无异于对整个华夏人文历史发展的研究。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58601169997319055&wfr=spider&for=pc
2.史事探读▏粮食储备中蕴含的中国智慧古人认为仓储是“天下之大命”,历朝历代都对粮食仓储给予足够的重视且不遗余力进行建设。在西安半坡遗址中有很多窖穴,考古发掘发现其中藏有很多已经腐烂的粮食。这表明,最迟在六七千年前,我们的先祖们便开始有意识地储存粮食了。甲骨文中曾发现有商王命臣下巡查仓廪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3MTQwNjU2Mg==&mid=2247496782&idx=3&sn=3138ef9b81cfa3c579646fdc86b2f83d&chksm=eac0f0c3ddb779d55cf6f60a3ef31e83c4707b8345176a29f33f74d626865da0d7477a9c12d8&scene=27
3.中国古代对粮食生产和储备的重视联合网把粮食储备提高到事关民生疾苦、政权兴亡、天下安危的高度,是中国古代粮食储备思想的突出特点。开元二十七年(739),唐玄宗明确强调:“理国者,在乎安人;安人者,在乎足食。以古先哲后,立法济时,使家有三载之储,国有九年之蓄,虽遇水旱,终保康宁。”古代王朝国家重视粮食储备的政策,对保障粮食供应、稳定社会秩序、http://read.lhwww.cn/ReadingZone/PaperInfo/FFF4567F-68ED-44C4-8888-5BB948BA11B2?aid=1C18AAA8-E980-4A0F-B4B1-37E50C88744C
4.科普常识:我国古代粮食名人氾胜之(生卒年代约在公元前1世纪西汉末期),山东氾水(今山东曹县)人,所著《氾胜之书》,总结了古代黄河流域劳动人民的农业生产经验,记述了当时各种粮食作物的栽培技术,对促进我国粮食生产发展影响深远。 贾思勰北魏时期益都(今山东寿光)人,中国古代杰出的农学家,其所著的《齐民要术》,系统地总结了6世纪以前黄河中http://jyjczx.linyi.cn/info/1004/973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