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耕地面积呈刚性递减,尤其是优质耕地持续减少
在快速城镇化、工业化进程中,近年来每年减少的耕地面积均高于增加的耕地面积,由此导致我国耕地面积呈刚性递减趋势。截至2021年底,全国耕地面积为19.18亿亩。从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简称“三调”)数据看,“二调”以来的10年间,全国耕地减少了1.13亿亩,年均减少面积略有扩大,主要原因是农业结构调整和国土绿化。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减少的1.13亿亩中,优质耕地所占比例较大。因为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占用的多是优质耕地,而补充的耕地往往质量较差,由此导致耕地整体质量下降。此外,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进程中,无论是乡村产业的发展,还是生态宜居乡村建设,都需要土地提供支撑,由此可能导致农村新型建设用地需求的增长并进一步挤压耕地空间。
(二)耕地土壤健康水平堪忧,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构成威胁
(三)多元化利益主体的决策行为助推耕地的“非粮化”趋势
(四)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目标错位,影响耕地保护政策的实施成效
三、粮食安全底线思维下耕地保护需要破解的五大困境
(一)如何确保耕地资源禀赋信息的精准性
(二)如何切实遏制耕地面积的刚性递减
(三)如何保护和提升耕地土壤的健康水平
(四)如何有效保障耕地用于粮食作物种植
(五)如何确保国家耕地保护政策取得实效
四、粮食安全底线思维下加强耕地保护的对策
坚持粮食安全底线思维,应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时刻保证粮食生产能力处于安全、稳定水平,确保需要时能产得出、供得上。为此,应在坚持党对耕地保护的绝对领导下,围绕耕地资源信息准确、耕地数量和质量安全、耕地土壤健康、耕地用途管制及农田基础设施系统化建设等方面采取措施。
(一)加强党对耕地保护的绝对领导,全面树立粮食安全的底线思维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为此,应加强党对耕地保护的绝对领导,高质量推动耕地保护。第一,加强党对耕地保护的绝对领导。“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对优质耕地占用依然存在刚性递增的可能,实现耕地占补的数量与质量平衡任务依然艰巨。为此,必须加强党对耕地保护的绝对领导,切实高质量推动耕地“占补平衡”,确保18亿亩耕地红线。同时,要综合考虑耕地保护的数量、质量、空间等因素,树立全面、系统的新型耕地保护观,在注重保护耕地数量与质量的同时,明确耕地的区域空间分布,确保“图斑”与“地块”的一致性,夯实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第二,全面树立粮食安全的责任意识。各级党委政府应自觉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牢固树立粮食安全的责任意识,特别是13个粮食主产省(区)680个粮食生产核心区、非粮食主产省(区、市)120个粮食生产大县(市、区)的党委政府,应大力抓好粮食生产。第三,切实强化粮食安全的风险意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影响粮食安全的风险因素更加多元、更加持久,特别是气候因素、资源因素、经济因素、安全因素等交织在一起相互叠加,对粮食安全构成的威胁更具复杂性。
(二)建立部门协作机制,利用信息化技术确保耕地资源信息准确
(三)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保障耕地数量与耕地质量双安全
(四)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实施质量提升工程,提高耕地土壤健康水平
(五)全面严格实施耕地用途管制,确保永久基本农田用于粮食生产
(六)加强农田基础设施系统化建设,提升农业应对极端天气的能力
农业是与自然环境联系最为紧密的产业,也是受自然影响最直接的产业。近年来,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日益频繁的极端天气的影响范围和程度不断扩大,由此导致的危害也更加严重。要应对极端天气对农业可能造成的影响及改善农业生产条件,需要不断完善农田基础设施,提升农业绿色发展能力。第一,完善农田水利设施体系,提升农业应对极端天气的能力。应以系统论观点指导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不仅要注重灌溉设施建设,而且要注重排涝设施建设,提高设施的系统性,有效应对干旱天气及暴雨天气,实现旱能灌、涝能排,降低农业生产的受灾风险;在适宜区域实现地下水、地表水利用设施的连通,提升农田水利设施能力,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导致的极端天气。第二,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全面提升土地产能水平。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标准农田建设,并提出一些政策措施加以推动。需要清晰地认识到,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核心在于提升土地产能水平。因此,应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验收标准,采取工程标准与目标标准相结合的方式验收高标准农田,确保技术措施能实现预期目标。同时,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保险制度试点,确保高标准农田建设质量及效益。
(七)建立完善有效的制度机制体系,切实保障耕地保护高质量发展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菏泽学院商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应用经济学院。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经济纵横》2022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