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法稳等:基于粮食安全底线思维的耕地保护:现状突出问题及对策三农论剑

(一)耕地面积呈刚性递减,尤其是优质耕地持续减少

在快速城镇化、工业化进程中,近年来每年减少的耕地面积均高于增加的耕地面积,由此导致我国耕地面积呈刚性递减趋势。截至2021年底,全国耕地面积为19.18亿亩。从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简称“三调”)数据看,“二调”以来的10年间,全国耕地减少了1.13亿亩,年均减少面积略有扩大,主要原因是农业结构调整和国土绿化。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减少的1.13亿亩中,优质耕地所占比例较大。因为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占用的多是优质耕地,而补充的耕地往往质量较差,由此导致耕地整体质量下降。此外,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进程中,无论是乡村产业的发展,还是生态宜居乡村建设,都需要土地提供支撑,由此可能导致农村新型建设用地需求的增长并进一步挤压耕地空间。

(二)耕地土壤健康水平堪忧,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构成威胁

(三)多元化利益主体的决策行为助推耕地的“非粮化”趋势

(四)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目标错位,影响耕地保护政策的实施成效

三、粮食安全底线思维下耕地保护需要破解的五大困境

(一)如何确保耕地资源禀赋信息的精准性

(二)如何切实遏制耕地面积的刚性递减

(三)如何保护和提升耕地土壤的健康水平

(四)如何有效保障耕地用于粮食作物种植

(五)如何确保国家耕地保护政策取得实效

四、粮食安全底线思维下加强耕地保护的对策

坚持粮食安全底线思维,应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时刻保证粮食生产能力处于安全、稳定水平,确保需要时能产得出、供得上。为此,应在坚持党对耕地保护的绝对领导下,围绕耕地资源信息准确、耕地数量和质量安全、耕地土壤健康、耕地用途管制及农田基础设施系统化建设等方面采取措施。

(一)加强党对耕地保护的绝对领导,全面树立粮食安全的底线思维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为此,应加强党对耕地保护的绝对领导,高质量推动耕地保护。第一,加强党对耕地保护的绝对领导。“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对优质耕地占用依然存在刚性递增的可能,实现耕地占补的数量与质量平衡任务依然艰巨。为此,必须加强党对耕地保护的绝对领导,切实高质量推动耕地“占补平衡”,确保18亿亩耕地红线。同时,要综合考虑耕地保护的数量、质量、空间等因素,树立全面、系统的新型耕地保护观,在注重保护耕地数量与质量的同时,明确耕地的区域空间分布,确保“图斑”与“地块”的一致性,夯实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第二,全面树立粮食安全的责任意识。各级党委政府应自觉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牢固树立粮食安全的责任意识,特别是13个粮食主产省(区)680个粮食生产核心区、非粮食主产省(区、市)120个粮食生产大县(市、区)的党委政府,应大力抓好粮食生产。第三,切实强化粮食安全的风险意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影响粮食安全的风险因素更加多元、更加持久,特别是气候因素、资源因素、经济因素、安全因素等交织在一起相互叠加,对粮食安全构成的威胁更具复杂性。

(二)建立部门协作机制,利用信息化技术确保耕地资源信息准确

(三)实施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保障耕地数量与耕地质量双安全

(四)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实施质量提升工程,提高耕地土壤健康水平

(五)全面严格实施耕地用途管制,确保永久基本农田用于粮食生产

(六)加强农田基础设施系统化建设,提升农业应对极端天气的能力

农业是与自然环境联系最为紧密的产业,也是受自然影响最直接的产业。近年来,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日益频繁的极端天气的影响范围和程度不断扩大,由此导致的危害也更加严重。要应对极端天气对农业可能造成的影响及改善农业生产条件,需要不断完善农田基础设施,提升农业绿色发展能力。第一,完善农田水利设施体系,提升农业应对极端天气的能力。应以系统论观点指导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不仅要注重灌溉设施建设,而且要注重排涝设施建设,提高设施的系统性,有效应对干旱天气及暴雨天气,实现旱能灌、涝能排,降低农业生产的受灾风险;在适宜区域实现地下水、地表水利用设施的连通,提升农田水利设施能力,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导致的极端天气。第二,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全面提升土地产能水平。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标准农田建设,并提出一些政策措施加以推动。需要清晰地认识到,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核心在于提升土地产能水平。因此,应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验收标准,采取工程标准与目标标准相结合的方式验收高标准农田,确保技术措施能实现预期目标。同时,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保险制度试点,确保高标准农田建设质量及效益。

(七)建立完善有效的制度机制体系,切实保障耕地保护高质量发展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菏泽学院商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应用经济学院。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经济纵横》2022年第12期)

THE END
1.粮食安全问题及对策(精选十篇)联合国国际粮农组织1974年11月于罗马第一次世界粮食首脑会议上第一次提出“粮食安全”问题。1983年4月, 国际粮农组织总干事爱德华·萨乌马提出了粮食安全的新概念。即:粮食安全的最终目标应该是确保所有的人在任何时候都能买得到又能买起人们所需要的基本食品。1996年11月, 第二次世界粮食首脑会议对粮食安全概念做https://www.360wenmi.com/f/cnkeyo92eqlo.html
2.中经评论:粮食节约要紧盯不放在实施粮食节约行动基础上,我国再次实施粮食节约和反食品浪费行动,一个行动接着一个行动,向一个明确的目标迈进,最终会产生持续有力的效果。节约粮食和反食品浪费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今年我国粮食产量有望首次突破1.4万亿斤,创历史新高,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逐步建立,老百姓餐桌上的食物更加丰富多样,为保障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816921046155742520&wfr=spider&for=pc
3.走中国特色的粮食安全之路大国粮仓经济网“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举措助力中国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实现了从解决温饱问题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谁来养活中国’到‘中国人的饭碗装中国粮’的历史性变革,粮食安全取得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原主任、华中农业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宋洪远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https://www.ceweekly.cn/2022/0802/392227.shtml
4.“五个统筹”夯实国家粮食安全根基今年我国克服气候变化等不利因素,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推动大面积提高粮食单产,粮食总产量首次超过1.4万亿斤,再创历史新高,中国特色粮食安全之路越走越稳健。但是随着全球极端气候频发、国际政治环境动荡等外部冲击加剧,国际粮食供应链不稳定因素明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g4NjYxNTYwNw==&mid=2247618591&idx=4&sn=75ea3c710a2cb8d94881b3468f676cd4&chksm=cf95ab47f8e222512c13b3e4593049400694930b59a6f57d6d870f514cb8e20094e9bf2ab4fb&scene=27
5.今年中国粮食安全形势如何?——中国青年网受疫情延宕、经济下行、极端天气、地缘冲突等因素影响,国际粮食市场波动较大,今年中国粮食安全形势如何?如何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有哪些举措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 粮食生产基础将更坚实 官方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粮食生产实现了十九连丰,粮食总产量13730.6亿斤(1斤为500克),比上年增加73.6亿斤,增长0.5%,粮食产量连续https://t.m.youth.cn/transfer/index/url/news.youth.cn/gn/202305/t20230512_14512181.htm
6.从粮食安全触摸中国自信让国人饭碗端得更牢人民网北京5月11日电 (记者李栋)仓廪实,天下安。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发展稳定,农民种粮更具积极性,全链条节粮减损切实推进,铸牢了国家粮食安全“防火墙”,中国人牢牢端稳了自己的饭碗,中国自信日益展现。 1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就“保障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有关情况举行发布会,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相关负责人https://m.gmw.cn/2023-05/11/content_130337088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