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作为饲料,古已有之,不是什么新鲜事。近几十年来,随着化石能源的使用,各种新材料的出现,秸秆在农村作为炊事燃料、建筑家居等方面的用途逐步减少,但作为饲料利用的空间反而越来越广,发展蓬勃。吉林、安徽、浙江等地都陆续提出大力实施“秸秆变肉”工程,秸秆饲料化利用出现了新的发展特点。
秸秆是草食动物的必备口粮。我国是牛羊等草食动物养殖大国。2022年末,我国牲畜饲养数量为肉牛8454.1万头,奶牛1160.1万头、羊32627.3万头、马366.7万头、驴173.5万头、骡48.8万头、骆驼54.1万头,需要大量粗饲料,而且随着舍饲半舍饲比例增加,对粗饲料的需求呈现上升势头。牛羊等草食反刍动物不同于单胃动物的最大特点,在于拥有消化功能强大的瘤胃,能够消化利用粗饲料中的木质纤维素获取能量。秸秆中的纤维对牛羊来说好处多多,除了提供能量外,可以刺激反刍和唾液分泌,维持瘤胃pH值的稳定,防止反刍动物酸中毒,还有利于瘤胃微生物的增殖,从而保证瘤胃微生物的正常活动,提高微生物菌体蛋白的含量。秸秆中含有的大量可利用纤维、粗蛋白等营养物质,是牛羊等草食动物良好的粗饲料资源。比如玉米秸秆,中性洗涤纤维含量69.1%—82.5%,酸性洗涤纤维含量37.2%—47.1%,粗蛋白含量4.9%—8.7%,粗脂肪含量1.4%—1.7%,都是牛羊不可或缺的“五谷杂粮”,如果经过科学的技术加工,提高其营养品质,有的已经成为替代优质饲草成为草食动物的“主粮”。
秸秆饲料需求缺口较大。对比我国巨大的食草动物养殖量,秸秆饲料仍有不小的缺口。按照2022年的草食动物养殖存栏量测算,每年秸秆饲喂量为2.2亿吨,考虑饲喂过程中剩余和废弃的部分,全年草食动物秸秆的需求量约为3.2亿吨。而目前秸秆饲料化利用的总量在1.51亿吨,尚存在1.7亿吨的差距。如果将肉羊3.36亿头的年出栏量考虑在内,全年草食动物秸秆的需求量将达到4亿吨,秸秆饲料的缺口将达到2.5亿吨。同时,近年来我国优质饲料原料供给不足,进口饲料原料价格节节攀升,豆粕价格最高曾接近5000元/吨,玉米价格从低于2000元/吨提高到突破3000元/吨,美国进口苜蓿到场价达到3300—3700元/吨。
秸秆利用技术发展较快。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国家曾经提出开发秸秆资源发展农区草食家畜的意见,在河南、山东、安徽、河北、四川等省通过推广秸秆青贮、氨化等技术,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这一阶段的政策大大推动秸秆饲料化利用,也大致奠定了我们肉牛肉羊养殖的优势格局。但是当时主要利用的技术就是传统的青贮、氨化、碱化等,技术比较简单。近年来,随着秸秆饲料化利用的效益越来越好,越来越多的先进装备和技术开始进入秸秆饲料化利用领域。在田间收集打包机械方面,出现了适应不同生产条件的搂草机、打包机,大大提高了田间收集效率;在粉碎揉丝打包方面,引进了大量优质牧草加工的设备和工艺,提升了加工质量,延伸了运输距离;在发酵工艺方面,从以前的简单的物理、化学方法发展到物理—化学—生物方法联用,特别是菌、酶等技术的应用,进一步提高了秸秆黄贮饲料品质;在末端产品方面,现在也呈现出多样化特点,通过添加不同营养成分加工成适应不同畜种的不同规格饲料。
用好秸秆饲料化,充分利用秸秆过腹还田,实行农牧结合,形成节粮型畜牧业结构,可以节约饲料用粮,缓解粮食供需矛盾,还可以较大幅度增加牛、羊肉产量,丰富菜篮子市场,改善人民群众的膳食结构,同时提高了秸秆资源的利用率,促进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本网原创内容,允许非营利性转载,并要求注明出处,如注明“转载自农更行(ngx.179c.com)”。
农更行公众号
「农更行」专注于农业产业更新及数字化更迭演进,致力于打造成为农业领域最具商业价值的数字媒体及服务平台,核心团队由来自同行资本、壹果农产品、春藤网等的资深从业人员和专家组成,以“信息平台+数字媒体+社会化服务”助力推动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