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同学们,在最近举行的数学竞赛中,小张和小李两位同学获得了一等奖。学校决定拿出300元奖学金,奖励给这两位同学。你觉得,这笔奖金该怎么分配?生1:每人一半!
生2:也就是每人奖励150元。
师:每人分得同样多,我们称为“平均分配”(板书)。平均分配,体现出了学校奖励制度的公平和公正!在与数学竞赛同期举行的作文比赛中,小丁和小陈两位同学分别获得了一、二等奖,学校也决定拿出300元奖学金奖励给他们。是否还是“平均分配”?
生(合):不行!师:为什么?
生3:因为两人获奖的等级不一样,得到的荣誉也就不一样。所以,不能“平均分配”!
师:有道理!在这里,“平均分配”反而显得不公平。那么,你觉得怎样分配才比较合理呢?请同桌两位同学商量商量!生4:小丁200元,小陈100元!生5:小丁180元,小陈120元!生6:小丁160元,小陈140元!
师:大家的观点都表明了一个心愿,那就是希望学校能按一定的多少来分配这批奖金,是吗?这里面,就牵涉到了一种新的分配方式,也就是我们今天的学习主题:“按比例分配”。(板书齐读)
师:校长采纳了同学们的意见,决定以3:2的比例把奖金分给两位同学,但是,他又犯难了!怎么了呢?(出示小黑板)“学校打算把300元奖学金奖励给在作文竞赛中获一、二等奖的小丁和小陈,两人所得的奖金比是3:2。那么,小丁和小陈各可以奖得多少元呢?”反思
“按比例分配”作为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分配方式,有其产生和形成的背景。了解这一背景,是引导学生明确“按比例分配”价值、提升数学学习意义的重要手段。为此,教师取材校园生活中真实发生的“分奖金”问题,通过两个层面的对话启发,让学生感受到了“平均分配”和“按比例分配”各自的适用范围,从中引发了本课的学习主题和探究问题。应该说,这一部分篇幅不大,但其对教学成功的作用确是不可忽略的,因为学生的生活经验、认知基础、探索愿望都得到了充分地调动!【二】
师:能帮助校长解决这个问题吗?生(合):能!
师:是吗?那就请你试着独立解决!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参考课本中类似问题的解答方法。(学生开始活动,教师巡回指导,并抽取典型解法进行板演)
板演1:(小丁)300×3/5=180元;(小陈)300×2/5=120元。
板演2:(小丁)300÷(2+3)×3=180元;(小陈)300÷(2+3)×2=120元。师:请这些算法的小主人谈谈自己的思路!
生1:这批奖金中,小丁可以拿到3份,小陈可以拿到2份,一共是5份(教师趁机出示事先画好的示意图,随着学生的说理随机点拨),那么,小丁拿到的奖金应该占总数的3/5,求小丁的奖金只要求总数的3/5是多少就行了;小陈拿到的奖金占总数的2/5,所以,求小陈的奖金只要求总数的2/5是多少就行了!师:请同样选择这种方法解答的同学举手!(大部分的学生都举起了手)
师(对着板演者说):看来,你的支持者真不少啊!
生2:奖金一共是5份,那么,我就先求用“300÷(2+3)”求出了一份奖金的元数,然后分别乘以3和2就能求出两人各自的奖金数了!
师:哪些同学也是这样解答的!(只有7位同学举起了手)
师(对着板演者说):他们和你一样都是英雄!因为英雄所见——生(笑着合说):略同!
师:根据老师的了解,校长做事情,总是非常小心谨慎的,他对我们求出的“180元、120元”还报着一种怀疑态度。你有没有办法可以证明咱们得到的结果是正确的?生3:180÷3/5正好是300元,符合题意!
生4:只要求一下180与120的比就可以了,180:120=3:2,符合题意!生5:还要把两部分奖金合在一起,180+120=300,也符合题意!生6:可以重新再算一遍,看看有没有算错!师:验证无误,这下校长可以放心地发奖金了!
师:分完了“钱”,我们来分分“树”!(出示下题,学生自发朗读,然后独立解答)
“学校把144棵树的植树任务交给了三年级,三(1)班有32人,三(2)班有16人。如果按人数多少分配棵数,两个班各应分到多少棵?”反思
“按比例分配”作为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分配方式,有其产生和形成的背景。了解这一背景,是引导学生明确“按比例分配”价值、提升数学学习意义的重要手段。为此,教师取材校园生活中真实发生的“分奖金”问题,通过两个层面的对话启发,让学生感受到了“平均分配”和“按比例分配”各自的适用范围,从中引发了本课的学习主题和探究问题。应该说,这一部分篇幅不大,但其对教学成功的作用确是不可忽略的,因为学生的生活经验、认知基础、探索愿望都得到了充分地调动!【三】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生(合):按比例分配应用题。
师:我们可以怎样解答按比例分配应用题?
生1:可以先根据各部分的比,求出每部分各占总数的几分之几,然后,再用分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