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于国际市场,中国的粮食价格比较高。但是为什么农民种地赚不了什么钱,甚至有时还亏本呢?仅仅是地少,机械化程度不高的原因吗?
首先说为什么价格高?
1.中国粮食价格相对国际价格高是因为生产成本高,国内粮食生产没有规模化效益。排除东北有很多大片土地以外,很多地区是每户种植土地很小,这也导致了无法向规模化要效益,甚至机械化作业都无法实现(收割机刚启动走两步就到头了)
为了保护国内农业,我国粮食进口是有数量限制的,加入WTO的条件就是每年农产品进口数是要逐年增加。如果把价格完全放开,和国际接轨会怎样呢?
有两个例子比较有代表性,也是我亲身经历过的。
一个是前几年的牛奶价格,因为国外尤其澳洲优质低价奶的进口,直接冲击了国内奶农的生产生活。
不光因为国内生产成本问题和产能过剩问题,也因为闹得沸沸扬扬的三鹿余波。
另一个例子是在国家“去库存”的指导下放开粮食收购保护政策,将玉米价格放归市场,玉米价格从原来的一元跌到了六毛,价格几近腰斩。
六毛的价格已经低于国际价格了!
因为当年国内每年玉米产量2.1亿吨,年消耗量1.8亿吨,国储库有存粮2.2亿吨。
国家面向市场投入存粮,另一方面价格与市场接轨,使本就供需存在问题的玉米市场让很多农户欲哭无泪。
这两个例子说明了和国际价格完全接轨是不现实的,一方面是因为生产成本高,另一方面是国内的农户也是要保护的。
另一方面可以看到农户对市场和政策的敏感性还是不够充分,政策和市场风向变化对于他们的冲击是很大的。
种粮的农民为什么赚不了多少钱?
第一,种植面积小,对于种植面积很小的农户,亩产一千多斤的玉米按照最低保护收购价格一元来算,也才卖一千多,这是不包括成本的。而国内很多地区的农民种植面积都很小,当然赚不到钱。
第二,市场变动和成本问题,种植面积大的农户怎样呢?我爸每年会承包几百亩地,每年的毛利润都有保障,可以说还是一笔比较可观的数字。但是最惨的就是放开玉米最低收购价格的那两年,因为国内价格已经低于国际价格了(家在东北,了解到华北地区会比东北地区玉米价格高一毛多)。同时因为往年的高粮价使土地承包价格高,同时化肥等价格逐年增长,导致那两年利润不高。
可以说大面积种植的农户除去一些特殊情况外不会赚不了多少钱。因为规模化和机械化,生产成本本身就低,利薄架不住量大。
第三,天气,种地原来叫靠天吃饭,因为收成是影响收入的重要因素,而收成的好坏要看天气病虫害等因素。灾年导致作物长势不佳,收成不好,不然为什么大家用旱涝保收来形容有利可图呢?这个问题是可以人为解决的,但是往往存在基础设施如水井缺乏,当然还有一些是力有不逮的,比如种地的都七老八十了,有心无力,而且还有一些懒的,还有一看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不值当干脆等着老天爷下雨的。
农民种植粮食不赚钱既复杂又简单,简单是因为可能有多重原因导致不赚钱,而解决起来就是提高生产力,市场敏感度和种植的管理;复杂是因为解决办法实行起来很难。
其实农户种植粮食和种植蔬菜水果等作物相比,风险较小。
曾经,因为前一年西瓜价格高,第二年好多人种植西瓜,没成想种植太多,价格掉下来了。好多农户甚至任凭西瓜烂在地里,因为采摘成本运输成本等都无法收回,这也是为什么经济危机时候美国农户要倒掉牛奶的原因。
可能在北京买着三块钱一斤西瓜的人无法想象,那年街边的晚上,一个农户早上从地里拉来卖的西瓜没卖出去,最后一拖拉机的西瓜只卖一百块钱也没人买的景况。
也无法想象附近屯子一对借钱种了十亩地西瓜的夫妻在面对烂在地里的西瓜时有多绝望,才会留下尚在襁褓的儿子一同自杀。
西瓜的保存不像粮食,他的保鲜期太短,一旦没有销路只能烂在地里,相当于一年白给了,什么价格都得卖,没办法像粮食一样等待时机出手。另外他的价格变动性太大,受供需关系等市场因素影响大。
这类作物相对于粮食来说,风险大的多,需要解决的问题也多。
总的来说,对于中国的农业来说,走的路还会很远,很多问题也不是给补贴就可以解决的。